古代瓷窑温度是如何达到上千度的?
古代用优质煤,煤粒和煤粉混合,由鼓风机自下而上提供氧气并扬起煤粉达到瞬间充分燃烧,温度就会上千度。不要奇怪煤粉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温度。我厂的回转窑至今都是用鼓风机将煤粉喷入窑中燃烧的,燃烧带的窑温,工作温度是1150-1200度,用来煅烧铝矾土。极限温度是1650度,能融化铝矿石、烧结矿粉、烧坏窑砖。如今的陶瓷厂,用煤、煤气、天然气或电,都可以达到上千度。还有一个常用的办法,在窑里近观察口处放若干瓷土捏的圆锥,尖头圆底,中间有个孔,叫火照。这东西在高温时会变红变软。把头隔一段时间用铁棍勾出一个,看它变软的程度,以此判断温度。
陶瓷窑炉烧1600度的窑种是低温窑或中温窑。低温窑的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1400度之间,而中温窑的烧制温度一般在1400-1600度之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可以烧制出高品质的陶瓷产品。
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陶瓷生产过程的各工艺阶段、各个生产环节和各道工序之问都互相衔接,密切配合,才能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行程最短,时间最少,耗费量最小。
扩展资料:
陶瓷烧制原理:
在陶瓷的生坯中,一般含有百分之几十的气孔,颗粒之间只有点接触。烧结时由于温度升高,发生物质的传递即传质过程,包括蒸发和凝聚、扩散、黏性流动、塑性流变、溶解和沉淀等过程。
实际上,物质传递过程十分复杂,可能有几种传质机制同时起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可能是不同的机制占主导地位。在烧结过程中,随着晶界面积的不断扩大,坯体变得更加致密化。因此,烧结过程可以用坯体的收缩率、气孔率、相对密度等指标来衡量。
高纯物质在烧结过程中一般没有液相出现。若物质的蒸汽压较高,以气相传质为主,叫做气相烧结;若物质的蒸汽压较低,烧结以固相扩散为主,叫固相烧结,有时将这两种情况统称为固相烧结。有些物质因杂质存在或人为添加物在烧结过程中有液相出现,称为液相烧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烧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瓷砖是高温陶瓷,需要1200℃以上才能烧成。
瓷片,是低温和中温陶瓷,其烧成温度一般要低于1000℃。
瓷片是瓷砖中的一种陶质砖(釉面砖),是指贴墙面用的表面有瓷面的薄层贴片,瓷片上墙铺贴的条件比较简单,通常用于厨房、卫生间的墙面,不适合在室外日晒雨淋。
另外,瓷片与瓷砖的区别主要是:
瓷片较薄,施工方便,造型百变,但不建议大面积使用。
瓷砖产品有很多,如坚硬耐磨的抛光砖,高温烧制的玻化砖等,与瓷片相比,瓷砖具有款式规格多、耐磨,耐用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