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陶瓷龙纹的各朝代演变

外向的可乐
跳跃的方盒
2023-04-01 10:10:53

陶瓷龙纹的各朝代演变

最佳答案
火星上的啤酒
听话的曲奇
2025-08-13 21:10:08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器物上,彩绘蟠龙纹陶盆是最富有特征的器物。此时龙纹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与氏族图腾崇拜有关。

在二里头文化早期(夏文化)陶器上,有浅刻的龙纹。

商代前期与中期灰陶器及白陶器上,流行夔纹。夔为一脚的龙,习称夔龙纹。

西周印纹硬陶上,尚有夔龙纹。战国及汉代彩绘陶上出现龙凤纹和蟠虺亦是龙的一种。

南朝晚期至唐代,龙多作堆贴、捏塑在器物上。而作为一种纹饰或图案在瓷器上出现大抵是在五代时期。

唐宋以来,龙纹在瓷器上朝艺术化方向发展。

到了元代,龙纹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至明清,龙纹在瓷器上达到了全盛期。

可以看出,龙纹有一个从简朴到繁丽,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具体来讲,宋代以前陶瓷上的龙纹尚无规范,多作兽状,躯体粗壮、兽形腿、三趾鹰爪,龙首有角无须。宋代龙纹形体已有定式,直至元、明、清代,均身作蛇形,身至尾渐细,四肢有羽毛,趾有三、四、五不等,龙首有角、发、须。

宋元以前以三、四趾龙纹居多,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所绘皆五趾龙纹。

龙纹的体态,宋、元、明、清也有不同的文化:宋代龙纹头小脚大身躯壮,发后冲,有须,三趾,有威武感;元代龙纹头小,颈细,肢瘦而有力,龙首无发或疏发,须发前后冲,舌长,身绘鱼鳞片或斜格纹;

明代永乐以后,龙体变粗,张嘴伸舌,上颚高突,五趾为鹰爪,俗称风车爪;成化至正德时期,龙纹多闭嘴,方首,毛发上竖,龙睛圆睁平视;嘉靖至万历时期,龙身又趋细长,毛发增多,龙首上颚伸出,面端鼻尖绘成如意状,似猪嘴,俗称猪嘴龙;崇祯时期始见正面龙,俗称老头龙。

清初龙纹尚存明代遗风。至康熙时期,龙嘴变短,眼睛变小,身躯变肥,头发像狮子,龙须细长而卷曲,神态凶猛。雍正时期仿明代龙纹,但头部特征同清代;乾隆时期龙身粗,毛发多,嘴部特征仿明代,整体有苍老感;嘉庆、道光以后,龙的身躯更为臃肿,龙纹的绘制呆滞,线条简化,龙的下噪声低垂,毫无威严之感。

龙纹形态也富于变化:元代始有翼龙,明清时期还流行蟠龙、行龙、立龙、侧面龙、正面龙、披发龙、海水龙、戏珠龙、云龙等形神各异的龙纹,陶瓷饰品将龙纹发挥到了极至。

最新回答
强健的汉堡
聪慧的海燕
2025-08-13 21:10:08

除了缠枝花卉纹之外,「龙」也是青花瓷器上常见的纹饰,这个中国特有的题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威武有力、生动灵活,并且具有出神入化之姿的形象,早已成为各代龙纹的基调。但是在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上,由於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不同的缘故,各代的陶工们仍然赋予龙纹许多不同的变化,因此本文按照时代先后,说明青花龙纹的演变概况。

一、元代龙纹元代陶工以线条勾勒龙纹的形状,龙首作斜角侧视状,嘴巴微张,舌头从中吐露,圆形的双眼有如戴上眼镜一般,前额微微凸起,头部的毛发与腿上的关节毛都呈飘带状,体表以细线描绘鳞片纹或网格纹,四肢各有三爪或四爪,爪子尖长,如同鹰爪一般锐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例如图一为元代的青花龙纹,此龙位於元代青花扁壶上,该器的壶身略呈上宽下窄的梯形,表面用云头纹区隔出二种纹饰题材,在云头纹内部绘满繁密的缠枝花卉纹,并有两只凤鸟穿梭其间;而在云头纹以外的器表上,则有两个龙纹以一升一降、左右并列的形态,戏耍於波涛之上。我们从图中所撷取的局部特写里,看到元代龙纹以粗细并用的线条勾勒出张口吐舌、拱身舞爪的形象,长条状的毛发分散飘扬,以富有律动的线条呈现出活泼生动的风格。相同的龙纹也可见於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所收藏的青花飞龙纹扁壶上,虽然该器的壶口改用金质套管,肩上双系也已缺佚,但是壶身仍旧完好,表面除了有云头纹包围的缠枝花卉之外,正中处描绘一个龙纹,独自飞舞於波涛上方,龙纹的肢体灵活弯转,长须和毛发冉冉飘扬,从它的眼镜眼、鹰爪、吐舌、前额微凸、体施鳞片及分开飘带状的毛发来看,都是元代龙纹的典型特徵。

二、明代龙纹明代的青花瓷器虽然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龙纹的形象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这种改变表现在龙首、龙身及龙爪上最为明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例如图二为明代宣德朝所制作的青花葵口盘的局部特写,盘的内底以青料描绘一个昂首挺胸、跨步行走的游龙,身边缀以云朵,犹如在云中翻腾一般。龙首部份维持眼镜龙的形式,然而嘴巴闭上,唇部向上翘起,额头较平,头上的毛发成束往前飘,身体表面以青料涂绘一片片的鳞片,五根脚爪分布均匀,好似风车一样,整体风格显得颇为稳重。而这种眼镜眼、翘嘴唇、平额头、风车爪及成束往前飘的毛发,正是明代龙纹的最大特徵,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宣德朝青花瓷中,即有不少以龙纹为饰的钵、碗、杯、盘等器物,都具有上述的特质。不过,到了明代嘉靖时期以后,青花龙纹在绘画技法的改变下又有一些变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例如图三为明代万历朝青花盘的局部特写,图中所示的龙纹绘於圆盘的内底,龙首仍是斜角侧视像,头上的毛发成束往前飘,张开的五爪如同风车,造形与宣德时期近似。但是龙纹的身体以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用长笔平涂法填上均匀的颜色,趾骨和尖爪部份一笔画成,内部也填上相同的色彩。这种简化的笔法与平涂式的填色方法,让明代后期的龙纹显得比较草率,例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属於嘉靖、隆庆、万历的青花瓷器,即有不少龙纹呈现如此的简化风格。

三、清代龙纹清代的青花瓷器既有模仿明代的仿古作品,也有当代创新的款式,这种现象自然也反映在龙纹的制作上,不过清代的仿明龙纹大多有形无神,无法与明代龙纹相比,但是当时所设计的新式龙纹,却因为有了全新的气象而成为此一时代的象徵。清代的新兴龙纹一改明代晚期的简单草率,以更加威猛、更加写实的形象出现。此处因为缺乏青花龙纹图片,所以暂时用 图四所示的黄地绿彩龙纹来做说明。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一龙纹绘於黄绿彩盘的内底处,是清代康熙朝的作品,龙首作张口咆啸状,眼睛略为突出,额头向上隆起,下巴长如戽斗,头上的毛发蓬松散乱,身上的鳞片具有写实性的立体感,五爪张开成「四加一」的形式,犹如鸡爪一般,四肢关节毛短少,成为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徵。相同的龙纹可见於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康熙朝青花海水云龙纹瓶与青花海水龙纹印盒上,其扭身腾跃、威猛有力的形象,呈现康熙龙纹特有的气势与精神。到了乾隆时期,以正面像为首的龙纹开始兴起,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朝青花龙寿纹螭耳六方瓶,是由当时的督窑官唐英亲自设计,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器物。该器的瓶身呈六边形,由瓶口至圈足各有不同的纹饰,其中位於器身腹部的六个龙纹是全器的主纹,龙首由正前方取像,额头高高凸起,双眼圆睁,嘴巴张开露出獠牙,蓬松的毛发由双颊两侧及头顶处向上飞扬,正是乾隆朝龙纹的最大特色。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然而,到了嘉庆时期以后,以威猛写实形象著称的清代龙纹也开始发生转变, 如图五所示的龙纹来做说明,此龙绘於光绪朝青花龙纹盖碗的内底,高额头、双凸眼,头发蓬松散乱,爪子如鸡爪般张开,以及关节毛短少的现象,都是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徵。不过,散乱的头发向后垂下,身体用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以近似平涂法的方式填色,不仅缺乏清代早期龙纹的立体感和写实性,龙纹的精神也不像早期一般威武了。中国古代的青花龙纹,在不同的绘画技法下呈现活泼、稳重及写实等特色,不仅反映出相异的时代风格,也是我们鉴赏青花瓷器的依据。

糊涂的棒棒糖
寒冷的大地
2025-08-13 21:10:08

春秋时期是龙纹发展的新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春秋时期也是我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转折期,龙纹样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角也由商代粗短的蘑菇形,发展为曲层和分枝。同时,还出现了龙蛇、龙凤、龙虎以及动物纹与谷纹的组合,空间结构变化为多样。

淡然的大白
美满的睫毛膏
2025-08-13 21:10:08

我国历代瓷器龙的纹饰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皇家瓷器更是如此,元代龙纹的特点是:龙头小、身细长,有背鳍(脊),有三爪、四爪、五爪几种爪、鹿角、方格鳞、龙身矫键灵活,充满生机。形式有云龙、赶珠龙、龙凤。刻、印、画都有,这是最早的龙鳞的方格龙麟的记载。谢谢

鳗鱼摩托
故意的大米
2025-08-13 21:10:08

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康熙时期,云龙纹龙身成"弓"形,其腹部有明显的下坠感,龙的动感较强,气魄威武。龙的嘴多为"地包天",下颌明显长于上颌,龙鳞的勾摹较有立体感,龙爪常伸展舒张。此盘除色彩表现的方式独到之外,所绘龙纹一改往日仿明宣德云龙纹样,猪鼻扁首,细颈长身的造型,而是以本朝龙纹呈现。龙首宽头方额、身姿矫捷、龙爪浑厚有力,无一不体现了康熙朝龙纹叱风诧雨的气势特征。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康熙青花龙纹戏珠洗中的龙纹互为左证。

雍正瓷器上的龙纹已从康熙的野性中脱离出来,带着汉化的痕迹。雍正朝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这不仅表现在器型、胎釉上,也充分表现在瓷器的纹饰上对于一个熟读四书五经的雍正皇帝来说,理解龙纹就比年轻时的康熙深刻。雍正时期龙体态肥硕,中规中矩,一丝不苟。鬣毛整齐,向上飘前,角光滑如修饰,上下颚平齐,开合有力,身体甩动,四肢粗壮,五爪精美。

雍正朝的云龙纹继承了康熙朝的风格,并又有创新,龙角特别突出,增添了威严之势。其云纹以两个为一组呈现,并且用顺时针方向单线描绘。龙爪的画法也有所创新,大多都比较尖利。此时期云龙纹一反康熙朝仅以火焰纹为辅助纹饰的特点,而大量增加了如意状的卷云纹。且其火焰纹多为鹿角状或是连续弧线形,有别于康熙时期的"山"字造型。

中国瓷器和纹饰代代相异反映了各个时代不同的风格特点。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瓷器龙纹的特征,是龙纹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对龙纹瓷器的断代和鉴伪有着很好的借鉴的作用。

安静的香水
拉长的烤鸡
2025-08-13 21:10:08
画龙讲究的就是气势,所以任何动物在攻击时都是张开大嘴,一是有利于吸氧,二是有利于撕咬,我国古人早已观察到这个现象,所以在描绘动物的威武形象时大多都是张开嘴,以增加威武之势。在我国瓷器上面的情况元朝时龙都是张口,吐舌状,很少有闭嘴的;入明后,龙或作闭嘴状,或作张口吐舌状,形态多样,并延续至清末。谢谢

喜悦的香烟
生动的跳跳糖
2025-08-13 21:10:08

江西景德镇展出300余件元青花修复器及瓷片,这些都是中国的珍贵文物,是中国辉煌历史的见证。大家都知道景德镇是中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被誉为瓷都、瓷乡。景德镇的青花瓷是世界公认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它有着景德镇陶瓷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两个重要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底蕴。景德镇瓷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修复的青花瓷有哪些观赏的亮点吧:

1、造型精美

“造型精美”是景德镇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景德镇陶瓷的另一突出特点。在中国,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符合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美学原则才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并能够被人们接受和喜爱。但在古代,我国的景德镇是最早出现了“瓷雕”这一艺术形式的地方,而这一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发展成了艺术造型,也成为了景德镇陶瓷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景德镇陶瓷艺术形式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元代始,景德镇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造型精美、釉色白润光亮、纹饰多样繁缛、纹饰精美、造型典雅而端庄大气、胎骨微动、细腻温润等特色。

2、釉色青翠

釉色青翠,是在青料上施釉的一种特殊装饰工艺。釉的种类有青花釉和黑釉两种,也有不施釉的。以黑釉为代表的,有黑釉小盘,在黑釉盘上画青花海水纹。瓷器上画“碧云天”或“彩云间”图案,都是景德镇青花瓷装饰工艺的一种创新。釉色青翠,主要以景德镇窑青花瓷中常见的青花瓷为代表,一般以天蓝青翠欲滴为主要特征;釉下青花带翠为主要特征;此外还有以青白玉红翠玉为主的釉下彩。

3、纹饰精美

青花瓷的纹饰既有写意,也有写实。如用夸张技巧描绘事物的各种造型、图案,如葵花、牡丹、双凤朝阳等图案;又有写实的花卉、瓜果等纹饰。也有极少数的纹饰是写实的,如龙凤等纹饰。青花的装饰在历史上是十分成功的,对后世的瓷器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4、工艺精湛

景德镇的青花瓷工艺高超,具有许多艺术特点。比如,其青花纹饰装饰技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青花纹饰之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如“开片”和“跳刀纹”的工艺手法和图案装饰手法,较好地体现了出器之本和审美之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青花瓷器表面装饰技艺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特征,如“天青釉”工艺,是当时景德镇青花瓷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代表作品之一。

5、造型美观

人们通常认为景德镇的瓷器很有特色,是最具有艺术风格,最具有传统魅力的陶瓷品种之一。景德镇青花瓷的釉面肥厚光洁,胎足细密,呈色鲜艳,纹样秀丽,线条流畅,装饰简单而富有韵律气氛。青花色泽明亮润泽,釉面光亮。青花瓷胎质坚密致密,胎体多为中空式且有少量的圆筒形底,底足有细密小孔;釉面多为均匀洁白,釉色青白,釉面滋润;胎体质地坚硬细腻,胎体内外壁釉厚处有微细砂粒状颗粒分布;釉面与釉底之间有轻微的釉内气泡存在,俗称“点麻点”。此外青花瓷器上还有一种釉下青花、釉里红以及釉上五彩等品种,这类品种在装饰手法上有粉彩、紫釉、胭脂红、天青釉以及蓝釉等品种,这些品种纹饰精美细腻,釉面釉彩开片层次分明;釉外青花彩绘图案细腻美观;釉内五彩花纹丰富;釉下彩釉相互交错;釉上五彩图案色彩绚丽鲜明;釉里红是一种低温釉下五彩瓷,釉色娇艳,色彩鲜艳丰满;釉里青色是一种低温釉下五彩瓷,釉色青白光亮,色泽淡雅清新。

贪玩的哈密瓜
含糊的猎豹
2025-08-13 21:10:08
有好多年代吧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

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

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

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

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

、海水、

、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

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

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