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描金与镶金
陶瓷描金 陶瓷装饰的一种。流行于清代。将金箔研磨成粉,加十分之一的矾红或西洋赤为熔剂,以牛胶或白芨糊调匀之,描于画面,700—800℃下烧成淡黄无光泽的薄层,再以玛瑙砥石或砂磨之,便呈现黄金光泽。也有以混胶矾红描于瓷面,再以纯金粉胶浆,填覆于其上烧之。冬季胶水易冻结,则用大蒜汁匀调金粉。陶瓷没有镶金的器物,也镶不上金,这是因为陶瓷的特性决定的
应该不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 那肯定会很贵啊 你可以鉴定一下.
大部分是用原材料含8%的金水做到,再烤700度左右固化。也有电镀的假金。
瓷器上的金边一般采用金粉作为材料,工艺是指的描金工艺,下面介绍一下什么是描金工艺。
描金工艺。即用笔来勾画金线,它不仅仅局限于陶瓷工艺之中,还广泛运用于饰品、家具、钟表、工艺品等领域的制作。常常对大型壁画、屏风和挂屏的彩绘使用描金工艺。描金是用金粉调以胶水,自然干燥后金粉的线条常年不变色,画面显得金碧辉煌。
而今,出于环保的考虑,金粉中的有害物质的腐蚀会对制作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恶劣的影响,所以学做瓷上描金工艺之人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这使得瓷上描金也成为了瓷界的珍品。
不一定
描金是金彩装饰方法之一,描金是用本金(金粉)或亮金(金水)在瓷面上描饰装饰纹样或配合其他装饰作边线或金地使用。 本金的使用技法较亮金操作要困难得多,而且由于含金量高,一般只局部使用于高级产品,一般产品都采用亮金(金水).
描金装饰均用手工描绘,金水的操作步骤较为简便,手工操作方法是根据装饰部位用描金笔蘸取金水描绘花纹,镶边、铺金地或结合其他装饰使用。
扩展资料:
相关:
清代工匠们对于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代单色地上描金的手法,达到了陶瓷装饰更加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清康熙朝,在彩瓷上大量施金色,以后的雍正、乾隆朝施金技法更加广泛,直至道光朝除了白地粉彩器外,还在各种色地的开光粉彩上采用描金工艺。金彩不仅在官窑器物上使用,民窑出产的器物上描金也很普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描金
2、如果是釉上贴花,这种字可以用湿柔布加很细小的粉尘通过长时间的擦拭,可以去掉,就像打磨玉器那样。
3、如果是釉中或者釉下,除非用带有破坏性的破擦,比如用电动砂轮机去把黑字磨掉,然后再施釉,重新回炉烧一次。如果是老瓷或者古瓷,那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如果是新瓷,如果温度掌握不好,会炸裂的。
4、用浓度很低的氟氢酸溶液,涂在字迹上,过一段时间去看看就可以了,不过注意不要把釉面腐蚀的太伤了。
1、色泽
真金的色泽比较纯正饱满,如果使用的是化学金制作而成,在色泽上就会更黄,并且非常明亮。
2、颗粒感
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纯金拥有很强颗粒感,同时在颗粒的分布上,不均匀,有立体感。人工制造的化学金颗粒感很小,而且分布一般比较均匀。
3、雾面感
通过雾面感来进行鉴别,在45度光的照射下,纯金会出现十分强的反射性,化学金的就不会有反射,而是会出现雾感。
3、硝酸
上面的方法虽然说有效,但是还是需要个人进行判断,而对于新手来说,往往是无法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的。
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30%的硝酸点,试在瓷器的描金面上来进行判断,如果说很快的就出现褪色的话,就是化学金,而纯金是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的,这种的方法更加的准确,同时不会对瓷器造成任何的损害。
扩展资料:1、嵌金
这种嵌金手法和紫砂器上的嵌金装饰不同,它是在坯体上釉色之后,刻划双钩纹样,然后根据要求提取纹样中的部分釉层,再堆画其他颜色釉,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不过,这个高温不能太高,太高容易将瓷器烧裂。因此掌握火候是工匠们非常重要的技艺。之后,除了纹样中的颜色其他都涂上金水,然后再进入窑洞中烧制,最终形成描金瓷器。
2、金彩
将金箔研磨成粉之后,加入少量的矾红或者是西洋赤尾助溶剂,少量的胶,之后用笔蘸着涂抹在釉面上,描画出花纹,然后经过七八百度的温度烘烤,最终形成瓷器,这种无需用玛瑙石抛光,依然会金彩熠熠,因此被称之为金彩。
3、堆金
堆金在广彩中应用比较多,先用74.1%的白釉,加上18.5%的玻白,7.4%的烧硼砂混合一些擂细,在干透之后用老油进行调和,最终形成底色。用笔蘸着底色将其绘制到瓷面上,绘好之后,经过低温烧制,使其牢固,之后再涂金色,低温烧制,最后完工。
这种工艺产生于民国时期。很多人都以为是清代就有的,实际上是误解,清代没有这个工艺。所以在鉴定清代描金瓷器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