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日用陶瓷设计思想总结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陶瓷制品的生产大国,了解“China”含义的朋友们也知道,这个英文单词的意思正是陶瓷之义,可见我国的上乘质量的陶瓷制品在外国有人心目中的份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的制作以及设计当中不断地加入了许许多多的现代因素和设计考量,陶瓷也变成了日用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现代日用陶瓷制品的设计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现代日用陶瓷设计思想
文化造就人的思想,思想是设计的灵魂。现代日用陶瓷设计是以某一功能效用为基础、把材料、科学技术、机械设备、生产工艺、艺术、经济等因素综合起来 ,满足人们物质、精神需求的设计。
1.实用性:
实用是现代日用陶瓷设计的首要根据和先决条件,设计如不考虑实用,将失去设计的意义。日用陶瓷设计,首先要明确是干什么用的,怎样使用,给什么人用,要与使用对象,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使用要求和习惯爱好联系起来,创造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
2.现代科学性:
现代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竞争是艺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先进设备、精致工艺的竞争。代日用陶瓷产品设计必须运用高科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向生产智能化、系统化、标准化、高端化的方向迈进,提高产品质量。
3.时代审美性:
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识,美的形式是在不断变化的,具有时代性。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代美的要求”。
4.独创性:
独创性指现代日用陶瓷设计必须是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是建立在时代审美要求上的创新。现代日用陶瓷设计的独创性,主要依靠形体构造、材质肌理、装饰纹样、装饰色彩、装饰方法、以及造型部位与部位之间、不同品种之间组合后的协调、节奏、韵律等因素,唤起人们在形象思维中建造新的审美世界来体现。高档日用陶瓷市场,对个性化设计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5.适销性:
代日用陶瓷设计适合消费者需要,有竞争能力,产销对路。产销对路,是实现日用陶瓷设计目的的桥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由于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生产水平、生活方式 ,不同的习惯、爱好、禁忌,对产品的造型、纹样、色彩、配套结构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所以,必须尽可能的深入、准确地进行市场调查、市场预测,正确把握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6.经济性:
现代日用陶瓷设计,对消费者来说要价廉物美对企业来说必须创造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很多日用陶瓷企业依旧很少有人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还处在一个追求数量的时期。大家知道,数量之最,并不等于质量之最,更不等于经济效益之最。如果产品在设计上不能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任何产品在国际上的售价都要低于同类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在产品的设计上下功夫,而一味地追求某种“定型”产品数量上的世界之最,可以说是原料、人力、经济上的巨大浪费。
总的说来,各位陶瓷设计制造大师概括出的几个思想性质有这么几个,实用性现代科学性时代审美性独创性适销性经济性六个层次,相信通过以上的叙述,大家也对这六个名词的含义有所认识,在这里就不再过多的进行陈述。所以众多的日用陶瓷设计师们,准备好你们的设计作品迎接时代的挑战了吗?
在陶瓷产品设计中,北欧风格以实用、简洁、典雅,合理运用自然材料并突出材料自身的特点,其朴素有机的形态,以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本文以北欧设计风格形成为导入,并从造型、色彩、材质等特点来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陶瓷产品设计的发展。
陶瓷艺术设计和陶瓷设计是一个意思
陶艺应该是陶瓷艺术设计的简称。
陶瓷是泛指用特别选择加工的粘土和长石、石英类硅酸盐材料,根据具体的要求和计划,经过配制,利用调水配合之后的可塑性,加工成型为所需要的形式,然后在特定的温度下烧成为各种用器,统称为陶瓷器。
在陶瓷器生产制作之前,根据功能要求和材料、技术等物质条件,以及对产品的审美特征诸方面的理解,进行设想和计划,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其中包括造型与装饰的样式和风格的确定,这就是陶瓷艺术设计,主要是指日用陶瓷产品设计和艺术陶瓷设计。对于由作者设计并亲自动手制作的艺术陶瓷,一般多称其为陶瓷艺术创作,其实质也是一种设计,所不同的是把艺术形式放在首位。
陶瓷艺术设计是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产品设计,不同于单件艺术陶瓷的创作,要充分考虑适应生产工艺的特点,产品的严格规整、统一,注重工艺质量,并能达到配套的协调一致。
陶瓷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和浓厚的艺术魅力,自成体系,别具文化品格,包容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内涵。从古到今,人类创造陶瓷器必然要进行设计,这些产品都是基于生活的实际要求,同时也受审美和情感的支配,依据事物存在与发展的规律,将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物质与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里蕴含着人类宝贵的创造经验和智慧。
一、日用陶瓷设计
陶瓷工艺材料良好的理化性能,坚实的质地,光洁的表面,耐高温,耐酸碱,因而最适合制作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用器。从发明作陶制瓷的技术之后,在用于生活的同时,也在装点着生活。日用陶瓷一直作为陶瓷生产的主流,发展到现代生活中。
日用陶瓷设计的构成要素是由功能效用、材料技术和形式美感统一在一起的,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形成了日用陶瓷设计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利用陶瓷材料设计制作的工业产品。丰富多样的材质,为陶瓷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创意领域,有陶质、瓷质和界于二者之间的炻质材料,以及性能和特点不同的釉料,可以形成丰富的艺术效果。成型和装饰以及烧造方法的现代工业化,为大批量投入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终的设计目标是为了日用陶瓷产品获得合理的功能和优美的形式。
日用陶瓷产品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市场调研、设计定位、材料选择、技术运用到落实在图纸设计、模型制作、样品试制、修改定型,一直到投入批量生产,接受市场的考验。
日用陶瓷设计的产品主要有:餐具、茶具、咖啡具、厨房用具、灯具、文具、酒具、烟具以及杂具等。日用陶瓷设计的产品,不仅满足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并且具有统领市场和引导消费以及影响审美时尚的作用。
二、艺术陶瓷设计
以土石为基本原料的陶瓷工艺,在火的作用下,可以显示出坯和釉丰富的质地和绚烂的色彩效果,具有其他工艺材料不可比拟的独特的表现力,存在着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的潜质,是艺术陶瓷设计良好的物质基础。利用陶瓷工艺材料设计制作的艺术品,能够适应室内和室外环境条件,以多种形式出现,具有质朴和高雅的特点,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艺术陶瓷设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陶瓷艺术家设计并亲自动手制作的陶瓷艺术品,一般都是单件原作,反映着作者的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强调个性和特点的突出,表现作者的工艺技巧,多为陶瓷爱好者收藏。另一种是为了适应广大陶瓷艺术爱好者的需求,由陶瓷艺术家设计制作样品和模具,适应现代大工业批量生产的艺术陶瓷作品,这是比较普及的产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
艺术陶瓷设计的领域是很宽的,而且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陶瓷艺术家的设计创造的开展,还在不断拓展,主要品种有传统造型观念延伸创新的器物型艺术陶瓷,如瓶、罐、盘、尊、壶等;多种表现手法的陶瓷雕塑;结合建筑装饰的壁画、艺术陶壁、壁饰等;室外的园林陶瓷和建筑装饰陶瓷等;还有突破传统陶瓷观念的现代艺术陶瓷,形式新颖,手法多样,也在不断探索中发展。
江西景德镇的在日用陶瓷上表现主要是瓷厚,坯子较厚,而且主要以青花为主,是当地陶瓷的特点;浙江龙泉青瓷是天青色,较之淡雅,在日用陶瓷上表现得很雅致,一般用在茶具中较多,耐观赏;广州潮州陶瓷在日用陶瓷中的表现主要是把工艺性和实用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既保留产品的功能又赋予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潮州日用瓷大胆采用国内外高级陶瓷原料如白玉瓷、色釉瓷、新骨瓷、强化瓷、轻质瓷等瓷土,以镁质瓷、骨灰瓷、象牙瓷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山东淄博日用陶瓷的特点主要是年产量较大,但是没有很大的精品陶瓷;江苏宜兴陶瓷在日用陶瓷中的主要表现主要是紫砂为主,紫砂中富含丰富的铁离子,对人体很有益处。
在日用陶瓷设计方面,威奇伍德试制成功乳白色的“女王炻器”,该种炻器因深得英国王后的赏识,并荣获“王室御用陶工”称号而得名。此类奶白色炻器中,最精美的当数1773年为俄国叶卡捷琳娜女王所生产的3000件一套的餐具,器形规整、简洁、光滑,器表装饰为暗紫色的田园风光。为了不断增加新式样、新产品同时仍能维持较低的生产成本,威奇伍德发明了限制形制种类而增加彩绘装饰种类的对策。即便是同一种器形,由于不断变换装饰纹样,就可获得千变万化的丰富效果。仅1774年一年,该厂就推出了31种不同的彩饰图案以供客户挑选。
网上找到的一点点资料。。你看看能用上不
日本的陶瓷器皿历史久远,大约在一万年前,日本就有了不同样式的土器,绳文土器、弥生土器等。
日本陶瓷绘画色彩绚丽、构思大胆,设计新颖,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趣味高雅的陶瓷,使日本陶瓷更加闻名于世。
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造的,采用了称为“奈良三彩”的白、绿、茶色的釉彩。
陶艺历史
大约在一万年前,日本就开始制作土器了,根据时代和式样的不同,起名为绳文土器、弥生土器。 其中绳文土器是低温下烧制的很厚的黑褐色的土器。弥生土器则是在高温下烧制的较薄的红褐色的 硬土器。 陶器的产生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一般认为,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时代,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 造的,采用了称为“奈良三彩”的白、绿、茶色的釉彩。
奈良三彩以后,日本大约近500年没有再 制造陶器。这期间日本全国制造的是被称为须惠器的、坚硬、烧透的灰黑色土器,但这种土器到了 平安时代末期几乎也消失了。
真正烧制陶器是在镰仓时代,濑户一个叫藤四郎的人从中国引入了技术,制造水壶、香炉、佛具等。以后直到室町时代,除了濑户以外,信乐、常滑、丹波、备前、越前等地也能制造陶器了,被称作 日本的六大古窑。再后来1616年,朝鲜的李参平在肥前有田成功地烧制了瓷器,日本的陶瓷制作就此开始了。接着有各种烧器产生,其中伊万里瓷器在欧洲也享有盛誉。
京烧:
在京都制造的陶瓷器总称为京烧,又叫清水烧。京烧质地细腻,色彩和谐。盘子、花瓶、茶具和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工艺瓷器都是很好的旅游纪念品。
有田烧:
江户时代初期(1616年),朝鲜的李参平在现在的佐贺县的有田陶土矿成功地烧制瓷器,便开始生产日 本最早的瓷器。这种日瓷立即受到欢迎,人们把这种陶器就叫有田烧。
九谷烧:
九谷烧的绘画色彩绚丽、构思大胆,设计新颖,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据说九谷烧的窑在1700年左右被封锁过,在江户时代后期再次复兴。所以复兴前的陶器叫古九谷烧。
乐烧(しがらきやき):
以烧茶器为主的乐烧在京都也发展起来了,本阿弥光悦制成了品味极高的茶碗。光悦被誉为是日本近世初期的代表文化人。他多才多艺,在绘画、书法、陶艺、著作、出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郝绘烧
郝绘烧:
在宽永时期(1624年——1644年)结束时,酒井田柿右卫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件涂釉瓷器,完成了赤绘烧。 之后肥前地区的瓷窑迅速发展提高。因而把它又命名为 伊万里瓷器。 这种瓷器不仅在日本国内大受欢迎,而且在欧洲也享有盛誉。
美浓烧
进入江户时代,美浓烧作为平民的日常餐具广为需要,成为国内有数的陶瓷器生产地至今。日本歧阜县瑞浪市已有1300多年的美浓烧陶瓷制作历史。瑞浪市的陶瓷制作艺人们采用多种工艺和精细无机无毒釉彩,烧制窑温达到了1240-1260?C,而非通常的700-800?C,坯体所含金属经充分氧化,其中的金属含量远低于日本国家标准(铅2.5mg/L,镉0.25mg/L)和中国国家标准GB 13121-91(铅7mg/L,镉0.5mg/L),生产出的陶瓷制品符合人们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在日本和欧美市场倍受青睐。我们平时使用的洋式餐具、和式餐具的大约50%以上实际上是美浓烧。
日本著名瓷器美浓烧,各色图按搭配,并配有精致木盒,不仅做为餐具十分实用,还具有收藏价值。
进入奈良时代后,随着中国影响的日益加剧,日本的陶器设计与制作越来越受到唐代陶瓷的强烈影响,其重要标志就是仿唐三彩而烧制的“奈良三彩”陶器。这种由绿、白、黄褐色组成的彩釉陶器虽然从艺术性上看还较中国唐三彩稍逊一筹,但它毕竟打破了原先日本陶器仅有灰釉装饰的局限,因而在提升日本陶器设计的艺术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奈良三彩作为此时期最精美的陶艺作品,备受日本统治阶层的青睐,多作为宫廷、寺院等特殊场所的专用品,而民间百姓很难享用。奈良东大寺的宝库正仓院就藏有57件奈良三彩精品。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先后在日本其他地区一些达官贵人的墓葬中发现了相似的作品,这表明此种陶器的生产应不仅局限于奈良一地。其中一件精美的三彩装饰的骨灰壶,从壶身饱满的造型、艳丽的色泽、雍容的气度看,此类作品已深谙唐代三彩陶器设计之三昧。随着遣唐使的被废止以及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度中断,奈良三彩这一独特的陶艺品种的生产,在平安时代中期突然中断了。此后,日本的制陶技艺进入了较长的一个停滞期。直到镰仓时期,由于一些随同僧侣访问中国的陶工的归来,日本的陶艺才在宋代陶瓷的影响与启发下重现复兴的端倪。但是尽管如此,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中国陶瓷风格亦步亦趋的现象,依旧存在。
进入桃山时代后,社会文化的主体出现了由贵族主导向庶民文化居主导的转型,受这一现象的影响,日本的陶瓷设计也逐步摆脱中国风格的束缚,开始由模仿为主的“唐物”向具有本土特色的“和物”的转化。
这场运动开始式微时,却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就是1888 年在伦敦成立的工艺美术展览协会。从1855 年开始,这个协会连续不断地举行了一系列的展览,在英国向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好设计及高雅设计品味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不但如此,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开始影响到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比如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设计师查尔斯?马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英国设计师沃塞(c . F . A . voysey)、阿瑟?马克穆多(Arthur . H . Mackmurdo)。在美国,“工艺美术”运动主要影响到芝加哥建筑学派, 特别是对于这个学派的主要人物路易士?沙里文和弗兰克?赖特的影响很大;在加利福尼亚则有格林兄弟、家具设计师古斯塔夫? 斯蒂格利和柏纳德? 迈别克(Bernard Maybeck)等人受到很大的影响。
到了世纪之交,“工艺美术”运动变成一个主要的设计风格影响因素,它的影响遍及欧洲各国,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产生。虽然“工艺美术”运动风格在20 世纪开始就失去其势头,但是对于精致、合理的设计,对于手工艺的完好保存迄今还有相当强的作用。“工艺美术”运动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设计家、诗人和社会主义者威廉?莫里斯。他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生于1834 年3 月24 日,1896 年10 月3 日去世,是真正实现英国理论家约翰? 拉斯金思想的一个重要设计先驱。
作为最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拉斯金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他强调设计的民主特性,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他说:以往的美术都被贵族的利己主义所控制,其范围从来没有扩大过,从来不去使群众得到快乐,去有利于他们。与其生产豪华的产品,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产品为好。请各位不要再为取悦于公爵夫人而生产纺织品,你们应该为农村中的劳动者生产,应该生产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其实是非常混乱的,其中包含了社会主义色彩,也包含了对大工业化的不安,一方面强调为大众;另一方面则主张从自然和哥德风格中找寻出路,而这种设计自然不是为大众的。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以后的功能主义仍有很大区别,但是,他的倡导和设想,依然为当时的设计家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其中,受到他的思想影响最深刻、并且通过自己的设计实际体现了拉斯金的精神的,是英国设计家威廉?莫里斯。他所带动的“工艺美术”运动在19 世纪下半期成为欧洲最重要的一场设计运动。
莫里斯参观伦敦1851 年世界博览会时方才17 岁,他对于工业化造成的产品丑陋结果感到震惊,极其厌恶。据报道说:他在看见水晶宫展览建筑时竟然放声大哭,足以说明他对于机械化、工业化的厌恶程度。他深受伦敦世界博览会的刺激,对于流行于世的各种新兴工业产品感到讨厌,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这种设计颓败的状况,恢复中世纪设计讲究手工艺精湛的局面。他身体力行,从一个建筑家、画家发展为全面的设计家,开设了世界第一家设计事务所,通过自己的设计实践,促进了英国和世界的设计发展。
严格来看,莫里斯并不是一个现代设计的奠基人,因为他探索的重点恰恰是要取消工业化造成的“恶果”,恰恰是要否定现代设计赖以依存的中心―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他的目的是复兴旧时代风格,特别是中世纪、哥德式风格。他一方面否定机械化、工业化风格,另一方面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式风格,他认为只有哥德式、中世纪的建筑、家具、用品、书籍、地毯等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其它的设计风格如果不是丑陋的,也是矫揉造作的、扭泥作态的、不真实的,因而应该否定、推翻。只有复兴哥德风格和中世纪的行会精神,才可能在工业化咄咄逼人、矫饰风格横行霸道的时刻挽救设计的精神,保持民族的、民俗的、高品味的设计。对于他来说,无论是古典风格还是现代风格,都不足取,唯一可依赖的就是中世纪的、哥德的、自然主义的这三个来源。他是在实践中实现了拉斯金设计思想的第一个人物。
拉斐尔前派兄弟会是画家但丁?罗西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约翰?米勒斯(John Averrett Miliais)和霍尔曼?汉特(Holman Hant)三人在1545 年发起的。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当时英国画坛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主张忠实于自然的风格,主张真实的、诚挚的“新艺术”风格,在题材和风格上,他们对于中世纪和哥德风格情有独钟,因此,与拉斯金的理论和莫里斯的希望不谋而合。莫里斯此时认识了罗西蒂,受到他很大的影响,因此于1857 年毅然离开斯特里特设计事务所,参加了他们的画会。他与柏恩-琼斯在伦敦的红狮广场开设画室,准备在画坛上大干一番,这个重大的转折与随即而来的结婚,是莫里斯走向设计探索的开端。
莫里斯在具体设计上,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对于他来说,实用但丑陋的设计不是好的设计。他曾经说:“不要在你家中放一件虽然你认为实用的,但是难看的东西。”这种看法,是他的功能与美观结合的设计思想的体现。但是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对干他来说,依然是采用手工艺的方式,采用简单的哥德式和自然主义的装饰,因而,他的这个局限使他不可能成为真正现代设计的奠基人。
莫里斯的设计,莫里斯设计事务所的活动,以及他们提倡的原则和设计风格,在英国和美国产生了相当的回响。英国有不少年轻的设计家仿效莫里斯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设计事务所,称之为行会(guild ),从而开始了一个真正的设计运动,历史上称为“工艺美术”运动。而他们推崇的风格,就称为“工艺美术”运动风格。比较具有影响意义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集体包括有以下几个:
世纪行会(the century Guild),由杰出的设计家阿瑟? 马克穆多(Arthur Markmurdo)为首组成。成立的时间是1882 年。
艺术工作者行会(the Art workers Guild),成立于1854 年。
手工艺行会(Guild of Handicraft),由杰出的设计家查尔斯?阿什比(charle、Robort Ashbee)为首组成,成立于1888 年。
这批设计事务所都是在19 世纪80 年代期间成立的,距离莫里斯成立设计事务所的1864 年有近20 年的时间,因此,可以说它们都是受到莫里斯设计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这批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宗旨和风格与莫里斯也非常接近。它们都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反对设计上的权贵主义,反对机械和工业化特点,力图复兴中世纪手工艺行会的设计与制作一体化方式,复兴中世纪的朴实、优雅和统一;这些设计家都努力在设计上体现实用性、功能性和装饰性的结合,设计风格上吸取中世纪、哥德风格、自然主义风格的特征,把它们蹂合在一起,同时在平面设计上发展东方风格的特点,讲究线条的运用和组织的完整。这些公司生产的家具、金属制品、家庭用品、装饰品、书籍设计等等,都具有这些特点,风格很统一。
1888 年,一批英国的设计家在莫里斯的精神感召下,组织了英国工艺美术展览协会(The Artsand crarts Exhibition Society),从而有计划地举办外国设计展览,以促进英国本身的设计水准。这些展览吸引了大批外国设计家、建筑家参加,对于促进英国的设计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还出版了一本刊物《工作室》(the studio) ,作为宣传“工艺美术”运动精神的言论阵地,刊物上发表了包括拉斯金、莫里斯和其它“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的文章,广泛地宣传了这个设计运动的宗旨和内容。
1896 年,威廉?莫里斯去世,设计家阿瑟?本森接手莫里斯设计事务所的工作,他与另外一个非常杰出的英国设计家克里斯多夫?德莱赛(Christopher Dresser ) 一起,振兴莫里斯的事业,继续发展“工艺美术”运动,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莫里斯公司在他去世以后还存在了相当一个时期,这应该说与本森和德莱赛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有其它一些设计家参与,比如家具设计师哈维?艾利斯(Harvey Ellis ) ,以及艾尔伯特?哈巴特(Elbert Hubbard)组织的罗克罗夫特艺术组等等,他们的设计探索与斯提格利?赖特和格林兄弟相似。
除了美国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影响之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斯堪的纳维亚五个国家,拥有悠久的手工艺传统,特别是木家具和室内设计具有很杰出的水平。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明确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反对繁琐装饰,都与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传统观念非常接近,何况这个地区有很丰富的哥德传统,因此,在英国的影响之下,这几个国家中的瑞典、芬兰、丹麦和挪威都出现了类似的设计活动,成立了各种各样的设计机构,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
工艺美术的陶瓷设计是陶瓷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转折。在这场运动开始以前,英国的陶瓷只有低级的陶器和供权贵使用的高级细瓷,缺乏价廉物美的陶瓷。“工艺美术”运动受到东方的影响,而东方各国,特别是陶瓷的故乡中国和陶瓷发展非常突出的日本,对干英国的陶瓷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从当时英国的陶瓷设计上看,可以看出东方陶瓷设计的明显影响,特别是图案、釉色的运用、器型上,东方的影响特别明显。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陶瓷设计与制作家主要有马克?马歇尔(Markv . Marshall)、威廉?德?摩根(Williamde Morgan)和科尔曼等人,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显著的“工艺美术”运动特色。除此之外,克里斯多夫?德莱赛也设计陶瓷。从总的情况来看,他们的陶瓷设计都基本是为小量生产而设计的,艺术的成份很重,还没有能够成为大批量生产的日用陶瓷的基础。英国这个设计运动的陶瓷设计家们当时都津津乐道地从事高温釉和窑变的试验,重点在于陶瓷技术的潜力探索、艺术效果的表现,对于陶瓷设计的社会功能,基本没有任何一个人曾经加以考虑。他们设计出来的陶瓷,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是作为现代设计的基本要求一批量化生产来说,这些设计还不足以影响整个陶瓷的发展。
真正开始陶瓷日用化探索的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师们。从19 世纪末叶开始,他们就开始进行目的在于批量化生产的各种日用陶瓷的设计尝试,其中包括厚胎的日用骨灰瓷器、石器等,这种探索在20 世纪初期开始成熟,终干影响到全世界时日用陶瓷的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的金属制品设计也很引人注目。这些设计都具有浓厚的哥德风格特点,造型比较粗重,金属用品表面具有简单的图案装饰,与陶瓷设计有所不同的是,这场运动的金属制品在功能性方面比较周全,其中颇有一些杰出的作品。重要的设计家包括上述的几个人物,即阿什比、克里斯多夫?德莱赛等。
“工艺美术”运动比较突出的设计范围是纺织品设计,特别是各种地毯和挂毯的设计。纺织品设计受到哥德风格很大的影响,因此大部分都具有哥德复兴的图案特点。
莫里斯本人对于染织品设计的兴趣很大。他亲手设计了不少的染织品,包括挂毯、地毯,同时还有大量的墙纸图案。他的墙纸设计最早出现在1862 年。1875 年,莫里斯与其它的几个设计师合作,设计了一系列的染织品。他反对采用任何化学染料,坚持采用靛青之类的天然染料,表明了他与现代化、机械化、工业化毫无余地的对立立场。
莫里斯本人鼓励各种手工艺的发展,在他的鼓励下,他的女儿玛利?莫里斯投身于刺绣设计,在1885 年接管了莫里斯公司的抽纱设计部门的领导工作,创造了独立的抽纱设计部门,也开了风气之先。“工艺美术”运动比较重要的设计范围是平面设计,本章在前面提到莫里斯本人的平面设计活动,可以说,他是奠定了这场运动平面设计基础的人物。在他的影响之下,工艺美术风格的平面设计在英国、美国和其它欧洲国家开始发展开来。比较早的具有影响的工艺美术风格平面设计代表是一本季刊-《玩具马》,是由重要的设计家马克穆多的世纪行会设计和出版的。马克穆多本人担任设计工作。第一本出版于1884 年,马克穆多的流畅黑白线条装饰插图和丰富的平面设计,立即得到广泛的欢迎,不久以后,这份季刊就转由莫里斯的出版公司凯姆斯各特出版。莫里斯本人担任主要设计。
凯姆斯各特出版社是莫里斯从事平面设计的大本营,他的大部分书籍设计都是由这家出版社发行出版的。他的设计充满了企图恢复古典的、特别是中世纪哥德时期的风格特征,版面编排非常拥挤,特别是扉页和每个章节的第一页,缠枝花草图案和精细的插图,首写字母的强烈的哥德复兴特征。这一点与当时流行的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绘画风格是一脉相承的,表现了英国社会上在平面设计方面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浓厚的复古倾向,引起当时一些评论家的指责,比如英国平面设计家刘易斯?戴依曾经在1899 年的一本期刊《东方杂志》撰文批评莫里斯,认为他的书籍设计过于沉溺于复古主义,过分古旧和沉重,他认为这样的复古倾向,完全违背了莫里斯一向主张和倡导的设计社会化、民主化、大众化的立场和原则,使书籍无法成为大众的普及读物,而沦落为少数收藏家的收藏品。
“工艺美术”运动的缺点或者说先天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工业化的反对,对干机械的否定,对干大批量生产的否定,都没有可能成为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过干强调装饰,增加了产品的费用,也就没有可能为低收入的平民百姓所享有,因此,它依然是象牙塔的产品,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结晶。对于矫饰风格的厌恶,对于大工业化的恐惧,是这个时期知识分子当中非常典型的心态。英国人在19 世纪中期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探索,其实代表了整整一代欧洲知识分子的感受。当时能够真正认识工业化不可逆转的潮流的人其实在知识分子当中并不多见,因此,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感召之下,欧洲大陆终于掀起了一个规模更加宏大、影响范围更加广泛、试验程度更加深刻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
日本工艺美术形式丰富多彩,艺术风格独特,在世界工艺美术中点有重要位置.它不仅是东方工艺美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东方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习性和思想情感以及日本工艺美术的特质,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 时代特征
1.公元前6000年至前250年,称为”绳纹文化时期”.出土的工艺品有:石斧,石镞,石椎以及骨针,骨钩等,还有土室群,”贝冢”以及女性土陶.
2.公元前2世纪起,是”弥生文化”时期.此时出土的有:铜镜,铜剑,铜饰物以及大批细石器,固推测这时是金石工艺.
3.公元前42年,神武天皇开始将建国的地方称”大和”
4.公元3世纪,日本”大和国”兴起,并于5世纪统一了全国,成为日本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大和”便成了日本民族和国家的代名词.
5.一般认为,公元3~7世纪前期是日本的奴隶制时代.这期间出现了日本考古学上称之为”古坟时代”的阶段.此时的埴轮很有特色.
6.公元6~7世纪,是日本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汉字在日本的普及和佛教经朝鲜的传人.从此日本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便以佛教为中心展开.而645年发生的大化革新,标志着日本封建社会的开始.
7.8世纪初,奈良成为都城,日本历史进入了”奈良时代”(708-781年).此时皆以唐朝为模式而展开,并日益深入.
8.8世纪末迁至平安,日本便开始了”平安时代”(794-1185年)的历史.此时转化成”和风化”
9.12世纪末建立.”镰仓幕府”(1192-1333年).
“室町幕府”(1336-1575年).此时中国明代文化艺术的浪潮波及日本.
10.17世纪的”德川幕府”(江户幕府).
19世纪的明治登基.
二. 陶瓷工艺
1.上古时期的绳纹式陶器最能够代表日本上古文明的艺术特色,绳纹化文化器壁上用篦尖刻画出精美的纹样,同时调整器物的形制.分为早,前,中,后晚5个时期。总之,这个时期,已经能够制作出相当完美的陶器工艺品了。
2.弥生式陶器与绳纹式相比,烧成的温度较高,呈色为赤褐色的较多.形制一罐行,翁行为主,尚有很多高杯行的陶器.陶器制作进而向着定型化的生产方向发展,所以出现了与绳纹式陶器不同的造型非常洗练的陶器。
3.埴轮
古坟时代的遗物中令人感到最亲切且印象最深的非埴轮莫属。埴轮按其形制和风格特征可分为“圆筒埴轮”和“形象埴轮”两大类。这种形式抽象,造型夸张而寓意深刻的埴轮,以起静穆而冷峻的气质和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日本工艺和雕塑艺术的水准。
4.土师器与须惠器两种器物都是普通民众所使用的.土师器——是继承了弥生式陶器.须惠器——是实用性很强的陶艺作品。
5.奈良时代出现了使用类似“唐三彩”的色釉来烧制的陶器,正仓院藏有一批“彩陶”,借属此类。都是作为宫廷,寺院等特殊场所的用品。
6.室町时代初期,濑户类型的窑依然作为窑业中心,中国陶器中的天目釉茶碗和茶壶类等伴随饮茶风兴起的陶器有大量的制作,也开始生产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陶器。
7.到了江户时代,日本的陶瓷工艺以发生巨大变化的另一个标志便是瓷器的出现。日本的陶瓷工艺也以江户时代为分界线,之前和之后在风格上相去甚远。各地均有特色十足的作品问世,这些精美的陶瓷,作为用品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展,并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艺品种。
三. 漆工艺
1.奈良时代这时,先进的唐文化和技术传人日本,受其影响,日本的漆工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还设立了专门的部门.
2.平安时代前期,忠实的承袭了奈良时代的技法,但逐渐地在技术与纹样上进行选择,寻觅自己的风格.进人了被世人称的“和风化”.
3.镰仓时代的饿意匠构成似乎有点过分多样化,但在这些有限的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到那巧妙精美的装饰和坚实有力的造型,这就是此时漆工艺的特征.
4.室町时代,这时期从中国带来的漆工艺被称为”唐物”,后来在中国的影响下产生了”镰仓雕”.另外,被称为”根来漆”的朱色涂漆的漆器,从此开始传播.著名的有:幸阿弥家和五十岚家.
5.江户初期的莳绘在保留着桃山时代风格的同时,进一步洗练简洁了。
四. 金属工艺
1.上古时代是日本最早的金属文化开始于弥生时期(前200年左右).从世界的角度看是相当迟缓的.
2.飞鸟时代的金属工艺的大量制作,反映的内容是佛教.可看出此时的佛教美术的发展和稚拙而。
3.奈良时代比过去更为重视佛教,形成了以佛教为文化主流的局面。从金属工艺方面看,得到了进一步的细致刻分。
4.平安时代这时期文化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吸收唐文化的同时,逐渐培育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日本形态.也就是“和风化”.
5.镰仓时代的造型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制作技术也采用了各种手法.材质应用丰富.其华美的新奇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6.进入室町时代,这时期伴随着茶道而流行起烧水釜.著名的有:芦屋釜,天明釜,还有京釜.
7.桃山至江户时代各行各业皆成为世袭家族,其技艺代代相传。并授予他们以“天下第一”的称号。日本工艺美术也呈现出多种材质的使用和多样性表现的新局面。
五. 染织工艺
1.飞鸟,奈良时代有浓重的中国大陆色彩,很难寻觅出日本的性格.飞鸟时代朴素的直线要素明显增强.到奈良时代,精巧的曲线构成的纹样大量增加. 飞鸟,奈良时代佛教文化急剧兴盛,于是”锈佛的形式便在刺绣工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平安时代这个时候,工艺美术忠实的继承了奈良时代贵族阶层的风格特征,宫廷染织工艺已形成,并逐渐地向和风化转变,带有祭事情节装饰的染织品也颇为风行.
3.镰仓时代时期是武士家族活跃的时期.于是随着时代的潮流,染织工艺风格也转向了武士家族的风格. 在服饰上染家徽纹样,出现了”大纹”的服装.形成了特别的意义,是武士贵族们染织纹样的重要标志。
4.室町时代创造了新的文化.原有的庶民性质的要素显著提高,为当时的染织工艺注入了新鲜血液,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
5.江户时代普通服装中”小袖”得到大力发展.以自由而轻松,舒适而华美的服饰著称.当时称其为”着物”(和服)的形式成为日本最为普及并最具代表性的服装了.
通览日本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可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上古文明时代的工艺美术,表现出显著的岛国特征和单一民族内涵和自然属性,同时伴随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和超然而静穆的气质.
二.佛教传人日本之后,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变化,固有的风格受到强烈冲击,工艺美术处于为佛教文化全面服务的地位,基本上成为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佛教文化的派生体.
三.自平安时代起,日本工艺美术摆脱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完成了由”唐风”向”和风”的过度,呈现出日本独自的风格特征,出现了更加注重日常生活的工艺美术.
四.至室町时代,日本工艺美术受到禅宗及中国宋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寂静而典雅的风格特征.
五.日本工艺美术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材质性能,强调材质的自然效果和美感,反映出日本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工艺美学思想.
六.日本工艺美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卡提.奥米宁─尼蒂莱(kati Tuominen-Niittyla)是一位芬兰现代陶瓷工艺大师。他设计制作的《故事鸟壶》(1994)幽默而诙谐,是过去若干年里芬兰最畅销的陶瓷产品之一。这种壶是在一场引人注目的广告大战中被命名的,其造型丰富多变,具有强烈的动势和节律。特别是壶嘴和把手的处理,犹如现代抽象雕刻,令人产生许多联想。
自己整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