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龙凤瓷盘值钱吗
雍正龙凤瓷盘值钱。正品的雍正龙凤瓷盘是值钱的,尤其是属于雍正的官窑,达到这一种官窑级别的宝贝,估价也都是上百万的级别,不单单是康雍乾三朝,从整个清王朝的皇帝审美品味来看,雍正的品位也是很突出的。特别是雍正时代的陶瓷,可以说是处于审美顶峰的一大奇迹。
雍正官窑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从字体上分析,雍正款识由专人题写,所以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大致相同。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主要用在仿均、炉均和茶叶末等器物上。“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堆料款仅用于珐琅彩瓷。 雍正细路民窑器大多数落各种堂名款,如“正谊书屋”、“百一山房”、“澹宁堂”、“望吟阁”等,一般民窑器款则复杂多样,如用灵芝、香炉、团花款、方块款、豆腐干款、四朵花款等。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导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出之于康熙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达到极盛。稍后,唐英所作的《陶成纪事》中,结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工艺,列出五十七条之多。许多颜色釉也在这一时期成熟起来,如祭红、祭蓝、粉青等等。 雍正瓷器的款识,官窑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或方框竖写楷书款,珐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款。民窑署字较为草率,喜用吉语。
清雍正时期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府财力雄厚,国内外市场活跃,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雍正时期官窑其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无法比拟的。
雍正在做皇子的时候就是个文艺青年。
1709年,他被老爹康熙封为和硕雍亲王,赐居圆明园。为此,他自号圆明园主,每天吟诗作赋,修习佛法,鉴赏古玩。
他最乐此不疲的就是请宫廷画师为他和他的妻妾画像,但他不喜欢正襟危坐给画师当模特,而是像导演般设计剧情和情节,要求画师画出意境和神韵。
从后来留传的《雍正行乐图》、《雍正十二美人图》等系列画像来看,在他指导下完成的画像简直可以称为“电影剧照”。画面中,他装扮成书生、渔夫、外国人等,这些生动的“角色扮演”一扫宫廷画呆板的晦涩气息。
当了皇帝之后,雍正的高超审美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登基不到半月,他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整顿养心殿造办处,要求工匠们精心为皇家打造各种器物,并且亲自行文颁布工艺流程,要求他们“往细处收拾”。雍正极高的审美和特别挑剔的眼光让造办处丝毫不敢大意,甚至可以说雍正就是当朝宫廷艺术品的总设计师。
雍正时期作为清朝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的瓷器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雍正瓷的总体风格轻巧俊秀,典雅精致,构思别致,线条柔和圆润,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
雍正时期的瓷器精莹纯全,胎质白润细腻,大器胎体规整匀称,不显笨拙凝重,小器胎体轻薄玲珑。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
永乐宣德青花多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苏麻离青料是一种高铁低锰型的青料,它的晕散、铁锈斑、浓艳都是自然天成的。可是到了清代,国产浙料并没有苏麻离青料的效果。
为仿效神韵,雍正命工匠在仿制时,用普通青花钴料在纹饰线条上点染,达到的晕染效果几乎可以乱真。所以这个时期我们看到雍正的青料,用人工点了许多的小点,来表示它的晕散,大的地方稍微点大一点,小的枝干上面点小一点。
而珐琅彩也是在雍正的手里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品,中西合璧,意趣高雅。清雍正时期彩瓷通常包括了五彩、粉彩和斗彩等传统彩瓷,而我们如今看到的珐琅彩一类在当时则被称为“洋彩”。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十分有名,不过时至今日已存世不多。
从内务府档案记载可知,雍正六年造办处在仿制出西洋“白、黄、浅绿、亮青、蓝、松绿、黑”等原有九种颜色外,又增添了“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等十多种颜色,不仅摆脱了对西方颜料的过度依赖,新色泽的加入,极大丰富了彩瓷绘制色彩表现,画面更加生动传神。
由于雍正的严谨和对艺术品的超高追求,促使愈来愈多的宫廷画家、烧瓷工匠纷纷参与其中,据造办处记载,当时有郎世宁、胡大友、贺金昆、宋三吉、戴恒、邹文玉、汤振基等宫廷画院画家为珐琅彩瓷器胎绘画,瓷胎工匠有张琦、邝丽南,宋七格负责筛选彩料,邓八格指挥操作。
雍正时期,五彩并不流行,而始创于康熙晚期,成功于雍正时期的粉彩是清代瓷器的一个新成就。
粉彩的出现,改变了色料的性能,让绘瓷工人能利用渲染的手法,绘出比五彩更为精确、真实,色彩更加丰富的画面,因此粉彩被称为我国传统彩瓷中瑰丽的晚霞。
粉彩在雍正精益求精的性格中蓬勃发展起来。相比于简洁素淡的单色釉,在富丽堂皇的粉彩瓷器上,雍正皇帝自身的特征就更加明显。
可以说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在造型、胎釉、彩绘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彩瓷用色也相对比较淡雅,颜色柔和不艳,彩中带素。以白地彩绘为主,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有些盘、碗类小件器物玲珑剔透,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雍正粉彩瓷器的装饰题材以花鸟、山水、人物图案为主,尤以花卉见长。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技法,突出阴阳向背,浓淡相间,层次清楚,富有立体效果。
雍正在位期间,勤政之外,他将大多数时间花在养心殿造办处,亲自参与器物创作,要求严苛,精益求精,俨然患上了完美主义强迫症,从而为雍正朝文物传世稀少但都是极品埋下了注脚,成就了清代瓷器审美巅峰之作。
雍正这一朝代虽然只有十三年,但制瓷工艺和成就却达到了清代官窑的顶峰。其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无法比拟的。
雍正官窑款,由专人负责书写,字体基本一致。青花楷书款与篆书款同时并用。 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官窑款“大清雍正年制”,为早期流行的款式,字体柔弱、略草。 雍正晚期官窑款,多为宋椠体的正宗小楷,工整秀丽。青花色调大多纯正。也有少数深浅不一的。篆书款书体变化较多,有的方正规矩,有的草率不恭,有的笔路圆润。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圆圈官窑款,主要用在青花和粉彩瓷器上。“正”字的第一、四和五笔书写平正,这是雍正楷书官窑款的一个特点。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官窑款,多用于颜色釉瓷器上。“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官窑款,多用于仿钧釉、炉均釉, 或茶叶末釉瓷器上。“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官窑款与“雍正年制”四字楷书堆料,只用于珐琅彩瓷。雍正堆料款的蓝料色彩较康熙时为淡,字体也小。
粉彩是我国瓷器釉上彩绘的一种独特装饰方法,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瓷品种之一,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这种“玻璃白”粉实际上是一种含氧化砷的玻璃白,由于砷的乳蚀作用,使所有颜色都“粉化”成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一个色可以分出多种色阶,描画纹饰可以更加细致入微。粉彩出现于清代康熙晚期,最初是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其烧制温度较五彩瓷低,约700℃―750℃左右,在烤花炉内完成。色彩较五彩更为丰富,最多达数十种以上,颜色淡雅,具有纸面绘画般的艺术效果。粉彩瓷器在艺术效果上独树一帜。装饰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以淡雅柔丽为特色,粉润柔和见长,感觉上比五彩要柔和细腻,因此又有“软彩”之称。早期的康熙粉彩还处于初创阶段,主要是民窑,产品流传很少,图案和施彩的风格比较简朴,纹饰以龙凤,花卉,仕女为主。施彩浓重,多数无款。粉彩瓷器发展到雍正时期极为盛行,景德镇御窑厂出于雍正帝的爱好和宫廷陈设、使用的需求,大量烧制粉彩瓷器。它取代了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无论颜色和描绘技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粉彩至乾隆仍有很大发展,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纹饰趋于繁缛,尤以色地粉彩居多。雍正粉彩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素以精巧细腻著称于世,具有高贵,华丽,艳而不俗,细而不繁的美感,达到了粉彩瓷器的顶峰。从清宫中收藏的大批官窑作品来看,可谓恰如其分。综合分析,雍正粉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与釉雍正粉彩的胎土普遍坚硬洁白,结构细密。胎体轻重适度,达到了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即使是大件器皿,胎体也是上下匀称一致,不显厚重,修胎规整。器物底足极为光滑滚圆,俗称“泥鳅背”。釉面光洁,釉质莹润,匀净,多数为纯白。二、造型雍正粉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风格是秀丽精巧,无论是大小器皿都制作精工,讲究细部处理,反映了当时制瓷工匠的高度技艺和非凡的创造力。从宫中的藏品看,以生活用瓷最多,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陈设瓷。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尊、罐、坛、钵、各式瓶、花觚、笔筒,各式茶壶、茶具、文房用具等。整体上以轻巧俊秀的小件器皿居多,形体多种多样。造型上注重线条变化,每件作品都特别富有生气,做到比例协调,高矮适度,恰到好处,真可谓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既有继承传统式样,也有借鉴其它工艺品的器型,还有许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等,可谓博采众长。
三、色彩与纹饰雍正粉彩的颜色具有鲜而雅,粉而柔的特点。色彩丰富多变,同一种色又有浓淡、深浅之分,色彩周围往往泛有七色光。施彩方法以油料调色,釉色秀丽温润。纹饰上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法渲染,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纹饰题材内容广泛;尤以植物花卉纹居多,常见的有:牡丹、月季、海棠花、莲花、桃花、玉兰花、三秋、九秋、落花流水、过枝花、团花、松竹梅等。动物纹有:龙、凤、鱼、鸟、蝴蝶、蜜蜂、仙鹤、鹿、马等。人物纹有:婴戏、仕女、渔樵耕读、教子图、历史戏曲、神话故事等。其中画仕女最具特点,体型修长,神态优美,栩栩如生。雍正粉彩画面多是清雅宜人,注重细部描绘,千姿百态,出神入化。描绘技巧上,多采用写实手法,纹饰工整,细腻,层次清晰,运笔自然、流畅,其精美者达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四、款识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主要是书写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写篆书款和四字楷书款极少。青花色调纯净,字体非常工整,笔法清秀有力,结构严谨,多为宋椠体正宗小楷,时代特征明显。画意手法表现出宫廷装饰,突出庄重、典雅、优美的“富贵气象”。总之,雍正粉彩瓷器工艺是雍正瓷器工艺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所反映的中国古陶瓷器工艺处于高峰时期的面貌,令后世的人们深深地回味。
珐琅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创烧后一直被视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深受历代皇帝的珍爱。
雍正时,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烧制时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亲王的主持下,分别于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三处设窑烧制。其绘画多出于清宫如意馆画师之手,精妙绝伦,形成了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使珐琅彩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2、雍正时期瓷器的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橘皮纹。
3、雍正时期官窑及民窑精品碗、盘圈足均呈现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
4、雍正时期瓷器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有的口径与足径的比例为2:1。
5、雍正时期民窑瓷器的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无釉且有明显旋痕。
6、雍正时期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施青花料时系一笔涂抹,并无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小笔触痕;二是用加重点料来模仿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自然黑铁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