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南宋进贡给元代的瓷器值钱吗

闪闪的月光
淡定的手链
2023-04-01 06:39:47

南宋进贡给元代的瓷器值钱吗

最佳答案
超帅的盼望
阔达的手机
2025-08-07 14:57:51

值钱,宋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巅峰时期,宋瓷极具人文气息,质朴简约。随着藏家文化的积淀和审美水平的提升,更具文化和古典内涵的高古瓷收到青睐是必然的结果。其高超的烧造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宋时期的官窑瓷器极具有收藏价值,价格非常高,近几年宋官窑瓷器的拍卖价格均在亿元以上。

最新回答
追寻的耳机
温柔的耳机
2025-08-07 14:57:51

真品的宋代五大瓷器的价格都是天价,但是有的瓷器到目前为止根本没有见到真品,如哥窑、钧窑都没有见到宋代的真品,你想如果有一件宋代哥窑、钧窑的真品瓷器,哪的是什么价位呢,没有价位就是最大的价格。

北宋 定窑划花八棱大盌拍卖成交价格:1.4684亿说明:胎质细腻,八瓣花式,器形丰腴端庄。

腼腆的面包
机智的钢笔
2025-08-07 14:57:51
碗有很多品种,以使用功能大致分为实用型、文玩型和观赏性几种。以窑口来分的话主要有民窑和官窑两大类。价值方面,文玩型和观赏型产品价值较高,实用型的价值较低,官窑的产品价值较高,民窑的价值较低。

宋代瓷器(不只是碗)从窑口上看的话,宋代的五大官窑哥官定汝钧所出产的产品价值都非常高,即使一个小小的茶盏也能拍出几十万的高价,饭碗那么大的器物都可以拍出几千万到过亿的天价了。民窑窑口像什么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之类的也非常少见,一个饭碗那么大的也要十几万到几十万。再普通一些的,不是这些著名窑口出产的,哪怕是至少是一个施了釉的粗瓷大碗,只要是宋代的,解释价值不菲的。

不过宋窑产品存世量非常少,仅有的那些也多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里,市面上能见到的百分百都是假货。俗话说,家财万贯,不如宋瓷一件,这东西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就算是一片宋瓷的碎片,在市面上都很抢手的。

下面列举几件宋代碗、碟类产品近年拍卖价:

1北宋 汝瓷天青釉葵花洗(类似一个盘子) 2012年4月4号 香港苏富比 成交价RMB 1.69亿

2北宋 定窑划花八棱大盌 (类似一个碗) 2014年4月8号 香港苏富比成交价RMB 1.18亿

3北宋 定窑刻莲花纹盌 (类似一个碗)2013年3月19号 纽约苏富比成交价RMB 1384万

4 北宋 定窑黑釉鹧鸪斑碗 2002年10月28号 香港佳士得成交价RMB 1313万

认真的热狗
魁梧的小天鹅
2025-08-07 14:57:51
中国宋代瓷器,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宋代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礼尚往来之传统沿续几千年,陶冶了华夏古国万千巧夺天工的奇珍异宝。两千年以前,人们以青铜器为礼,上礼天地君主,下礼亲朋好友,青铜文明曾磅礴一时。然而,自陶瓷从泥火中诞生以来,青铜淡出,陶瓷,集天地之灵秀愈见精美,逐渐成为礼器的主流。礼送陶瓷,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习俗,陶瓷所承载的礼品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汝窑——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非常稀少,因此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瓷器仅有67件,台北故宫最为集中,有21件。其余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汝窑之所以少,是因为它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只烧了前后不足20年的时间。汝窑窑址于1987年被认定并进行试掘,地点为河南省宝丰县西大营镇清凉寺村南河旁台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该窑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一般都是素器,不带纹饰。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熟称“蟹爪纹”。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瓷器的独特魅力。

历史上有二次拍卖汝窑瓷器。20世纪90年代,美国卖过一个很小的汝窑盘子,直径8厘米,盘子没烧好,略有变形,可就这么个歪歪扭扭的小盘子却拍到154美元! 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3倍,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创出天价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直径十三点五公分,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丰下敛,浅腹薄壁。棱角含蓄,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细小芝麻钉痕三枚。

官窑——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也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颜色比汝窑透亮,显得更青绿。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官窑釉层普遍肥厚,很少施加纹饰,为素瓷。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官窑有“紫口铁足”的特征,是指口部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的颜色。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金丝铁线”,金丝是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是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在古代也叫“文武片”。指的是开片的大小。哥窑的第二个特征是“紫口铁足”。哥窑与官窑的特征十分接近,也有开片、紫口铁足,有时专家也难以分辩。哥窑的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哥窑的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我国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单一的青釉做装饰,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虽然钧瓷所呈现的红色还杂以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的紫红色,并非纯正的红色,但它仍然是一个重大成就,对后来陶瓷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特别是为元、明、清各时期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徽宗一生虽然治国无方,但是在艺术上有很大的造诣,从书画到瓷器鉴藏深厚。对于钧瓷官窖作品,徽宗每年只准进贡36件,作为传世国宝收藏,其余的一律砸碎深埋,并且钧瓷不允许随葬,更不准民间私自收藏,只有王公大臣、战功显赫者才赐予钧瓷,所以有从那时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为民窑。定窑与其它四窑不同,它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其它四窑以釉色作为表现手段,而定窑则以纹饰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定窑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谦让的早晨
单纯的项链
2025-08-07 14:57:51

宋代瓷器在现实中一直在市场上收藏沉睡。然而,在网络和民间,人们对宋瓷的认知,宋瓷在世界上的存在程度,真假鉴别等问题一直是热议的话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丰富程度空前。文化内涵迅速体现在收藏领域。从文化市场到古玩收藏的无限空间,传统的收藏意识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凡是有意志的人,研究历史,收集古代和祖先留下的文化精华,凡是有意志的人,就有机会发大财,处处便宜,以德取胜,保存保存,玩得好。有趣的人不重视,喜欢才是最大的乐趣。民间收藏的宋瓷,不过是五个精窑。久而久之,阅历和眼光都有了,收藏渐渐变得真精细。

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收藏家多达7000万,拍卖公司和鉴定机构超过3000家。关键是很多专家学者不讲道理,不讲道理,不承担责任,只关心经济利益,拿人民币说话很现实。那么,收藏者和买家如何下定决心,市场如何监管,收藏者和买家什么时候才能解决他们的顾虑。藏城又如何繁荣?这是收藏家和买家的期望。

希望该政策进一步深化古瓷开放,允许古瓷合法进入收藏领域和收藏市场,促进宋瓷五大窑收藏贸易法制化。我们希望各鉴定机构、专家学者能够将科学检测(机器检测)和目测有机结合起来,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客观地鉴定收藏者手中的藏品,而不是先为每个窑炉生产的瓷器设定一个不公平、客观的存在量,再基于这种片面的认识对藏品进行鉴定。在网上久了,你只能面对真相,真相。三。期待藏社人人都能在收藏学术上有所研究,不人身攻击,不自封:XX帮:别人:XX帮:等等,不希望引起收藏领域和市场的混乱:。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国的灵魂。宋瓷(特别是五大名窑瓷器)收藏市场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市场的开放、审批的放松、专家的帮助和媒体的推广,是数千万收藏家的动力。这是宋瓷从沉睡中觉醒,是一个空前繁荣的广阔市场的出现。

危机的大米
粗犷的红牛
2025-08-07 14:57:51
近几年,拍卖市场上的康雍乾瓷器一次次地拍出天价,人们对青花、粉彩、斗彩等瓷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宋代瓷器却少有现身拍卖行,一是因为大量新藏家的审美标准转向了艳俗与富贵,二是因为宋瓷稀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瓷就更是少之又少。宋代朝廷先是指令几个烧瓷质量好的窑场,如定窑等烧造贡瓷,后来嫌定窑瓷“有芒”,转而专门设立汝窑、钧窑等官办瓷窑。后来,人们把“汝、官、哥、钧、定”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的最高水平。汝窑最为珍贵,世界上收藏有汝窑的博物馆不足10家,馆藏汝窑传世物总计为67件。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窑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哥窑的存世量也很少,据专家估算,哥窑瓷器全世界也就几百件,台北故宫藏有190多件,北京故宫藏有几十件。

哥窑是存世瓷器中谜团最多的一个,窑址至今没有定论,有人说在河南,有人说在景德镇,有人说在杭州,还有说在浙江龙泉。嘉靖年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都是在龙泉县烧造的。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称作哥窑;弟弟烧出来的青瓷不开片,被称为龙泉窑。但后来一些研究考证发现,二者的土质颜色不符,对哥窑窑址难下判断。

对残缺美的一种欣赏

哥窑瓷器上布满了黄黑相间的裂纹,即“金丝铁线”,金丝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的形成是因为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胎质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开裂。收藏家马未都曾举例说,自家的一件新仿制的哥窑瓷器,夜深人静时能听见嘣嘣作响的炸裂声,这声响一直能持续一两年时间。釉片炸开后,粗的开片会渐成黑色,而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时间长了,气体进去后,就氧化成了金黄色。

哥窑的另一个特征是紫口铁足。明代曹昭在著名的文物著作《格古要论》中指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所谓紫口,是指口部由于釉厚,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色的颜色。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是哥窑瓷器的最显著特点。

哥窑还有一个最奇妙,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在其 《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攒珠”指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聚球”比珠大,数量少,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

古代文人的审美中,追求一种病态的缺陷美,哥窑烧制过程中形成奇特的残缺,反而成了人们大加追捧的元素。哥窑虽是民间私窑,却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

吴方言中“官”、“哥”二字发音几乎相同,有人也认为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官”、“哥”属同类作品。很多瓷器,这本书上认定是官窑,到了另一本书上却成了哥窑。一些专家的认知也是一知半解,因为它太珍罕了,没有多少人真正上过手。

仿品价值也惊人

1970年10月,南京博物馆发掘了位于南京中央门的一座大墓,大墓的主人汪兴祖少时为朱元璋部将张德胜养子,改姓张氏,后又复姓汪氏。据墓志和《明史》等记载,汪兴祖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巢县人,生于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死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他继承其父张德胜之职,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在明帝国建立时,立下了许多战功,官至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食禄1500石,成为显赫一时的开国元勋。

汪兴祖墓室结构为罕见的阁楼式仿木建筑式样的券顶砖室建筑,里面随葬了大量金银器、玉带饰、瓷器等物,包括青花高足瓷碗,零星金饰等。光是哥窑的盘子就有11件,出土时有的叠压在一起,可分大中小三类,青釉葵瓣口盘也位列其中。汪兴祖墓虽不能与马王堆这样的豪华墓葬相提并论,但在当时民生凋敝的大环境下,也算奢华。

对于藏家来说,拥有一件宋哥窑足以傲视同侪。 1992年,佳士得(香港)拍卖过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有人持不同看法,但仍拍出1000万港元以上的价格。就算是清代仿品,如今的价值也十分惊人,2006年,一件清雍正“仿哥窑八卦纹龙耳宝月瓶”以23.2万英镑成交。随着亿元古董时代的到来,哥窑这种高古瓷的价值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