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明代瓷器重要成就大全

害羞的西装
苹果机器猫
2023-04-01 06:22:20

明代瓷器重要成就大全

最佳答案
纯真的墨镜
机灵的老师
2025-08-06 20:39:53

明代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获得了杰出的发展。主要成就是:景德镇瓷胎继续沿用了元代的“二元配方法”,创造了“脱胎”瓷器。石灰碱釉基本形成,发明了吹釉法,釉下青花术普遍发展起来,它不但是景德镇,而且成了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明代瓷器重要成就,希望你喜欢。

明代瓷器重要成就

明代景德镇瓷器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单色釉,杂色釉。

一,釉下彩,主要指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等。明代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发展到最高阶段。青花瓷在永乐和宣德时期达到了顶峰,被称为青花时期的黄金时代。自此,青花瓷成为中国瓷业发展的主流,形成了青花瓷器异彩纷呈的局面,一直到今天。釉里红创烧于元代,在洪武时期有了很大发展,一度发展到极盛阶段。

二,釉上彩,可分为1,釉上单彩:有白地红彩,白地绿彩,白地黄彩,金彩,黄地红彩,黄地青花,青花红彩等。2,釉上多彩:主要是指斗彩和五彩。斗彩,又称逗彩,其意是指釉下彩和釉上彩拼逗而成的彩色画面。斗彩工艺发明于宣德时期,成化时的斗彩极富盛名。五彩,俗称“古彩”,也称“硬彩”,五彩从宋,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宣德时成就突出。至嘉靖,万历时五彩瓷器享誉中外。

三,单色釉和杂色釉,品种繁多,绚丽灿烂,在中国陶瓷史上大放异彩,与青花彩瓷并重。单色釉主要有:铜红釉,以铜为着色剂的一种高温油。永乐,宣德时烧制的极为 成功 ,故被世人称为“宝石红”,“霁红”等。之后极为少见,且质量大不如前。蓝釉,以钴料为着色剂,入窑一次高温烧成。永乐蓝釉,蓝色纯正,釉面滋润。宣德蓝釉,犹如蓝宝石,故有“宝石蓝”,“霁蓝”等之称。之后,各朝代虽有烧制,但质量明显下降。甜白釉,是永乐时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一种半脱胎的白釉瓷,因其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故而得名。永乐,宣德时达到高潮。以上红,蓝,白单色釉为明代单色釉最名贵的品种。

此外,还有仿哥釉,仿龙泉釉,铁红釉,也称“矾红釉”,黄釉,洒蓝釉,也称“雪花蓝釉”等。杂色釉,是指以多种色釉施于一器的瓷器。兴盛于明嘉靖时期,传世品极少。

明代的彩瓷发展也有一个新的飞跃。明代永乐、宣德之后,彩瓷盛行,除了彩料和 彩绘 技术方面的原因之外,更主要地应归功于白瓷质量的提高。明代釉上彩常见的颜色有红、黄、绿、蓝、黑、紫等,最具代表性的为成化斗彩,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例如成化斗彩器的釉上彩,彩色品种多且能据画面内容需要自如配色,其鸡冠的红色几乎与真鸡冠一致,葡萄紫色则几乎是紫葡萄的再现。所以,彩瓷器一般都十分精巧名贵,如举世闻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等。

在成化彩瓷基础上,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器又揭开了彩瓷发展史上的新篇章。成化斗彩瓷,色彩鲜艳,画染风格以疏雅取胜嘉万时期的五彩则是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及釉下蓝色为常见,彩色浓重,其中红、绿、黄三重为主,尤其是红色特别突出,因而使得嘉万时期的五彩器在总体上有翠浓红艳的感觉,极为华丽。明代除青花、斗彩和五彩之外,其单色釉也有突出成就,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宣的红釉、蓝釉、成化的孔雀绿和弘治的黄釉。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特别是日用器)之外,也有因时代需要变化而新产生的,如永宣时期的压手杯、双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正德、嘉庆、万历各朝的大龙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芦瓶等也都颇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笔管、瓷砚、水注、镇纸、棋子、棋盘、棋罐等瓷器传世。

明代瓷器装饰手法已从元以前的刻、划、印、塑等转为彩绘( 绘画 )为主要手法。绘画纹饰的内容更加复杂多样, 植物 、 动物 、文字、山水、人物、花鸟、鱼及虫等无不入画。明代早期以写意画为主,画风自由、奔放、洒脱明后期以写实为主,画面抒情达意,简约轻快,极有 漫画 趣味。

明代瓷器上的款式以书写为主,官窑款工整端庄,民窑款则多种多样,以吉祥语款为多见。

明代是中国瓷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明代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烧造技术,在宋,元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提高,制瓷工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当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除开设了官窑——“御窑厂”烧制御用器外,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官民竟市”的欣欣向荣局面。

宋,元时期,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到了明代,五彩,斗彩以及各色彩釉逐渐发展和流行起来。青花瓷在元代已趋成熟,但存世量极少。经过明代的改进和创新,青花瓷才被推广开来并成为中国明代,清代及现代瓷业发展的主流。

明代青花瓷介绍

洪武时期

洪武时期既有元代风格,又开拓新样,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独特风格。玉壶春瓶及执壶由元代的瘦长器体而演变为粗硕丰圆,大尊、双耳瓶、墩碗、军持、盏托及折沿、菱花口大盘类,均古朴庄重,也有更加清秀圆润的盘、碗。其装饰工艺,器内阳文印花,外壁以青花装饰,是为元代枢府窑及元青花技艺的继续。南京明故宫御带河和北京的元、明宫殿遗址,于1964年、1984年出土了大批残瓷,表明此时有青花云龙盘,外壁青花,里壁模印云龙纹饰,盘心画有长脚形如意云纹 3朵。其后的永乐、宣德乃至正德、嘉靖时均沿用这一装饰,但洪武时如意形云的云尾较长,显得飘洒流畅。

这时的青花瓷图案多扁椭圆形菊花纹样,其葫芦形叶纹不像元代层多而规矩,风格较柔浑豪放,最常见的为松竹梅、竹石芭蕉和缠枝花纹,也有牡丹、莲花、菊花、茶花及灵芝纹及如意头形云肩与变形莲瓣等。其中,或空白或绘以团花。隔断篱笆的园景极其新颖,有宽阔的蕉叶、奔放的龙纹及 草书 “福”、“寿”等字,笔意流畅,再衬以较为白润肥腴的釉面,时代特点鲜明而突出。

永乐时期

永乐青花纹饰除传统的龙凤纹配以长脚如意云纹或器里壁同元代一样凸印龙纹外,还有园景花卉、竹石芭蕉、枝果花鸟、婴戏、胡人歌舞、锦纹、海水江牙以及西亚的阿拉伯文和缠枝莲纹等装饰。其用笔或粗或细,着色有深有浅有浓有淡,使纹饰层次清晰。但因研料不细,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浓重处则凝聚成黑色锡光,成为永乐、宣德时青花的典型色调。这时还将进口料与国产料(浙料)合用,前者浓,后者淡,以淡色绘水波,浓色绘青龙,构成色泽鲜明的对比图案,如官窑款的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盘。单以国产料施浅彩,在浅淡晕散和浓艳的黑蓝中微含紫色,为宣德后期产品的特点。宣德青花的纹饰题材比较丰富,以龙凤纹为多,有海水龙、云龙、穿花龙,或白地青花,或青水白龙,龙又有三、四、五爪,再辅以汹涌澎湃的海水,生动活泼。此外,还有折枝或缠枝莲、菊、牡丹、牵牛、灵芝、荷莲、萱草、枇杷、松竹梅、团龙、云凤、穿花凤、蟠螭、夔龙衔灵芝(摩羯)、海兽等纹饰。

永 乐器 造型清秀典雅,宣德器相对浑厚,两朝也有同类的造型和纹饰,如玉壶春瓶、梅瓶、绶带耳扁腹葫芦式瓶、花浇、执壶、折沿盆、烛台、鸡心碗、杯 (大、中、小 )、高足碗、卧足碗、大盘、罐、鼎、炉等等。其花浇形式则大同小异,主要区别于鋬柄与纹饰,永乐器为龙形柄,纹饰纤细清秀,无款宣德器为带形把手,纹饰豪放,有款。八方烛台,宣德时器体均较永乐时的厚重。永乐青花器的新造型有扁腹绶带耳葫芦瓶、蒜头口绶带扁壶、双系小口罐、四系扁罐、轴头罐、漏斗、执壶、三系竹节柄壶、葵花式洗、大鼎炉等。永乐青花器的釉面洁白光润宣德青花器的釉面青白或呈现桔皱纹,富有时代特色。

嘉靖青花

最新回答
精明的泥猴桃
文艺的豌豆
2025-08-06 20:39:53

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有各种类型和特殊工艺。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的1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能够生产相当精美的瓷器。从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来看,一般分为陶器和瓷器。没有经过密实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统称为陶器。陶器和瓷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器物。

陶器的发明,是在陶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完善,从原料选择、洗脱提炼、泥料加工、胚胎成型、粗加工和窑炉焙烧等过程都基本相同,二者之间看似关系密切,但从形成条件和内部成分构成上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陶器和瓷器最明显的区别是,陶器是无釉的,而瓷器是有釉的。商代已有上釉的硬陶,而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要到东汉中晚期的青瓷。

三国两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南地区的陶瓷业迅速发展。但是,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方地区,由于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其生产瓷器的时间相对较晚,制瓷业的出现被推迟到北朝。但这一时期的陶瓷却非常独特,那就是白瓷。它的出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当然,在这一时期,青瓷的生产也有了新的改进:绿白相间的颜色(green and white color)。当时,青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与北方的白瓷相匹配,为唐代奠定了基础。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无辜的斑马
舒适的斑马
2025-08-06 20:39:53

宋代瓷器取得空前辉煌成就,各大名窑无一不以颜色釉瓷、彩绘瓷或雕塑陶瓷而闻名。驰名中外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及久负盛名的磁州窑、耀州窑和景德镇等地的产品千姿百态、争奇斗艳。

浙江杭州官窑与龙泉哥窑以黑胎青釉著称,胎薄而釉厚,整件瓷器只在足底露胎和口沿薄釉处呈出胎的黑色,“有紫口铁足”的雅称。以冰裂纹见长的“金丝铁线”“银丝铁线”是其釉色一大特点。浙江龙泉弟窑胎薄如纸的“梅子青”“粉青”是青瓷中的佼佼者。

河北宝丰汝窟釉色美似天青,钧窑釉色瑰丽有如朝霞,均显示出宋代中国制瓷技术的极高水准。

河北曲阳定窑的刻划、印花白瓷、陕西铜川耀州窖的刻划、剔花、镂花、印花青瓷以其纹饰的秀美精细而著称。而河北邯郸磁州窑白釉黑花的装饰,采用在化妆土上剔划、刻花等技法,以简练奔放的线条、清新活泼的纹样表现出浓郁的民间风格。

建窑黑釉兔毫斑碗景德镇窑创新的“影青”仿玉器的白中闪青、青中透白的青白瓷名噪天下,个中精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福建建窑的兔毫釉是经过反复析晶而形成的,不同烧制条件下形成金兔毫、银兔毫等各种色调。其中的精品从不同角度观看,毫纹可显出全部可见光谱中的7种颜色相互变异的效果。流传到日本的毫色变异盏,被称为“曜变天目”,视为国宝。

江西吉州窑的黑釉瓷工艺独特,先在胎上施一层黑釉再以洒釉、喷釉、滴釉、剪纸贴花、贴木叶等技法在其上施以白釉,烧成后形成各种赏心悦目的纹彩。

满意的鞋垫
忧虑的饼干
2025-08-06 20:39:53
中国瓷器起于夏、商,成于战、汉。作为产量巨大的手工业生产系统,它因胎土、釉色、造型、工艺、装饰等差异而形成地方特色,古人遂以“窑口”命名这种特色。事实上,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形成了瓷业“窑口”的格局,但是从唐代开始,在文献中才出现“越窑”、“邢窑”等窑口名称,它们各以青、白二种釉色显示特征,遂有“南青北白”之说。转型于五代、成于两宋的中国瓷业之“窑口”达到昌盛阶段。中国近代第一部陶瓷通史《中国陶瓷史》(吴仁敬、辛安湘著,1934年)记载:“宋代瓷器,真能集前代之大成……至大观、政和等时作品,则釉薄如纸,胎薄如漆壳,声如磬,具有胎和釉溶成难分之瓷。瓷器至此,可谓登峰造极矣。”此书统计,唐五代时,全国窑口不过十数,而两宋则达到20多个,而降至元代,又数不过十。

一、窑口众多 空前绝后

陶瓷学术界将宋瓷分为八大窑系,分别为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窑系、钧窑系、磁窑系;南方地区的越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饶州窑系)、建窑系。其实还应该有个“官窑系”,可合称“宋瓷九大窑系”。辽国的“缸瓦窑系”也应该列入宋瓷窑系。还有的学者列出“吉州窑系”等等。在九大窑系中,相关窑口至少有百个以上。

众所周知,九大窑系中,“越窑系”止于南宋之初,其他窑系在元代初年大体还在延烧,但质量明显下降。到元代中后期,建窑、定窑两系退出历史舞台,其他窑系也基本衰微,仅“景德镇窑系”尤其是继承唐宋青花工艺的“青花瓷”一支独魁天下,自此,宋代中国南北各地百千瓷器窑口“各美其美、美美共美”的时代便成为历史的定格。

其实,还有大量的“窑口”无法进入现有的“窑系”之中,如邢窑、婺窑、瓯窑、宜兴窑等等;况且即使被列入某个“窑系”的“窑口”,它自身同样存在特色性甚至内涵的复杂性,为此,近年来有学者对“窑系”之说提出了不同意见。

北宋 白地黑花童子垂钓图椭圆形枕 河北省博物馆藏

我认为,以窑口而论,“百花齐放”才是大美,“一枝独秀”乃文化衰弱之表现。故以中华瓷史而论,两宋瓷业窑口“空前绝后”非为虚言。

二、名窑辈出 登峰造极

两宋时代,不仅窑口众多,而且名窑辈出,各擅其能。

给宋代名窑定位,起于明代《宣德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这一记载成为“宋代五大名窑”(柴窑被列为五代时期名窑)之说的来源。可见,明人评价两宋名窑,以窑器是否进入宫廷为标准。

目前考古界已确认明代学者认为的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南宋官窑、钧窑、定窑各窑窑址所在,唯北宋“官窑”尚未发现,“哥窑”身份未获定论。

近日,陕西富平银沟窑址群的发现,为“鼎州窑”及“柴窑”的发现提供了重要资料。该窑址群发现窑炉318座,出土标本包含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等品类;从瓷器成分分析看,窑工已掌握胎、釉的二元及二元以上配方技术,比景德镇同类技术早近300年,其中又以白瓷及青白瓷技术占据最高水平。

事实上,1949年以来经考古发掘的宋代耀州窑、越窑、龙泉窑、湖田窑、建窑、吉州窑、内蒙古赤峰市的缸瓦窑、宁夏灵武窑等,从出土的精美瓷器与文化影响力而言,哪个又不可以位居瓷器“名窑”之列呢?!

两宋“名窑”之所以称为“名窑”,主要是看几个方面:一是明代人的评价标准,即其器物能否入贡宫廷;二是它是否在工艺上具有开创地位及先进性,从而成为“窑系”的领头者和命名者;三是看其在生产和市场上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以北宋“九大窑系”为例:

1、官窑系:北宋官窑、汝(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哥窑等。

2、定窑系:河北曲阳定窑;陕西平定窑;山西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四川彭县窑等。

3、钧窑系:河南禹县钧窑、河南临汝东沟窑等以及此后的宜钧、广钧、炉钧等。

4、耀州窑系:陕西铜川耀州窑;河南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内乡大窑店窑;广州西州窑;广西永福窑等。

5、磁州窑系:河北磁县观台磁州窑、修武当阳峪窑;河南鹤壁集窑、宝丰青龙寺窑、禹县扒村窑、安阳天僖镇窑、密县窑、登封曲河窑;山西平定窑、榆林窑、介休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山东德州窑;安徽白土镇窑等。

6、景德镇窑系:江西景德镇湖田窑、南丰白舍窑;安徽繁昌柯家冲窑;湖北武昌金口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安溪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7、龙泉窑系:浙江龙泉窑以及庆元、遂昌、云和等县龙泉窑场;江西吉安永和窑(吉州窑)、泉州碗窑乡窑等。

龙泉窑青釉刻花带盖五管瓶 温州市博物馆藏

8、建窑系:福建建阳市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临汾窑。

9、越窑系:主要分布在余姚上林湖一带,宋代一度曾作为“贡窑”,南宋初之后停烧。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三、官窑成熟 造福南北

两宋时代是中国官窑制度成熟时期。笔者曾撰文认为中国瓷器官窑之制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但专为宫廷所设的“官窑”或“内窑”目前所知仍出现于两宋。

正如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所说:“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兴后苑,号邵局,袭旧徽宗遗制,制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后郊坛下别立新窑。”南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说到“修内司官窑”时也讲它是“袭故京遗制”。

以上宋人所讲表明,北宋汴京确有“官窑”,惜迄今尚未发现窑址。而宋高宗定都临安后,也命有司设京师官窑,初为“修内司官窑”,后又增设“郊坛下官窑”。前者即1998年以来发掘之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后者早于20世纪初已被人在杭州南郊乌龟山发现,50年代做考古发掘,现有南宋官窑博物馆给予保护和陈列。

关于修内司官窑器,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古人明确说到属于北宋“官窑”系列的还有“汝窑”。南宋人周辉《清波杂志》讲:“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宋 汝窑青釉盘 故宫博物院藏

又宋人陆游所著《老学庵笔记》也说:“故都时定(窑)器不入禁中,唯用汝(窑)器,以定(窑)器有芒也。”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有同样观点,而且他对北宋“汝窑”和“官窑”的关系也有很好的交代:“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有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汝窑”作为北宋官窑,曾长期不知窑址在于何方,1986年汪庆正先生从河南宝丰瓷厂王留现同志处获得信息,遂终于发现汝窑窑址就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后赵青云先生主持该窑址多次考古发掘,收获丰硕。

北宋之末,“汴京官窑”及“汝(官)窑”随着东京的失守,其掌握高技术的瓷业人员应该南下临安,参与了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的建造及生产。这已经被老虎洞南宋官窑遗址的发掘资料所证实。

宋 官窑大瓶 故宫博物院藏

而两宋官窑技术还影响到“哥窑”及龙泉窑技术的革新。诚如南宋初人言,北宋时期,“江南处州龙泉窑质颇粗厚”,然到南宋中后期,龙泉窑使用了石灰碱釉,烧成令人惊艳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其中的黑胎青瓷在工艺特征方面甚类南宋官窑器。古陶瓷学界也都认为南宋时期龙泉窑确实受到南宋官窑薄胎厚釉技术的影响而达到了技艺的高峰。

南宋临安官窑与哥窑的关系至为密切。无论真实的“哥窑”是在杭州还是在龙泉县,都脱不了与南宋官窑的传承关系,故古陶瓷界有“官、哥不分”之说。

“哥窑”一称出自元代,原称“哥哥洞窑”,元至正二十三年刊刻的孔齐所著《至正直记》说:“乙未(1355)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明曹昭《格古要论》也讲:“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而明初《宣德鼎彝谱》说“哥窑”器见于“内库”,且判为宋瓷。明朝人高濂《遵生八牋》也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

宋 哥窑胆式瓶 故宫博物院藏

由上可见,至少在元代,“哥窑”即被列为宋代官窑,而且还有旧、新两种,况且即使是新烧者,也“绝类古官窑”,“官、哥不分”其实早在元代已成定说。

至于真实的哥窑究竟在哪里?明人高濂《遵生八牋》说在杭州凤凰山下,而同样为明代成书的《七修类稿续编》及《浙江通志》等则说是在龙泉。不过,综合分析元代有关哥哥洞窑的史料及明代高濂所说,应大体可以认为“哥窑”初在杭州;哥、弟二窑并存及在龙泉一说晚起于百年之后,其中附会、传说成分较多。

为此,杭州老虎洞窑址出有元代器物,它与“哥哥洞窑”是否有关,值得今后关注。

四、外销陶瓷 遍布四海

中国瓷器外销,至少起于南朝。唐代已成中国外销产品之大宗。但只有到宋代,瓷器才完全取代此前的丝绸外销之地位,从而一举夺得中国外销产品之冠。这方面证据有四:

一是宋瓷实物在世界各国发现甚多。如东亚的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列国,南亚印度、斯里兰卡,中亚的伊朗乃至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北非及东非沿海国家等都有宋瓷之出土。宋代文献《萍州可谈》(朱彧)、《诸蕃志》(赵汝适)、《云麓漫钞》(赵彦卫)等也有宋瓷大量外销的详实记录。

二是中国陶瓷技术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的瓷业生产。如朝鲜半岛的高丽青瓷技术来自于中国的汝官窑;日本的濑户窑也受到中国陶瓷工艺影响,带动了日本瓷业的诞生;埃及的法蒂玛王朝(966—1171年)开始仿制中国瓷器;伊朗、伊拉克一带的伊斯兰陶瓷工艺中也兴起仿造中国陶瓷的风气。

三是这时瓷器外销为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一个新的国际化称呼——china

甜蜜的冬瓜
英勇的导师
2025-08-06 20:39:53
德化瓷历史悠久,载誉环球。早在唐五代,德化就有用青瓷殉葬的习俗。宋元时期,封建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传统外销瓷数量急剧增长,有力地刺激了各地瓷窑的发展。由于泉州市舶司的设立,泉州港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和东南沿海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德化县与泉州近邻,瓷业生产也应运崛起。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安平志》称:“白瓷出德化,元时上供”,足见元代德化瓷器不仅饮誉海外,并作为贡品登上了大雅之堂。

本文以一九七六年发掘出土的德化盖德碗坪仑和屈斗宫窑宋、元标本为依据,对宋元德化瓷的工艺特征和成就浅析如下:

一、宋元瓷器的胎质结构:

德化位于闽中戴云山脉,山高水长,植被繁茂,矿产丰富。根据地质调查,全县有瓷土矿三十余处,储量达40多万吨,“瓷土分布之广,几各区各乡无不有之”。

碗坪仑窑的发展,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北宋以生产白釉瓷器为主,南宋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兼烧黑釉瓷器。北宋瓷器胎土致密如石,白中略微泛灰,产品大部分口薄底厚;南宋产品胎质稍后,呈现灰白或浅灰,略含细砂。含有微量的二氧化二铁。

元代屈斗宫窑土选料精,烧成技术显著提高。胎土白净细腻,胎釉紧合紧密,结构坚致。胎、釉中的三氧化二铁含量分别为0.37%和零。根据屈斗宫窑附近的观音歧和褒美瓷土的采样分析,观音歧瓷土含三氧化二铁0.551—0.71%,褒美瓷土不含三氧化二铁。屈斗宫瓷土胎质白度的提高,与瓷土中三氧化二铁含量减少有关。

二、宋元瓷器的釉色:

釉色是瓷器的仪表,釉质呈色好坏,直接影响瓷器的外观和质量。

碗坪仑北宋瓷器的釉色品种,有白瓷和影青瓷。白釉瓷器,白而不莹,白中闪灰,类似定瓷釉色;影青釉瓷器白中泛青,与景德镇影青相仿。影青又称青白瓷,是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一种瓷器专称,最早烧制于江西景德镇,釉色莹润如玉,白里泛青,较之白定,另有新意,它的出现,立即得到了推广,并成为宋元时期风靡江南的一大瓷系。其冰清玉洁的质地,恬静幽雅的外观,曾博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北宋词人立清照曾用“玉枕”赞美景德镇硬青瓷枕,其《醉花阴》一词咏道:“薄雾浓云慈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碗坪仑北宋影青瓷器,是窑工们继仿定白瓷之后又一种创新产品,也是窑工们充分利用当地瓷土含铁量少,原料纯净,有效控制三氧化二碳还原的结果。

碗坪仑南宋产品,一反常态,改生产白瓷为黑瓷,黑瓷和酱釉瓷器。其次釉色多为灰青或青黄、釉层较薄、釉面光泽,带有冰裂纹,黑瓷、酱釉、酱褐釉瓷器仿制著名的建窑兔毫盏,釉面比较粗糙,釉下多气泡,没有仿制成功的兔毫盏。釉的褐绿釉盏,口部釉一圈白釉,俗称“白覆轮”,在本省的一些遗址曾有出土,解决了这类瓷器的窑口问题。蔡襄《茶襄录》曾说:“茶色白,宜黑线,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胚微厚,烧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浅,斗试家自不用“。建窑兔毫盏的出现,是宋代饮茶风盛行的产物,也是各种釉色瓷器在斗茶中唯一取胜的佼佼者。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评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碗坪仑黑釉。酱釉仿建盏无论在胎、釉、形,乃至工艺方面,较之建安茶盏都使人感到望尘莫及,除技术方面的原因外,笔者认为,主要是当时的窑工没有根据当地的原料性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是望风却步、盲目地模仿时髦的结果。这种历史的经验,对后世德化窑的发展鼎盛不无启益。

元代屈斗宫产品,又发挥了本地原料和产品的优势,生产影青和白瓷。影青瓷釉质较薄,釉面洁净莹润,光泽性强,釉下花纹若隐若现,十分美丽;釉面呈色比碗坪仑毫,数量上也占优势。白瓷的釉面洁白无疵,柔和匀净;其中一类釉色微青似鹅卵,俗称:“卵白釉”,釉质较厚,是仿烧元代宫廷用次“枢府”釉的一种新产品。还有少量的釉微闪牙黄或肉红,已开明代“猪油白”之先河。

三、宋元瓷器的造型特征:

宋元德化窑主要生产日用窑,器型有碗、盘、碟、洗、瓶、盒、罐、壶等。此外,还有宗教用瓷如军持、香炉之类。

北宋以大型的碗、盘和粉盒为大宗。其撇口刻划大海碗,口沿外撇、浅腹、圈足宽矮,口径多达30厘米以上,器型硕大,但器壁线条舒展,轻巧稳重,毫无笨拙之感。造型别致的印花粉盒,既摈弃了唐代厚重臃肿的外形,又无元代轻薄单调之嫌,而是比例匀称,新颖雅观,富有形态和线条美。

明亮的画板
不安的菠萝
2025-08-06 20:39:53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国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唐三彩瓷器与陶器的关系密不可分。当部分掺有高岭土(或长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铜、氧化铁、氧化亚铅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在烧结陶器时,会自然在陶器表面结成一成薄釉(日本信乐烧 陶器种类中的三彩最早就是这样出现的。)在中国的历史上,明代以前中国的瓷器以素瓷(没有装饰花纹,以色彩纯净度的高低为优劣标准的瓷器)为主。明代以后以彩绘瓷为主要流行的瓷器。另一个瓷器制作国家日本也与茶道文化界也发扬了其独特的茶器。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 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 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如中国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贺的信乐烧(shigarakiyaki)、长崎有田烧(aritayaki)、冈山县备前(bizenyak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