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瓷指的是哪几种色彩?
明代的纯粹釉上五彩瓷,一般包括红、绿、黄、褐、紫诸色,大多以红色为主。实际上,凡有红彩等三色以上的彩瓷,虽不够五色,也叫做“五彩”;无红彩的,则叫“素三彩”。
素三彩瓷器的发展,对于彩瓷工艺也是新的尝试。及至清代,特别是在康熙年间,五彩瓷器的工艺有了明显的发展。康熙五彩除红、绿、赭、紫等色外,更发展出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同时在五彩中加用了金彩。金彩的运用也突破了明代嘉靖年间在矾红或霁蓝等上描金的单一手法。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的五彩更娇艳动人,从而把传统的釉上彩瓷工艺推向了高峰。
彩瓷
明五彩起源于金代的红绿彩,又名宋加彩,就是彩加于釉上的意思。一直到晚清,五彩都是这种画法:在烧好的高温白釉胎上作画,然后低温烤制,属于釉上彩。
明代五彩分为青花五彩,五彩,斗彩(五彩斗青花),其中五彩是先在白釉上绘制五彩然后入窑低温烧制,使五彩固定于釉上,固为釉上彩。另外青花五彩和斗彩是先画青花之后上一层釉入窑高温烧制,再取出画五彩二次入窑低温烧制使五彩附于釉上,固青花为釉下彩而五彩为釉上彩。
另外,斗彩在明代也称之为五彩,只是到了清代为了强调它的独特工艺命名为斗彩,或曰逗彩及豆彩。
总结如下: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所谓釉上彩瓷,就是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温度烘烤而成的一种瓷器。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而五彩瓷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
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五彩瓷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发明和发展,其配方经过不断的创新,并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才出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为主的彩瓷。
五彩瓷器是在已烧成的素器上以多种彩料绘画图案花纹,再于770℃—800℃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因其线条明朗,烧成温度稍高于粉彩,且不及粉彩柔和,故又称之为“硬彩”。
五彩瓷始于明朝宣德年间,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代彩料中无蓝彩,需用蓝色表现之处,皆以青花代之,称“青花五彩”,成为独特的时代特征,以嘉靖、万历五彩为代表。嘉靖、万历朝五彩施彩特点是大量采用釉上矾红和釉下青花二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多用黑彩或赤褐色线勾描纹样轮廓,画面浓重艳丽。
清代五彩以康熙朝最负盛名,除常用的红、绿、黄、褐、紫彩外,还新配制了釉上蓝彩取代釉下青花,金彩和黑彩也广泛应用,使之色彩更为瑰丽多姿、浓艳夺目。康熙五彩除在白瓷地上彩绘外,还在各色颜色釉器及各种瓷地上施彩,使得五彩瓷器别开生面,别具一格。雍正时期,粉彩盛行,五彩趋于衰落,所见多为小件器,画意较精细,不似康熙五彩粗犷豪放。乾隆以后则基本上不见单独的五彩瓷器,而多与粉彩、珐琅彩等并用。
五彩一般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白瓷上进行彩绘,然后在彩炉中经低温烧烤而成。假若炉温过高,将出现颜色流动而破坏画面;假若温度过低,则釉彩就光泽不足,附着力差。所以明代的五彩时有光泽晦暗的现象,而康熙五彩大多已是彩色鲜艳,光泽清澈明亮。
五彩指的是黄、青、白、赤和黑色,泛指各种颜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
五彩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新品种,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代彩料中无蓝彩,需用蓝色表现之处,皆以青花代之,称“青花五彩”,现代五彩陶瓷多数为多于五种颜色的五彩瓷,而仍然保持着传统手法的只有宝瓷林瓷业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古彩所描绘的对象甚多常见的有人物、山水、龙风、鸳鸯、松柏、灵芝、花草等。古彩瓷在历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受到广泛的称赞。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
就年代说,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说,有三彩、五彩和红绿彩。其技法特点是单线条平面,线条刚劲有力,笔划简练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民间风格浓厚,装饰性强。
金代五彩瓷器的确定,是学术界对近十几年在考古发掘以及海外陆续发现的金代釉上五彩瓷研究的结果。特别是金代定窑的釉上红彩和磁州窑系统的釉上加彩,可以断定是釉上彩的原始阶段,为后期景德镇五彩瓷器的出现起到了启迪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彩瓷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