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古代瓷器上的龙纹纹饰,蕴含着怎样的知识

乐观的玫瑰
孝顺的哑铃
2023-03-31 18:11:49

古代瓷器上的龙纹纹饰,蕴含着怎样的知识?

最佳答案
漂亮的香菇
笑点低的小虾米
2025-05-15 06:05:34

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在古代称为四灵,其中又以龙为尊。

传说龙是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能幽能明,能巨能细,呵成云,吟则雨,是变幻不定、神力无比的奇物。

夏人祖先以龙作图腾,今天的中国人就成为龙的传人。人封建社会以后,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龙给王权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中国人对龙的钟情和敬畏,使龙纹成为古代工艺美术品上最常见的装饰。

龙究为何物并无实据,早期龙纹或如鳄鱼或似蝴蝎尚未定式。先秦以前龙的形象质朴粗犷,大多没有肢爪,状如爬行动物。秦汉时,龙纹有肢爪但无鳞甲,系兽形。唐宋时,龙纹“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垦,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造型综合了各种奇兽异珍的特征。明清时代,龙纹作为帝王的象征而日趋完善,固定成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形象。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元年青花云龙纹香炉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元年青花云龙纹香炉

千百年的丰富和衍生,使龙的造型千变万化:云气绕身,露头藏身的称云龙穿云翻飞、状如行走的称行龙首尾相望、盘成团状的称团龙龙睛圆睁,龙首正视的称正龙。另外,还见头在上尾在下的升龙,尾在上头在下的降龙,有鳞的蛟龙,有翼的应龙,有角的虬龙,无角的螭龙等等。

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钵

任何造型艺术都不能脱离文化背景而追求纯粹意义上的美感。和王权时时联想的龙纹自然会有非艺术的限制。官窑青花纹样中最常见的是龙纹,作为皇室用器的标志,便是五爪龙。

故宫博物院藏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局部(三爪龙)

龙一般画四肢,肢前的爪(或谓龙趾)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分。元青花上未见五爪龙,但同期白釉器上有五爪龙,说明元青花非官窑器。明初官窑已将青花作主要品种,出现五爪龙纹,这种画法成为明清官窑的传统画法。

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盘心)

龙纹唯官窑青花有使用特权。在这种超经济力量的制约下,明代早期民窑青花上不见以龙纹为饰。象征着王权的明中期起,随着禁令的松驰,民窑青花装饰渐采用龙纹,但不见五爪龙,造型也谓简单。

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代吴越越窑“秘色瓷”龙纹罂

陶瓷器上龙纹的应用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在精致的陶器上彩绘龙凤纹或蟠夔纹。以后龙纹的应用更广,采用贴塑、模印或刻制的胎体装饰方法。唐宋时釉上彩和釉一下彩渐成瓷器装饰的主要形式,彩绘的龙纹具更高的欣赏价值。这时装饰手段在制型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龙纹还显得粗犷与简洁。精细人纹的龙纹,出现在青花瓷上。

用石料在釉下彩绘,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青花,唐宋已有少量生产,但工艺上不成熟并未推广。元代中后期(14世纪中)青花因外销的需求迅速成熟。其雄伟的气势和高超的画艺达到非常高的艺术境界

青花以提炼得极为细腻的钻料在素胎上绘画,有勾勒点染多种笔法。从成块大片的渲染到纤如毫发的笔触都能自如地表现,无疑为龙纹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

最新回答
细心的小猫咪
自然的滑板
2025-05-15 06:05:34

明代瓷器在永乐王朝有所创新和发展,至宣德朝而至于鼎盛。

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共33年,且永、宣两代之间的洪熙帝朱高炽在位只有10个月,永乐宣德两朝相近,生产瓷器的大部分应为同一批工匠,加之宣德帝基本上承袭了永乐时期制定的国策,因此永、宣两朝的社会习俗无明显变化,造成永、宣青花瓷器无论器形、纹饰风格大致相同。永乐宣德两朝青花瓷器的区分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题。青花瓷器均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呈色鲜艳,蓝中泛紫,在纹饰上凝结有“铁锈斑”,因而历来有‘永宣不分’的说法。但通过对已知器物比较依然可以发现一些区别,总体来说,宣德时期瓷器较永乐时期无论器形、纹饰、品种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永乐青花写款的极少,永乐青花瓷藏品中仅有压手杯的碗心有“永乐年制”四字青花篆书款,而宣德青花瓷则写款的较多,有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永乐瓷器胎体轻巧,纹饰纤细,釉面无橘皮纹;宣德胎体厚重,釉面有橘皮纹,纹饰粗放,同一种造型,永乐轻、宣德重,火石红斑重于永乐。宣德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由于景德镇在明代废除了元代的“匠户制”,工匠成为帮自由的手工业者,提高了生存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从大量出土的传世品和出图器物来看,此时景德镇执瓷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创造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颖品种。闻名于世的宣德青花及冠绝一代的宣德红釉和五彩,在陶瓷发展史上成为交响辉映的璀璨明珠,备受国内外认识的欣赏和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高超的技术造旨。

宣德瓷器鉴别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阁下

第一明代宣德瓷器的造型

宣德瓷器的造型敦厚凝重,无论大件小品,制作均甚精致,即使器形很大也不会觉得吨重笨拙。而且品类繁多,琳琅满目,并创制了不少独特之作。经典器形:梅瓶、小口梅瓶、玉壶春瓶、瞻瓶、贯耳瓶、四方委角瓶、扁腹绶带葫芦瓶、琼式瓶、小壁瓶、背壶等等。

第二明代宣德瓷器的图案特征

宣德时期的瓷器清华问世,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不仅画意豪放。生动。书法惆怅流利,粗细皆有,而且内容题材广泛。过去认为明代绘翼龙和穿花龙的青花瓷器始于宣德,现在根据实物证明,出现的时代可以追溯至洪武、永乐时期或者更早。另外,过去一般以为“宣德青花”中很少描绘人物,先在却从所见到的器物和有关资料中,发现不少内容丰富的人物场景,结合后来的成化瓷器中大量出现的以人物为主题的纹饰,更加说明了宣德时期已经为生动多姿的青花瓷故事人物画奠定了基础。

第三明代宣德瓷器纹饰

此时常用的工艺装饰有:印、刻、画、雕、绘画等。常见的图案纹饰:龙纹、凤纹、缠枝花果类、折枝花果类、人物、其他。(具体到什么纹饰,日后我会特地再写一张关于纹饰细分的经验)。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稍显粗犷宣德时期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纹饰画法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纹饰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画面更加疏朗清新、端庄稳重。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给人一种威慑感;青花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画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

第四明代宣德瓷器胎底特征

宣德时期,瓷土淘练更加精细,烧结后更为缜密坚硬。永乐时期胎骨则细润有余而坚硬不足。所以,同样大小的器形,宣德胎骨比永乐的重。同时,宣德胎土也有厚薄之分。大器多厚胎,底部是无釉的砂底,处理光滑自然,五旋痕,常有火石红斑,于砂底处常可以看到清晰的旋痕。浆胎的胎质疏松,色黄,胎骨开白色片纹,视其断面有烧结不透的现象,扣之发声沙哑。砂底细白,抚摸如糯米粉的感觉宣德时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砂底细白,抚摸极为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也像饺子皮的感觉);由于胎土中含微量杂质,偶见褐色星点;器物底足采用两面斜削的手法,足墙较窄;圈足露胎处泛橙色火石红,足迹露胎处可见护胎釉;由于当时工具所限,除盘碗类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宣德时期工艺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显;器物里釉依然平滑细腻,并可见白色绞丝纹;盘碗的底足多数有棱边感,非滚圆之“泥鳅背”,大盘的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因此无法用手指抓住,盘心有塌底现象;宣德朝青花的颜色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蓝中泛紫,由于采用含低锰高铁的进口料“苏麻离青”,一定条件下可烧制出宝石蓝的色泽,在色泽浓深处,形成黑色结晶斑点、并深陷胎骨中,在阳光下看,泛雪青色;青花纹饰线条上铁锈斑自然分布,像墨点在生宣纸上,自然晕散的感觉,呈放射状,有毛边现象;同时宣德官窑还有一小部分使用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色艳丽稳定,没有黑斑。还有用国产料和进口料结合使用的,以国产料绘海水,以进口料绘龙纹。

第五明代宣德瓷器釉面特征

釉质与永乐相比,乃独细润,但是多桔皮纹。就青花瓷来说,釉面多泛青,称作“亮青釉”。有的青花器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显云雾状,称为“蒙釉”,又俗称“唾沫釉”。清代仿宣德瓷器中,尤多这种云雾现象。宣德瓷器的高温色釉中,都具有釉面桔皮纹和气泡密集现象,少有例外。啄器器里釉汁淌流不均,可见垂流痕。除了大器为无釉白砂底外,中小器物足底多釉,但器身与器足釉面色则往往不一。

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橘皮纹,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俗称“亮青釉”,少数莹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较差,感觉较为浑浊,是由于釉中气泡所致,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青花器釉面较厚,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但莹润度不及永乐时期;红釉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

第六明代宣德瓷器底款特征

德”字“心”上无一横宣德款,落款位置变化多,或底足,或器内心,或口沿,或肩部,宣德款识曾有遍器身的说法,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其次是四字款、横款一般写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三行款。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字体风格深受明初书法家沈度的影响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当时写篆书款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德”字“心”上无一横。

还有另外一个鉴定技巧,辨别宣德瓷器的一个方法为看泡辨真。在高倍放大镜下,宣德青花瓷泡色青亮较小,比永乐瓷密集,甚至小气泡摞大气泡,偶有排列整齐的大泡出现,鉴定瓷器一点要火眼金睛,多和专业人士沟通交流。

健壮的小鸽子
懦弱的母鸡
2025-05-15 06:05:34

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康熙时期,云龙纹龙身成"弓"形,其腹部有明显的下坠感,龙的动感较强,气魄威武。龙的嘴多为"地包天",下颌明显长于上颌,龙鳞的勾摹较有立体感,龙爪常伸展舒张。此盘除色彩表现的方式独到之外,所绘龙纹一改往日仿明宣德云龙纹样,猪鼻扁首,细颈长身的造型,而是以本朝龙纹呈现。龙首宽头方额、身姿矫捷、龙爪浑厚有力,无一不体现了康熙朝龙纹叱风诧雨的气势特征。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康熙青花龙纹戏珠洗中的龙纹互为左证。

雍正瓷器上的龙纹已从康熙的野性中脱离出来,带着汉化的痕迹。雍正朝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这不仅表现在器型、胎釉上,也充分表现在瓷器的纹饰上对于一个熟读四书五经的雍正皇帝来说,理解龙纹就比年轻时的康熙深刻。雍正时期龙体态肥硕,中规中矩,一丝不苟。鬣毛整齐,向上飘前,角光滑如修饰,上下颚平齐,开合有力,身体甩动,四肢粗壮,五爪精美。

雍正朝的云龙纹继承了康熙朝的风格,并又有创新,龙角特别突出,增添了威严之势。其云纹以两个为一组呈现,并且用顺时针方向单线描绘。龙爪的画法也有所创新,大多都比较尖利。此时期云龙纹一反康熙朝仅以火焰纹为辅助纹饰的特点,而大量增加了如意状的卷云纹。且其火焰纹多为鹿角状或是连续弧线形,有别于康熙时期的"山"字造型。

中国瓷器和纹饰代代相异反映了各个时代不同的风格特点。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瓷器龙纹的特征,是龙纹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对龙纹瓷器的断代和鉴伪有着很好的借鉴的作用。

迷路的歌曲
含糊的自行车
2025-05-15 06:05:34

是因为朝代的不同,关于龙纹装饰的文化也有所出入。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皇帝任职的时间,龙纹装饰有不同的特点。

一、明代:

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短、细花尾。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其主要特点是龙的双目,近似比目鱼的眼睛。嘉靖时绘的龙纹凶猛,多鬓毛竖起,是嘉靖时龙纹的特点。

嘉靖朝开始出现正面龙。嘉靖正面龙,方头宽额,有的额上写“王”字,壮貌有余,凶猛不足。侧面龙,上颚较下颚长,鼻作如意头形,张口伸舌,短舌似匕-首,或闭嘴露一齿,鼻翼两侧有短髯,龙作曲线三角形。

嘉靖的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万历:正面龙比嘉靖朝增多,头硕大,脸丰满,俗称“牛头脸”。鬃发非常浓密,以头顶中缝为界,向两侧纷披。万历侧面龙,龙头扁长,似鳄鱼,嘴巴开张度很大,吐出飘带形长舌,有的下唇胡须呈现竹叶状排列,有的系成蝴蝶状。万历闭嘴龙的下巴多向前伸,将脸部接长,双目圆睁。龙身的鳞多简化成锯齿形,黑色,龙腹部为青花宽线条。

明代崇尚火德,所以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二、清代:

整个清代的龙爪均多少都带钩状,显得有力,4趾向前,4爪朝向一致,另1趾向后,龙爪方向与另4爪方向相对。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

各朝的特征是:

顺治、康熙: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顺治龙纹:为鸡爪龙,“龙头”有凶猛感,背鳍稀疏,鳞作斑片状。官窑为五爪龙(民窑为三、四爪龙)。

康熙龙纹:龙鳞细密齐整体感强,它的整个造型像汉字的一个“弓”字。康熙龙纹,雄浑劲健的大型龙与细瘦干瘪的小龙并存。龙腿上粗下细,未区分出大、小腿,脚趾甲成尖状朝前的多;有的龙以浅色表现出蛇一样的有鳞片的腹部。画面有火纹和云纹,还有夔龙纹,青花海水夔龙盘。

雍正龙纹:雍正的鳄鱼龙,青花云龙,还有螭龙纹;青花螭龙盘,背鳍较圆钝,高低相同,四爪或五爪,其中三爪或四爪作顺时针团形排列,另一作逆时针排列。开光正面龙图案中密布火纹,均作飘动状,火苗多作四齿状,也有五齿的,其中必有一条火苗长与其它,有的火苗从底部烧上来。

雍正的海水龙,龙嘴上额向上翘,并外翻,三爪,脚趾有3个结节状,空白爪内靠趾处各有一短线条。海水中有多个漩涡,整个龙身为鱼鳞片覆盖,龙背上有留白锯齿。

乾隆龙纹:为老头龙,龙头有老人头的“无力”,或者“慈祥”感,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青花大龙,眼正圆,锯齿形背鳍。

龙爪排列富于变化:同一条五爪龙,有的四爪作顺时针团形排列,另一爪逆时针与其对称;有的四爪作逆时针团形排列,另一爪顺时针与其对称。

有的龙以浅色表现出蛇一样的有鳞片的腹部。五爪脚趾上以线条勾出无色尖甲。前腿的4趾甲作逆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顺时针排列,后腿的4趾甲作顺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逆时针排列。有的全部为逆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顺时针排列。

嘉庆龙纹:龙爪及其排列继承前朝遗风,但趾很粗。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道光龙纹:为带鱼龙(也叫虾弓龙),带鱼龙也很形象,它是透头的,鳍是像带鱼的“鳍”!四肢与躯干粗壮,但爪细如线。

同治龙纹:细颈与粗躯形成反差,粗腿、细胫、尾上翘,状如走兽。

光绪龙纹:造型变化较多,光绪的点睛龙,有的躯干无背鳍;有的背鳍呈短柱状;有的为猴头,作直立行走状;有的细颈、粗躯、腿壮、胫瘦。

扩展资料:

明代

明代龙纹: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具体特征:头部略圆,比前朝显细,鬓发成篷,毛有向上冲或向斜上冲之势。下颚较长,特别是上颚端肌肉发达,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所以人称“猪嘴龙”;睫毛比较写实,眼睑的上边缘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成前冲,直而不弯;爪子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身体呈网格纹、锯齿纹较多。

清代

清代龙纹:气宇轩昂,龙首后勺丰满、身躯健硕,盖以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动地之威。

具体特点:龙首变化很大,猪嘴收缩,显出下颚比上颚长。长披发或多簇短耸发;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以竹叶形描绘,顺治年间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睫毛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睫毛现象十分普遍;须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龙身鳞片多半带有染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龙纹

炙热的水杯
怕黑的毛豆
2025-05-15 06:05:34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瓷器有什么特征?分为以下九点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7、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为常见,其次为青花“宣德年制”楷书款。宣德官窑楷书款,好似出自一人之手,清秀端庄,浑厚遒劲。“德”字沿袭汉碑中的古体,字的右半边“心”上没有一横,而成“德”字。而且双人旁的两撇,斜度较大。字体风格深受明初书法家沈度的影响。款识料色浓淡不匀,刚朴肃穆,富有永乐官窑四字篆体款的遗韵。8、宣德款,落款位置变化多,或底足,或器内心,或口沿,或肩部,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宣德款识遍器身”。多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双圈是用毛笔借助旋转陶车在圈足上写就,显得工整规矩,但圈线的色料浓淡不一,圈线的粗细也不一致。如果落款位置在器壁上,则多采用单行横排,外面不加圈栏。9、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锹背”状。

明宣德青花瓷器拍卖成交: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带盖大8800-8800万万2010-07-18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8000-8000万万2011-11-25明宣德青花暗花【海水游5000-8000万万2012-04-04明宣德青花「鱼藻纹」棱4000-6000万万2011-04-07明宣德青花云龙纹扁瓶3800-5700万万2014-01-05明宣德青花梵文出戟盖罐3600-3600万万2013-10-27永乐宣德青花之别根据有关资料,综合诸多专家论述,领悟探求永乐至宣德青花器二者之间微妙不同之处,我最后归纳试得出以下结论:一、宣德时期瓷土选料,是景德镇附近麻仓山所产“麻仓土”。同类器物相比,永乐稍轻薄,宣德显厚重。此碗“露胎部位瓷质润白,呈现浅淡火石红,无旋纹痕。”二、宣德青花瓷“釉面一般都能见到像橘子皮似的橘皮纹。”检验青花碗,确实从釉面上看到这种和永乐器截然不同的差异。器物表面显示出的细微现象,为我们鉴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三、用放大境观察,此碗釉面“可见大中小不同、间距的气泡群”。这也正是鉴断宣德青花瓷的有力佐证。皆因“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多非宣德瓷”。四、宣德青花瓷不及永乐器细致,坯接胎痕比较明显。此碗底足相连处,则呈现出一线浅短的接胎痕。“圈足断面呈倒梯形,无法用手抓起,足背有棱角感”。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局部特征。我国许多古瓷鉴定家,根据实鉴经验还认为:明清瓷器鉴定纹饰的意义大于造型意义。纵观永宣缠枝花卉纹样,虽然花叶均富写实趣味,蔓草逶迤婉转轻盈,展现出古朴飘逸的风彩。但是,宣德青花瓷一改永乐隽永秀丽的画意,笔力苍劲雄健、恣肆纵横、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从此碗心描画花卉纹便能看出两种瓷绘风格各具其异。壁外图饰时代特征更为明显。永乐青花线条纤细,不像宣德粗犷繁密,所以很少呈现如此深沉浓紧、浑融成片黑褐色的铁结晶斑。

舒服的手套
欣慰的豆芽
2025-05-15 06:05:34

这要根据碗的成色、工艺来判断。成色差一点的可能几万,好一点的能卖到几百万,极品甚至能卖到上千万。

2018年Leslie Hindman 9月亚洲艺术品拍卖会曾经拍出过一个大明宣德年制青花大碗,最终的成交价是120万美元,加上佣金最后合计145.2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998万元。

什么是宣德瓷?

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所用青花料主要是从伊斯兰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

宣德釉里红,在元代基础上有所发展,鲜艳夺目,有白地红彩和红地白彩两种。宣德红釉与永乐朝所制一样,是明代高温铜红釉的最成功之作,红色鲜艳,有“鲜红”、“宝石红”、“霁红”、“祭红”、“积红”之称。

制品造型有盘、碗、高足杯、卤壶等。宣德的蓝釉和红釉同样齐名,多见暗花装饰。此外,宣德朝的白釉、青釉、孔雀蓝釉、黄釉、洒蓝釉、紫金釉和仿汝、仿哥窑釉及青花金、银彩、刻填酱釉等制作都有一定成就。宣德青花五彩浓艳鲜亮,工艺精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宣德瓷

自由的嚓茶
懦弱的酸奶
2025-05-15 06:05:34

明永乐朝高级定制景德镇瓷器特征

明永乐朝典型器有景德镇珠山御窑厂永乐地层出土的青花五龙纹玉壶春瓶、龙纹款青花云龙纹刻海水宫碗等一批器物是明永乐朝青花瓷的典型器物。

胎质洁白细腻,胎体轻薄。造型曲线圆巧,圈足足墙内外斜坡,足墙根部宽于洪武时期的器物,足端平切。器型有玉壶春瓶、大勺和高足把盏,高足把盏有口径8厘米和口径15厘米两种规格,杯靶有粗短、细高、中凸一棱下外撇三式,碗有口径13厘米和20厘来两种。纹样多为适合纹样,于口沿、近圈足处、圈足有装饰带,改变了元青花的主体纹饰、辅助纹饰多层装饰带的布局。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五彩。釉色白中稍泛青,釉汁肥润,均为满釉。此朝历22年,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青花瓷上均无帝王年号款,一件青花云龙纹碗的圈足内绘一条青花云龙,此为图案款,表明此碗的等级是御用品,传世品中见花样款,均开宣德朝以后圈足落款之先河。工艺上,高足杯的高足均为中空。瓶、罐类修胎工整,接胎痕不明显。勺的边缘露胎,系覆烧。

青料:明永乐朝青花瓷所用的青料有两类,一类发色浓艳,有“铁锈疤痕”。此类经测试为高铁低锰型进口料,即“苏泥麻青”之类另一类,发色稍淡而雅致,其上“铁锈疤痕”比较少,此类青料未经测试。明永乐朝青花瓷分出土品与传世品两大类。出土品于景德镇市明御窑厂旧址永乐地层出土,以明永乐十七年(1419)前后为线,分为前后两期。

明永乐朝高级定制景德镇瓷器前期:明永乐三年以及以后的几年间。纹饰有折枝、缠枝、团花的牡丹纹、莲花纹,梅花纹。器型有大盖罐、菱花口折沿或圆口折沿大盘,均为细砂底。此类大型器均于明永乐初年为郑和下西洋而烧造的赏赍品或工部外销瓷。后期:明永乐十七年前后。典型器中五龙纹玉壶春瓶即为此期。瓶身绘五爪云龙五条,一大四小,下腹绘海涛,圈足饰朵云一周。此期器物的主要纹饰有龙纹、云凤纹、海水鱼纹、海水海兽纹、海水仙山云龙纹、宝相花纹、什锦花卉纹、莲花纹、莲瓣式轮花纹、折枝菊花纹、梵字等,边饰有莲瓣纹、朵云纹、卷草纹、连续回纹、缠枝菊纹等。画笔有实笔与勾勒渲染两种。

纹饰布局有疏朗、繁密两大类,总体特征是清楚利落,一气呵成。纹样的细线条多为实笔,粗线条与纹饰为勾勒渲染,十分规矩,不出边线。主要纹饰多见各种折枝瑞果,如荔枝、石榴、香椽、桃子等,还有缠枝莲、牡丹、苜蓿、莲瓣、莲池、云龙、藏文等纹样边饰有莲瓣、梅朵、卷草、蕉叶、朵花等。胎质细腻洁白,小件器物胎体极薄,有分量很轻的浆胎碗--用瓷土上层的浆水沉淀后做成的碗,其釉汁肥润、匀净,白中泛青,多为极润的细砂底,亦有釉底。造型有梅瓶、玉壶春瓶、直口方流壶、扁瓶、僧帽壶、漏斗、花浇双耳扁瓶、绶带葫芦瓶、梅瓶、无档尊、莲子碗、折沿洗、折沿碗、菱口折沿及圆口大盘、压手杯等。

款识,内莲池纹外缠枝苜蓿纹碗的圈足内有雪花形款。此碗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山东曲阜孔府有藏。此类碗的纹样,有的是青花,有的为青花描金彩,款为金彩。压手杯内心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此外不见有款器物。工艺方面,瓷器的瓷土淘炼得比较细,拉坯工艺高,琢器横接口不明显。明永乐官窑青花具有“胎体轻、釉汁白、色浓艳、花纹疏”的特征。

明宣德朝高级定制青花瓷的特征

明宣德朝典型器: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宣德地层出土的青花器和传世品中的有款器。明宣德青花瓷的青料与明永乐朝青花瓷的青料相同。其他特征。以下分出土品与传世品两大类介绍,帮助鉴定1322.817.3315老师鉴定

出土品:景德镇御窑厂明宣德地层出土,分前后两期。前期为明宣德一年至五年。出土器物有:海水瑞兽纹爵残片篆书款“宣德年制”残片砖残片海水瑞兽纹大碗残片外缠枝灵芝内折枝瑞果纹大盘残片,复原口径74厘米、底径63厘米、高10.9厘米鹦鹉寿桃纹大盘残片,口径78厘米等。后期为宣德五年至宣德十年。御窑厂出土的器物上有扁菊纹或螭龙纹梅瓶、蓝地白花鱼藻纹高足杯、蟋蟀罐、鸟食罐、格子锦朵花纹蝶耳杯、梨式壶、双肩扁壶、海水龙纹梵文小把盏、七棱折沿花口钵以及各式花盆等。纹饰的布局、画笔与明永乐朝相同。

德镇御窑厂明宣德的高级定制青花瓷器,主要纹样有葡萄、菊花、山茶、牡丹、莲花、海石榴、石竹、灵芝、折枝牡丹、柿、菊、莲、山茶、桃子、灵芝、格子锦朵花、香草龙、海水飞翼龙、穿花龙、藏文等边饰有大小双层莲瓣、实心莲瓣、如意云头、连续回纹、卷草、蕉叶、花瓣式曲折纹、席纹、海水、壬字云、点彩梅花、几何图案锦地纹等。品种有青花五彩、淡描青花、蓝地白花、黄地青花、青花浮雕等。小件器的胎洁白细腻,大件胎厚。底釉泛青,小器均为釉底,大器为砂底。造型有大有小,大至60厘米高的大盖罐,小至高度4.4厘米,可把玩于手心的鸟食缸。

传世品:明宣德朝传世品青花瓷,较之永乐器,除胎稍厚,造型曲线不及永乐的优美,绝大多数有款外,其余因素基本与明永乐时期的相同。款识:此朝历十年,绝大部分官窑器有款。砂底的罐、瓶、盘等大件及个别满釉小件,如鸟食罐,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形式有无边框的六字一行楷书横款,有边框的六字一行楷书竖款。釉底的碗、瓶、壶等在圈足内书款,形式有双圈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单圈六字二行款,双圈、无圈四字二行楷书款,双圈篆书款(仅出二件残器)。款识特点,以“”字为多,“德”字的“四”与“心”紧靠,中间无一横。“”字中“衣”的横画不过“刂”旁,“衣”的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工艺,见个别覆烧器,小鸟食罐,通体满釉,口沿去釉以覆烧。明宣德朝青花瓷的特征是:色凝重,花纹密,釉泛青,形增多,体加重,款大盛。

明洪武朝高级定制青花瓷特征

明代的青花瓷,官窑产品精益求精,晚期民窑以产品量大为特点。除了元代的窑场继续烧造以外,明代又兴起了许多新的窑场,著名的民窑窑场有:瑶里、胡田、观音阁、十八渡、董家坞等处。青花瓷以其独特的优点,在明代瓷业生产中独占鳌头。这里主要考察有确切地层和纪年墓出土的器物及有纪年款的器物。

明洪武朝:至今确定为洪武地层出土的器物共有三处发现。第一处是1964年,南京明故宫出土的一批残片第二处是1984年夏季,北京四中出土的一批残片,第三处是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一批残片它们虽然都不完整,但是可以作为典型器来对照完整的传世品。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馆藏青花“春寿”云龙纹梅瓶与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为完整的典型器。明洪武朝的青花明显少于釉里红,完整器更少,但从大量资料的对比分析,此期青花与釉里红的纹饰和器型均相同。

此朝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一的国产料,但也不排除有少数使用元代剩余进口料的情况。这一时期青料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处亦能表现出青花的层次第二类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则地散布在其中,似繁星密布第三类青花色泽泛灰,釉面呈灰白色。由于这种色料中含有较高的金属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呈现出较大斑块状的黑青色,有的亦深入胎骨,呈凹凸不平状。品种主要是白地青花。

布局沿用元代多层装饰带和适合纹样两种。常见题材及特点如下:主体纹饰有各种花卉和龙纹。花卉纹有缠枝牡丹、扁菊、山茶、莲花、牡丹、菊花、月季花等什锦花卉组成的缠枝花卉纹。多用于盘、碗的内外腹壁。插在山石上的什锦折枝花卉、芭蕉园景、松竹梅,多用在较大琢器的外壁和大盘的底心。龙纹:龙的身体细长,典型的明清官窑龙纹,龙纹基本保持了元代风格,但改变了元代龙纹的矫健凶猛感,多为轮形五爪,亦有三爪、四爪的,爪与爪之间分得较开,猪形嘴,作张口伸舌状。辅助陶瓷纹饰有各式如莲瓣、卷草、回纹、意云、蕉叶、缠枝灵芝、海鸥戏水等。品字形云是明洪武瓷器的典型纹样,在多个品种上都有描绘。

胎釉:胎体洁白,瓷质缜密,但是与永乐官窑相比则显得粗厚疏松,胎体中有针眼状或细小的裂隙。瓷泥可塑性好,器物绝少塌底、夹扁的弊病。釉面肥润,白中泛青,圆器类口沿均有积釉现象,形成一圈明显的自然厚唇状。有些器物釉层较厚,可见细小釉泡攒聚密集,给人以温润柔和之感。尤其是浅淡的青花纹饰,在这种肥润的釉面下,更显幽青雅致。

造型明洪武朝青花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碗、盘、菱花口盏托、执壶、玉壶春瓶、石榴形瓜棱大罐等。碗口径在20厘米左右与40厘米左右的两种墩式碗最常见,分直口圆唇和撇口两式,深弧腹,圈足平切,釉底。盘约20厘米和45厘米两种口径的盘子最常见。分菱花口与圆口两式。菱花口盘的造型为宽折沿,浅弧腹呈瓜瓣式凸棱,圈足平切。南京玉带河明故宫出土的青花三朵云纹盘残片无口沿,但结合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同样纹饰的完整霁红、霁蓝釉盘看,为浅腹,大圈足,圈足根内外呈斜坡状,内斜更甚,足端平切,砂底见大片窑红。

菱花口盏托口径约20厘米左右。宽折沿菱花口,方唇,浅弧壁,呈花瓣式凸棱,内心凸起一圈棱,用以置放杯盏,浅圈足,底无釉,见火石红。洪武时期盏托的方唇外侧多有二方连续回纹。执壶:高度为30厘米和20厘米的最常见。造型为小直口,长束颈,溜肩圆腹,腹部有弯曲长流,流口部与执壶颈部连有如意云形扁宽系带。颈部与腹部相连有弯曲板状凸棱执柄。柄上端有小圆孔系,壶盖为宝塔形宝珠钮,内插式。

玉壶春瓶,有大小两种,大者高30厘米。撇口,长束颈,溜肩圆腹,圈足,底釉。石榴形瓜棱大罐这种大罐是洪武时期的典型造型,有大小不同的规格,高度大者约60厘米以上,一般为50厘米左右。撇口,短颈丰肩,长腹下收,十二道瓜棱腹,束胫,圈足,砂底,有火石红。梅瓶:小口圆唇,短颈,略呈上大下小状,丰肩,下腹收束,胫部外撇,环形足,平切,外侧斜削一刀,砂底,中心凸起,局部见火石红。款识、工艺:款识仅仅见于梅瓶肩部用篆书书写“春寿”两字。工艺方面,琢器内壁见明显接痕,器物底部均见明显的火石红色,俗称“朱砂”底。

由此可见,明洪武朝青花瓷中牡丹花、扁菊花、云朵等纹饰均留有白边。缠枝牡丹、扁菊纹的叶子缺刻大,蕉叶为双茎,中间留空白花蕊为细方格的扁菊纹。回纹一正一反两方连续。底足平切、有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