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山上出现瓷片是怎么回事

爱听歌的皮带
无奈的大船
2023-03-31 17:14:59

山上出现瓷片是怎么回事

最佳答案
生动的星月
长情的咖啡豆
2025-05-15 12:08:11

积水垮塌后的土层被冲出大量碗碟等瓷片。

地陷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地面标高损失。自然因素包括构造下沉、地震、火山活动、气候变化、地应力变化及土体自然固结等。

最新回答
贪玩的方盒
酷酷的战斗机
2025-05-15 12:08:11

请参考下文:

哥窑与汝、官、钧、定一起,被称为宋代的“五大名窑”,然而,与其他4个已经找到窑址的窑口不同,大名鼎鼎的哥窑,其蛛丝马迹竟然只能在文献中寻找。

根据文献记载,哥窑是出自南宋的一种奇特瓷器,其产地就在龙泉。文献的记载引起了龙泉的盗挖狂潮,据说当年这个不大且僻静的地方,聚集着来自不同国家的古董商,他们将挖掘到的瓷器甚至瓷片一起成堆运走。古董商所运走的瓷器和瓷片中究竟有没有文献中描述的哥窑瓷器,已经成谜。

如今,业内习惯上将具有文献中描绘特征的瓷器称为“传世哥窑”,以便与传说中的哥窑产地出土的瓷器相区别。据天津文博院研究馆员刘渤介绍,哥窑瓷器非常珍贵,传世稀少,据统计全世界仅有100余件,比“元青花”的数量还少。

天津博物馆中,藏有一件传世宋哥窑瓷盘。面对精美的传世哥窑瓷盘,总有研究者和爱好者恨不能穿透历史的重重帘幕,看到它究竟来自何方。

明朝人陆深在《春风堂随笔》中提到,宋朝时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在龙泉的“琉田窑”烧制瓷器。弟弟章生二所烧制的青瓷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而哥哥章生一烧制的瓷器颜色比较淡。因为生一是哥哥,所以他的窑被称为“哥窑”

刘渤说,因为哥窑窑址至今尚未被发现,而哥窑瓷器在历史上又声名赫赫,所以哥窑一直是考古学家、古陶瓷学家和收藏家重视、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

哥窑被传是宋代名窑,然而迄今所掌握的宋代文献中,却没有任何关于哥窑的记载,这成为有些学者怀疑哥窑是否为宋代名窑的一个理由。

关于哥窑的记录,最早见于明朝人的著作。明代初期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曾提到哥窑。据刘渤说,明代陆深的《春风堂随笔》中也曾谈到哥窑。陆深在随笔中提到,宋朝时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在龙泉的“琉田窑”烧制瓷器。弟弟章生二所烧制的青瓷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而哥哥章生一烧制的瓷器颜色比较淡。因为生一是哥哥,所以他的窑被称为“哥窑”。

陆深所提到的琉田,即是如今的龙泉大窑,是当地瓷器的中心产区,正是文献中的类似记载,引发了民国初年人们对龙泉的掠夺式开采。这种现象又引起了我国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对哥窑的兴趣,而那时的陈万里,专业是一名医生。

1928年,陈万里来到了浙江龙泉。在他之前,中国陶瓷研究的方法一直是从文献到文献,他是第一位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窑址进行实地考察的学者。

那时,经过十几年的盗挖,当地较有价值的瓷器都已经被搜罗殆尽。陈万里从当地人口中听说一个叫大窑村的地方有古代窑址。在大窑村,因为泥土里都是瓷片,以至于他们取土建房时都无法避开,所以院墙上有很多星星点点的瓷片。然而,实地探访的结果却让陈万里大失所望。在古窑址所在地,虽然到处都有散落的破碎瓷片,但他仔细搜寻后,所找到的都是普通的青瓷,并没有传说中的哥窑特征。那么,传说中珍贵无比的哥窑瓷器,到底是什么样?

瓷器有了裂纹本来是一种缺陷,却因为这种缺陷而产生了别样的美感,从而被推上了更高的地位,卖得更好了。马未都曾经说过,“审美的最高层次,就是我们所说的这种非常态的、病态的美。缺陷美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哥窑就在这样一个地位中诞生了”

刘渤说,据文献记载,传世哥窑胎体较厚,胎质细腻,胎呈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青黄和米黄;釉质肥润,有油酥光和缩釉小坑;釉面开裂有不规则的细碎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浅黄色的为“金丝”,深黑色的为“铁线”,俗称“金丝铁线”——这是传世哥窑最典型的特征。此外,传世哥窑瓷器的开口呈现淡淡的紫红色,足底为幽深的铁青色,在行内被称为“紫口铁足”。

关于哥窑瓷器最有特色的断纹来历,龙泉当地演出的戏剧里存在这样一种说法:章氏兄弟都烧制青瓷,虽然品质都很好,但因为哥哥忠厚,所以他烧制的瓷器销量更好。弟弟嫉妒哥哥的生意,为了出气,偷偷往哥哥的窑洞里泼凉水,于是出窑后的瓷器上出现了这种奇特的断纹。收藏家马未都在说起断纹时,说还有一种说法,即弟弟在釉缸里放了一把黏土,由此导致了瓷器开裂。在马未都看来,这是外行的传说,实际上这种断纹烧制的工艺极其复杂。

瓷器有了裂纹本来是一种缺陷,却因为这种缺陷而产生了别样的美感,从而被推上了更高的地位,卖得更好了。马未都曾经说过:“审美的最高层次,就是我们所说的这种非常态的、病态的美。缺陷美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哥窑就在这样一个地位中诞生了。”

就是这种具有缺陷美的传奇瓷器,点燃了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热情。从1928年起,陈万里8次去龙泉。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一次考察中,他发现了一小片具有清晰断纹的瓷片,非但如此,瓷片还具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不久后,在距离大窑十余公里处的溪口乡的古代窑址中,发现了更为精致的同类瓷片。陈万里的这一发现,实际上与文献中哥窑出自大窑的记载相矛盾。与此同时,陈万里发现当地人竟然能够仿造足以乱真的哥窑瓷器。

其实,仿制哥窑瓷器,古已有之。明仁宗当年为了得到珍贵的哥窑瓷器,曾经明确下令仿造,如今传世的哥窑瓷器中,就有明清的仿制之作。因为当地的窑址已经在盗挖中被严重破坏,陈万里无法通过地层学进行断代,无法确定找到的瓷片是否为后人的仿造之作,由此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中。

如今,虽然文献资料不断被发现,科技在考古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然而,对于哥窑的研究,因为缺乏宋代的资料,而且后世的记载都不成系统,甚至还存在互相矛盾之处,而考古发掘的结论与文献又无法互相印证,哥窑的神秘面纱仍旧未被揭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相关部门组织了考古队前往龙泉进行挖掘。在那之前,故宫博物院等处已经有多件瓷器根据文献记载被认定为“哥窑”瓷器,这些瓷器被称为“传世哥窑”。

“196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龙泉县的大窑、金村窑址进行发掘,发现了黑胎片纹青瓷,绝大部分是生活用器,器物有碗、盘、盏、杯、洗、瓶、觚、盂、盒、灯及炉等,但出土黑胎青瓷与内府所藏哥窑瓷器的造型、胎、釉和片纹不一样,实属两类。”刘渤告诉记者。

传说中的哥窑产地出土的瓷器与被认定的传世哥窑瓷器不一致,让哥窑产地更加扑朔迷离。其实,关于哥窑的产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为杭州的凤凰山。明代高涟在《燕闲清赏笺》中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并说二者都在杭州凤凰山取土,在修内司中烧制的为官窑,在私人处烧制的为哥窑。修内司为南宋的官窑之一,至今窑址也未被找到。明代的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说得更直接:“官哥之窑,宋时烧之凤凰山下。”认为哥窑的产地是凤凰山。

上世纪90年代,一场暴雨过后,一位文物爱好者在凤凰山下发现了被冲刷出的古旧瓷片,其上的断纹和馆藏的“传世哥窑”上的断纹极其类似。考古队其后进行了发掘,却在遗址中意外发现了元代所用的窑器,于是甚至有人因此怀疑哥窑其实始于元代。哥窑窑址在凤凰山的说法,也未得到证实。

如今,虽然文献资料不断被发现,科技在考古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然而,对于哥窑的研究,因为缺乏宋代的资料,而且后世的记载都不成系统,甚至还存在互相矛盾之处,而考古发掘的结论与文献又无法互相印证,哥窑的神秘面纱仍旧未被揭开。

刘渤说,如今所认定的哥窑器都为“传世哥窑”,以仿三代铜器造型为主,常见有胆式瓶、贯耳长颈瓶、弦纹瓶、八方贯耳瓶、葵花口盘、葵花口洗、双鱼耳炉、三足炉、菊瓣口盘和圆口碗、盘等,仅收藏在少数博物馆中。天津博物馆所藏的这件宋哥窑盘,高3.2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5.6厘米,胎骨呈土黄色,釉色为米黄色,布满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开片纹,“金丝铁线”纹路清晰,为“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忧虑的荔枝
优秀的彩虹
2025-05-15 12:08:11
喜马拉雅山在札斯卡尔山脉可以捡瓷片。

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矿物丰富,在札斯卡尔山脉发现瓷片的几率更大,所以喜马拉雅山在札斯卡尔山脉可以捡瓷片。

喜马拉雅山,座落在中国境内部分,为我国最大的山。做为整个山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和最新褶皱形成的山脉。

唠叨的帆布鞋
故意的小虾米
2025-05-15 12:08:11
基本没有什么价值, 笑哭

有些人会去盗墓,会找一些年份比较老的墓去到,这很可能就是那些盗墓者扔掉的,看这瓷片也就是以前一些普通平民的陪葬品,年代看起来就不是很悠久

就算是很悠久,破损得太厉害的话,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除非上面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图案或者文字,那还是有价值的

对你有用的话,就对我采纳吧

精明的小刺猬
自信的山水
2025-05-15 12:08:11

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在这长河中得到了积累和沉淀,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华和艺术的莫过于文物了。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裘家坞村一处古窑址,初步推测是春秋时期的古窑,在这个古窑发现了内有印纹硬陶坛和大量原始瓷片。看来这个古窑址对研究萧山地区商周时期窑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陶瓷的重要产地是进化镇,目前被发现的窑址有茅湾里窑址、纱帽山窑遗址、安山窑址等20余处,裘家坞村窑址的发现,更加丰富了进化镇的窑址资料,也让现在的人们能更进一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发展水平和相关信息,更能通过这些瓷器推测和猜想当时朝代的生活水平和活动习俗。这个古窑长约5米,文化堆积层厚约40至50厘米,出土有印纹硬陶片、原始瓷片及红烧土,这次古物的出土让考古学家们欣喜异常,这些在平常人看来陈旧而普通的物品,在考古学家眼中却是不可复制的珍品,它们都具有唯一性,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与现代生产线量产的产品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进化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虽然目前部分窑址已经被破坏,但是从现场的土层来看,泥土中陶片堆积非常密集,不少陶片上都印有整齐的纹饰。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杨金东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的印纹硬陶坛具有时代特征,上面是米筛纹,下半部分是网格纹。该古窑址内的瓷器就有这样的特征。“并且这里烧制出来的瓷器陶器主要是供给越国民众使用的。

古物是珍贵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的悠久,也展示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相关风俗。

等待的可乐
迅速的音响
2025-05-15 12:08:11

瓷片收藏可以让人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收藏瓷片。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瓷片的收藏价值

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瓷片收藏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化、小城镇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像个“大工地”。如此的“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打桩筑基,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诸多不同年代堆积的文化层,因“掘地三尺”而见天日。几乎每个城市,均有基建带来的“抢救性发掘”。而一块工地,只要历史上该处有人“安居乐业”过,古瓷片被挖掘出的例子便不胜枚举,繁复缤纷。以往,也许偶然有爱好者来到工地寻寻觅觅,图省事的只需花包香烟钱,请推土机师傅手下留情,就能在推土掩埋之前,拾捡起一些有年代、著名窑口、图案完整而稀有的古瓷片。更多的情况是,这些古瓷片在施工者的“视而不见”中被掩埋。甚至,为了土地不含“杂质”,有些工程处还专门请人来拾捡这些“麻烦”,然后集中敲得更碎,倾倒河沟或掘坑深埋。无数古瓷片也许失去了再“见天日”的机会。

伴随着国内历史上的第4次收藏热潮掀起,在媒体的宣传鼓噪、周边收藏人士增多的影响带动、以及完整古瓷器传世少、价格越来越昂贵使一些初学者却步的情况下,拾捡无赝品、几乎“零成本”的古瓷片之风在这两年内陡然兴盛。以至于一旦一个新工地开工,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淘宝者”前来搜索推土机师傅也“嗅觉灵敏”,附带主动“帮助”施工单位捡起混于土中的古瓷片然后“待价而沽”。古玩地摊、网上平台上,古瓷片的交易也开始“火”起来。

长期被藏主忽视、“不待见”的古瓷片,如今境遇稍稍改变,其价值到底何在?

首先,中国是瓷之国,自东汉以后,瓷器出现,窑口陆续遍布大江南北,官窑、民窑、外销瓷,宋五大名窑,明永宣青花……瓷器的生产总量数以亿计。瓷器的特点是易碎,但神奇之处在于,碎了之后被掷弃到任何地方,无论是丢进河里,还是为泥土逐渐掩埋,这些瓷器依然千年不腐烂、消解,青瓷的花纹、图案及至釉下的“青花”均永不凋谢。山水、庭院,人物,花鸟,走兽……曾经的碎片待到重见天日之时,只需擦去泥土、积垢,水中一洗,即清亮如新。时代的特征、文明烙印一目了然。中国幅员辽阔,瓷器生产虽历时漫长,但除了宫廷、达官贵人之收藏,民间保存的古瓷完整器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而古瓷片浩繁如海,灿然若星,真正存留完整图案者,也不是太多。加上许多古瓷片虽埋在大地中却不知具体在何处,有机缘在当下这个时代见天日且图案纹饰完整、稀缺者,总体而言,更是数量有限。

古瓷片的优点在于,它们“出土”后几乎没赝品,除非这瓷片所属的瓷器当初是仿品,但碎骨后到今天,因时间久远也成了文物。

瓷片收藏前景

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

斯文的秀发
害羞的黑夜
2025-05-15 12:08:11
     我想,如果不是这段经历,我将很难有机会去见证一座山的春夏秋冬、晴雨冷暖、日出月落……

——题记

     从去年春天开始,石经山的考古工作断断续续已经进行一年多了,最近工地休息,终于有时间和心情来写些文字记录这段经历。

     这是一次大山之中的考古发掘,发掘对象是位于石经山山顶的一处古代寺庙遗址。石经山在北京房山云居寺东二里处,海拔450米,因峰峦秀拔,常白云如带,且山上多生芯题草,故而又名白带山、芯题山,俗称小西天。石经山是房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处,也是佛舍利出土之处,以雷音洞为代表的九个藏经洞共藏隋唐时期与明代经板四千余块,山上还保留有珍贵的唐塔遗迹、隋唐碑刻和千年古道。

     此次发掘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合作进行,首师大袁广阔老师担任领队;参与发掘的除我之外,还有首师大的几名研究生同学。

     考古队的山下基地在水头村的一处农家院里,走过几片树林便能到达石经山脚下,从基地到山顶工地步行约一个小时。实际上去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住在石经山半山腰的施茶亭,今年春天开工时才搬到了山下。住在山上的时候,自然风光极好,每天都伴着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清晨会被鸟儿的鸣叫声唤醒,夜晚可透过窗子欣赏“明月松间照”。下了雨,云气湿润,山雾缭绕,有如仙境一般,雪后大雪覆山的景色更是美得不像话。记得有段日子,我们为了避开夏季不友好的日晒,早上5:30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清早走在千年古道上,“举步白云生足下,陟巅红日与头平”,那薄光云雾掩映下的远山也真是美极了。虽然这是一个可以让人日日流连的地方,但就开展工作来说还是略显拥挤,洗漱用水多有不便,而且遇到极端天气就只能被困在上面。今年的基地搬到了山下,自此,除了一日三餐还要自己解决、路上耗时会多一点外,休息和工作的环境都方便了许多。而经过一年多的锻炼,身体也早已适应了每天走路加上下山就要两个小时的强度和节奏。虽然体能消耗很大,但除非当天出了太多的小件需要整理,不然在民工师傅的配合下工地上的工作强度还是适当的。有山有水有Wi-Fi,吃过饭还能到附近的静琬广场转上一转,这样的生活条件和我以往在考古工地的经历相比已经好太多了(大概是自己之前去的工地位置都更为偏僻,还记得有一次是住在农村没人住的房子里,洗澡的地方是在院子里用布和绳子临时搭建的,网络什么的基本就处于失联状态了……)。

     一天中,我们会经历清理遗址、整理出土物、写探方日记等工作,赶上天气晴好或是难得的景象,还会拍上一些记录工作和风景的照片,一整天过得很充实。目前已经清理出了两座较为完整的大殿,出土的小件大多都是建筑构件。器物出土后,我们要记录出土物的原始位置等基本信息,然后现场拍照、装小件袋、编号、写标签。出土的陶片和小件要从山顶工地背到半山腰的施茶亭,还是很辛苦的,特别是遇到大的石制物,当然这么考验体力的活还是得交给男同学来做了,女同学则帮着拿水、拿工具。虽然发掘工作的进展时缓时快,欣慰的是考古队成员本身形成了一个十分有爱的集体,在一年多的共同工作和生活中彼此支持、照顾。从雷音洞往上到遗址处有一段极为陡峭的山路,一般人攀爬慢慢前行即可,只是对于恐高的同学来说就有些艰难,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大家基本都可以适应了。下田野,有一副皮实的身体和强大的心理有时显得极为重要。

     由于工地到山下农家院的路程太远,中间就不再来回奔波了。中午吃过我们自己准备的“高级盒饭”,然后就铺好石头、垫子躺在树荫下休息。看着头顶的蓝天白云,听听鸟叫,如果不是碰上大热天,这大概是在工地上最惬意的时刻了,当然,此刻要是再有点小酒微醉一下才是更美……

     下午3点半收工下山,洗澡洗衣。晚上吃过晚饭后,布置第二天的任务,整理当天的照片,然后写探方日记,自己也会再写份工作日记记录下当天的感受。等这一切结束后,还有时间可以看看书。因为第二天还要早起,10点左右就熄灯了——嗯,工地上的作息就是这么健康。

     发掘过后,整理的工作是最考验耐性的,编号、拍照、画图、写资料,每一项都需要认真细致的进行。之前画两座小塔画到快生无可恋,上面的力士像在浓缩到十分之一的纸上后,头部的表情、身上的装饰、衣服的褶子都要更加细细的测量和描绘。还有脊兽、瓦当、砖雕、瓷片……在数据准确的前提下要尽量保证线条的优美,毕竟画图这种工作,多一点浮躁都会体现在笔下。不过当埋头苦画若干天看到厚厚的一摞图纸都被画过之后,还是满满的成就感。

     提到我们每天上山带的“高级盒饭”,这是每天轮班做饭的同学早上5点半就起床准备的。工地的伙食仰仗各位学生大厨还是相当不错的,以至于自己除了工作日记外偶尔还做个厨房日记。红烧排骨、土豆鸡块、红烧肉、耗油生菜、杏鲍菇鸡蛋汤等等都是工地的经典菜,偶尔还有双皮奶、炸土豆条之类的饭后甜点,也会在闲余时间包个饺子、做个寿司。当然偶尔懒得做饭也就直接下面条了……不得不说,会做饭真是一项很美好的技能,自己从最初的各种打下手到现在能独立完成一桌大家吃的饭菜,也是很大的满足感。当然所有吃食中最有滋味的还是在山上就地取材做出的美味,收工时顺手采摘的木兰芽、用槐花做出的香甜馅饼,偶尔再配些清汤小酒,真真体会着“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发掘工作到现在已进行了一年多,回想起来,这种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聚到一起、坦诚相见、共同进步的经历还是有很多令人着迷的地方的,与此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成长与思考。当自己以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发掘时,真真感觉到一个考古工地的运转涉及到的问题方方面面,有许多宏观和细节问题需要关注。包括实实在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和各个单位接触、交流时产生的“外部环境”,来自不同力量组成现在这样一支考古队时产生的“内部环境”,再有就是媒体报道后所引发的舆论反馈和各方意见,还有紧紧围绕工地发掘的质量问题、进度问题、民工问题、等等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时刻影响着工地的环境、进度乃至参与人员的心情,锻炼着人的身体和心性。记得去年有段时间媒体跟进,拍摄人员不辞辛苦的每天起早、驱车、爬山,佩服他们的敬业精神之余,也为我们的工作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与认可感到欣慰。只是考古走向公众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道路阻且长,只愿我们现在所做不负古人的辛苦与愿望吧。

     这一段未完待续的经历有着太多的收获,而与我而言,最令人欣慰的还是在大山之中所收获的那一份份视觉感动。大概还是自己最初赏景儿的心太多,工作之余总是被山上的各种景致吸引,好奇于这大山之中的千年古道,好奇于山上随处可见的野花,好奇于山顶之上相生相伴的夫妻树。我想,如果不是有近一年的时间住在山上,我将很难有机会去见证一座山的春夏秋冬、晴雨冷暖、日出月落——这些美妙的景象总能不加吝啬地在不知不觉中消解掉我们的疲惫与小情绪,只留下眼前的美好。

     山中的日子总是过的不知时间,很快,这一夏即将过去,收获的季节该到来了。千年古道之上又将飘散黄叶,我们的工作也要进入了新的阶段,继续往前……

糊涂的泥猴桃
美丽的大树
2025-05-15 12:08:11
这些鲁山窑瓷片标本,有的较为少见

霸道历史总裁

2022-07-16 18:45

关注

鲁山县城西北15 公里处是段店古窑址,它地处南北主要干道,是古代南方通往西北,洛阳、西安的必经之路,并盛产煤、高岭土,独具得天独厚的烧瓷条件。因此,在唐代段店一带就有“窑火照天红,窑烟遮敞日”之说。

故宫博物院藏鲁山窑瓷器标本

▶鲁山花鼓是鲁山窑的明星产品,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鲁山窑瓷器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鲁山窑瓷器标本

▶ 白地黑花、珍珠地、三彩, 故宫博物院藏

鲁山窑主要烧制黑釉,也有在黑釉上施以蓝斑或月白斑彩釉。五代烧制茶叶末釉与青釉,到了宋代除了青釉,还烧制出绿彩、白地黑花、剔花、钧瓷、宋三彩、白瓷、黑瓷、酱色瓷、黑瓷白色(红色)线条瓷等品种。宋代是段店窑最为昌盛时期,唐代段店窑烧制的腰鼓就供朝廷所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花瓷”也叫“唐钧”腰鼓,就是段店窑所烧制。

唐初段店花瓷不规则,釉厚,堆积痕迹严重。盛唐时程块状斑彩,不飘逸,到唐晚期,斑彩釉面蓝中闪白,白中带青,丝雨状自然窑变十分飘逸灵动,这也为宋钧窑变之美开启了先河,故也称之为“唐钧”也。

鲁山段店窑烧制的珍珠地刻花也独具特色,不同于其他窑口,它白中闪黄,釉色十分光亮,温润、开片较多,图案有人物和文字单字吉祥语。其他窑口所不多见。段店窑烧制的茶叶末釉及青釉器物,釉色匀净滋润、厚重大方,造型也十分奇特,五代烧茶叶末釉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