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浅绛彩瓷器吗
这才是浅降彩,中国彩瓷分为:
■釉下彩: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下面为釉下彩。釉下彩的特点是彩色画面不暴露于外界,而处于透明釉的覆盖下,既不会在使用过程中被磨损和腐蚀,又不致有玷污或污染的危害。中国传统的釉下彩最早的是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高温青瓷釉下彩,用黑褐彩绘画神奇人物或排列整齐的彩斑作装饰。此时虽然青釉及彩色的呈色不太精美,但在工艺上是一个创举。宋代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民间瓷窑中首先烧制釉下彩的重要瓷窑之一。
■釉上彩: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上面为釉上彩。中国传统的釉上彩瓷器,最早是六朝时期的点彩装饰。这种点彩于西晋晚期出现,到东晋时普遍应用。真正在瓷器的釉面上彩绘图案纹饰,是在宋、金时代北方瓷窑中出现的,如定窑的金彩描花,磁州窑的釉上白地黑花、褐花,山西、河南等地的黑釉铁锈花,金代釉上红绿彩、五彩等。还有南方吉州窑的金彩描花。这些宋、金时期南北方釉上彩绘对后来景德镇彩瓷的大量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青花加彩:我国传统名瓷,为彩瓷中的一个大类,属釉下彩。用青花与其他釉上彩结合的彩瓷极为丰富,如青花金彩、青花红彩、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青花五彩、斗彩,青花可与釉上一种到多种色彩相结合装饰瓷器的画面。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构成完整的图案或图画,这类彩瓷称为青花加彩。出现这种彩瓷最早的是明永乐时期的青花金彩,以后又有宣德时期的青花红彩、青花五彩,成化时期的斗彩,弘治、正德时期还有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隆庆、嘉靖、万历时期青花五彩、青花紫彩、青花红黄彩等。清代各朝除继续制作以上一些品种外,还出现了釉里红五彩。
■素三彩:景德镇烧制的一种低温彩釉瓷器。主要特征是器表纹饰不施红彩、显得素净幽雅。我国传统习惯将非红色称为素色,所以“素三彩”是根据我国传统习惯而定名的。一般素三彩瓷器以黄、绿、紫三色多见、有的加施白色、黑色、孔雀蓝色、金色等等。素三彩不一定施三种色彩,在一种器物上凡没有红彩装饰的多色彩瓷都可称素三彩。从传世品看,明代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几朝皆有出品。清代康熙素三彩最著名,此外还有光绪仿康熙素三彩等。
■色地彩:景德镇陶工在制瓷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装饰手法制作的一种彩瓷,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色彩为地,再施一种彩为饰,各种色彩互相交错使用形成“一地一彩”的瓷器,如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绿地黄彩、红地黄彩、紫地绿彩等多种色地彩瓷。色地彩瓷亦属低温彩釉瓷器,有的学者将色地彩列入“素三彩”或称“杂彩”。从传世品看,最早色地彩瓷是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黄地绿彩、绿地紫彩。明正德、嘉靖、万历品种繁多,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色地彩瓷品种。清代各朝继续烧制。
感觉您这是青花釉里红,但是红色又不对,青花色也不纯正,“恭喜发财”四个字是现代写法,整理个器物不真。
浅绛 彩瓷 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其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而浅绛彩瓷中的" 浅绛 ",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 彩釉 。
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浅绛彩不用,而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直接画上瓷胎,故粉彩有渲染而浅绛没有。清代粉彩艺人由于分工细,文化程度不高,故多数只能专工 浅绛彩瓷器 一种题材。浅绛艺人则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多数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鸟。清代官窑粉彩由宫中
发样,工匠照描,描完后填色,故很难表现出艺人的个性。浅绛则从图稿设计、勾画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与个性,因而粉彩为局部工人分工合作的产物,而浅绛则是文化层次较高的艺人得心应手之作,故粉彩板而浅绛活。晚清粉彩多取自前代瓷器图案,浅绛则多借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其文化气息更加浓郁。
从烧制工艺角度看。浅绛彩所用之彩料与粉彩大致相近,烧成温度也一致。然而它们之间仍有质的区别,两者区别在于:
①粉彩之黑深而亮,浅绛之黑浅而淡,其烧成效果似水墨浑化,别有韵味;
②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含砷的不透明白色料)打底,浅绛彩不用,而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直接画上瓷胎,故粉彩有渲染而浅绛则无;
③清代粉彩艺人由于分工细,文化程度不高,故多数只能专工一种题材,浅绛艺人则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多数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鸟;
④清代官窑粉彩由宫中发样,工匠照描,描完后填色,故很难表现出艺人的个性,浅绛则从图稿设计、勾画到渲染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与个性,因而粉彩为局部分工合作的产物。而浅绛则是文化层次较高的艺人得心应手之作,故粉彩板而浅绛活。晚清粉彩多取自前代瓷器图案,浅绛则多借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故粉彩“工”而浅绛“放”。除上述之外,浅降彩瓷还有一大突破是在瓷画上题写作者名字,或题诗、署款兼备,这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种创举。因为它首次使中国画自宋、元以来形成的、诗、书、画一体的优良传统表现在瓷器上,其文化气息更加浓郁,也为近、现代的新粉彩瓷创造了新模式。
五彩瓷
又据《饮流斋说瓷》中解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软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
真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是相当珍贵的,瑰丽多彩,品种繁多,它的最大特征是:
1、胎釉和青花、斗彩相似;
2、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但以红彩为主;
3、其绘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画人的颜面,不填颜色,用红色笔加勾;
4、多用小开片,裂纹向下而紧合。
清末民国浅绛彩瓷是当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 “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其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从烧制工艺角度看,浅绛彩所用之彩料与粉彩大致相近,烧成温度也一致,然而它们之间仍有质的区别。据刘新园先生《景德镇近代陶人录》所言,两者区别在于:(1)粉彩所用之黑料为纯度较高的钴土矿,而浅绛彩所用黑料,称之为“粉料”(即在钴土矿中加入铅粉配制而成)。由于粉料含铅,纹样画出后不用“雪白”(一种含钴料)覆盖便能烧成。故粉彩之黑深而亮,浅绛之黑浅而淡,但烧成效果似水墨浑化,别有韵味;(2)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含砷的不透明白色料)打底,浅绛彩不用,而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直接画上瓷胎,故粉彩有渲染而浅绛则无;(3)清代粉彩艺人由于分工细,文化程度不高,故多数只能专工一种题材。浅绛艺人则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多数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鸟;(4)清代官窑粉彩由宫中发样,工匠照描,描完后填色,故很难表现出艺人的个性。浅绛则从图稿设计、勾画到渲染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与个性,因而粉彩为局部工人分工合作的产物,而浅绛则是文化层次较高的艺人得心应手之作,故粉彩板而浅绛活。晚清粉彩多取自前代瓷器图案,浅绛则多借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故粉彩“工”而浅绛“放”。
除上述之外,浅降彩瓷还有一大突破是在瓷画上题写作者名字,或题诗、署款兼备,这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种创举。
釉料:浅绛彩瓷器的新老辨认可以看釉料,新浅绛彩瓷器的釉料中一般会添加铅粉,以增加色彩饱和度。老浅绛彩瓷器的釉料是将淡矾红、水绿等彩色直接画上瓷胎。
手感:浅绛彩瓷器的新老辨认可以摸手感,新浅绛彩瓷器的手感会因为釉彩涂得厚重的原因,突出感较为强烈。老浅绛彩瓷器的釉料涂得比较薄,突出感极弱。
浅绛彩瓷器注意事项
浅绛彩瓷鉴定时,不仅有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而且还会受到色彩的雅气熏陶。不仅色彩美不胜收,而且还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譬如笔洗的画面,碧绿秀丽的山峰,就仿佛是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茫茫烟雾之中。阳光透过空阔迷蒙的烟雾撒在山上,山峦是那样的翠绿,如同仙境。
这就是浅绛彩带给人们的朦胧美。作品意境深远,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讴歌,抒发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无比愉悦的心情。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这就是含蓄美。
昌太为清晚期浅绛彩瓷绘名家,作品流传下来的较少,以花鸟见长。昌太较少请人代笔,书法有独有的风格,鸟儿以白头翁居多,常作沉思状。
中国陶瓷史发展到清末,又出现了创新品种浅绛彩瓷。浅绛彩瓷是传统的绚丽斑斓的粉彩瓷器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近代名家陶瓷》中谈到:“浅绛彩瓷主要指的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彩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瓷画。”也就是说,浅绛彩瓷设色不使用朱红、大红、大绿、深黄、深蓝,而是使用赭石色、藤黄、水绿、草绿、紫砂红、淡红、淡黄、淡蓝等浅淡的自然色。拿近似色做对比,既能达到色彩的和谐统一,又有一定的色差,去表现大自然的自然美、色彩美和变化美。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创造美的形象,而美的形象离不开色彩。艺术是人的感情表现,而色彩在表达情感方面远比形体强。色彩的反射,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也最容易拨动人们的心弦。浅绛彩瓷强调的就是浅绛色彩。“浅绛”二字已经道破了浅绛彩瓷的真谛,那就是在色彩上追求高雅素淡,从而使作品达到高雅脱俗、形神兼备,宛如梦幻般的境界。给人含蓄美、朦胧美和意境深远的享受。
浅绛彩文玩欣赏
不久前见到一套颇少见的浅绛彩系列文房小件,笔筒、笔洗、印盒、墨滴、墨床、镇纸各1件共6件。虽非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但都属于清末民初同一个时代,它们大小极匹配,画面内容除墨床外,皆为山水画,而且又都是浅绛彩瓷。因此自然能形成系列,组成一套,实乃绝配。6件中3件无款。笔洗款识为“大清光绪年制”,并落款“乙卯年仲秋任焕章作”墨床落款为“丙辰仲冬月方家珍作”印盒落款为“戊戌秋初方家珍作”。乙卯、丙辰、戊戌分别为1915年、1916年、1898年。方家珍与任焕章都是光绪民国早期的陶瓷创作名家。
金品卿 浅绛彩花鸟挂屏 (一对)编号:0005成交价:RMB 1,184,000拍卖日期:2012-04-02拍卖专场;
程门 浅绛彩鸳鸯挂屏编号:0001成交价:RMB 1,836,000拍卖日期:2012-04-02拍卖专场;
张志汤 浅绛彩三马图笔洗编号:0724成交价:RMB 1,115,000拍卖日期:2013-12-30拍卖专场;
王少维 浅绛彩人物挂屏编号:0004成交价:RMB 1,262,600拍卖日期:2012-04-02拍卖专场。谢谢
王凤池(1824-1898年)是晚清浅绛彩瓷画重要的开创者之一。他因宦游景德镇而与瓷结缘,以超凡脱俗的文化品格,抱“寄志于物”的人文情怀,亲自组织制瓷画瓷,携手程门、王少维、金品卿共同开创了浅绛瓷画的鼎盛时代。(图1)
一、 宦游瓷都迷画瓷
光绪元年(1875年),51岁的王凤池告别了供职十载的翰林院,赴离湖北老家不远的江西饶州任候补知府,次年“权榷务”。咸丰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于遭到太平军破坏。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章筹银十三万两,派九江关署监督蔡锦青重建御窑厂。再经烧制同治皇帝婚礼用瓷、慈禧储秀宫用瓷的历练,到了光绪元年已恢复到相当水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的政治生态、优良的御窑厂舍、高超的人才队伍,王凤池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到景德镇并掌管税务大权。制瓷业历来就是景德镇最重要的财政来源和最著名的文化产业,王凤池参与其中是顺理成章之事。①②
从今天的存世瓷器看,自光绪元年至三年王凤池参与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浅绛彩瓷器,足见其制瓷热情。这些瓷器包括他人绘画王凤池应嘱题字、王凤池定制馈赠和其自制用瓷。 可以想见,王凤池刚到景德镇,人际关系圈尚未完全建立,且对瓷画尚不很了解。同僚友人定制瓷器,因他的地位和书法,请他题字,他只是附后题跋。如光绪元年九月黄定占定制王少维画赠海帆司马人物瓷板,是目前已发现最早的王凤池参与创作的浅绛作品。③(见徐锦范、陈兵《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画中松下一高士,俯视一鹤,旁有童子抱琴而立,颇有古隐者之意境。这件瓷板也见证了王凤池与景德镇地方官员之间的交往。第一段题识作者“定占”为景德镇掌管陶务的黄定占④;根据黄定占跋诗中“虞官纳言”语出《尚书》的典故,可知“海帆”姓龙。经查《湖南会馆总录续刊》有江西湖南会馆光绪元年收支表,载有“住岐卡龙海帆(照麟)同治十三年岁捐银六两”,因此确定龙海帆名照麟,字海帆,湖南人,同治十三年在江西吉安住岐卡为官。(图3)
王凤池与程门的历史性合作发生在光绪二年秋天。程门虽早在同治4年便已画瓷,但显然不甘心画瓷为生。光绪2年夏,程门应邀再临景德镇,并于秋天为时任饶州知府薛云阶创作了山水瓷板⑤(马景政先生收藏)。此件瓷板画山水间一高士燕坐草庐,一派升平气象。程门款识前一段题书颇为引人注意,我认为应是王凤池所书。我们将这块赠云阶瓷板题首“富贵寿大吉祥”与金王合作瓷板的王凤池题字进行对比,无论是隶书还是楷书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另外,结合王凤池翰林身份并精通书法,此时又任景德镇权榷务,那这件代表景德镇赞颂云阶知府的瓷器由他书写赞文堪称最佳人选。(图4-1、图4-2)
王凤池对瓷画品味极高,仅与王少维、金品卿及程门合作。通过日夕观摩御窑王少维、金品卿画瓷,王凤池对画瓷日渐谙熟,而金王二人对他的学识文采也愈加钦佩。 今天,一件王凤池书法金品卿王少维绘画的四方帽筒见证了三人的瓷画之缘。这件帽筒一面由金品卿绘凤鸟栖梧,一面由王少维绘寒猿撼藤,王凤池在一面写道:“品洁如玉方如圭,有时做帽架,亦有时做花插,有时做诗筒。吴山王氏少维、黟山金氏品卿,抽半日闲,绘其所擅,亦极足供大雅之观。丹臣凤池评选。”(图5)于是,由王凤池构思命题,金王绘画,然后再由王凤池题书品评,浅绛彩瓷画史上最强三人组合就此形成。
王凤池相关瓷器多为金王二人绘制。按常理推断,王凤池本来便精通书法,再加上与程金王等画家日夕交流中,动手画瓷应不是难事。从相关瓷器款识中,我们认为如“作”、“寄意”、“寄事”、“学画”、“又临”款识有可能为其自画。
2020年元月,蚌埠市博物馆“徽风瓷韵—安徽古陶瓷藏品展”展出黟县王克坚先生收藏的一对王凤池题赠吉堂山水帽筒。(图6-1)这对帽筒画法与金、王画风有别,与王凤池“坡桥夜月富川八景之一”的瓷板非常接近。(图6-2)此两件作品可能为其自画。另外,我们见到三件名为“涵春”的琮瓶,包括早年网上所见一件、(图7)河北藏友松林阁收藏一件(图8)以及本次中贸圣佳拍卖的一件。这些琮瓶用笔率意,构图简远,寥寥数笔而意境不凡。(图9)还有一件名叫“含春”的喜鹊登梅大瓶,与上述梅瓶统一笔意,明显区别于金王风格,亦宜归于凤池自画。(图10) 光绪四年后,王凤池离开景德镇赴南康任知府,但是其制瓷的传说仍在坊间流传,有红店伪托其名以牟利者。至于偶见“丹臣”款之浅绛,则多为闵丹臣所作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