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的问答题: 陶瓷艺术的美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欣赏
1、陶瓷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每一件陶瓷作品都由陶瓷材质、造型和装饰三个基本要素有机统一组成的整体,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文化特征。
陶瓷器皿在实用的前提下,具有造型规整、装饰多样、内涵丰富的特点,陶瓷艺术装饰经过数千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其装饰形式基本可以归纳为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颜色釉和综合装饰五大类。
2、陶瓷艺术装饰以其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精湛的制作技艺、奇特的创意以及全新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绘画形式。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陶瓷艺术装饰创作过程始终贯穿了整个艺术创作的审美发生、审美创造、审美接受三大环节。
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史与经济发展中,陶瓷艺术装饰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陶瓷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艺术品是陶瓷文化传播使者。陶瓷艺术装饰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陶瓷文化精神。
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瓷艺术不仅是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精神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陶瓷艺术装饰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
扩展资料
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1、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2、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3、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4、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文化
一、引言
我国历史比较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众多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陶瓷能够代表了中国的文明,是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积淀的结果,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陶瓷的器型、纹洛以及装饰都能够体现出中国的文化经典,在陶瓷的外形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的美学价值,陶瓷文化的发展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能够凸显出我国民族独特的历史风情和民族风俗习惯,能够显示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本文就针对陶瓷艺术的进行研究,对陶瓷的艺术美和生活美进行探讨。
二、陶瓷的艺术美
陶瓷的艺术价值表现在多个方面,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技术演练逐渐成熟的结果,陶瓷艺术的外观不仅仅是造型艺术的一种,陶瓷的外形设计大多来源于自然美和生活美,来源于人类对生活、对艺术的诠释,来源于特定的物质世界,具有一定的历史社会价值,但是陶瓷艺术并不是纯天然的艺术,是通过对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诠释的一种艺术价值,在加工的过程中并渗透了艺术家自身的美学观点以及对美学的思考的艺术体现,艺术家对艺术的构建具有创造性,使得陶瓷艺术在构造的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自然性和生活价值,能够使得陶瓷真正的融入到生活当中,这样能够真正的展示出陶瓷的艺术美,展现出陶瓷的风姿神韵。陶瓷的艺术形象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让人真正的引起人对美感的体验,使得人能够在陶瓷中看出审美价值,在艺术生活中能够对社会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在陶瓷艺术中能够理解出审美的和谐性,这种和谐性不仅体现在陶瓷的造型、装饰上,在体现在陶瓷中的各个因素的矛盾是否和谐,艺术家能够通过对和谐性的把握进行陶瓷造型设计,形成一种新的结合,从而达到互动的美学特征。
陶瓷造型是陶瓷艺术显示出来的核心部分,在整个陶瓷艺术中,应该充分把握和谐性在陶瓷造型中的体现,陶瓷造型本身就具备组合性,在组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陶瓷艺术的线,线是陶瓷艺术的基本,由线组成面最后再形成体。
而且在构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显示出局部的设计应该与整体的设计相和谐,陶瓷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陶瓷造型的局部,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局部进行处理,局部的处理得当才能够保证陶瓷的整体造型,突出整体的风格和个性。陶瓷的艺术美不仅体现在整体的造型上,还要注重局部的变化,这样能够保证整体和部分和谐的前提下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艺术效果。陶瓷的设计中,各个部分的设计都能够保证陶瓷的艺术效果。对美感的要求不仅是造型,还对陶瓷艺术的质地和装饰有比较高的要求,每一部分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陶瓷的质地以及构成陶瓷每一部分的设计都应该融为一体,构成陶瓷艺术的形象设计构造,陶瓷的整个艺术形象是赋予了艺术者的灵魂,只有将这三个部分真正的融为一体才可以设计出动人心弦的艺术作品。
三、陶瓷的生活美
陶瓷的生活美,指的是人在设计陶瓷的工程中所融合的生活美的观念,通过生活能够充分的研究陶瓷的艺术特色,物质生活本身就对陶瓷艺术产生较大的影响,对陶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陶瓷艺术不仅代表了一定的艺术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文化的组成部分,陶瓷制品的创建本身就在具备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术特色,陶瓷艺术从根本上与原本的艺术就显示出明显的区别,不同于原本的绘画制品和其他雕塑艺术作品。陶瓷艺术美的本质内涵来源于生活,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感悟融入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创造出陶瓷艺术。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陶瓷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时期的文化内涵。随着生活的不断变迁和历史的进步,不断的推动陶瓷产业的进步,陶瓷业不断的设计出新的文化图案。
各个地区的历史风貌也决定了陶瓷文化的异同,在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背景是不同的,在历史的不断变更下,由于各个地区人民的审美情趣的不同这就使得陶瓷的艺术美出现异同现象,陶瓷的出产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社会审美的需要,陶瓷艺术能够代表一个地区的文化和生活状况,陶瓷文化逐渐的成为象征一个地区生活的真实情况,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在生活发展中的流行心理,生活价值都能在陶瓷艺术中展现出来,生活状况具体的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习俗、思想、以及对审美的需求等诸多方面做引起的审美情趣,这就对陶瓷造型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当地的各个文化特征都能够提下出当地的陶瓷生活美。
四、陶瓷在技术研究上具有科学性
我国的陶瓷产业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在陶瓷的制作过程中,艺术家能够通过对生活的体会在加上对科学手段的运用能够设计出良好质量的陶瓷艺术,能够保证陶瓷的艺术价值。陶瓷的制作过程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需要艺术家对陶瓷制品工程能够准确的把握,对陶瓷原料要精确的鉴别,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的通过加工保证陶瓷的形状,在装饰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对成型的陶瓷进行烧成然后进行装饰。窑炉的结构和烧成温度都对陶瓷的质量产生影响,相同的配方在不同的烧成的情况下能够产生不同的色调,这样艺术家在生产陶瓷的过程中能够保证生产的质量。陶瓷艺术的色质成品比较复杂,就需要在科学的制作工艺进行调整,来形成各个色质的陶瓷成品。这些艺术技巧能够完全的依靠科学手段进行高温设置。
陶瓷的艺术美显示出了整个创作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创造者对美的感受,能够体现出创作者一定的思想内涵,体现出陶瓷的艺术美,其陶瓷技术的科学性能够保证陶瓷的质量标准,体现出陶瓷的美学特征,陶瓷的生活美和艺术美都是通过技术的科学性展现出来的,主要对美学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陶瓷的艺术美能够通过艺术自身来衡量,陶瓷的艺术美和时代性要求都比较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进行陶瓷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增强技术的科学性,通过对技术的增强这样能够增强艺术的总体效果,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陶瓷的艺术性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艺术家在进行设计陶瓷时,要遵循时代的发展,遵循文化的象征,充分的通过自身对生活的感悟,通过科学的技术能够增强技术水平,将在生活中的启示能够研究陶瓷美学并运用到陶瓷艺术中。
五、结束语
总之,陶瓷艺术体现在多个方面,我们对于陶瓷美的研究主要针对陶瓷艺术的生活美和艺术美,在这两个方面中延伸出陶瓷技术的科学性。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陶瓷艺术能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代表了我国的文化内涵,在陶瓷艺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艺术价值和生活价值的体现出我国独有的陶瓷艺术,在世界领域也将大放光彩,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生产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在陶瓷行业,不仅要求艺术家能够保证陶瓷质量的同时还要保证陶瓷产业的艺术价值。
传统陶瓷艺术以实用为依托,实用性成了审美的第一要素,这是人类社会初期以生存为基本前提时形成的最朴素的审美情感。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巨幅提升,那种以实用为依托的审美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艺术领域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高扬个性化精神旗帜的指引下,逐步推翻了实用审美的桎梏,开始向精神审美方向升华。
传统陶瓷艺术是先有实用后有审美,而现代陶艺一开始就没有按照实用审美的轨迹发展,它生来是一个自由体,其审美取向为以下三方面:
一、陶瓷材料自身的美感
泥、釉、火是陶瓷艺术的精神核心,也是陶艺较其他艺术更显复杂的原因之一。陶艺创作从构思到成品,不仅要具备其他艺术的属性,还要接受火的再创造,通过温度和气氛来表现创意,这其中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正如朱琰在《陶说》中讲“画器调色,与画家不同,器上诸色,必出火而后定”。
现代陶艺在审美标准和制作工艺上都与传统陶瓷艺术不同,现代陶艺更加注重体现艺术欣赏性,从现代审美观念的美术潮流中获取活力,致力于陶瓷艺术与实用性的分离。在材料方面,尽可能地发挥材质的特性在工艺方面,常常有意地利用传统陶艺所认为的缺陷,如龟裂、起泡、缩釉、断裂、变形等,并将“缺陷”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装饰方面,不强调过多的装饰,追求泥料本身特有的肌理效果,融泥、釉为一体,或采用釉色的渐次表现,或利用肌理、釉色交叠熔融,充分体现其自身的随机性、自然性与偶然性,保持并显露手工制作痕迹造型方面,无论是通过捏塑、泥条盘筑、辘轳成型、泥板成型或者压模、注浆成型,都表现出人性与泥性的相互融合与交流,通过人手的捏、压、按、挤,渗透了独特的匠心,传递出了真挚的情感,造型的变化丰富多样,充满了人性的灵动情感,泥形的极度夸张或变形,都是人的情感物化于陶艺作品之上的表现。
釉是陶艺的外衣,丰富了装饰内涵,提高了作品附加值,是陶艺表现的重要形式。釉是一种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玻璃质薄层,它是与坯体联系在一起的,当釉浆接触坯体时,坯体的毛孔迅速吸收釉浆中的水分而使悬浮的釉料均匀地吸附于坯体表面上,再经高温烧成,它具有美化器物的作用。
釉在烧成时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产生变化多端、形态离奇的色泽,叫做窑变。认识、掌握陶瓷釉料的性能及其发生窑变规律来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意念、审美情感,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而能够对釉料及其窑变规律得心应手地运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则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
经过千百年的长期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多数窑变现象都与釉的组成成分有关,现代陶工还能通过配方设计和控制烧造工艺,烧造出各种窑变釉色,并充分运用窑火烧造过程中产生的奇异效果,创作出美轮美奂的现代陶艺作品。
陶瓷艺术家们依据自己从艺经验,探索陶艺个性之生成,他们运用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外加陶艺本身的形式趣味与美感,把材料语言的美感尽情发挥,证实了现代陶艺的意义在于情感因素,艺术家或激情澎湃或含蓄内敛的情感都从他们的作品中展示出来。
二、 陶瓷材料构成性因素形成的视觉美感
现代陶艺运用断裂、残缺的形体,或把拉坯成型的圆型器皿与泥板拼接而成的器型相结合,作为装饰的载体,有意识地把完整的器型加工成不完整的形状,利用残缺、开裂、破损的器型来形成独特的新形态,再在坯胎上进行切割、敲击、打磨处理。一块泥土,一只坯体是没有生命力的,一旦经过陶艺家的揉搓、挤捏、加工、装饰,就能使冰凉的坯体变成充满生命激情的艺术品,产生新奇的视觉美感,造型过程中也非常注重保持和发挥材质的特点以保持材质自身所特有的风貌。
泥塑要有“泥味”、陶塑要有“陶味”、瓷雕要有“瓷味”。巧妙地运用原材料的质地、色彩、斑纹、形状以及材料本身的自然原始形态等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是因材施艺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家往往从一根泥条开始,捏合、搓揉,牵引顷势下去,泥条经过盘旋构形、转动、穿插、叠加、扭曲、断裂、连缀等方式进行造型,一切的处理由情思驱动,按造型需要定位,定位的线条形成对比、变化、粗细、长短、曲直、断续等审美规律,产生泥性线条的节奏旋律,泥条的自由组合,表现出物象的神韵和装饰趣味。作品富有肌理效果,以及情趣装饰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对泥性的把握能力,泥胚表层形成的肌理,可谓别具匠心,每一个空间,每一个圆点,每一根线条的排列组合,随意而又精心处理的边缘及外形轮廓,都表现出艺术家高超的技艺。
在高明的艺术家手中,材料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也没有缺陷和弊病之说,关键看如何施艺。如中央美院雕塑系孙家钵教授的现代陶艺作品《牧归图》,在对自然材质表现力的发掘和对生命形态的塑造方面几乎同时到位。泥片卷筒的捏塑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位山姑娘牧归的情景,凭借诗意的现实生活印象,用自然淳朴的情感、语言和材料,抒发了一曲宛如伴有山野清风吹拂的田园牧歌。作品毫无做作之痕迹,泥片抟卷而成的极富美感的天然形态结合粗犷的泥性,再通过这种适当的题材表现出来,构成了无以言表的恬美意境。
造型丰富,风格优美。
由于时代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不同,不同时代的陶瓷造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由于陶土和瓷土都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所以与金属材料、石材、木质材料相比,陶瓷材料不仅易得、便宜,而且在塑造造型上也更容易操作,因此具有更大的优势,也更容易普及。模仿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形状。从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陶器造型中可以看出,如葫芦瓶、鹰形鼎、鸟形等。,认为中国传统陶瓷的造型是从模仿自然的物质形态开始的,这种造型方法从后世一直沿用到今天。有人把这种造型方法称为“象形意”。因为这种陶瓷造型源于自然,所以让人感觉更加亲切,深受人们喜爱。如荷叶形板、海棠形板、向日葵形板等。都是基于自然的物质形态,一般化,扭曲,夸张。
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商代,出现了白陶,白陶花纹繁缛,形制美观,青釉硬陶具有瓷器的特征,从造型和装饰看,这时期的陶器吸收了青铜工艺的特点,烧制了刻纹白陶,使陶器装饰与当时的青铜艺术互相辉映。
汉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从陶到瓷的孕育成熟阶段。
秦汉时期,国力开始强盛,经济初现繁荣,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有利基础。
汉代的釉陶中的低温铅釉和薄釉硬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
南北朝的青瓷器,其釉色装饰典雅秀丽,温润柔和,器皿造型独具特色,既饱满深厚,又端庄挺秀,装饰手法上常见有压印花、附加堆纹和划花等;由于当时佛教的影响,青瓷纹饰上出现了佛像、飞天、忍冬纹和莲瓣纹等新的题材,这些外来文化被吸取到瓷器的装饰上来,并予以融化与发展。
隋代的白瓷烧成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重大价值,它给后来的彩绘瓷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形成了著名的邢、越二窑,北方邢窑的白瓷,胎质细洁,釉色白润;南方越窑的青瓷,胎质坚硬,釉色莹润,纯净如翠。除釉色装饰外,还有印花、划花、堆贴、捏塑等装饰手法。图案内容较以前大为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而且还出现了低温、色彩鲜丽的“三彩”釉,它运用黄、绿、褐等釉色,烧做成色彩绚丽、缭绕变幻的艺术品。还有淋漓豪放的花釉和精巧别致的纹胎、纹釉瓷器,大大丰富了陶瓷制品的装饰。
从原始社会的彩陶一直到唐代的瓷器,可以说陶瓷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技艺和材质的提高,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间虽受到某些工艺的影响,但不同的时期都反映了不同的装饰风貌与特色。
宋以后,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文人、士大夫对美术的热爱形成了艺术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对瓷业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走向了立足于观赏角度的审美境界。宋瓷的美学风格,以沉静雅素为特色,表现为含蓄而不外露,自然而不雕琢,这主要在于宋瓷重装饰的釉色之美,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如景德镇青白瓷的釉色晶莹如玉,龙泉青瓷釉色的青翠晶润,这些釉色装饰,正说明了当时人们对美追求及审美意念的提高,以及从尚新的审美意识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宋瓷的装饰美不光体现于釉色的装饰,还包含刻、划、剔或镂空装饰、化妆土的装饰及彩绘装饰。彩绘装饰是中国陶瓷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装饰方法,宋代瓷的彩绘装饰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瓷器上的刻、划花和印花装饰技法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而让位于彩绘。元青花瓷装饰十分讲究布局、构图,讲究青白相映、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尽管其装饰层次多、画面满,有的装饰圈达十几层之多,然而却层层有别,主次分明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丰富而不繁杂,饱满而又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与形式美感,深受人们的珍视与喜爱。
明、清两代除了生产青花瓷外,还大量生产了彩绘瓷和各种颜色釉瓷。出现了明前期釉上红彩、黄彩和金、银的彩瓷,成化斗彩瓷、正德素三彩,浓艳的嘉靖青花五彩瓷、清宫廷御制的珐琅彩瓷等等,真是灿烂辉煌,至精至美。其陶瓷制品的产量之多,工艺之精,品种之丰富,装饰之多样是前代所无法可及的。
纵观历史长河,陶瓷艺术的发展,在各个不同的朝代都有一定的进步、发展与提高,在各个历史时期也都显示了那个时代的装饰风格与艺术特色。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一致,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七千多年的陶瓷工业的发展壮大,陶瓷装饰艺术的丰富与提高,形成了我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特点:光洁如玉,蕙质秀雅
唐代主要著名的是青瓷与白瓷,其光洁如玉,蕙质秀雅在那个时代分别用“类冰 类雪”来形容。而相对于白瓷,唐时期的青瓷无疑在特色和艺术性上更为知名。
国外瓷器不仅是实用品,也是装饰品,甚至是传家之物。以前外销瓷是服务于统治阶层的,所以当外国厂家接手后,起步就是为皇家服务,自然传承的目的就不一样。欧美陶瓷的产品将东方实用主义与西方浪漫主义完美结合,成为该品牌产品最大的特点。西方的陶瓷工艺和陶瓷文化则是注重创新,个性的表达,泥性的表达。
在西方人看来,色彩是构成瓷器审美精髓的要素,因此欧洲瓷器注重于体现精致、奢华的艺术品质和人文情怀,往往以张扬华美取胜,重视外在表现,特别是绚丽多彩、白地上绘以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的彩瓷。欧美陶瓷的产品将东方实用主义与西方浪漫主义完美结合,成为该品牌产品最大的特点。
陶瓷地砖除具有与内墙装饰用釉面砖相同的物理性能,如吸水率、耐急冷急热性、弯曲强度、抗龟裂性及釉面抗化学腐蚀性外,而特别提出耐磨性的要求。所谓高级感,我猜指的是不落俗套,推陈出新。要想把这种日常材料设计得特别、让人觉得高级,需要兼顾设计的新意取巧与科技进步带来的工艺创新。
骨瓷就是采用动物的骨粉加进原料中从而烧制出好的瓷器,并且受到了欧洲皇室之内很多人的青睐,从而确立了上等瓷器的地位。西方的瓷器工艺不同,尤其是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把用于工业的很多研究方法用到了研究瓷器上,通过成分研究他们甚至可以精确到瓷土的成分比例,那种比例光滑度最好,那种配比可以做得更薄。近现代日本和欧洲,他们学习了很多中国的陶瓷技术的同时,结合了他们各国独有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他们特色的陶瓷语音与陶瓷文化。也涌现了一大批现代陶艺家现代陶艺大师,如日本的巴木一夫等。
宋代瓷器非常的美。
极简主义美学艺术——宋代瓷器宋代瓷器敢于打破唐三彩的华丽。宋瓷单色瓷古朴清新,体现了一种“芙蓉出水,雕工自然”的审美情趣。以流行的“莫兰迪”色系为例。大多数人不理解“莫兰迪高级灰”的低调简约之美。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宋朝用在瓷器艺术上了。
器型的功能之美宋瓷风格不仅具有形式美,而且具有功能美。宋瓷在比例造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其功能形态。宋瓷的壶形多样,但无论如何变化,都严格遵循功能美的规律。如北宋景德镇窑以青瓷、造型清晰明亮。但变化并没有降低其功能性,手柄与壶嘴之间的角度符合人体比例和宋代的使用习惯。在烧制过程中,如果大面积的圆面直接烧制,容易造成变形等缺陷,将其分割成几个小面,会大大提高产品的烧制成功率,也不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宋代制瓷工匠在创作过程中,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紧密结合。比如磁州窑的瓷枕,外形美观,功能齐全。它是宋代人们日常使用的工具,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其结构与人头部的曲线相吻合,充分体现了物为人服务的宗旨。从宋代瓷器来看,宋人崇尚自然,主张“身即山川而取之”,强调艺术创作要取自然山水的直观审美观。人们认为,自然蕴含着通向宇宙无限的“道”。在宋代,为了使陶瓷被文人和官场接受,工匠必须与自然景观相匹配。他们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设计出植物的仿生形态,然后运用到瓷器造型上,如葫芦瓶、橄榄瓶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从先秦诸子百家经典思想来看,墨家崇尚科学技术的运用,强调器物的实际功用性,而拒绝任何“加费而不加利”的装饰性功能构件。各类陶瓷器物应该是简单、平实、朴素、洁净甚至是单调、乏味、重复的才是墨家认为的“好”的器物。墨家的实用主义和单纯的绝对平均主义应用于陶瓷器物的以及成器行为方面就是墨家思想的典型例证和其思想主张得以传承的凭借。
儒家提倡仪礼,讲究“仁义礼智信”,因此陶瓷器物的成器标准是为考察其能否表现“礼”的价值,官方或者民间岁时节令、庆典仪式所用礼器或者墓葬所用明器等都认为是合理的,反映出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和民间工匠造物的智慧和技巧,甚至推崇各种毫无实际功用的繁琐的装饰纹样和细节,以及极尽豪华奢侈之能事的奢侈品陶瓷器物,与墨家思想针锋相对,却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社会意义。另外孔子所说“文质彬彬”除了表现君子的内心平和质朴和外在形象风度翩翩的统一和谐以外,在陶瓷器物的制造、鉴赏、交换和收藏等环节上也同样强调了陶瓷造物的标准问题,换言之,只有在陶瓷器物上表现出自然质地、外在形制、色彩纹理等“下层的质”、表现工艺技巧、创意思维、意匠独运、形神兼备等审美特征“中层的质”以及表征等级身份、出身门第、宗教信仰、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等“上层的质”的多重的“质”的完整系统,同时结合一切可能的装饰性“文饰”特征,这样的陶瓷器物才是真善美的化身和诠释。
老庄代表的道家思想推崇的“无为而治”的“空”的理论,认为陶罐的壁、底和盖等实物形态的器物之流并非造物的目的和价值,而真正带给器物使用者终极意义的是“陶罐所包围的那个空间”,是这个空间提供了酒、饮、食的保存的基础。同样的关于建筑物也是同理,墙壁、地面和房顶的有形实物也不是建筑造物的根本目的,而真正为人们所利用的仅是建筑物所包围起来的那些个“空间”,这个“空间”的位置、大小、形态,甚至温度、湿度、亮度等等是建筑物作为人类所造之物的本源性价值载体。道家强调”“减损”的作用,认为人类甚至可以不要进行器物的制造,仅仅利用自然界提供的物品就可以实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当然这样的人文虚无主义也不是完全可取的,道家的“减损”思想在陶瓷器物领域的应并非让人们放弃陶瓷的造物活动并砸掉已有的器物然后掩埋这些个人造的物件,而是站在纯粹的回归自然的理想层面上教化陶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要敬畏自然的力量,使用自然之原材料,维护生态的平衡、尊重环境的制约、保持资源的原生性,这样的造物理想恰恰符合当前全人类普遍面临的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需求,是一种真正的“低碳”环保主义者的千年追求。
因为没有相关的原材料。
为什么古代中国更喜欢陶瓷,而不是玻璃?从技术上来说,要想做玻璃,真的不难,难的是原料碳酸钠,这是烧制玻璃不可或缺的。但在古代,碳酸钠是无法人工制造的,中华文明是随着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地理环境不容易产碱,又没有原料,自然做不出玻璃来了。相反,中东国家位于沙漠中,沙漠中的盐湖很容易产生天然碱,所以玻璃一定起源于那里。
新时期以来,我们多次改进玻璃的加工工艺,生产出各种特色的玻璃。钢化玻璃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名字里有个钢化二字,但是和钢没有关系。通过一些手段,我们在普通玻璃表面覆盖一层应力层,加工后的玻璃在硬度和强度上都会有质的提高,因此也能承受更大的冲击和载荷。然而,钢化玻璃并非无懈可击。当外力或温度作用于应力层中的缺陷并不断聚集时,压应力就会转化为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最大值时,整个玻璃就会碎掉。
技术的差距和性能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制瓷技术传承了几千年,在这方面的技术可以说是望尘莫及。事实上,玻璃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西方国家。中国最早的独立产品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技术上的差距也导致了质量上的差距。中国的瓷器导热性差,适合做器皿,因为耐高温,易碎。然而,玻璃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
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的茶文化根深蒂固,中国的茶要和中国的瓷器的差距相匹配,如果换成玻璃,会觉得不伦不类。最后就是审美差异,中国人讲究素雅、内敛、含蓄,简约的瓷器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精神和性格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