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破碎了用什么修补粘合?
工具:大漆、糯米粉若干、松节油
1、首先,我们准备一个裂开的瓷器。
2、把大漆,糯米粉,松节油三者混合在一起。
3、我们要搅拌呀搅拌,等它们变得粘稠。等到像麦芽糖一样能拉住搅拌棍。如果太稀不黏稠是不行的,这一步一定要认真搅拌。然后把我们配制好的胶状物涂在破碎的断口处。
4、然后把缺口粘起来。最好把粘合断口处用胶纸贴住,不然的话待会它自己又会裂开。
5、把我们修复好的次成品放在通风口处,等待漆干,等漫长的一夜,你可以把胶纸撕开。继续等待大概十来天。把修复的裂口旁的多余的漆用小刀刮掉,也可以用砂纸在上边轻轻的抛光。
6、然后用红漆沿着缝描一遍,红漆上用松节油稀释后涂很薄的一层就够了,十分钟以后当表面半干的时候用毛笔刷上金粉。然后我们就把多余部分的金粉轻轻擦掉,然后就修复成功了。
金缮历史源自于中国,经过时代变迁和发扬,在海外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地都有各自的金缮流派,因为金缮修复需要利用大漆的粘性粘接碎片完成一系列的程序。
漆缮是瓷器修复工艺中装饰手法较强的一种,不仅仅用于陶瓷的修复,还可以应用于对竹、木、牙、紫砂、玉器的修复,采用得当的手法、优雅的设计,不但可以还原本已破碎的原作,反而还能增加另一种难以言喻的“残缺的美”。
用金缮修复,多数人看到的是金漆或漆色的装饰效果,很少有人关注漆在结构基础上起的作用,漆的粘性大,稳定,关键是这样的天然黏合剂没有化学污染。用大漆修复一般周期最少也20天左右,有的甚至1个月或更长时间。最后金漆的部分大约5天可以完成,之前的粘合、补缺等基础部分要花半个月左右才完成,而这部分工作是隐藏在光鲜的外表之下,不容易觉察到。所以金缮工艺也叫漆缮工艺。
漆缮的本意在于,面对不完美的事物,用近乎完美的手段来对待。每个器物都有生命,从被制作出来,到被人使用,难免磕磕碰碰,就好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里总会遇到一些事,难免伤害或者折损。漆缮代表一种态度,用世上最贵重的物质与精神来面对缺陷,精心修缮,面对缺陷不去试图掩盖,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在无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对美的向往,化残缺为美,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由此获得升华,反而超越原有的层面,达到更高的境界
小磕碰可以用大漆腻子、石膏修复,碎裂就得找锔瓷匠打锔钉。
1,清洗:古瓷器修复前,应先将残片进行认真的清洗。对残片上的泥土和旧缝中存有的黄、黑垢迹,可用清水、漂白粉、洗洁精、双氧水等浸泡,对古瓷器表面的钙化物,盐类物质可用5-10纬的盐酸或硝酸、醋酸等来清洗,并用软毛刷和竹片工具,将其上的泥土、油垢洗净,清洗工作要做到轻缓、心细、勤观察,注意不要继续或加重损伤古瓷器已损坏的断口的口沿。
2、拼对:此项工作是修复古瓷器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拼合对接前,应仔细观察需修复器物的残件(片)形状、颜色、纹饰,并进行试拼编号,设计和做好粘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粘接与加固:根据需修复古瓷器的质地,准确地选择好豁合剂。在粘接前,首先对呈酥粉状态的瓷器残件,采用5一15%聚醋酸乙烯醋进行加固处理。由于有些待修复瓷器件大、损坏严重,对粘合剂的性能要求较高,只有选用粘接强度高,耐老化强、抗湿性好,而且固化时间适中的粘合剂,才能够修复出高质量的古瓷器。修复古瓷器,一般都选用环氧树脂作胶粘剂,环氧树脂胶粘剂种类较多,它是以环氧树脂为主体,加人一定固化剂及添加剂,固化后线型环氧树脂交联成体型结构,有较高的粘接强度和良好的耐化学性、电绝缘性及收缩率小等优点。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很多胶粘剂,也可用于瓷器修复。但要考虑选用既无色、透明,又有较高粘接强度,而且又能耐老化、抗水性好、抗湿性能高,并且在室温条件下便于操作的型号树脂和勃合剂。
4、补配:瓷器粘接、整合完成后,其修复工作只是完成一半。因为往往粘接、整合的瓷片之间,都会留下粘接细缝和残缺部份,对这些细缝和残缺部份都要进行补配。即:要用加有颜色的腻子填平,也就是油漆工所说的刮灰补平。腻子要选用附着力强的原料(一般采用树脂加瓷粉或石英粉、滑石粉及颜料调制而成),并加上适量的填充物调制而成,然后用小油灰刀,一层层的往缝隙和残缺部位上刮涂,每刮涂一层后都要等待干透,再用水沙纸打磨一遍,形成微薄一层,能遮盖粘结和残缺部位,真正做到,缝隙部位填实、残缺部位补平,达到以肉眼观之,基本上看不修复痕迹的效果为最佳。
5、作色:作色是古瓷器修复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修复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外观的色彩是否与原物一致,能不能还原于原件本身,是导致目前瓷器修复水平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同时与原材料不过关,如抗晒能力差、易变色戚戚相关。
中国的锔瓷,日本的金缮,还有一种是“金全银”。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何况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用筷子用了一辈子,突然叫你必须用刀叉吃饭,内心应该在咆哮。
对于器物的使用我们是忠诚的,用了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器物,这已然是一种习惯,一种本能。新的东西在面前有的是新鲜感,旧的东西有的是感情、是怀念、是牵挂,东西本身也有了自己的故事。更不用说喝茶人对器物的钟爱,日日与茶为伍,与器为伴,手里的那几件东西只会越用越顺手,越用越舍不下。
有一天,那件有了感情的东西破了,用是用不了,丢掉却也不舍得。不说恢复如初,只望还能陪着,这种情感的强烈要求下,修补成了唯一的办法。瓷器,各时代的宠儿,是易碎的。可是将破碎的瓷器修补好又谈何容易,在经过无数匠人的艰苦摸索,现在已经成就了一种别样的风味。
一、中国的锔瓷
想必都听过这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里说的就是中国的锔瓷技术。早在宋代张择瑞《清明上河图》中,就有街边“锔瓷”的场景描绘。
用一句话来介绍“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用外力将瓷器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当锔子在器物上成为装饰,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时候,别有一番韵味。
天下第一锔——山东锔瓷巧工王神手王振海,别号王老邪,大半辈子都和锔瓷在一起。他收集了五个朝代的六片碎瓷,锔成一个茶盏,严丝密合,世间仅此一件,名唤“七合盏”。这是锔瓷手艺的代表,这些经历过人间沧桑的瓷片经过锔瓷这门手艺,有了新的生命,这份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值得被尊敬。
锔瓷不漏水是最基础的要求,而好的锔补作品更耐人寻味,别有另外一种珠联璧合的美,按王老邪的讲法,就是“缝补生命,修复艺术”。破损瓷器经过艺术性的锔补而得以锦上添花,焕发出因“破碎与归原”而携带的独特禅思与艺术魅力。
二、日本的金缮
金缮,意为“髹金缮物”,也叫漆缮。源于中国,在日本得到了发展和流传,是日本独有的一门技艺和词汇,本质上属于漆艺范畴。
金缮是用大漆、色漆、金粉和瓦灰等纯天然材质修补残缺器物的传统手工艺,适用的范围广泛:瓷器、紫砂壶、竹器、象牙、玉器等。精湛的技艺以及优雅的设计,更增加了一种难以言说的“ 残缺美”。
金缮是黏结的技术,黏结的介质也是传统的大漆,以大漆粘合器物碎片或填充缺口,由于天然大漆的颜色较黑,就用黄金涂洒在破碎的伤痕上,瞬间伤口上就像融了金子,缺陷突出但却不突兀,甚至比原物更加的具有艺术美感。
用最贵重的物质来面对缺陷,这就是金缮的态度——以金修缮。
修复器物其实是修复人与物之间的感情,补回人对物的那份“惜物之心”,精心修缮,面对残缺不去试图掩饰,反而把它看作是一种在缺陷中寻找美的艺术。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