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各位师傅:请问陶瓷绘画的步骤是什么!

温婉的高山
心灵美的小蝴蝶
2023-03-31 11:25:52

各位师傅:请问陶瓷绘画的步骤是什么!

最佳答案
孤独的龙猫
精明的长颈鹿
2025-05-15 01:48:26

陶瓷绘画 种类有很多

专门为了看画的陶瓷作品,也就是没有使用价值的那种,叫瓷板画.其他瓷器 器皿上的装饰性绘画也有很多.

制作方法分,釉下,釉上,还有釉下,釉上同时都有的斗彩.

釉下彩,是瓷器绘画最初的形式,最多和最普及的是青花瓷.

用的颜料是钴.

制作步骤是先做出素胎,然后用钴料画在素胎上,再上釉,然后经过上千度高温的烧造.制作而成.

釉上彩,指的是在素胎制作完成后,再上釉进行烧造,等烧制完成后,在已经上了釉的瓷器上面进行绘画.用的颜料有中国的粉彩,珐琅彩,等画好了以后进行第2次烧造.然后出来的成品就是

我们的釉上彩瓷器了.

斗彩 ,其实指的是 釉上和釉下争奇斗艳的意思.就是先用釉下彩画出边缘,然后上釉,烧完后添粉彩,再进行烧.

珐琅彩,其实道理与粉彩差不多,只不过原料是西方进口的.从这个品种的出现到清朝的灭亡,珐琅彩在民间都没有出现过.因为这种颜料非常的昂贵.这种颜料的颜色非常的饱和和鲜艳.后来我们国家自己在铜胎上制作出来的珐琅彩工艺品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 景泰蓝.

最新回答
鳗鱼草莓
有魅力的萝莉
2025-05-15 01:48:26

“古彩”即釉上五彩,承明代传统而得名,“康熙以古彩见长”。吸取绘画技艺,“铁线”勾描笔力刚劲,平涂色彩略分深浅,格调明朗又称“硬彩”。成为主流。典型有康熙“古彩举鼎大盘”,清秀透彻技艺出新。五彩瓷盆,图案吸取了花鸟画的特点,用较为厚重的色料,绘制了一个百鸟争妍的画面,折沿下有“大清康熙年制”款。“素三彩”,有康熙“素三彩八骏大盘”,苍劲古朴可观。

“粉彩”是创新品种。始于康熙年间,“雍正以粉彩著称”。是以“玻璃白”涂底,乳浊作用产生不透明效果。运用渲染法,颜色由深到浅分浓淡明暗。油料调色火度较低,色彩柔和匀净,又称“软彩”。典型有“雍正粉彩团花蝴蝶纹碗”,外壁彩绘圆形单元纹样,“喜相逢”构成。色彩淡雅立体,格调温润清新。乾隆“粉彩描金瓷尊”,原存圆明园海晏堂,通体霁青釉,口沿、颈及肩腹部有金彩叶纹和缠枝莲纹,近底处饰粉彩凸雕莲瓣和联珠纹。整器造型端庄,极为精致。

“豆彩”“豆青地加彩瓷器,创始于康熙,盛于雍正”,是豆青地与开光、粉彩结合。

“珐琅彩”吸取珐琅釉色绘瓷。“康熙时烧制成功”。初用外来色料,能表现复杂题材。黄蓝紫等色作地,双勾仿掐丝纹式,为铜胎珐琅格调。雍正时自制料,突破程式结合五彩技法。如雍正“珐琅彩三友花瓶”,手法如画、清秀雅致。在脱胎瓷上描绘花鸟、走兽、山水、人物等,“乾隆时为极盛”。脱胎白瓷运进京城施绘烧制,多为“宫廷秘玩。”特点是轻、薄、坚、细,纹饰微凸,质地凝练色泽晶莹,宫苑胡姓艺人制品,俗称“古月轩”。

“金银彩”色釉描金、抹银外,五彩加金银更为流行,有戗金、炙金、描金、泥金、抹金等多种,如乾隆“粉彩镂空转心壶”,开光镂空花如圆窗窥视、粉彩花纹凸于紫红、正黄地色上。镶金口、涂金耳、勾金边,富丽堂皇。乾隆“仿古铜牺耳尊”,茶褐色底,勾墨线、填红、绿彩、镶金色。富金属光泽,极为逼真。

“素胎彩”不上面釉,用颜料作地色而绘纹,又有单色涂饰,仿竹木效果。装饰手法极尽所能,但仿铜、石、竹、木等,失去瓷的本色。

潇洒的黑裤
欢喜的云朵
2025-05-15 01:48:26
唐代长沙窑瓷器的装饰开始引入国画艺术,由此瓷器装饰花纹的内容题材大大拓宽和丰富起来了。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的内容有人物、花草、动物、山水云气等多种题材,组成了生动活泼、自然逼真的装饰画面;长沙窑釉下彩花鸟画的表现,与当时画坛发展正盛行的花鸟画工笔宫廷绘画风格完全不同,用笔较率意奔放。例如“青釉山雀纹壶”,简练的几笔一气呵成,将鸟的眼、嘴、颈、腹等所有结构圈出,并用淡色料笔补足鸟的头、腹、尾等结构,有如宣纸的效果,是富有率性的创作。而唐代画坛工笔画风格则力求写真求实、精妙传神,画法勾线细幼工整而傅彩晕染精到。如唐人物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唐代花鸟画的代表人物有边鸾《花鸟图》、韩湟《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约上的中国画,纸质为麻料,作品造型生动准确,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长沙窑釉下彩山水画深受当时宫廷山水画影响。例如“青釉山水纹瓷罐”所画的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工笔青绿山水,线条刚硬山石质感、动挺有力,画面布局山峦重叠。

儒雅的洋葱
欢呼的金针菇
2025-05-15 01:48:26

瓷器、绘画这两种艺术大家很熟悉。

但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好奇:为什么同样的题材,画在瓷器上好像不如画在纸、绢上那么……好看了?

难道是因为没碰见好的瓷器吗?不是!等你见到好瓷器,拿出来与同题材的画作比,你还是会觉得瓷画不够档次。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黄荃《写生珍禽图》局部

对比黄荃的鸟来看,《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明明代表的是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为什么瓷上的鸟看起来却没有质感?

真相是,瓷画水平本来就不高。

之前我们在讲国画介绍小品时提过,小品有些原先可能是屏风或者纨扇上的装饰画,就因为太好看,才会被人“抠”下来另外装裱。

宋 刘松年 纨扇《秋窗读书图》

但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会因为瓷器上的画太好看,而选择把瓷器毁掉单独收藏,这不光是因为毁掉瓷器有点多余,还因为在瓷器上画画先天就有很多缺陷。

画什么都变形

拿举世闻名的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来举例,这是迄今为止成交价最高的青花陶瓷的艺术品(暗戳戳地打个软广:它的主人埃斯卡纳齐是我们宝库汇的创始会员哦~)

鬼谷子青花大罐

但你知道这个天价大罐的完整纹饰是什么样吗?

鬼谷子大罐纹饰平面图

这就是瓷画的先天不足,瓷器是圆的(或方的),一眼看过去只能看到局部,它无法像手卷一样慢慢展开,想看完全部内容只能围着它走一圈,且最大的困扰在于,通常你并不知道在哪开始在哪结束。

为了解决这种看画太累的问题,瓷画艺人发明了一种开光,开光又称“开窗”,就是在瓷器上“开”一扇窗,效仿中国窗户里看过去的场景。

黄地开光粉彩三阳开泰纹碗

在瓷器这里,开光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打开了一扇艺术的窗。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

开光出现之后,在一个瓷器上表现四季就显得容易的多,四个框栏对应四时风景,纹饰与整个瓷器相协调,展现出精妙绝伦的器物艺术形象。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

伴随着开光的出现,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瓶瓶罐罐本来就不大,再勾出一块,能看到的画面就更小了,也就是说,开光也没有解决在曲面上画画会变形的问题。

画成什么样靠天意

在瓷器上画画除了有器型这种客观问题外,还存在工艺本身的限制。

所有的瓷器里,青花是最接近水墨画的,青花颜料很粘,坯很涩,很难表现宣纸水墨的韵味,专业国画家画青花,也很难上手,至于粉彩、珐琅彩,就更麻烦了。

在入窑烧之前,青花是黑的,粉彩是暗的,最终成品是什么样全凭经验,而且釉有流动性,多多少少会影响画面的效果。

清光绪金品卿款浅绛彩人物盘

我们列举了瓷器先天的种种不足,并不是要彻底地否定瓷画,毕竟作为瓷器的装饰,这一点始终是国画、油画无法企及的,谈论它的装饰性,还是要回归“纹饰”本身。

瓷画是“纹”不是“画”

和国画一样,瓷器上也画山水花鸟、亭台楼榭,但受瓷器工艺限制,瓷画很难达到国画的艺术水平。

这一点做瓷器的人也心知肚明,所以陶瓷专业不把瓷画叫瓷画,叫“纹饰”,茶壶上画个山水,不叫山水画,叫山水纹。

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开始,瓷器纹饰就已经很发达了,比如磁州窑的白釉黑花、耀州窑的青釉刻花,但只在民间流行。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文化开始世俗化,皇室也逐渐接受了带纹饰的瓷器,并发展出了五彩、斗彩、珐琅彩等等。

至雍正时期,粉彩发展成主流,以清新的花鸟题材为主体,各类花卉、虫蝶、动物纹表现较多,这与当时清宫没骨花鸟画盛行有关。

清雍正 粉彩牡丹纹盘口瓶

乾隆时期,随着宫廷山水画的再度兴起,粉彩山水题材亦迅速增多,进入繁荣时期。

乾隆粉彩山水瓷画类型丰富,装饰繁复,色彩艳丽,风格多样,与乾隆宫廷山水画风颇为接近。这是因为,受宫廷指派,不少画师参与到瓷器彩绘工作,他们把宫廷山水画风格运用到了粉彩山水瓷画的绘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清廷御窑厂的生产活动实际是宫廷工艺美术的延伸。

清乾隆 黄地开光粉彩山水人物纹四方茶壶

不过,从唐到清瓷画发展了这么些年,为什么从来没有出现象“清初四王”、“扬州八怪”那样引领时代风潮的画家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作画的人身份不一样:中国古代画家,大都希望通过作品表现独立的思考,表达哲学或者政治见解,他们的作品多寓意深刻、情趣高雅。

而古代画瓷器的工匠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没有艺术家的理想,画瓷器时也不是想表达什么,往往是什么好卖画什么,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毕竟瓷画只是装饰作用。

所以结论是,瓷画是不具备欣赏价值呗?

不,那是从前!

翻身“瓷画”把歌唱

清王朝灭亡后,以官窑为代表的装饰标准化、程式化、工艺化、多工序合作、匠器型的景德镇瓷器生产体系也随之解体。

大量的文人画家聚集于景德镇,冲破传统瓷器造型和纹饰的束缚,适应新时代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借鉴中国画诗书画印的优长,创造出清新又极具文化内涵的瓷画新风。

民国珠山八友粉彩瓷板

民国时期,王琦、徐仲南、邓碧珊、何许人、汪野亭、毕伯涛、王大凡、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结社瓷坛,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珠山八友”。

他们主张画必有意,画风与书法款识多追求清中期“扬州八怪”的风格,戮力把诗、书、画、印与制瓷工艺完美地融为一体。

绘画韵致取代了装饰严谨工整、精巧富丽的审美意趣,瓷画呈现了新面貌!

从收藏角度来看,与纸质书画作品相比,一件成功的画瓷作品显然更为稀有,其画家风格、艺术性不仅没有失去,反而融入了更多的观赏性因素。

如今,越来越多书画名家开始了陶瓷绘画的艺术探索,其中不少当代名家的瓷绘板画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走强,从而推动瓷画的收藏热度不断升温。据拍卖市场统计,当代的“画家瓷”虽然进入市场的时间不长,但是价格已经涨了10倍左右。

如果有对瓷板画感兴趣的朋友,宝哥哥推荐大家去宝库匠心馆打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瓷板画作品!

失眠的大侠
舒适的花卷
2025-05-15 01:48:26

1、揉泥

这一工序可以使泥土更加紧致,里面含的气泡较少,多余塑型有很大帮助。如果不这么做,在烧制时容易裂开

2、做坯

景德镇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3、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就可以进入印坯工序。

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型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4、利坯

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5、荡里釉

圆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釉,是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与玻璃有着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釉一般以石英、长石、黏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

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荡釉法,外釉我们采用浸釉法。

6、画坯

荡好内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

画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长时间的研磨,配方,则是每个工作室密不可宣的了。

混水:

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写意水墨山水在中国国画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仅仅在精细的画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优美细腻的层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混水这一道工艺。

7、施外釉

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8、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于我们制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9、写底款、施底釉

10、装釉足

釉足,初始状态是在陶轮上手工制出的小圆泥饼。干燥后再次在陶轮上旋削出相应的造型,与每一个杯子一一对应。

11、满窑、烧窑

将制好的瓷胚均匀摆放在窖里,需要合理摆放,方便烟道流走,否则会影响烧制

12、开窑

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刻。

最后,还需要对烧制出窑的瓷器进行检验和底足的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