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统手工艺,看看都有哪些传承下来了
1、陶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备受世人的推崇。如今,在陶瓷手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失传的技艺重新得到传承。
2、木雕:木雕是雕塑的一种,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出现木雕鱼,到了唐代,木雕工艺更是达到了发展的巅峰。历经数千年传承的木雕工艺依然需要年轻血液去传承和保护。
3、髹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从古至今,中国漆器工艺形成了多个流派,其中福州脱胎漆器更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之一,其技艺值得我们去传承。
4、景泰蓝:景泰蓝诞生于皇宫,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得此名。
5、玉雕:玉雕是玉石经加工雕琢成的工艺品,是中国独有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朝代中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与特色。玉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图腾,玉雕工艺在民间的发展更为广泛,也更好传承。
6、刺绣:刺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在中国已有两千多的历史。如今,用刺绣技艺制成的丝绸工艺品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
7、中国结: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最早来自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来发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至今的装饰手艺。
8、剪纸: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到了唐代剪纸处于大发展时期,南宋时期更是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手工艺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
9、琉璃:古时制作琉璃困难,使得当时人们把琉璃看得比玉器还要珍贵。由于其色彩流云漓彩,品质晶莹剔透,所以一直属于皇室专用,在民间流传的琉璃制造技法甚少。对于如此珍贵又濒临失传的技艺,更值得去保护和传承。
10、竹编:竹编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出现,那时人们为了将剩余的食物存放起来,就将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到了明清时期,竹编工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今,竹编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富有艺术观赏性。
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一、陶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的英文名与陶瓷同名,由此可见,陶瓷手工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日用工艺品,也是中国对外交流与文化输出的一张重要名片。陶瓷除了其文化属性,它反映社会生活、大自然、习俗观念等,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一种静止的民族文化舞蹈。
二、丝绸刺绣
刺绣在古代主要是在丝绸上绣制图案,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丝绸刺绣和陶瓷工艺品都是闻名海外的中国特产,通过古代丝绸之路,刺绣是最早走出国门的手工艺品代表。如今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刺绣技艺将会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不仅对中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国际文化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
三、木雕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出现木雕鱼,到了唐代,木雕工艺更是达到了发展的巅峰。历经数千年传承的木雕工艺依然需要年轻血液去传承和保护。
四、景泰蓝
景泰蓝诞生于皇宫,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得此名。景泰蓝工艺几经波折,在一代才女林徽因等人的保护下才得以恢复。如今,景泰蓝作品不仅作为“国礼”,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五、剪纸艺术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也是流传最久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经过3000多年传承与创新,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工具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饰品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集大成之后,又将其精湛的制瓷工艺传播开来,促进了全国及世界各产瓷区制瓷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及生产体系不愧为中国陶瓷业中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当地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配合城区改造,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建立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整个博览区由古窑和陶瓷历史博物馆两大景区组成,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之一,也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
但同时,建国以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和瓷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景德镇瓷业习俗开始淡化,已濒临消亡。景德镇传统的制瓷手工艺虽然得到部分保留与发展,但其中的一大部分仍在不断地流失和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
暖武里府坐落在泰国第一大河湄南河边,距泰国首都曼谷只有约20 公里。暖武里府有着超过400 年的人口居住 历史 ,可以追溯到大城王国时期, 以前也称为“曼达拉昆村”,于1549 年的大城时代被升格并更名为“武里城”。后来一度因风景优美和宏伟古老的寺庙众多而闻名。
清晨从曼谷搭乘交通船,只需约半小时的时间,便可抵达暖武里码头。暖武里省博物馆就坐落在码头旁,这座百年欧式建筑面向昭披耶 (Chao Phraya) 河,于1911 年启用。2009 年之前,这里曾被用作学校、市政厅、泰国政府行政人员的培训中心,直到2009年后,这座建筑的一小部分成为了现在两层楼高的博物馆。
建筑建于拉玛六世国王统治时期,是拉达那哥欣早期的艺术。由金色柚木制成,以欧洲艺术装饰,融合泰国艺术,有精美的木纹图案。1984 年泰国艺术部将这里登记为国家 历史 文明遗迹。
走在馆内的楼梯和走廊上,能看到表面的漆已经有些斑驳,透露出些许岁月的痕迹,却也为建筑增添了一份时代感,给人一种穿越时空感受 历史 的感觉。建筑外围的百叶窗、屋檐支架、栏杆等细节里都透露出欧式建筑的设计特色,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极具对称美感的图画。
进入展馆内,馆内一件件精致的展品映入眼帘,有趣的 历史 故事仿佛伴随着这些物件而浮现。展品展示了暖武里府重要人物、 历史 ,以及从过去到现在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民间智慧。其中还包括一些具有代表性美术作品,如粘土雕塑等,让人身临其境般感受当地生活和文化。
碧武里府虽然有着许多的 美食 ,但一点也不喧闹,像是泰国的后花园般安静、闲适,当人们漫步于这座城市之时,会在安静、闲适的街道上,与碧武里府曾经辉煌的 历史 相遇。
据说, 在湄南河流进曼谷前有个大转弯,当时大城的国王切断湄南河的蜿蜒曲流,修建了一条运河,可以使船更便捷地到达他的首都。而被截取的段落成就了一座河上之岛——克列岛(Koh Kret)。
克列岛是暖武里府一个位于湄南河支流的小岛,闹中取静是这个小岛最迷人的特点。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熙熙攘攘的小市场,它同样也是一个平静安宁的家园,这里的居民过着缓慢、平和、田园式的生活。
该岛形成于1722 年,克列岛在泰文中有零碎的、片段的含义,也可用来形容连接两大水域的狭窄水道。
居住在此的大多数是孟族的后裔。在暹罗人聚居前,孟族就统治着湄南河流域,是泰国早期文明的建设者之一,后来却随着连年的战争逐渐衰落。
在19 世纪动荡时期,暹罗人接受孟族在这里聚居,于是孟族人开始在此定居下来。并且在融入暹罗 社会 环境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
走进克列岛,与其说是走进了一座孟族聚居的岛屿,不如说走进了一座陶器艺术交流村。岛上随处可见贩卖精美陶器的商贩。
湄南河区域的土质都属于软软的质地,非常好捏陶。而岛上的孟族后裔也继承了孟族擅长陶瓷手工艺制作的特点,将最具特色的陶瓷工艺完整地传承了下来。
克列岛的陶器特征是无釉,使用透空雕法、印压和划线技术画出陶器上的花纹,烧造完成后呈现浅橙色、红色,具有形状独特、经久耐用的特点。小岛因传统陶器而广为人知,所以又被人们称为“陶瓷岛”。
小船刚刚停靠就可以感受到小岛周末市集的热闹,穿过窄窄的小道进入市集,哆啦A 梦、奥特曼、凯蒂猫等现代卡通形象的陶制品在一众传统的泰式陶艺制品中显得尤为瞩目,让人在摊位前久久挪不动腿。上前询问才知道,这些可爱的陶瓷制品是商家所卖的泰式奶茶的容器。喝完奶茶后,还能收获一个样式可爱的杯子作为留念。
传统的陶瓷制品被商贩们精妙地和食品、饰品等日常的产品融合在一起,让人感慨陶制品精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陶制品和当地人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文化的传承,更透露着孟族人对陶艺制作工艺的坚持,以及陶艺为这个小岛带来的民族自豪感。正是这份对传统手艺的坚持,对新时代文化的兼容并进,造就了陶瓷岛那份最迷人的感染力,也为这座岛屿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艺术氛围。
岛上还分布有许多制陶工厂,在工厂观看大师们的制陶手艺,看一摊泥土在工匠的手里逐渐成形,再用竹子或刻刀对坯身进行雕琢。在一划一画中,别致的花纹便篆刻在了精美的陶器上,每一个经由工匠之手的作品都展现出了独一无二的风采。
大师们娴熟的技术不免让人跃跃欲试,也想挽起袖子体验一番自己亲手拉坯,享受制作属于自己的陶瓷制品的乐趣。岛上的制陶工厂便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尝试自己制作陶器的同时,再跟当地的大师讨教一番,学点经验,这样的旅行体验才够独特,这样的旅行纪念品才够别致。
泰国是著名的佛教国家,其宗教文化也在林立的寺庙中得到了体现。即使是在克列岛这样的小岛上也分布着几所寺庙,而坐落在湄南河边的波拉迈伊卡瓦(Wat Poramaiyikawas)皇家佛寺,最具代表性和当地特色。
该寺庙建于1774年,自大城王朝以来就一直是孟族人的精神象征。
这座庙是岛上唯一一座皇家寺庙,也是至今唯一一座还保留有孟族语三藏经的寺庙,寺庙整体呈现的也是孟族的建筑风格,每日诵经和祈祷也都使用孟族语。
走进中心佛殿,里面供奉的一尊打坐的大佛非常优美,高超的铸造手艺,让佛看起来像真人一般生动。
在乘船抵达小岛前,还可看到一座近10米,有些微微倾斜的白色佛塔,远远望去这座佛塔似乎在轻轻“颔首”,仿佛在向即将抵达小岛的人们表示欢迎,那便是克列岛最著名的地标建筑—Chedi Mu Dao。
这座佛塔由粘土堆制而成,佛塔的造型有些缅甸佛塔的风格。由于佛塔依河而河岸常遭受水患侵袭,久而久之随着地质变化便形成了这微微倾斜的“迎客”形象。
这座神庙被认为是克列岛人的非凡神庙。据说,暖武里府有一个传统,即正式任命的暖武里府新任府尹必须到这座寺庙敬拜佛像并接受相关仪式。克列岛又被誉为曼谷的后花园。
在清新自然的空气中,漫步于岛上唯一的小道上,悠闲自在的生活节奏,让人的心境一瞬间不自觉地慢下来。
在暖武里府博物馆感受 历史 沉淀,在克列岛的河边享用一杯用传统陶器装盛的泰式冰奶茶,在寺庙中感受当地的宗教文化传承,体验最原汁原味的泰国本土风情。
在泰语里最常说的话就是“zhaiyanyan”,大意就是“慢慢来,别急”。来到暖武里府,仿佛体验到了泰国人对于慢的定义——慢却精致且有活力。
目前很多手工艺,虽然文化价值很高,但是因为制作工艺,全部是手工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作为一个手工艺的艺术品,它相应能变现的价值相对来说会不会高。除非他的手工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会得到相应的价值。从商业的角度上,愿意传承手工艺的人并不多。
最常见的就是我们陶瓷类的手工艺,陶瓷是属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但是在公元前8000~2000年就已经存在,逐渐成为了我们民间的一种工艺流传下来,对一些追求与塑造艺术文化,陶瓷衍生了很多的文化艺术特征的陶瓷工艺品。目前来说,也是我们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另外一种是剪纸类的手工艺。剪纸类多用于新年过节的一种粘贴有吉祥寓意的一类贴纸。通过一定的手法,把纸剪成了栩栩如生的各类人物事物和景物,民间的工艺剪纸,从古到今一直有流传,窗花是我们过年中最常用的一种贴纸。
还有编织类最常见的,最早编织的文化就已经存在随着民间的流行慢慢的出现了很多各种材质的编织。手工艺传承了我们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大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了手工艺的传承和尽最大的努力保存下来。
瓷器在我国非常著名,尤其是我国景德镇出土的瓷器,多年来一直占领着大部分瓷器市场。从古至今,我国的制陶技术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无论是技术还是工艺,在很多细节上都非常考究,陶瓷是的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历史非常悠久,经过了多年的沉淀,我国陶瓷工艺渐渐步入成熟阶段。小编今天的文章就要想大家介绍我国陶瓷的工艺有哪些。希望用户们采纳。
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印模
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序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有气窑、电窑(加热方法)等。
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修补
成瓷缺陷的修补,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时烧出来会有一点瑕疵,用JS916-2(劲素成)进行修补,可以让成瓷更完美。
从小编的文章可以看出,我国的陶瓷制作精细,工艺技术精湛,相比其他国家地区,我国通过工艺技术制作出来的陶瓷不仅外观手感极佳,并且图案设计精妙,收藏的价值极高,这也是为什么陶瓷一直被人们赖以喜爱的原因。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物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寓意。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陶瓷的工艺有哪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传统十大手工艺品:
一、陶瓷
陶瓷,用陶土和瓷土为原料,经配料、成型等流程制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备受世人的推崇。如今,在陶瓷手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失传的技艺重新得到传承。
二、髹[xiū]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最早的漆器是在七千年前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木胎朱漆碗,髹漆工艺无疑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从古至今,中国漆器工艺形成了多个流派,其中福州脱胎漆器更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之一,其技艺值得我们去传承。
三、木雕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出现木雕鱼,到了唐代,木雕工艺更是达到了发展的巅峰。历经数千年传承的木雕工艺依然需要年轻血液去传承和保护。
四、景泰蓝
景泰蓝诞生于皇宫,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得此名。景泰蓝工艺几经波折,在一代才女林徽因等人的保护下才得以恢复。如今,景泰蓝作品不仅作为“国礼”,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五、玉雕
玉雕是玉石经加工雕琢成的工艺品,是中国独有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朝代中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与特色。玉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图腾,玉雕工艺在民间的发展更为广泛,也更好传承。
六、刺绣
刺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在中国已有两千多的历史。如今,用刺绣技艺制成的丝绸工艺品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
七、中国结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最早来自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来发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至今的装饰手艺。一个小小的中国结,既体现了中国人的颜色偏好,又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创造力。
八、剪纸
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到了唐代剪纸处于大发展时期,南宋时期更是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手工艺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
九、琉璃
古时制作琉璃困难,使得当时人们把琉璃看得比玉器还要珍贵。由于其色彩流云漓彩,品质晶莹剔透,所以一直属于皇室专用,在民间流传的琉璃制造技法甚少。对于如此珍贵又濒临失传的技艺,更值得去保护和传承。
十、竹编
竹编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出现,那时人们为了将剩余的食物存放起来,就将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到了明清时期,竹编工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如今,竹编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富有艺术观赏性。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用当今的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萧窑),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官窑)、定(民窑)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
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
陶艺已经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对于生活陶艺,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活陶艺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生活陶艺概念的来源
现代意义上的“生活陶艺”是在我国70年代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它是民艺运动的结果,由传统陶艺发展而来,伴随着现代陶艺的发展而产生的。目前,我国对于“生活陶艺”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未形成确切的、统一的看法,普遍认为是通过手工制作的日用陶瓷器皿,同时也有人提出不仅包括器皿,还应包括居室内所使用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陶瓷装饰品或实用器物。因此,我们可以把生活陶艺概括为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同时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陶瓷艺术品。
实际上,在我国的传统制瓷业中,生活陶艺一直是默默存在的,只是这一概念的提出则是在“陶艺”一词出现之后。所以我们在研究生活陶艺之前,必须要先弄清“陶艺”这一概念的来源。
在现有的陶瓷文献资料中,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和美国是现代陶艺的发祥地。“陶艺”一词最初是否来源于日本还有待考证,但在日本辞书中的出现的确要早于我国,它的解释是陶瓷工艺、陶瓷艺术的省略语,是对陶瓷器物美术价值的评价。在日本,“陶艺”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1932年日本陶艺协会的成立。日本陶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对近代工业陶瓷制品的反叛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颂扬,强调陶瓷制品的民俗趣味和古典情趣,从而体现匠心和人性。在日本陶艺协会成立后不久即1948年,八木一夫创立了“走泥社”,并提出:“陶瓷从产生之日起就背负着一个制约。我们要从中解放出来,陶艺要象绘画与雕刻一样去创造,首先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他的代表作《萨姆萨氏的散步》一直被视为冲破传统陶瓷枷锁束缚的经典之举,是现代陶艺在日本诞生的标志(如图1)。自此,日本陶艺出现了两极分化,一边是观念性的前卫陶艺,另一边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传统陶艺。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陶艺一直是以观念性的前卫形式和器物性的传统形式得到广泛传播。这里所说的器物性传统形式陶艺就可以视作生活陶艺。[1]
美国最初的“陶艺”这一概念与日本不甚相同,不仅包括器物类的,还包括雕塑类的,而器物类的又可细分为量产陶器和艺术陶器。所谓量产陶器是指通过手工批量生产的实用性陶瓷器皿。通常这一行业是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作坊主本身精通于陶瓷手工艺,并雇用一些助手从事生产,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类陶瓷作品的特点是造型和装饰简洁、成型方便、利于批量生产,销售主要是通过工艺品展销的方式,可以视为传统手工陶艺的一种延伸。艺术陶器则是指陶艺家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主来进行创作的一种陶瓷艺术品,通常是不重复出现的。此类作品仍以日用器皿作为创作题材,但目的不是为了实用,更多是为了艺术性的纯欣赏。因此,大多数创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并不是作品的实用价值,而是作品最终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
通过对日、美“陶艺”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陶艺一词其本身就含有生活陶艺的部分,只不过是在后来的概念细化中,出现了一些定语,才逐渐形成了诸如现代陶艺、传统陶艺、生活陶艺等类别。并且,生活陶艺包含于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概念之中。以上所谈到的一些传统陶艺或现代陶艺――兼具实用和欣赏的功能,是“美”与“用”、“艺术”和“生活”的交融,我们都可以将其归入生活陶艺的范畴。
生活陶艺的内涵
生活陶艺在功能上属于日用陶瓷的范畴,与批量生产的机械陶瓷产品互为补充,两者兼具“赏”与“用”的特征,但生产方式有所不同,前者也更加注重个性的追求和审美的取向。从生活陶艺的发展历程上来看,它既可以是传统性的也可以是现代性的。当陶瓷艺术尚未从传统陶瓷生产中分离出来时,生活陶艺一直被掩埋在实用陶瓷的生产中,伴随着传统制瓷文化的传承而得以保留。自从现代陶瓷艺术从实用性陶瓷中分离出来之后,伴随着艺术家群体的加入,才赋予了生活陶艺新的生命。
与传统陶艺相比,现代生活陶艺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有所变化或发生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者和制作者的变化。传统陶艺的设计和制作者多为手工艺人或普通陶工,他们技术精湛,但思想过于保守。而现代生活陶艺的设计和制作者则多为一些陶艺家和陶�爱好者,他们并不满足于技术层面的创作,在对待陶瓷材料的态度上更多的是发掘其自身的天然之美。第二,作品风格的变化。传统陶艺在设计和制作上一贯秉承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宗旨,以继承传统为主,变化不大。而现代生活陶艺在设计和制作上更加自由,加入了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使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三,使用对象和使用方式的变化。“传统手工制瓷是以生产为主,以满足人们实用需要为目的而存在的现代生活陶艺则不同,由于大工业时代的实用功能产品的创造由机械和工业设计所承担下来,现代生活陶艺成为机械制瓷的工业产品的补充。”因此,传统陶艺主要是作为日用生活器皿,所承担的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而现代生活陶艺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使用者在精神情感方面的需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陶艺只是文化人的消费,它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