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是( )瓷
应当是青花瓷。亦称白地青花瓷。花色为青花,瓷色白。
之所以出现青色,是因采用的料有钴元素,所以古代没有找到合适材料时钴料都是从中东进口的,导致各朝代颜色不一致。元代青花瓷色暗,明朝则比较沉静,清朝的最鲜艳耀眼,但实际美观逊于明朝青花瓷。因此,明朝的价格高。
青花瓷历经时间从元代到清朝,前后七百年,现在还在烧。这是一种讲究技巧也比较好烧制的瓷器,所以民窑产的青花瓷器数量很多。在元朝以前中国是没有青花瓷的。那时有多个官窑制作,素色、窑变瓷器较多,但很难掌握。有些则是另外的彩瓷。只有到了宋朝灭亡之后才开始相对统一的青花瓷烧制法,并且大量出口海外。
在瓷器历史上,烧青花瓷器最多、质量最好的就是江西景德镇。其瓷器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美誉,而且精品瓷器对着阳光看,可清晰地看到青花图案活灵活现展现在眼前。这是一般窑口不具备的特点。
我国流行的瓷器最长的是青瓷,从东汉时期就开始流行,一直流行至今,但是它的产量不好统计,不是最多,也是产量最多的瓷器之一。产量最多的瓷器应该是青花瓷器,青花始于唐宋时期,流行于元明清时期,这三朝是我国的瓷器产量和质量达到高峰的时期,解放后青花瓷器产量更是一飞冲天,人口的急剧增长,必然带来日用瓷器的量的增加,青花就是得益于这种社会背景产量急剧上升,所以青花是产量最多的瓷器。谢谢
以下是瓷器发展简史: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