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屏与插屏的区别介绍
我们都知道,家是我们的港湾,是我们躲避风雨的安身之处。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有了维持生存的农耕技术,而农耕生活意味着古代先民脱离了居无定所的居住状态,开始构建安身之所。在慢慢满足生活需求之后,人们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提升,开始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有了新的要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古代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国室内装饰的传统手工艺精品——座屏与插屏,并探知一下它们的区别。
什么是座屏?
座屏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精品。有底座而不能折叠的屏风。中国古代常用它作为主要座位后的屏障,借以显示其高贵和尊严。后来人多设在室内的入口处,尤其是室内空间较大的建筑物内,进门常用大型的座屏作陈设,起遮掩视线的作用,也即现代所称的“地屏”。座屏屏扇还有三扁、五扇式的又有独扇屏与底座可装可卸的,一般分别称为:“山字式”、“五扇式”与“插屏式”座屏风。
以往屏风主要起分隔空间的作用,而现今更强调屏风装饰性的一面,既需要营造出“隔而不离”的效果,又强调其本身的艺术效果。它融实用性、欣赏性于一体,既有实用价值,又赋予屏风以新的美学内涵,绝对是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手工艺精品。
座屏,由插屏和底座两部分组成。插屏可装可卸,用硬木作边框,中间加屏芯。大部分屏芯多用漆雕、镶嵌、绒绣、绘画、刺绣、玻璃饰花等作表面装饰。底座起稳定作用,其立柱限紧插屏,站牙稳定立柱,横座档承受插屏。底座除功能上需要外,还可起装饰作用,一般常施加线形和雕饰,与插屏相呼应。座屏风按插屏数分为独扇(插屏式)、三扇(山字式)和五扇等。此外,还有一种放在桌、案上作陈设品的屏风,其形式与独扇式座屏风完全一样,又称为砚屏、台屏。
什么是插屏?
插屏是凡屏扇与屏座可装可卸的座屏、砚屏等的统称。明代以前,屏风多趋于实用,被归为家具的一种,主要用于遮蔽和做临时隔断,大都是接地而设。清初出现的插屏和挂屏,则开始兼有供人欣赏之用。
插屏一般都是独扇,形体大小各异。大的约有3米高,多设在室内当门之处,根据房间和门户的大小,来确定其高度小的则只有20厘米。插屏和多扇座屏的作用相差不多,主要是用来挡风和遮蔽,在室内,它又有装饰作用。这种插屏以双面心为佳,如果是以山水、风景为内容,则更美。由于山水、风景都具有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的特点,虽置于室内,却能起到开阔视野、消除疲劳的效果,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
插屏的材质一般有:缂丝、竹雕、紫檀、青白玉、镶嵌瓷板、各种名贵木材等。
座屏和插屏的区别
具体研究插屏、座屏两类器物,它们在总体结构和外观上都有一定差异,其中,插屏屏心和底座架托之间,为各自独立的结构,屏心顺着底座左右两侧的立柱,可随意上下安插或拔出,立柱内侧要制出合适凹槽,以便安装屏心。插屏的具体优点是拆装方便灵活,小件插屏甚至可将屏心随意取下,作为欣赏把玩的佳器。
座屏在结构上则与插屏不尽相同,其器物是完整的一个,屏心与底座及左右立体框架在制作时即连为一体,共同组合成一件不可拆分的器物。移动座屏时,必须屏心、屏座整体搬移,其优点是总体结构坚固,屏心不易脱落和损坏。
清中期之前,插屏大多使用紫檀、鸡翅木、黄梨花等顶级红木做底座和外框,用牙雕、剔漆、和田玉以及天然大理石做插芯。晚清以来就变得鱼龙混杂,收藏插屏时一定要细心分辨材质。选择设计时尚的屏风,能给家增添韵味和古代意境,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营造一种文艺气息。中式插屏给人一种华丽、典雅的感觉,座屏一般都是给人一种历史古老、沧桑的感觉。市面上价格一般在三千元以上,越有历史价格越高。关于座屏和插屏的介绍到此,希望以上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挂屏指单扇、无座无脚、挂在墙上的屏风,作为殿堂墙壁上悬挂的一种特殊的装饰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和其他家具配套使用,起装饰作用。早在宋代以前,就有用竹、玉、石雕刻的挂屏,延续到清代,挂屏已成为纯装饰性的品类。乾隆年间内务府设立造办处,专门制造供帝后赏玩的各种古玩和陈设品,挂屏就是其中的一项。
挂屏以宽大为贵,或独幅或两条成对或四条成堂,清代江南地区广为流行。清初的挂屏多代替画轴在墙壁上悬挂,一般成对或成套使用,如四扇一组称四扇区屏,八扇一组称八扇屏。也有中间挂中堂,两边各挂一副对联或一对挂屏的,这种陈设形式在雍正、乾隆两朝更是风行一时,在皇帝和后妃们的寝宫内,几乎处处可见。挂屏讲究陈置,一厅之上要有三屏,即座屏、挂屏和台屏,它们各就其位,相得益彰。
挂屏的边框主要用料为木料,挂钩为铜镀金,框心用料比较丰富:木料、象牙丝、玉石、珍珠、缂丝、织绣、雕漆、玻璃彩画、文竹等。挂屏屏心以云石最多,不仅崇尚画面的水墨情趣,而且追求名人的题咏。清代中期以后,又有镶青花瓷板或五彩瓷板的,有的在屏心镂挖出不同几何图形的开光,嵌进各种瓷片或大理石图案,也别具一格。
挂屏的样式多而美,每件挂屏都以它独特的造型显示着自己不凡的风采。圆形能够表现流畅的线条,带给人圆润的视觉,圆形挂屏一般外围雕刻有精美的花边,中间部分镂空,或以回文装饰,最里层透雕有福字或八宝等。方形挂屏多用吉字、格子或冰纹装饰,也常与圆形结合,外围为方,内围为圆,浑然一体,方与圆结合的四角又雕刻有精美的各式各样的花纹。清代中期流行一种“天圆地方”的挂屏,采用红木做边框,瘿木、楠木等为板心,安装上圆下方的大理石框景,四件一堂,象征天地四方,正大光明。更有的挂屏,是由几个方形正反相套,里层雕有福字或吉祥图案,带给人一种有层次的美感。长方形挂屏多为四件套,或雕有梅、兰、竹、菊图案,或以琴、棋、书、画为内容填充。也有单件的横幅挂屏,内容形式多样,多为山水虫鱼、人物风景等图案。
挂屏制作为了突出装饰效果,画面必须高度概括,最忌繁杂琐碎,要在大胆取舍中追求象征性的效果。同时,要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来表现形象,使之个性突出。挂屏制作多以浅雕和线刻来表现作品画面及保留平面,雕刻层次而通透,雕刻内容显示出古代文人的气节与情趣,让人赏心悦目。挂屏的雕刻图案大多取自名家画稿、历史传说、古代故事人物、花卉等,每一扇挂屏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有的挂屏上镶有花瓶、如意、书、笔筒、书箱、香炉,代表书香门第的意思;有的挂屏上镶有花瓶、蝙蝠、玉钱、富贵结、水果盘,代表长寿富贵福在眼前;有的挂屏上镶有印章、猴子、鼎、鱼碗,代表年年有余、步步高升;有的挂屏还雕刻有暗八仙、骏马图等。这些图案都代表了吉祥、富贵、如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的追求。
挂屏的雕刻神态生动,造型新颖,再加上艺人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使得每件挂屏都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它们有的细巧玲珑,精巧典雅,有的富丽华美,工艺绝伦。现代挂屏从样式和雕刻纹饰上都有所改进和变化,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需求。一幅挂屏挂在墙壁上,深深浅浅的颜色、精美的雕刻使室内增添一种古朴、宁静之美,不仅起到了装饰和欣赏的作用,让人从中体味美的享受,更让人从挂屏中读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寓意。
除了传统的立地式、多扇折叠式外,还有出现的挂屏、插屏、台屏、火炉屏、电话屏...它完全区别于传统金属工艺品制作中采用的冲压、铸造、腐蚀等技术,避免了传统工艺...
清代玉雕插屏作为一种器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材质特征和装饰题材,是满族在保留自己民族审美文化的同时又吸收汉族与西洋审美文化的结果,对研究满族的审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清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史上的最高峰,因此清代玉雕插屏尺寸较大,用料广泛,有和田玉、岫玉,独山玉,青金石等。清代玉雕插屏利用玉石坚实的硬度、密度和透光性共同体现了材料自身刚性的美感。其细腻温润的色泽又体现了柔性的美感,所以是刚柔相济的美感复合。清代玉雕插屏的用材有通体使用玉石和由木材配合衬托玉雕主题两种类型。其中通体使用玉石雕制的插屏多采用白玉与碧玉相配合,白玉与碧玉的材质特征相近,都具有明净温婉的特点,二者色彩上的差异又打破了单一材质的沉闷感与单调感,使插屏整体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协调的美感。清代嵌玉插屏制作的木材多为红木,珍贵者有黄花梨与紫檀。由木材配合衬托玉雕主题的这类玉雕插屏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将光素玉板直接插到木制屏座上;另一种是将玉雕主题镶嵌在木制屏板的中心位置再插入木制屏座。无论何种方式,都是将玉雕主题放在视觉的中心位置,都是为了衬托和丰富玉雕主题。总之,此类清代的玉雕插屏多使用硬性木材与玉石配合。木材的切面呈现出的天然光泽和自然纹理,与玉石光洁的表面肌理和冷硬质感形成鲜明对比,形成了一定序列的秩序感。这种人工搭配的材质组合,很好的利用了玉石与木材的材质肌理与自然属性,使清代玉雕插屏的整体效果体现出强烈的韵律感,从而具有更为丰富的美感。
行和木字离的非常近,所以成语就是行将就木。
行将就木
成语拼音:xíng jiāng jiù mù
成语解释: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行将:快要;木:棺材。
扩展资料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成语用法:行将就木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正音:行,不能读作“hánɡ”;将,不能读作“jiànɡ”。
成语辨形:木,不能写作“目”。
近义词:枯木朽株、气息奄奄
反义词: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成语例子:但老夫行将就木,只求晚年残喘。(清 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