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家具的地位及特色?
明代家具是我国家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现在国际社会上承认并追求的中国古典家具,主要是指这一时期的作品。但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在谈到明代家具时,往往与清代家具并称为“明清家具”,这是不妥切的。因为这两个时期的家具,工艺、造塑、装饰等艺术风格及历史价值都是两个概念。风格,直接孕育了明代家具。那么明代家具的主要特征何在呢?一般不使用动物胶,而且其光洁度非常高。这样的家具结构,如果没有相当的先进工具是办不到的。明代家具是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宋代家具重比例、结构严谨、线条优美的首先是制作工具先进。…中国传统家具从明代至清前期发展到了顶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而且在世界家具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显赫的地位。这个时期的家具,采用了性质坚硬的硬木材料,在制作上榨卯严密精巧,造型上简练典雅,风格独特。由于这一时期的家具具有共同的时代风貌与特色,而且制作年代以明朝为主,因而被称为“明式家具”明朝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市民文化与市民审美意识逐渐生长,新的文化思想与审美趣味开始为文人所接受.在绘画方面出现了抒发个性又富于独创精神的文人画诸家诸派。当时的苏州因为远离帝京…明代古典家具风格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我们欣赏家具、鉴定家具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细细分析有以下四点: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我们看以上图中的明代家具,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如椅子、桌子等家具,其上部与下部,其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他们的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地匀称、协调。并且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多余的累赘,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2. 结构严谨、作工精细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3.装饰适度、繁简相宜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都为所用。装饰用材也很广泛,珐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样样不拒。但是,决不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据整体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虽然已经施以装饰,但是整体看,仍不失朴素与清秀的本色;可谓适宜得体、锦上添花。4.木材坚硬、纹理优美从以上图片中,可以明显看出,明代家具的木材纹理,自然优美,呈现出羽毛兽面等膝陇形象,令人有不尽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纹理优势,发挥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这是明代硬木家具的又一突出特点。明代硬木家具用材,多数为黄花梨、紫檀、鸂鶒木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而外,同时不加漆饰,不作大面积装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为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明代家具的又一特点。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概括起来,可用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四句话予以总结。以上四句话,也可说四个特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明代家具的风格特征。当我们看一件家具,判断其是否是明代家具时,首先要抓住其整体感觉,然后逐项分析。只看一点是不够的,只具备一个特点也是不准确的。这四个特点互相联系,互为表里,可以说缺一不可。如果一件家具,具备前面三个特点,而不具备第四点,即可肯定他说,它不是明代家具。后世模仿上述四个特点制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明代家具种类:灯挂椅: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挂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灯灯盏的竹制灯挂而得名。灯挂椅是明代最为普及的椅子样式。也可以说是自五代和宋以来的普及样式。明代灯挂椅的基本特点是:圆腿居多,搭脑向两侧挑出,整体简洁,只作局部装饰。有的在背板上嵌一小块玉,或嵌石、嵌木,或者雕一简练的图案。座面下大都用牙条或券口、圈口予以装饰。四边的枨子,有单枨、有 双枨、有的用“步步高”式(即是前枨低,两侧枨次之,后枨最高。)而在落地枨(也叫踏脚枨)下,一般都用牙条。两后退有侧脚和收分。整体 感觉是挺拔向上,简洁清秀,这是明代家具造型的特点。所以,灯挂椅的造型,可以说是明代家具的代表作。灯挂椅的木质,民间多用据木和榆木,高级家具多用黄花梨、紫檀、鸡翅木等。四出头官帽椅:基本特点是搭脑和扶手的两端,都要出头。这种搭脑出头的样式,好似明代官员所带的有帽翅的官帽,即由此而得名。四出头官帽椅的扶手、联帮棍(扶手与座面之间的竖枨,也叫镰把棍,因其形如镰刀之柄) 、鹅脖(扶手前端与座面之间的竖枨,即前腿的上半截),这些枨子的线形变化丰富多样。横竖支架的交角处,也用牙子装饰。这些是四出头 官帽椅的主要特征。官帽椅:也叫南式官帽椅,它的主要特征是搭脑和扶手都不出头。余者与四出头官帽 椅是一样的。圈椅:自五代《宫中图》和宋人画《会昌九老图》以后,见者不多,到了明代圈椅始又兴起。圈椅,俗称罗圈椅,就是言其后背搭脑与扶手,是由一条流畅的曲线组成。这条曲线圆滑、流畅似罗圈,它的椅背搭脑,与元代的圈交椅很相似,一条曲线顺势滑至前方,形成两只扶手。扶手两端或出头向外翻卷,或者不出头、直接与鹅脖 相接而下,成为一个整体。玫瑰椅:名称来历,不得而知。明代家具中,流传下来的玫瑰椅事物,为数不少。可见玫瑰椅在明代,是很受欢迎的流行式样。玫瑰椅的基本造型是:椅背较低、背高度与扶手高度,相差无几。扶手、靠背与腿子,圆棍形居多。靠背无侧脚,直立于座面。玫瑰椅的座部以上部分,独自特色,以秀美著称。靠背上,大都有装饰,或用券口牙子,或用雕花板。在座面之上,大都设横枨,横枨中间或取矮老支撑、或取卡子花支撑、起到打破低矮靠背的沉闷感。明代玫瑰椅,多为圆腿。方腿 圆的玫瑰椅,多为清代作品。交椅:是马扎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带靠背的马扎。在宋代和元代,有直背交椅,也有圈背交椅。可是到了明代,直背交椅就比较少见,只留下圈背的一种了。所以也就将圈背的交椅,直接呼为交椅了。交椅的椅圈,由三节或五节榫接而成。整个椅圈也是一条流畅自如的曲线。座面有皮制与绳编之分,背板有光洁与雕嵌之别。靠背之下,依然是八根棍交结而成。可以折叠,便于交游或野外露天使用。古时行军、作战,或郊游,多携交椅。见于画作和文字记载是很多的。因为可以折叠,必有许多交叉的关节,凡是交关之处,多用金属件。不仅坚固,更增光彩。有的在背板两侧、扶手、或腿子上,施以牙子装饰方凳:凳子的祖先,原是指上床用的登具,相当于脚踏,后来才被用来作为坐具。最早见的凳子形象,是汉代墓室壁画上的腰鼓形圆凳,和北魏敦煌壁画上的方凳。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明代,凳子式样已经很多,造型也更优美了。明代凳子分方凳、圆凳两大类。造型方面,主要有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无束腰的都是直腿,有束腰的方腿为多,而且多用曲腿或三弯腿。腿下端,多作内翻、外翻等处理。有的地区把方凳和圆凳,统称为;有的地区则统称为。不论有多少叫法,他们的基本特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指没有靠背的坐具。按现代的习惯,还是称凳子为好。条凳:是长条形座面的凳子,四腿向外撇成八字形,俗称“四腿八七”。这种条凳为普通式样。与条凳类似的还有春凳、板凳等。春凳的典型作法是:使用硬杂木本色或刷色罩油,四边加牙子、吊头,座面是落堂式,有硬木或藤心等不同处理。板凳也是条形座面,只是比较简单、质朴。一般只是用硬板座面,杂木制作的粗用凳子。坐墩:明代坐墩以圆形为多,又多在座面之下,底座之上的两端,雕一道弦纹,在弦纹饿中间,又雕出一排鼓钉。既简单、又有古雅之趣。因此,坐墩也被称作鼓墩。坐墩的造型,有开光和不开光之区分。开光就是在鼓身雕出不同形状的亮洞。座面的式样有海棠、梅花、瓜形、椭圆形等等不同形状。木制坐墩多用紫檀、花梨、红木等贵重木材。也有仿藤、仿竹节的木制坐墩。冬天上面覆盖皮、毛织物,夏属就用藤面。墩,是一种精巧的、富于装饰性的家具,所以贵族和士大夫家中,不可缺少坐墩。月牙桌:就是半圆桌,取圆桌的一半。月牙桌有直腿、三弯腿、蚂炸腿等不同形式。腿下有马蹄足或带有托泥,桌面之下,有的有束腰,有的无束腰。炕桌:此是配合人们坐在炕上使用的矮桌,所以也可以叫矮桌。炕桌是北方特有的家具,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北方形成了屋广炕大,多在炕上活动的生活习俗。无论是吃饭、喝茶、读书、写字、甚至冬日待客等,都在炕上。一年里,在炕上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较多,所以北方兴用炕桌。炕桌还有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搬动的优点,用时摆上,不用时可撤下来立于不碍事的角落。在夏季,还可以移到室外。炕桌的用途很广,是北方家庭必备的家具。明代炕桌,是矮桌的辉煌时代,造型更加美观,式样更加丰富,用材和作工也更加讲究。成为明代家具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品种。平头案:其特征就是案面平直,两端无饰。平头案的式样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卯榫结构、装饰,以及局部处理上,可说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翘头案:其主要特征就是案面两端向上翘起,明代称为"飞角"。翘头案多用挡板加以美化。架几案:其造型特征是:两端为两只几子,架起案面。其特点是两头几子与案面,不是一体,而是分体的家具,装配灵活、搬运方便。历来受文人的宠爱。圆角柜:其特征是都用圆料,四立柱与腿子连成一气,是一块木料制成。更主要的是它没有合页,其门与柜子的结合,是门轴插入的作法。圆角柜有明显的侧脚。柜顶也有喷出的柜沿。方角柜:其特征是柜体的各面都是垂直的,没有侧脚。柜顶也没有喷出的柜沿。而门扇与立柱之间是铜合页。闷户橱:它是桌案与柜橱的结合体。陈放、储存两种功能兼而有之罗汉床:是一种三面设围子的床,又称作弥勒榻。大概是因为僧人常用,或者是因为在崇尚佛教的时期,世人与僧人谈经论道时常坐此床而得名。架子床 :其三面设围,四角又设立柱、床顶有床盖,形成一个四面搭架子、中间为独立空间的大床。因为床上有架子,所以叫架子床。江南民间至今仍喜用架子床。面盆架:面盆架有高低之分,高面盆架多为六腿、整体结构。两条后腿高长,上部搭脑两端出头,上挑,中有花牌。搭脑之下常有挂牙护持。低面盆架,一般都取朴素无饰的式样。有三腿、四腿、六腿等不同式样。结构上有整体和折叠两种。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成型研究。这些都促成了明代家具的大发展。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理规范,逐渐形成稳定,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推向顶峰时期。
最近,一位中国画师在进行绘画创造时,被韩国人围攻称其创作的汉服“抄袭”了韩服——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截图
李成桂画像
中国服饰是——中衣+贴里+搭护+团领
韩国服饰是——赤古里+贴里+搭护+团领
明代画像中头戴大帽、身穿道袍的形象,从服饰风格来看,应是明前期绘制的人物像
仿明代服饰穿搭:首服为大帽,先着道袍,最外层为青瓷色织金蟒纹褡护。这种大帽常被误认为韩国特色,实际上明代大帽在各类画像中常见,鲁荒王墓亦出土过类似实物(模特:周渝)
朝鲜道袍
明代道袍
金堉画像
金堉画像
这是明代道袍配戴飘巾的样子——
张卿子画像
这是明代道袍配戴唐巾、外穿氅衣的样子——
通过刚才的一些细节图例的比较之后,不难看出其实朝鲜服饰在外观上看似于明代服饰区别不大,但是细节上,两者的区别有很大不同的。
而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是这样的——
明代乌纱帽上是不会出现这样的“帽正”。而且,乌纱帽也没有出现过露出发髻的造型。此外,官员的内着衬袍的领高是要高一些的,也就是说,内衬袍服的领子应该露出来,而不是“藏”在团领袍的下面。有图为证——
紧接着,这群韩国人还发起了“韩服挑战赛”——
对我们来说,这都不算什么争议,韩国人口中的“韩服”是有据可考的源自中国。但我们却不得不反思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个明摆着的事实,会被人误解?
有关韩国的古装服饰,很多人是通过韩剧了解的——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截图
甚至对许多年轻观众而言,往往是先认识了韩服,而后注意到明制汉服,以致看到同类服饰,第一反应都认为这是韩服。而但凡我们稍微了解一点中国古代服饰,就知道所谓的“韩服”,其实是从明朝服饰演化而来——
许多人乍一看会以为这是韩服拍摄,但这其实是仿明代甘石粉色道袍搭配大帽穿搭效果图。明代戴大帽的画像大多不加帽练,系带打结。少数画像中出现帽练,大多存在于明前期。此外,鲁荒王墓中也出土过帽练,长度较照片中的帽练略短(模特:周渝)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中国明代服饰与韩国李氏朝鲜时期及后期的韩国服饰,究竟有哪些传承与不同。
明朝与异乡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对周边小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与震慑,于是,一些国家纷纷和大明建立了朝贡或宗属关系。
当时的高丽就与明朝建立了宗属关系。据史料记载,明建国之后,高丽王朝就派遣使臣出使大明,朱元璋赐其新国号“朝鲜”,自此,朝鲜半岛上开启了新的 历史 阶段。
建立宗属关系后,朝鲜该使用怎样规格的服饰和服章典志,成为摆在大明朝礼部与皇帝面前的一个难题,难到整个洪武一朝都没能给出答案。原因出在“李氏朝鲜”的开国君主李成桂身上。
李成桂画像
李成桂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1356年,李成桂与父亲帮助高丽王朝的恭愍王收复了双城总管府,随后归附高丽。在高丽王朝时期,李成桂因成功抵御住元朝红巾军的入侵而获得提拔。之后,李成桂的势力不断壮大,于1388年发动威化岛回军,掌握高丽政权,并在1392年自立为王。
朱元璋对李成桂的废主自立有些耿耿于怀,一直不肯正式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这样一来,正式的赐服也就无从实现。
建文帝即位后,为了拉拢朝鲜,朱允炆封其子李芳远为“朝鲜国王”,并赐九章冕服,这是明朝对李氏朝鲜的首次赐服。
“靖难之役”后,朱棣即位。永乐元年,李芳远请赐冕服、书藉,明成祖朱棣“嘉其能慕中国礼,赐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坠,及经籍彩币表里。”
最终,在永乐时期,明朝与李氏朝鲜之间的邦交关系正式确立下来,两国开展了长达269多年的朝贡关系与服章上的密切交融。
明制汉服与韩服的区别
虽然明朝赐饰给朝鲜,但朝鲜受制于生产力的局限,其仿制出的本土服饰始终与明代服饰存在差距,如何快速区分明代服饰与朝鲜服饰,只需留意这几个细节就行。
1
官服服装上的区别
为什么会有人混淆明制汉服与韩服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国内很多人是通过影视作品获取知识,留下的大多是视觉印象,却不清楚这些服饰背后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穿。中国丝绸博物馆曾举办过《一衣带水,韩国传统服饰与织物》展览。我们不妨以展出的服饰来讲讲。
韩国的官服中,包含一些我们比较陌生的细节: “团领”“搭护”“贴里”“深衣”“道袍”“腋注音”“方领袍”“中致莫” ……
说到这里,如果对明朝服饰稍有了解,可能已经察觉到了端倪——这些服饰名词,在明朝基本上都是 士大夫与文人阶层会穿着的服饰 , 而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名称其实是 朝鲜民间自制的一类本地化服饰 。
那么如何对二者进行细化区分呢?
首先在官服的穿搭层次上,明朝与朝鲜是一致的——
官员服饰层次=贴身衣服+第一层衬袍+第二层衬袍+外袍
具体情况是:
中国服饰是——中衣+贴里+搭护+团领
韩国服饰是——赤古里+贴里+搭护+团领
假设你是一个朝鲜官员,要去大明见好友,这位朝鲜官员该怎么改装呢?咱们就借助这个公式来一层层拆分吧。
先来第一层——
第一层:韩国服饰 赤古里
第一层:明制服饰 交领短衫
不难发现,朝鲜官员的内衣袖子是直直的,而明朝官员的袖子有弧度。朝鲜服饰的内衣下摆也是直的,而明朝的下摆则带有一些外延。
再看第二层——
第二层:韩国服饰 贴里Ⅰ型
(出自边脩墓,1447-1524)
第二层:明代服饰 贴里Ⅰ型
(出自朱檀墓,1370-1390)
第二层朝鲜服饰 贴里Ⅲ型(左)(文物出自申景裕墓,1581-1633,权容铉复制)
第二层明代服饰 贴里Ⅲ型(右)(文物出自万历二十三年明廷赏赐予日本丰臣秀吉)
通过上面的图例,朝鲜官员的第二层衬袍的发展顺序和明代服饰比较类似,都是由早期的蒙元服饰遗存逐步改进,愈发带有汉族风格。
接下来是第三层——
第三层:韩国服饰 搭护Ⅰ型
(出自边脩墓,1447-1524)
第三层:明代服饰 搭护Ⅰ型
(文物出自胡玉墓,1438-1500)
第三层:韩国服饰 搭护Ⅰ型
第三层:明代服饰 搭护Ⅰ型
这一部分中,朝鲜与明代服饰依然类似,由早期的无袖或窄袖发展为后来的半袖。稍有不同处是,明代搭护的放量要更大,外摆也更明显。
最后是第四层——
第四层:韩国服饰 团领Ⅰ型
(出自边脩墓,1447-1524)
第四层:明代服饰 团领Ⅰ型
(文物出自胡玉墓,1438-1500)
第四层:韩国服饰 团领Ⅱ型
(16世纪文物,金妍洙复制)
第四层:明代服饰 团领Ⅱ型
(宁夏盐池冯记圈明墓出土文物)
朝鲜官员的团领,在发展顺序上依然和明代服饰类似,由开始早期的窄袖发展到后期的大袖,甚至在明末时期几乎无异,这也体现了李氏朝鲜手工业的进步与发展。
朝鲜官服(左)与明朝官服(右)
李氏朝鲜官服在外形上普遍比明代官服要小,且风格流变的速度比较缓慢,较之明代可能达到近50年的滞后期。需要注意的是,李氏朝鲜的本国服饰在仿制时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为数不多的原丝产量,所以服饰在整体风格上较为单一固定。
国产电影《倭寇的踪迹》截图,片中人物使用网巾的习惯是对的,画面中的老者,对角戴了四方巾,但老者内着团领袍,外罩半袖直领对襟袍,这样的搭配尚未找到实证图例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朝鲜官服与明代官服的主要区别:
首先是袖型,朝鲜服饰的袖型较明代官服稍直,多以直袖与小袖为主,而明代官服则由早期的直袖发展到中晚期的大袖。
其次是袍服宽度,朝鲜官服的袍服宽度大体与明代接近,这是很多人觉得两者相似的主要原因,但如果我们平面比较,就会发现朝鲜袍服的下摆弧度是不如明代的圆润。因此,朝鲜服饰常给人“直上直下”的感觉,而明代服饰下摆所拥有的弧度,则给人一种飘逸之感。
明末单禽补尖摆圆领袍实物
(山东博物馆藏品,孔府旧藏)
最后是“摆”的演化。明代服饰一开始并没有“外摆”,而是内向打褶的结构,“外摆结构”是明代后期才出现的。到了明末,外摆的演化也从“平摆”发展成“尖摆”,而这一时期,朝鲜服饰“摆”的演化速度则更快,这一点可以从最后一任朝天使金堉的容像中得到作证——
金堉画像
2
士人服装上的区别
好了,我们认识了来自朝鲜的官员朋友后,再来看看书生们怎么穿衣服吧。分辨士人服饰的不同,主要从“道袍”入手。其实这也是明制汉服与韩服产生误解的最主要服饰。
明代画像中头戴大帽、身穿道袍的形象,从服饰风格来看,应是明前期绘制的人物像
首先解释一下何为“道袍”,这里的“道”并不是指道教服饰。明代小说《金瓶梅》中对道袍是这样描写的:“不一时,陈经济来到,头戴孝巾,身穿白紬道袍,葱白段氅衣,蒲鞋绒袜,与伯爵等作揖,打横坐下。”“良久,请到翟管家出来,穿着凉鞋净袜,青丝绢道袍。”另外,在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定陵中也出土了写有“大袖衬道袍”墨书字样的服饰。
仿明代道袍搭配飘飘巾效果图。道袍是明代汉族男子的主要便服之一,飘飘巾其式为前后都有披一片,颇具儒雅风度。这种巾帽在晚明颇为流行,而晚明时期的道袍也比明早期显得更加宽大(模特:周渝)
道袍在明代颇为 时尚 ,是一种既可当内衬、又可外穿的一类日常便服,对身份的要求并不高,下至一府管家,上至一国天子,他们的衣柜中都有一件属于自己的道袍。
仿明代服饰穿搭:首服为大帽,先着道袍,最外层为青瓷色织金蟒纹褡护。这种大帽常被误认为韩国特色,实际上明代大帽在各类画像中常见,鲁荒王墓亦出土过类似实物(模特:周渝)
那么,朝鲜道袍和明代道袍有什么区别呢?
朝鲜道袍
明代道袍
我们通过人物画像,来看看上身效果图如何。这是朝鲜道袍配戴唐巾的样子——
金堉画像
这是朝鲜道袍配戴诸葛巾、外穿氅衣的样子——
金堉画像
这是明代道袍配戴飘巾的样子——
张卿子画像
这是明代道袍配戴唐巾、外穿氅衣的样子——
明代道袍与朝鲜道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细节上。
首先是领子,明代道袍的领子底端是直的,朝鲜的领子下方带有角度,形成类似于横卧的姿态。
其次是腋下,明代道袍的袖根位置近似看成一道直线,而且腋下的夹角角度也比较大,而朝鲜道袍袖根则不是,且腋下的夹角角度也更尖锐。
最后是护领的宽度,朝鲜道袍的护领宽度要比明代窄。
通过刚才的一些细节图例的比较之后,不难看出其实朝鲜服饰在外观上看似于明代服饰区别不大,但是细节上,两者的区别有很大不同的。
韩剧《树大根深》截图,画面中左侧年轻人的穿着为头戴四方巾,身着道袍。右侧老者的穿着为头戴黑笠帽,内着道袍,外罩搭护
虽然朝鲜服饰的诸多款式在大体样貌上与明代服饰相似,但制作工艺上同明代服饰有很大差异的,例如领型、侧摆、接袖方式的不同,究其根源是当时的中国与朝鲜的织造能力的不同。当时的中国可以织造出幅宽75厘米以上的织物,而朝鲜仅能织造出40厘米左右的织物,二者的幅宽不同也导致了服装款式虽外貌接近,但其内里有很多不同之处。
此外还有一处需要注意,朝鲜作为明朝的宗藩国,一直都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因此,虽然当时的朝鲜国力不如明朝,但他们有很多中国的习惯,例如将万历时期的高乌纱帽习惯延续到后期,将横卧式的领型也改进成明代服饰中的直领造型。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服饰特色,例如中致莫、圆衫、唐衣、朝鲜深衣等。这些自己国家的特色,也对其后期的服饰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韩服影响为何不断扩大
明代服饰从永乐年间传入李氏朝鲜,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传到朝鲜后,手工业从事者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但整体的风格受限于宗主国明朝,也就是说,在明朝灭亡之前,李氏朝鲜的服饰是趋同于明代服饰的。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统治者出于统治需要,强推“剃发易服”政令。此后,中国的服饰发生了重大转变,明制汉服造型逐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电视剧《如懿传》剧照
但是,清朝却没有对李氏朝鲜的服饰加以限制,因此,明朝灭亡后,失去了制衣标准与模仿对象的朝鲜服饰彻底放弃了模仿,而是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与重铸。
需要注意的是,今天韩国人整理 历史 上的首服变革时,也会说自己国家在某个时间点的风格极其紊乱,同时,也会把明朝灭亡看做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些或许与明清更迭时期,韩服虽延续却没有得到正确引导有关。
韩国地区对其大帽流变的总结图例
一边是由汉服向旗装的断层转变,一边是朝鲜服饰连续的本土融合,当我们告别古代 社会 、进入现代 社会 ,通过古装剧感受汉唐、明清的不同服饰,又通过韩剧了解了一以贯之的朝鲜服饰时,对单一韩服的印象自然会更深一点。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承认,在古装剧的服饰方面,国产剧的确错漏百出,这让观众对中国古代服饰产生了很多误解。比如同样是官服,韩剧的呈现虽不是完全正确,但基本接近——
韩剧《王与妃》截图,朝鲜官员身着早期团领袍
而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是这样的——
电视剧《大明风华》截图
明代乌纱帽上是不会出现这样的“帽正”。而且,乌纱帽也没有出现过露出发髻的造型。此外,官员的内着衬袍的领高是要高一些的,也就是说,内衬袍服的领子应该露出来,而不是“藏”在团领袍的下面。有图为证——
洪熙年间官员乌纱帽实例图
还有皇帝身穿的冕服,国产剧是这样的——
《大明风华》中的洪熙皇帝冕冠为十二琉,冕服为十二章冕服
这里主要错在十二琉冕冠上,道具组画蛇添足地增加了“龙纹”和“玉蝉”。此外,冕冠的簪子应该用玉簪,而不是金簪,且不会出现冕冠两侧没有被系起来的系带。
国历图片剧《土木之变·景泰登基》,情景再现正统十四年九月六日,身穿冕服,手持玉圭的朱祁钰(周渝饰)祭告天地、社稷、宗庙,正式即皇帝位。朱祁钰身穿的冕服为明代皇帝祭祀天地、宗庙以及祭社稷、举行册拜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礼服。图中冕服为永乐三年制式,一直沿用到嘉靖初年。冠冕前圆后方,前后各垂十二旒,每旒用五彩缫贯以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珠。服饰上日、月、龙在两肩,星、山在背。手中玉圭长一尺二寸,刻山纹图案四个,圭下套以黄绮。摄影/宋义东
唯有不忘 历史 之源,方能走得更远。
争辩一时对错终究是过眼云烟,要想真正溯本清源,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将优秀 历史 文化进行更系统、更有条理的科普,将 历史 影视作品以更真实、更全面、更生动的面貌发扬光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在诸多文化传统争议上占有真正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大明会典》
《明实录》
《宁夏盐池冯记县明墓》
《浙江桐乡明墓简报》
《泰州西郊胡玉墓清理简报》
《泰州刘鉴家族墓清理简报》
《鲁荒王墓》
《申景裕墓出土文物》
《边脩墓出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