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年瓷片价值多少?谢谢。
你好,
1、真的的大明宣德年制瓷片价格,主要看位置和颜色、图案等,一般像您这个样类似的东西,真品一般在1000元上下。
2、您这个瓷片不是真品。真品的宣德底款,写的很规矩,您这个东西字太草,德字是现代草书,明朝不是这样写的。一般是德字心上少一横,而且一般写:大明宣德年制,不写宣德年制。据此,您这个不是真品。
3.上一个真品,供参考。以下目前藏于北京故宫。
明代开始流行在瓷器上题写帝王年号款识,俗称“年款”。明代年款有楷书题写和篆书题写两种。篆书题写的自永乐开始,以后宣德、弘治、万历等朝代也有。用篆书题写的以刻划暗款为主,一般为“某某年制”四字。并且锥刻款多见于单色釉瓷器上。明宣德起开始出现以青花楷体题写,题于青花框或圈中的年款有“大明某某年制”、“大明某某年造”、“某某年制”等,成为以后明代历朝乃至清代题写年款的主要形式。宣德年号款的款式种类之多,为明代历代款式之最。此种现象正说明宣德是“年款”起初阶段,尚没有固定的规范格式形成,所以才会给后人留下一个“宣德款遍器身”的说法。
宣德款的常见笔迹特征:字体写法不一,风格多变。宣德官窑楷书年款中,有一种风格尤其突出,其笔法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台阁体”结构以方正为主,笔道粗细一致,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不仅仅是对一个朝代的写款特征作研究。而是因为历代对宣德瓷器的追捧,使的我们对它进行研究的同时,可以兼顾了解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的特征。
明宣德瓷器的拍卖市场行情
明宣德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
2011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19550000RMB
明宣德青花三多花卉纹盖罐
2013年澳门中信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29900000HKD
明宣德青花轮花绶带葫芦扁瓶
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26420000HKD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葵口洗
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28120000HKD
湖南湘潭“明代文化艺术精品展”展览精品介绍
青花八方烛台
此件八方烛台,青花纹饰分层装饰造型别致,端庄大气青花发色浓艳,纹饰繁密。是明代宣德瓷器中的典型器。
青花缠枝莲纹广口罐
此罐造型古朴,端庄稳重,卷草纹,蕉叶纹,缠枝莲纹分层装饰,疏密有致青花发色清雅可人。
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
此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通身绘有青花缠枝莲纹,疏朗自然青花发色蓝艳亮丽。
更多明代瓷器精品,尽在湘潭万楼“明代文化艺术精品展”。
断代青花瓷器,青花原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过去一向认为宣德以前的青花瓷器,是用进口的“苏尼勃青”料绘制的,成化以后用的是国产青料。特别是宣德的青花瓷器更强调是用进口“苏”料绘制的,尤其是对那种典型带“大明宣德年制”的官窑瓷器尤为如此。为了正确地认识宣德青花,这一点也必须要加以分析。因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并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青花瓷器,有些就不是用“苏青”而是用国产青料绘制的。
首先是听声音:新胎声音硬、脆,而老胎铝含量较高,具冷性,敲打时声音沉闷;再看光泽:新瓷有高光点,光亮刺眼,而老瓷光从内发,黝亮养眼;最后可用弱酸洗胎:刻意做旧的新胎一洗就露出了本来面目,而老胎表层不能轻易洗掉。还有一种用胶搀和杂物的方法特殊做旧,不容易洗,需综合分析再做判断。
排除人为造旧的因素后,再从形、色、神韵、纹饰、成型工艺、绘画技法等方面,根据书籍资料断定瓷器的年代。宣德朝制瓷业发展迅速,生产出了闻名于世的宣德青花以及冠绝一代的宣德红釉和五彩,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备受国内外人士的欣赏和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高超的技术造诣。方法一:辨胎釉瓷器胎质较细,釉面有橘皮纹现象宣德时期瓷器的胎,由于瓷土的选择讲究,加上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好,所以胎质细腻、洁白、坚硬。细砂底器物,手感极其细腻滑润,有时可见杂质,呈褐色斑点。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橘皮纹,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俗称“亮青釉”,少数莹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较差,感觉较为浑浊,是由于釉中气泡所致,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青花器釉面较厚,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但莹润度不及永乐时期红釉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方法二:辨纹饰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稍显粗犷宣德时期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纹饰画法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纹饰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画面更加疏朗清新、端庄稳重。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给人一种威慑感青花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画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 方法三:辨工艺砂底细白,抚摸如糯米粉的感觉宣德时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砂底细白,抚摸极为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也像饺子皮的感觉)由于胎土中含微量杂质,偶见褐色星点器物底足采用两面斜削的手法,足墙较窄圈足露胎处泛橙色火石红,足迹露胎处可见护胎釉由于当时工具所限,除盘碗类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宣德时期工艺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显器物里釉依然平滑细腻,并可见白色绞丝纹。
大明宣德青花瓷器可以通过瓷器上的字迹鉴别。
1、宣德楷书款的”德“字,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德字”心“上没有中间一横。如果”心‘字上有一横者多属后世仿品。
2、宣德款的书写,是用晋唐小楷的笔法,浑厚而拙朴。后仿者大多有几种情况:用仿宋体而毫无书写体的笔意,虽为书写体但笔划呆板。例如清康熙时的仿宣德款,往往和康熙款相似。
3、景德镇御窑瓷器遗址曾发现有“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的碎片,传世完整的四字篆书款多为后世仿制。有”六字篆书款“的宣德瓷器不可信。
扩展资料: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
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
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宣德青花瓷
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书写。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别。
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纹线条、文字笔划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者。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古瓷片价值昂贵,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新宠,那么你知道瓷片有哪些收藏的价值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片收藏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片收藏图片
瓷片收藏价值
古瓷片有传世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凡历史上生产过的瓷器,都会因最终破碎而产生瓷片,而传世完整瓷器因为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镇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窑瓷片。因当时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发现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发色,仍发现很多迄今为止,世人所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艺早已失传。如以往一直认为孔雀绿釉制品以明宣德朝为早,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遗址中发现了基本可复原的元代孔雀绿地青花研盒等古残片,证实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断确实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发掘出全国最大瓷器坑,瓷器残片近百万片。瓷片显示当时有些器皿采用不施釉手法,此种技术目前已失传。
故此,古瓷片有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初学者拾捡不同年代、窑口、图案纹饰等的古瓷片,通过观察、对比,再结合《中国陶瓷》等理论书籍,学习瓷器鉴定长进就会很快。一些资深瓷器藏家,多年来也是“瓷片不离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仅量多且来自全国不同的窑口,还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当初得来的价格,皆高于一般完整器。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个人或群体古瓷片展览也不时举办。如,今年2月20日,湖州8位藏家联合展出了他们收藏的500余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窑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带有先民使用的“文化体温”,闪耀着作为原始瓷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国内各地民窑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也以独特的载体传播着中国的瓷器文明。5月10日,“积微居”收藏明清青花古瓷片也在湖州衣裳街古城区展出。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来的一个“命运转机”,不仅是收藏群体扩大而带来的标本之需,更在于它因为精致小巧,蕴含货真价实的文化价值,从而被制成时尚的“工艺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笔者就曾在江苏扬州文物商店内,看到了诸多晚清浅绛或民国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机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满的“画片”,通过包银制成种种挂件或饰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挂钥匙串。如此,这种古瓷片饰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而经典的结合。而其时的售价,也只在数百元之内。
事实上,以古瓷片做饰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风行。佩戴它,不但风雅、时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贵,“输入”日本的就更少。他们以金银包裹镶嵌,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国,以钧窑、汝窑瓷片嵌入黄花梨或酸枝木内之挂屏,也时有所见。玩家马未都称其第一件上档次的藏品,就是一组钧窑瓷片挂屏。
近一两年,笔者在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开始更多地发现此类古瓷片“工艺品”的显现。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窑或龙泉窑等,瓷片按原来“出土”的模样见售明清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粉彩或单色釉的瓶底碗底盘底,被打磨后售卖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的瓷片,尽可能地“撷取”完整图案而制成挂件、饰品硕大的残件被镶框做成更大的上墙悬挂“工艺品”……古瓷片获得了“新的生机”。来来去去的购置顾客,不仅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时尚的年轻男女。
在保证具文物级价值的古瓷片发现后,能上交国家的前提下,古瓷片制成“工艺品”的潜力很大。相对于一般的创意产品、现代文化产品,具有资源不可再生、积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特性的古瓷片“工艺品”,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开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加深入,此类古瓷片“工艺品”必将在市场上“更红”,更时尚、风雅、体面。而散落街巷、乡野的古瓷片,必会有更多人在业余时间去搜罗、找寻。古瓷片的春天,会因此而更灿烂,散发出浓郁、盎然而深远的文化馨香。
瓷片收藏的现状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
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铜冲耳乳足炉,明,高6.7cm,口径10.6cm。清宫旧藏。此炉1977年经杨伯达先生鉴定为崇祯年仿。
铜冲耳乳足炉,明,高11.2cm,口径14.3cm。
铜炉口外侈,收颈,鼓腹,下腹圜收,三乳足渐起自器外底。口沿上左右各立一冲天耳。器外底有减地阳文3行6字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此炉秀雅古朴,经长年累积,包浆极厚实坚固。无丝毫浇铸范缝与焊疤,应是以古老的失蜡法铸造。
宣德款铜熏炉,清,高19.2cm,口径14cm。
铜炉直口,直腹,圜底,立耳,扁足。盖镂空,饰双龙捧寿纹。器表呈鳝鱼黄色,光泽内敛。外底铸有“大明宣德年制”阳文楷书款。根据龙纹推断,应属清代仿品。盖内烟熏痕迹清晰,显系经常使用所致。
上面几个是故宫的藏品,没有一件能确定是真的宣德炉,很多也是后来仿制的。
仅供参考,满意请采纳,谢谢。
明宣宗朱瞻基
宣德(1426~1435年)一朝仅10年,但这段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明宣宗实录》的记载可知,宣德元年就命景德镇烧造奉先殿的白瓷祭器,宫廷派出内官至景德镇督烧瓷器;而且太监张善由于过分贪赃和残酷被处以死刑。据《大明会典》卷一九四的记载,宣德八年,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万件的任务,由此可以想见其烧造规模之大。
《大明会典》
前人对于宣德瓷器的评价是十分高的,或许由于过去对洪武及永乐瓷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也有一定因素。但总的说,宣德瓷的品种、质量和数量,都是可观的。
《长物志》
明人对宣德瓷的鉴赏,偏重于红釉、釉里红、甜白釉和仿官、哥窑器。但文震亨《长物志》亦提到红彩及青花瓷的可贵,说:“红花、青花者,俱鲜彩夺目,堆垛可爱。”
《南窑笔记》
清人则偏重于强调青花瓷的成就,如《南窑笔记》在记述历代官窑器,提到宣德窑时,说“青花渗青为上”。《陶说》叙述宣德瓷说:“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提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泥勃青。至成化,其青已尽,只用平等青料,故论青花,宣德为最。”
《景德镇陶录》
蓝蒲《景德镇陶录》综合前人之说,概括宣德窑的特征如下:“宣窑,宣德间厂窑所烧。土赤、埴壤质骨如朱砂,诸料悉精,青花最贵。色尚淡,彩尚深厚。以甜白、棕眼为常,以鲜红为宝,器皆腻实,不易茅蔑。《唐氏肆考》云:宣厂造祭红红鱼靶杯,以西红宝石为末入釉,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汁水莹厚。有竹节把罩盖卤壶、小壶甚佳。宝烧、霁翠尤秒。又白茶盏光莹如玉,内有细龙暗凤花,花底有暗款“大明宣德年制”。隐隐鸡、橘皮纹,又有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他如蟋蟀澄泥盆,最为精绝。按宣窑器无物不佳,小巧尤妙,此明窑极盛时也,祭红有两种:一为鲜红,一为宝石红,唐氏所记乃宝石红,概以祭红言之,似误。宣青是苏泥勃青,故佳,成化时已绝,皆见闽温处叔《陶纪》,今宣窑瓷尚有存者。”这段记载基本上把前人已掌握有关宣德窑的情况做了总结,但目前我们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所得到的的资料,已远远超过上述内容。
宣德窑生产的品种之多是空前的。在釉下彩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及青花釉里红。单纯的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彩,釉下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黄彩和青花五彩(斗彩)。单色釉方面有甜白、红釉、蓝釉、洒蓝、仿龙泉釉、酱色釉、低温绿釉、孔雀绿釉、仿哥釉和仿汝釉,杂釉方面有刻填酱彩盒各种金彩器等。
2、宣德青花瓷
宣德青花和永乐青花一样,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的高峰,历史上称永乐、宣德为青花烧造的黄金时代。从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看,宣德青花的数量较永乐为多,由于永乐与宣德时间相连,两朝的瓷器烧造年代,有的根本无法区分,有的亦难于判别,但若从全体看,区分永乐、宣德青花瓷有大致如下要点:
①年款不同,宣德青花瓷中有很大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官窑款。
②宣德窑器所用青花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的苏麻离青,由于其含锰量地、含铁量高,烧后色泽浓翠而又铁斑。另一种是国产钴料,由于国产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地,因此色泽带灰而没有铁斑,但宣德官窑器中有一类青花色泽偏淡,但并不带灰暗色,且无铁斑,极为幽雅,应是采用精炼的国产料绘画烧制而成,或是两种料配伍使用的结果。
③和永乐青花制作一样,宣德青花瓷着彩时系用小枝笔,使得彩色每笔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这就使青花色彩有深深淡淡的笔触痕,永乐、宣德瓷中,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情况,因此凡一笔涂抹的青花着彩法,不属永乐、宣德的实物。
④宣德青花器中除极少数器物釉色莹白外,绝大多数的釉色均白中泛青,某些瓶、罐类的口缘及足边聚釉处呈水绿色。
⑤宣德青花瓷绝大部分底部施釉,有一小部分底部并不施釉,大件器如天球瓶、大盘、梅瓶、大缸等;中小件器有深腹圆洗、三足炉、花浇、鸟食缸等。凡底部露胎部位,或属白胎色而有火石红,或有一层浅红色涂抹料,但均无旋痕。清代后仿宣德大盘之类器物,器底露胎部分往往有旋纹痕。
⑥器物以矮底足为多,削足处理有很多种方法,特别要注意大盘的底足处理法。
凡真宣德青花大盘,圈足断面,往往成倒梯形:墙内敛、里墙外斜,因此无法用手抓起。雍正仿宣德“一把莲”盘,圈足内外墙垂直,可以用手抓起。
⑦宣德大件器,如扁壶等均系分段接合而成,在器身可看到或摸到接痕,但清代仿品则采用前后身模制而成,在器身两侧可以看到或摸到拼缝的痕迹。
⑧宣德青花器形众多,永乐的器型在宣德大部分继续烧造,而更趋变化多样,多见的有梅瓶、玉壶春瓶、天球瓶、贯耳瓶、折方瓶、葫芦形扁瓶、抱月瓶、僧帽壶、玉壶春执壶、方流执壶、梨式壶、大缸、钵、盖罐、八角烛台、豆、高足碗、花浇、渣斗、鸟食罐、蟋蟀罐、漏斗、各式洗、各式炉、各式盘、各式盆、各式碗、杯、盏、碟以及笔管、笔盒、水盂等等。
宣德青花大盘在中东土耳其、伊朗以及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品中都发现口径在60厘米以上的大器,最常见的有3种:一是板沿大盘,其口径大的达44厘米;二是微侈口、浅壁弧形大盘,口径在28~44厘米左右;三是菱口大盘,口径在37厘米左右。
宣德青花器上的辅助纹饰,最常见的有仰、覆莲瓣纹,已完全改变元代及明初洪武的样式,多见瓣心填色,凡不填色者,内绘纹饰亦已毫无元代风格。
⑨宣德青花瓷的图案花纹以缠枝花、折枝花,其中尤以缠枝莲和宝相花为多见。在特定器型上使用某一种图案花纹,似有某些规律性。例如在口径37厘米左右的菱口大盘上,一般都绘缠枝莲;在微侈口的浅壁弧形大盘上,多见把莲、串枝莲和牡丹花;在板沿大盘上则以把莲、缠枝葡萄、瓜果和缠枝菊为多。
宣德官窑器中使用龙纹较普通,龙的画法已改变了元代的细长颈。有竖发、披发及前披发,显得较为凶猛。龙的五爪爪尖成带状圆圈现象为多见,也有三爪、四爪。除了云龙外,龙和云分开的图案极多,有海水龙、团龙、龙戏火珠,也出现了莲龙、飞翼龙和吐珠光龙。过去把飞翼龙及莲龙的时代看成自正德前后开始,需要更正。
双凤、狮球、波涛海兽也是常见的画面。在永乐青花中少见的细描人物故事图,宣德器中已屡见不鲜,人物故事配以庭院台阁,构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
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及八宝图、竹石芭蕉、莲池水藻和梵文、阿拉伯文作为装饰也是常见的。芭蕉纹则中茎分开,留有空白地已成定例。回纹除个别仍用二方连续外,多数已是整圈环连。
⑩宣德青花瓷除了白地蓝花的常见品种外,也还有蓝地白花的装饰手法,其制作方法是在器物内、外壁锥划出图案花纹,再用青花料绘地纹,以填满其空隙的部位,然后上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其蓝色部分仍是釉下彩,它和以钴料为呈色剂的蓝釉不同,从元代开始,景德镇就有这种蓝底白花的品种。
11、宣德时期仍保留着青花和印花装饰同置于一器的方法,这种以印花和青花各自独立的装饰手法同置于一器,以洪武时期最为多见。永乐瓷中则很少发现。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了有宣德款的内印龙纹、外绘莲池游龙青花小盘。这说明,宣德朝继续烧制这一类品种,但为数一定极少。
3、宣德釉里红瓷和青花釉里红瓷
宣德釉里红麒麟纹
宣德釉里红也是一个重要的品种,但比起洪武时期来,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说,都差了一段。
宣德釉里红瓷,在明代就以红鱼高足碗为最著:“宣德年造红鱼靶杯,以西红宝石为末,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在传世实物中,宣德釉里红瓷都是官窑器,以三鱼高足碗及三果高足碗稍多见,但传世数量亦极有限。此外,尚有云龙纹碗,则更属罕见。景德镇御窑厂曾出土三鱼、三果高足碗,三鱼盘和云龙纹小碗和瓶罐的残件。
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主要采用涂抹法,即使像少见的云龙纹碗的龙纹,虽先勾有轮廓线,但仍以涂抹法着彩,洪武朝盛行的那种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器,也不多见。
由于高温铜红釉烧成难度大,因此宣德釉里红的后代仿品以三鱼、三果高足碗和盘、碗为多,其中有一部分直书“大清雍正年制”官款,也有很大部分书“大明宣德年制”仿款。对于这些仿品,分辨款书字体的异同以外,还应注意其器型及图案的不同,一般说,宣德器鱼纹头较圆而尾部肥大,雍正仿品则鱼头较尖或尾部稍瘦。三果的画法也稍有不同,三果为苹果、石榴及桃实,雍正仿的苹果画成二只果实连在一起的形状。
青花釉里红器在元代已经创烧,但尚未见成功之作。由于青花和釉里红的烧成条件的不同,二者置于同一器物上,在同一烧成条件下就很难达到理想要求,宣德朝青花釉里红器的烧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4、宣德红釉瓷
宣德红釉瓷
宣德高温铜红釉,在永乐红釉烧造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是明代红釉烧制的高峰。宣德以后,虽历朝也还略有生产,但无论质量或是数量,都已趋向衰退,嘉靖朝的高温铜红釉,往往烧成暗红中带黑,导致以低温铁红代替。
宣德红釉有鲜红和豇豆红两种,鲜红因烧成气氛的不同,有深,浅不同的红色,习称宝石红、祭红等等。鲜红釉的器型盘、碗较多见。
传世宣德红釉瓷,一部分并无款字,一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楷书青花款或刻款。
宣德鲜红瓷的特征大致如下:
①有里、外均施红釉和外壁施红釉,里壁为透明釉两种,器物里壁不施红釉者往往胎质较薄,且有的印花纹饰,唯花纹模糊,红釉釉面多数有橘皮纹。
②凡较精细规整的器物,近底足处凝釉截齐,垂积釉处呈青灰色清代仿品则呈凝黑色。
③凡较精细规整的器物,其口沿有露出胎釉本色的整齐的“灯草边”,虽亦红白分明。但不如清康熙后仿的那样,为特意加涂的白边。
④凡制作稍粗的器物,口沿不一定有“灯草边”,近底足处由于氧化因素呈绿色。此类器物釉面多棕眼,并有开片。
⑤器底有两种。多数为白釉底,或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款外有青花双圈,有的双圈并不规整。
另一种为米黄色底,其色与清康熙郎窑红的“炒米黄”底相同,说明康熙郎窑红是仿宣德红釉制作,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宣德器中有郎窑红之另一种苹果绿底的红瓷。
⑥有些器物的棱,往往露白胎而成出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十棱洗,台湾省故宫博物院的莲瓣卤壶。
⑦宣德鲜红器中,亦有描金装饰的品种。
⑧由于宣德豇豆红釉至今未发现有传世品,因此过去总把豇豆红这个淡红釉品种看成清代康熙朝的创作。
由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现了宣德时的标本,看来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上述康熙器中炒米黄底红釉器和豇豆红器与宣德器相似,说明康熙朝有很多品种都是仿自宣德瓷的。
5、宣德蓝釉瓷
宣德蓝釉瓷
明代蓝釉又称霁青或祭蓝。景德镇从元代开始即已烧制蓝釉器,但迄今未能确切辨识出永乐蓝釉器。从宣德朝由于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蓝釉器传世,因此可以确认其存在。其特征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一致,呈色亦比较稳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宣窑......又有霁红、霁青、甜白3种,尤为上品。”
宣德蓝釉以盘、碗较多见,此外亦有莲瓣卤壶、梅瓶、水仙盆等,但极为罕见。
宣德蓝釉器的特征大致如下:
①和红釉器一样,有里、外均施蓝釉和仅器物外壁施蓝釉、里壁为透明釉两种。
②碗、盘口沿之“灯草边”除极个别整齐外,有的线条弯曲,并不整齐。
③圈足施釉到底,有的器物甚至置于桌上看不见圈足的露胎处。
④底足釉色多数白净。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及刻款两种。但不见“宣德年制”四字刻款和青花款。
⑤宣德蓝釉器以素面为多,但亦有浅划暗花装饰,以龙纹为常见。
宣德朝亦有蓝底白花的品种。元代蓝釉白花器的纹饰主要是龙文,但宣德器龙纹少见,而以折枝花及莲池鱼藻图为主。其白花部分是用堆泥法形成的,即以白料泥浆按花纹要求堆在器上,烧成后有突起的立体感,这里也有二种处理方式,一是在花、叶或鱼身部位浅划茎、鳞;另一种则白花部位并不加任何刻划。
6、宣德白瓷
宣德年暗刻龙纹甜白釉大瓶
宣德白瓷在永乐朝高度成就的基础上继续烧造,尽管看不出在质量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但甜白釉的制作仍在宣德瓷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章概说中已经叙述过,宣德元年就有关于宫廷指派景德镇烧造奉先殿白瓷祭器的文献记载。传世的宣德白瓷虽没有青花器那么多,但仅次于青花而有相当的数量。明代的鉴赏家对于宣德白瓷,就做了很高评价,如谷应泰《博物要览》在叙述了宣德其他品种后说:“又有白茶盏,光莹如玉,内有绝细暗花,花底有暗款,隐隐橘皮纹起,虽定瓷何能比方,真一代绝品。”文震亨《长物志》也说:“宣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由于明代文人仍把品茶看成是一种高尚的娱乐,因而茶盏就受到他们特别重视,事实上宣德白瓷的器型是很多的,但《博物要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宣德白瓷的主要特征表达得很完美。从传世品看,宣德白瓷的特征如下:
博物要览
①宣德白瓷和永乐瓷一样,洁白度很高。
②有薄胎和稍厚胎两种。凡薄胎亦属半脱胎性质,以盘、高足碗及小杯为多见。厚胎以大盘、梅瓶、扁瓶、盖盒、大碗等为多。
③多见浅划暗花装饰,在薄胎器上的暗花部分,和胎釉的白色相比,往往微带青色。
④图案花式以缠枝花和龙、凤纹为多见。
⑤凡半脱胎的盘、碗之类器物,器壁薄而器底稍厚,仍和永乐一样,器底并不透亮。
⑥款式有青花款及浅划暗款两种,青花款除中、小盘类书于器物外底,其他琢器往往书于器物口沿处。
⑦宣德白瓷最普遍的特征是器面一般都有橘皮纹,也就是前人所说的棕眼。在鉴定实践中,对于无款的明代早期白瓷,往往视有无橘皮纹而判断其属于永乐或宣德。
7、仿龙泉釉
明宣德 仿龙泉窑青釉暗刻菱花口小碟
宣德亦有仿龙泉釉的制品,亦称冬青釉,其特征如下:
①以仿南宋龙泉的粉青色为主。釉面匀净,传世品中多数无橘皮纹,但近年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碎片中,则发现仿龙泉釉亦有橘皮纹。
②一般胎质稍厚,无薄胎器。
③传世品多见器型为花式碗、花式盘和菱口小碟等中、小件器,近年御窑厂遗址亦发现有大件器的碎片。
④多数为素面无纹。
⑤器物一般为里、外及底足均施龙泉釉。
⑥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款。盘、碗之款字均书于外底部龙泉釉之下,菱口小碟之款字则书于碟内底龙泉釉之下。
此类仿龙泉釉的官窑制品,胎洁釉润,制作精致。其价值高于同时期的龙泉瓷。后世间有仿品,以清康熙仿最佳。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敛口深壁矮底足碗,有缠枝莲及仰莲划花装饰,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从其缠枝花文及款字,以及底足过白几方面判断,似非宣德制品,应属后仿器。
8、酱色釉
元,酱色釉双耳罐
又名柿色釉、紫金釉,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明代从洪武开始,景德镇官窑烧制这类高温酱色釉一直没有间断。
宣德酱色釉的特征是其釉面较洪武更显光亮而匀润,且有橘皮纹。传世器物仅见盘、碗两类。但从清康熙、雍正所仿宣德瓷器总的情况看,其所仿之品大都有所本,故刻推见,宣德酱色釉器当时也不仅仅是盘、碗少数器类。
9、黄釉
宣德黄釉刻龙纹碗
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黄釉,就目前已发现的材料看,以明宣德为最早。全黄是至尊之色,因此黄釉器只是宫廷用器,民间绝无使用。
宣德黄釉器的特征是:
①黄釉器有二种施釉方法:一是在素坯上直接施黄釉,另一种是在已经烧成的白釉器上施黄釉。
②釉面肥厚,有橘皮纹。
③所见以盘类为多,一般盘壁较深,圈足稍高,盘底心微凹,胎质稍厚。
④以素面无纹为多,底书“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或刻款。
⑤器物施黄釉到底,置于桌上不见圈足露胎。
清代仿品亦以盘类为多,但盘身不深,圈足稍矮,盘底平直,或由于釉内含铅量大而泛银光特别显著。
后世有将宣德白釉器后加黄釉复烧而充宣德黄釉,其鉴定方法则主要看器底白釉部位是否有复烧粘痕,同时视黄釉下是否有划痕而定其真伪。
10、洒蓝
明宣德 洒蓝釉钵
洒蓝在清代又称“吹青”。《南窑笔记》说:“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处。”其吹红即指豇豆红,因此人们在很长时期内都把洒蓝和豇豆红看成是清代康熙朝所创烧的。事实上,这两个品种,都是仿宣之作,只是宣德的洒蓝比康熙洒蓝要拙朴得多。
从工艺上说,洒蓝并不是钴蓝釉,而是一种吹青料的品种。其制作过程是在胎体上以青料(钴料)吹施,然后上一层透明釉再高温烧成。由于吹青的效果不可能和浸釉或刷釉那样均匀,而必然有厚薄、深浅不同,呈雪花的斑片,因此又有“雪花蓝”之称。
洒蓝工艺只在宣德时期出现过,宣德以后整个明代不再制作,一直到清康熙才又恢复。
11、仿哥釉
清仿哥釉碗
明代仿哥釉的烧制成功,是在永乐末年。明皇甫录《皇明纪略》记载了明仁宗在太子时爱好哥窑瓷器而仿制成功的史实:“都太仆言,仁宗监国问谕杨士奇曰:哥窑器可复陶否?士奇恐启好玩心。答曰:此窑之变,不可陶。他日以问赞善王汝玉。汝玉曰:殿下陶之则立成,何不可之有。仁宗善,命陶之,果成。”但这种永乐末年的仿哥窑器,已无法找到。
12、仿汝釉
明成化仿汝釉象耳炉
明代仿汝器的制作,仅见于宣德。仿汝器的大量出现要到清雍正才是高峰。
宣德仿汝器与真汝器相比,其不同之点有三:
①胎质较松,釉层较宋汝稍亮透;
②开细小纹片,比宋汝釉更密而规整;
③釉面有橘皮纹,具有宣德瓷的普遍特征。
宣德仿汝釉器,和仿哥器一样,都是官窑制品,因此应有宣德官窑款。多见器物有盘、碗等小件器。
13、低温绿釉
明嘉靖瓜皮绿釉暗划云凤纹尊 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朝有一般低温铅绿釉和孔雀绿釉的制品,过去在传世品中有孔雀绿釉釉下青花的品种,往往是将青花器后加孔雀绿釉再低温烘烧而成。对于这种制品的年代,前人以明正德为最早。近年来又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元代的孔雀绿青花玉壶春瓶,说明了这类品种从元代即已盛行,那么,对于宣德朝之有这种制品应无怀疑。至于一般的铅绿釉和孔雀绿釉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亦有出土,其铅绿釉有锥刻花纹装饰。
14、款识
宣德朝官窑瓷器的款,比永乐朝多得多,而且随着各种器物形式的不同,落款的位置也各不相同,前人有“宣德款识满器身”之说,就是指宣德款并不只限定在器物的底部,即使盘、碗之类,也会随处落款。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是宣德款识中最多见,也有“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主要为青花写款,但在白釉、红釉或孔雀蓝的颜色釉器上则也有刻款和印款。款字外大多围以双圈,也有单圈或不围圈的,少数围以长方框,或长方框外加双圈。其排列最常见的是两行六字,但也有单行直排或单行横排与环形款等等。
明宣德以后和清代,仿宣德瓷极多,对于宣德款的识别是鉴定宣德器真伪的重要标准之一。应该注意的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宣德楷书款的“德”字:沿用汉碑中的古体,没有中间的一划而成“徳”,凡写成通行体的“德”字,多属后仿款,但仿品佳者也力求形似,款字也仿成“徳”字。
②宣德款的书写,是用晋唐小楷的笔法,浑厚而拙朴,后仿者大多有几种情况:用仿宋体(即刻板书的字体)而毫无书写体的笔意;虽为书写体,但笔画呆板;清康熙时的仿宣德款,其“大”、“年”、“制”往往和康熙款这几个字相似。
③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虽发现有“宣德年制”四字篆款的碎片,传世完整器的四字篆款多数是后仿。至于有六字篆款的更属不可信。
15、鉴定要点
后代仿宣德瓷甚多,尤以仿宣德的青花、甜白、红釉和釉里红器为多见。鉴定宣德瓷器,除要特别重视常见器型的是否一致和宣德款式的真伪外,也须注意下列各点:
①宣德瓷的釉面,一般都能见到像橘子皮的橘皮纹。
②用30倍左右的显微镜可以看出宣德官窑瓷釉内的气泡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的间距疏朗,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多非宣德瓷。
③宣德盘、碗之底足多数有棱边感,非滚圆之“泥鳅背”。
④宣德大盘之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因此无法用手指抓住,凡清雍正仿宣德大盘,底足内墙接近垂直,因此可以用手抓起盘子。
⑤宣德官窑青花瓷,除极个别青花翠颜而无铁斑外,绝大多数有黑铁斑。清代康熙、雍正仿宣德器有的也烧出黑铁斑,但仔细辨别可以发现其中有的地方由于明显是由于加重钴料产生的想过。
⑥宣德官窑青花器以小笔触上彩,无一笔涂抹的制作。
⑦盘类因塌底而盘心成下凹状明显,凡盘子平底者大多非真宣德。
⑧瓶、壶、罐之类器物均为分段拼接成形,凡前、后身合模成形者非宣德制。
文献资料整理自冯冼铭先生《中国陶瓷》内容略有增删,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人,即刻处理。不忍先人著作沉灰,陶瓷爱好者又无正确资料参考,固有此作。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中文名
明宣德青花瓷
时间
公元1426—1435年
评价
“开一代未有之奇”
主要烧制窑
景德镇御窑厂
特点
精雅古朴,浑然庄重,青花有渗青
快速
导航
胎釉青料造型纹饰款识宣德年款仿宣德年款
概述
明朝宣德官窑青花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
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
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自明代成化朝开始到晚清民国均大量仿制宣德官窑青花,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宫旧藏的宣德青花为蓝本,去精心烧造,造型、尺寸、纹饰都具有宣德青花的韵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纹碗、缠枝花纹钵缸,折枝花果纹花口碗,缠枝花纹鱼篓尊,海水异兽纹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叶纹玉壶春瓶、花果纹梅瓶、花卉纹书纹灯、团龙纹葵式洗、海水龙纹天球瓶、绶带耳葫芦瓶、牵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锦纹盖罐、凤穿花纹罐、松竹梅人物纹盘、把莲盘、花果纹执壶等。[4]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瓶
胎釉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青料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也曾提到。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海水蕉叶纹尊
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处釉层薄会出现干涩、无光的现象;国产钴料呈现一种色泽蓝中带灰,没有黑褐色铁锈结晶斑点;另一种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幽雅;在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
造型
宣德青花造型丰富,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从几厘米的鸟食罐到几十厘米的大罐、大缸应有尽有。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钵
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宝月瓶、扁腹绶带葫芦瓶等。
壶有执壶、葫芦口执壶、玉壶春执壶、方流执壶、军持、扁壶、背壶、梨形壶、僧帽壶等。
罐有壮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荷叶盖罐等。
碗有撇口碗、花口碗、墩式碗、菊瓣形碗、鸡心碗、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等。
盘有敞口盘、撇口盘、折沿盘、菱花口盘等。
宣德青花缠枝花卉对碗
盆有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等。
洗有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等。
另外还有砚滴、笔管、油灯、八角烛台、香薰、渣斗、水盂、盏托、花浇、盘座、高足杯、钵、盒、豆、匜、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
梅瓶,小口微撇,肩部丰满,瓶体肥胖与元代比颈部粗而短。盘类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敛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圆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种造型有多种尺寸,小的十几厘米,大的近八十厘米。以把莲盘传世最多,无论大小极少见塌底现象,胎体都比较厚,足墙不是很高,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手抓起,为无釉细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多写本朝年款。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台阶底,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造型摹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点,如天球瓶,瓶颈短粗,上阔下敛,花浇、鱼篓尊、盘座、折沿盆、八方烛台等。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
纹饰
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瓜果纹有石榴、柿子、荔枝、葡萄、碧桃等。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牵牛花纹四方委角瓶
龙纹有云龙、团龙、夔龙、螭龙、海水龙、赶珠龙、飞翼龙、龙穿花、莲池龙、龙纹牡丹等。
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龙嘴翘如猪,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多见三爪,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龙除了与朵云和海水组成图案外,当时也常和凤结合在一起。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
凤纹有团凤、云凤、双凤、穿花凤、龙凤等。
其他动物纹还有鱼藻纹、麻鹊纹、飞象纹、麟麟纹、海兽波涛纹、狮球纹、枇杷绶带鸟纹等。
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箫引凤、仙人乘凤、婴戏图、琴棋书画、歌舞人等。仕女常常和庭园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格调清幽,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
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气势壮阔。
另外庭园小景、山石栏杆、莲托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梵文、藏文也经常出现于青花瓷器上。
辅助纹饰比较常见的有正反相连的回纹、正反山字、弦纹、十字杵、法轮、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点珠纹、朵花、卷草、蕉叶、忍冬、璎珞、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
款识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折枝茶花纹如意耳扁壶
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书于瓶、罐、碗、洗、壶、盘等器物底部。六字横款多书于缸、盂、鸟食罐、弦纹炉、撇口盘、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竖款一般书于香炉、碗心里部及壶流柄上。四字款一般书于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13]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楷书款“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这是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写法。“德”左右两部分靠得很紧,看似不太协调。“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篆书款书写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体清晰、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德”字“心”上有一横,“宣”字左边一点多不过横,右边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横较短。[14][15][16]
宣德年款
宣德款的常见笔迹特征:字体写法不一,风格多变
宣德官窑楷书年款中,有一种风格尤其突出,其笔法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以前人们多认为这是仿晋唐小楷的笔法,后有人提出宣德官窑年款的蓝本,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台阁体”结构以方正为主,笔道粗细一致,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书写一笔不苟,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运笔便捷利落而沉实线条轻重,粗细有变化,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牵丝搭笔,显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临摹当时官方常用“台阁体”书写宣德款绝非一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窑瓷器上年款字体的写法不一。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为例,常见“大”字的撇画,下分割第一笔横划,有右边长的,也有左边长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这一横还有长短之分的。但,由横划左侧三分之一处分割为常见,并且上方出头适中,过长者为清代仿笔特征。
“明”字的日部常低与月部,日与月的最下一横笔,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一个基准线,而月部却绝无长勾现象。
“宣”字第一笔向右点,往往与第三笔横勾连接。第三笔横勾左高右低,带动整体横划有倚斜之势。
篆书“德”字心上有一横,而楷书“德”字心上无一横。“德”字双人旁与左边有支离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点在一个基本平直面上,最后一点无拖拉。
“年”字虽然有五种不同的写法,但第四笔用向右平斜点代替短竖,少有右短竖为常见特征。本朝款不见第四笔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征。第五笔左高右低,倚斜之势能收得住,笔不下塌。最后一笔直画下端常见顿笔收尾色浓,极少见尖锐之锋。
“制”字下“衣”一点或有或无,有“衣”款将点和第三笔的撇一笔连成。“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无连接,“衣”字提笔与捺笔分笔书写常不在一个对应线上。[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