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瓷器出现新釉的原因
老瓷器出现新釉的原因是瓷器釉光自然变化现象。查询相关资料得知,由于低温彩釉瓷器都是经过二次入窑烧成,先高温烧胎,再低温烧釉或釉上彩绘,釉表面有一层明亮的表光,出现的这种新釉就是自然现象。
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
提防新瓷作旧。把新瓷退去光泽,以显出古朴的风味
根据款式鉴别
识别真伪时,首先看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仿制者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生动不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根据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总之,辨别瓷器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最后评定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下面是关于鉴定的视屏参考
1、现代新烧制的瓷器:釉面新亮,表光放射出来的光束长度、明亮耀眼强度、游离的程度、釉层内光松散飘浮程度都达到了最高极限,使人不敢用眼长久直视。
2、民国至清末时期的瓷器:釉面初见熟旧,表光放射、明亮耀眼游离等程度都微见减弱。内光初见聚集,松散飘浮程度微微减轻。
3、清代中期的瓷器:釉面熟旧程度增加,表光仍然明亮,放射耀眼及游离程度比清末微见减弱。内光聚集增加,飘浮程度比清末微见减弱。
4、清初明末时期的瓷器:釉面已有陈旧感,出现柔和温润的感觉。表光明亮程度,放射耀眼游离程度比清中期又有减弱。内光比清中期聚集增加,飘浮减弱。
5、明代中早期的瓷器:釉面陈旧感增加,表光明亮度及放射耀眼游离程度比明末都有所减弱。内光比明末更加聚集,飘浮有所减轻。
6、元代瓷器:釉面有古旧厚润的感觉,表光疏散,明亮及放射耀眼游离程度都比明代中期有明显的减弱。内光聚集下沉,飘浮现象比明代中期有明显减轻。
7、南宋瓷器:釉面古旧感明显,表光比元代更加疏散,放射耀眼、游离程度比元代明显减弱。内光更显下沉,飘浮现象比元代更见轻微。
8、北宋瓷器:釉面古旧感加重,表光比南宋更加疏散,放射耀眼游离程度进一步减弱。内光比南宋更显聚集下沉,飘浮现象比较轻微。
9、唐代晚、中期瓷器:釉面古旧深沉,表光稀薄,放射耀眼及游离程度微弱。内光浓厚下沉,飘浮现象极轻微。
10、唐代早期至隋代瓷器:釉面更加古旧深沉,表光微弱,放射耀眼及游离基本消失。内光更加浓厚下沉,飘浮现象基本消失。
11、东汉时期瓷器:釉面古老陈旧,表光极微弱,内光深度下沉。
12、西汉原始瓷器:釉面老化严重,表光微见接近消失,内光深沉暗淡。
1、釉面手感鉴定法。凡是新的瓷器,无论如何做旧,手感都是涩滞粘重的,跟用手摸玻璃的感觉差不多,如果用手快速搓动釉面甚至会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
2、用100倍以上的放大镜看釉面里的气泡,新瓷器由于是用电或天然气直接烧制,升温很快,而且温度恒定持久,温度起伏波动不大,所以釉内气泡都如痱子一般细小致密,而且没有任何老化衰变的迹象可寻;
扩展资料
不同历史年代瓷器釉光变化识读表述:
1、现代新烧制的瓷器:釉面新亮,表光放射出来的光束长度、明亮耀眼强度、游离的程度。
2、民国至清末时期的瓷器:釉面初见熟旧,表光放射、明亮耀眼游离等程度都微见减弱。
3、南宋瓷器。
4、唐代晚、中期瓷器。
5、东汉时期瓷器等。
老瓷器真品开片的裂纹均发源在釉层下面的胎釉结合处,裂纹由胎面向釉面的开裂呈内宽外窄的尖角状。
也就是说,在胎釉接触处的釉层裂痕宽,而延及到釉表面时裂痕渐渐变窄,有些裂痕会透岀釉面,而有些还未到达釉面裂痕就闭合了。所以绝大部分厚釉开片的器物,从釉面上迎光斜视是看不到裂纹的(因为这些裂纹还未到达釉面已经闭合),用手抚摸也没有丁点糙手感,冰润柔滑。
而仿品的开片往往是将刚刚出窑身带高温的瓷器猛然置于低温环境内冷却,器物由外及内骤然受冷,釉层及胎体因热胀冷缩的开裂也是由外及内的。所以,仿品的开片从器物表面迎光斜视可以明显看到裂痕。
古瓷开片的过程;古瓷的开片是在窑温自然降低过程中,和出窑后很长时间里持续形成的开片,开片有疏密深浅的自然过渡。
二、观察角度。元明清三朝烧造的瓷器,除器物外表制作精细程度不同外,在器物的内在因素上也有很大差别:元代瓷器大都制作粗旷,器底和器内绝大多数为裸胎;明代瓷器制作较为细致,官窑器底部绝大多数落款后刷釉,器里也大都为裸胎;清代瓷器,特别是前三代瓷器,不但追求造型完美,绘画精致,除圈足外,器物内外也多数满釉。这就大致上给我们观察器物划分了大致的年代。从观察器物的胎质这个角度来看,元代的最容易,因为它制作得最粗糙,裸露的地方最多,露出的面积最大,胎土品质也最特殊。明代瓷器胎质细腻洁白,质量明显优于前一代,在观察判断的角度上来看,前期的略同于元瓷,后期的与清代瓷器差距不大。清代瓷器由于距离现代较近,在制作瓷器的胎土、造型、方法、机械等方面大致相同,仿造比较容易,在观察胎质方面也就难度较大。
三、衡量标准。由于经济利益驱使,现在仿品赝品比比皆是。在现代瓷器的海洋中要淘到自己收藏的器物,就要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鉴别方法:首先要看器物胎质的老化程度,老化程度越高,器物保真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一些高仿品也想千方百计地用“做旧”的方法掩盖其本来面目,但假的永远也变不成真的,后粘的泥土用手轻轻一抹就会露出器物的真面目。其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些保存较好的瓷器,看起来光亮如新,器表和器底也没有传世品那样有明显的使用和摩擦痕迹,但通过观察器底、圈足和器内的胎土老化程度,结合器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放过好器物的收藏机遇。最后是要正确认识胎土老化程度在瓷器判断中的比重。就收藏瓷器而言,观察它的胎质的老化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底对就对一半。也就是说,器物的胎底看对了,你收藏的瓷器真品在鉴定中就发挥了一半的作用(后接胎的仿品除外)。
(1)罩在瓷器外围的化学成分引起瓷器内在的分子结构改变,从而使瓷器胎釉的性质发生变化,就是瓷器最本质的变化。(这段话说得是新老瓷的区别的本质是什么)瓷器的胎釉不断进行内部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瓷器从新生走向老化、走向衰亡的过程。真品瓷器的釉质和胎骨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环境中,经过漫长时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具有历史变化层次感的物理状态、特征,以及胎釉同步老化后,自然表现出来的那种浓厚的古朴气息,是高仿大师无法菲的。目前的鉴定模式和方法只是根据鉴定者个人的经验,对器物的形制、饰纹、彩料、胎土、釉层、款识的表面现象进行综合鉴别,缺乏对瓷器本质变化的研究。 器物的形制、饰纹、彩料、胎土、釉层、款识等表面现象都是当今的伪造大师人力可为的。他们的“高仿品”虽然不可能达到与真品无别和“神是”的程度,但也足以令大多数人真假莫辨。当然,真品与伪品所表现的气质是不同的(真正的古瓷器具有浓烈的古朴气息)。出土瓷器在土壤里经历过几百年的化学反应,胎骨和釉体在老化过程中(2)由于受到外界温度、湿度、冷热、压力、引力、排斥力和磁场、电波、放射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器物的分子结构在外来元素影响下,发生电子吸引或逃逸的运动变化,产生了新的化合物。(这段话说得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新产生的化合物要在物体内得到合理的安置,物体就会自动而缓慢地进行有序化的内部结构调整,以使物体得到相对的稳定结构。(3)通过高倍放大镜或者显微镜可以清楚看到,釉层上会生长出各种化学元素化合而成的水土沁斑和呈晶莹半透状的白色、灰白色或者白中泛黄的土锈花结晶。(这一段说的是怎么样看这种区别)这些土锈花结晶呈不规则细小斑点或者斑块。有些釉面上会产生半透明微细晶粒组成的烟雾状、流云状、圆圈状等多种形态、多种颜色的结晶斑,釉层内部也生成有乳白色或黄白色的絮花状粉化斑,或者是透明的聚生水晶状、雪花状、玻璃碴状等各种形态的结晶体。有些结晶体表现为极细极短的“毫毛”状或短纤维状,类似于磁铁吸附的细毫状铁末(罩结晶多表现在南宋的官、哥窑瓷器的釉层中,要用40倍以上的放大镜,以最佳的眼力,平心静气地观察)。这些有着独立表现形态的结晶体,就是化学成份在漫长的结构调整过程中按照“物以类聚”的自然法则进行有序排列的结果。(4)罩瓷器本质变化自然表现出来的胎釉老化特征,与人为的伪造结晶有着明显的差别。伪造的结晶形态单一,几乎都是如同霜状的银白色结晶,而且几乎都在釉体的浅表层或者在开片纹处,有些在釉面微有磨损处形成灰白色条块状,类似于自然土碱,但都有明显的人为痕迹。(这段话说的是做旧的表现是什么样)自然老化,是物体内在的化学成分在自然环境中与外界的化学成分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缓慢的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物理状态,它不是人为手段急速促成的腐蚀状。目前,人们尚未重视胎釉老化这一本质变化特征的研究价值,更没有人去认真研究自宋朝及其以前的瓷器,各地都是采用本地的瓷土资源制作瓷器,瓷质和性能各不相同。(5)景德镇生产的影青瓷基本上都是采用自然界中的原始高岭土混合物,加工过程中不添加任何矿物原料,即一元配方。
、判断依据。任何事物都有内在规律,收藏也一样。就瓷器本身来说,传世品不能说没有,但真是凤毛麟角。因为与任何器物相碰,首先破碎的必是瓷器无疑。在这个意义上讲,能保存几百年的瓷器确实是少之又少,像大海捞针,机遇很小。我们现在可见的大量器物,大都是新出土的瓷器,而出土器物由于埋藏的地理环境不同,器物的表面现象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水淹土沁,老化严重;有的如同刚出窑炉,光亮如新。但是不管器物本身表象如何,几百年的历史痕迹总会多多少少地留下印迹,这就是观察胎质的依据。
二、观察角度。元明清三朝烧造的瓷器,除器物外表制作精细程度不同外,在器物的内在因素上也有很大差别:元代瓷器大都制作粗旷,器底和器内绝大多数为裸胎;明代瓷器制作较为细致,官窑器底部绝大多数落款后刷釉,器里也大都为裸胎;清代瓷器,特别是前三代瓷器,不但追求造型完美,绘画精致,除圈足外,器物内外也多数满釉。这就大致上给我们观察器物划分了大致的年代。从观察器物的胎质这个角度来看,元代的最容易,因为它制作得最粗糙,裸露的地方最多,露出的面积最大,胎土品质也最特殊。明代瓷器胎质细腻洁白,质量明显优于前一代,在观察判断的角度上来看,前期的略同于元瓷,后期的与清代瓷器差距不大。清代瓷器由于距离现代较近,在制作瓷器的胎土、造型、方法、机械等方面大致相同,仿造比较容易,在观察胎质方面也就难度较大。
三、衡量标准。由于经济利益驱使,现在仿品赝品比比皆是。在现代瓷器的海洋中要淘到自己收藏的器物,就要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鉴别方法:首先要看器物胎质的老化程度,老化程度越高,器物保真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一些高仿品也想千方百计地用“做旧”的方法掩盖其本来面目,但假的永远也变不成真的,后粘的泥土用手轻轻一抹就会露出器物的真面目。其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些保存较好的瓷器,看起来光亮如新,器表和器底也没有传世品那样有明显的使用和摩擦痕迹,但通过观察器底、圈足和器内的胎土老化程度,结合器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放过好器物的收藏机遇。最后是要正确认识胎土老化程度在瓷器判断中的比重。就收藏瓷器而言,观察它的胎质的老化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底对就对一半。也就是说,器物的胎底看对了,你收藏的瓷器真品在鉴定中就发挥了一半的作用(后接胎的仿品除外)。
下图是有橘皮釉的老瓷器局部图,看一点光感亮坚挺有厚度和油润感,以供大家橘皮釉的新老对比。
最后,新老瓷器局部对比图供大家比对,左新仿右老,新仿橘皮釉光感薄散干;老瓷橘皮釉材质老化特征明显,光感亮厚油润度强。
在唐代以前,中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到了宋代以后,单色釉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坤时期,也就是清三代时期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达到了鼎盛。古玩圈内我们接触到的新老单色釉瓷器也比较多,那么我们怎么来鉴别单色釉的新老,什么才是单色釉瓷器鉴别的最本质方法呢?下面我将一一为大家讲解。
首先,我在很多文章中提到过鉴别新老要看古瓷的“老光”,看“老光”是胡耀明师傅的胡氏鉴别瓷器本质方法之一,为什么是之一呢,这个我会在以后的其他文章中为大家介绍。书归正传,当然看老光也是鉴别单色釉瓷器新老的本质方法,老光在老瓷器釉面上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本质特征就是看光看一点坚挺、聚光、莹润和有厚度感;新仿瓷器的新光表现形式是看光看一点散的、漫的、干的和薄的。也有的人会质疑说光看起来都一样的,这个区别很大,不要光整体去看,要看光的一点,稍微把图片放大一点看,当然更要新老单色釉瓷器釉面比对着看,一比新仿单色釉瓷器就现原形了,这叫“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下面这些图片都是新仿瓷器先发上来给大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眼光先辨别一下,然后我再附上新老对比图,以便大家对比鉴别来提高眼光,谢谢!
最后,附上新老单色釉瓷器局部鉴别对比图,以供大家参照对比,谢谢!
瓷器辨伪首先要区分赝品和仿品。仿品是文化的延续,仿得好的瓷器同样有收藏价值,且有一定的增值空间。而赝品是在仿品的基础上,人为做旧、打磨、酸浸、碱咬,使之看似真品,这有明显的欺骗性。 的三种方法 首先是听声音:新胎声音硬、脆,而老胎铝含量较高,具冷性,敲打时声音沉闷; 再看光泽:新瓷有高光点,光亮刺眼,而老瓷光从内发,黝亮养眼;最后可用弱酸洗胎:刻意做旧的新胎一洗就露出了本来面目,而老胎表层不能轻易洗掉。 还有一种用胶搀和杂物的方法特殊做旧,不容易洗,需综合分析再做判断。 排除人为造旧的因素后,再从形、色、神韵、纹饰、成型工艺、绘画技法等方面,根据书籍资料断定瓷器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