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古瓷片如何储存

虚心的招牌
朴实的酒窝
2023-03-31 04:39:30

重庆三峡博物馆现场展出甲骨70余片,你知道文物的保存方法吗?

最佳答案
温柔的芹菜
负责的帅哥
2025-08-15 16:47:16

你知道各种文物的保存方法吗?

骨质文物的保存方法

为了使文物不再崩裂、翘曲变形或酥解。放入95%乙醇浸泡至无气泡产生,再浸入无水乙醇半小时,替换水。再浸入丙酮半小时,替换乙醇,干燥。进行加固,三甲树脂比较适合骨质的耐候性、耐腐蚀性、耐水性、渗透性及固化强度。浸入1%-4%的改性三甲树脂丙酮溶液约10小时,取出放入丙酮环境中干燥至固化。材料的修复用三甲树脂。胶黏剂不易纠正错位现象,对骨质文物残缺部位可用30%或20%三甲树脂溶液调配骨粉或树脂来补配如需做旧则进行着色。对于骨质文物的保护刷涂保护剂,保护剂需粘附着力强,韧性、成膜性良好,无光泽。不会发生开裂、变形、翘曲、酥粉、霉变现象,强度提高,保留了原貌、安全无副作用、可使文物再温、湿度较低环境下长期共存。

陶瓷类文物的保存方法

陶瓷类的文物比较珍贵而且易碎,因此,需要选择具备坚固、承重性强以及方便存放等shu特点的物件。最好的储存方法是把瓷器放在根据尺寸定制的带有柔软内囊文物囊匣中,这里我推荐使用传统手工木质囊匣或者摇盖式、天地盖式的无酸纸囊匣。而且古陶瓷文物在存储的过程中也要小心谨慎,需使用柔软的棉卷裹瓶身,一手托着瓷瓶的背部,另一手握住瓷瓶的底部,小心地置入囊匣中。陶瓷易磕碰,若需要将其拿出来摆放的话,最好是放在固定的木架子上。

纸质文物的保存方法

纸质文物主要要预防虫害,常用的物理方法有低温、高温杀虫法,就是将环境控制在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温度水平一段时间,二达到杀虫的目的。温度范围有40℃~45℃或-10℃~8℃。另外还能通过降低环境的含氧量杀死害虫,方法是往环境里填充一定的惰性气体或是放入除氧剂,达到降低氧气含量的目的,持续一段时间后害虫就会窒息而死。 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熏蒸法,即在密闭的条件下,使用化学熏蒸剂以毒气分支的状态穿透到害虫体内,使其中毒而死。

霉菌对纸质文物构成致命威胁,物理法有低温冷冻法、缺氧法、微波辐射法、r射线辐照法。但它们的缺点是技术性比较强,成本高,在具体实施中有一定的难度。化学方法有熏蒸法,现在比较常用的是甲醛熏蒸法,它的优点是价格便宜,在常温下使用比较安全,设备要求不高,使用环境条件也较容易达到(温度为20℃以上,相对湿度为70℃以上)。

最新回答
魁梧的白云
繁荣的小刺猬
2025-08-15 16:47:16

西周原始瓷器不管是古瓷器

,还是现代瓷器,都要严格保管。有些瓷器,是在不小心的情况下损坏的,或者损坏的程度不大,这些都需要经过很好的处理,细致的保存下来,而不是当垃圾一样,随便仍在垃圾堆里。

文物专家认为,有些瓷器因为受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紫外线、霉菌、害虫等影响,从而受损,以至于让瓷器表明出现细纹等破裂情况。因而,我们需要更加注意环境因素,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一般而言,控制好环境,虽然瓷器质地不一,保存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如果能切实做到应有的防护措施,这也就能延长古玩的寿命了。

空气中,有温度,也有湿度。保存瓷器的环境是要保持恒温的,当然,湿度也要保持一致。湿度虽然不能同温度一样,出现突然的致命点,但湿度一大,超过临界点,比如30度,一旦超过30度的湿度,细菌和昆虫的生长速度就非常的快,细菌对古玩的侵蚀也变的很快,随即而来的化学反应速度也慢慢加快,综合各种化学反应情况,瓷器的侵蚀程度在慢慢增加。

湿度不能低,也不能高。湿度高的情况,正如上面所讲的,而湿度低的时候,也会给瓷器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所以我们需要注意,温度和湿度,都要适宜。

炙热的小笼包
潇洒的黑猫
2025-08-15 16:47:16
瓷器如果保养不当,会受到严重危害,不利于瓷器的长久保存,特别是传世和出土的精品,更应该精心保养。瓷器虽然珍贵,有些藏友对于它的保养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只要方法合适、即能保养得当,尽享收藏之乐。那么,得到了心爱的瓷器,平日里应该怎么样对它进行保养清洁呢?下面是景德镇陶瓷世家王掌柜总结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低温存放古瓷

瓷器最理想的储存方法是把瓷器放在定做的囊盒里,囊盒用海绵或泡沫衬垫,不要把两件瓷器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中间一定要用泡沫隔开。如果要陈列的话,最好是放在固定的坚实的木架子上,玻璃做的陈列架最好不使用。

另外,文物鉴定专家表示,从古玩损坏的程度上来看,主要是受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紫外线、霉菌、害虫等影响。因此,只要控制好环境,对各种质地的古玩采取不一样的保护措施,就能够延长古玩的寿命。

人物瓷器在取放时,须注意当心人物的须发和手指部分,因该部分最纤细,易损坏。同时在提放人物时,避免单手拿人物的头部,因人物的头部大多系插进身子中去的,要防止头与身分离,所以应一手拿住人物的头部,一手托住人物的身子。

2、清洗方法

1、一般的污渍可以用碱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净水冲净。洗刷瓷器最好用木盆和塑料盆,不宜用瓷盆和水泥盆,以避免瓷器碰伤。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温,以防冷热水的交替使瓷器发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铅的成分较多,出现泛铅现象,可先用棉签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净。

4、如果瓷器有开片或冲口裂纹等现象,污渍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刷洗。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为酸、碱性物质易损伤釉彩。珍贵瓷器收藏时应配有相应尺寸,带胆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

5、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移动时应该双手捧,或是一手的拇指和食中二指扣住边缘,另一手的四指和手掌托底。忌用单手拿盘、碗的一边,以防断裂。

6、薄胎的器皿,胎薄、质轻、娇嫩,移动安放时更须小心,要双手捧,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长度高,还须防风吹倒。

7、带座、带盖的瓶器取放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3、瓷器的保养

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一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出土的低温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会渗入很多杂物,甚至会出现脱釉脱彩的现象,应先在胎釉之间加入少量的粘合剂,在彩上再涂较软的粘合剂以防彩釉大面积脱落。

如果是在地下埋藏较长时间的高温釉或釉下彩,在瓷器表面还产生很多钙质、硅质化合物,即土锈。可先用清水清洗一次,用3%双氧水浸泡3小时左右,再用清水浸泡30小时以上,用清洁白布清洗,一般可除去土锈,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高温釉和釉下彩。

望采纳,谢谢

细心的春天
疯狂的蓝天
2025-08-15 16:47:16
收藏瓷片当然可以与整器收藏一样,到古玩市场、地摊、乡下等地方去淘换,,但还有一些特殊的途径值得一提。

途径一:野外捡到宝贝。在过去,陶瓷基本上都是生活用品,人们打碎了可能就会扔了。几百年以后,这些瓷片就埋藏在地下。特别是像北京、西安、南京这些历史文化古城,往往一动土底下就有瓷片。因此建议一些朋友,也可以像搞地质、生物的人常到野外采集标本一样,去野外收集瓷片。比如可以经常到正在修建公路的工地上去楚摸踅摸,这就是很好的时机。

途径二:抓住城市建设的机会。搞基本建设与城市改造会有很多土方工程,经常会有一些瓷片出土,而通过这个方式淘换来的瓷片一般都是真品。此外,瓷片的种类与数量会因地区而定。比如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古都,明清时期的瓷器非常多,尤其是明代。再比如,古城扬州唐代的瓷片较多,因为当时它是一个港口,所以在扬州比较容易出现盛唐时期各个窑口烧造的瓷片。同样,杭州是南宋的者p成,瓷片也非常多,据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土了很多南宋时期的瓷片。因此,有些人出差或旅行时,会来到一个地方有针对性地重点收藏一些瓷片。

当然这种收藏方式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并且不影响他人施工。通过这个方式淘换来的瓷片是不违法的,而到窑址去挖掘却是不被允许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四中兴建一栋教学楼时,出土了大量明代早期的瓷片,确切地说是洪武时期的瓷片。更早的在20世纪70年代时期,北京现在的北二环,出土了很多元代或明初时期的瓷片。北二环当时是明代的城墙,永乐时期建明代城墙时,基本上是两边打墙、中间夯土,有很多明代的瓷器等都埋在了城墙地下。因此,许多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在北二环捡到过精美的明青花瓷片。

途径三:枯井下觅宝。瓷片容易埋在地下是有历史原因的,当时的垃圾不像现在这样集中处理,儿乎就是就地掩埋的状况。其中枯井也是瓷片藏身的一个地方。因为当时人们饮用井水,当一口井不出水时,人们就会把碎瓷片等填到井里,或者是打水时不小合落下瓷器。枯井下的瓷片一般保存得都比较好,因为那个时期地下水位比较高,有利于保护瓷片少受损失。

精明的电灯胆
紧张的雪碧
2025-08-15 16:47:16
文物收藏品的保存要求和方法

由于文物收藏品种类繁多,质地不一,性能有别,因此对它们的保存要求是不一样的。收藏家可根据自己的居住条件和藏品的性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措施,做好藏品的保管、养护工作。

1、温度和湿度

为了使藏品能长久保持良好的状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般来说,15~18℃的湿度和50~65%的相对湿度对各类物品都比较适宜。在温度太高时,应进行降温;温度太低时,应进行加温;湿度太大时,采取除湿 措施;湿度太小时,进行加湿,在室内须放置温度计和湿度计加以观察,根据室内的温、湿度变化而采取必要的措施。

另应注意放置藏品的架、柜、箱等均不能紧贴地面或墙壁摆放,应将其垫置到适当高度,或离墙有一定的距离,并要时常检查挂在墙上的绘画、挂毯等背面的墙壁是否有潮湿现象。

2、有害气体和灰尘

现代社会空气中的污染十分严重。当大气中含有微量臭氧的时候,能使铜、铁、铅等金属氧化,使织物、纸张和彩画上的颜料褪色或变色。许多有害气体,如煤中、 腐败的食物及厕所中散发出的硫化氢(有臭蛋气味)气体对银器、铜器和铅器等均有害处;氯气能使染料褪至无色、对织物、纸张和皮革等都有破坏作用,并引起金 属腐蚀;飞机、汽车、烟囱、煤炉等大量排出的二氧化碳就更不必说了。空气中还常混杂有极微细的硬质颗粒,它们与湿气结合降落并沉积在物品上,易于细菌和霉 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对各种有机质地的收藏品的危害尤大。

为防止有害气体和灰尘对藏品的影响,应将藏品放在空气较为清新处,尽量减少煤烟及粪便气味等可能对藏品造成的损害。室内注意清洁,经常用微湿的软抹布消除灰尘,用吸尘器定期清扫房屋,甚至可将藏品用玻璃、盒子等封闭起来。有条件的,应采用空气净化设备。

3、霉菌和虫害

防止霉菌生长的有效办法是自然通风,并想方设法消除室内的生霉环境。已发现有霉菌的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也可用一些消毒剂如麝香樟脑、苯酚等制成杀菌溶液,进行喷雾。对于害虫可用固体杀虫剂,如氰化钾、对位二氯苯、烟草等,并应积极参加灭鼠、灭蝇活动。

4、光线

自然光线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会引起物品脆弱变质,可见光会损害色彩,对藏品起着破坏作用,因此藏品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窗户上应当安置百叶窗或玻璃,以减少紫外线对藏品的影响。

5、常见文物收藏品的保存要求

由于各种藏品的质地、性能不同,对它们的保管措施也就相异,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1),纸制品

图书、文献、字画等类主要由纸张或织物构成的物品,极易成为霉菌和蛀虫生长的食物,还易于吸水,纸张经过曝晒后,还会褪色、变脆。因此现代一般家庭收藏此类物品,应注意防潮和低温,纸张和织物应放在暗处保存。

在观赏藏品时,也应注意对书画的细心保护。《画禅室随笔》曾谈到画不可随意示人,并概括为五不可:灯下不可,酒后不可,雨时不可,妄加批评不可,武人(指不懂画的人)不可。

油画、版画等艺术品保存也应注意防潮、低温和隔尘。挂在墙上陈列的油画可事先在背面保护上一层不透水的聚乙烯薄片,并用聚乙烯胶带粘封,以防因湿度的变化 而发生翘曲。油画尤其不能靠近炉子和其它采暖设备放置,因为这易导致油彩的融化。油画应放在光线柔和之处,不能强光照射,但也不能完全没有阳光。保存版画 要注意绘画颜色的固定,以免其脱落。可用合成树脂的稀溶液喷雾加固,如用5%聚乙烯酸乙醇溶液,2%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甲苯溶液等。如操作恰当,可完全做到 不改变原来的色感。

(2),石 制品料

石质艺术品比较耐久,对光也不敏感,在一般的居室中足以长久保存。对于雨花石等观赏性石头,一般人爱将其浸在水里,但有些地区的水质碱性较大,可稍加些食用醋中和。但是过于潮湿的空气也会导致石制品风化现象的产生,因此,最好存放于干燥的环境保存。

(3),金属制品

青铜器主要注意保护它的稳定状态,避免各种氧化腐蚀反应。如采用5%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氧化银封闭法、金属缓蚀剂等对青铜器进行保护性处理,将其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保存。

铁器在金属器物中最易被氧化腐蚀。在稍带潮湿的环境中,短期内可能被全部氧化物腐蚀掉。对铁制品可采用缓蚀剂、磷酸盐或鞣酸盐、涂蜡或高分子材料的表面封护等方法进行表面保护(如已生锈先去锈或氯化物),并放在较干燥的环境保持存。

金器制品应保存在托盘上、套子里、垫棉花的盒子里或者放在小袋子里,勿使互相碰撞或受到挤压,以免机械损伤。

银器易受含硫物质的浸蚀使颜色变得晦暗,此为黑色硫化银,它也易受氯化物腐蚀,形成角银(氯化银)。银器对光不敏感,耐低温,宜放在空气净化的环境方。

锡器制品保存时,温度一般不低于18℃。因为在气温低于18℃时,锡就有变形趋势,温度愈低,变形趋势愈大,严重者导致出现“锡疫”。锡器本身柔软,要避免机械碰撞和挤压,应放在盒子里或套子里,并存放于干燥环境保存。

铅主要用于铸造货币、装璜艺术品和雕塑等。它易受有机酸(如醋酸、鞣酸)及油、脂等物质污染。在潮湿情况下,过量的二氧化碳会与之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铅。铅 制品保存时不能使用橡木制的橱或抽屉。因为橡木家具中有时会渗出鞣酸腐蚀铅器。其它木材也应充分地干燥,最好涂上抗蚀性的漆,并存放于干燥环境保持。

(4),陶瓷制品

陶器和瓷器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止碰撞或摔碎。陶器一般是多孔性的,可吸收大量的水份,气温若骤冷骤热、时干时湿,对其长期保持良好状态不 利。一般稍具历史年代的陶瓷器已成为人们珍爱的艺术品,宜注重室内的陈列设果,也要注意经常性的清洁保养措施。

(5),含纤维材料制品

保存漆器、木器和竹器要避免过于潮湿的和过于干燥的环境,潮湿易于滋生霉菌,干燥易使物品开裂。另外要注意防虫和杀菌。因许多虫害是造成木制器物损失的重 要原因。在使用杀虫剂时最好先做一下试验,以确定所用试剂对油漆、彩饰没有什么损伤时才能用。若想使器物不发生开裂、收缩和变形,可对器物采用自然干燥或 用明矾浓液煮沸等方法进行脱水定形,这样也有利于器物的长久保存,最好放于湿度恒定的环境。

丝、毛、绵、麻织器及人造的合成纤维制品(人造丝、人造毛、人造棉等)均由有机物质组成,其保存应注意防霉、杀菌、杀虫。如在织物上发现有轻微霉菌,可在 荫凉通风处晾晒,以阻止霉菌的蔓延。表面上的霉可以用软毛刷刷掉。倘若霉菌蔓延很宽、很深,那就应当消毒杀菌。此外,樟脑、萘球、对位二氯苯常用驱虫剂可 用纸包着放在箱柜中,或置于布袋中悬挂在橱内。纺织品对光特别敏感,因此要尽量避免阳光照射,最好放在暗处保存,空气应当干燥、新鲜、洁净。

皮革制品收藏时可用甘油、羊毛脂、蓖麻子油等保护。光线特别是紫外光线对皮革有破坏作用,高温对皮革也明显不利。太干燥了,皮革易于脆弱;太湿了,皮革易 于生霉、腐败。皮革亦容易被虫蛀蚀,可用0.35%对位硝基苯酚的水溶液或酒精溶液杀菌,麝香樟脑、硫酸锌和水杨酸等也都可作为皮革的消毒剂。用滴滴涕和 除虫菊混合配制成的杀虫溶液对保护皮革制品也有较好效果。最好存放于干燥环境保存。

(6),骨质角质制品

骨和象牙制品有较好的抗袭、抗压和抗折性能,但当遇到热力和潮湿的变化时,容易翘曲。酸、碱类及细菌对骨蛋白都有腐蚀作用,酸性作用还会使骨质松散,必须加以注意。 角制品(牛角、鹿角等)质地脆而多孔,收藏保管的方法与骨制品基本相同。

琥珀遇高温(120~130℃)易变软,性质脆弱,常有裂隙。裂隙中的水一经冻结,再经膨胀就会酥裂。又因琥珀是一种树脂,应避免接触醇类和醚类试剂。

玳瑁、螺钿(贝壳)、珊瑚类器物常以装饰品形式出现,其主要成份是白垩(碳酸钙),易被酸分解,故应避免接触酸性。

上诉制品都会被霉菌侵蚀,最好存放于干燥环境。

(7),其它

在拿取珍贵文物收藏品时,也必须要注意对文物收藏品的保护。如必须精神集中,轻拿轻放,并注意保持藏品的清洁,防止汗水、唾液污损文物,也不要持烟或吸烟接近文物。

文物藏品的陈放也应注意的问题。根据现代的一般收藏条件,书画作品要进行装裱,并且在卷紧之后,装在纸盒内;易碎的藏品最好放在橱、柜或纸箱、木箱内。一 般一箱一件,不能乱堆乱放。较大、较重的藏品,要放在安全、稳固之处。用排架或书柜陈放藏品,轻巧者可放在上层,笨重者放在下层;小件藏品放在前面,大件 藏品放在后面;细长、重心不稳的藏品宜横放,或有其他稳定措施。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采用常温干燥箱或者低温干燥箱以及恒温恒箱等技术措施;来保存文物藏品,已经开始得到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一切从确保藏品的安全出发。掌握基本的保管常识和“贵在精心”是藏品得以长期保存的基本条件。

专注的唇彩
丰富的小丸子
2025-08-15 16:47:16
瓷器基础知识

一、制瓷材料

高岭土

——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

——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

——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

——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

——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

——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

——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

——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

——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

——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

——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二、工艺类

拉坯

——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

——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

——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

——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

——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仰烧

——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

——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可分为:(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叠烧,如定窑。(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

——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

——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

——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浸釉

——浸釉是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又称“蘸釉”。将坯体浸入釉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浆附着于坯上。釉层厚度由坯的吸水性、釉浆浓度、浸渍时间进行控制。适用于厚胎坯体及杯碗类制品施外釉。

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升温,通过收藏渠道来参与投资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和其它的市场投资一样,在艺术品的投资上同样是存在着风险的。只有收藏到真品,才能够升值。不少人常常通过拍卖会的渠道去购买收藏品,但当前国内的拍卖还不十分规范,拍卖品的真品率也问题不少。

据报道,广东有一次陶瓷拍卖,真品率仅百分之一。现在好多人都看好国外回流藏品,可是,在回流藏品中同样存在着真赝混杂的状况。有一位藏家花了百万巨资从英国买回一批瓷器,后经专家鉴定,全部是赝品。因此,为了躲避风险,在投资艺术品时,自己能懂得识别真假就显得十分重要。

怎样识别真正的古瓷?

我国的瓷器生产,如果从商周时代算起,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综观历朝以来瓷器生产,都是在发展之中又有着各个朝代不同的时代特色。因此,了解各朝瓷器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了解各朝瓷器生产的不同时代特点,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去鉴识历朝历代的真品瓷器。

一般说来,瓷器的形制、纹饰、款识等,后人都是可以仿制的。因此,拿到一件瓷器,鉴别真伪的首要因素并不是这些。当然,这些条件,在断代上是必须要考虑的。

比如,历代各朝在瓷器上绘龙的图纹都是各有特点的。以清代为例,顺治朝的龙俗称鸡爪龙,龙爪画得犹如鸡爪康熙朝多见弓字龙、夔纹龙雍正朝的龙头常画得犹如鳄鱼,此外多见螭龙纹到乾隆朝,龙头画得像长须老头一样嘉道以后,多见带鱼龙,龙身很长,像一条在游动的带鱼,弓起像虾弓光绪朝多见点睛龙,龙眼之处像是刚点上去一般,特别有神。知道了这些画龙特点后,凡见有龙图案的清代器,你就可以结合其它特征,准确断代了。但在确定真伪之前,这些因素也只能是一些参考因素。

瓷器四要素

要确定一件瓷器的真伪,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以下四个要素,那就是:

一要看胎质二要看施釉三要看彩料四要看有没有真正的老旧之气。

首先,中国瓷器的胎质构成,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

唐代以前,是属于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物的胎质构成比较粗疏。像唐三彩的胎质就是半瓷半陶的,比较粗松。如果你见到的“唐三彩”胎质制造非常精细坚致,那么,这个东西肯定就是不对的。

再如,宋元时代吉州窑黑釉盏的.胎质也是比较粗松的。而且,当时工人在制作拉坯工艺时做得快速利落,每个碗底部只用竹刀迅速地刮一遍就算了,所以,留下的修刀旋痕非常明显,很粗糙。如果你碰到的吉州窑碗修胎讲究、工细,胎质又是很坚硬、精细,那么,不必看其它方面,这个碗必定是后仿品无疑。

现在,元青花的瓷品很受藏家关注。识别元青花,除了看其施釉较厚,釉面有堆脂感彩料使用“苏麻离青”,色泽浓翠,有铁斑等等的特点外,在胎质上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一般元青花瓷胎体都较为厚重,大器烧成后底部常有开裂。胎质细白坚致,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色火石红形成,这种火石红,在器身的白釉较薄之处也会泛出一种肉红色来。如果“元青花”器釉面干枯,胎质粗松,又没有火石红,釉薄处也看不到肉红色泛出,那么,藏家就一定要小心对待。

此外,像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

第二个是看釉面。

瓷器的施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这种釉与胎面的粘着力不强,因此,施釉较薄,有流淌,还易剥落,这也是鉴识的一个要点。像鉴识唐代的彩釉器,一是看釉色有否流淌,看色与色之间是否有因为流淌而产生的交融,二是要注意晚唐以前的彩釉器常会出现的釉面的剥落和开裂。

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细小的开片,而这种开片又不可太明显,如在一米开外就可见到,那么,这就是个仿品。

南宋以后,改施石灰碱釉。这种釉粘着力强,可以施得很厚。所以南宋以后的瓷器,如哥窑、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等的器物釉色就显得肥厚滋润,放大镜下还可见到未熔的石英颗粒。

另外,从釉面看,从中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都有利于鉴别。像宣德、雍正等朝的瓷面都可见桔皮纹乾隆单色釉器胎釉结合处的釉面可见细小的锯齿痕万历、康熙青花的釉面常可见指捺水印纹晚清几朝瓷器的底面釉上均可见高低不平的状况,俗称“波浪釉”,等等,这些都是通过观察釉面所提供的鉴识依据。

第三是看彩料。

不同的时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矿物料,而现代仿品则常用化工料来替代,因此,凡见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鉴识时加以剔除。而矿物料在各个时期也都是不一样的。就拿绘青花所用的青钴料来说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用的。

洪武朝时,有进口、国产两种青料,进口料呈色鲜艳,国产料呈色灰暗永乐、宣德两朝官窑器多用进口“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青花上有“铁锈斑”成化到正德前期用平等青料,发色淡雅秀气嘉靖到万历前期官窑器多用进口回青料,发色艳美,蓝中带紫万历后期至崇祯用石子青或浙料,除个别发色鲜艳外,一般都清淡无华在清代,顺治早期多用石子青,后期多用浙料康熙早期延续顺治,青花色泽灰暗,偶有清淡,中期多用浙料和云南出的珠明料,呈色翠蓝,层次分明,晚期呈色偏淡雍正、乾隆时,色泽不如康熙,层次也减少晚清各朝均有所退步。

根据使用青料的不同情况,就大致可以判断器物所属的年代。其它的彩料也同理,不管是五彩或粉彩,不同的朝代所用的彩料都是有所区别的,熟悉了这些,也就可以帮助来识别和判断。

从彩料的外在表现也可以用以区别五彩、粉彩和珐琅彩。五彩器除绿彩有玻璃彩外,其余均一抹色平涂,表面相对显得粗糙粉彩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粉质感,表面较平滑,但无玻璃质感。粉彩不能做到全粉彩化,其中的矾红必定是五彩。因为烧造温度高了,矾红要流淌,因此,若发现矾红粉化或玻化,则必定是民国以后的现代工艺珐琅彩也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油质感、玻璃质感,没有粉质感。因为不用氧化铅工艺,因此,绝无蛤蜊光出现。

第四是要在器物上看到真正的老气。

传世品上应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迹,应有因岁月而留下的痕迹出土器上应有土气侵入的痕迹。这些痕迹表现在器物上,一个就是因为空气的氧化和长期存放在空间而形成的包浆。有包浆的器物上面,就会有一层类似涂了薄油一样的温润的油光。年代越久,油光就越强。如果是青花器,那么,包浆下的青花,应是下沉的,犹如上面有一层水一样,俗称“水头”。

新器的青花上是没有水头的。老的传世品一定会有一些使用过的痕迹,有揩拭痕、擦伤痕等等。这种痕迹没有规则,是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和现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人工做的有规律性,比较生硬,仔细观察,可以区别。如果器物入过土,也应有土侵和灰皮等被腐蚀的痕迹。

新出土之物,闻之应有土香气味。现在也有人工用酸腐蚀等方法来做的,但不像真正的土侵和灰皮那样深入肌理和无规律可循,闻之则有异味。

现在还有在烧造时通过用釉面涂锌来作旧。因为锌元素在高温下比较活跃,能促使釉面气泡爆裂,以此达到作旧目的。但涂锌作旧的器物,也可以识别:涂锌的器物,高温下气泡是一次性破裂,不像自然老化的,有时间因素加入,因而是有多有少,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另外,涂锌件因气泡大量破裂,造成釉面出现流动,放大镜下可见弯曲的水波纹。总之,凡是老的东西,必定有真正的老气留存凡找不到一点老气的器物,必定是新物无疑。

上述四个因素在鉴识时要结合起来考察,考察时还要结合形制、纹饰和款识等一起来考虑,如发现有一点不对,即可全盘否定。之所以强调在鉴识古瓷时,要从上述四大要素去入手,是因为,这四点是现代作伪者较难仿出的。

瓷器鉴别知识

器型方面,赝品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以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代有变迁。如清雍正时所仿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虽然制作精工,但其余姑置勿论,仅造型一项的微妙差异亦可略见端倪。除整体风格外,对于不同器物,还要从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瓷器内部等各个局部加以观察,看看各时代有何异同。若能经常把玩和测量古瓷的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十分有利。

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题材内容、装饰手法拟或工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较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又如成化斗彩文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着单衣。这些微妙的时代特点,往往为后世仿造者所忽略。至于施彩工艺的演变,如成化斗彩中独具的姹紫色和不施黑彩(用黑彩勾勒轮廓线最早不应早于正德)明代及清初红彩均为深枣皮红色明代绿彩多显黄绿色粉彩是于康熙中晚期才出现的此类知识必须具备。另外,纹饰图案所表现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如后仿清前期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器物,运笔常显拘谨、幼稚、生疏、滞断,或图案层次不清,无生动感还有的纹饰过于细腻,亦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

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淘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国明清瓷器,其胎质烧结瓷化的程度又过高,以指轻扣,发声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与清雍正和晚清、民国时期后仿器的小波浪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另从釉面的新旧光泽看,很多仿作者故弄玄虚,将仿品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浆沱,甚至稍加损破,以示出土状。然后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决无古瓷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现象。

款识方面,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体会各代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比较,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瓷器的保养小知识

一、器体大的瓶、罐、尊移放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且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买大花瓶的客户要注意,像大花瓶这类器体大的瓷器、瓶尊一般都是两段拼接而成的,移动时因形体大,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托住底,一手拿住脖子,以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要抓住器物的主体,而不要抓把手或瓷器佩饰部件等,因为这些地方都很容易断裂,或者把手是粘的,你抓把手就很容易再次扒断,在拿起一件带座、带盖的瓷器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要把能分开的部分先取下,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二、瓷器属于易碎品,在保存上首先要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时要注意戴好手套,在桌上用绒布垫好观赏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完毕之后放回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薄胎的器皿,胎雹质轻、娇嫩,移动安放时更须小心,要双手捧,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长度高,还须防风吹倒。

三、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者釉下彩瓷器,要先放置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爱用洗洁精洗掉外面的油渍,用毛巾擦干装在盒子里,盒中要放一些泡沫进行冲垫,且泡沫的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在盒子中,要保持充裕的空间,切勿挤压,以免伤到藏品。

四、那么瓷器理想的保存方法是什么呢?

先说在没有陈列的时候,首先、我们把瓷器放在定做的盒子里,盒子里有海绵或泡沫垫,其次,不要把两件瓷器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一定要用泡沫隔开。再说说瓷器的陈列,瓷器要陈列的话最好是放在固定的木架子上,比如实木做的博古架,架子一定要结实稳当,不会轻易摇晃。

五、清洁。

其实瓷器的清洁很简单,通常仅需擦拭灰尘,平时保养可以用一块湿布擦拭瓷器,用柔软的画笔清扫瓷器灰尘,用柔软的刷子刷瓷器的缝隙,不要用水直接清洗未上釉的陶器,因为陶器有吸水性,而且出土的陶器外表很松垮,有的器身的化妆土已经像粉末状不能清洗,清洁的时候,务必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