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商周时期有瓷器吗 商周时期有没有瓷器

如意的自行车
舒服的银耳汤
2023-03-31 03:43:19

商周时期有瓷器吗 商周时期有没有瓷器

最佳答案
健壮的鼠标
高贵的白昼
2025-08-15 19:13:27

1、有,但那时候大部分用陶器,老百姓用陶器,官员和贵族用青铜器。

2、商周原始瓷器指商周时代以瓷土作胎,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胎质烧结,无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器表有釉,但胎呈灰色,薄层不透光的陶瓷器。亦称原始青瓷、青釉器或釉陶器。它是中国成熟的瓷器出现以前的产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最新回答
着急的石头
诚心的美女
2025-08-15 19:13:27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商周时期就有原始瓷,但真正的瓷器东汉才烧制成功。瓷器区别于陶器最大的特点是吸水率低,胎体可透光。陶器大多不施釉,而瓷器全部施釉。瓷器胎体可透光,胎体可“薄如纸”,但陶器无论做的多薄都不会透光。陶器 主要材料是黏土,瓷器的是瓷土(高岭土)熔点很高。

粗心的网络
开朗的蜜蜂
2025-08-15 19:13:27

青铜器(代表:司母戊大方鼎):

古代生产、生活用具的发展,大抵经过石器、青铜器、铁器三个阶段。青铜是铜、锡、铅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色青灰,熔点低,质地硬,铸造性能好,远较纯铜便于使用。中国进入青铜器时代很早,偃师二里头遗址即已发现铜器、坩埚碎片等物。到商朝,青铜器治铸已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成为当时手工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行业。商朝青铜器种类繁多,包括生产工具、兵器、礼器、乐器、车马器等。

商朝前期的青铜器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出土,1939年在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因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重达875公斤,高133.长110.宽78厘米,形制雄伟美观,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就目前所知在古代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很多古代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含酒器、食器),其上都铸刻有文字和纹饰。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商朝金文的篇幅通常比较短,大都只有几字,一般是器主族氏、名字、先人之名等等,多用象形性较强的文字表示,具有族徽性质。商末始有稍长的金文,然亦不过40余字。到西周,才出现上百字的金文。尽管如此,商朝金文如与甲骨文相参照,对研究商的历史和文字,特别是探讨商人家族组织制度,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陶瓷器:

以白陶为主;最早的瓷器;玉器加工发达。商朝陶瓷在烧成工艺上有很大提高,馒头窑是主要的窑型。在江南地区新出现一种比馒头窑更为先进的陶窑一龙窑。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虞,江西吴城均发现了商朝龙窑。这种窑一般依山势建在山坡上,窑身呈长条形倾斜砌筑,外观上形似一条龙从下而上,故名龙窑。龙窑比起横穴窑、竖穴窑、馒头窑来,有多种优点,因依山而建呈倾斜向上状窑炉本身就有自然抽力,窑炉火势大,通风力强,升温快。可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窑的长度,从而提高窑的装烧量,还比较容易维持窑内的窑炉气氛这对烧瓷器更重要。

魁梧的白猫
细腻的高山
2025-08-15 19:13:27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是我在博宝宝珍商城上看到的,给你看看吧。

昏睡的柚子
隐形的月饼
2025-08-15 19:13:27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年代约为西元前4575——前2550年前後。仰韶文化以磨光红陶和彩陶著称,造型多样,器物手制成型,即用泥条盤筑法,实用美观;纹饰多以黑地绘红彩,其精美的纹饰,鲜艳醒目,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广泛流行的一种精美陶器,它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多为手工制作,常见的器形有碗、盆、钵、罐、瓶等饮食器、盛贮器和汲水器等。

龙山文化:

黑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珍贵的遗产,是东方陶器艺术瑰宝。它是以龙山文化薄如蛋壳的黑陶与黑皮或黑衣陶的良诸文化的产品为堪称代表。

夏、商、周: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印纹陶、白陶、红陶、原始陶等。这一时期的陶器仍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斝等。其中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陶器有素面,纹饰有简单的绳纹、篮纹或彩绘各种图案。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商代中期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随著窑炉与烧窑技术的改进,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陶器表面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且更美观。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陶胎上绘上各种图案,釉色则多为青绿、青黄色。

西周以後,陶器种类繁多,除陶制生活器皿之外,还出现了各种砖瓦、陶俑和建筑用陶等。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制陶作坊,产品上大多留有文字铭记,此时印纹硬陶处於繁盛时期。此外,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时期漆器的影响。

秦时期:

由於秦始皇耗资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房宫和陵园,因此需要大量的砖、瓦与大量的陶瓷器具为宫殿内所用。再加上战国、秦汉乃至唐代,用陶俑、陶兽代活人或动物以及陶明器随葬,制陶业更加繁荣,品种随之不断扩大,制作方法日趋丰富。

一九七四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制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准。其数量巨大,仅仅挖出一个角落,就有千万之多;制作精制,神态各异,造型生动,显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艺。

西汉、东汉时期 :

西汉在经过「文景之治」後,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人文艺术、自然科学、手工业、造纸业、商业、水利等都达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汉代陶制品无论在质地、品种、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方面都非常繁盛。陶器有灰陶、硬陶、铅釉陶等;装饰手法采用印纹、划纹、堆纹、暗纹、彩绘、浮雕、镂空等等。汉代前期的陶塑制品与秦代陶塑风格相近,型体较大,形象生动质朴,栩栩如生。在陕西咸阳、江蘇徐州发现的西汉时期兵马俑,其造型、阵容展现出当时的艺术风格。

汉代也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虽然商代中期就出现了原始瓷器,但瓷器真正的繁荣时期开始是在东汉,瓷器的坯胎由粘土或瓷石等复合材料制成,在摄氏一千二百至一千三百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坚硬、密度高、细薄而不吸水,之後在胎体外面施釉,釉面光滑不脱落。

西汉时,罐为灰色陶质,口微内敛,平底,四耳,腹中部饰一道凹弦纹。肩腹饰以拍印方格纹。腹下部饰以三道不太清晰的刻划弦纹。方格纹装饰是汉代最流行的一种花纹装饰。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青瓷获得全面发展,当时士族阶层以青瓷作为日用品,死後也有专门的青瓷陪葬物。其日用器皿有双耳或四耳的罐,也有无系耳的盤口壶,造型很多且别致。陪葬用的青瓷则有香薰、莲花瓣碗、覆莲盖罐、羊尊,和谷仓罐等。

南北朝後期,佛教深入中国,无论南方北方,在瓷器造型设计上都喜欢以莲花作装饰,而青瓷的静宓色泽又很适合佛教脱离凡尘的理想,因此其烧制历久不衰,且日渐普及。青瓷之外,南北朝时期北方还发展出白瓷,其胎泥选土更严,比青瓷更细致;也是用灰釉,但釉层较薄,呈乳白色。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越窑为最典型的代表,瓷胎轻薄致密,釉层晶莹细润,取得了极高的瓷艺成就。唐代邢窑白瓷为所谓"北白"的代表,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瓷胎坚实、致密,叩之发出金石之声。中晚唐时期,青、白瓷烧造进一步成熟,黑、黄、花瓷及绞胎瓷器成功烧造,以唐长沙窑为代表的彩瓷、唐代青花器的出现,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比较简单的抗衡,从唐末五代开始,中国瓷器史上开始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

宋朝: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继汉唐之后的第三个繁荣时期,科技、文学、艺术和手工业高度发达,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可以概括为"六大窑系"和"五大名窑"。"六大窑系"是指北方的定窑系、钧窑袭、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五大名窑"即官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两宋时期官窑制度基本确立,官窑的瓷器形成了不同于民窑器物的艺术风格。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

明清:

明清时期呈现出灿烂辉煌的景象,各类陶瓷艺术品璀璨生辉。以青花瓷为代表的彩瓷兴盛起来:五彩、斗彩、素三彩、釉下三彩、珐琅彩、粉彩等等,明清彩瓷集陶瓷艺术之大成,极富艺术魅力。颜色釉瓷的烧造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单色釉品种不断创新:霁蓝釉、祭红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黄釉、孔雀绿釉等等。制瓷技术也有新的突破,陶车旋刀取代了竹刀旋坯,并开始运用吹釉技术,瓷器的质量与数量由此迅猛提高。明清时期的制瓷业,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对今日中国瓷业有著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