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隆庆青花瓷的款识
隆庆朝带年款瓷器较少。官窑多书“大明隆庆年造”六字楷书款,有六字双行双圈款、六字双行方栏款,大件器物口沿书六字横行款和竖行款。也有少量的“隆庆年制”款和“隆庆年造”四字双行方栏款。这也构成了隆庆年号款的一个特色,“年造”多于“年制”,绝大多数位于器底。
民窑款、铭比嘉靖时更丰富,有年号款、寄托款、吉语款、颂赞款等。
隆庆款字中“隆”字右下部有的书“生”字,有的书“正”字。官窑款比划粗重挺拔,顿挫有力,结构严谨,藏锋不露。色泽浓重鲜艳。民窑款书写草率,字体密集靠拢。
一 、明代官窑底款发展演变过程
明代瓷器的生产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368年——1435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永、宣二朝为高峰。
中期(1435年——1521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时期的瓷器最著名,素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
晚期(1521年——1644年):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受到地理大发现、商品全球化和货币白银化三大因素的影响,嘉靖,万历时期的瓷器产量和外销规模达到了明代顶峰。
明朝建立之前,景德镇的瓷器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款识。永乐以后,官窑瓷器开始出现署上有本朝的年号款,以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独特性,而民窑产品主要以干支款和图记款为主。最常见的是用青花书写,此外,还有暗刻、凸印和矾红等款。
明代堂款青花盘
其实,官窑瓷器书写年款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并不多见,更没有形成体系。例如,宋代建窑部分器物足底见有“进琖”、“供御”刻款,以此作为贡品之铭文。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有数件器底刻有“奉华”、“蔡”等字样的汝窑器。其中“奉华尊”是宋高宗最喜欢的一件汝窑器,“奉化”二字相传是宋高宗宠妃刘夫人所住的奉化宫,这些瓶和尊是刘夫人宫中陈设的瓷器。定窑一些北宋时期带“官”、“新官”刻款的器物,也被认为是进奉宫廷的专用瓷。
元代一些白釉瓷上模印有“枢府”二字(称枢府白瓷),还有“太禧”、“东卫”、“福寿”等,除此之外,极少见其它落款。
瓷器底部正式书写帝王纪年款的做法始于永乐朝,但与后世相比,仍然不普遍。
宣德时期,皇帝喜爱夸耀张扬,并且在“仁宣之治”形成的盛世氛围笼罩之下,个人的欲望颇为膨胀。所以这一时期瓷器上面的款识不仅数量多而且无固定位置,于是有“宣德款识满器身”之说。
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却与宣德时期形成了巨大反差,这一时期未见属正规官窑年款的瓷器,具体原因尚不得知。
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以及万历时期瓷器书款已沿袭成制,万历三十六年,御窑厂停烧,传统意义上的官窑不见生产,民窑瓷器成为主流,其质量也有了大幅进步,甚至远超之前的官窑产品,但是,这一时期的瓷器底部没有官窑纪年款,一些质量较好的民窑多书写伪托款。
明天顺 青花荷莲大碗
明代官窑书写帝王年款有一个明显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其类型、风格和排列方式直接影响了清代官窑瓷器的生产制造。
二、 明代官窑底款的类别与特征
总的来说,根据出土和传世的明代官窑瓷器来看,其底款满足如下特征:“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有永乐年款的瓷器,无论是出土文物还是馆藏品,皆是凤毛麟角。而且,不管是刻款、印款、亦或是青花款,基本都是四字或六字的篆书款。明代《博物要览》载:“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绣球,球内有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已久,价亦甚高”。略有不同的是,单色釉瓷器一般为印款和刻款。
“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双狮绣球款
“永乐年制”四字篆书花心款
“永乐年制”四字篆书鸳鸯款
宣德时期多为青花楷书款,又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为多;较为特殊的例如书于碗心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单行款,书于口沿的四字和六字款,书于罐子肩部的六字款等等。单色釉瓷器继承了前朝特点,以印款或刻款为主;宣德时期生产的出戟盖罐书写有“大德吉祥场”的款识,也是官款的一种。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单行款
“大德吉祥场”款
成化官款以“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为主,外围双圈或双框;其中,卧足杯和小酒杯多书写双方框底款。此时的民窑瓷器也大量开始写款,这些器物除了写“大明成化年制”外,还出现了“成化年造”、“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样式;成化时期最为著名的“天”字罐,底部会写一个青花楷体“天”字。著名陶瓷研究学者孙瀛洲老先生曾经将成化时期的六字款编成一段要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日尖年肥胖,成字三点头肩腰。”
“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
成化瓷器的落款部位一改宣德时期的随意之风而变得逐渐规范化和程式化,其款识大多在器底,少量书于器口边缘,另有高足杯,款识写在高足的里面环绕一周。成化款识字体风格独具特色,被认为是皇帝亲笔所写,字体饱满硕大,与外围框线几乎贴合。
“天”字罐
弘治时期的底款发色与成化一致,但字的形状与大小略有不同,整体风格更显秀气,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较大,字的边缘也不像成化的那样紧贴着外框。此外一些小细节也应注意,比如,“弘”字的右半边与左边“弓”字旁上方半部分近乎平齐;“治”的三点水略低于右半部,并且“口”字最后一横多出来一点。弘治朝还有一种黄釉把盏,在内底心书写有“弘治年制”四字篆书青花款。
“大明弘治年制”款
正德瓷器的款识特别工整,间架结构挺拔有力。这一时期多流行四字楷书款和矾红彩底款,基本不见暗刻款和模印款;而且,四字款识中“年”字不写竖画而多写一横,被称作“四横年”。正德时期官窑的青花颜料不止一种,早期使用的是平等青,发色淡雅,和成弘时期的青花风格类似,中期开始试用石子青,发色灰暗深沉,晚期使用石子青加回青的配方,发色蓝中泛紫,不同青料书写的底款也各不相同。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对正德时期的青花瓷进行再细分。
“正德年制”款
“大明正德年制“款
嘉靖时期的款识字体较粗,颜色深紫凝重,发色犹如蓝宝石一般。每个字的笔锋特别明显,尤其是每个款字之中的撇和捺的收笔近似水平,独具特色。其他特点比如早期款识“靖”字左边的“立”字与右边“青”字的上半部分平齐,中期以后,“立”字的位置逐渐下移,这些细节方面的特征有时候需要更加重视。
“大明嘉靖年制”款
此外,我们常说嘉靖款杂,主要是因为嘉靖的款识不止有纪年款,还有天干地支款,堂号款、吉语款也很多见,种类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之最。
嘉靖“富贵佳器”款
隆庆时期存世的瓷器实物较少,所见年款多写作“大明隆庆年造”,六字双行;极个别的亦有四字双行双圈款,以“制”字代替“造”字。一般碗、盘、瓶、罐和洗之类,书款于底足;大瓷缸,则书款于器里口沿之下。
“大明隆庆年制”款
万历在位时间为明代最长(1573年-1620年),一共48年。其中“万”字有两种写法,万历早期,字首倒八穿过首横;中晚期倒八字不过首横;且“万”字下半部分“禺”字中间的一竖与草字头的横相连接。若你手上有珍品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无费用公司拍卖,有缘者可与笔者联络;一八八二、四二七二、四七二。不成交无前期费用。总的来说,万历时期的底款与嘉靖的相似,但种类较为单一,仅见有纪年款,且以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围双圈为主。较为特殊的有:六字三行楷书款,外围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和六字单行款,外围双方框。书法风格颇似“颜体”,敦厚刚劲,端庄工整,撇捺转折处顿挫有力。
万历早期“大明万历年制”款
万历中晚期“大明万历年制”款
通常情况下,青花类的底款所使用的青花料和该时期的彩绘钴料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个别的例外情况,尤其是底部的年款,比如宣德的一些底款所使用的钴料就不是发色蓝艳的如宝石一般的进口料,而是国产料,原因是进口料晕散严重,不适宜写字,或者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才使用更为常见的国产青料。若你手上有珍品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无费用公司拍卖,有缘者可与笔者联络;壹捌捌贰、肆贰柒贰、肆柒贰。不成交无前期费用。正德时期,绘画用的料和写款用的料也不一样,因为这一时期的原料种类本身就特别多;值得注意的是,正德时期瓷器底部由于烧成氛围不一致的原因,多呈现青中泛蓝的现象,相应的底部款识的发色也略有不同。
三、 后仿款的差异与鉴定
鉴定一件瓷器,着眼点和依据有以下几方面: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这六个方面,每一点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其中,因为款识往往是区分使用者身份和地位以及窑口性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官窑纪念款,故而后仿者多从此方面入手,对底款进行深度模仿。但是,后仿的毕竟不是“原生态”的,总会蕴含有模仿者所处时代和社会的痕迹,只要稍加细心,充分了解仿款的类型与特征,那么,许多鉴定方面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清雍正仿“大明宣德年制”款
后仿款的类型主要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明朝中期仿前期,例如成化仿宣德款,这也是最早的官窑后仿款;此外还有正德和嘉靖时期仿宣德与成化的款、万历仿成化款等等。第二种是清三代时期仿宣德和成化的款,尤其以康熙中前期和雍正前期居多。第三种情况是民国之后仿明朝的款识。仿款鉴定过程中,可根据青花发色,字体写法并结合器型与纹饰来区分。
成化仿宣德款
后朝仿前朝款识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底款与造型、纹饰、胎、釉、彩均仿效前朝;第二种是只仿底款而不管其他,但是,有一些特点是无法模仿的,例如,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看,多是深厚下沉,清初仿款也大致如此,道光以后的仿款青色则散涣,而且浅淡上浮。此外,除了了解不同时期款识特征之外,还要深谙瓷器的整体风格,这样在鉴定过程中才会更加严谨与准确。
碗心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后仿款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成化仿宣德是因为宣德时期是中国制瓷史上第一座巨峰,“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是当时最先进瓷器制品的品牌宣言和最优质产品的标志,正德以后历代工匠仿宣德和成化年款大多也是基于这一原因。
第二种原因,康熙前期不书款识,多仿成化官窑年款,原因是康熙帝认为将自己的年号写在瓷器上,一旦瓷器破碎,会特别不吉利。即“盖以瓷器易毁不愿将一代年号委诸粪土中”。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康熙时期的很多瓷器署的却是成化年款。
第三种,清代民窑大量仿写明代官窑款,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前朝的思念,这种寄托哀思的款识被称作“寄托款”,寄托款最早见之于成化,以后日益增多,至清代极为盛行,寄托款内容最早的为洪武,以后各朝皆有。对比分析真品瓷器的年款和后仿瓷器的款识特征,并注意总结不同时期仿制款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呈现出的特点,这些是鉴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清“大明成化年制”寄托款
四、总结
明朝每个时期官窑的款识各有其特点,后世虽多有仿款,但由于青料的使用和窑工字体风格都不相同,其形成的总体面貌也与真品相异。熟练掌握不同时期官窑年款的风格与特点有利于对瓷器进行分期断代和鉴伪识真,也有助于我们研究瓷器生产分工制度,窥探不同时期窑工的技能与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研究瓷器底款将会成为一门真正的显学。
纵使青花千万件,多看真品莫走偏。
万里得一当为幸,青料底款需细观。
若问笔者何处寻,细看文中有答案。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胎釉
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青料
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造型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瓶类: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个别釉面有开片,体小的胎重。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窑产品,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厘米左右。葫芦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线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征。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此外,还有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73.5厘米,及青花雉鸡牡丹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衔环尊、观音尊、双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
罐类:将军罐,始见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6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花觚类: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基本是民窑产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45厘米左右,份量适中。早期简单呈筒形,平底内凹。中期形体特征鲜明,开始发生变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层台底,足内常见书写仿明代成化、嘉靖年6年字款,其双圈画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画双圈,有的不写款,多数是口径大于足径。
壶类:执壶;贲把壶;又称“藏草壶”,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银制贲把壶形制烧造而成。茶壶,饮茶器具,烧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样式,善于随形变换,有竹节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宝式、“福”字形、“禄”字形、“寿”字形等。壶体与壶流、壶柄比例适度,和谐统一,端庄大方。鼻烟壶,做为盛放鼻烟的器皿,开始在当时广为流行,但式样单一,呈筒形,又称炮竹形。小唇口,外绘缠枝莲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独钓图,前者多无款,后者多写成化年制4字仿款。笔筒类:文房用具之一,数量很多,器壁多较厚。较明末清初有了明显的变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圆筒形,数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现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浆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种。最常见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脐微向内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脐内的外围有施釉和无釉两种,后者居多。其次是台阶底,圈足和平底无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个条形小足。花盆类:养花器具。形体庞大,胎体坚硬,沉稳敦厚。常见有圆形、圆筒形、椭圆形、海棠形、四方形、长方形、六方形等。
盘类: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烧造。有些差别不是很大,有高足盘、花口盘、方盘、折沿盘、撇口盘、菊瓣盘等。碗类:有高足碗、盖碗、盒
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为康熙朝创新式样。
盒类:上下结合紧密,盖面扁平,圈低矮、平切。另有圆盒、四节圆盒、小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等。
杯类: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铃铛杯,铃铛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观极令铃铛而得名,又称仰钟杯,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风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两种。官窑胎薄多敞口,民窑胎厚多撇口;套杯,多为3个1套大中小合成一体,外壁常绘诗句人物,后期雍、乾二朝数量明显增多有8个、10个。
纹饰
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图安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气息。这种自然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则代表着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的技法,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
题材方面主要有:植物、山水、动物、人物、故事、以及长篇诗句等。如;松石鹤鹿、雉鸡牡丹、松姒葡萄、海水异兽、鸳鸯卧莲、八骏图、花鸟蕉叶、喜鹊登梅、鹭鸶莲花、麒麟蕉叶、牧童骑牛、童子戏莲、八仙、西游记等。
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风格上模仿名画家的笔法,立体感很强,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画面效果讲究意境美,整体给人以疏朗清闲的感觉。人物纹中以耕织图、渔家乐图最具代表性,画面有生活情趣。以长篇诗文作为装饰,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点。多是书写在笔筒上,有《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四景读书乐》等。
款识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丰富多样。朝代款主要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多是楷书。
民窑青花多数不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如: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古制、全庆堂仿古制、寿古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琳玉堂制、天琛堂、应德轩博古制、永和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皇制、吉言赞颂款有: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玉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可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也有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荷花、如意、杂宝、银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