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金代钧窑瓷器特征是什么谁知道吗

健康的冰淇淋
繁荣的短靴
2023-03-30 20:05:27

金代钧窑瓷器特征是什么谁知道吗

最佳答案
年轻的夕阳
伶俐的皮带
2025-08-20 19:53:08

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恢复钧瓷烧制,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钧瓷不断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钧瓷鉴定要领是:

(1)宋代产品

<1>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2>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钧瓷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独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

<3>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一。

<4>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亦为宋钧特征之一。

<5>器物多为盆、盘、碗、瓶等日常用品,也烧制奁、洗、尊等陈设慈。

(1)盆、洗及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2)金代钧瓷突出的器形有龙首八角把杯、胆瓶及折沿盘等,无"蚯蚓走泥纹"及外底刷芝麻酱色釉特征,器身与器底釉色相同,器物上的紫色大多为单独的紫斑。

(3)元代钧瓷胎体厚实,器型高大,釉面有针孔,堆花装饰多见。

(4)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钧)。

鉴定技巧:

润:釉质有玉的温润感、光泽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贼亮的浮光,而是一种乳光,这种乳光使钧釉的光泽如玛瑙一般,似玉非玉胜似玉,有一种温润优雅的质地美感。

活:釉面有动感,不死板。常见到流过足的钧瓷釉面特别漂亮,就是釉面比较活的原因。钧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现出比较好的艺术效果。其口沿、凸棱、炫纹、乳钉之处釉面脱口、出筋,产生虚与实的对比变化的美感,都与釉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纯:釉质纯净的窑变单色釉,如天蓝、天青、月白、豆绿等,色纯而不杂。釉具有前述厚,润活的特点,釉面往往有开片纹路,欣赏起来有纯净的美感。

变:釉面色彩变化丰富,五彩渗透。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时出现多种复杂的色彩,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可谓紫中藏青、青中透红、红中寓白、白里泛蓝、蓝中有绿,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变化万千。富于变化,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要素之一,钧瓷也不例外

厚: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釉质厚实,乳浊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层较厚,不浅薄。厚是钧釉的基本的特征,釉厚更利于钧瓷的窑变。钧瓷之所以大气、凝重、耐看、釉厚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正:釉面颜色纯正。例如红色就要鲜艳好看,或如鸡血,或如海棠,不能发乌。釉面缺少变化色又不正的钧瓷就太一般了。娇艳的釉色明快点,老辣的釉色深沉点,都是钧瓷纯正到位的颜色。

纹:釉面上出现的各种纹路或斑点。有蚯蚓走泥纹、冰裂纹、鱼子纹、龟背纹、蟹爪纹、飞瀑纹、兔豪纹、蛛网纹、流星斑、虎皮斑、雨点斑、雪花点、油滴斑、珍珠点等。这些纹路和斑点给钧瓷平添了一种肌理美。

境: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图画。其前提必须是通过窑变自然形成,不是人为所致。这些意境图画有人物、动物、山水、风景、传说故事等等。这种变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欣赏时能引起人的联想,情景交融,从而使人心情愉悦,获的美的享受。

最新回答
震动的大白
霸气的音响
2025-08-20 19:53:08

我是钧瓷TV《禹州钧瓷》栏目主编,拥有钧瓷,汝瓷,龙泉青瓷,景德镇瓷器,紫砂壶等方面专业知识和20多年工作经验,请关注我,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咨询我,我会在悟空问答上及时回复您!

钧瓷在北宋时期达到空前鼎盛的状况,在当时,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他们生产的钧瓷,器型都非常规整、精致。

在釉色方面,多以天青为主,月白、天蓝次之。宋代工匠技术纯熟,施釉厚薄得当,从存世的宋代钧瓷来看,流釉、粘足的想象很少。

还有就是宋代钧瓷绝大多数都是施满釉,且底部施护胎釉,就是俗称的芝麻酱色釉。

另外,北宋钧瓷的瓷胎细密紧致,瓷化程度很好,缝隙少、杂质少、吸水率低。

金代钧瓷虽然也沿袭了北宋钧瓷风格,但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品要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

金代钧瓷以满足民间需求为主,所以多是常见的碗、盆、罐、碟之类的日常用品。

这些钧瓷大多胎质粗松,胎质有点泛黄。而且大多是垫烧,产品也不太规整,制坯过程较为随性、不多加修饰、不够精细。

金代钧瓷釉色上多以天青、天蓝为主,釉彩流动性低,窑变釉色也远不及宋钧自然、不及宋钧意境深远。

感性的棉花糖
超帅的爆米花
2025-08-20 19:53:08
金代。恒祥钧窑是始于金代。钧窑位列“五大名窑”之中,俗话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钧窑瓷器素以古朴的造型、瑰丽的釉色而著称于世。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执着的金针菇
美满的咖啡
2025-08-20 19:53:08
辽代制瓷业,是辽代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技术上受中原影响,所以制瓷工艺与中原北方各窑也大致相似。不过由于地域和民族的差别,还具有某些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辽代的瓷窑遗址,在内蒙古、东北三省及北京地区发现多处,如林东辽上京临演窑,林东白音戈勒窑,辽阳江官屯窑,赤峰缸瓦窑,北京门头沟龙泉务窑等。

辽代瓷器以白瓷为主,兼烧白釉黑花和黑釉瓷器。白瓷的制作比较好,受邢窑和定窑的影响较大,制品有精、粗两种,精者可与定窑上品媲美。辽白瓷巾有底刻“官”字款的,当系官窑制品,产品胎质莹白坚致,釉色白而微微泛青,十分精致。

辽代瓷器的造型丰富多样,除仿照中原的形式烧制杯、碗、盘等藏品征集:一叁壹〇一柒一叁〇〇肆 秦先生日用杂器,还烧制具有契丹民族传统独特风格的器物,如鸡冠壶、穿带壶、长颈瓶、三角形碟、方碟等。有少量的印花、刻花、划花和贴花制品,花纹简捷淡雅。

金代是我国女真族于北宋末(公元1115年),在东北、华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金代陶瓷业在前代的基础上,取得不少令人注目的成就,是中国陶瓷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

金代早期东北地区瓷器受辽瓷影响较大。绝天多数为日用粗瓷,如碗、盘、瓶、罐、枕等。瓶、罐一类器物往往附有双系、三系或四系(即器耳),这是金代早期瓷器的特点之一。装饰花纹简单草率,仅见有白釉黑花瓷,与辽代白釉黑花瓷很相似。

北宋末年,宋、金连年战争,使北方中原地区瓷业受到浩劫,但在金迁都燕京(公元1153年)后,中原地区的瓷业得以恢复和发展。

金代钧窑继续烧造,生产范围从河南扩展到河北、山西等地。瓷质比较坚细,呈灰褐色,釉面莹润,有的有开片,釉色仍具有月自、粉青、紫斑等特点,质量不逊于北宋。金代钧窑紫红斑瓶,造型秀美,釉质光润,釉色仿佛在蔚蓝的天空中涌现的满天红霞,给人以变幻无穷的色彩关,显示了金代钧瓷的特殊风貌。

金代定窑是北宋定窑的直接继续。过去认为定窑毁于北宋末年的战火,对定窑的下限划在“靖康之变”(公元1126年)。随着北方地区金代墓葬和江南地区南宋墓葬定瓷的不断出土。以及定窑遗址中金代定瓷的发现,证明过去的观点不正确,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北宋末年,宋金对峙,连年战乱,定窑生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到了约12世纪中期,定窑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所烧瓷器再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金代定瓷胎质细白,白釉呈乳白色,器物有碗、盘、洗、瓶等,制作规整。装饰方法有印花和刻划花,以印花装饰为突出。例如1974年出土于河北省曲阳县的金代定窑白釉印花缠枝牡丹纹菊瓣盘,盘日呈折沿菊瓣状,盘身也呈菊瓣形,制作精巧,盘心印缠枝牡丹纹,印花清晰生动。

金代定瓷的装烧方法,除一部分产品仍采用宋代的“覆烧”工艺,生产“芒口”瓷外。一部分粗瓷产品则采取砂圈叠烧法,即把碗心一圈刮釉后叠烧,这种新工艺烧制瓷器产量高,成本低,是金代瓷匠的创举。

金代磁州窑仍以白釉黑花瓷器为主,造型和装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常见器物有碗、盘、罐、碟、盏托、枕、三足炉等,装饰图案多样,绘画粗犷不羁,潇洒生动。如磁州窑白地黑花鸟纹虎枕,枕作卧虎状,背为枕面,上施白釉绘黑彩芦塘秋禽图,纯然一幅传统中国水墨画的画面。枕底墨书“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口家”(大定二年为公元1162年),大定为金世宗年号,这是一件具有纪年款的重要器物,可作为断代的标准器。

耀州窑在金代仍以烧制青瓷为主,也有黑釉、酱色釉和白釉黑花等。青瓷釉色多为姜黄,胎质浅灰稍粗。器物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装饰花纹由宋代布满器身的风格趋于简单,逐渐变为刻印花卉或圆圈、六长方格式的图案,并有犀牛望月纹、八卦纹、水波纹等。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刻花少见。瓷器的烧造,大多采取类同定窑的砂圈叠烧工艺,器物内心留有一圈无釉的“涩圈”。

金代除上述地区生产瓷器外,还有山东淄博、山西介休、安徽萧县等地瓷窑,说明在金代统治的一百多年间,北方的陶瓷生产虽然由于战争破坏,受到一定影响,但随后就恢复生产,并取得一定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应占有不可磨灭的一席之地。过去那种“金代无瓷器”的偏见,是应该予以纠正的。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勤恳的苗条
故意的超短裙
2025-08-20 19:53:08
当下藏品出手及藏品送拍甄选,壹伍贰,伍陆,贰捌,陆玖零肆。伍女士  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钧釉瓷器创烧于北宋,是河南中西部地区在北宋时期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的环境下,在周围地区大体同时出现汝窑、官窑等青瓷生产的顶尖窑场的技术氛围下产生的,是禹州人民长期劳动实践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北宋 钧窑天蓝釉胆瓶 高23cm 宽11cm 底径6.4cm

小口圆唇,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圈足,器形如胆而得名。除了足底无釉,余皆施满天蓝釉。整体造型规整,线条流畅,施釉匀净,华贵大方。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故宫博物馆多次派人到禹州调查,认为窑址所发现的标本具有典型的宋代特征。197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对禹州钧台窑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200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禹州神垕镇刘家门等窑址进行了考古挖掘,初步探明了钧窑的始烧时间,大致探明了钧窑生产的两次高峰和两次底谷的发展历史。

宋代 钧窑天蓝釉碗 直径22.5cm 高9.5cm

敞口,斜壁,尖底,圈足。除底足外余皆施满天蓝釉,底足上端有明显流釉痕。造型于古朴中见出清秀,釉色蓝中透青,莹润可观。

在宋代制瓷业全面兴盛和工艺技术突飞猛进的基础上,禹州的窑工大胆创新,创烧出驰名中外的窑变铜红釉,使钧窑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最精美的瓷器品种之一。钧釉瓷以色彩斑斓、变化丰富的窑变著称,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以其成熟的工艺、古朴的造型、变幻的釉色,成为宋代清雅艺术的代表。

金元时期,钧窑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河南禹州为中心的庞大钧窑系,钧釉瓷器成为北方地区最流行的瓷器品种。明代以后,钧窑因其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被南方诸窑竟相仿烧,形成宜钧、广钧、炉钧等各具地方特色的钧窑产品,续写着钧窑艺术的辉煌。

北宋 钧官窑月白釉鼓钉洗 直径20cm “六”字底款

敛圆口,浅腹,腹形如鼓,平底,三云头形足,口沿、腹壁各饰弦纹一道,鼓腹按饰鼓钉纹两周。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月白釉,釉彩均匀,边棱呈浅褐色,底足上方有明显流釉痕。器物整体沉静素雅。

钧窑的黄金时代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各个方面都对社会产生着持续而强烈的影响。他们生活中的崇尚的闲适、淡定,是诸多手工业品和手工工艺品在发展出现了结构性变化。

钧官窑的产生正是士大夫清雅文化最为繁盛的北宋时期,因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层烙印。早期的钧窑特别流行小巧精美的器物,多文玩用器,也不乏精致的花器。釉色以浅淡见长,即便大片强艳的红彩,也自然地融入浑然一色的湛蓝之中而显示出和谐的辉映,尤其是宋代晚期官钧窑通体窑变的海棠红、玫瑰紫器物更为难得,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因此受到宋代微宗皇帝和士大夫文人阶层的厚爱,称其为烧制历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时期

北宋 钧窑月白釉三足炉 高12cm 宽14cm 底径10cm

敞口,平沿,直颈,鼓腹,下有三如意状足。通体施天蓝釉,制作精致,釉质莹润,是宋钧窑中的优秀作品。

钧窑瓷器的釉色特点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与它的釉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与耀州窑,也不同与汝窑,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尤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明张应天所撰《清秘藏》卷上,论窑器条曰:“均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土脉红,釉具五色。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朱砂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三者色纯,无少变杂者为上……”

北宋 钧窑天青釉帽沿洗 口径 19.7cm

敛圆口,浅弧壁,平底无足。口沿一道细棱边,一侧装饰一菱花瓣边,下接圆扳,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层匀薄,口沿呈米黄边,釉质乳浊,细腻莹润。器底满釉,有支烧痕。

精功制作

北宋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北宋的社会经济进入了繁荣发达时期,社会上形成了崇尚财富、追求享乐的风习。这种风习促使整个手工业都出现了讲究风雅、追求精品的生产方式。用于贡御的汝窑、钧窑、定窑等官作窑场,不惜工本,精工制作,引领时代风气之先,使瓷器的质量出现了质的飞跃。北宋后期是钧窑生产质量最高的时期,尤其是钧官窑器物不仅在胎质上做到了细腻坚致,而且与汝窑、定窑一样,为了使器表尽可能完整的挂釉,烧成时采用了“裹足刮釉”的方法,并在少量器物的露胎部位施用护胎釉。这种精工制作的方式在北宋以后就不再普遍使用了,只在一些具有礼制性功用的高档器物上偶尔使用。

北宋 钧窑豆青釉罗汉碗 直径12cm 高7.4cm

圆口,直腹,圆底,圈足。除底足外,通体施豆青釉,釉色较浅,表面布满“冰片纹”,整体形制浑圆规整。

钧窑处创时期的特点

初期钧窑主要生产小物件,器物的胎色较浅淡即通常所说的“香灰胎”,胎质较细腻坚致,器物釉层较薄,釉流动性不强,釉色淡雅匀净,部分器物布满小块的开片,总体上十分雅致。

这时期钧窑除了生产钧釉瓷器,还生产较多的青釉器物,质量精细,釉色纯净,透明性很高,玻璃质感强,通体不满大小不等的开片。其釉色以青色为主,较橄榄绿而浅,似翠绿而深,正如《南窑笔记》所描述:“釉水葱茜肥厚,光彩夺目”,颇似明代文献“青若葱翠色”之描述。

北宋 钧窑天青釉梅花瓶 高19cm底径6cm

口呈五瓣梅花状,细长颈,斜肩,肩上饰有弦纹两道,鼓腹,下方也有一道弦纹,圈足,。通体施天青釉,足部露胎,底心施釉。胎质细腻,釉色明净。整体观之,落落大方,神韵怡然。

钧窑处创时期的特点:

初期主要生产小件器物

器物的胎色较浅淡 胎质较细腻坚致

器物釉层较薄 釉流动性不强 釉色淡雅匀净

还生产较多的青釉器物

金代钧瓷业的发展

金代时期,钧窑的生产十分萧条。金世宗继位后,河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钧窑产品逐渐丰富,质量依然精美,天青釉钧瓷的釉色明丽光亮。除钧釉瓷、青釉瓷外,白釉和黑釉瓷器的数量开始曾加。金代钧釉瓷主要生产满足大众生活需求的即美观又易于制作的家居生活用品。

这一时期成为钧窑中落以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金代 印花加彩钧瓷盘 口径18.7cm 圈足径11cm 馆藏

敞口,平沿,沿为轮花,浅腹,平底,盘底模印三朵大花,之间以缠枝相连。器表施天青釉,窑变出紫色斑块。造型讲究,工艺精湛,彩斑自然,釉色莹润,为钧瓷民窑的上乘之作。

金代钧瓷生产:

主要生产满足大众生活需求

即美观又易于制作的家居生活用品

天青釉钧瓷的釉色明丽光亮

为钧窑中落以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金代 钧窑月白釉紫斑梅瓶 长17.5cm 宽17.5cm 高36.5cm

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罩施青釉,釉色明润,肩部有一紫斑,施釉至足际,有明显流釉痕迹,足底无釉,露土色胎。

中原地区人口变化与金代钧瓷生产的兴衰

(大定二十七年)七月,谕旨尚书省曰:‘唐、邓、颖、蔡、泗等处,水陆膏腴之地,若验等级,量立岁租,宽其征纳之限,募民佃之,公私有益……’

八月,尚书省奏:‘河东地狭,稍凶荒则流亡相继。窃谓河南地广人稀,若令召集他路流民,量给闲田,则河东饥民减少,河南且无旷地矣,上从所请,’

金代 钧窑天青釉花口尊 高63cm

口部外翻为荷花状,细颈,鼓腹,喇叭圈足,通身均匀刻花六道竖行内凹弦纹,通体施天青釉至底足,釉色匀净,乳光莹润,器形虽大,却无丝毫笨重之感,造型清秀典雅,如一位娴静的少女亭亭玉立。

元代钧瓷生产

经过金代的恢复发展,元代钧瓷生产继北宋末期生产淡雅精美钧釉瓷的高峰后,在一次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钧瓷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巨大、影响广泛,在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目前考古发现元代生产钧釉瓷的窑场遗址多达数百个.

元代 深腹钧瓷钵 高15.4cm 口径17.2cm 底径7.8cm 馆藏

敛圆口,深弧壁,圆底,矮圈足。通体罩施天蓝色釉,釉质匀润,施釉至足际,器胎规整。

元代的钧瓷生产:

再一次进入繁荣时期

种类丰富 产量巨大 影响广泛

在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

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

元代 钧窑天青红斑碗 直径19cm 高7.2cm 底径8cm

敞口,弧壁,圈足,通体施天青釉,施釉均匀,釉质细腻,流畅的线条反射青色光芒,口部红斑自然晕染,生趣盎然。

明清两朝的钧瓷生产

明代禹州的窑业十分发达,由于钧瓷的影响广泛,各地的窑场掀起了仿制钧瓷的高潮,经久不衰。仿钧瓷器中,最著名的有烧造于江苏宜兴的“宜钧”、烧造于景德镇的“炉钧”和烧造玉广东石湾的“广钧”。又一次形成了以禹州钧窑为核心的钧窑工艺的文化技术体系,对我国传统制瓷业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清代后期,钧瓷进入复苏时期,禹州的陶瓷艺人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为新中国成立后钧瓷新生带来了早期曙光。

明清两朝的钧瓷生产:

又一次形成了以禹州钧窑为核心的钧窑工艺的文化技术体系

明代各地掀起了仿制钧瓷的高潮

清代后期 钧瓷进入复苏时期

为新中国成立后钧瓷新生带来了早期曙光

宋、金、元时期的铜红釉流变

宋代钧窑窑变钧红釉的特点是施釉面积大,形成的彩斑形态自然。这时期钧窑加施铜红釉的器物,尤以钧官窑瓷器为突出代表,如典型的玫瑰紫或海棠红釉色,非常珍贵。

金代以后,钧红釉的使用方法出现变化。这时的铜红釉被有意地描画于器物的某些部位,呈块状或条状,边界分明,规整而略显呆滞,但施铜釉的数量较多见,主要施于碗、盘等器壁上。

元代铜红釉的使用更加普遍,甚至出现用铜红釉书写文字的器物,铜红釉变得更加规整和可控。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窑第二》“元瓷”条:

“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钧之紫弥漫全体。”

钧窑开创的铜红釉和铜红彩

北宋时期,河南禹州钧窑开创了铜红釉和铜红彩的新局面。它是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的红釉,在不同色调的蓝色乳光釉面上分布这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和紫色斑纹的多色釉,美艳如蓝天上缀满火红的流霞。其创制使红色这一生活中有极大需求并最具装饰性的颜色进入了瓷器装饰领域。宋钧窑铜红釉的成功烧制,为我国陶瓷工艺和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金代 口径9.5cm 钧窑天蓝釉紫斑炉

敞口平沿,直颈鼓腹,下承三足,器表除足尖露胎,余皆施满天蓝釉,口部、肩部及腹部窑变有紫红彩斑,

富有生机,造型小巧精致,古朴典雅。

钧窑的分相釉与乳光釉

河南禹州钧窑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分相釉,它在烧制过程中形成液相分离。所形成两相大小正好符合瑞丽(Rayleigh)方程的要求,可以散射天蓝色光,从而使釉呈蓝色乳光。其中红斑区则是由氧化铜着色的液滴和少量铜晶体所形成的。北宋后期,与钧窑的天蓝釉乳光瓷大体同时出现的还有汝窑生产的天青釉瓷器。这种天蓝色分相乳光釉,是十分适合士大夫清雅艺术审美取向的一类产品。

钧窑釉的分相是在一定化学组成范围内,成时的温度、气氛和时间的综合影响下而导致的一种化学过程。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因而很难掌握钧釉的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窑变”。

宋代钧窑瓷器是中国陶瓷科技发展史上首先成功地大量生产并进入宫廷的最高级分相釉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中制釉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 钧窑月白釉执壶 长20.5cm 宽12.5cm 高24cm

侈口束颈,长流宽把,鼓腹,矮圈足。通体施月白釉,釉色莹润,沉静大方。

釉变以新

釉是附着与瓷器表面的玻璃质薄层,有与玻璃相类似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一般益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釉的应用使瓷器具有了与陶瓷不同的清洁、耐用的特色,也承载了瓷器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对釉的改进和创新,是瓷器制造技术发展进步最重要的体现。

古代钧窑生产最重要的几项技术突破均在于其釉的工艺。钧窑以雅致的乳浊状天蓝分相釉和多彩的窑变釉色倍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意趣天成的自然窑变铜红釉和铜红彩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只有青釉、白釉和黑釉等单色釉的单调局面,将中国的制瓷业带入色彩斑斓的新时代。分相釉的使用标志着中国古陶瓷科技的一个飞跃,釉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丰富,这是钧窑对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杰出贡献。

金代 钧窑蓝灰釉三足炉 口径9.5cm 高7.5cm

敞口,平沿,直颈,鼓腹,下有三足,制作讲究,线条清晰,通体施蓝灰釉,端庄内敛,韵味悠长。

护胎釉

为了保证所出产品的精美,钧窑还在使用“裹足刮釉”方式所烧制器物极少量的露胎部位,施用了护胎釉。护胎釉在陶瓷工艺技术上又称“陶衣”,是指将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成泥浆涂在胎体上,器物表面留有的一层薄薄的色浆,其颜色可以有红、褐和灰等。钧窑的护胎尽管颜色并不一致,但大体上呈现较深的棕褐色。护胎釉的作用主要是装饰、美化胎面。钧釉器物在少量未施釉的部位,如足底部加施一层酱褐色的护胎釉,使采用“裹足刮釉”工艺烧制的器物极少量露出的胎面也得到了美化。

满釉支烧工艺和护胎釉的使用,都是钧窑生产精致产品的重要的技术保证。

满釉之烧工艺

满釉之烧工艺,也称“裹足支烧”,是指在器物通体施满釉层,入窑烧制时,用细小的支钉支烧器物,烧成后支钉可以被打掉,器物的底部除了一些细小的支钉疤痕外,通体有釉。这种工艺能够最大程度上曾加器物的施釉面积,减少露胎部分,美化器物外观,防止器物底部变形和粘足,因而是一种生产高档产品的方式。与“裹足支烧”工艺大体同等精致的还有“裹足刮釉”工艺,即在器物的表面通体施釉后,将器物圈足底部的釉层刮掉,放置在垫片之上以便烧制。这两种装烧方法都在北宋后期流行,是制作精工的体现。

优秀的板栗
虚幻的指甲油
2025-08-20 19:53:08

钧瓷艺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漫长岁月,其间又受到其他姊妹艺术的影响而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

钧瓷的釉色窑变艺术效果不是人为的,而是在窑内炉火的高温下自然形成的。钧瓷入窑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色彩的,是一体素净。那七彩辉映、让人心旌动摇的绚丽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画面都是在烧制过程中在窑内形成的,这就是窑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原理就是釉料矿物在炉火高温下转化呈色的物理化学现象。好的窑变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因素非常复杂,它需要性能良好的窑炉、器物在窑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科学的烧成制度等因素的巧妙组合才能实现。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就是在人们对窑变现象有了相当认识和了解的今天,人们对窑变效果也不能完全掌握,往往是招之不来、不期而至,这也更增添了钧瓷艺术震撼人心的魅力。钧瓷始于唐代。在神垕瓷区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出土了灰烬、匣钵片、瓷器残片等制陶瓷遗存。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一线藏品征集:壹捌柒、壹伍零捌柒叁壹壹-杜女士,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以罐、盘、碗、钵之类俱多。釉色则以褐为主,上有不规则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蓝等色,挥洒自然、有烟云变化之美感,莹润典雅,耐人寻味。这就是唐花釉瓷。有人称之为"唐钧",是不合适的,因为当时还没钧瓷这个名称,彩斑釉色也不是真正的窑变。不过,学术理论界一致认为,钧瓷窑变艺术是受唐花釉瓷的启发,逐渐发展而成。这种观点是成立的,唐花釉瓷产于神垕瓷区,年代早于钧瓷,两者彩斑复色釉有近似之处,而且和宋钧一样同属两液分相釉。唐花釉瓷应该是钧瓷窑变艺术的萌芽,是钧瓷的前期,严格地说,并不是真正的钧瓷。钧瓷艺术至北宋才完善成熟。可以说,萌生于唐代的"花釉瓷"利用釉的流动,使它出现像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淋漓酣畅,大胆泼辣,似有意,似无意,似有形,似无形。妙趣横生,变幻莫测,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河。钧瓷造型古朴端庄,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匀称。制瓷工匠合理地利用各种原料制坯,基本上掌握了原料的烧缩性能,再加上高超的成型工艺,所制器皿规格统一,尺寸一致。原料的使用上,能够合理使用,保证胎釉的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的基本一致。釉质玻璃化程度好,促进胎釉间钙长石中间层的形成,使胎釉结合程度高,釉层一般无剥釉现象。釉料配制含磷、钛、铜、锡等元素,为复色窑变花釉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条件。

一:仔细看工艺特点

宋钧器形规整,造型美观。官钧器更是有一定形制,决不越规。制胎因为是手工操作,器物胎形一般是上薄下厚。施釉到底,底足露胎,呈灰褐色,放大镜下可见胎质呈糯米状。元钧工艺粗糙,器物厚重粗笨。圈足底边宽大,盘碗类外底中心有乳钉状突起。仿宋钧伪品在器形这一点上很难过关,一般都掌握不好。器物手感一般较轻。用真品资料一对照即会露出马脚。宋官钧器底部多刻有一至十的数字,器形越大,数字越小,刻纹自然流畅。伪品一般没有数码刻纹,或有,则不自然,显得生硬。也有则刻上一些莫名其妙的款字。

金代钧瓷的制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风格,并烧制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钧瓷瓷器作品。一些瓶、炉,不仅造型讲究,而且窑变美丽。河南开封市文物商店珍藏的一件金代钧瓷窑变罐,可称得上金代钧瓷中的杰作,被定为一极品。此罐小口、鼓腹、圈足,肩上附有双系,通体饰明快的天青釉,底部亦有釉,圈足刷褐色护胎薄体。

二:仔细审察其釉面

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护胎釉。鼓钉洗、花盆和盆奁以及盘类以支钉支烧,其他则以垫饼烧造。宋钧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从胎质断面可以看出,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等现象。民窑钧瓷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官窑钧瓷则以运用金属铜窑变呈色之美妙著称。民窑钧瓷较之官窑钧瓷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当,所见瓷器流釉、粘足的极少。元钧施釉更厚,而且因其施釉不到底,故在胎釉分界处应见明显的垂釉如蜡泪的现象。元钧品种单一,器物多大件,给人以笨重之感。其特点具体表现为:胎釉皆粗,釉厚而不匀,厚的则过度,釉流下垂处聚釉达到了“垂若蜡泪”的程度薄釉露胎处则又可看到胎上的轮指和刀痕。

三:器物有无玉质感

宋代时崇尚玉器,做瓷也追求玉质感。因此,一物在手,首先要看其有无玉质之感。真品宋钧都是釉水肥厚,似翠如玉,有很强的玉质感的。伪品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做不出似玉一般的温润灵动之气。常常是色泽死板,或釉面过亮。元钧的玉质感差一点,釉质较粗,烧成后多有气泡和棕眼,釉面光泽度较差。釉色以天蓝、月白居多。有的为了伪造出土效果,故意在器物上做上很多土锈粘斑。其实,钧瓷因为地理条件关系,出土器釉面上一般很少有土锈粘结,大都是光润细腻的。因此,凡发现粘结很多土锈的钧瓷要多一分小心。

光亮的项链
碧蓝的嚓茶
2025-08-20 19:53:08

仿北宋钧瓷瓶。

这个是真品图片。

下面是现代钧瓷二厂做的。

你这个和现代的这个釉色和开片很像。

拼搏的刺猬
魁梧的柜子
2025-08-20 19:53:08
官钧天青玫瑰紫釉“六”字鼓钉洗

直径20.5厘米

款识:六

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Lot5496

成交价:RMB 17,250,000

备注:

1. 私人收藏,购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此后家族传承。

2. 伦敦苏富比,2003年6月12日,编号108。

3. 购自纽约蓝理捷公司。

本品原为钧窑宫廷陈设花器,因其形制古雅精致,置于案头亦赏心悦目,后世文人遂以之为笔洗。周缘存支烧痕十九枚,古朴豪迈,一侧清晰可见刻出「六」字款,笔道遒劲,荡漾出独特的时代气息。

遍查资料,北京故宫收藏有此类鼓钉洗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上)中共有5例,其中四例均为「一」字刻款,一例为「二」字刻款,近年拍卖市场同类钧窑数例中除「一」,「二」字刻款,也见有张宗宪先生旧藏「四」字刻款,临宇山人旧藏「五」字刻款,徐展堂先生旧藏「七」字刻款,葛沃得旧藏「八」字刻款, 而如本品落「六」字刻款者,疑为孤品,仅此一只,其珍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明永乐-宣德 官钧玫瑰紫釉盘

直径16.9厘米

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Lot5495

成交价:RMB 4,600,000

备注:

1. 广州黄埔重要私人藏家收藏,1890-1920年代。

2.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EK357。

此式明初官钧盘存世极为罕有,元末明初之钧窑传世多见花器,清时深得清宫珍视,雍正乾隆两朝,多以之妆点内宫陈设;而本品小盘却应为赏玩之用,存世无多。传世此类官钧盘,除本品外,两岸故宫有藏例,北京故宫藏有两例,其一例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1996年,第194页,图176,台北故宫藏有一例。市场流通者除本品外,仅见一例,为香港佳士得,2002年10月28日,编号523,明14-15世纪,官钧葡萄紫釉盘,余例未见。

明 天蓝釉玫瑰紫斑折沿盘

直径:17.1 cm

成交价:402,5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5126

北京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二例,其饰斑大小与本盘近似,一例载于1996年香港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 上》,图版225号;另一例载于1999年台北出版《故宫藏瓷大系—钧窑之部》,图版87号。

明 天蓝釉玫瑰紫斑钵式大碗

直径:18.8 cm

成交价:1,322,5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 5127

备注:

日本藏家旧藏;

米内山庸夫珍藏,并于1958年题签。

北宋至金代天蓝釉玫瑰紫斑钵式大碗,此碗敛口,深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窑变釉,圈足无釉,可见褐色胎体。釉面发色天青,口沿处内里两侧玫瑰色紫斑凸显,天蓝色过渡自然。色调多变,釉面流淌自然,胎釉结合紧密。造型端庄,器型硕大,十分难得。

明 天青釉玫瑰紫斑小盏

直径:8.5 cm

成交价:3,910,0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 5128

备注:

日本重要私人收藏;

日本茧山龙泉堂旧藏,购自1949年;

李汝宽家族旧藏。

北宋至金代天青釉玫瑰紫斑小盏,此盏造型隽秀,盈盈可握,直口微敛,斜腹内收,圈足。底部旋削,中心微微凸起,足墙斜削。釉色天青,色泽鲜亮明快。器身外壁施釉到底,圈足无釉。盏心内壁有两块玫瑰色紫斑,聚而不散,宛若双鲤相嬉,在天青色的池塘中游动,周身泛起水花,天蓝、天青与玫瑰紫交相辉映,妙趣横生。外壁紫斑如晚霞变幻又如山水氤氲,引人入胜。

明 月白釉三足鼓钉洗

直径:20 cm

成交价:5,405,000人民币

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Lot 5130

「七」款

备注:

徐展堂先生「在望山庄」旧藏;

香港佳士得,1999年11月02日,编号670。

明初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洗,配有原装清代透雕紫檀座;造型仿青铜器式样、敛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云头足。外口沿棱纹两道,其间环列二十枚鼓钉纹一周,近足处亦环列小鼓钉纹一圈十八枚。通体釉呈月白色,边棱处呈酱色,底施黄褐色薄釉并露部分灰胎,十七枚支钉痕迹明显。底与足均刻有数字「七」。

明永乐-宣德 钧窑月白釉四方倭角水仙盆

长18厘米

款识:十

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Lot5668

成交价:RMB 4,140,000

备注:

1. 张宗宪先生“云海阁”收藏。

2.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EK112。

此类花器为明代早期内府颁样并下发到窑厂烧造而成。此类钧窑陈设类器皿,质精式雅,备受世人珍视,且存世稀少。据万历一朝《大明会典•工部十四》记载:“凡河南及真定府烧造,宣德间题准光禄寺每年缸、坛、瓶,共该五万一千八百五十只,分派河南布政司钧磁二州……如遇缺乏,止行磁州、真定烧造,免派钧州。”可见至少自宣德年间开始,钧州(现河南禹州)即一直为宫廷烧造各式器皿。本品色纯一而无杂,妍丽动人,带来郁郁的古风和摒弃繁缛的妙境,代表了明代钧瓷之最高成就。

钧窑玫瑰紫斑盏

尺寸:直径9cm

估价:250,000~350,000 人民币

成交价:667,000 人民币

北宋 钧窰紫斑盌

尺寸:9 公分

成交价:14,520,000 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8春季拍卖会

 钧窑玫瑰紫斑折沿盘

尺寸:直径19cm

估价:1,000,000~2,000,000 人民币

成交价:2,990,000 人民币

元 钧窑紫斑盏

成交价:2,012,500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