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书法的异同
1、陶瓷书法是从书法的母体脱胎而来的,所以陶瓷书法的作品组成仍然是正文(包括诗、词、文、联、语录、警句等),题识和款印三部分,与书法无异。
2、书法艺术的所有表现形式(字体、书体、笔画、结构、布局、风格、韵味)及其审美功能(丰富美化人们的生活,愉悦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思想情操,促进文化艺术交流等),陶瓷书法都能体现出来,它是书法艺术形式的一种延伸。
3、陶瓷书法与书法一样,它的每一个发展过程,除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外,还受中国文字与文学发展的影响,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字体和书体,有特定的文学形式和内容。这是它们的共性。另外,我国书法,就其载体来说,有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瓦当文、简书、帛书、碑、帖、摩崖等,都已成为历史的遗迹了。
今天又出现了木刻书法、竹刻书法、根雕书法等,亦属个人兴趣之所好,很难普及推广,当然主流还是用毛笔写在宣纸上的书法,也不到两千年的历史。而陶瓷书法,自刻契陶文开始直到今天,始终以陶瓷为载体,五六千年从不间断,所以从其渊源来看,其历史之悠久是任何其他载体的书法无法可比的。
4、在材质上,陶瓷书法载体是陶瓷,它有平面的,还有立体的,装饰有平面设计和立体设计之别,它表面光洁,质地坚硬,作品耐腐蚀,经久不变色。书法的载体多为平面的宣纸,可折迭可卷曲,但长期悬挂容易泛黄,保管不善,易被虫蛀。
5、在创作方法上,陶瓷书法除了笔写之外,还有刀刻、捏贴、剔字、堆书、综合装饰等,方法较多,但制作难度大,因为它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如书写用的原料、陶瓷器型、工艺技术(设计、制作、烧成),几乎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失误,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所以比书法创作复杂得多,有的一件好作品往往经多次加工反复烧制才能完成,所以速度也慢得多。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写坏了可以擦掉重写。
6、陶瓷书法的观赏效果更好。突出的立体感、鲜明协调的色彩,周密而讲究的设计布局。都是一般书法所不及的。特别是那表现在立体器型上的陶瓷书法,须要转动去看,大有“移瓷换景”之感。
7、在创作理念上,陶瓷书法更讲究人为的美化,它要根据陶瓷不同的造型,各部位的不同情况,不同的欣赏对象,选取合适的内容,相应的书体,配套的工艺装饰制作而成。所以,一些只追求率意恣性而忽略了书法基本功(笔画、结字、谋篇)及人们的审美需求的作品,是很难获得观赏者的认同的。
8、书法作品,无疑是书家所为。而陶瓷书法则不尽然,它可以把别人的作品惟妙惟肖地复制到陶瓷上。这个制作者,是陶瓷工艺美术家,却不一定是陶瓷书法家。作为陶瓷书法家,他首先是书法家,然后是陶瓷书法家。因为陶瓷书法的品味还是要靠书法的功力来体现的。
9、陶瓷书法与中国文字、书法、陶瓷绘画几乎同出一源,因而有同样漫长的历史,有同样深厚的文化内涵,经历了同样的发生、发展、成熟、繁荣的时期,但各类艺术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各阶段的特点是不尽相同的。
10、书法与陶瓷书法都是艺术品,都具有审美性,但陶瓷书法的实用性与商品性更强
【摘要】:陶瓷与书法艺术虽是两门独立艺术,代写论文但两者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两者具有相通的艺术特征。现代条件下陶瓷与书法艺术亦交相辉映,不同的陶瓷造型可以采用与其风格相协调的书法来加以装饰,使陶瓷艺术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虽然书法艺术在陶瓷中的运用仅处于辅助地位,但其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值得从事陶瓷艺术的人们加以关注和应用。 【关键词】:陶瓷,书法,艺术魅力 引言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书法是笔含墨的艺术。艺术都是相通的,陶瓷与书法原本属于独立艺术,然而艺术间不乏契合。陶瓷同书法艺术的契合给欣赏者感觉无疑是锦上添花。对两者成功的驾驭,在于对两门艺术的解读和深掘,而后达到综合艺术的完美和统一。 1陶瓷与书法的历史渊源 中国制陶起源很早。自古相传“神农氏作瓦器”,“昆吾氏作陶”。而汉字起源同样是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上面常见有作为记事的符号,似可视为汉字的滥觞。可见古代陶瓷和文字的起源,从一开始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上面多带有篆书雕印文字,陶器上的文字也成为后人研究战国文字和制陶业的宝贵资料。秦兵马俑身上多刻印有工匠的姓名,如“咸阳午”等,字体有的是篆书,有的则近似草隶。三国、两晋时期是青瓷器普及和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陶瓷书法艺术进一步提高与形成典范的过程。唐代楷书、章草、大草、行书等书写体系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由于饮茶之风盛行。书法装饰便出现在茶壶、酒坛上,有楷、有草,均有大书法家张旭、怀素、颜、柳之风韵。多写名人诗句或“酒”、“茶”文字,酣畅淋漓,圆润遒劲,纯真自然,配以不同的器物造型之上,极具古朴、简约之美感。宋代书法是我国书法发展的一次高峰,书法艺术方面趋于完善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反映在陶瓷造型中已有“大巧若愚”的自然之韵。陶瓷上的书法装饰在这一时期自然也就成为其明显的特征,且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耀州窑用书法装饰的酒具、茶具,其书法亦颇有“苏、黄、米、蔡”之韵。以至元、明、清各代书法装饰陶瓷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形式和艺术美感,这有其精神上的必然和谐。 2 0世纪6 0年代以后,随着陶瓷艺术的丰富和发展,代写毕业论文随着人们对陶瓷艺术视野的扩展。陶瓷和书法的结合样式也越来越多地出现,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艺术品位也越来越有所提高,书法也逐渐地成为陶瓷装饰中所独具魅力的种类。众多陶瓷书法作品,或以笔写,或以刀刻,或以釉上,或以釉下,各具风采盎然。近年来各地陶瓷艺术家利用各地不同的材质和工艺,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广东佛山的现代陶艺、山东淄博的色釉刻瓷,江西景德镇的陶瓷书法刻划和堆字等。这些作品充分利用书法的形式美和陶瓷材质美在文化内涵和形式上的联系,和谐而自然地结合起来,为陶瓷书法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境界。 再从陶瓷发展的历史来看,从原始陶器到彩陶、彩绘陶,再到后来陶与瓷的流脉和传派,陶瓷艺术的奥秘既深藏在历代传承的手工模式之中,更神奇地深藏在从配料、拉坏、成形、装饰到烧制的个体经验之中。因此,陶瓷与书法一样,它的原则、法规、模式、风格、内涵也都受到整个中国文化内涵与形态的制约。 简言之,我国自古以来陶瓷工艺与书法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历史悠久,关系密切,是当时文化、艺术及至政治、经济状况的具体反映。 2陶瓷与书法的艺术特征 陶瓷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从其实质来讲,有相通之处,代写硕士论文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内涵,有着和谐的审美情趣。 首先,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陶瓷造型通过各种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空间的虚实、体量大小关系、轮廓的起伏等,构成陶瓷的造型美。 其次,从审美特征来看,两者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书写者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汉代的杨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道明:“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长沙窑书画绝大部分饰于瓜棱壶,四条凹棱将壶的腹部分为四等分,流所在的部分对于饮者而言最为醒目,书画皆饰于此,注汤斟酒时易映入眼球。从“陈家美春酒”、“美春酒”等题名表明其功用为酒壶,同时也作注茶汤的茗瓶。长沙窑书画多饰于这种执壶,103首诗中有93首见于执壶,短句均见于执壶,这与唐代茶酒习俗有关。
楷书——青釉褐彩“君生我未生”诗文壶 底径9.8厘米 高17.6厘米 口径8.9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喇叭口,长颈,圆肩,瓜棱腹,平底假圈足,曲柄。多棱短流下方以褐彩书“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五言爱情诗一首,是描绘男女因相见恨晚而造成不能相守的遗憾,诗意缠绵悲哀,耐人寻味。
青釉褐彩“春水春池满”诗文壶 高19厘米 口径9.2厘米 底径10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喇叭口,瓜棱腹,多棱短流,平底。流下书褐彩五言诗一首:“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诗人从写景到写人,以八个春字顺次描绘出春天带来的无限生机,句意简明,琅琅上口,诗趣盎然。
“春”字诗是比较有名的,郭沫若先生曾经对这首诗进行过较深的研究,在这首四句五言诗中有八个“春”字,诗文为:“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它的风味源于六朝《吴歌》中的《子夜四时歌.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衫开。”这些诗散发着情景交融春天气息,无论是在任何季节读到这样诗文,都会有一种春风扑面而来的感觉。
诗文中反映男女婚恋情怀及风尘女子恋情的诗文也比较多,如:
“不意多离别,临分痕泪难。愁容生白发,相送到长安”
“自从君去后,常守旧时心。洛阳来路远,还用几黄金”
“二八谁家女,临河洗旧装。水流红粉尽,风送绮罗香”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楷书——青釉褐彩“蓬生麻中”题记壶 高18.3厘米 底径11.2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喇叭口,瓜棱腹,多棱短流,平底,流下褐彩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此句见于荀子《劝学》篇,借喻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楷书——青釉褐彩“仁义礼智信”题记壶 高15厘米 底径9.8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盘口,瓜棱腹,多棱短流,平底,流下褐彩书“仁义礼智信”五字,其最早见于《孟子?告书上》,为儒家提倡的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隶书——青釉褐彩“去岁无田种”诗文壶 高17.9厘米 口径9厘米 底径10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喇叭口,瓜棱腹,多棱短流,平底,流下书褐彩五言诗一首:“去岁无田种,今春乏酒财。恐他花鸟笑,佯醉卧池台”。此为《全唐诗》卷八五二张氲《醉吟三首》之一。以一种自嘲的语调调侃了无酒可喝的尴尬,也折射出诗人落泊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的贫寒。
行草——青釉褐彩“一别行千里”诗文壶(局部) 高25.1厘米 口径11.1厘米 底径13.3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五言诗为:“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此诗是怀念诗。诗字迹清晰,以草书书成,笔意酣畅,一气呵成,顺势随形,挥洒自如。
行草——青釉褐彩“不意多离别”诗文壶(局部) 残高13.6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多棱短流下以褐彩书五言诗一首:“不意多离别,临分洒泪难。愁容生白发,相送出长安。”言辞直白,寥寥数语道出离别时的伤感,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跃然诗中。
行书——青釉褐彩“剑缺那(哪) 长10.4厘米 宽8.7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残片应是瓜棱壶的流下部分。釉下褐彩书:“剑缺那(哪)堪用,霞(瑕)珠不直(值)钱。……”后两句当是:“芙蓉一点污,□人那堪怜。”劝人洁身自好。诗以行书书成,笔法遒劲,笔力迅疾稳健,正锋、侧锋运用自如,显示了书者的功力,色泽清晰明快,堪称书法佳作。
陶瓷书法,顾名思义,就是表现在陶瓷上的书法,它是陶器书法(包括瓦当铭、砖铭、陶俑铭、紫砂铭等)和瓷器书法的总称。狭义地说,表现在陶瓷上的书法三个组成部分(正文、题识、款印)的任一部分,都可称为陶瓷书法(但不可称为陶瓷书法作品);广义地说,陶瓷书法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它与陶瓷雕塑、陶瓷绘画等是姐妹艺术,从内容、形式到创作手法,它们既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互相协调,又各自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都是陶瓷装饰的不同形式,它们都属陶瓷工艺美术范畴。陶瓷书法作品,是指以书法为陶瓷装饰主体的作品,它是以原材料陶瓷为载体,以书法为其主要艺术形式,通过陶瓷工艺技术制作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经化学反应而成的陶瓷艺术品。据此,本文所论及的,明季以前的陶瓷书法都是款识铭文,清代以后才出现真正意义的陶瓷书法作品。一件较为完美的陶瓷书法作品,必须是瓷质优良,书法为陶瓷装饰主体,形式完整(正文、题识、款印齐全),书写规范而有神韵,设计合理,用料恰当,烧制完好的艺术品。陶瓷书法是利用汉族传统的书法艺术和陶瓷工艺的一切科技成果发展起来的,它既是书法艺术形式的延伸,又是汉族陶瓷工艺美术的一种开拓,它具有书法艺术和陶瓷工艺美术的双重特征。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有着更多、更高的艺术和技法上的要求 。
关于陶瓷书法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还没有人提出过,在《中国陶瓷史纲要》和《中国陶瓷美术史》中,只把它作为文字装饰提出来。更多的陶瓷书籍,是把它作为款识来介绍的。《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却把它归入陶瓷绘画范围,做了两个小段的例举。至于《瓷器上的诗文与绘画》一书,它实际上指的就是陶瓷书法与陶瓷绘画。诗文是陶瓷书法的内容,正如山水、花鸟、虫鱼是陶瓷绘画的内容一样,但作者却不提“陶瓷书法”一词。也有人从理论上作些局部性的探讨,或发表一些相关性的见解,但都没有从陶瓷书法这一总体概念出发去阐述问题,以致说不清、道不明、理还乱。这都说明陶瓷书法虽然自古以来就客观存在,但从未引起重视,就连“陶瓷书法”这一名词,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相关书籍和刊物上也找不到。我最早见到“陶瓷书法”这一概念是在《景德镇陶瓷》1996年第6卷第2期上,它用了整个封底的版面以《王卓儒陶瓷书法作品》为题,介绍了王卓儒的艺术简历及其几件力作,此后该刊物又于1997年第7卷第1期以同样的版面载录了《朱丹忱陶瓷书法作品》。1998年该刊第八卷第四期登载了黄锦章的一篇《陶瓷书法简论》,他从历史沿革、艺术建构和材质属性三个方面作了蜻蜓点水式的阐述,其中对款识的经营位置谈得较多,而对于陶瓷书法的概念,属性,历史渊源,创作方法等一些最本质的东西却涉及很少,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毕竟是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陶瓷书法”这一名称。更可喜的是1998年景德镇国际陶瓷节期间,景德镇市书法家协会在江西省陶研所举办了“景德镇市首届陶瓷书法展”。从此以后,景德镇日报、市场经济报、景德镇电视台、江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上海城市导报、上海新民晚报、广东陶瓷信息报、全国许多网站、国内外多种艺术书籍杂志,都有报道。陶瓷书法展此起彼伏。显然,陶瓷书法这一概念已如电闪雷鸣,迅速传播开来,它以瓷都景德镇为中心,辐射到全国各地,它是以崭新的姿态开放在中国汉族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
中国古代陶塑艺术的出现虽然晚于日用陶器,但是,从雕塑艺术发展史来看,它乃是中国古代雕塑的前躯。 陶塑艺术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一直至唐代,不仅佳作连年问世,而且高峰迭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新石器时代直至汉唐的陶塑艺术,代表着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流。
新石器时代的陶塑已颇具艺术魅力。夏商时代的陶塑艺术又有了显著的进步,以极其简练的手法,出色地塑造出日用陶器的造型。进入战国时期以后,由于厚葬风气的盛行,陶塑的主要用途便发生了变化,它从欣赏品衍变为随葬的冥器,它的品种随之不断扩大,制作方法日趋丰富。因此,在战国、秦汉乃至于唐代,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雕塑艺术——陶俑。陶俑是代替活人或动物殉葬的一种冥器。秦代陶塑突显活泼、开朗、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秦始皇陵出土的7000兵马俑,个个如实塑制,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高超的雕塑技艺。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形象之逼真,史无前例,开创了我国雕塑史上纪念性大型群塑的先河。
汉代时期的陶塑艺术,在我国陶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开创了新的局面。汉代前期,陶塑艺术明显继承了秦代陶塑艺术风格,型体比较高大,注重细节雕画的质朴,形象生动逼真,具有明快洗练的写实风格。在题材上,就地下出土的陶俑所见,多为军阵场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的时代特点。西汉中后期,反映追求生活享乐的各种陶塑在墓葬中普遍发现。陶塑艺术出现了新的风貌,注重体现总的精神,整体感强,取大势去繁缛,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表现。东汉陶塑艺术,较前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陶塑的题材更加广泛。正因为汉代陶塑具有鲜明的写实风格,所以它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生活及阶级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汉代陶塑简朴豪放的造型,不仅开拓了作品内在的容量和其外的蕴义,而且作品显示出一种一往无前的力量和蓬勃旺盛的生机。
汉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特别是汉武帝刘彻以其雄才大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措施,改革制度,巩固和发展了秦始皇创立的统一事业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了后世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基础。伴随着国家的统一,此时期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各民族之间亦出现了比以前更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汉代陶塑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正是与空前统一而稳定的政治局面及经济高潮相辉映的,它是气魄宏伟、风光壮丽的汉代文化高潮的一种具象反映。
汉代人物的陶塑,不求形体的逼真和细节的雕琢,而是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神韵,倾力于动势的追求,通过大轮廓古拙简朴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再现人物的内在神韵和非凡才华。汉代动物的雕塑,也体现了这种寓巧于拙的简朴浑厚的艺术风格。汉代动物陶塑种类之全,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也是罕见的。汉代陶塑模制现实生活中的建筑设施的式样之全、构造之细,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它们都忠实地记录了当时建筑物的风貌。生活用具井、灶、灯、炉和交通工具牛车、马车和船舶等陶塑,无一不是如实模制。
汉代陶塑制作在器质、品种、产量、装饰技法等方面都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就器质而言,有灰陶、硬陶、铅釉陶等,就品种而言,仅湖南资兴东汉墓就出土了59类不同的器皿,每一类器皿又有多种不同的式样;就装饰手法而言,有印纹、划纹、堆纹、暗纹、彩绘、浮雕、镂空等等;就生产规模而言,仅汉代长安附近,就有官办瓦窑数千处;就生产数量而言,洛阳烧沟汉墓,就出土陶器4713件。特别是东汉后期,瓷器的发明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更是划时代的事件。这一切,为汉代陶塑工艺的发展与繁荣,准
备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另外,汉代厚葬的社会风尚也是促成汉代陶塑工艺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由于执政者的提倡,厚葬之风泛滥。东汉还专门设置了负责冥器制造的官方机构,同时规定了社会各阶层葬仪所用陶质冥器的规格。汉代的厚葬之风,虽然导致了社会财富的浪费,但从另一方面又推动了汉代陶塑的发展。
汉代陶塑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风行的美学思潮有关。汉代思想家认为“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人应该到广阔的外部世界中去寻求美、占有美。这种美学思潮,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的汉代统治阶级力求占有和支配广大外部世界的热切渴望、坚毅信心和强大力量,而且使得包括陶塑在内的整个汉代艺术都注目于广阔的现实世界。因而从历史到现实的各种对象、各种事物、各种场景、各种生活,都为汉代艺术家所关注、所表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汉代美学家蔑视“雕纤之文”,推崇一种博大崇高之美,用汉代思想家刘安的话讲就是“画者,谨毛而失貌”。只有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作粗轮廓勾划,才能体现和传达对象的内在精神,表现作者对客观生活的审美评价。这就是包括陶塑在内的汉代艺术,处处呈现出一种雄浑豪放气势的根本原因之一。
汉代陶塑既是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发展的结晶,又是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大气磅礴的汉代文化的产物。汉代陶塑由于扎根于现实主义土壤之中,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简朴古拙、雄浑豪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格调,使得它不仅在陶器工艺发展的长河中,而且在中国整个艺术发展的洪流中,都闪烁着不朽的光辉。它既为后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形象资料,又为中国传统雕塑、绘画和其他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汉代陶塑不愧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中国陶瓷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便出现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土与火”的艺术不断丰富、成熟、推陈出新。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出现了原始瓷器。又经过千余年的创造积累,东汉时期,首先由浙江地区的制瓷工匠“点土成金”,创烧出成熟的青瓷器。此后历代各具风格多姿多彩的瓷器迭出不穷,美不胜收。中国陶瓷经历了从陶到瓷,陶、瓷齐驱的发展历程,被喻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中国陶瓷史话
中国陶瓷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物化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制造使用和欣赏陶瓷过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各个历史时期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创造智慧;不同历史时期陶瓷器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当时的科学技术。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磁性瓷等。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
从结构上看,一般陶瓷制品是由结晶物质,玻璃态物质和气泡所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物质在数量上的变化,对陶瓷的性质起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陶瓷的老祖宗是“硅酸盐”,习惯也稼“硅酸盐陶瓷”,由于现代陶瓷发展得非常快,人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来改进硅酸盐陶瓷,不断提高配方中氧化铝的含量,加入许多纯度较高的人工全成化合物去代替天然原料,来提高陶瓷的强度,耐高温性和其它性能。
后来发现,完全不用天然原料,完全不含硅酸盐,也可以做成陶瓷,而且性能更为优越。于是历来完全由硅酸盐统治着的陶瓷家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完全,崭新的不属“硅酸盐”的现代陶瓷。
确切说“陶瓷”的定义为:陶瓷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粉状化合物,经过成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构成的多晶固体材料。不论是传统的硅酸盐陶瓷,还是现代陶瓷,都包括在这个范围里。 历史过程不是单纯的事件过程,而是行动过程,这个行动过程又被隐含于其中的思想过程所支配。因此,在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时,就不能只关注表象,而应搜寻那些蕴涵着思想的外部表征,即关于人类心灵在过去的岁月中留下的痕迹。 无纹而饰的釉色之美 脂玉般莹润而略带透明质感的青色,是青瓷有别于其它类瓷器的最显著特征。由于青釉的质感、色泽及其隐隐透出的人文气息本身已经与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十分吻合,因此,青瓷常常以无纹为美。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青色怀有敬意。青色,在先民心目中意味着生机、宽广、正直、高尚。青瓷的出现恰恰暗合了中国人的这种敬天尚青的内在精神需要,因此在瓷器的釉色上有了以青为主的取向。
青瓷釉色的微妙之处是难以言传的,所以古人常常用借物、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如唐诗人陆龟蒙在《题秘色越瓷》中有这样的诗句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以此来形容秘色瓷的釉色之美。这种釉色应是偏绿的青色,如同在深山幽谷中,给人以满目青翠的润透清新之感,这类偏淡碧色的釉还应包括“葱翠”、“梅子青”、“豆青”等。另外,人们还称汝器那种青中偏蓝的釉色为“雨过天青”,而汝器之所贵,也正在于这种青蓝色的闲澹之中,含有深远无穷之味。这种釉色还有“卵青”、“粉青”、“灰青”等,每种青色之间都有所差异,但都略偏蓝色。青瓷釉色之微妙不但在于有冷暖之变幻,还因窑焰而有浓淡之差异,像不同季节里的天空、山川、湖水一样,又如同中国人的性情——含蓄、玄妙而灵动。
没有纹饰的青瓷,可将之喻为一位恬淡的仙人,常默默无言,心灵却非常微妙、闲适、优雅而自乐。这是一种在宁静中显示出的静谧之美。宋瓷中的汝、龙泉、影青等都以无纹为胜,且通常以厚釉为上,因为釉之厚薄如水之深浅。愈深的水、愈厚的釉,愈能给人以深邃、神秘的感受。显然,青瓷的釉色非常符合道家所崇尚的“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标准。
此外,人们在赞美一件青瓷时,常常将其喻之为玉,如“越泥似玉之瓯”、“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瓷玉相通,瓷器追求温润莹澈的效果,一方面是中华农耕民族对土、石、玉的审美观的延展 ;另一方面,受到“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影响,是儒家把重礼、重德的精神贯通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具体体现。正所谓 :“类冰比玉,以玉喻德”。因此,瓷器以青色为取向,是从晋至宋的审美主流。 片纹雅饰 虽然青瓷的釉色充满了魅力,但青瓷并非全都遵循“无纹而饰”的原则,宋瓷中的哥窑就以开片而闻名。开片是一种釉面裂纹,是因瓷器胎釉受热后收缩系数不一致而形成的。这种现象早在原始青瓷时就出现了,本来都是被视为窑疵的。到了宋代,哥窑始创了以开片纹为釉面装饰的风格。孙瀛洲在《谈哥汝两窑》中谈到:“汉唐以来瓦器、瓷器釉上,多有本色细碎片纹,隐约可见,都是自然的片纹,而哥窑的片纹则是由人工技巧控制而烧出的。”哥窑的片纹在纹理上是很有讲究的。“小片之细碎者曰鱼子纹,大片之稀疏者曰牛毛纹。”(《陶雅》)这种片纹还被称为“百圾碎”。据《龙泉县志》记载 :“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文号百圾碎。”后来这种装饰手法被官窑所效仿,出现了亦以开片为饰的官窑瓷。
古窑器的片纹与釉色都是随着窑焰而自然生发的,这两者又往往妙契呼应,色因窑焰而变化,而其雅俗亦是仁智互见,一般来说以纹线明朗爽快兼曲折有致者为上。将这种片纹自然的青瓷和无纹饰的简洁典雅的龙泉窑瓷相比,又多了几分凝重的气度。文人雅士们也非常钟爱这类瓷器,故常常用它来制作笔筒、砚、洗等物,以示高雅。 刀法如笔意,布局通画理 如湖水般润澈的青瓷,具有厚釉失透之感。根据这个特点,青瓷除了以无饰为饰外,还产生了一些适宜于这类釉色的装饰方法。如刻花、划花、贴花、印花、堆雕、雕镂、弦纹等。其中以刻花最为典型。这种装饰手法早在越窑早期就已出现,发展至宋代出现了风格迥异、极具地域个性的南北两派。南派以龙泉窑为代表,以端庄典雅为特色,刀法含蓄、细腻,刀痕深处的釉肥厚,色泽深澈,而刀痕浅处色泽渐淡,富于变化,在静谧之中又多了些动感,正所谓“林之无鸟不静”。与南派风格不同的北派耀州窑青瓷,胎体相对较厚,属厚胎器物,因而在刻花装饰上以深刻的手法为主。即沿着纹饰的轮廓线垂直刻下,进刀较深,纹饰以外按一定坡度近深远浅地剔出适当的空地,上釉烧成之后亦是凸的地方釉薄色浅,凹的地方釉厚色深。但由于耀州窑的凹凸对比相对于龙泉窑要强烈得多,因而在层次上更为清晰,黑白反差亦更显著,具有浮雕感,给人以粗犷有力、刚健泼辣的印象。
青瓷的刻划很像书画中的笔意。刀法随笔意,笔意追刀痕的例子有很多,如远古的金石、甲骨文字、隶篆书法和远古陶器上的刻痕。同样,在不同时期的青瓷刻划上,也可看出同时期绘画笔法的明显变化,如六朝以后书画笔法的刚柔兼备与晚唐五代越窑瓷上的刻划相呼应,正所谓“阴刻细线见指功柔,斜刀坡撤显腕力泼。”到了宋代,雕法刻艺已达妙境。
优秀的青瓷装饰除了需要刻划工夫外,更需要进行经营布局,合理安排整个装饰面。在瓷器上,由于其立体的特性,在装饰过程中,既要考虑纹饰结构的中规中矩,又要兼顾上下左右的收放争让之趣。
当我们通过心灵去体验那些隐含在具体瓷器中的思想及其发展轨迹时,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器物的制造不仅仅是包涵纯技术的成分,在超越了单纯地为求取生存的物质事实的界限后,人类精神的丰富性恰好在器物里找到了一个直观的宣泄口和可靠的栖息地,同时,也给现代人带来了生活中所能依据的传统内容。 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同样讲究和强调线的表现力。它在艺术特征方面,与陶瓷艺术的联系,初看似乎不相关。实际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从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来看,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再现与表现、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它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人们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起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中国古代美学家对书法的这种特性早有精辟的论述。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蔡邕在《笔论》中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见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怪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破的: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陶瓷艺术家们,或许从这种比较中,获得对陶瓷艺术特征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以加强陶瓷的表现性和抒情性,创作出更加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