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纹饰的种类有哪些?
1、宽带纹
宽带纹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类纹饰。大地湾文化表现为钵形器的口沿、外绘一周约2至3厘米宽的条带;仰韶早期宽带纹变成了黑色,除了钵形器,某些葫芦瓶、细颈瓶上部外侧也用了黑彩装饰。
2、漩涡纹
仰韶文化中期弧线三角纹、圆圈纹构图出现了旋转迹象。仰韶文化晚期更强烈的旋转构图体现在了变形的鸟纹身上,并促成了流体漩涡纹出现。到了马家窑文化早中期,漩涡纹成为了彩陶图案中最常见的纹饰,表现为激流中的漩涡,一般以2个、4个或更多漩涡为中心连续展开,漩涡之间由数道水流连接,呈现出一派循环往复、激荡汹涌、变幻无穷的气势。
3、锯齿纹
锯齿纹主要流行于半山期、结束于马厂早期,其来源众说纷纭。马家窑时期的锯齿纹为单一黑彩,锯齿大而疏朗、呈大三角状、多装饰于壶的颈部。半山类型的锯齿纹为黑、红复彩,半山早期锯齿开始变小,中期锯齿变得窄长、齿尖锋利、锯齿斜向一侧,晚期锯齿已变得细小密集、如同毛发。
4、圆点纹
圆点纹既是彩陶纹的基本元素,又可以作为一种母题花纹,大多在组合图案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填充和定位作用,有些圆点纹组合起来更像是动物的眼睛。
5、重弧纹、凸弧纹、侧弧纹
重弧纹即上部平齐、下部近月牙形的纹饰,凸弧纹则恰好相反。两种纹饰大多绘在圆圈的空白处;侧弧纹为一侧平齐,另一侧呈月牙形,常常背靠背组成橄榄形,填充在空白的圆圈内。
新石器时代是陶器纹饰的改变时期,由生动形象的动物图案转化为抽象的几何纹饰。关于陶器几何印纹有多种含义。几何印纹陶的纹样体现了原始人们由实用向审美观念的转化。一开始陶器都是手工制作的经过一道道工序,这便会让陶器形成了几何印纹。陶器纹饰的发展从实质上反映了原始人的审美观念已经从实用中分离两离出来。
古代陶瓷器的纹饰,形式上可分为几何纹与绘画两大类。几何纹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图案化描绘,这种现象在现代绘画艺术里,是以极端化了的形式来表现得尤为充分、彻底。例如三角形可能表达了山,云霄纹中的圈、弧线,可能表达了良然界的云和雷,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弧线三角纹可能表达了狂风、巨浪,等等。绘画,无论写实写意的,都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观察,运用人的感觉、认识、理解来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而最受人的意识、哲学、美学等的制约,最具社会性、时代性,因此,陶器上的几何纹具有较重要的鉴定意义。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中都出现过陶器,可见陶器发展历史的悠久以及多样性。陶瓷器上鱼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作为装饰纹饰,如著名的鱼纹盆。鱼谐余,象征宝贵有余,年年有余,表达生产落后社会里人们希望生活富裕宽绰,有余有剩。
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几何纹包含有许多的含义,具体是什么还需要我们去推敲。
一、荷马时期:
这一时期称为“几何纹样式”陶器,是以几何形体的图案为主,以平行线、交叉线、三角形、S纹和回形纹装饰为主要装饰特色。强调左右对称,按照陶器造型,分层次进行装饰。相互呼应,统一而富有变化,形成严整的图案结构,达到一种平衡安定的效果。
二、早期城邦时期:
这一时期称为“东方样式”陶器,由于公园7世纪古希腊已和东方各国的贸易交往频繁,这些国家的文化和工艺品对希腊陶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产生了极大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对东方国家动植物纹样和怪物纹样的模仿。
三、古典时期:
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三种工艺风格,即“黑纹式陶器”、“红纹式陶器”、“彩绘式陶器”。
黑纹式陶器:所谓黑纹式,就是在赤或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做剪影式描绘,而物体的内部结构则以刻线手法表现。是古希腊陶艺工艺进入繁盛期的一个代表类型。
扩展资料
1、红纹式陶器:
与黑绘风格相反,即陶器上所画的人物、动物和各种纹样皆用红色,而底子则用黑。故又称红彩风格。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末。
这种风格优越处在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线条刻划人物的动态表情,充分发挥线条的表现力希腊人不满足于黑纹式的写实能力、细部刻画能力,以及运用线的能力表现的不充分。
所以将陶器上的人物、动物等形象做成陶土色,而整个瓶身则敷以黑色的漆。使人物形体的一部分可以自由的用各种变化的黑色线条和块面加强表现效果。
2、彩绘式陶器:
由于战争使不少城邦丧失了大批劳动力,土地荒芜,工商业停滞倒闭。陶工艺也随着国力的衰落而消沉。希腊人中形成的享乐主义风气,直接反映在陶工艺上。
白地彩纹式就是在陶器陶壁上刷一层含铁成分较少的石灰水,然后上面用黑、褐、黄、红、绿、蓝等色加以绘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希腊艺术
2021年3月11日,杭州萧山进化镇的一位村民在自己家竹园里挖竹笋的时候,意外的挖掘了3件古代陶瓷器,经过鉴定以后确定这三件物品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陶瓷器,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从这件瓷器的历史和挖掘地域可以进一步证实了这里曾经是古代越国的地盘。
越国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越国的地盘主要的控制区域就是江浙沪地区,当年这里是并不是非常富饶的地区,人口非常的稀少而且农业非常的落后,导致越国的经济无法和其他国家相提并论,公元前312年,越国发动了对楚国的战争,结果越国战败从此以后一蹶不振,最终被楚国灭国,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虽然越国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处于弱势地位,但是确不能掩盖他们在瓷器制造方面的精湛的技艺。古越国的之所以陶瓷业发达,还有从越国和吴国之间的历史说起,早在春秋早期,吴国和越国就水火不容。吴国在春秋中晚期的时候到达了鼎盛时期,越国不得不退居太湖以南地区,原始瓷的生产中心也随之南移到现在的萧山和绍兴一带。随着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经过三十八年的时间,越国打败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越国也在短时间内政治和经济达到了顶峰,原本就是技术精湛的原始瓷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从这里产出的原始瓷产品种类丰富,质量高,装饰非常的精美,成为当时原始瓷生产的中心地区。
但是随着越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和楚国的战败,越国的原始瓷的辉煌也就一去不复返了。从出土的这三件原始瓷就可以看出了非常高的工艺水准。这些原始瓷为研究古越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素材,也对中国的陶瓷的历史提供了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