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器的特点,三大特点认识德化瓷
德化陶瓷 是汉族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盛行于宋代,之后在明代得以巨大的发张。以其中的白瓷最为出名,而且制作细腻,雕刻也精美,更让人喜欢的是因为它的造型生动,所以德化瓷有三大特点能够很快的辨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制作方法
德化瓷的制作方法可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德化瓷一般在土坯干后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德化陶瓷业最初是从烧制日用器皿开始的,后来由于瓷塑艺术的显着成就,器皿类的产品则比较少的受人关注。器皿类陶瓷产品在德化一直大量生产,供内外销的需求,到了明代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造型和装饰体系,成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化陶瓷器皿类的产品从功能方面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用具,包括盘、碗、杯、碟、罐、壶、文具、灯具和烛台等;陈设装饰和供器包括瓶、尊、觚和鼎、炉、豆等。这两大类器物,造型样式古朴严整,传统意味浓厚。
日常生活用器的造型多沿用传统形式加以演变,或是模拟自然形态加以整合,设计者考虑到造型需要适应陶瓷材料和技术的特点,构成了符合其属性与特征的形式语言。
德化陶瓷造型与装饰明显地看到受商、周青铜器和玉器的影响,同时还有明代宣德炉的意味,特别是炉的造型和装饰更为显着。德化陶瓷优秀的传统造型筒形双螭壶、狮首筒形瓶、象耳弦纹尊、犀角杯等,都是其他产区很少见的独特的样式。
白瓷代表
宋代早期的产品主要是青白瓷,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质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代表。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
德化白瓷具有质地洁白、细腻如玉、釉面光滑、击声如磬的特点,故有“中国白”之称。其特制的薄胎产品,薄如蝉翼,精美绝伦。德化民间雕塑艺人将雕塑与瓷艺结合,擅长制作白瓷观音,所做白瓷观音仪态生动,是举世公认的白瓷珍品。
德化白瓷不求色彩之华丽,而是追求单纯、素洁、典雅之美,对所利用的材料有充分的认识,设计定位与取向是准确的,充分显示着历代匠师们的创造智慧。
如果说景德镇窑的白瓷是以青白釉称着于世,德化白瓷则是以乳白色为主,釉层腴润,光色如玉,显示着冰清玉洁的特质,蕴涵着耐人寻味的魅力,相比之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代福建的德化窑以生产风格独特的白瓷为主,特点是釉光莹润,在光照下釉色隐现出粉红或牙黄的色调,被称为“象牙白”、“葱根白”、“猪油白”、“中国白”等。产品以人物塑像最为突出,如观音、达摩等。其他还有梅花杯、八仙杯、仿青铜香炉、花瓶、文具等,都是德化白瓷的代表作品。龙泉窑青瓷的特点是胎体厚重,胎色白中带灰,釉层透明度高。器形种类主要有瓶、壶、炉、高足碗、大盘及大花瓶等。装饰手法主要是刻花、划花和印花等几种。装饰纹样有二十四孝等历史故事、山水人物及“福”、“寿”等吉祥语。
德化白瓷的品质可与象牙媲美,釉面的晶莹甚至略胜当年,用建白瓷制作的器皿呈半透明的乳黄或牙红色,脂润玉泽,典雅隽秀。
德化高白度瓷,白如凝霜冻雪,质如羊脂美玉、精薄如蛋膜,声如银罄。这种以德化特有的优质原料研制出的产品,独占国内瓷器白度的鳌头,烧成各种薄胎器物,洁白至纯、清新宜人。
用它制成灯具,光影温柔;制成茶具,茶色清澈;制成映影杯,绰绰浮影;制成瓷花,质如丝绢,配上绿叶、褐枝,几乎可以乱假成真。
历来已经精细奇巧夺人的德化瓷塑,到了后世更加放射异彩。人物、花鸟、禽兽各种题材在瓷塑天地任意驰骋。但最出众的还是古典人物的造型,从民间喜闻乐见的如来、观音、弥勒、罗汉、八仙、寿星,到屈原、关公、郑成功,还有那些民间传说故事,如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吹箫引凤等,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仅各种姿态和不同规格的瓷观音就约有200多种:有滴水观音、送子观音、渡海观音、十八手观音、二十四手观音、三十六手观音、千手千眼观音。
高者近2米,小的仅0.05米,美妙的瓷质釉色和古朴清逸的造型构成的精品,充分显示了瓷都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显示出古老瓷都的深厚的文化积淀。
德化窑不仅以“象牙白”瓷闻名世界,而且白瓷的器型十分丰富,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突破,品种繁多,制作精巧,造型丰富多彩,开创了工艺百花齐放的新时代。
德化窑历史悠久,历经了千年的风霜,在我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中国白”原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
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德化白瓷
说道瓷器那么大家肯定第一想到的应该是青花瓷,景泰蓝等比较出名的了。大家都知道德化作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与江西的景德,和广州潮州齐名。德化经过千年的风霜洗礼造就了了独具特色的瓷,“中国白”也叫“象牙白”就是 德化陶瓷 的特色,下面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明代德化白瓷胎骨洁白,坚实致密,其胎釉的技术工艺极力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在琳琅满目的瓷坛上独树一帜。中华民族对玉器的推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对玉的崇尚,促成生活使用的瓷器极力追求玉器的质感效果,如“似玉之瓯”的越窑青瓷,“精比琢玉”的耀州窑青瓷,定窑“花瓷琢红玉”,号称“假玉器”、“莹缜如玉”的景德镇青白瓷等等。
综观这些类玉之瓷,虽然工艺精湛颇具玉器的温润风采,但是多嫌轻薄,缺乏玉器的凝重感。直至明代,德化窑采用优质高岭土等原料经过反复研制实验,生产出一种特殊的“白瓷”:瓷质致密,胎釉纯白,浑然一体,洁润滑腻,如脂似玉,整体晶莹剔透,进一步将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发展到历史的巅峰,代表了当时中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称之为“中国白”。
产品一销往国际市场,就被视为珍品而争相购藏。着名教育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蔡元培先生曾赞,“中国几乎可以说是以出瓷器而闻名的一个国家,以瓷器的白色程度而论,自当首推德化瓷……”
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其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玉器之“五德”,它的问世,引起瓷坛的巨大反响,国内鉴赏家称赞“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
(赵汝珍编述《古玩指南》)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则称之曰“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日本学者认为它是“瓷器中的白眉”,如果以客观而公平的态度给予评论的话,町以说是比白玉更为华丽。
以陶工的技巧来说,更可号称中国古今独一无双的优秀作品,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虽然胎壁较厚,却比灯罩更为透明……显出光亮美观的肌面,以光滑度来说可称为天下第一”。(上田恭辅《支那古陶磁研究的手引》),欧洲美术家把它命名为“中国白”(Blancdechine),“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与其他东方名瓷迥不相同,质滑腻如乳白,宛似象牙。”(法国波西尔着《中国美术》)
明清的许多陶艺着述往往将德化白瓷与定窑白瓷、永乐宣德时期的甜白瓷媲美,或称“建之粉定”,或谓“类永、宣之甜白”。其实,德化白瓷较之定窑白瓷、景德镇甜白瓷,不仅胎釉中的化学元素构成含量不同,而且外观上釉层更为纯净,胎与釉结合紧密坚致,色泽滋润明亮,工艺技术更臻成熟,摘取了中国白瓷的桂冠。
瓷器是中国一种很好的收藏品,特别是有一些历史悠久的瓷器,拍卖的价格都是很高的,中国很多人喜欢收藏瓷器不仅在于它的质感以及瓷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很多人可能对于景德镇瓷器了解更多,比较少听说过德化白瓷。其实,德化白瓷也是与景德镇瓷器齐名,并且在中国有很高的历史地位,那么,德化白瓷的特点有什么?德化白瓷价格如何呢?现在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
德化白瓷价格(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1.古岳 德化白瓷杯带盖茶杯/陶瓷办公杯会议马克杯/情侣对杯大水杯/陶瓷个人杯/老板杯、主人杯/龙杯
价格:88.00元/个
2.土土陶瓷 贰号土/曾逸腾 大号个人杯水杯茶杯德化白瓷杯主人杯建白瓷羊脂白 600ml 红色
价格:898.00元/个
3.德臻 德化白瓷茶杯陈清宜手工建白瓷杯陶瓷杯主人杯/高雅杯
价格:620.00元/个
4.德臻 德化白瓷陈清宜手工建白瓷杯功夫茶杯品茗杯主人杯/禅定杯
价格:680.00元/个
5.德臻 陈清宜德化白瓷茶具茶杯建白瓷杯主人杯单杯品茗杯/西施杯
价格:580.00元/个
6.德臻 陈清宜德化白瓷茶杯手工建白瓷杯品茗杯主人杯/螭龙杯大号
价格:780.00元/个
价格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德化白瓷特点
德化白瓷指的是烧制于德化瓷窑中的白瓷,而德化窑则得名于该瓷窑窑址位于德化县。德化白瓷最早创烧于宋代,兴盛于元、明两代,不仅是白瓷中著名的品种,而且还是瓷器中的一个标志性品种。德化白瓷的特点有:
特点之一,釉色洁白。德化白瓷的釉色与其他白瓷的釉色在白中泛黄不同,其釉色是一种洁白色,分为象牙白、葱根白、猪油白、孩儿红等,又被法国人统称为中国白。
特点之二、质感凝脂似玉。德化白瓷的胎体致密,透明度高,釉色洁白,呈色温润如玉,凝脂似玉,达到了人们对瓷器追求玉器的质感的效果。
特点之三、器型丰富。德化白瓷的器型众多,有烛台、香炉等陈设供器,狮子、花瓶、侍俑人等冥器,盘、碗、杯等日用器等等。
以上,小编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德化白瓷价格,价格的涵盖区间较大,并且也是依据不同的造型质地有不同的价格,但是一般人不太会判断瓷器的价格以及好坏,所以小编特意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德化白瓷的特点,帮助大家认识德化白瓷,帮助大家辨别真假。这些都是一些行家给予的建议,希望能给想要购买的消费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福建德化窑的白瓷。始于宋代、成名于明代。釉色白净温润,致密如玉,细腻似乳。有“猪油白”呈色凝脂隐红;“象牙白”细润白嫩,法国人称“鹅绒白”、“中国白”。品种有“梅花杯”、“八仙杯”,胎薄透脂轻巧玲珑,彩绘以红色为主,日本人称“赤绘”。风格豪爽、明快。
一、在原料上。
两者的白瓷,颜色上有差距。
景德镇的白瓷属于原生黏土,含铁量比较高。
而德化白瓷的泥料,含铁量非常低,烧制出来的成品特别白。
“中国白”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
德化白瓷,白得特别纯粹,不掺任何的杂色。
然而,瓷器的颜色,由瓷胎中的铁元素决定。
含铁量越高,瓷器的颜色越深。
所以,景德镇的白瓷,往往不是特别白。
达不到一片白纸的白,而达不到万里雪飘,皑皑积雪的白。
即便是用传统工艺制成的,用还原焰去烧制,景德镇的白瓷通常是青白色。
茶友们在买景德镇瓷时,特别要认准这一点,不要觉得白瓷就是越白越好。
真正的景德镇白瓷,颜色不是纯粹的白,而是青白色。
硬度高,不易磨损,越用越光滑。
用作茶具时,不容易残留茶渍、茶垢。
轻轻冲洗,便能恢复光洁如新的状态。
二、在烧制方法上。
景德镇瓷的烧制温度更高。
采用1300℃左右的高温,一次性烧制而成。
经过泥与火的碰撞,方能成瓷。
超高温的烧制下,要依赖烧制人的经验。
故而,景德镇瓷的成品率低,成本更高。
但高温烧制的好处是,烧成后不容易变色,方便清洗,不容易残留茶垢。
德化瓷的烧制温度,大部分采用800℃以上烧制而成。
成品率高,产量高。
但在长时间使用过后,容易变色。
质感的细腻温润度上,景德镇瓷要更好一些。
三、在绘制方法上。
景德镇的瓷器,更多采用手工绘制。
一笔一划,笔触细腻。
在瓷器上作画,对匠人的绘画水平要求高。
稍不留神,画歪了一笔一捺,整件作品就被会毁了。
手绘图案的瓷器,要慢工出细活。
不论是盖碗、品茗杯等,产量低,而成本更高。
德化白瓷的图案装饰,大多采用贴花技术。
将颜料做成花纸后,大批量生产,直接贴在白瓷上制作成图案。
如果细致的对比德化白瓷盖碗、景德镇白瓷盖碗。
那么在肉眼上,部分便宜的德化白瓷,图案上能看出网纹痕迹。
并且用指腹去触摸,手感也会显得更粗糙、毛躁、不够润。
景德镇瓷的特点:采用景德镇地区特有的高岭土,矿物含量丰富,经高温(1300℃以上)烧制,成色和质感都非常好,“明如镜,声如磬”就很好的说明景德镇陶瓷的特点,景德镇瓷土必须经高温烧制,做出来的瓷器属于高温瓷(1340℃左右),所以成本高,价格稍贵,但稳定性好,不退色,属于摆设、收藏的高档产品。
德化瓷的特点:传统德化粘土烧出的陶瓷很白、半透明,所以德化陶瓷以很白的陶瓷雕塑著称。
福建省 泉州市 德化县 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洁白透明的胎体,温柔雅静的釉色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使德化瓷器成为工艺美术史中的瑰宝,享有“中国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盛誉。
得天独厚 源远流长
德化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脉腹地,高岭土质优量多。据民国《德化县志》记载:“观音崎,一名白泥崎,碧像岩在其巅,全山数里皆瓷土,邑名瓷多产于此。”
新石器时代,德化先民开始制作硬陶和印纹陶,到夏商时期,已出现原始青瓷。德化县三班镇辽田尖山原始青瓷窑址,历经3700多年,窑体结构依然清晰。
晚唐五代时期,德化地区的制瓷业已初具规模,工匠们已经能够使用当地品质优良的高岭土并烧制出了青瓷。德化有史记载最早的陶瓷烧制工艺研究家颜化彩编纂了世界第一部完整的陶瓷专著《陶业法》,绘制了世界第一幅陶瓷工厂规划设计图《梅岭图》。
至宋代,德化开始生产青白瓷和白瓷,其白瓷制作工艺已相当精湛,可与北方定窑白瓷相媲美,被称为“南白定”。
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德化制瓷人林炳利用有坡度的山地,将多个窑房顺着地势串联起来,大大提高了热能利用率,降低了成本,这种窑型被称为“龙窑”。后来,日本的制瓷人加藤四郎前来德化学艺,并将窑炉烧造技术带回日本,林炳也在日本被奉为“陶祖神”。
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盛、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德化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畅销海外。“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陶瓷近三分之一出自德化,器物以碗、洗、盒、罐为主。
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道:“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他还使用亚里士多德时代表示贝壳的单词porcelain来命名德化瓷器,因为它们就像贝壳般洁白通透。后来,马可·波罗成为德化白瓷传入欧洲的关键人物。
明清时期,德化瓷器因瓷塑人物的独特技艺而声誉日隆。尤其在明朝中期之后,德化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制作的最高水平,成为外销瓷的一个重要品种。在欧洲,德化白瓷被称为“中国白”,具有中国风的杯、炉、盖盒、壶、笔筒等器具一度风靡市场,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到清代时,德化窑业已臻至全盛。清代“泰兴号”沉船中发现了35万件德化青花瓷器,可见其生产外销的活跃。
一脉相承 薪传不息
在烧制技术成熟的基础上,瓷雕艺术繁荣兴盛起来,明代时就涌现出以何朝宗、林朝景、陈伟、张寿山等为代表的一批瓷艺大师。
其中,何朝宗被尊称为“瓷圣”,他所塑造的各种造像既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能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又着重外表的衣纹刻画,线条清晰、简洁、潇洒,多变化,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塑造的形象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不同个性,形神兼备,富有艺术魅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德化陶瓷 业获得新生,这一时期的创作多表现领袖人物、民兵活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民族人物、现代生活等题材,《青春》《和平万岁》《丰收》三件瓷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陶瓷发展迅猛,逐渐形成了大师艺术瓷、日用家居瓷、出口工艺瓷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经历“以电代柴、天然气烧瓷、微波烧瓷”三次能源革命后,德化陶瓷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许瑞峰是德化“许氏瓷塑”当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1994年,许瑞峰成立了德化县德艺瓷雕研究所,潜心研究配方与烧成技术的改革。2001年,他成功研制出被称为“中华红”的红釉瓷,和宝石般熠熠夺目的“宝石釉”瓷,改变了德化瓷千百年来以白为特色的状况。
2007年,许瑞峰的独创之作《玄》出世。该作品采用螺旋性的线式结构,类似一根弹簧构成了一个造型完美的瓶器,轻松地突破了瓷泥成型和陶瓷烧制的两大极限。
此后,他又独创了许氏“实心瓷塑”技艺。实心瓷塑因整个瓷体无掏空全实心,在烧制上难度极大,且十分考验耐心,雕好坯体后,还需花上三四个月时间等它自然风干,此后更要烧制十多次。经过反复实验、屡败屡战,以许瑞峰为代表的“许氏瓷塑”成功地烧制出全实心瓷塑,甚至瓷塑高达100厘米,填补了世界陶瓷史空白。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许氏瓷塑在继承“山湖祖”雕塑风格基础上,融入德化“何派瓷塑”特点,形成了人物形体饱满、局部精细、开脸爽朗、线条飘逸的艺术风格。从许氏瓷塑的传承故事,我们看到了德化瓷烧制技艺薪传不息的一个缩影。
花开满园 各有千秋
正是因为众多陶瓷大师、工匠和企业家的默默耕耘,开拓进取,德化陶瓷大观园里呈现出一派日新月异、异彩纷呈、欣欣向荣的胜景。
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5月,联合国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称号;2021年7月,德化窑址(屈斗宫窑、尾林-内坂窑)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重要的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个瓷窑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德化县拥有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名人等467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9人、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2人、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1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从业人员10多万。
老一辈艺术大师邱双炯推动“电代柴”烧制技术,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他与苏玉峰都对薄胎雕塑技艺作出重大贡献,冰冷的陶瓷人物在他们的手里,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中生代”陶瓷艺术大师是德化瓷雕的中坚力量,陈明良、赖礼同、寇富平、林建胜等人醉心于还原明代“中国白”材质与风韵,塑造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佳品。柯宏荣、苏献忠等人,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主动引入现当代雕塑理念,让传统雕塑在雕塑对象及表现主题上有了更多可能。
一批新生代陶瓷艺术大师,努力突破材料对德化瓷塑艺术的限制,创造出带有个人风格印记的艺术作品。陈明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通花雕的技艺发展到新境界。连紫华则借鉴唐卡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方法,创造出一种新的德化瓷品种——极彩,为德化雕塑锦上添花。
陶瓷厂家的科研攻关,是德化瓷烧制技艺突破的生力军。有的研制出作画用瓷板,所制作的超薄瓷板可挥毫泼墨,渲染出宣纸效果,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形式;有的致力于耐热釉研发,所生产的金刚煲可用于明火干烧炒菜,陶瓷应用领域进一步提升……
亘古流传的烧制技艺,指挥着火与土的共舞。常燃不息的熊熊窑火,折射出闽人的文化和底蕴。一撮故乡的泥土,遇上匠心和智慧,历经捣炼煅烧,成就千秋绝色,续写白瓷传奇……
出品: “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新福建客户端、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
参考文献:
郑雄彭:《浅谈德化瓷塑艺术特征与技艺传承》,原载于《中国艺术》2022年第1期
黄静:《试析明清德化白瓷外销的器形、原因与影响》,原载于《博物院》 2020年第1期
白宪波:《论德化白瓷》,原载于《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