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陶瓷设计艺术在各自的阶段意义上体现出那些风格????
1、“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陶瓷的四大特点。
2、瓷器胎质轻薄,滋润透影,宛若蛋壳,薄如蝉翼,轻若绸纱。
3、胎质清脆,用指轻扣,能听到“咚”的脆响,宛若乐器奏出的优美磐声,扣人心弦。
4、与陶相比,瓷的质地坚硬、细密、严禁、耐高温、釉色丰富等特点。
5、青花瓷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扩展资料:
分类:
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碗等。
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家具等。
建筑卫生陶瓷:如地砖、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
对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先进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产品,有高氧化铝瓷、锆英石瓷、锂瓷、磁性瓷等。
粗陶是最原始、等级最低的陶器,通常由一种易熔粘土制成。
细陶按其主体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粘土、石灰石、长石和熟料四种类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古代山西陶瓷特展亮相 望获重新定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不仅是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精神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中国陶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长期实践,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形式从唐、宋、元、明、清到现代可分二类:一类是写意绘画,另一类是工笔绘画。这两种绘画装饰形式都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时期特征在陶瓷产品上的呈现。唐代长沙窑出现釉下彩绘花鸟,正值唐代花鸟画艺术已有相当高水平时期,技法成熟、笔法流畅,一气呵成,自然生动,是唐代民间花鸟画的艺术风格。而宋代的陶瓷刻划花的精细都是反映了花鸟绘画风正转化为工细的工笔画的鼎盛时期。也为元青花、明清的陶瓷工笔古、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陶瓷艺术形式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画都是中国特有的绘画艺术装饰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现。 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瓷器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中国闻名于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一词的英文china原意是瓷器。瓷器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着中国悠久的文明。从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它比较完美地体现中国文化的面貌。
景德镇瓷器以白瓷为闻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是称誉世界的古代陶瓷艺术杰出代表之一。
景德镇瓷器自古以来,名扬天下。在琳琅满目的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净的青花瓷,明净剔透的青花玲珑瓷,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幽静雅致的青花影青瓷,古朴清丽的古彩瓷,万紫千红的新彩瓷,明丽隽秀的窑彩瓷,别开生面的总和装饰瓷等。这些珍贵的名瓷,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瓷国之瑰宝”。
景德镇瓷器,江西省景德镇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景德镇瓷器以白瓷为闻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
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是称誉世界的古代陶瓷艺术杰出代表之一。
扩展资料: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球,有"瓷都"之称。溯其国际影响,中古时就有精制之品远销外国。诗人陈志岁《景德镇》云:“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
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 “瓷都”景德镇所产瓷器的国际市场地位跃然纸上。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景德镇瓷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景德镇陶瓷
1.现代陶瓷艺术品之江西景德镇产区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景德镇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景德镇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
2.现代陶瓷艺术品之德化产区
“中国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紧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是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个分支,在国际上享有较强的声誉。德化窑瓷历代相传,千年薪火不熄,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白瓷,胎骨细柔坚致,胎釉质感美妙,色泽温润明亮,形体晶莹剔透,凝脂似玉。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独树一帜,被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 “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并作为中国陶瓷白瓷的代表,称之为“中国白”,公认是东方艺术的明珠。
3.现代陶瓷艺术品之潮州产区
潮州是我国的古瓷都和陶瓷文化发祥地,和陶瓷结缘已有四千年时间。潮州陶瓷最灿烂的时期是在当代,在历史的浪潮和市场竞争面前,潮州陶瓷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庞大的产品门类。
4.现代陶瓷艺术品之佛山石湾产区
石湾美术陶瓷(石湾公仔)素有“石湾瓦,甲天下”之美誉。其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1977年在石湾一带贝丘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在经历了唐宋两代的成长壮大阶段和明清时期的成熟发展阶段后,“石湾公仔”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
4.1石湾公仔的民族性
西方的陶艺多借助裸露人体的每条肌肉来表达感情,石湾陶艺则秉承中国艺术的传统特征依靠线纹的飞动,借衣纹折叠、线条流动去表达人物的情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2石湾公仔的地方性
国内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等地区的瓷土土质洁白,是制作瓷器的上好原料,这种原料可塑性不高,通常都会借用模制成模制加工手工的方式以适应土性,而石湾陶土能耐高温,粘力强,可塑性很高,能塑造出飞舞的衣袖、衣领和极细长的线条,所以人物塑造的身形和衣褶具有飘逸流畅的特点。釉料方面石湾公仔采用的是一次烧成的颜色釉,以不可重现的无穷变化而形成石湾艺术陶鲜明的特色,有别于其他产区的釉上彩和釉下彩。施釉上石湾公仔不在人物的脸、手部上釉,以泥胎的产色使肌理表现更加真实,同时由于石湾公仔所使用的泥料较粗且含砂,就需要上一层较厚的釉来掩盖,从而使产品的艺术风格显得特别古朴厚重。这种原料的特性使石湾陶艺家们能尽情发挥他的想像力,风格挥洒自如。
4.3石湾公仔的人文性
由于石湾公仔是民窑生产,制作方式不受约束,构思上不拘一格,题材广泛,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它以老石湾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4.4石湾陶瓷的创作特色 由于石湾公仔在手法上充分吸收了国画写意笔法的精髓,强调概括和夸张。重神似,具有造型生动传神,釉彩浑厚朴实的特点。其陶塑题材,既有源于现实生活的,又有取材于神话传统的表现形式,有写实和夸张的不同手法,陶质运用上有素胎和上釉两大类型,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种。
5.现代陶瓷艺术品之山东产区
刻瓷起源于清朝初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刻瓷是在烧制好的瓷盘上先画上图案,再以金刚钻一点一点地在瓷盘上雕琢上色,刻工与盘画的角度,用力的大小,点面的组合及细微之处的精雕细刻,十分讲究作品表现形式多样灵活,可兼具中国画的灵动秀美和西洋油画的凝重沉厚。刻瓷具有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层次清晰,格调典雅等艺术特点,能形成多种艺术效果,既有浓厚的的全面之趣,拥有笔锋描抹不可替代的独特韵味,又有表面处理良好、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其瓷胎细腻洁白,釉面清亮、润泽,制作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因而深受国内外瓷器爱好者的青睐。
6.现代陶瓷艺术品之醴陵产区
湖南醴陵是仅次于景德镇的我国第二大瓷城。醴陵生产的釉下彩瓷器瓷质细腻,造型新颖,装饰绚丽,以其独特的风格驰名中外,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在我国次次发展史上,湖南窑创烧的釉下五彩瓷具有重要的地位。
7.现代陶瓷艺术品之河北产区
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盛行于宋中后期,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定窑白釉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
8.现代陶瓷艺术品之宜兴产区
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它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当今的瓷器王国中,紫砂陶以它特有的工艺选制和美学价值成为人们竞相购买收藏的宠儿。宜兴紫砂有很好的可塑性,入窑烧造不易变形,所以成型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各种器形,使紫砂器的花货、筋纹的造型能自成体系。
9.现代陶瓷艺术品之广州产区
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上给上金色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低温焙烧而成。广州织金彩瓷的风格不同于以景德镇代表的江西彩瓷,其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广彩是运用我国织锦图案的手法,以色彩艳丽、构图严谨,绘工精细著称。广彩利用各种颜色和金银水进行钩、描、织、填,宛如无数金银彩丝织于白玉之上,显得是光彩夺目、富丽堂皇。
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商代,出现了白陶,白陶花纹繁缛,形制美观,青釉硬陶具有瓷器的特征,从造型和装饰看,这时期的陶器吸收了青铜工艺的特点,烧制了刻纹白陶,使陶器装饰与当时的青铜艺术互相辉映。
汉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从陶到瓷的孕育成熟阶段。
秦汉时期,国力开始强盛,经济初现繁荣,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有利基础。
汉代的釉陶中的低温铅釉和薄釉硬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
南北朝的青瓷器,其釉色装饰典雅秀丽,温润柔和,器皿造型独具特色,既饱满深厚,又端庄挺秀,装饰手法上常见有压印花、附加堆纹和划花等;由于当时佛教的影响,青瓷纹饰上出现了佛像、飞天、忍冬纹和莲瓣纹等新的题材,这些外来文化被吸取到瓷器的装饰上来,并予以融化与发展。
隋代的白瓷烧成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重大价值,它给后来的彩绘瓷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形成了著名的邢、越二窑,北方邢窑的白瓷,胎质细洁,釉色白润;南方越窑的青瓷,胎质坚硬,釉色莹润,纯净如翠。除釉色装饰外,还有印花、划花、堆贴、捏塑等装饰手法。图案内容较以前大为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而且还出现了低温、色彩鲜丽的“三彩”釉,它运用黄、绿、褐等釉色,烧做成色彩绚丽、缭绕变幻的艺术品。还有淋漓豪放的花釉和精巧别致的纹胎、纹釉瓷器,大大丰富了陶瓷制品的装饰。
从原始社会的彩陶一直到唐代的瓷器,可以说陶瓷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技艺和材质的提高,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间虽受到某些工艺的影响,但不同的时期都反映了不同的装饰风貌与特色。
宋以后,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文人、士大夫对美术的热爱形成了艺术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对瓷业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走向了立足于观赏角度的审美境界。宋瓷的美学风格,以沉静雅素为特色,表现为含蓄而不外露,自然而不雕琢,这主要在于宋瓷重装饰的釉色之美,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如景德镇青白瓷的釉色晶莹如玉,龙泉青瓷釉色的青翠晶润,这些釉色装饰,正说明了当时人们对美追求及审美意念的提高,以及从尚新的审美意识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宋瓷的装饰美不光体现于釉色的装饰,还包含刻、划、剔或镂空装饰、化妆土的装饰及彩绘装饰。彩绘装饰是中国陶瓷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装饰方法,宋代瓷的彩绘装饰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瓷器上的刻、划花和印花装饰技法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而让位于彩绘。元青花瓷装饰十分讲究布局、构图,讲究青白相映、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尽管其装饰层次多、画面满,有的装饰圈达十几层之多,然而却层层有别,主次分明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丰富而不繁杂,饱满而又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与形式美感,深受人们的珍视与喜爱。
明、清两代除了生产青花瓷外,还大量生产了彩绘瓷和各种颜色釉瓷。出现了明前期釉上红彩、黄彩和金、银的彩瓷,成化斗彩瓷、正德素三彩,浓艳的嘉靖青花五彩瓷、清宫廷御制的珐琅彩瓷等等,真是灿烂辉煌,至精至美。其陶瓷制品的产量之多,工艺之精,品种之丰富,装饰之多样是前代所无法可及的。
纵观历史长河,陶瓷艺术的发展,在各个不同的朝代都有一定的进步、发展与提高,在各个历史时期也都显示了那个时代的装饰风格与艺术特色。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一致,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七千多年的陶瓷工业的发展壮大,陶瓷装饰艺术的丰富与提高,形成了我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简介】
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是釉下彩瓷的一种,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
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鉴赏】
古代陶瓷款识,是鉴定其制作年代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青花瓷的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古瓷的时代、窑口。古代青花瓷款识中的书法、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特点】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历史】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变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继承历代优秀传统,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在礼品瓷、展品瓷盒内外销商品瓷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和我国驻外100多个使馆选用了青花瓷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甚至单位团体、家庭等几乎都用青花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如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周恩来总理送给他一套名贵青花餐具;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以青花文具礼赠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在众多的青花品种中,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产品。它由数十件乃至一百几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异的瓷器配套组成,器型轻巧大方,轮廓秀丽匀称,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和谐诱人。
“梧桐”是指青花传统画的名称,“梧桐”为呈吉祥之意,这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梧桐引得凤凰来”的美句而定的。画面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结合,对江南的园林风光做了理想的描绘:近处是石桥杏仁、花鸟树林、楼台亭阁,远处是层峦叠嶂、平波荡舟,如此湖光山色,确有“白浪青峰非人间”的意境。艺人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法,将繁杂的景、物、人铺叙在一幅画面上,运用吊珠图案装饰,中间衬以民间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案纹样。整个画面构思深邃,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东方艺术风格。优秀画面除“梧桐”外,还有芙蓉、海棠、满莲、敦煌、双龙、锦葵、金鱼等装饰,或丰满严谨、端庄秀丽,或挥洒自如、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1979年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4年又荣获法国莱比锡、捷克布尔法、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
【装饰】
青花陈设瓷装饰更为精美,如绘有苏州园林、北京天坛、颐和园、桂林山水、庐山风景、“四美图”、“史湘云就最少要眠”等纹样的千件青花缸、万件和超万件青花瓶,画面生动,料色层次清晰,装饰别具一格。
民间青花是来自民间、淳朴活泼的一种青花瓷器装饰形式。民间青花最大特点在于用笔流利豪放、点染错落有致。如画山水小景,仅两棵杂树,一个山坡,一条小溪,着笔不多,却把幽静秀丽的大自然美景描绘的意趣无穷。不少婴戏图中的小孩,五官发眉可以完全不着笔墨,只在圆圈商洛以浓料就成小孩的头部,天真活泼的形态却表现得惟妙惟肖。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
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
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
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
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
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一)苏麻离青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
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 *** 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
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
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三)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
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四)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
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
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五)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
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六)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
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七)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
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一)纪年款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
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
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
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
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
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
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二)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
“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
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
“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
元代青花瓷有什么特点?
成熟的青花瓷应是元代的景德镇青花瓷.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青花瓷器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青花瓷的艺术特点
青花瓷 【简介】 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是釉下彩瓷的一种,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 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鉴赏】 古代陶瓷款识,是鉴定其制作年代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青花瓷的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古瓷的时代、窑口。
古代青花瓷款识中的书法、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特点】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
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历史】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
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变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
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继承历代优秀传统,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在礼品瓷、展品瓷盒内外销商品瓷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和我国驻外100多个使馆选用了青花瓷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甚至单位团体、家庭等几乎都用青花瓷器。
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如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周恩来总理送给他一套名贵青花餐具;1978年10月 *** 副总理访日以青花文具礼赠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在众多的青花品种中,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产品。
它由数十件乃至一百几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异的瓷器配套组成,器型轻巧大方,轮廓秀丽匀称,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和谐诱人。 “梧桐”是指青花传统画的名称,“梧桐”为呈吉祥之意,这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梧桐引得凤凰来”的美句而定的。
画面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结合,对江南的园林风光做了理想的描绘:近处是石桥杏仁、花鸟树林、楼台亭阁,远处是层峦叠嶂、平波荡舟,如此湖光山色,确有“白浪青峰非人间”的意境。艺人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法,将繁杂的景、物、人铺叙在一幅画面上,运用吊珠图案装饰,中间衬以民间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案纹样。
整个画面构思深邃,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东方艺术风格。优秀画面除“梧桐”外,还有芙蓉、海棠、满莲、敦煌、双龙、锦葵、金鱼等装饰,或丰满严谨、端庄秀丽,或挥洒自如、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1979年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4年又荣获法国莱比锡、捷克布尔法、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 【装饰】 青花陈设瓷装饰更为精美,如绘有苏州园林、北京天坛、颐和园、桂林山水、庐山风景、“四美图”、“史湘云就最少要眠”等纹样的千件青花缸、万件和超万件青花瓶,画面生动,料色层次清晰,装饰别具一格。
民间青花是来自民间、淳朴活泼的一种青花瓷器装饰形式。民间青花最大特点在于用笔流利豪放、点染错落有致。
如画山水小景,仅两棵杂树,一个山坡,一条小溪,着笔不多,却把幽静秀丽的大自然美景描绘的意趣无穷。不少婴戏图中的小孩,五官发眉可以完全不着笔墨,只在圆圈商洛以浓料就成小孩的头部,天真活泼的形态却表现得惟妙惟肖。
康熙青花瓷的特征
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 、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 、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 、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 、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7 、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8 、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药,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9 、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
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呈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
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11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
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 80 厘米,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
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富有阳刚气势,制作很清楚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
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方形器,如方盘、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较而言,烧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得多,充分表现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瓷技术的进步。
12 、 康熙青花瓷器种类繁多,根据一些常见器物现择要分类介绍如下: 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
清朝青花瓷有哪些特点
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
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
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 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
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 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
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
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
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
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
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
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 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
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
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
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 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
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 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
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青花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
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 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青花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 釉稀薄而发灰、泛青。
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
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
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望采纳,谢谢)。
元青花的定义和特点
元青花的定义:“早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烧制的具有元代瓷器器形、构图、纹饰特征及古朴神韵的青花瓷器”都可初步视其为元青花瓷器.元代青花绘画艺术特点一、元青花一般皆胎体厚重.二、釉有青白釉、枢府釉及典型的青花瓷釉.三、青花色泽有浓翠及灰淡两种,均有铁斑.四、器底无釉.碗、盘之类底足中心有乳丁状突起.五、具有圈足外墙斜削的元代瓷器普遍特征.六、多棱梅瓶、多棱玉壶春瓶、多棱瓢瓶及方形扁壶、高颈大罐等为元代特有的器型.七、梅瓶之口均为上窄下宽的梯形.八、少数青花器仍沿用枢府瓷特有的小底足.九、多数器物图案花纹密布全器,分多层次布局.十、某些图案花纹具有明显的元代特征.。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青花瓷
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
颜色釉瓷
在釉料里加上下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呈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粒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雕塑瓷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色泽艳丽
鉴别陶瓷的好坏要遵循“一听二看”的原则。
所谓听是指拿起瓷器轻轻敲敲,听发出的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悦耳。如果是,这就表示是优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质量良好;假如敲瓷器时发出的声音粗重,甚至沙哑,就是用劣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其质量甚差,甚至已有裂痕。
其次看很重要,要仔细反复看。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统一、清晰、牢固,勾画的装饰金、银线,应粗细一致,光亮美观,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色泽一致。不能出现色脏、缺釉、气泡等明显缺陷。
景德镇四大名瓷的种类有: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颜色釉瓷,它们的特点如下:
一、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简称青花,是创烧的珍品,属于釉下彩瓷,经高温1280至1300度烧制成功,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二、粉彩瓷
粉彩瓷属于釉上彩瓷,也可以叫“软瓷”,经800度左右烧制而成,风格突出,色彩鲜丽持重,粉润柔和淡雅,立体感强,书工细腻,装饰形式多样。
三、玲珑瓷
玲珑瓷也被称为“米通”是古代陶瓷艺术之瑰宝。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呈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誉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
四、颜色釉瓷
颜色釉,被称为“人造宝石”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温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
景德镇的瓷器历史: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历史上的景德镇瓷器,不但海内擅声,而且海外亦广为流誉。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
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的大量瓷器,景德镇瓷器占有重要地位。陈志岁《景德镇》诗:“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诗朴实地记载了“瓷都”的历史形迹,且写出了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