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买了一套陶瓷碗,可是用一段时间后碗里面就有一大片黑黑的一层,为什么呢?还有,怎么样才能清洗干净?
一般瓷碗上面都有一层漆,用久了漆就会掉,然后碗就变黑了,代表该瓷碗的质量不佳,表面光洁度不够,易积累微小的色素等颗粒,不容易洗干净。
陶瓷餐具按其上色原理,可分为釉彩瓷和釉彩瓷两种。所谓釉彩陶瓷餐具,是指利用颜料制成的各种图案贴在釉上或直接涂在瓷坯表面,然后经低温烘烤;
由于焙烧温度较低,彩纹无法进入釉面。釉下彩瓷餐具是指颜料全部涂在瓷体上,在釉上高温烧制后,颜料将被釉层覆盖。
消费者在选择陶瓷餐具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尽量选择无铅釉面陶瓷餐具或素白陶瓷餐具;其次,如果一定要购买色彩鲜艳的陶瓷餐具,应尽量避免碗的内壁色彩鲜艳或带有图案;
另外,不要选择釉面陶瓷餐具,而应选择釉面陶瓷餐具,会比较安全。釉下彩餐具触感,图案有明显的凹凸颗粒感,釉下彩餐具相对光滑细腻;
此外,消费者要确保自己的安全,不要在街头捡便宜买餐具,而应该去正规商家、超市购买;最后,选购回家的餐具应先用开水浸泡5分钟或者用醋浸泡2-3小时,即可取出部分有毒有害物质,保证安全。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l)青瓷:施青色高温釉的瓷器。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质是氧化铁,含量为2%左右。釉由于氧化铁含量的多少、釉层的厚薄和氧化铁还原程度的高低不同,会呈现出深浅不一、色调不同的颜色。若釉中氧化铁较多地还原成氧化亚铁,那么釉色就偏青,反之则偏黄,这与烧成气氛有关。烧成气氛指焙烧陶瓷器时的火焰性质,分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三种。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火焰;还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过程中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碳化氢等的火焰;中性焰则介于两者之间。用氧化焰烧成,釉色发黄;用还原焰烧成则偏青。青瓷中常以"开片"来装饰器物,所谓开片就是瓷的釉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的裂纹。哥窑传世之作表面为大小开片相结合,小片纹呈黄色,大片纹呈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南宋官窑最善应用开片,且胎薄(呈灰、黑色)、釉层丰厚(呈粉青、火黄、青灰等色)的特点,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于垫饼垫烧而露胎,称口"紫口铁足",以此为贵。越窑以产青瓷而驰名世界,其作品呈现一种特别的"雨过天晴"色,质地如冰似玉,后流传至国外,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作。
(2)黑瓷: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在5%以上。商周时出现原始黑瓷,东汉时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匀,釉色有黑、黑褐等数种,至宋代黑釉品种大量出现。其中建窑烧制的兔毫纹、油滴纹、曜变等茶碗,就是因釉中含铁量较高,烧窑保温时间较长,又在还原焰中烧成,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成品显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纹,每一件细细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茶器。
(3)白瓷:施透明或乳浊高温釉的白色瓷器。在长期的实践当中,窑匠们进一步掌握了瓷器变色的规律,于是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降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用氧化焰烧成,釉色一般白中泛黄或泛绿色,还原焰烧成釉色泛青,有"青白瓷"、"影青"之称。唐代白瓷生产已十分发达,技艺卓越首推北方的邢窑,所烧制的白瓷如银似雪,一时间与南方生产青瓷的越窑齐名,世称"南青北白"。
(4)颜色釉瓷:各种施单一颜色高温釉瓷器的统称。主要着色剂有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钻等。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有青釉、黑釉、酱色釉、黄釉等。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有海棠红釉、玫瑰紫釉、鲜红釉、石红釉、红釉、豇豆红釉等,均以还原焰烧成,若以氧化焰烧成,釉呈绿色。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瓷器,烧制后为深浅不一的蓝色。此外,黄绿色含铁结晶釉色也属颜色釉瓷,俗称"茶叶末"。
(5)彩瓷: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总称。釉下彩瓷器是先在坯上用色料进行装饰,再施青色、黄色或无色透明釉,入高温烧制而成。釉上彩瓷器是在烧成的瓷器上用各种色料绘制图案,再经低温烘烤而成。
(6)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又称"白釉青花"。在白色的生坯上用含氧化钴的色料绘成图案花纹,外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在烧制时,用氧化焰时青花色泽灰暗,用还原焰则青花色泽鲜艳。
(7)釉里红:釉下彩品种之一。在瓷器生坯上用含氧化铜的色料进行绘制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经还原焰高温烧制而成。
(8)斗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的品种,又称"逗彩"。先在瓷器生坯上用青花色料勾绘出花纹的轮廊像,施透明釉用高温烧成,再在轮廊像内用红、黄、绿、紫等多种色彩填绘,经低温烘烤而成。除填彩外,还有点彩、加彩、染彩等数种。
(9)五彩:釉上彩品种之一,又称"硬彩"。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用红、绿、黄、紫等各种彩色颜料绘成图案花纹,经低温烘烤而成。
(10)粉彩:釉上彩品种之一,又称"软彩"。是在烧成的素瓷上用含氧化砷的"玻璃白"打底,再用各种彩色颜料渲染绘画,经低温烘烤而成。
(11)珐琅彩:釉上彩品种之一,又名"瓷胎画珐琅",即成烧成的白瓷上,用珐琅料作画。珐琅料中的主要成分为硼酸盐和硅酸盐,配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低湿烘烤后即呈各种颜色,多以黄、绿、红、蓝、紫等色彩作底,再彩绘各种花卉、鸟类、山水和竹石等图案,纹饰有凸起之感。
1、在陶瓷洗脸盆上喷一定量的专门清洗剂,然后再使用抹布进行擦拭,就可以把污渍擦拭干净了。
2、在陶瓷洗脸盆上喷洒一些醋水,醋水就是食用醋与水融合在一起的溶液,其可以把洗脸盆上的污渍瓦解掉,然后干净的抹布擦拭干净就可以了。
3、用喝剩下的茶袋,在里面装入炸过东西的废油,将其晾干,在洗脸盆的污渍上慢慢的进行擦拭,有非常不错的效果。
日期:2009-8-16 11:04:37
文章来源:《艺术市场》
点击数:2472
上传者:7440
缩釉与爆釉是瓷器研究的一个小课题,仔细研究,我们发现缩釉和爆釉与原材料的应用和生产工艺有直接关系,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瓷器的鉴定有一定的帮助。
缩釉的形成曾经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因胎体上粘了油污,所施釉面无法覆盖胎体而引起缩釉。另一说法是烧窑时冷却过快而引起缩釉。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均有误。前者,瓷器的烧制温度为1200°C以上,而油污在500°C已蒸发,此时釉料尚无熔融,无法引起缩釉,此说难以成立。后者,窑内瓷器的冷却是胎釉同时冷却,冷却快大多是产生釉裂或胎釉同时爆裂。热胀冷缩是一较普遍的物理现象,冷却能缩釉,但它是整体冷缩不是引起缩釉点的主要原因。
瓷器的胎体主要是经过瓷土(或瓷石)与高岭土粉碎、漂洗、沉淀加工而成。瓷土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高岭土的成分中氧化铝的含量稍高一些。瓷釉由石英、云母、钠长石等物质组成,自然界里称作釉果,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硅酸盐,但瓷釉中还加一些碱性助熔剂。除此之外,明清瓷器中一般都加入了由草木灰和氧化钙加工而成的釉灰。
瓷器的釉面有高温釉与底温釉之分,但我们却很少研究高温胎与底温胎的区别。高低温胎体的温差不大,一般为100°C左右。高温胎的胎体中的氧化铝的成分较高,它的烧结温度在1280°C-1330°C之间。由于温度高,胎体大多能烧成我们所说的糯米胎,胎体晶莹、透亮。如果胎体内加入少量的含氧化钛成分,那么胎体就显出玉白色,有玉质感。
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青白釉料,就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鉴赏这种瓷器的釉面时我们能在放大镜下看到大小不等的多层气泡,小气泡托着大气泡。以上现象在明代和清早期的瓷器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民窑瓷器更多,可以作为鉴定瓷器的一个参考。此外,另一种情况也能产生缩釉点,主要是胎体坯子落了灰尘,上釉前没吸干净,灰尘的小颗粒可引起缩釉,但这现象很少出现。原因一是坯子上釉前都有一个“上水”的步骤,灰尘很少,二是一般有灰尘,大都是在釉上引起一个黑点而不引起缩釉。灰尘引起的黑点和缩釉点的瓷器大都是民窑,在道光、同治年以后生产的瓷器更多一些。
一种方法是:热碱水浸泡5-10小时可除污垢;另一种方法是:消毒粉泡,效果很好,瓷器也会很亮,时间长点效果会更好。
使用前要先用热水清洗干净,然后用醋泡一下,过滤掉有害的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