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陶瓷餐具是否安全
釉料是经过高温之后形成的釉面,基本都是700以上的高温,基本是不会有毒的。然而绘料基本都是低成本的化工料,里面会含有一些重金属。可以用手摸一下如果花纹的地方,如果手感很明显,那就是釉上,釉下彩的手感是平滑的,花纹图案都在玻璃下面。
陶瓷餐具并不都是安全的。陶瓷餐具并不都是安全的。有些餐具长期使用会造成重金属慢性中毒,对皮肤,牙齿,眼睛,大脑,骨骼,生育造成损害。这些有害物质主要是陶瓷餐具中含有的铅、镉等重金属成分。损害程度主要看这些重金属在使用中的溶出量及被人体的吸收量。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尽量不使用内里有大面积图案的陶瓷餐具。
2、绝对不使用内里带花的陶瓷餐具食用过酸过咸的食品。
3、放置过久的陶瓷餐具在使用前要用热水清洗擦拭。
4、陶瓷餐具清洗后尽量擦干或烘干存放。
5、绝对不用内里带花的陶瓷餐具长时间存放食品。
6、不使用内里带花的陶瓷餐具高温蒸煮食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餐具
迷恋美丽的餐具 陶瓷或者骨瓷 只要看到漂亮的 都觉得生活瞬间更加美好 但是很不了解有些良莠不齐的陶瓷餐具 怎样选择品质有保障的呢?
有毒无毒主要从两方面看,一个是陶瓷原料,一个是烧成。
陶瓷原料主要为坯体原料(泥料),釉面原料(釉料),装饰原料(绘料)。
一般来说,坯体的泥料是瓷泥(主要为高岭土)或陶泥,这两项基本算安全的,因为一般无化工添加,是天然黏土或矿物质,只有等级品质之差而已。
问题主要出在釉料或绘料上。
釉料经高温后形成近似玻璃性质的釉面(玻化),只要是配方原矿,少量化工是成不了气候的。
绘料就比较麻烦,基本现在低成本的都是化工料,颜色料含重金属(铅、汞等)。所以,可想而知,釉下彩相对安全许多。
第二烧成问题,泥料釉料绘料是否安全,还看烧成温度,高温瓷优于中温和低温。高温一般指1280摄氏度到1350摄氏度。这样的温度煅烧下,经过氧化和还原气氛,一般有害物质就消失了或转化了。综上所述,高温瓷几乎可以视为安全,如果有绘料装饰,那釉下比釉上安全。釉上的器皿建议只做装饰或者摆摆水果什么的,避免受热或浸泡水油等。中温瓷器或一些低成本的陶器也是如此使用。
所以我们买瓷器,避免买一些少见又便宜的手绘花纹的外贸中温瓷。
比如这种:
分辨高温瓷和中温瓷最简单的方法,观颜色、看厚薄、听声音。
首先,观颜色可以判断6成以上的中温瓷。
中温瓷的釉面玻化层比较薄,只有浅浅的一层折光,甚至直接可以看到胎色,中温的绘画用的釉料和绘料从配方上来说和高温是不同的,出来的效果类似水粉画,一般来说绘的比较粗糙,这不仅是工艺上的,也取决于胎质和颜料特性。
每个城市都有那种在手推车上卖的杯子,全部都是中温瓷。
很多周边产品的瓷器包括星巴克的马克杯都是中温的,可以用这种标准来确定一下中温瓷的感觉。
高温瓷的釉色水润很多有一种清透的感觉,近于优质玻璃的折光(哑光无光瓷器除外)。
注意看折光部分。
看厚薄,一般来说,好的高温瓷器皿胎质会比中温瓷薄,因为中温瓷烧成温度低,烧结程度不高,质地较高温瓷疏松,为了提高抗撞击性,所以胎质会相对厚一些。
听声音比较依靠经验,用手轻弹器皿,高温瓷的声音更加清越更加接近金属音,听声音有一种致密感,而中温瓷的声音比较闷,这是由于密度决定的。
虽然有些中温瓷还是挺好看的,但是需要避免遇油遇热,做装饰盘和果盘、冷餐盘会比较安全。
作为从事出口陶瓷检验的从业人员,回答楼主问题。
一、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国内外相关标准法规对于日用陶瓷的安全性指标一般使用铅和镉的溶出量来表征。标准的测试方法是用在22摄氏度条件下,4%醋酸浸泡24小时,用原子吸收仪来测定数值。
二、高温色釉陶瓷烧成温度在1100度以上,铅镉大部分挥发掉了,析出的铅镉很少,安全性没问题。目前市面上有低温色釉,温度在800度以下,铅镉问题较为严重,如雀巢的红色咖啡杯,采用进口低温釉料的合格,国产釉料不敢保证。
三、烤花产品,如题主所言,分为釉下彩、釉中彩以及釉上彩,釉下彩和釉中彩的上面还要上一层透明釉,烧结温度也在1100度以上,高温烧结形成的玻璃体会将花纸中所含的铅镉牢牢包裹住,基本不会析出铅镉。釉上彩的彩烤温度在800以下,这个就要看生产花纸的色剂了,好的色剂能够较好的控制铅镉,差的铅镉问题较为严重,这也是目前市面上铅镉超标的主要来源。区分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手摸,因为釉下彩和釉中彩上面还有一层玻璃体,所以摸起来很平滑,而釉上彩摸起来有凹凸感。
四、如果用的是釉上彩的餐具,想简单测试自己家所用的餐具是否有问题,可以用醋泡一下,放几个小时,看颜色是否变浅或脱落,如果肉眼能够观察到变化,建议别用了。
五、这几年兴起了一种低温花纸技术,也叫有机花纸,如出去旅游拍照之后,用转印纸打印出来,贴在影像杯放微波炉内几分钟,照片就转印到杯子上了。有机花纸不含铅镉,但是否含有甲醛、苯等有机毒害物质,目前还没有标准。不过有机花纸多用在杯子上,而且多用于旅游纪念品,用这个来喝水吃饭的很少。
陶瓷杯子的毒性,主要是指铅镉溶出,它并不是陶瓷杯子带来,而是商家为了陶瓷杯子好看,在杯子表面、杯子壁装饰了彩色图案之后,由这些颜色引入。近些年爆发出来的陶瓷杯子有毒,大多出在釉料或绘料身上。釉料经过高温后形成釉面,它加入的化工比例太高,因此引发毒性。绘料则是低成本的化工颜料,它含有重金属铅、汞等,更是提供了它的危险度。
陶瓷杯子的烧成温度也决定它是否含有毒性,如果杯子经过高温烧成,有害物质容易消失、转化,不容易产生毒性。而中低温烧成的杯子,安全性大打折扣。
十几块的陶瓷杯可能有毒,这些十几块的杯子大多是中低温烧制,所用的颜料也可能渗透了铅、汞等重金属成分,还可能是厂家做大货时用剩的损耗货,不符合国家标准,安全性无法保障。所以建议大家在购买的时候要选择正规渠道,并且要看清楚成分表里面的材料。
判断瓷器餐具的安全性,主要看两点:陶瓷的原料,陶瓷的烧成。
1、看陶瓷的原料
陶瓷的原料包括泥料(坯体原料),釉料(釉面原料)和绘料(装饰原料)。坯体原料一般是高岭土或陶泥,因为属于没有化学添加的天然黏土或矿物质,所以基本安全。
釉料中,釉下彩和釉中彩有一层玻璃体(釉料)裹住了绘料,也就裹住了可能含有的重金属元素。而釉上彩,因为它的绘料会直接接触食物,容易在高温时释放重金属元素,对人体产生伤害。
多数情况下,绘料都是低成本的化工料,很可能含有铅、镉等重金属元素。
2、看陶瓷的烧成
除了看绘料是否直接与食物接触,还要看烧成温度。因为高温煅烧的过程中,有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就消失了。
釉面是釉料经高温加工后形成的玻璃体,重金属元素经过这样的高温处理(1200摄氏度左右)后基本不会残留。
而釉上彩的彩烤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无法满足上述提及的“高温”条件。这种情况下,安全性就要看绘料质量了,质量越好,铅和镉的含量自然越低。
扩展资料
陶瓷餐具不仅花色繁多,造型各异,而且细腻光滑,美观大方;不生锈、不腐朽、不吸水、易于洗涤,装饰性强。
如今人们对陶瓷餐具的性能和质量有了更新的要求:铅、镉等有害健康的重金属盐类溶出量不应超标过量;在受冷热冲击时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即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款式造型、花面设计、外观质量等应符合时代要求。出于健康考虑,人们对其安全性更加重视。
陶瓷制品按其装饰方法的不同,分为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三种。其铅、镉溶出量主要来源于制品表面的釉上装饰材料,如陶瓷贴花纸和生产花纸用的陶瓷颜料等。
由于这些颜料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铅,有的含有镉,因此,陶瓷制品中含铅也是长期以来制作工艺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其中尤以釉上彩和其他劣质产品为最。
人们长期使用这些餐具盛放醋、酒、果汁、蔬菜等有机酸含量高的食品时,餐具中的铅等重金属就会溶出并随食品一起进入人体蓄积,久而久之,就会引发慢性铅中毒。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餐具安全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