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 的 制作工艺流程? 谢谢。
每一件青花瓷从揉泥到烧造完成,经历几十道工序数十个技术关键点,都出自一系列艺人经年累积的技艺,经历一笔一划的精心绘制,即使是相似的内容也每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流程:
一:揉泥,目的是在于排空掉泥料中的气泡,这样来使泥料进一步紧致效果。如果少了这一道工序,会容易出现坯体中形有气泡,如果坯体过于干燥的话,在烧制的时候容易破裂变形。
二:做坯,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来供后期制作印坯的时候使用。
三:印坯,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
、四: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五:荡里釉,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采用传统的荡釉法,外釉采用浸釉法。
六:画坯,荡好内釉的坯,进入画坯工序。
七:施外釉,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
八:写底款、施底釉。
九:烧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否则会导致烧制失败。
十:开窑,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
十一:成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花瓷
植物透明标本制作法
将材料洗净,放入70%乙醇中隔水加热以脱去绿色。再把材料缚在玻璃片上,浸入10%氢氧化钠溶液中24小时,进行透明处理。然后将材料漂洗,移入70%乙醇中固定5小时。再将材料放入0.5%-1%的番红或孔雀绿溶液中染色12小时。然后将其放入1%盐酸中脱色3-5分钟。最后用水漂洗后保存于2%甲醛(5%福尔马林)中。这样处理后,植物中的维管束回被染成绿色或红色。
不过估计你说的应该是叶脉标本,制法如下:
[法一]腐烂法。适合夏季。将叶片放在水中腐烂(1-2周),然后轻轻刷去叶肉即可。用漂白溶液(见后)或阳光曝晒法漂白晾干后用水性染料染色,此法简单易行,成功率较高,适合一般人制作,只是不太卫生。
[法二]腐蚀法。碳酸氢钠5克,氢氧化钠7克,水200毫升混合成溶液后煮沸,将叶片放入约5分钟后取出,用牙刷将叶肉去除。漂白后晾干染色。此法所需时间短,但初次很难成功,不适于一般人采用。
漂白液配方:
漂白粉8克溶于40毫升水中;碳酸钾7克溶于30毫升热水中:将两者混合均匀,冷却后加水100毫升,滤去杂质。
将标本放入片刻即漂白完成。
应将标本放在玻璃上或瓷片上晾干,揭下来时可以稍用力,如果有弯曲,可以用书本夹平。
霸道历史总裁
2022-07-16 18:45
关注
鲁山县城西北15 公里处是段店古窑址,它地处南北主要干道,是古代南方通往西北,洛阳、西安的必经之路,并盛产煤、高岭土,独具得天独厚的烧瓷条件。因此,在唐代段店一带就有“窑火照天红,窑烟遮敞日”之说。
故宫博物院藏鲁山窑瓷器标本
▶鲁山花鼓是鲁山窑的明星产品,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鲁山窑瓷器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鲁山窑瓷器标本
▶ 白地黑花、珍珠地、三彩, 故宫博物院藏
鲁山窑主要烧制黑釉,也有在黑釉上施以蓝斑或月白斑彩釉。五代烧制茶叶末釉与青釉,到了宋代除了青釉,还烧制出绿彩、白地黑花、剔花、钧瓷、宋三彩、白瓷、黑瓷、酱色瓷、黑瓷白色(红色)线条瓷等品种。宋代是段店窑最为昌盛时期,唐代段店窑烧制的腰鼓就供朝廷所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花瓷”也叫“唐钧”腰鼓,就是段店窑所烧制。
唐初段店花瓷不规则,釉厚,堆积痕迹严重。盛唐时程块状斑彩,不飘逸,到唐晚期,斑彩釉面蓝中闪白,白中带青,丝雨状自然窑变十分飘逸灵动,这也为宋钧窑变之美开启了先河,故也称之为“唐钧”也。
鲁山段店窑烧制的珍珠地刻花也独具特色,不同于其他窑口,它白中闪黄,釉色十分光亮,温润、开片较多,图案有人物和文字单字吉祥语。其他窑口所不多见。段店窑烧制的茶叶末釉及青釉器物,釉色匀净滋润、厚重大方,造型也十分奇特,五代烧茶叶末釉最多。
中国的青花瓷是烧成的。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扩展资料: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
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
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花瓷
废话不多说,直奔主题。图1、2、3、4、9为元代青花瓷片真品标本多角度图片,图5、6、7、8为现代仿元青花瓷片标本多角度图片。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真品花叶内(例如图4)的勾拓用笔非常自然、有力、熟练,而仿品(如图5所示)的花叶,其勾拓用笔非常的做作,毫无力度。真品标本(图3所示)的植物花卉线条运笔苍劲,而仿品(图6所示)的线条非常的绵软,运笔没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明显在刻意描绘。真品标本的釉水虽然稀薄,但釉面坚硬、通透清澈,玉质感极强。仿品的釉水虽然想尽力做到与真品无二,但釉面火气大,釉子松软、浑浊。真品的釉面侧光看有非常明显的使用痕迹,表面的滑痕非常的自然,明显是无意当中形成的。而仿品的釉面虽然也做了牛毛纹(不了解什么是牛毛纹的可以侧光看一下自己的手机屏幕)之类的痕迹,但依然是刻意的,不够自然。真品的胎(图9)非常的细腻洁白,淘洗的比较干净,由于时间长,胎的表面已形成姜黄色的氧化痕迹。仿品(图8)虽然尽量还原了元代青花瓷制作工艺流程,采用一比一的高仿技术诸如人工淘炼、模印制作等工艺,但胎色显然不是元代瓷石加麻仓土的二元配方,胎质粗湿,呈色铁青。真品标本的青花发色沉稳,明快艳丽。由于青料淘洗的干净,铁锈斑较少,这符合元代高档青花瓷器的工艺制作水准。仿品的青料虽然仿制苏麻离青,但矿物料已经绝迹,只能以化工料调和,发色漂浮,较为死板。铁锈斑的生成呆滞,过于刻意,没有真品铁锈斑自然流淌的痕迹。
以上几点粗浅的介绍,纯属个人臆断,对与不对,全凭列为看官任意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