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瓷器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
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都是指对瓷器表面进行装饰的一种手段。区分的方法主要是凭眼看和手感 :
一、彩的位置不同
釉上彩瓷器,彩在釉上,摸上去有凸起之感。
釉中彩,彩夹在两层釉中,是名副其实的釉中彩瓷器。
釉下彩瓷器,彩在釉下,永不褪脱,光滑平整。
二、工艺不同
釉上彩瓷器,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进行装饰的品种。
釉中彩瓷器,有两种生产方法:一是将色料加点或彩绘于釉面上,然后经高温一次烧成。二是将施过釉的坯胎先经800℃低温素烧,然后彩绘,接着又在表面喷一层薄釉,再经高温烧成。
釉下彩,是在成型的胎体上用色料绘画,上釉后以高温一次烧成的瓷器品种。
扩展资料
釉下彩瓷和釉中彩瓷器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釉下彩瓷器的施彩纹饰部分不凸出釉面,有的甚至下凹。这是因为彩料绘于胎面被吸附,并且罩釉时釉水消耗气压下自然匀平所致。而釉中彩绘器是在平匀的釉面加绘一层彩料,增加了纹饰部分的总厚度。
这样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烧成效果:
1、若在高温粘度较低、流动性较大的釉面施彩,则在高温熔融作用和大气压力作用下,彩料沉入釉中后彩器釉面均匀平整,无凸起现象。
2、若在浓度相对较高、瓷釉釉汁高温粘试较大,从而熔融后流动性小的乳浊釉面施彩,则烧成时窑温虽能达到胎体瓷化和釉层玻化要求,但釉面不易流动匀平,因而彩料及其周围的釉面多多少少都有凸起现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釉中彩
自从瓷器被人类烧制成功后,对瓷器的装饰就在不断地探索改良中进步,大体上可归纳为“胎装饰”、“釉装饰”、“彩装饰”三种方式,三种方式相互结合,就构成难以尽数、多姿多彩的瓷器制品。胎装饰包括造型、堆塑、贴塑、模印、剔、划、刻、镂以及绞胎、套接等等对胎体的美化加工方式。釉装饰是以各种不同颜色釉料的配制和涂施,达到遮盖胎体、美化器物、利于使用的装饰功能。而彩装饰的目的则全在于人们的美学的追求。颜色釉瓷是各种釉装饰瓷的总称,青色、白色也属颜色品种,从这个意义上讲,青瓷、白瓷也属颜色釉瓷。彩瓷,是彩绘瓷的总称,在瓷器色彩的装饰上是相对于颜色釉瓷而言。
信手拿来几本介绍古代瓷器的书,就会发现关于彩瓷分类的提法虽然大同,但并不完全一致:
《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彩瓷,从广义角度讲,应该包括点彩、釉下彩、釉上彩和斗彩”
《中国古陶瓷图典》(冯先铭主编):“彩瓷,带彩绘装饰的瓷器。区别于素瓷。主要可分为四大类,即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及釉上釉下相结合的斗彩。”
《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余继明、杨寅宗主编):“彩瓷,经过彩色装饰的瓷器。与素瓷相对而言。又称‘彩绘瓷’。从广义的角度说,彩瓷主要有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加彩和斗彩四大类”。
《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朱裕平著):“按底釉和纹饰釉的上下层关系,可将彩瓷分成三大类。釉下彩瓷;釉上彩瓷;釉上、釉下双层彩”。
《明清瓷器》(程晓中著):“明清彩绘瓷按彩绘工艺的不同,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三大类”。
从以上五部著作中可看出,对彩瓷的分类有“三类说”和“四类说”两种。其“四类说”除多出点彩和釉中彩外,其他三类,五部著作基本相同。但也有细微的不同,如朱裕平就不认为“釉上釉下相结合”笼统称为斗彩,而认为斗彩只是“釉上、釉下双层彩”中的品种之一。
从彩釉层次关系看,“点彩”显然是不能单独成类的,值得注意的是“釉中彩”这个类别概念。在《中国古陶瓷图典》这部权威性著作中,列出了“釉中彩”概念,并且把它单独列类,归入《分类概念·彩瓷》条目中。但奇怪的是在同书《陶瓷彩》条目所列举的66个彩种中,却并没有将“釉中彩”作为专条论述。这显然不能用〈图典》编著者的疏忽来解释,而一定另有他因:或是从定义上无法准确界定,或是讨论中无法在认识上达到统一,因此将分类概念保留下来,而对彩种条目未加详述。 彩瓷分类上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源于分类标准的不统一。例如,唐人长沙窑的纹饰属于釉下彩?高温釉上彩?还是釉中彩?中外古瓷学界都有不同的看法。列为国家“七·五”重点课题科研计划并于1996年出版的长沙窑发掘研究报告《长沙窑》一书,认为在长沙窑彩绘瓷中,釉下彩占绝对数量。而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著名古陶瓷化学专家张福康先生则以科技检测为依据,通过对长沙窑彩瓷的断面显微结构分析,认为长沙窑彩绘瓷不具有典型釉下彩的各种特征,提出“长沙窑的彩瓷极大部分都是高温釉上彩,只有精细彩绘是用釉下彩的方法制作”结论。张福康先生论述长沙窑时,在该书中还专列了“为什么西方人说长沙窑是釉中彩”这么一个条目,条目中说:“多数长沙窑彩瓷的彩都施于釉面上,在烧成过程中色彩局部熔入釉中,使釉层的中上部着成棕黑色或绿色,西方学者把这一类彩称之为‘in-glaze colours’(意为‘在釉中的颜色’一引者注),我们则称之为‘高温釉上彩’。其实这是同一种概念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而已,两者没有矛盾”。并且提到中国传统命名的釉中彩应是清代的“豇豆红”那种先上底釉,再施色彩,再施面釉然后烧制的品种。张福康先生的观点还得到故宫博物院蔡毅先生的支持,并且列举实物标本进行了分析论证。所不同的是,祭毅先生认为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彩器上属釉上彩。
笔者认为,上述对长沙窑彩绘性质的不同看法,分歧的关键在于彩瓷类别命名上以什么为标准!到底是应该以彩瓷在烧成前的制作过程中,施彩和绘彩的工艺顺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彩釉层面关系来命名?还是在彩瓷烧成后,按彩釉层面关系的最后实际效果来命名?从科学意义上说,后一种命名原则应该是正确的,因为它反映的是事物最终成果的本质特点,而不是具有可变因素的事物过程。用这种以烧成后彩釉层面关系为原则和标准来判别,我们就能清楚地进行界定:彩料在釉下并且同胎面紧密结合的是釉下彩;彩料不同胎体结合而被夹在上下两层釉汁中间的叫釉中彩;彩料固化于釉面并整体或部分直接露于外者称釉上彩?值得注意的是,高温釉上彩和高温釉中彩同为釉上施彩,但因釉层和彩料的薄厚、窑温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烧成效果:
1.釉层薄。彩料厚且窑温偏低,彩料未能全部沉入釉中者往往成为高温釉上彩。
2.釉层厚。施彩薄且窑温高,使彩料全部沉入釉中并被琉璃质釉面封闭者则成为釉中彩。
3.同一器物上用同一彩料,同一方法绘制的纹饰,部分烧成釉上彩,部分烧成釉中彩。因此,二者之间没有绝然的界线。
根据上述化学机理并观察分析了不同品种的长沙窑彩绘瓷后,笔者认为在长沙窑彩瓷中,是釉上彩和釉中彩并存。大致是凡绘动物花卉、山水飘带、点彩串珠纹及粗制彩斑纹者,皆为在釉上彩绘,烧成后因彩釉厚薄不同或窑温所异,有的成为釉上彩、有的成为釉中彩。产且有的同一器物纹饰中,部分是釉上彩,部分则成釉中彩。凡是如张福康先生所说属精细彩绘作品如褐斑模印贴花纹饰者,从目鉴者看,似乎都是胎面贴花并对贴花部分用褐彩大面积涂染,然后罩透明釉烧制,当属釉下彩类,但从标本观察,在这类模印贴花褐斑彩器上,确如蔡毅先生在上述文章中所指出的:“有彩随釉垂流的痕迹。根据这一现象分析,在施釉后进行彩绘,彩料中的溶剂在烧结时与釉发生熔融现象才能产生这种垂流效果。”笔者从所藏同类标本断面观察,看到在褐彩斑与胎面之间的确有薄薄一层釉汁夹在其中,而这层釉汁同褐彩斑外的釉面相连,没有任何釉色釉质的区别。因此,长沙窑这类产品也应是釉上施彩,至于烧成后变成釉上彩还是釉中彩?就要看其釉汁熔点、施釉薄厚及烧造等条件所制约的烧成后彩釉层面关系来决定了。
其实,釉下彩和釉上彩各有各的好处,如果你是想要保存时间长建议是釉下,如果想要颜色比较丰富的建议可以选择釉上的。
釉下彩是把坯胎上上色,然后在施一层釉,让颜料在釉下使颜色得到很好的保护,一般釉下都是经过1300多度的高温烧制而成,因为颜色在釉下得到保护的同时颜色也不会被磨损可以长久保持。
釉上彩是在坯胎上釉后在上面直接上色或者是贴花纸图案,颜色在釉的上方,这样颜色就不能得到完整的保护,但是因为釉下的色彩是在釉的下方,所以在颜色方面要求比较严格,只能做比较单一的颜色,釉上对于颜色几乎没有要求,所以釉上的颜色比较丰富。
釉上彩的优点是颜色丰富:
色彩鲜明,表现形式多样,价格不贵,缺点则是手感不够光滑,摸上去花纹有凸起感,因彩绘没有融入釉中,比较容易磨损和褪色,但是这样工艺的器物很受艺术家的欢迎,如果设计出色,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很高。
釉中彩的工艺相对复杂,成品表面光滑细腻,耐磨、不易掉色,健康安全,但是价格相对会贵一些,一般家用餐具都会选择釉中彩或者釉下彩。
釉下彩的表面平滑润泽,手感细腻,健康安全环保,花纹经久不退,价格相对也高,缺点是色彩不是很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釉彩的优缺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瓷制品,如果你爱好陶瓷壁画,那釉上彩是首选,如果你是要选日用盛装食物的餐具,那就要选釉中彩和釉下彩。
釉中彩: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亦称高温快烧颜料。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釉面软件包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
釉下彩: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我们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都是指对瓷器表面进行装饰的一种手段。釉上彩瓷器是指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进行装饰的品种。因为彩在釉上,摸上去有凸起之感。它是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彩、珐琅彩、粉彩等都是它的代表产品。
在购买前,首先你可用手仔细触摸陶瓷餐具或工艺品的表面有无凸凹感。如果感觉到有凸凹感,并且用肉眼能看出图案、花色表面高低不平,手有摩擦感,据此可断定它就是釉上彩瓷器了。由于釉上彩这种制品是用陶瓷颜制成的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涂在釉层表面上,因烤烧温度没有达到釉层的熔融温度,所以图案、画面不能沉入釉中,用手触摸凹凸感明显,肉眼观察时,制品表面高低不平,图案虽有立体感,但手感不好。
如果产品表面视觉平滑,看上去有玻璃光泽,摸不着凹凸不平的花纹,光滑如玻璃,那么,它应属于釉中彩或釉下彩了。再经过仔细辨别,最终就可判定到底是釉中彩还是釉下彩了。
但即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收藏者也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因为陶瓷工艺品是属于展示和摆设物品,实用价值很小,多了也无用,只有选购到好的、师出有名的陶瓷工艺品,看上去才能令人赏心悦目,有珍惜和收藏的兴趣,藏品才能有保值和升值的潜力和价值。另外,在选购陶瓷工艺品时,还要仔细看清该瓷器的“户口”,内容大致包括:瓷器工艺品的产地、生产单位堂号或窑址、绘画工艺师的姓名或笔名、落款签字印章、绘画或生产日期等,才有保值和升值的价值。陶瓷器上的款识,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堂名、人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种图案款识。由于款识的内容、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陶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口和辨别真伪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陶瓷鉴定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经济不是十分富裕的投资者,可以购买小彩盘、小花瓶、小异彩壶以及陈设与实用兼而有之的茶具、酒具、文具等。这类陶瓷的设计,如果达到了形象美、情趣好、内涵深这三个要求,就是品位较高的陶瓷艺术作品了,也照样有保值和升值价值。
由于釉中彩是二次上釉焙烧(有的特制精品是三次高温烧制),瓷器上没有气泡砂眼,看上去瓷釉较厚,晶莹玉润光泽好,绘画、色彩精致丰富者就是瓷器中的上品釉中彩了,此乃收藏爱好者的首选。釉中彩1962年才由中国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研制成功,代表了20世纪制瓷业的最高水平,正因为釉中彩操作工艺复杂、造价比较昂贵,市场上工艺精品较少,售价较高,许多人尚不了解它的诸多优点,当下还是收藏釉中彩珍品的好时期。再说,制瓷的优质原料高岭土现在已面临资源枯竭情况,有可能物以稀为贵。
釉上彩: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再入窑在600~900℃之间进行二次焙烧而成的品种。这种彩,因施在釉上,用手扪之,有凸起感觉。如釉上红彩、宋加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
釉中彩:陶瓷的彩烧温度达到制品釉料的熔融温度,陶瓷颜料在釉料熔融时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所覆盖。这种产品表面视觉平滑,有玻璃光泽。由于颜料不直接接触食物,所以铅(镉)溶出量较安全。
这是三种施彩釉的区别。谢谢
釉上彩陶瓷用颜料制成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再经低温烤烧而成,由于烤烧温度达不到釉层熔融的程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用手触摸釉上彩陶瓷,感觉花面有明显的凹凸感。
釉中彩陶瓷的烤烧温度可令釉料熔融,颜料可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覆盖,制品表面平滑,手触无明显凹凸感。
釉下彩陶瓷全部彩饰在瓷坯上进行,施釉后经高温一次烧成,花面被釉层覆盖,看上去光亮、平整,手感光滑。
釉的种类
釉的种类很多,按坯体类分,有瓷釉、陶釉及火石器釉;按烧成温度可分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按釉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
1、唐三彩,盛行于唐,系素烧胎体涂白、绿、褐、黄色釉,1100度窑温烘烤.当时多用做陪葬品;
2、釉上彩,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因彩附于釉面上,故名.最早见于宋代;
3、釉下彩,于生坯上彩绘,后施釉高温烧成,彩纹在釉下,永不脱落;
4、釉里红,以氧化铜为色剂在胎上彩绘,施釉后高温烧造出白底红花,始于元代景德镇;
5、斗彩,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陶瓷后,于轮廓线内填以多种色彩,再经低温度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比美相斗,故名.始于明成化年间;
6、开片,既冰裂纹,釉面裂纹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过早出窑遇冷空气产生,宋代哥窑以此为主要特征;
7、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钴为色剂,在坯胎上作画,罩以透明釉,经1280--1320度高温烧成,蓝白相映,明清两代主打瓷器;
8、釉中彩:在上好釉的瓷器上进行装饰,然后再高温烧成,彩料或者釉料融进了先前的釉中,貌似在中间,和釉上彩工艺相似,但又和釉上彩有区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