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黎族特色的黎族陶瓷文化
陶瓷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用的器具之一,而制陶的原始过程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被机器所取代,但是至今的黎族人们却是依然保持着原始形态和特征。
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黎族文化吧!
陶器自古以来就是十分重要的生活器具,很多少数民族也有其独特的制陶技艺,例如黎族。从考古资料来看,黎族的制陶技术应该是存在于史前的制陶史上。相关文献记载了黎族的祖先在海南的活动情况,当时制陶技术早已传到海南岛。而从海南岛的考古资料来看,海南的陶器也至少有长达六千多年的历史。黎族地区的制陶技术保留在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等区域。
黎族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制陶过程由挖陶、挑陶土、晒陶土、粉碎陶土、筛陶土、和泥、制坯、干燥、准备烧陶、点火烧陶、取陶、加固等12个步骤组成。制成品主要有釜、甑、瓮、碗、罐、蒸酒器、蒸饭器等器型。
制坯技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水平,它包括捏制、泥条盘筑、快轮制陶等。具体制陶工艺流程如下:
1、“泥条盘筑法”制陶
①前期准备工作。挖取土坑深处的白色陶土,将泥土耙开晾晒,稍干后放在独木臼里舂打粉碎,倒在竹筛里筛出细粉末,用水与黏陶土的比例1:2渗和,揉成泥团,将泥团放在木凳上再用木棍槌打,以增加它的粘性,阴放几天,让陶泥变性变熟。
②祈祷和驱鬼仪式。在制作陶器之前,按照黎族传统方式,虔诚地围绕木凳边歌边舞,让神灵保佑制陶成功。
③制作陶坯。仪式结束后,阿婆再次反复揉和泥团,先在木板上把部分泥团打成圆形的泥饼状,作为陶器的底层。再把泥饼移到一个倒扣的粗孔竹筛上,用尖竹刮刀,切割出圆饼状器底,把边角料去掉,把部分泥团搓成直径约2厘米,长约50厘米的泥条数根。将第一根泥条盘绕在圆形的泥饼四周,筑成泥坯,沿边用手捏牢,一手扶器内壁,一手用小木板刮去泥条接缝,外壁抹平-。
逐根重复盘绕、捏牢、抹平,用小木板沾水拍打陶胚外壁,直至达到器具设计形状。用水喷洒陶胚,再用木板、贝壳抹平陶胚的内外壁,让陶胚成型且里外平滑。用绳子切割平陶胚口,沿陶胚口再加上一根泥条做为装饰,用大片的贝壳刮平,塑成各种所需的器皿形状。
2、阴干,候晾阴干10~15天,择吉日烧陶。
制作“赛子若”树液。到村边削取“赛子若”(音,又称“塞柴崖”)的树皮,将其捣烂,与“柴构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浸出深红色液体,将树液盛在桶里备用。
3、篝火式焙烧。
①前期准备工作。在宽旷的田野中央放上四块石头,把300斤直径约6厘,长约160厘米的木柴架在上面,8层,成四方形。把已晾干的陶坯倒扣着码放在柴堆上,再盖上一厚层干稻草,同时放上一个烧好的陶器作引子,希望这批陶器能像这个陶器一样在烧的过程中完好无损。
您可能还喜欢:
解惑:土家族婚俗文化
民间歌曲,土族的精神财富
畲族传统节日,畲族二月二
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土族民间运动
原泥经过研磨处理压滤成泥饼,经过练泥,成型,上釉,装窑,烧成出窑即成白瓷。若要划下彩则在上釉之前完成。若要划上彩则在成品上作业,再在800度上下重烧一次就成。景德镇的彩瓷都是这种二次烧甚至三次烧完成的。
以做陶瓷碗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要把陶瓷泥压出空气,放到一个可以旋转的盘子上,启动马达,让这个盘子旋转起来。这样,方便于制作碗体。
2、然后,就可以制作出你心里的模型了。先用手掌轻轻的挤压泥堆中部,使其上部慢慢地拱起来,千万别挤断了,也不要压得太窄,否则压出来的碗就会像沙漏一样了。
3、接着,在拱体(现在还不能称之为碗)的周围挤压,给碗塑型,免得太大了,也是为了碗能光滑,圆润。切忌在这时用力不能忽大忽小,挤压程度也不能忽深忽浅。如果这样,碗就变成椭圆形的。
4、就把碗的中间用大拇指往下压,使其中部变为中空的,这样碗才能盛东西。然后,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挤压碗壁,使其尽量变窄,但不要太窄,否则碗壁太薄,易碎。之后,用手掌平压碗顶,压一下就好了,不要太重,目的只在于使碗顶在同一水平面上。
5、最后,就是用手把碗取下来,千万别把碗形弄坏了,在接下来就是风干,一个星期左右,再把碗放到窑里烧,也分两道:第一道叫素烧,可以在上画一点画或写上字,再去烧第二道。第二道是上釉,也叫釉烧,这样一件碗就算完成了。
扩展资料
保养方法:
一、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二、瓶、罐、 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
三、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四、 出土的低温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会渗入很多杂物,甚至会出现脱釉脱彩的现象,应先在胎釉之间加入少量的粘合剂,在彩上再涂较软的粘合剂以防彩釉大面积脱落。
五、在洗刷油污等积垢时,应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渍可以用碱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净水冲净。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温,以防冷热水的交替使瓷器发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铅的成分较多,出现泛铅现象,可先用棉签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净。
4、如果瓷器有开片或冲口裂纹等现象,污渍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刷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烧制法
百度百科-瓷器
陶艺不仅可以用来摆设与观赏,而且还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你知道陶艺是如何制作的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陶艺制作教程,希望能帮到你。
陶艺制作教程
瓷器全手工圆器制作工艺流程
圆器制作,是景德镇传统陶瓷成形工艺中的一类。它依靠陶车手工拉坯成粗形,进而利用陶范规整形制,是大量应用于日用瓷(杯盘碗碟)生产的一种方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机械生产方式,手工圆器几乎退出了景德镇的舞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但是对于传统,具备一定的杀伤力。
1:揉泥
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2:做坯
景德镇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3: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则可能产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进入印坯工序。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4:利坯
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5:荡里釉
圆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釉,是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与玻璃有着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荡釉法,外釉我们采用浸釉法。
6:画坯
荡好内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
画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长时间的研磨,配方,则是每个工作室密不可宣的了。
混水:
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写意水墨山水在中国国画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仅仅在精细的画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优美细腻的层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混水这一道工艺。
7:施外釉
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8: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于我们制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9:写底款、施底釉
10:装釉足
釉足,初始状态是在陶轮上手工制出的小圆泥饼。干燥后再次在陶轮上旋削出相应的造型,与每一个杯子一一对应。
带有釉足的支烧工艺,始见于官窑烧造宫廷瓷器,使用釉足支烧的瓷器器皿足部为满釉,即美观,又光滑而不至于划伤家具的表面,然而由于这种工艺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现代陶瓷工业仅用这一工艺烧造贵重的高档瓷器。
11:满窑、烧窑
将待烧的瓷坯合理的分布于窑体内,称之位满窑。满窑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否则会影响烧制时窑体内的气氛,导致烧制失败。
12:开窑
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刻。
最后,我们还需要对烧制出窑的瓷器进行检验和底足的打磨。
陶艺基础知识与陶艺文化
最初的陶器,露天烧成,粗糙易碎,约在八千年前,开始将陶坯放到窑中,用控制燃烧的办法来提高质量,陶器不仅较以前结实,也更美观,成为艺术品了。商代以前,陶器的颜色主要是红、灰、黑三种。後来人们掌握了涂釉的工艺,陶器的色彩也变得为鲜艳丰富。唐朝制成的工艺品彩陶,习称唐三彩最为有名。
由于有这长期积累的陶艺为基础,我国在世界上生产出瓷器,并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西方人遂用CHINA即中国来称呼瓷器,也可以说是用瓷器来称呼中国。而在西方语言中china 一词,也是把陶器包含在内的。
关于陶器--彩陶、黑陶到白陶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步。它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
我国最初使用的岩石陶器,由于考古发现不全,虽不知其全貌,但六、七千年前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在制陶技术上惊人的创造才能。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故名。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骨器,还发现了非常精美的陶器。因此,有人称它为“仰韶文化”。起后,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又陆续发现了许多类似仰韶村的文化遗址,起分布极广,从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往东到山西、河北、河南各省,遗存不下千百处,其中以西安半坡遗址最为典型。仰韶文化彩陶所涂的彩料,大致有赭、红、黑、白四种,因含不同的矿物质而定。彩料都烧牢在陶片上,非常牢固,非用刀刮不下来。彩陶最初的装饰,受编制物的影响很大,后来人们发现烧制好的陶器不用编制物也可以使用,但纹路还是保留了下来。彩陶上常见的有席纹、绳纹、蓝纹等,又以鱼纹最具代表性。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成就卓越,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艺术发展的起源,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绚丽多彩的一页。
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我国中原地区的彩陶工艺逐渐衰落时,在黄河下游和东部临海的广大地区,又兴起了另一种文化。它以出现较多的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章丘)龙山镇,故而也称“龙山文化”。
黑陶工艺的发展,东起山东半岛,西到河南、陕西地区,北到辽东半岛,南到杭州湾地区。黑陶工艺在生产上利用陶轮制作陶器,是技术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封窑技术是黑陶工艺的又一重要的发展,黑陶工艺的窑室扩大,火坑延长,提高了窑室的温度,缩短了烧窑的时间,也增加了扬室的容积。封窑技术是在烧制过程中,将窑口密封,而是陶土的含铁成分充分还原,这不仅使陶器的硬度提高,使陶器坚硬耐用,而且获得灰色和黑色的色彩效果。渗入碳素所烧制的黑陶,是一种质量很高的陶器。这种陶器的器体很薄,内外皆黑,表面光亮,有“蛋壳陶”的美誉,是黑陶工艺器中的精品。黑陶的工艺特点,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即黑、薄、光、纽。黑是指乌黑如漆的色彩,薄是指器壁很薄,光是指它具有平滑的光泽,纽则是指在造型上具有鼻、耳、盖纽以及流、足、扣手等适于使用的各种饰件和功能件。
陶器的制作十分精美,但它毕竟是用黏土值得器物,质地较疏松,还会渗水。我国的祖先发现用一种白色的高岭土,以千度的高温烧成器物,体洁白,致密,坚硬,也不渗水,这样的器物后人称为“白陶”。
白陶的制作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发现最早的白陶是距今6000多年前,浙江桐乡罗家角马家浜文化早期遗址出土的白陶片。大汶口、大溪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也有出土。到了商代,白陶胎质洁白细腻,质地坚硬,饰纹精美,使陶器装饰与青铜艺术交相辉映。白陶不但和以灰陶为主的各种泥质陶器和夹砂陶器的颜色不同,而且两者所用的土质原料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根据对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白陶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化学成份非常接近瓷土(河南巩县瓷土)及高岭土的成份。在对安阳殷墟白陶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中,发现它的矿物主要组成与高岭土很相似(参见周仁、张福康、郑永圃:《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考古学报》1964年1期)。这说明了我们的祖先至少在龙山文化时期和夏、商两代就已开始利用瓷土和高岭土来作为制陶原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高岭土烧制器皿的国家。高岭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长石经过完全风化之后,生成高岭土、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再随雨水、河川漂流转于他处并再次沉积,这时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已分离,即可得高岭土。我国高岭土的储藏量很大,分布极广,品种繁多。其中比较著名的产地有江西星子高岭、江苏苏州高岭、湖南大德岭高岭。由于瓷土和高岭土的含铁量分别为1.59%和1.72%,遂使这种陶器的颜色都呈白色,再加上艺术装饰就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白陶。由于白陶器比一般灰陶器有着胎质坚硬和洁净美观的优点,所以在夏、商时期,白陶器多被统治阶级生前享用,死后随葬于墓内。
陶质与颜色 瓷土或高岭土,呈白色。
器 型 夏代的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带的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与墓葬中皆有发现,常见的白陶器形制多系鬶、盉、斝等酒器。盉为圆顶折肩管状流、细腰带鋬袋、状足白陶斝为敞口、细腰带鋬、袋状足。商代早期的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带的文化遗址与墓葬中也有发现,形制除鬶与盉外,又出现了爵。爵的形制为敞口、深腹细腰、扁形鋬、平底三锥状足。商代中期的白陶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不少遗址中都有发现,但多系残片。其中能看出形制的,除有鬶、盉和爵外,还有豆、罐和钵等。湖北黄陂盘龙城和江西清江筑卫城等商代遗址中,也发现有胎质坚硬而细腻的白陶器,其中有罐和钵等。商代后期是我国白陶器的高度发展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等地的商代后期遗址与墓葬中,多发现有白陶器皿,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常见的白陶器形制有小口短颈、圆肩、深腹、平底罍,小口长颈、鼓腹、圈足壶,小口长颈、鼓腹、平底觯,小口、鼓腹双鼻卣,敞口鼓腹平底盂和敛口、鼓腹、圈足簋等。
到了西周,可能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已经很少发现或根本不见了。
纹 饰 夏代有些白陶鬶的口沿饰锯齿状花边,上有长方形镂孔和鋬对称的乳钉装饰。部分白陶盉除腹部饰弦纹两周外,有的在鋬上还刻划有三角形纹。这时的白陶器一般他说来胎质坚硬细腻,胎壁也较薄。商代早期的白陶爵的鋬上和口部刻划有人字形纹饰,白陶盆器表拍印着绳纹和附加堆纹。中期白陶器的器表多为素面磨光,只有少量饰印绳纹。商代后期的白陶器,胎质纯净洁白而细腻,器表多雕刻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图案花纹装饰。从有些白陶器的形制和器表的纹饰看,显然是仿制同期青铜礼器的一种极为珍贵的工艺美术品。商代后期可说是我国白陶器烧制工艺技术发展到了顶峰的时期。
烧成温度 可能在1000℃左右。
陶制技术 基本上都是采用手制,以后也逐步地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现代陶艺是针对西方工业化生产日益发展、机械化代替了手工制作的现象而产生的。虽然大工厂生产出来的瓷器比手工陶瓷器更为精细、工整,而且价格更便宜,然而这种整齐划一的产品缺少个性和变化,因为每十件、每二十件的陶瓷器都是一样的,渐渐使人们厌倦,这种情况在其他行业也是一样!于是现代社会开始崇尚个性,崇尚自然朴实的风气!这时,有一些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富于陶瓷制作者个人特性的陶瓷,陶瓷作品的造型和表现手法开始丰富起来,不只限于日常用的器皿,一些纯粹的陶瓷造型艺术或陶塑也大量出现了,这些人成为最早的陶艺家。现代陶艺就此诞生了!
不过,中国的陶瓷发展历史是独特的,中国人很早就用陶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比如大家熟悉的唐三彩陶源就不是用来日常使用的,而是作为陪葬用的冥器,代表着死者和生者希望在冥间继续享受的生活方式。这件《唐三彩胡人骑骆驼》是一件随葬品,反映了当时东西交流的繁盛,湖人(外国人)骑着骆驼来到中国进行贸易。
花瓶也不一定是用来插花,比如清代的货瓶就是皇帝专门用来赏赐大臣用的十九世纪末,有一批陶瓷艺术家以盗当纸,用陶瓷材料进行绘画创作并题诗著名,其创作风格表现出对文人画欣赏趣味的偏好,他们实际上是我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先驱,是现代陶艺的鼻祖。例如王涛《刘海戏赠》瓷板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它借鉴了中国画的笔墨和诗书画一体的特点进行艺术探索,他们的艺术实践比西方现代陶艺早得多。
归纳起来,现代陶艺就是在一种反对机械化、表现自我、表现个人的审美趣味的观念下成长起来的艺术,所以现代陶艺喜欢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即使陶艺作品并不完善,即使它留下了人工的痕迹,都不要紧,这种理念吸引了众多的人参与。近几十年来,当现代陶艺的观念在世界上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目前国际上探索的主要问题是:怎样使作品更好地反映创作者的个人意志和思想?在技法上、艺术品位上如何获得突破,提高审美趣味?
过去的半个世纪,当中国人还在为生存苦苦挣扎的时候,发达国家的陶瓷艺术已经飞速发展起来了,而且每个国家都呈现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比如美国的陶艺教育非常普及,从中学到大学都有陶艺专业供各个年龄层的人学习,参与人数众多,美国的陶艺作品体现这个民族轻松活泼、色彩斑调的特性,喜爱表现社会生活中的人和故事,直接而且生动。日本的陶瓷艺术是在汲取传统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 11艺术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作品追求工艺的完美、精致,以及风格的典雅、新奇……陶艺在中国正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门类逐步成长起来,参与和从事这一艺术门类的艺术家越来越多。而且,由于它集趣味性、创造性为一体,已经成为一项极受青少年欢迎的学校素质教育和都市休闲活动的内容。其实,陶瓷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吃饭的碗,喝茶的杯,堡汤的项,插花的瓶,存钱的扑满等等,每一个 中国人自小就摸着各种不同风格和样式的陶瓷器长大,在无意识中形成了对陶瓷器的直接观感,虽然日常接触的陶瓷器未必具有艺术品的质量,但不要紧,她为你建立了比较好与坏、精与粗、雅与俗的基础。所以,留意一下你会发现,没有一种艺术品种像陶瓷器一样深入寻常生活,如果你想看国画,或者油画、版画、雕塑,你必须有一定的际遇,否则必须特地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惟有接触陶瓷器不需要,它就是生活本身。
法国Jean-Francols FOuihouX的获奖作品《大贝壳状容器》,这件作品的造型介于贝壳状容器和线形构造之间,正好“迎合”了国际上崇尚在日用器皿造型的基础上进行雕塑的潮流,它采用的釉色是我国传统的粉青釉,丰厚而莹润,有玉般的质地。
陶艺的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史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民在世界科学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曾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陶瓷的制作工艺及其发展,更是绚丽多彩,鲜艳夺目的一页。
随着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用火经验的积累,对于火的使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火与上的结合,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为陶器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陶器,作为人类的生活用品以及文化象征是不断发展、更新的,这在人类创造发明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当人类第一次发现泥土过火焚烧变成陶器时,人类的文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陶器的出现,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新篇章,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纪元。陶瓷总是记载着每个时代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一部陶瓷的发展史,必然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
陶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不断更新的过程,这个家族日益丰富多彩。彩陶、黑陶、白陶、唐三彩、紫砂器、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缤纷的彩绘瓷……这一粒粒陶瓷史上的准康明珠,结成了一串最吴的珠链,陶瓷发展的历史便是串起这条珠键的细线。
陶器作为一种生活用品,从它产生之时开始,就和艺术密不可分,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是艺术的创造或模仿。也许,没有一种材料能像陶瓷一样在每一个时代都参与了人类的生活。而在当今的现代生活中没有陶瓷艺术是不可想象的,这一古老的文明为现代人们的生活。文化增添了无限的趣味。以往在人们的观念中陶瓷只能作为一般的日用品看待,无形中就制约了陶瓷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当今陶瓷这一古老的材料与制作工艺重新得到认识、理解与应用,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门类——陶艺。陶艺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参与了现代人的生活,并协调于时代的审美追求。
陶艺分为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传统陶艺主要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传统陶瓷的材料、工艺制作、成型手段、装饰技艺、烧成效果与艺术效果,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各个不同时代所创造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而现代陶艺则是在传统陶瓷的基础上,去更新工艺材料、发挥技艺手法的表现力,去探索新的表现技巧,创造出具有时代感与个人风格的艺术形式的。现代陶艺在世界各国都逐渐得到发展,尤其是欧洲。美洲、日本等国家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退然不同的作品。因此,现代陶艺使古老的陶瓷材料更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无论科技发达的现在,还是人类起源的远古,火与土对于人类来说始终充满了激动与就力。陶艺是一种集历史、科技、技艺、艺术创造为一体的艺术。对于材料、造型、装饰、色彩、肌理以及制作工艺,陶艺同其他艺术形式有很大差异,正是这些特殊的材料、工艺与烧成,构成了独特的表现语言与表现形式。
中国虽作为瓷的母国、陶的故乡,但现代陶艺的起步应当说还比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现代陶艺以它独特的特性,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表现空间,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所热衷的一项艺术活动。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陶瓷产区遍布各地,国内许多艺术院校相继成立了陶瓷及相关的专业,陶艺界也出现了一批深具实力的先行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国现代陶艺将会以其独特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会出现更多的爱陶人和作陶人。
尧头陶瓷以其造型稚朴、古拙,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化风情及浓郁的泥土气息而著称。器皿造型单纯稳重,色调柔和雅润,纹饰布局疏简不拘。器物装饰常采用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刻画花等。其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兰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各种器皿上堆饰的花卉、动物形态,这与当地民间的剪纸、面花造型如出一辙。其中,乌黑的黑釉瓷最为人们喜爱。代表作有黑釉老鼠罐,罐盖上爬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老鼠,以罐盖喻天,以罐底喻地,喻老鼠为繁衍之神,寓意子孙世代繁衍生息、其乐融融。因此,有人赞美尧头黑瓷:硕大的器型具有仰韶文化的韵味;一身黑袍、落落大方的釉色,让彩瓷相形见绌;洒脱自如,无拘无束的艺术手法,包容了古瓷所有的文化内涵。 尧头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产,原料采自当地坩土,加工过程包括泥浆、制坯、施釉、煅烧四道工序。浆泥先取干土矿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数日,再搅拌成浆,分池沉淀。粗泥制成瓮、盆等大件器皿,细泥做碗、碟等精细瓷器。
在尧头村周家洞一带的塬坡上,至今还有几户烧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窑(当地称黑窑),仍保留着祖辈传下来的古老烧瓷技艺。窑炉均为馒头窑,以煤为烧制燃料。落灰的火眼,大窑采用8-6根木椽棚起来,上面放置砖块砌成丁字形,大窑要有72个火眼,人从地下通道钻进去通火。窑门封闭后保留上面的观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观火孔开始烧时开启,待火引大后封闭。
在窑熟后,开观火孔观察。投煤时工匠还沿用着木制的护手,当地称火手,形状如同半截劈开的竹筒,中部为凹槽,投煤时把煤铲的铁杆放在火手上,防止窑工投煤时被高温烫伤。当地烧窑匠人沿用旧时流传下来的术语,窑炉顶部称龙口,封窑顶称拉龙口,封窑采用泥饼或未烧的缸底盖住窑顶,再用泥、石灰、碳渣和泥封住,与观火孔一起封堵起来。 澄地尧头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兰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各种器物上装饰的花卉、动物与当地的剪纸、面花造型同出一源,内容多是莲花、牡丹、菊花或福、禄、寿、禧等字样。
瓷业产品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其造型粗中见细、拙中寓巧,给人以朴实自然的美感,与南方陶瓷细腻精巧的风格迥异。瓷虎枕玲珑光润、虎视眈眈却又稚拙可爱,既是枕头又是摆设,并含有驱邪壮胆之意;小孩坐的懒老婆,带有原始彩陶的味道,小孩坐在里边,当妈妈的可以腾出手来做家务;黑色的老鼠罐、狮子罐形象奇特,盖上以各种形态的老鼠、狮子作扭手,妙趣横生。 澄城尧头窑的装饰艺术异常丰富,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青釉刻花等,其中铁绣花和刻划花最为精彩。
铁锈花是尧头窑宋元时期的产品。它是用含有氧化铁的绘料,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黄、绿釉的瓷坯上绘出的花及图案,再施以透明釉,是尧头窑具有代表的装饰之一,花型多为五、六、七、八、九点梅花、菊花、蝴蝶图案等,具有中国写意画那种简练豪放,挥洒自如的艺术特点。
刻划花是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釉的瓷坯用竹笔雕刻出花纹后,露出瓷坯的底色,经1500度高温烧制而成,形成了黑白、灰白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纹样多为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如石榴、仙桃、天马、团鹤、八卦、菊花等图案组成。刀笔流畅,情饱意满,千变万化,生机勃勃,具有顾盼生姿,翩翩起舞的感觉,达到了精湛的艺术水平。 澄地尧头粗瓷中以黑釉瓷最负胜名,俗称黑珍珠,精品不少,釉层一般厚薄均匀,也常有泪痕(早期)釉面乌黑发亮,小小的器型宛如一串黑珍珠,尧头陶瓷壁较厚,胎质多为灰色。最为有名的是黑釉老鼠罐。半圆形的罐盖上爬着各种形态的老鼠非常生动,罐盖喻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喻老鼠为繁衍之神的子神,表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
尧头黑釉瓷最具观赏价值:一是它的器型特征,具有仰韶文化的韵味(当处有多处仰韶文化的遣址),硕大的器型,显示了中华民族气壮山河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二是独特的色泽魅力,那种一黑到底,庄重肃穆的气派,使不少彩瓷相形见绌;三是它的装饰效果,那黑底刻划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特有的美学价值,令别的瓷种望尘莫及;四是它丰实的文化内涵,古代瓷器中所有的历史文化内容,在尧头黑釉瓷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表现形式。
澄城尧头窑青花瓷造型单纯稳重,色调柔和雅润,纹饰取材广泛,用笔洒脱舒展,构思简明奇特,布局疏简不拘,形态惟妙惟肖,丝毫不受官窑细货的影响,我行我素地走着面向庶民百姓的家庭之路。
1、揉泥
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2、做坯
景德镇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3、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则可能产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进入印坯工序。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4、利坯
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5、荡里釉
圆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釉,是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与玻璃有着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荡釉法,外釉我们采用浸釉法。
6.画坯
荡好内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画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长时间的研磨,配方,则是每个工作室密不可宣的了。画坯要先准备好画料,而后勾线,混水。
7、勾线
8、混水
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写意水墨山水在中国国画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仅仅在精细的画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优美细腻的层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混水这一道工艺。
9、施外釉
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10、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于我们制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11、写底款、施底釉。
12、装釉足
釉足,初始状态是在陶轮上手工制出的小圆泥饼。干燥后再次在陶轮上旋削出相应的造型,与每一个杯子一一对应。
带有釉足的支烧工艺,始见于官窑烧造宫廷瓷器,使用釉足支烧的瓷器器皿足部为满釉,即美观,又光滑而不至于划伤家具的表面,然而由于这种工艺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现代陶瓷工业仅用这一工艺烧造贵重的高档瓷器。
13、满窑、烧窑
将待烧的瓷坯合理的分布于窑体内,称之位满窑。满窑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否则会影响烧制时窑体内的气氛,导致烧制失败。
景德镇传统青花瓷采用还原烧,我们烧制的温度达到1330°C,烧制时间为10小时左右。
14、开窑
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刻。
扩展资料: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陶”“瓷”并称反映了这两类器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广义上说,陶瓷包括陶器、瓷器、炻器。陶瓷广泛成用于日常生活、工艺美术。景德镇陶瓷发展,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
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陶瓷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钟爱之物,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用品都是陶瓷,而且现在陶瓷的制作工艺越来越成熟,所制作出来的陶瓷越来越精美。陶瓷已经不再是供人们的日常生活所用,其已经渐渐的成为一种工艺品。现在市面上的工艺陶瓷越来越精致,很多人都会把其购置回家,摆放在家里充当一种装饰用品。工艺陶瓷不仅会给家里增添一丝文艺的气息,而且还可以成为整个家庭或者是建筑物装修的亮点。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工艺陶瓷制作的作坊,这些作坊可以为普通大众开放,让普通大众也可以尝试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陶瓷品。工艺陶瓷琳琅满目、造型和花样都很繁多,一个小小的工艺陶瓷成品都是经过很多道复杂的工序而成的。许多人都对工艺陶瓷制作的流程感到很陌生,就让小编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工艺陶瓷制作的流程吧!
工艺陶瓷制作前期准备工作
要想制作出一件成功的工艺陶瓷品,首先需要的是选择好制作工艺陶瓷的瓷石和瓷土。根据你所要制作的工艺陶瓷的大小以及造型等大概估计所需要的瓷石或者是瓷土的多少,尽量做到少浪费。
再选择好适量的瓷石和瓷土之后,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专门的工具,对瓷石和瓷土进行捣碎并且磨细,然后你需要找到一个容量合适的淘洗池,把你捣碎磨细的瓷石和瓷土到入该淘洗池内进行淘洗,沉淀最喜的瓷料,这就是制作工艺陶瓷的原料。
工艺陶瓷制作流程
在把瓷料淘洗出来、将其制作成坯泥之后,你就可以正式的开始制作工艺陶瓷了。现在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把制作出来的坯泥用泥条盘快轮旋制成你所想要构造的工艺陶瓷的造型。如果你所制作的是比较大型的工艺陶瓷,你需要把其分成两部分,分别进行拉坯的工作,然后再使用相应的泥把其连接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再拉坯的工作完结之后,你就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审美需要对其进行装饰绘画了,你可以选择你所喜欢的装饰方法,可以是刻、也可以是印、也可以是绘画等等。一般来说绘文是在期还未完全干的状态下进行的,绘画则是在其完全干的状态下进行的。
装饰绘画完成之后,就是对其进行上釉这一操作,上釉完成之后,就是对其进行入窑烧制这最后一步。烧制完成,则你所制作的工艺陶瓷就完成了。
通过本文的介绍,你了解了工艺陶瓷制作的基本流程了吗?
一、原料制作
1. 釉料制作
釉料→球磨细碎(球磨机)→除铁(除铁器)→过筛(振动筛)→成品釉
2. 泥料制作
泥料→球磨细碎(球磨机)→搅拌(搅拌机)→除铁(除铁器)→过筛(振动筛)→抽浆(泥浆泵)→榨泥(压滤机)→真空练泥(练泥机、搅练机)
二、成型
1. 拉坯成型法:适用于制作圆形、弧型等浑圆的造型,比如盘子、碗、罐子等等,它的特点是作品挺拔、规整,器物的表面会留下一道道旋转的纹路。
① 釉下:泥料→泥饼(手工)→搓泥(手工)→拉坯(拉坯机又名陶艺机)→干燥(自然风干留10%水份)→修坯(陶艺工具)→干燥(烘干箱)→釉下装饰(在泥坯上直接进行绘制,如青花)→上釉(施釉机)→风干
② 釉上:泥料→泥饼(手工)→搓泥(手工)→拉坯(拉坯机又名陶艺机)→干燥(自然风干留10%水份)→修坯(陶艺工具)→干燥(烘干箱)→上釉(施釉机)→风干
2. 泥板成型法: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叫做泥板成型法。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运用广泛,变化丰富。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泥板成型的器物可随陶土的湿度加以变化。比较湿软泥板可以扭曲、卷和等方法自由变化,随意造型;稍干的泥板可以镇粘制作成比较挺直的器物。泥板的厚度随器物制作大小而定,但应注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匀。
泥板成型法需要使用泥板成型机。
3. 泥条盘制法:陶艺成型技法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可以制作出其他任何成型方法所能做出的作品,如圆形、方形、异形乃至雕塑等等。用泥条盘制法制作陶艺,一方面是泥条可以自由地弯曲与变化,方便制作一些比较复杂的、不太规整的、较随意的陶塑,再者就是它能够保留泥条在盘筑时留下来的手工痕迹和一道道盘旋的纹理,当然也可以修整得不留痕迹。
泥条盘制法需要使用泥条成型机和手工转盘
4.徒手捏制法:可以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手法和构想,需要使用手工转盘
5. 手工雕塑成型: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主要为为浮雕和圆雕两种。雕塑是三维的实体,为照顾到各个视角之间的关系,要经常转动雕塑台,不断进行观察比较。泥塑工具,可用于刮、削、贴、挑、压、抹、泥塑和造型。
三、施釉
施釉讲究技巧,釉层好坏直接影响到烧制后作品的成功与否,施釉有喷釉、醮釉、浇釉、刷釉、荡釉等各种技法,有时需要综合运用。施釉时可以使用专业的施釉工作台,能够有效减少釉料的扩散,并进行釉料回收。
吹釉的釉层一般以0.8MM-1.8MM为准,也就是熟称的瓜子馅薄度,表面处理有釉上、釉中、釉下之分,釉中介于釉上釉下之间经过二次烧成,釉下是在泥坯上直接进行绘制创作在施于釉,釉上是则在烧制好的白瓷胎上进行绘制创作,颜色在作品上很关键,颜色起到了烘托作品作用增加作品内涵,颜色搭配有些讲究,红色代表着热情、生命、战争、白色代表着纯洁、高尚。黄色代表着温馨,蓝色代表着海洋,天空,宽阔。
装饰的方法有彩绘、划花、剔花、堆花、贴花、压印花、喷花,透雕、捏雕、镂空,剪纸,胶泥,镶嵌,印花,泥浆灌注叠压装饰,胶泥拉坯装饰,纤维织物裹包装饰等等装饰诸多方法处理。这些完成关键还要进行火的铸就,在窑火的烧制中(1300℃)左右温度的窑火使泥烧结成结晶体,颜色釉发色。出窑冷却后作品才正直成功。
四、烧成
① 釉下:装匣→进窑→设备温度→烧炼(电窑或汽窑)→出窑
② 釉上:装匣→进窑→设备温度→烧炼(电窑或汽窑)→烧制好的白瓷坯上绘制创作(如:贴花)→烤花(烤花炉)
在实际陶艺创作中,除了上述的三个阶段,还需要注意一些辅助和准备阶段:
1. 一般釉料买回来两三天就会沉淀,这时需要利用搅拌机把釉搅匀;
2. 工作时如果需要临时快速配釉,可以利用快速球磨机解决;
3. 如何提高效率:利用车模机自己制作石膏模时,由于石膏模不能含有气泡,因此需要真空高压注浆系统,其主要工作原理为将已搅拌好的含水率在40%-60%的泥浆加注进真空搅拌桶内,当浆料进入搅拌桶时,开动真空泵,进行抽真空,当浆料装至2/3桶位时,停掉浆阀,停掉真空泵,开动空压机,将空压机的压力上升到规定值后(一般在2.5-4kg)时,打开出浆阀门,将无空气的泥浆注进已注浆架内的石膏模中;
4. 为了提高成瓷表面光洁度,需要使用磨光机;
5. 为了回收泥料充分利用,可利用真空练泥机重新练泥。
6. 窑炉的选择:窑是指温度达到1000℃以上的统称为窑;炉是指温度在1000℃以下的统称为炉。窑又分为电窑和汽窑,同时还分为梭式窑,所谓梭式窑是指带窑车的窑(一般是0.6立方米以上带窑车)。正常情况下,汽窑温度定为1400℃,高温电窑定为1300℃,低温窑定为800℃以下。
在选择窑炉时,其专业知识比较强,一般对烧出的产品釉变和釉色要求高,应选择汽窑,因为汽窑通过操作可以烧氧气焰和还原焰。氧化焰是烧出成瓷,还原焰是烧釉色和釉变的。电窑只能烧氧化焰,中温烤花炉只能烤成瓷釉上装饰。所以选择窑炉应掌握上述基本知识。
7. 泥釉的选择:一般为选用瓷泥的温度在1230℃以下为好,用时在选釉的时候注意其釉的温度低于泥的温度2℃-4℃为好。
陶艺成型方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修坯、盘筑(分为螺旋盘筑、卷压盘筑)、团泥成型、泥板卷接、实泥成型、泥印成型、注浆成型、利坯成型等等诸多方法,这些方法互为章法,相互掺杂,能否融会贯通,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利用上述各种工具和技巧,加上平时的仔细观察与思考、大胆的创造挖掘,您必定能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