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洪武民窑青花的特征时代为以下几点:
胎骨——早期瓷化程度差,中期以后瓷化程度较好。胎色早期的白中含灰、含黄或含红,中期的以白为主,后期均为白胎。早期产品见僵胎和窑裂。
釉层——早期薄亮,灰青或灰黄。中期起釉质莹润、淡卵靑色,少数灰青色。大多无片纹。细瓷口沿涂酱釉。
青花——用淘炼欠精的国产钴料,青料积聚处有黑褐色斑点。有些见晕散,晚期作品趋向明丽。
纹饰——采用粗笔勾勒点染方法,线条遒劲起伏,多用圆弧形线条。
碗心——早期见草书“福”、“寿”字,另有单枝水草、灵芝、菊瓣、龙形、海螺等;中期见山石、松竹梅、动物等后期见隶体“福”字、梵文等。碗心纹饰外一般有双圈。
外壁——主题纹饰有缠枝花、云气、梅兰、芝草、花果、荷花等。
造型——民间青花瓷中多见盘及碗。
盘早期的较深,圈足小而厚,底足两面斜削,砂底,有明显乳突,露胎处似沾有黑色铁屑和窑红。盘后期的较浅,口沿外撇,折腰圆柔,内底下陷,圏足稍大,底心乳突细小,足内和底面釉薄。
盘和碗的底足由元末至洪武晚期呈规律性变化:圏足由小到大、由厚到薄。挖足由浅到深,足壁由斜到直。底面由砂底到釉底,乳突由大到小。
明代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洪武朝正处于元明交替之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明洪武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历时30年。所以明代洪武瓷器的流传,一直都非常稀少,不,应该说,是及其少!
可以说,明洪武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
洪武时期开始了御窑烧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官窑。
可以说明,洪武时期瓷器对后世官窑瓷器的制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正这个年代是御瓷官窑的开始,所以当时的御瓷烧制、监督都有朝廷督办,集齐全国最好的集全国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专门生产皇家使用的瓷器,烧制手段和配方都严格保密,对器物的器形,纹饰、品种都有严格的规定,禁止民间使用。
可见官窑在当时的受重!
从现在发现的情形看,洪武瓷器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说,这朝代的瓷器既具有元代的风格又有明初的特点。
器型粗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偏灰,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元代层次多,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
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
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比较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薄,呈现土黄色或者灰白色,手感会比较平滑一些。
而这款明初洪武款婴戏图纹碗上的釉质,釉面呈青白色,光泽感不强,但看上去又显得非常圆润,这种圆润很自然,一般新访瓷器上的圆润都非常光滑,瓷面没有一点凹凸感。上手触感却又有珍珠粉的搬的感觉,很细腻。
摸上去完全能感觉到年代感,老旧感,保存到现在真是绝无仅有!
很多人都知道,明代官窑做工会严格很多,所以做工各方面都非常精细。
当时烧制瓷器上的图纹多数以手绘方式上色、描绘,加上官窑的严谨把关,技术高超的工匠师,明代青花描绘的作品更加栩栩如生,
绘画各个细节不仅精细,又能看出是手工绘画的工笔,一般后期机制的工笔风格是”死“的,而当时绘画出来的效果完全是”活”的,
这一点,估计很多藏友能分辨出来!
在洪武年达,瓷器还没特定规定任何落款,所以那个年代出来的官窑都未发现任何带年款的,民窑也极少见。
而当时人民在书信、签笔都喜欢以“福”字作为结束,因为当代人民追求福寿平安,所以“福”字是最简练、最受人欢迎的吉祥语。
当时瓷器仅见有青花书写“福”、“寿”落款。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碗、盘底心有书草书福、寿字。
此外,江西省玉山县发现“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识刻划在罐腹,系罕见的具有明确洪武年款的器物。尤其在明代民窑瓷器上一笔草书“福”字更是出现最频繁的一个字。
看看这个落款,奔腾潇洒,流畅豪放,毫无俗气。
洪武瓷器看釉泡
明代洪武面釉灰,釉里青花带微黑。
好似白地点青花,气泡大小都不一。
釉红青花肥光润,小泡随多相对低。
排列整齐较密集,白中泛青论密稀。
当时烧制的洪武瓷本来就少,收藏家能考究的素材也没那么多,所以流传下来的参考也不多,后期访的很难能仿得这么逼真,如果从存世量来讲,明洪武的青花瓷甚至比送官窑瓷更具有收藏价值!
因为建文在位时间短(1399-1402年),我把洪武、建文放在一起讲。内容比较多,每天说一点。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8年),到现在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有洪武官窑纪年款瓷器实物。
由于这一时期完整器物很少,过去有人断言,“洪武无瓷器”。但后来在江西玉山县发现的“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民窑青白釉罐,有力的驳斥了这种说法。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元末和洪武时期的分期问题,国内外有很多不同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说到明初瓷器,不得不提它的渊源——元末瓷器。
过去人们笼统的认为元代瓷器粗大,厚重,拙笨,以目前的发现来看,这一说法有失偏颇。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了许多精巧细致之物,尤其是青花瓷和釉里红更加让人耳目一新。
这些实物足以证明,元瓷并非都是“粗大笨重”,这也告诉我们,凡事不能用绝对,一成不变的眼光和方法去认识事物。精致细腻和粗糙低劣的器物往往在同一时期并存,包括现在也这样, 历史 总是惊人的相似。
至于元青花和釉里红何时烧造成功,现在一般认为是中期。实物证明,元青花和釉里红在初期烧造技术并不好,呈色不纯,多为灰色或黑色。而到了元末,由于经济衰退,生产技术低下,粗制滥造,又再次出现灰暗色调。
洪武瓷器刚好处在元、明交替之际,再分期断代时,要同时兼顾元、明两个时期的特征,承上启下的分析判定,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洪武瓷器特征:
洪武瓷瓷造型,多少具有元代枢府窑古朴浑厚的遗风,民窑更加明显。例如撇口盘,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渐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样,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垫饼痕迹。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了元瓷厚重粗苯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于世的永乐瓷器,从而展现出明瓷的新风貌。
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官窑瓷化程度较高,所以坚致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现象,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但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
釉面呈青白色,为元代,明代两代瓷器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略有差异。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过厚润的青白釉汁,釉面显示出和明代其他时期更加深的青灰或灰白色。官窑釉面也为青白色,较民窑百润肥厚,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
下期接下去讲洪武瓷器的纹饰和底足特征,敬请期待,谢谢!
“开门”,原本是古玩圈里的一句行话,
如评价一件古玩时说它是“开门货”,
也就是说此件古玩是一件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显标志的老物件。
正所谓开门见山,开门就是委婉的形容鉴定藏品的真伪,开门即是真,不开门即是假。
瓷器中的开门最早说的是洪武窑瓷,其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
那怎么样才能看出洪武窑的瓷器开不开门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
1、洪武瓷的造型颇有元代遗风
洪武瓷的造型,是具有元枢府窑古朴浑厚遗风的,尤以民窑为甚。
民窑的撇口盘、碗类,中腰以下胎体逐渐厚重,
有的甚至和元瓷一样,有的折腰,有的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
2、官窑胎细白,民窑胎浅灰白
洪武时期的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
以官窑器物来说,瓷化程度较高,故而坚质细白,稍有厚重感。
以民窑器物来看,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
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不过大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
3、釉面为较深的青灰或灰白
青白色的釉面,为元、明两代瓷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略有差异。
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有的胎体淘炼不精,
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厚润的青白釉汁映衬,
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
而官窑器釉面虽也为青白色,却较民窑器白润肥厚,
有的釉面伴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
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
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
有器足与器身釉面色调不一的怪现象,是什么造成的呢,
可能是因为器足受火向背不同,熔融时产生变异,或者底足涂了不同的釉料所致。
4、图案及纹饰的特点
洪武时所绘菊花呈扁椭圆形,
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都呈螺丝状,
而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则为葫芦形;
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
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
由此可以看出元、明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
瓷器上那种一面青花绘画,另一面模印凸花的两面装饰手法,
是明代洪武窑对元代枢府窑模印凸花技术的承袭和演变。
一些民窑器物的绘画也和元代纹饰一样,多用莲瓣纹图案。
元代的莲瓣内常书八宝之类,而洪武时多绘团花图案。
碗、盘类中,多见如意状飘带云、火云、缠枝莲等纹饰。
民窑器心,多草书“?”“?邸弊郑?/p>
也有绘蕉叶、缠枝莲、松、竹、梅、兰、水藻及人物、动物等的。
主体纹饰常用云龙、梅、兰、树、花鸟、缠枝花等,
而边饰则多为二方连续简单几何纹。民窑青花器纹饰,
继承传统的书法与绘画,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画”,
用笔简练、纯熟,以描写自然为主,朴实无华,大笔写意,着意渲染。
青花色调与元代一样,比较稳定,很少有流散现象。
但发色并不浓重,趋于清淡,能较好的衬托出纹饰画意。
5、底足乳钉状突起
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风。
这种器足的处理,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特征。
同时也兴起各种型的圈足,种类繁多。
另外,民窑青花碗一类,底面是无釉的,
圈足高深,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
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黑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
其形成原因有两种:一为胎体本身含有铁质,
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另一为工匠着意旧刷而成。
经明代延续到清代中期,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通常是火石红斑越浓重,表明器物制作年代越早。
了解更多景德镇和陶瓷的资讯尽在景德壹瓷。
文/ 景德壹瓷
责任编辑:汤琳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