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如下;
老瓷器真品开片的裂纹均发源在釉层下面的胎釉结合处,裂纹由胎面向釉面的开裂呈内宽外窄的尖角状。
也就是说,在胎釉接触处的釉层裂痕宽,而延及到釉表面时裂痕渐渐变窄,有些裂痕会透岀釉面,而有些还未到达釉面裂痕就闭合了。所以绝大部分厚釉开片的器物,从釉面上迎光斜视是看不到裂纹的(因为这些裂纹还未到达釉面已经闭合),用手抚摸也没有丁点糙手感,冰润柔滑。
而仿品的开片往往是将刚刚出窑身带高温的瓷器猛然置于低温环境内冷却,器物由外及内骤然受冷,釉层及胎体因热胀冷缩的开裂也是由外及内的。所以,仿品的开片从器物表面迎光斜视可以明显看到裂痕。
古瓷开片的过程;古瓷的开片是在窑温自然降低过程中,和出窑后很长时间里持续形成的开片,开片有疏密深浅的自然过渡。
个性的小白菜
2025-08-27 00:54:44
开片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上彩为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通常包括彩绘瓷、彩饰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
开裂的原因有两种: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有这种产品。以宋代哥窑产品最为著名。开片又称冰裂纹, 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
扩展资料
开片釉在制作上可分两大类:填充型,在烧成的釉裂纹中填充煤烟等,纹路呈黑色;也可在裂纹中填充硫酸铜等着色剂,呈棕绿色纹路。另一类为覆盖型,在焙烧后的底釉上覆盖一层颜色釉,再次焙烧,呈现裂纹,露出底釉颜色。开片据裂纹稀密和图形不同分别称冰裂纹、鱼子纹、百圾碎、蟹爪纹、牛毛纹及鳝血纹等。
百圾碎为冰裂纹的一种,即裂纹釉中纹路繁密,开片较为细碎者。这个名称起于宋代之哥窑,景德镇窑仿哥窑之后,即一直沿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釉上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片
友好的薯片
2025-08-27 00:54:44
瓷器开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瓷器出窑的时候就有开片,称为先天开片;还有一种后天开片,就是瓷器年数很长,时间很久,此其内部的应力慢慢释放造成的开片,称为后天开片。青花瓷器也有是画完青花之后,罩一层开片釉,烧出后就成为开片青花。这一件瓷器应该是后天开片,主要是开片处非常不均匀。谢谢
无私的春天
2025-08-27 00:54:44
釉的开片,是由于坯体和釉的结合出现问题,造成坯体和釉收缩不一致产生的裂釉现象。一般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这是正常现象,我家以前买了一个磁瓶,上面细小的开片也有脱落现象。
碧蓝的哈密瓜
2025-08-27 00:54:44
造成瓷器开片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开片,一种是自然的开片。人为的开片,多属浆胎瓷器。所谓“浆胎”,是在制胚时,撷取浸泡过的精细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浆,制成胚胎。人为的开片,在这些浆胎制作过程中,就配好了药料。人窑烧时,必使之开片,开大片或者开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来实现。这样烧制出窑的瓷器,开片形似龟裂,开坼都在胚胎里面。而自然的开片,则是瓷器历年既久,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无论何种纹形,开坼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瓷胎上豁然显露。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人为开片始于宋代哥窑,此后有仿制。哥窑是宋代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县人章氏兄弟中哥哥章生一开设的窑厂。哥窑瓷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纹。古瓷器上牛毛纹微带黄色鱼子纹的开片,既属自然的开片。自然开片的瓷器,据传见于北周柴世宗所创柴窑瓷器中,有一种豆绿色,釉中有细纹开片。北宋定窑瓷器乃古瓷中精丽之品,其中开片者,都是柳纹。南宋景德镇粉定,则有的开片,有的不开片。宋代平阳窑又称土定,其瓷多有蛇纹开片。宋代西安耀窑有一种细胎细釉带暗花者,釉极细而带有开片。不识者往往误认为定窑。这种耀窑瓷暗花开片与定窑瓷微有不同,非鉴定行家是辨识不出来的。宋代福建建窑瓷有一种白色颇似定窑,但无开片,是二者区别之处。清代郎窑产瓷有先后之分。凡瓷器里外都有开片,底足有灯草旋纹,其色深红如凝牛血者,是先制之品。另一种绿郎窑瓷器,色深绿可爱,满身细碎纹片。其实这是一种明代仿弟窑之品。至于郎窑这个瓷器,既受近世人重视,但却又被人误解。一般瓷器商人通称的郎窑瓷,其实乃是明代祭红之宝石釉,并非都是郎窑所制。而且还有瓷商误会郎窑是雍正乾隆时代供奉内廷的外国人郎世宁所督造。其实,郎世宁从未监督造瓷。真正的“郎”应是指郎廷极,他是康熙朝监督瓷业之官,时任江西巡抚,《陶录》、《茶余客话》等笔记书中俱见记录。而瓷商口中的“郎窑”,其实是混淆了明清两代事实,且以讹传讹,相沿成习了。正是这种习俗和风气的变化,在瓷器赏鉴上,及瓷器价格变化方面也十分明显。最初,瓷器小而开大片,以及瓷器大而开小片者,在瓷市上都价值十分昂贵。而近世以来,瓷器鉴赏界则不看重哥窑的人工开片,而以郎窑的开片为贵重。但是总而言之,瓷器开片以手扪之感觉不到痕迹者更为可贵。历代瓷器有断纹者甚多,古哥窑之器亦多断纹,金丝铁线是断纹表现之一,而又是宋代哥窑瓷器所独有的一大特征。《博物要览》称:“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鱼子纹亦是断纹表现之一,又是哥窑器特征之一,然哥窑器物表面之断裂纹则不同于其它瓷器之断纹,哥窑之断纹是大裂纹套小裂纹,颇具图案效果,大裂纹在炉内形成,工匠们在其裂缝中嵌进了褐色的紫金土,便形成了如同铁丝网之形状,故称为铁线。出窑后,瓷器遇冷而釉面收缩,则又形成细小的金黄色裂纹,故又称之谓金丝。金丝铁线之艺术效果是今人无法伪制的。但也有研究资料表明,并有遗物所证:明代成化仿哥釉之器,其釉质肥润滑,光亮平整,开片纹有“金丝铁线”的特征,开片较规整。清代雍正时期仿哥釉瓷器面上的“金丝铁线”效果更为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