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鉴定汝窑的最简单的方法

怡然的白昼
独特的灰狼
2023-03-30 02:04:31

鉴定汝窑的最简单的方法

最佳答案
害羞的音响
自觉的便当
2025-08-27 04:05:30

鉴定汝窑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外观、看开片、听声音。

1、看外观

可以看汝窑瓷器的外观。真的汝窑瓷器的胎色为灰白色,像烧香后香灰的颜色,是汝窑特有的胎色,胎质也是厚度不均匀的。假的汝窑胎色不能仿制出灰白色,胎质也非常均匀。

2、看开片

可以看汝窑瓷器的开片。真的汝窑瓷器有自然的开片现象,纹理清晰,错落有致,比较饱满。假的汝窑瓷器要么没有开片,要么纹理开片不自然,看起来有些夸张。

3、听声音

可以听汝窑瓷器的声音。真的汝窑采用半熟烧造模式,用手轻敲声音沉闷,不像在敲击瓷器而是在敲击木头。假的汝窑为注浆形成,声音清脆,不是木声。

汝窑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

最新回答
强健的西装
无心的战斗机
2025-08-27 04:05:30

鉴定汝窑汝瓷真假二看釉质。真品的釉面长期与空气接触,釉面有一种古旧感,但是通过釉质还能鉴别,釉面匀净,气泡廖若晨星,而且釉内没有绒毛状的流动痕迹者为真品,反之则为仿品。

鉴定汝窑汝瓷真假三看边沿口部。真品 边沿口部的釉色与其他部位相比稍微浅淡,差别不大,而仿品的釉料在高温下会向下滑动,因而边沿及口部的釉色很浅(俗称脱口也称露白),甚至变成无色透明的玻璃体。

鉴定汝窑汝瓷真假四看手感。真品重量适中,仿品较重。

鉴定汝窑汝瓷真假五看支钉痕。真品的支钉痕小,形如芝麻,呈白色。

鉴定汝窑汝瓷真假六看釉内结构。通过30倍以上放大镜观看,真品内气泡清晰可见,似晨星闪烁,仿品气泡如堆积的肥皂泡。

如果是残器,可以看断面。真品胎呈香灰胎(断茬白里泛灰),而且胎质没有瓷化,不致密。真品的断茬呈直线状,而仿品呈锯齿状。真品的釉层很薄,仿品釉层厚。

虽然仿古者刻意模仿,在某些方面似乎与真品非常接近,但是由于工艺、原料、烧成方法的不同,因而总会顾此失彼,在另一方面出现偏差,只要掌握以上几个方面的鉴别方法,综合考虑,就能鉴别其真伪。

鉴定汝窑汝瓷真假,当然判断一件珍品的真伪,还应从综合方面加以细心观察,第一靠感觉,要观其形体美,工艺细、制作精、色玉润、有神韵第二靠手感,光润有度,轻重合体,棱角圆滑,手感适中,给人以舒心、美的享受第三靠观察,看其工艺流程,釉色底蕴,装饰艺术及艺术风格等。这种仿品在有些方面虽已乱真,但仍留下破绽,只要细心观察,仍可辨伪存真。

细腻的眼神
高大的爆米花
2025-08-27 04:05:30
宋汝瓷的特点

天青釉:指汝窑青瓷多呈淡天青色,釉层均匀较薄,釉质滋润,呈现玉质的半乳浊状。用30—40倍的放大镜下观察,可见到“廖若晨星”般稀疏明亮的大气泡。汝瓷的色泽,呈现出一种天青和淡天青色,经实验可知汝瓷的这种釉色要在比较低的温度下烧造而成,这种青瓷色调呈现一种平和、淡雅的气韵,很符合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意识,。这种淡天青釉对以后朝鲜半岛高丽青瓷的发展影响很大。近年的仿品釉层较真品厚,色泽多发天蓝色,是在釉料中配入另外的呈色剂,与真品的淡雅天青色有一定距离,放大镜下观看,仿品气泡多如鱼子般细密并纠集成片。

蟹爪纹:指釉面上多有细碎开片纹,开片往往呈鱼鳞状,形象地讲,这种开片很像照相时对焦不准产生的重影现象。

香灰胎:胎色为香灰色,类似燃烧后香灰的色泽,说明当地胎泥的含铁量比较大。有机会上手残片标本会发现,其烧制火候似乎普遍不甚高,质地比较纯净,但断面手感一般比较粗糙,。

芝麻钉:在装烧工艺上,汝窑多采用满釉裹足和支钉烧的方法。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粒,近年的仿制品支钉痕普遍较真品大,大如绿豆且多做成圆点状,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的仿烧汝瓷也是如此。汝瓷真品支钉痕小而稍扁,一头有尖,酷似芝麻形状,其数量多见三、五个,少见六个。另外,鉴定中还需注意一个细部特征,真品钉痕为白色,与汝瓷的香灰胎色并不一样,说明宋人制作支钉采用了质地纯净的瓷土原料,这种硬质白瓷土含氧化铝较高,从而使汝瓷细小支钉的耐火强度得以保证。

关于宋汝瓷

近年考古发现表明,汝窑中心区位于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宋代属汝州管辖),并揭示出了大量烧瓷遗迹、遗物,从而解开了汝窑烧造地之谜,但其究竟是官营御用窑还是供御的民窑场仍存在争议,古今称颂的汝瓷一般指北宋晚期哲宗元佑元年汝窑始奉宫中之命烧制的淡天青釉瓷,当然,在奉命烧制淡天青汝瓷之前,汝州当地就已经有了窑场,烧制一些民用白瓷和青瓷,奉烧汝窑是在其基础上兴建起来的,但这些民汝瓷多模仿耀州窑青瓷,并未形成独立的艺术风格。

汝瓷的发展,接受了越窑秘色和耀州窑淡青釉的'影响,与禹县和汝州钧窑中的天蓝乳浊釉有密切的关系。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融汇上述名窑之长,烧出了胜似美玉的优美青瓷,典型器有三足樽式炉、鹅颈瓶、铜锣形瓷碟和盘、盏托、四曲倭角台式套盒、花口深腹注碗等,器物的圈足普遍外卷,用途多为造型轻巧、优美、釉色青雅的观赏性青瓷器皿,完整器存世的数量极少,距汝瓷烧制时间很近的南宋人周辉已有“近尤难得”之感叹。 汝瓷的特征古人总结为四点,即天青釉、蟹爪纹、香灰胎、芝麻钉

台北故宫博物院汝瓷藏品

北宋汝窑青瓷盘

高4.4厘米,深2.8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15.5-15.7厘米 。

底部镌刻的御制诗中,乾隆皇帝以“周尺将盈尺,宋瓷方是瓷”,来形容宋瓷独特的质感,赞美宋瓷正是瓷器中的瓷器。

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高6.1厘米,深3.8厘米,口纵15.8厘米,口横23.1厘米,底纵13厘米,底横19.5厘米。

传世唯一无开片纹路的水仙盆,器形完整,足以呼应明代鉴赏家曹昭眼中“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的鉴赏观。

北宋汝窑天青奁式炉

高15.3厘米,口径23.8厘米。

造型和战国漆器或汉朝青铜器雷同的奁式炉,形体硕大,具古雅的风格。南宋宠臣张俊献给高宗的汝窑清单中,即包含此一器类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碗

高10.1-10.5 厘米,深7.6厘米,口径15.9-16.2厘米,足径8.1厘米。

同时出现在漆器、金属器和陶瓷器中的莲花式温碗,造型不仅是宋朝的经典,它同时也深受高丽人士喜爱,成为高丽青瓷中流行的器类。[8]

北宋汝窑青瓷奉华碟北宋汝瓷青瓷奉华碟

高1.9-2.1厘米,深1.6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10.1厘米。

底刻“奉华”两字,清高宗乾隆皇帝考证南宋刘贵妃善画,号奉华,又拥有大小两枚奉华印,而指出此件作品在南宋的流传经过

北宋汝窑青瓷洗

高3.5厘米,深2.5厘米,口径12.9厘米,足径9厘米。

乾隆皇帝在御制诗中,以“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来说明汝窑的生产背景,具体地表达皇帝对汝窑的认识。

北宋汝窑青瓷椭圆洗

高2.7厘米,深2.1厘米,口纵9.8厘米,口横14.2厘米,底径4.2厘米。

汝窑作品中,即少出现模印图案的装饰技法。和此品一样者,分别典藏于英国伦敦大卫德基金会和美国波士顿美术馆。[8]

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

高6.1厘米,深3.8厘米,口纵15.8厘米,口横23.1厘米,底纵13厘米,底横19.5厘米。

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曾出土看似专为烧造水仙盆而设计的椭圆形支烧工具看来,水仙盆应产烧于所谓的中心烧造区。但传世水仙盆底部的支痕一般都是六枚,此件作品是否因烧造过程滑落之故,还是其他不知明的原因,仅存留五枚支烧痕,形成非常不一样的烧造特征。

猜你喜欢:

感性的店员
执着的自行车
2025-08-27 04:05:30
汝瓷的鉴定方法:1.目鉴:看器形、釉色、胎质、开片、支钉。2.与博物馆藏品或拍品进行对比3.科学鉴定:热释光或光释光仪器检测并断代,老化痕迹鉴定。以下资料供参考:

一、釉色。真品的釉色青中泛蓝,纯净、温润,釉表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于钧瓷的乳光,也不同于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于古玉般内蕴的光泽。釉较薄且平滑均匀地紧贴于胎骨,呈半透明状。借助二十倍的放大镜观察可见釉中气泡大而稀疏,犹如镶嵌在明朗夜空中的颗颗明珠,素有“汝器釉泡如晨星”之说,就是指釉泡清晰、疏朗而言的。新仿品的釉色青中闪黄绿色,施釉厚而不匀,乳浊而不透明,由于也加入了玛瑙石的粉末,所以釉表光泽很润,但不够清爽,有一种油腻的感觉。借助放大镜观察釉中的气泡相互叠压,联成一片,象是密集堆积起来的肥皂泡。

二、胎骨。真品的胎骨是深香灰色,也就是比柱香燃后灰烬的颜色稍深一些的颜色,从器底的支钉痕破釉处可看到这种胎骨的本色。凡宋汝窑器的釉表出筋或起弦线棱角的地方常见有浅赭的色调,俗称为“羊肝色”。

也许有人会问“胎骨本色的深香灰色,怎么会稳现出这种“羊肝色”呢?原来,坯体表面的金属矿物质在高温燃烧过程中与窑炉内的空气接触而充分氧化,自然形成一种铁红色的氧化面与深灰的胎色相衬,透过天青色的釉层,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种浅赭色调的“羊肝色”了。新仿品的胎骨是白色的,较旧器份量沉重,器体厚,胎沉,足略小,口部不是采用真品平切的修坯方法,棱角分明,薄而爽利,而是修成一个流圆的唇口,由于新仿品的胎体和釉层都很厚,所以腹壁凸起的三组弦纹也显得模模糊糊,粗软无力,显现出一种肉粉的色调。

三、纹片。真品的纹片是“蟹爪纹”。美妙异常,在开裂程度较深的碎纹中,交错掺杂着许多无色透明的短线纹,较深的纹片是浅赭色的,较浅的短线是无色的,两者交织叠错,迎光观察时发现所有的纹片都是斜茌的,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纹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在这种恰到好处的程度上,的确是巧夺天工的一手绝活。新仿品纹片大小不一,很淡、很浅,基本上是无色透明的,毫无规律可循。

四、支钉。宋代官用高档瓷器入窑前,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汝窑支钉一般为单数,有三个、五个、七个的,六个支钉的器物只有椭圆水仙盆一种。真品是七个支钉,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新仿品也是七个支钉,痕迹大如绿豆,四周的釉被掀起,形成一个个的小槽坑。迄今为止我们没有见到有任何一件仿品能够再现出宋汝窑瓷器清幽美妙,超尘脱俗的美学意境。

欢喜的乐曲
兴奋的发箍
2025-08-27 04:05:30
1 汝窑瓷器

汝窑瓷器是官窑系统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据陶瓷专家宋伯胤先生考证,留传于世的汝窑瓷器共六十五件。近几年来关于汝瓷的收藏和研究, 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藏友探讨:

看法一:汝官窑与汝窑的概念要分清

长期以来,考古界与收藏界的专家权威们都对汝窑瓷器的主要特征用一句话概括,即“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晨星稀,芝麻挣钉釉满足”。“青如天”,即釉色如雨过天青。“面如玉”即器表有玉石般的质感,釉光莹润如玉。“蟹爪纹” (图4)即是指器表的开片尤如蟹爪,呈不规则状交错,且裂纹很细(此解释我有不同看法,有待推敲,下面再谈)。“晨星稀”( 图6) 即是指釉中的气泡稀疏,有如晨星一般寥寥无几。“芝麻挣钉釉满足”( 图1)即是满釉裹足、足底部用细如芝麻点小的支钉支撑着烧。汝窑瓷这些胎釉特征文献有记载,又为出土物所证实,是鉴定汝瓷的要领。

强调汝窑器的上述特征是其精品所有。汝窑烧制始于宋初,盛于北宋晚期。窑口在河南的宝丰、临汝等地,其中的宝丰清凉寺窑在北宋晚期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作为御窑,专为宫廷烧造瓷器,是“贡器”,所以有官窑性质。其造型端庄大方,古朴典雅,工艺考究,胎质细腻,应该称作“汝官窑”。 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意思是:汝窑中有玛瑙末为釉的器物是宫中的专用瓷,非宫中用瓷不准使用玛瑙末为釉,汝窑精品选送入宫, 经御选后不合格的器物才允许出卖,实属难得之物。由于汝瓷贡器以玛瑙为釉,形成特殊色泽,故有“汁水莹泽,含水欲滴,釉如膏脂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世人对汝瓷又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赞美。尤以器表细小开片密布,形成鱼鳞状,更加独特别致,釉内气泡周边之玛瑙结晶体,形成星光闪现,寥若星晨,具有宝光内润而又高雅素净之风采。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为其它窑口所望尘莫及,更受到北宋皇宫的偏爱与赞赏,因而汝瓷成为“名瓷之首,汝窑为魁”,得以流芳百世。

被专家定论的所谓存世量只有六十五件的传世汝窑器,就是“汝官窑”。

使用玛瑙末为釉,汝窑瓷会出现文献中所说有“八种颜色之多”的釉色,有天青、天蓝、豆青、卵青、粉青、月白、虾青、艾青等。其中最成功的颜色为天青色,最好的为天蓝色。现今的鉴赏家多以天青或天蓝为标准色,其他颜色的汝窑瓷多不被承认。我认为这样的鉴定结论未必正确, 汝窑与汝官窑的概念被这些鉴赏家搞混淆了。他们将鉴定汝官窑的标准用来鉴定汝窑瓷,这合理吗?北宋汝窑烧制时间短,烧造的贡品(汝官窑)的确因稀而贵,但决不能仅仅将汝官窑鉴定为汝窑瓷,而将明明是汝窑烧造出来的瓷器采取“一票否决”。

中国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到现代。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宋代制瓷业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这些著名的瓷窑都为朝廷烧造瓷器,供皇帝和大臣们享用。考古界与收藏界一般称之为“官窑瓷器”,简称官窑。作为大窑场,各个瓷窑还烧造更多的供民用的大路货即商品瓷,这类产品在数量上要比贡瓷大得多,即所谓“民窑瓷器”,简称民窑。送入朝廷的瓷器一般讲都是精品,但朝廷还要挑选,即“御拣”,御拣合格后留用,不合格的或销毁(如钧窑器),或“方许出卖”(如汝窑器)。

宋微宗赵佶是北宋历史上第八位皇帝,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即位,在位二十六年。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赵桓替位,仅两年后南宋皇帝赵构,即宋高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即帝位于临安(今杭州)。赵佶是北宋的亡国之君,但在艺术上却极富天赋。尤其是他的书法绘画创作,可以说是彪炳千秋的。汝窑烧造时间为北宋中晚期约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按时间推断,大部分是在宋微宗赵佶亲政的时期。赵佶的审美观也就决定了御拣的合格与否。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内曾有“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的记载。北宋出现“弃定用汝”,可能与赵佶个人的审美观有关。因为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青色的幽玄,正合微宗之意,史籍中曾有赵佶作青词的多种记载。“弃定用汝”也正是这种崇尚青色的审美观的反映。作为艺术家,赵佶对汝瓷除了有釉色(色彩)的要求外,还会有造型的要求、纹饰的要求、材质的要求、肌理的要求……。艺术家对艺术品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他的这些审美要求也就决定了北宋宫中汝窑用瓷必须符合“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晨星稀,芝麻挣钉釉满足”的标准。

汝窑宫中用瓷不合格的器物是可以出卖的。这些“不合格”的汝瓷是作为贡器要求烧造的,都是“玛瑙末为釉”的,应该肯定是具有“面如玉,蟹爪纹(无纹者尤好),晨星稀,芝麻挣钉釉满足” 特征的!只不过“青不如天”、瓷器的造型、纹饰不符赵佶的审美要求罢了(恕不展开分析)。人的审美观是各不相同的。赵佶是皇帝,他偏爱天青色,就决定了汝官窑的釉色必须是“青如天”。可能赵佶不喜欢在器物的表面饰以纹饰,所以传世的汝官窑均单以釉色取胜,很少看到表面有纹饰的(关于汝窑的纹饰,笔者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论述)。这些卖出去的不合格的“准汝官瓷”哪里去了?有钱人买去了!到了大官、富豪、商人、玩家(收藏家)们的手中,流入了民间。这部分的汝官瓷(完全是汝官瓷性质的!)可能数量是不会少的。

这些年古陶瓷学者们研究认为,除宝丰、临汝外,河南的鲁山、郏城,及其他地方均有汝窑风格瓷器生产,也形成了一个汝窑系。

汝窑瓷的概念至此应该清楚了,即是:始烧于宋初,盛于北宋晚期,河南的宝丰、临汝等地方瓷窑烧造的单色釉瓷器。在制瓷工艺上,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汝窑除烧青瓷外还烧白瓷、黑釉、三彩、珍珠地划花、白黑花以及白花青瓷、天兰釉钧瓷等多种产品。还广取博收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独特风格,使之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窑口之一。

汝窑瓷中的使用玛瑙末为釉的精品、贡品,是汝官窑瓷。如:宝丰清凉寺窑, 为北宋宫廷烧制的御用汝瓷,不仅制作讲究,工艺精湛,而且釉药浑厚,光泽柔和,其釉面装饰独具特色。因汝瓷内有玛瑙为釉,其色光泽莹润多变,釉面的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器表还有鱼鳞状的开片,更显得造型古朴。釉面在阳光下观察,釉中多布红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象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挂,真可谓珠联璧合,巧夺天工。

概念区分清楚后,“北宋汝窑”的存世量就不会只是传世的六十五件。汝窑瓷烧造的时间短,又处在亡国战乱时期,存世量不会多,其中的汝官窑瓷更是弥足珍贵。但是,决不会是仅存“65”这个数字。民间肯定有,地下有更多,关键是缺少发现。2000年6至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宝丰县汝窑遗址内找到并揭露出汝官窑瓷器的烧造区,获得了大量精美的汝官窑瓷器标本,尤其是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传世品中所罕见的新器形和完整器,取得了陶瓷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这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看法二:采用“眼学”与科学结合起来进行鉴定的方法

我们的鉴定家应该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鉴定汝官窑瓷器。如何鉴别汝官窑瓷真伪?鉴别容易,因为汝官窑瓷玛瑙末为釉。研究难,因为没有上手的机会。而陶瓷鉴定的基础就是对比,没有上手认真仔细研究过宋代汝官窑实物的人,如何能够辨别真伪呢? 保存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家手中的汝窑珍宝,谈何容易能到鉴定家手中供你研究!就是在博物院工作的研究员,也只不过比平常人多一点机会隔着玻璃看看柜子内陈列的汝窑珍宝。玛瑙末为釉的效果,汝瓷釉厚,古人说如“堆脂”。尤其在口沿处釉厚而不流动如“堆脂”,釉清澈滋润,古人所说滋润二字,如果你没上过手,很难理解滋润二字的标准。

更多鉴定信息 可以上藏龙古玩网上浏览

乐观的母鸡
寒冷的咖啡豆
2025-08-27 04:05:30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汝窑瓷器的特征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宋代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论》里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说出了汝窑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造型

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

二、胎釉

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蟹爪纹”。

工艺

制作:真品为手拉坯捏制,并经慢轮修整,工艺精细,线条流畅,棱角自如,形体得当。而仿品多为注浆模制,做工粗放,工艺欠佳,棱角突出,修痕显著。

造型:真品庄重大方,古朴典雅,胎壁较薄,秀丽潇洒。而仿品注浆成型,胎壁较厚,外型秀丽,比例失调。

装饰:真品刻、划、印花,技术娴熟,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刀法流畅,形象逼真,风格随意不拘谨,线条自如有神韵。而仿品为刻意效仿,以临摹为主,刀法生硬,画意呆板,花卉图案,缺乏神韵,画风粗糙,比例失调。

釉色:真品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柔和蕴润。而仿品则清澈透明,光亮如镜,刺目耀眼,釉色单纯。尤其重要的是,真品以玛瑙作釉料,形成特殊色泽,由于玛瑙结晶体的分离,器表出现鱼鳞状的细小开片。若用40倍放大显微镜观察,釉内玛瑙结晶体则呈现珍珠状,布在气泡的周边,寥若晨星,十分奇特。而仿品的表面则利用胎、釉的收缩比的差异,出现一些开片,但大多为直道道,呈网状布满器表,缺乏真品的自然韵致。仿品的胎、釉配方,与宋代失传的配方不一致,所以釉色单调,不够蕴润,更缺乏玉润之感。

明清瓷器升值空间怎么样

宣德青花瓷在苏富比2017年春季拍卖成交最高价2.04亿

贪玩的荔枝
要减肥的百褶裙
2025-08-27 04:05:30

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蝉翼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

唐英时的仿品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窑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篆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扩展资料

汝瓷,河南省汝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汝州市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存世的古代汝瓷,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

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汝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汝窑

无辜的小鸽子
复杂的大雁
2025-08-27 04:05:30
1,看胎。汝瓷胎质细腻,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 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2,看釉。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抚之如绢,如堆脂,温润古朴,素静典雅,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3,汝瓷釉料有红玛瑙成份在内,所以汝瓷的釉面才能反映淡淡的红色,请注意“釉面”二字,这是真假汝瓷重要标志。后世仿品,尽管釉中也加了玛瑙成份,但就是产生不了淡淡的红色。

4,看釉面开片。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清初谷应泰《博物要览》等书中有"汁中棕眼隐若蟹爪"的记载。汝官窑瓷早期产品和后期产品,釉面或多或少都有棕眼存在。棕眼是釉中气泡破裂后留下的痕迹,即孤立的小洞。螃蟹是立行而不是爬行,假若你捉只螃蟹在松软的沙滩上走过,你会看到一个个孤立的小洞。在汝瓷的釉面上就叫蟹爪纹。鱼鳞状开片是北宋汝官窑瓷釉面开片的又一特征。但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汝官窑瓷釉面开片都有这一特征。汝官窑早期产品没有鱼鳞开片这一釉面特征。鱼鳞状开片仅发生在豆青釉汝瓷的釉面上。鱼鳞片有外突感,有立体感,汝官窑后期生产的豆青釉汝瓷一部分开片有明显的外突感、立体感。因此才叫"鱼鳞状开片"。 鱼子在水中是以灰白或灰黄的团状或片状物漂浮于水面。而这些漂浮物有异于水色。北宋汝官窑早期产品和后期的产品或多或少釉面均有鱼子纹呈现。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点状或片状有异于汝瓷釉面釉色。

5,汝瓷是满釉裹足支钉支烧,而支钉数多数为3个或5个,个别器物也采用6个支钉。汝瓷支钉支烧留下的痕迹,形若张开的芝麻花。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6,看器形。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7,不管传世的,民间的,还是地下随葬的,都会在器物上留下时代的烙印、大自然侵蚀的痕迹、釉面老化的现象……,这些历史留下的烙印、痕迹和现象,后仿和现仿的水平再高也是仿造不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