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古瓷赏析---《人才不如鬼才》(上)

怕孤单的咖啡豆
舒适的冥王星
2023-03-30 01:20:18

古瓷赏析---《人才不如鬼才》(上)

最佳答案
细心的小鸭子
美丽的河马
2025-08-27 07:30:13

一块古瓷片 <魁星点斗>引出了话题。

 饭后茶余,朋友们欣赏瓷片〈魁星点斗〉。

看真假,一眼开门。断代也不难,细沙底、玉环足、单线平涂、淡描铁线,万历~天启。价值吗,也不甚贵重,区区几十元而已。可是,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瓷画,却引出一番话题。

(一) 魁星结婚了吗?

魁星有没有老婆?有人说:魁星的老婆是麻姑,证实这一段红线因缘的,是一首无名氏的打油诗: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

魁星娶麻姑,有此事吗?一脚长,一脚短,一瘸一拐,一脸大麻子的魁星老爷,如果真有这等美事,真是天大的喜庆姻缘,真正的“郎才女貌”,内在美与外表美的统一。真希望是这样。

(二) 魁星的身世之迷

有两种传说:  

1.魁星爷虽相貌丑陋,但是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于是就金榜题名,高中了状元。

2.另一种传说,说魁星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所以魁星总是站在螯头上。如果真是第二种来历,魁星点斗的画面,岂不是一幅遗照?如此看来,魁星的来历,确实有些不解之迷。

(三)魁星是一颗星星

 魁星,往往与文人关系密切。

鲁迅曾经写过《范进中举》说:“……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呀”但是,范进的老丈人毕竟是布衣,管不了许多,还是掸了范进一巴掌。不过,所说的星宿是那颗?看来,应该是是这颗魁星吧?在古代天文上面,按照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的排列,魁星属于白虎七宿,依次是: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这颗奎木狼,就是魁星。天上称“奎”,人间称“魁”,这也是仙间与俗世的不同吧?所以各地的魁星楼、魁星阁……,很少写作“奎星楼”的。如果有这种建筑,一定是稀有的国宝建筑。因为它保持了天上的称呼,尚未随俗。

(四)魁星是几行文字

如何成为文人之星?“魁星”来源于“奎星”,“奎星”是天上的星辰。天上的星辰,如何又与地上的文人联系在一起?是谁第一个成为魁星与文人的媒介?于是,又引出一个中国古代神话中,重要的人物——苍颉。据说,苍颉是造字的人。苍颉造字的灵感,来源于观天象。

苍颉举头观星,发现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星,有棱有角。

古籍中说:苍颉“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古代文献中,常把奎星与文字、文章联系在一起,所以历代文人都崇拜奎星,各地为之建楼奉祀,以祈祷本地文人辈出,文风昌盛。

于是,后来便有了汉字的“六书”,便有了漂亮文章,便有了文章的高手——状元。

(五)魁星是一个鬼

魁星,究竟是人?是神?是仙?是鬼?

有的朋友把它归结到人物瓷画中,这是值得商讨的。

这个形象,是古人留下的艺术作品,按照古代民俗的绘画规矩,魁星是一个鬼。

版画《魁星图》展示了魁星的形态,  

古代文献所载:“鬼者,赤身短衣虎皮裙,上扎护肩下赤足。”按照这个鬼服装的标准,仔细端详瓷片,那魁星的装束,一点也不错,完完全全的鬼之小打扮。大千世界的学子们,供奉的是鬼身、鬼面、鬼衣、鬼形。一个地地道道的鬼。却乞求自己成为人才。其实,所谓的人才,不过是泛泛之才,真正的才,是天赐之才,于是才有天才之说。但是,天才也太普通了,被封的,自称的………这类天才比比皆是,不足为奇。

历代的举子们,为什么愿意让一个鬼来选才?答曰:人才,不如天才,天才,不如鬼才。

只有鬼才,才是真正的才。

最新回答
多情的煎饼
畅快的水蜜桃
2025-08-27 07:30:13

魁星点斗图

(2004-10-24 00:56:08)

古瓷收藏人群中的瓷片爱好一族,对瓷片中有完整青花图案的尤为珍惜。好友来电话让我去看他新得的几枚瓷片,一堆残片中的两枚青花碗底吸引了我。两个图案几乎一样都很完整,画面上一个小鬼双手高举,捧着一只“斗”,一条腿抬起在做跳跃动作,动感很强。画面上还点缀着一本翻开的书和几颗星星。主题画面是由鬼和“斗”组成,是“魁”字的象形化。加上星和书,构成“魁星点斗”图。碗底的落款一个是“大明嘉靖年制”,一个是“大明成化年制”。从青花的发色和碗底圈足看,它们同是明代嘉靖时期制品。看到这两枚文化底蕴含义丰富的瓷片,我心中非常喜欢。

从“魁星”的构图看,明代和清代有较大的差别。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魁》中,对“魁星点斗”作了详尽的描述: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寓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而从这两片明代残碗底上的“魁星点斗”图看,小鬼是双手捧“斗”的,也许画面上翻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考生名册,这“斗”中的册名就是中试人。这两块瓷片上的图案,为我们研究明代“魁星点斗”图,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从绘画的手法看,这两片瓷片采用的是单线平涂法。把纹饰轮廓用线条绘就,再填上青色,往往上色时许多图案的青色料超过了轮廓线,这正是明代晚期青花图案的一个特点。当时景德镇民窑生产达到了兴盛时期,在吸收前期绘画的基础上,青花纹饰和青花绘画面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瓷器青花中的人物题材非常丰富,常见的有寿星图、婴戏图、百子图、攀枝娃娃图等,神情活泼,画艺娴熟。这两幅“魁星点斗”图显示出了民间艺人丰富的思维及不受拘束、大胆创新的精神。当时器物底款常用“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这两片瓷片上随意书写的底款,手法熟练自如,体现了民窑款识书法的恣肆风格。

经过和朋友交换,两片“魁星点斗”终于成为了我瓷片家族的“一员”,为我探讨古代民俗、民风增加了一个好教员。(邢舒良 李建英)

)

古瓷收藏人群中的瓷片爱好一族,对瓷片中有完整青花图案的尤为珍惜。好友来电话让我去看他新得的几枚瓷片,一堆残片中的两枚青花碗底吸引了我。两个图案几乎一样都很完整,画面上一个小鬼双手高举,捧着一只“斗”,一条腿抬起在做跳跃动作,动感很强。画面上还点缀着一本翻开的书和几颗星星。主题画面是由鬼和“斗”组成,是“魁”字的象形化。加上星和书,构成“魁星点斗”图。碗底的落款一个是“大明嘉靖年制”,一个是“大明成化年制”。从青花的发色和碗底圈足看,它们同是明代嘉靖时期制品。看到这两枚文化底蕴含义丰富的瓷片,我心中非常喜欢。

从“魁星”的构图看,明代和清代有较大的差别。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魁》中,对“魁星点斗”作了详尽的描述: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寓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而从这两片明代残碗底上的“魁星点斗”图看,小鬼是双手捧“斗”的,也许画面上翻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考生名册,这“斗”中的册名就是中试人。这两块瓷片上的图案,为我们研究明代“魁星点斗”图,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从绘画的手法看,这两片瓷片采用的是单线平涂法。把纹饰轮廓用线条绘就,再填上青色,往往上色时许多图案的青色料超过了轮廓线,这正是明代晚期青花图案的一个特点。当时景德镇民窑生产达到了兴盛时期,在吸收前期绘画的基础上,青花纹饰和青花绘画面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瓷器青花中的人物题材非常丰富,常见的有寿星图、婴戏图、百子图、攀枝娃娃图等,神情活泼,画艺娴熟。这两幅“魁星点斗”图显示出了民间艺人丰富的思维及不受拘束、大胆创新的精神。当时器物底款常用“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这两片瓷片上随意书写的底款,手法熟练自如,体现了民窑款识书法的恣肆风格。

经过和朋友交换,两片“魁星点斗”终于成为了我瓷片家族的“一员”,为我探讨古代民俗、民风增加了一个好教员。(邢舒良 李建英)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魁星点斗图

(2004-10-24 00:56:08)

古瓷收藏人群中的瓷片爱好一族,对瓷片中有完整青花图案的尤为珍惜。好友来电话让我去看他新得的几枚瓷片,一堆残片中的两枚青花碗底吸引了我。两个图案几乎一样都很完整,画面上一个小鬼双手高举,捧着一只“斗”,一条腿抬起在做跳跃动作,动感很强。画面上还点缀着一本翻开的书和几颗星星。主题画面是由鬼和“斗”组成,是“魁”字的象形化。加上星和书,构成“魁星点斗”图。碗底的落款一个是“大明嘉靖年制”,一个是“大明成化年制”。从青花的发色和碗底圈足看,它们同是明代嘉靖时期制品。看到这两枚文化底蕴含义丰富的瓷片,我心中非常喜欢。

从“魁星”的构图看,明代和清代有较大的差别。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魁》中,对“魁星点斗”作了详尽的描述: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寓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而从这两片明代残碗底上的“魁星点斗”图看,小鬼是双手捧“斗”的,也许画面上翻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考生名册,这“斗”中的册名就是中试人。这两块瓷片上的图案,为我们研究明代“魁星点斗”图,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从绘画的手法看,这两片瓷片采用的是单线平涂法。把纹饰轮廓用线条绘就,再填上青色,往往上色时许多图案的青色料超过了轮廓线,这正是明代晚期青花图案的一个特点。当时景德镇民窑生产达到了兴盛时期,在吸收前期绘画的基础上,青花纹饰和青花绘画面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瓷器青花中的人物题材非常丰富,常见的有寿星图、婴戏图、百子图、攀枝娃娃图等,神情活泼,画艺娴熟。这两幅“魁星点斗”图显示出了民间艺人丰富的思维及不受拘束、大胆创新的精神。当时器物底款常用“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这两片瓷片上随意书写的底款,手法熟练自如,体现了民窑款识书法的恣肆风格。

经过和朋友交换,两片“魁星点斗”终于成为了我瓷片家族的“一员”,为我探讨古代民俗、民风增加了一个好教员。(邢舒良 李建英)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称心的毛豆
坚强的故事
2025-08-27 07:30:13
重庆合川

位于中国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市西北部。面积2356平方千米。人口149.18万�主要为汉族。嘉陵江、涪江、渠江由东西北入境,汇于原县城合阳镇,故名。

基本简介

古为巴国别都,春秋战国称垫江。秦始置县。南北朝西魏时置合州,民国二年(1913)改州设合川县。1992年8月撤县建市。地处华蓥山南段西北麓,居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交接处,原重庆市川市以丘陵为主。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农副产品有猪、蚕、水果等。工业以蚕茧丝绸、食品加工、建筑建材和农用运输车为支柱行业。主要名胜古迹有钓鱼城,南宋时所筑,位于城北5千米钓鱼山上,是闻名中外的古文字。 2006年10月22日,国务院(国函[2006]110号)批准:撤销合川市,设立重庆市合川区。以原合川市的行政区域为合川区的行政区域,合川区人民政府驻南津街道。 合川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处,扼川北水陆交通咽喉,是重庆与资源丰富的川北地区相联的纽带,也是重庆资金技术集约发展的延伸带,被誉为重庆通向四川北部、甘肃等大西北省区的“经济走廊”。合川是战国时代的巴蜀重镇,古战场“钓鱼城”名扬中外,是重庆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全市幅员面积2356平方公里,辖3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52万,其中城区人口27万。2003年全市实现GDP108.3亿元,财政收入3.2亿元。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合川是重庆的北大门,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渝合高速、襄渝铁路和国道212线穿合川市境而过,南距重庆89公里,建设中的遂渝快速铁路、武合高速公路,积极规划建设连接重庆主城区二环路的第二快速通道,渠化嘉陵江打通出海口岸,努力争取渝兰铁路建设,完善已建成的渝合高速公路、武合路、合隆路、铜合路,构筑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骨干网;北距南充112公里。区域内江岸线全长610公里,有客货码头45个,在嘉陵江、渠江、涪江汇流境内,建有合州大桥、合阳嘉陵江大桥、云门大桥等4座大桥。 合川市区建有1座水厂,日供水能力达3.5万吨;在建水厂1座,设计日供水能力5万吨;有发电装机容量3.3万KW,有110KV变电站1座,装机容量2×20000KVA,35KV变电站6座,总容量36150KVA;日供天然气十万多立方米,城区居民气化率为40%。开通了遍及全市各镇街的邮政代办点;拥有程控电话容量6.5万门,已装机3.6万门;设立了金融、证券交易的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银行信贷十分方便。市里正在进一步改善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努力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越条件。 合川是规划中的重庆北部地区中心城市,是重庆与川北地区的结合部。合川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辖区内有煤、铁、石灰岩等20余种资源。河流平均径流量约710亿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流量的19倍。水能资源储量70万千瓦的富金坝水电站、50万千瓦的草街航电枢纽、240万千瓦的双槐火电厂正在建设。已开发天然气,铝土矿、碳酸锶系列产品。

[编辑本段]合川历史

合川历史悠久、风光旖旎,旅游景点众多。俗话说:上游钓鱼城,下看小三峡。合合川市川钓鱼城是世界著名的古战场遗址。南宋末年,合川军民在此抗击横扫欧亚的蒙军36年,并使蒙哥大汗命丧于此,从而延续了南宋王朝的生存并扭转了十三世纪欧亚战局,钓鱼城被誉为“上帝折鞭处”、“东方麦加城”,现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涞滩二佛寺、双龙湖、水波洞等也是领略自然风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以开发钓鱼城为重点,以双龙湖、二佛寺等景点为配套,形成重庆市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开发潜力巨大。 合川农业发达,粮、猪、蚕丝、柑桔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茅。现有耕地面积121.3万亩(其中田70.8万亩,土地50.5万亩),被国家列为粮食、瘦肉型猪、白山羊生产基地。近年来,合川合川市市政府先后实施了“三江两线”经济发展战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力度,开展了公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一新。与经济发展战略配套实施的重庆江城工业园区,位于主城区,是兴办独资、合资企业的理想场所。建成清平玻璃器皿市场等72个综合(专业)市场,市场前景广阔,商机无限。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合川区辖3个街道、27个镇:合阳城街道、钓鱼城街道、南津合川市街道、云门镇、钱塘镇、沙鱼镇、官渡镇、涞滩镇、龙市镇、肖家镇、大石镇、古楼镇、三庙镇、燕窝镇、二郎镇、龙凤镇、太和镇、隆兴镇、铜溪镇、渭沱镇、盐井镇、草街镇、双凤镇、狮滩镇、清平镇、土场镇、小沔镇、三汇镇、香龙镇、双槐镇。区人民政府驻南津街道中南村。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西魏置合州。宋开宝二年(969年),合州辖石照、汉初、巴川、赤水、铜梁5县。民国2年(1913年),改合州为合川县。以涪汉二水合流而得名。一说因地当嘉陵江与渠江、涪江三川会合之合川市处故名。 1992年8月4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89号)批复同意撤销合川县,设立合川市。 2000年6月26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渝府[2000]131号)批准同意合川市人民政府驻地由合阳城苏家街31号迁至南津街中南村。 2006年10月22日,国务院(国函[2006]110号)批准:撤销合川市,设立重庆市合川区。以原合川市的行政区域为合川区的行政区域,合川区人民政府驻南津街道。

[编辑本段]城市建设

2003年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3.3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合川市,主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7.2万人。启动了大城市发展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5个镇完成场镇 合川市 规划修编。加大了城市开发改造力度,城区新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07.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9%;完成主城区危旧房屋拆迁改造15.3万平方米。 城市景观和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完成了城南、城北综合整治,建成了滨江公园,完成了城北滨江堤防主体工程;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9400平方米。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扩建移动电话基站24个,新增移动电话4.1万户,累计达到15万户,全市电话装机容量达到20.3万门,电话用户达16.8万门,电话普及率为35%。完成天然气两江过江管线工程,城区日供气能力提高到15万立方米;二水厂一期工程顺利推进;启动了城区电网改造工程;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按进度推进。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新组建了市政监察支队,大力推进市容、园林“三创”工作,城市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小城镇建设迈出新的步伐,新增场镇人口5.3万人,完成建制镇房屋建设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3.6%,完成农房建设127.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11.2%;整合各种资金1.5亿元,用于支持场镇饮水、排污、垃圾处理、街道、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三汇、太和两个重庆市级经济强镇工程。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合川市 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合川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合川市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居安思危,创新实干,立足合川市情,大力实施特色立市、工业强市、商旅活市、城建靓市、科教兴市五大战略和“三四五”工程(围绕绿色农业型、工矿经济型、商贸旅游型三条主线,建设以江城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四个工业园区,发展PIC生猪、葛、蚕桑、蔬菜、水产五大产业),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竞争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合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局。据初步预测,2003年实现GDP108.3亿元,同比增长12.5%;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3亿元,同比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亿元,同比增长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358元,同比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2756元,同比增长5%;在2003年11月公布的第三届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合川名列第四位。

[编辑本段]名胜古迹

钓鱼城 合川旅游景点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钓鱼城屹立在重庆合川市东城区海拔391.22米的钓鱼山上。它是宋蒙(元)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川市 钓鱼城枕嘉、涪、渠三江之口,当川东北众水之凑,形势险绝壮丽。南宋晚期,蒙古汗国发动了对南宋王朝的进攻。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事余玠采纳播州(今贵州遵义)冉氏兄弟的建议,于钓鱼山筑城,徙合州及石照县治其上,屯兵积粮,以为重庆屏障。从公元1243年到1279年,钓鱼城军民在守将王坚、张珏的率领下,“春则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则运粮运薪,以战以守”,历经大小战斗200余次,抵御了蒙、元倾国之师,创造了“坚持抵抗战争36年”这一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取得了击毙蒙哥汗(元宪宗),迫使蒙古帝国从欧亚战场全面撤军的辉煌胜利。钓鱼城从此在丗界中古史上赫然竖立了“延续宋祚、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的不朽丰碑。 钓鱼城既是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现场军事博物馆,又是独具“战、雄、险、奇、秀、幽、古”特殊风貌的游览胜地。在钓鱼城2.5平方公里的重点保护区内,古战场遗址、历代文物、自然景点交相辉映。 南津白塔 合川市 原名文峰塔,又名振兴塔,位于城区南津街。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共9层,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州李宗沆又增建4层,共为13层,通高62.2米。塔为八角形密檐式砌砖结构,底层内空直径4米多,顶层内空直径不足2米。塔呈锥体状,塔心为实体锥柱。从底层沿石级螺旋而上,直达第11层。每层均有刻圆雕神像供人祀祭,顶层原有木刻"魁星点斗"立像,现为泥塑塔外每层洞门上方有额楣,题词用青花瓷片镶嵌,分别以"欲穷千里"、"更上一层"、"欲罢不能"、"俯瞰嘉涪"、"扶摇直上"、"路入蓬瀛"、"春风如意"、"气象万千"等语示塔之气势雄伟及某种祝愿。塔属风水塔类型。游人登塔远眺,山光水色,城廓房舍,尽收眼底

[编辑本段]地方特产

白橙糖:是合川的传统地方名品。成品色白透亮,清香甜美,入口无渣,风味独特。 合川桃片:合川桃片为中国传统名特产,距今已有150年历史。主要原料为糯米、白糖、桃仁加工、炖烂、切片、包装等1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甜桃片色泽洁白,厚薄均匀,卷裹不断,点火即燃,口感滋润,香味浓郁。椒盐桃片色泽微黄,酥脆,有甜、咸、麻味。 生丝、红橘、红茶、山羊板皮为出口商品。有补肾、润肺、定喘、利尿等功效。 合川市 铜溪镇:“大红袍”红橘。 草街镇:“四川路”山羊板皮和峡砚为著名土特产。 钱塘镇:以产中药材黑故子著名。 尖山镇:“大红袍”红橘为著名特产。 渭沱镇:“大红袍”红橘供外销。 涞滩镇:盛产“大红袍”红橘。 天星镇:毛笔、醋、草席为著名传统特产。 张桥镇:“四川路”山羊板皮。 泥溪镇:中药材黑故子为著名特产。 赤水乡:尤以条粉著名。

微笑的河马
虚幻的抽屉
2025-08-27 07:30:13

高唐县的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多而全,各个时期多有遗存。

如古城址、古墓葬、古石刻、古建筑、古村落、古文物等,有些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8.1 古遗址 高唐县有灵城遗址、清平县城遗址、北辛庄唐代遗址、蒋庄宋、元遗址,郝庄元代遗址、减水迥龙庙遗址。

(1)灵城遗址 即汉灵县城址,现南镇村。

位于县城东南17.5公里处。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81年,此地名曰“灵丘”,到公元前306年名曰“灵县”。

公元27年废县,地入博平。

220年复灵县,属清河郡。

606年废县,地入博平。

620年复置灵县,621年又入博平。

宋朝置“灵城镇”,金、元袭之,明清时称“南刘镇”。

民国至今称作“南镇”。

今细辩灵城地貌,仍有灵城故城墙遗址。

(2)清平县城遗址 1069年—1940年为清平县城,1940年清平县城迁址康庄,此地名曰“旧城”。

旧城镇现仍有清平县城遗迹多处,如:传说中的唐明宗祠、唐明宗墓。

还有迎旭门、文庙、文庙影壁等古建筑,城墙旧址仍有遗迹。

(3)蒋庄宋、元遗址 位于琉璃寺蒋庄村西南500米处,为村落遗址。

遗址高于耕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0.2—1.5米,地表面有很多砖、瓦、器物残片。

1958年曾出土过瓷缸、瓷碗等文物。

遗址原为一个小村庄,仅有20多户人家,名“梁家楼”,现蒋庄梁姓即是原“梁家楼”之后。

(4)减水迥龙庙遗址 位于尹集镇四新村西南部,为元代庙宇遗址。

高约4米,面积1500平方米。

遗址内含有大量的砖、瓦、瓷片、瓷碗底、口沿等遗物。

遗址上现有明嘉靖26年重修减水迥龙庙碑1通和3通捐资筑庙人名碑,另有碑帽、碑座2个。

8.2 古建筑 高唐县历史悠久,古建筑众多,主要有梁村塔、高唐文庙、旧城文庙、文庙影壁、迎旭门、高唐钟鼓楼、石雕塔。

(1)梁村塔 位于梁村镇梁村街东。

创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清曾维修,平面呈八角形,青砖砌筑,共13级。

高37.5米,塔基占地面积33平方米。

第一层系重檐,檐下设斗拱,北有门洞。

二层以上每层4个门洞,塔顶为全葫芦状。

塔北10米处有古槐1株,故有“唐塔宋槐”之说。

现为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高唐文庙 坐落在县委招待所院内,原名“文昌宫”,又名“启圣祠”,过去是供奉孔子的地方。

据《高唐州志》载:文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370年(明洪武三年)、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42年(乾隆七年)多次重修扩建。

现存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占地面积275平方米,为歇山式建筑。

顶部正脊前后除用黄绿琉璃瓦砌出三个菱形外,其余均为灰瓦。

檐下头拱,均为装饰性的附件,并非承担重力的实拱,明显为清代建筑风格。

(3)旧城文庙、文庙影壁、迎旭门 坐落在高唐县旧城镇,为原清平县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

旧城文庙,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4间。

占地面积277.8平方米,单檐灰瓦歇山顶,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建。

文庙后还有古柏6株。

文庙影壁在文庙南,相距100米。

影壁高5米,宽10.25米,厚1.27米。

整体灵架式用大方青砖修成,琉璃瓦盖顶。

中间有一圆绿色花边琉璃饰件,上有烧制的“太和元气”4个大字。

在方青砖上有乾隆“二十五年”的戳印。

旧城迎旭门,为原清平县城之东门。

门洞上方中央有匾碑一块,上书“迎旭门”。

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刻嵌。

迎旭门残存南北长15.5米,东西宽12.9米,整体为青砖砌筑。

(4)高唐钟鼓楼 位于北湖路与鼓楼路交汇处西侧,原名鼓楼,1453年(明景泰四年)知州赵玉始建。

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知州谈熔重修,改名奎光阁,新铸铁钟悬于重九之日,人曰谈公楼。

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知州徐宗干重修之,又增置鼍鼓、大云磬等物。

上层塑魁星像,东廊有前贤题诗勒石。

钟鼓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

由楼基和两层主楼组成,总高15米,为当时县城内最高建筑,有“高阁凌云”之称,是高唐县的象征。

楼基是青砖砌成的长方形高台,占地120平方米,南北长10米,从下往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7米。

台上四周建有高1米的女儿墙。

顺街辟拱行通道,形似城门,宽4米,高5米,深10米,供行人车马通行。

楼基西面南侧有一小拱门,门内为登楼的唯一台阶通道,楼基之上为主楼,全部为木结构,柱梁椽檩纵横交错,卯榫衔接,环环相扣。

主楼的下层为大厅,南北长8米,东西宽6米,高4米。

东西有廊,环楼8根立柱支撑飞檐。

上层地面4米见方,高4米,为悬钟之处。

在建筑形式上承袭宋、元楼阁之貌,结构上基本保留了明初的建筑风格。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震波及本县,钟鼓楼受损,为防险,经政府批准于8月拆除。

补充: 8.3 古墓葬 高唐县有固河汉墓群、华歆墓、房公墓、谷官屯金墓、王懋德墓、杨通墓、孙庄汉墓、梁庄汉墓、杨庄汉墓。

(1)固河汉墓群 位于固河村西南部,分布在长0.7公里,宽0.5公里的地面内。

原有7座封土高大的墓葬,除盼子墓还有封土外,其他6座墓葬的封土已被铲平。

汉墓群的部分墓室保存较好,只有一小部分因修建水利工程被挖掘。

曾出土过陶楼、汉画像石、陶灯、陶案、陶灶、陶猪、陶狗、陶鸡等文物。

汉画石像现被砌在固河村西部一流水口上。

在墓中为墓室门框,上面刻有虎头御环拉手,并有花草、鸟兽等精细的浮雕。

据调查,除封土的7座墓葬外,在村北、村南也有一些无封土汉墓,曾出土过大批文物。

(2)房公墓 位于高唐镇祁寨村北500米处,该墓发掘前夯筑封土高出地表2.5米。

因早年被盗,墓室大部分坍塌。

墓室为单室,平面近方行,南北4.2米,东西4.5米,绳纹小砖砌成。

墓底距地面4.5米,铺地砖排为“人”字行。

墓室地面四周和墓壁之间,有排水沟,墓门西南宽1.1米,有斜坡墓道2.15米,棺木和人骨皆无,随葬器物有瓷器、陶器、陶俑等38件。

瓷器有:瓷壶、瓷虎子、龙首三足器架,瓷樵斗、瓷盒、瓷碗、瓷唾壶、瓷灯;陶器有:陶壶、陶罐、陶碗、镇墓兽、陶狗、牛车模型、陶井栏;陶俑有:武士俑、鲜卑侍吏俑、仪仗俑、女俑等。

墓内还出土有墓志铭,志盖阳刻篆文为“魏济州刺史房公之铭”,志文共26行,满行26字,魏体书。

(3)谷官屯金墓 即虞寅墓,位于韩寨乡谷官屯村东一洼坑内。

金代虞寅墓为仿木结构建筑的圆形砖砌单室墓。

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

墓室平面成圆形,直径5米,墓顶早已坍塌,残存墓壁高1.29米。

墓室建筑有门、窗、柱,完全模拟地面建筑。

墓壁上画满壁画,绘画面积约21平方米。

内有残存的棺木和骨架。

墓内出土陪葬物有瓷器5件、碑形志石1盒、壁画16幅。

瓷器有:瓷碗、开片瓷盘、白瓷盘。

志盖上刻有16个女真文篆字: “金故信武将军骑都尉致仁虞公墓志铭”:志石刻有1767个字,主要记录了虞寅的生平事迹及生卒年月。

壁画随墓环绕成圆形,较完整的12幅,其中有8幅画面描绘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内容,另4幅是出行活动的内容。

壁画绘有乐伎、车马、床帐、奴仆等。

出土文物和壁画现分别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和聊城地区博物馆。

补充: 8.4 古石刻 (1)释迦牟尼像 暗红色沙质岩石雕成。

头饰螺髻,双耳垂肩,风眼微闭,鼻骨如刀削一般,棱角鲜明。

鼻翼与嘴角几乎同宽。

脸圆腴丰满,颈稍短粗。

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坦胸,腰束带,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

左手扶左膝,右臂举至胸前,呈入静状。

给人以静穆端庄之感,手残,通高65厘米,座高24.5厘米。

经考证,为隋或唐代初期的遗物。

(2)大观八行碑 长2.28米,宽1米,厚0.125米,原碑为宋代大观年间立,现存残碑为明代景泰年间重立,瘦金体楷书。

主要讲述了诸士应具有的孝、悌、和、忠、睦、娴、仁、恤等八种行为。

碑末有“及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上柱国魏国公食道一万一千户食实封汗八百户臣蔡京题额”。

因保护失当,剥脱甚重,字迹不清难辨。

此外,保存完好的碑刻还有:重修报恩寺碑、重修邢家佛寺碑、张曾墓碑。

俊逸的乌龟
怡然的机器猫
2025-08-27 07:30:13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用泥土制陶是全球人类的远古创造,而瓷器却是中国人的独有发明,瓷的出现不仅赋予陶器以矿石元素的光洁晶莹,更为之融入了艺术的灵魂,中国人经历了上千年的探索,用泥土、矿石与火创造出了稀世珍宝,让人们不由得为之心醉神迷……那么,古代的中国人,到底是如何发现了这种曼妙迷离的美?勤劳而智慧的他们又是怎么将这种美发展到了极致的呢?

□中国历朝历代都设有由官府烧造专供宫廷用瓷器的窑场,史称“官窑”。1982年的冬季,考古学者在江西景德镇的珠山一带发现了大量碎瓷片,人们寻觅了多年的明代官窑遗址终于露出了冰山一角。

中国有着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历史,为了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封建帝王总是渴望占据世间的珍宝,四面八方的进贡者纷至沓来,各地官吏更是汇集民间能工巧匠打造的人间珍奇,只为博君王一笑。大部分中国瓷器中的极品也不无例外地被收入帝王之家。

由于皇家对既实用又美观的瓷器钟爱备至,历朝历代都设有由官府烧造专供宫廷用瓷器的窑场,史称“官窑”,“官窑”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因为皇帝对珍宝的探索与追寻是没有止境也是不惜成本的。

1982年的冬季,考古学者意外的在中国著名的瓷都———江西景德镇珠山一带的建筑工地发现了大量碎瓷片,这些碎瓷片可不是景德镇随处可见的普通陶瓷碎片,据考证,它们出自明代著名官窑的所在地———御窑厂。

经过多年的数十次抢救性的清理发掘,考古工作者不仅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找到了数件官窑的绝世孤品,还从挖掘出的10余吨埋藏在地下的官窑瓷器碎片中修复还原出1000多件瓷器文物,这不禁触动了人们心中的那个谜团:御窑厂遗址中为何会有这么多可以修复出原形的碎瓷片呢?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建新告诉我们,因为官窑是官府自己生产的,是皇帝老子独家使用的,所以民间或者其他人是不能用的,包括它的纹样是不能流失的,控制非常严格,瓷器的掩埋也都是有意识的,都是挖了一个坑、一个坑的,还要用一层土把它盖住,所以当时来说是非常严格的。

这个时期,人们将元代出现的青花瓷器发扬光大。到了明代永乐宣德年间,中国的青花瓷器发展到了一个高潮,有一件青花大炉重达68公斤,烧造于明朝宣德年间,炉上绘有一座巨山被称为“寿山”,它屹立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形成东方传统寓意中的“寿山福海”。

在明朝永乐年之后,海水的纹样被大量的运用到瓷器中,这与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息息相关,他就是郑和,郑和曾奉明朝永乐皇帝之命七下西洋,途经21个国家,每到一国,郑和都以大量的中国瓷器作为东方珍宝相赠,以显示大明王朝的富庶与慷慨,这些赠品无不出自明代官窑御窑厂的所在地———景德镇。

□1982年,从御窑厂遗址中挖掘出来的碎片,被一筐一筐送到了景德镇考古研究院,据说,这里的每一块碎瓷片都价值连城。

因为,说不定哪一片不起眼的碎瓷中,就隐藏着明代瓷器烧造工艺的某个重要的线索。

景德镇官窑博物馆的江小民告诉我们说,修复瓷片就像小孩子拼图一样,也没有什么很特别的技术,只要坐得住,有耐心,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做。官窑出土的瓷碎片应该是以重量来计算,有人问我有多少片瓷片,这是无法计算的,像我们一件瓷器,碎瓷片最多的一件器物由400多件瓷器拼成的,我们建所十多年来,在珠山御窑挖到的瓷片应该有几十吨吧,我们的修复主要就按照那种多级分类、系列复原的办法,比如我这边放的是八盏盒碗,那边放的就是盘子,我们先按照它的器形分类,分类以后再按照它的颜色,口颜来比较再来拼合。

考古工作者就是这样从10余吨元代至明代正德官窑瓷器残片里,复原出了1000多件官窑瓷器,这些经过修复的瓷器虽然身有裂纹,但其局部的光泽和整体的形态依然能折射出当年官窑的烧造水平。

由青花瓷衍生出来的斗彩瓷器就出现在明朝成化年间。斗彩的独到之处就在于釉下彩与釉上彩相映成趣,拼逗成彩色画面,在其釉下彩的基础上,在相应的区域再涂一层彩色釉料复烧一遍,形成斗彩,奇妙的釉上釉下的色彩便像花朵一般在不同的空间维度中映现,能工巧匠们不断在色彩的工艺中探索,很快,景德镇的瓷器业就迎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时代。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流行的青花五彩工艺,到了万历朝发展到了高峰。万历青花五彩器在构图方面,改变了成化斗彩疏朗的风格而以图案花纹满密为盛,在用彩方面,则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及釉下青花的蓝色为主,尤其突出红色,使全面色釉显得浓艳,而富有华丽之感。明朝万历皇帝对五彩瓷器的追求可谓到了某种极致,他下令烧造了大量的五彩瓷器,所绘内容多以龙凤呈祥为题材,无处不显示皇权的尊贵与威严。

□斑斓的彩绘瓷在明朝这样一个崇尚色彩的时代不断绽放出艺术的奇葩,而事实上,中国瓷器在明代官窑中幻化出的传奇却是经历了一个神奇而漫长的发展过程。

用泥土、矿石与火来创造出稀世珍宝,古代中国人经历了上千年的探索。中国瓷器最早出现的形态是原始青瓷,它在陶器的基础上粗浅地涂上了一层青釉而与陶有所区分。

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研究员陆明华介绍说,陶器在中国1万年以前就开始烧制了,而瓷器的出现要晚得多,在3000年以前,原始的瓷烧造经历了商、西周、春秋、战国到西汉,甚至于在东汉还在烧,经过这么长的一个时期,原始瓷烧成了很多产品留下来,有一些器物带有一种青铜器的痕迹,因为那个时候主要是青铜时代,好多器物是仿造青铜器的。

瓷器工匠有意对青铜器的模仿,使泥土的价值大大提升,而当智慧的古代中国人掌握了瓷器烧造的奥秘后,泥土在他们的手中便可以幻化出更美妙的珍宝。

对玉的崇拜,给古代中国人许多感知温润的青色之美的灵感。如果说青瓷体现了中国人对玉的憧憬,那么白瓷的冰雪素淡则表达了人们对银的向往。白瓷虽然比青瓷发展得晚,但到了唐代,二者已呈现齐头并进之势,唐代盛行一种说法,叫南青北白,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类玉类冰”,北方著名的邢窑白瓷则“类银类雪”。

陆明华研究员介绍说,唐代的越窑又是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了,同前面的越窑瓷器不同,因为唐代很多的瓷器是宫廷采用,皇家需要,在浙江瓷区的上林湖那一带有宫窑专门烧造供皇家使用的瓷器,特别像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量的珍宝,其中有14件是越窑瓷器,是秘色瓷,这种秘色瓷代表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

白瓷则相对来说更让人一目了然,洁白无瑕、通透素淡的白瓷工艺尽显着高贵含蓄的大雅之风,令人回味无穷。

随着唐朝的衰落,邢窑也渐渐淡出了历史,接替它的是中国河北的定窑,它一改唐代白瓷素净的风格,以刻花、印花的装饰手法来美化器物,将白瓷的烧造推向新的高峰。

一件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就是南宋时期,位于金朝统治之下的定窑所烧造的作品,定窑首创的刻花与印花技艺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优秀的白瓷工艺使定窑在宋代跻身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名窑之一,也正是宋代的五大名窑引领了中国瓷器业百花齐放、名窑迭起的一个发展高潮。

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研究员陆明华介绍说,宋代有五大名窑,五大名窑以外还有很多的地方窑,都是很有特色的地方窑,五大名窑为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均窑,汝窑是第一。

汝窑瓷器传世只有70余件,明清文人一直在津津乐道汝窑的情况,大家都把它看成珍宝。汝窑瓷器的釉面上浮现出许多小气泡,但因为汝窑的消失,这一工艺也随之失传,人们再也烧制不出同样的精品,直到河南清凉寺村汝官窑遗址的发现,其中的奥秘才重新浮出水面。原来汝窑在釉料中使用了玛瑙,而汝窑瓷器中散布着的梦幻般美丽的微小气泡正是玛瑙在遇热分解后产生的,釉料中的玛瑙使汝窑瓷在特定的光线下焕发出七彩纷呈、灿若星辰的美感,其釉质蕴蓄,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的美称。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种神奇的现象被人们称为“窑变”。北宋中晚期,中国瓷器生产终于在只有高温青釉和黑、白釉的单色釉格调之上有了色彩的变革,这有赖于五大名窑之一的均窑,它创造性地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了铜红釉,釉色随着窑内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独具匠心,艳丽多彩的窑变釉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的装饰手法。

陆明华研究员介绍说,宋代五大名窑之外,还有龙泉窑、耀州窑、瓷州窑、吉州窑、建窑等等。在百花齐放的民窑之中,龙泉窑的青瓷堪称极品,它往往涂有很厚的釉层,先上一道釉用低温烧过后,再上第二层釉,然后放入窑中覆烧,这使它青色的釉料在不同温度下凝结,生成玉质感的表面,光滑如肌肤一般。

有一尊南宋烧造的青釉堆塑蟠龙盖瓶,釉色如玉般通透,仅用眼光掠过仿佛便能体味到它温润的触感,瓶身上的蟠龙雕像极富动感,呼之欲出,光洁剔透的釉色,历经百年而风韵犹存。

宋代是一个瓷的时代。南北各地,名窑纷呈。新的技艺、新的釉色层出不穷,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在青瓷与白瓷两大瓷系之间争奇斗艳。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瓷系在沉睡多年的景德镇横空出世,那就是青白瓷。

青中显白,白中泛青。这种介于青瓷与白瓷之间的青白瓷是景德镇独有的创造。但这也并不完全是历史的偶然。景德镇的青瓷功底自汉代以来一直香火未断的发展至今。而在宋辽战乱的年代,北方擅长白瓷工艺的工匠避难南迁,把先进的制瓷技术带到了景德镇,使得景德镇在吸纳与兼容南北所长的基础上在宋代创烧出了名扬天下的青白瓷。

“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这是百年前的景德镇曾出现的壮观场景。如今人们只能从这些布满沧桑的遗迹中寻觅旧日的痕迹。那时曾有多少人面对这座名扬天下的瓷都顶礼膜拜,又有多少人面对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奥妙而望洋兴叹。然而中国瓷器的烧造技术一直到18世纪仍然是一个严守的秘密。

事实上,一件瓷器精品的烧制,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据明末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记载,一只普通的杯子,细分起来工序达到72道之多。从炼泥、拉坯、到上釉、彩绘、烧制,每道工序都由专门的窑工负责,绝不互相牵扯。

1279年,一个新的王朝统治了中国。草原之鹰成吉思汗的后代——蒙古族的大军最终结束了南宋苟延残喘的统治,建立了元朝。新的统治者是一个崇尚白色的民族,而景德镇所创烧的洁白雅致的青白瓷正好迎合了元朝以白为吉的国俗。景德镇再一次获得了皇家的亲点。宋元战火未熄,元王朝就在全国众多的产瓷区选择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

宋代以前,景德镇又被称为“浮梁”。这个浮梁古县衙是迄今江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县衙署,号称“江南第一衙”。在中国古代,知县一般是七品官,但浮梁的知县官居五品。这空旷的古县衙仿佛能闪回出景德镇当年的兴旺,自元朝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直到清朝,这里显然一直都受到了皇亲国戚的恩宠。到底是什么魅力如此经久不衰?这个小小的浮梁又何以如此受到朝廷的重视呢?

事实上,南宋中后期,景德镇制瓷一直使用的瓷土在连续开采了200年之后面临资源枯竭,元代初年,正当景德镇制瓷业开始陷入原料危机的时候,人们在距景德镇45公里的高岭山上,意外的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粘土。

由于高岭土的发现,景德镇瓷业安然渡过了南宋时期的制瓷原料危机,并同时得到了更加飞速的发展。在高岭土最初被开采的200年中,高岭山下的东埠村曾是最繁忙的水运码头。当年大量的高岭土、窑柴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到景德镇,使更多更新的瓷器的创造成为可能。

在青白瓷的烧造工艺基础之上,景德镇又创烧出了青花瓷,它一改元代以前瓷器装饰的单调技法,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

这件出自官窑的青花万寿纹尊就是青花瓷器中的精品。尊的周身绘有寿字蓝色纹饰。口的上沿两周,每周七十七字;口的侧沿、圈足外沿每周四十八字;器皿身上竖列七十五行,横置一百三十排,共计整整一万字。有楷、行、草、篆、隶五种字体,千姿百态,没有一字重复,令人叹为观止。字的大小随器物的造型曲线伸缩,规整而自然。而这种既无起点也无终点的圆周排列,象征着万寿无疆。封建帝王的臣子们的确是为皇家贡品竭尽所能了。

青花,经过火焰的煅烧而永不褪色。这一特性使中国瓷器更加令人迷醉。在洁白胎体的映衬下,蓝色的花纹明净素雅,烧成的瓷器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般的效果。

也许是上天眷顾着景德镇这座中国南方腹地的小镇,它除了受到皇家的重用,还自古依傍着一条通向大海的河流——昌江。这为景德镇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 600年来,景德镇的瓷器远销海内外,一车又一车优质美妙的瓷器就是经过这条路被运往景德镇唯一的码头的。直到今天,老青石板路上还有一条深深的独轮车压出的痕迹……海外贸易的兴盛也不断刺激着景德镇人的创造。更加斑斓美妙的瓷器不断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的又一创造。其制瓷的工艺过程其实和青花瓷完全一样,都是着彩后在胎体上施透明釉,再经过高温烧制。不同的是青花用钴料着彩,而釉里红则用铜红料,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能产生红色。

正如元代的帝王喜爱白色一样,明朝的开国皇帝则更偏爱红色。于是中国的官窑又开始在釉里红瓷器上大下功夫。明朝洪武年间烧制的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爪棱罐是景德镇窑釉里红作品中的极品。略带金属感的红色氤氲在釉下自然的铺开。图案典雅大气,色泽红而不艳,从里到外无不透出皇家的气魄。

中国瓷器就是这样在皇室对珍宝的喜好与追求之下不断发展与升华,并最终步入明清的鼎盛时代。

这里曾经是景德镇窑场中最喧嚷的地方,无数瓷器的半成品就是成批的运到这儿等待最后一道决定成败的工序——煅烧。

一座优秀的窑炉是精美瓷器烧造不可缺少的元素。到了清代,景德镇的窑工们创建了一座特有的窑炉——镇窑。它因为外型象半个鸭蛋覆于地面,也被称为蛋形窑;又因为用可以产生高温的松柴为燃料,景德镇人还把它称为柴窑。镇窑在构造、砌筑技术及装烧工艺等方面,具有许多独到之处,即使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我们也不得不为它的巧妙所折服。烧窑时,窑内的最高温度可达1300多度。窑内形成的递次温差,使一个窑内就可以同时烧成不同温度要求的40多个品种的瓷器。

原来,镇窑有一个抽力很大的八字型烟囱,通过它可以控制窑内的气压。烧窑时窑外的冷空气通过投柴口和窑顶的看火孔进入窑内,在窑体内壁上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冷空气隔热层,将窑体保护起来,这样就使得用普通粘土砖砌成的窑体能够经受住1300℃以上的高温。

窑火的温度就像一位性情捉摸不定的艺术家。在不同温度下,同样规格花纹的两件作品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两件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青花青龙扁瓶规格花纹都完全一样,只是由于温度的不同而烧出了两条不一样的龙。其中一条从温度偏高的炉中烧出的腾龙釉质融化,形成朦胧的动感。另一条龙则硬朗干脆,富有张力。但是没有人能说得清哪一条龙更符合优质瓷器的标准,因为也许有人就是喜爱清晰之龙,有人反而偏好缥缈之龙。

流水作业式的生产方式,在明清两代景德镇的制瓷作坊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明代,景德镇瓷器的产量巨大,单是嘉庆时官窑每年烧制的五色龙凤瓷器这一个品种,就达14万3千余件。而万历四十二年,由荷兰船运销欧洲的瓷器就达6万多件。

不过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商船并不是只运输景德镇一家的瓷器。90年代,人们从靠近泉州附近的一艘海底沉船中打捞到大批古瓷。经考证,人们发现它们都是产自明代另一座著名的瓷窑——福建德化窑。

德化窑并非官窑。它所烧制的瓷器没有了官府的条条框框,创作上反而更趋于自由和洒脱。这件白瓷达摩雕工传神,形态富有抽象的动感。据说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在创作他著名的人物作品《巴尔扎克》时曾因为看到了一件中国的白瓷达摩雕像而获得了灵感。不知罗丹当年见到的是否是这样一件类似的瓷雕。

对于人物、山水与情节的揣摩使中国瓷器不再只停留在实用层面上,而是加强了其作为观赏性工艺品的艺术内涵。将绘画、诗词和书法搬上瓷器,这是中国陶瓷发展的又一大创举。在明清的瓷器身上,人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服饰和娱乐,甚至可以读到历史典故,所有的记录都与瓷器本身融为一体,表现得如此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官窑的彩绘瓷器上常绘制龙凤花鸟,有时还会画上八仙、百鹿。那些代表天子威严的龙纹和象征长寿与吉祥的图案都会成为官窑彩绘瓷绘画的主题。

硕大红润的蝠桃就是传统的长寿的象征,因为它酷似古代中国神话中寿星老人的额头。这樽烧制于清代雍正年间的瓷瓶,为粉彩工艺的瓷器。 雍正王朝虽然只有短短13年,但制瓷工艺却日臻炉火纯青,尤其是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所谓粉彩就是在所有的釉色中都加入了白色而使画面整体附上了一层粉质的气氛。这种朦胧而恬淡的色彩效果充满女性的柔和,因而深受大清王朝慈禧太后的喜爱。这一组题有“大雅斋”三字的瓷器正是专为装饰慈禧起居环境而烧制的粉彩系列。

清代的彩绘瓷还出现了一绝,那就是在宫廷内烧制的珐琅彩。

珐琅彩瓷创烧于清朝康熙年间,它以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笔法,赢得清代皇帝后妃们的钟情,更成为了皇家的专有。若想得到珐琅瓷必须由皇帝亲赐。名贵的宫廷瓷器虽然是老百姓望尘莫及的,但是明中后期的民窑彩绘瓷也得到极大的发展。

《西游记》唐僧取经的故事明末清初时在民间家喻户晓。在这件瓷器上,故事中的四个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均姿态各异,个性分明。

其实民窑一直与官窑同时发展。严格的官窑工艺保密制度并没有抑制老百姓的创造性和对生活的体味。反而让世俗的主题与人物在瓷器上表现得更为随心所欲和富有人情味儿。随着明朝衰败,一部分官窑的工匠流落到民间,把先进的制瓷技术与民窑的生动题材结合在一起,民窑瓷器很快便成为了那个时代文人雅士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又一大艺术载体。

曾经沧海,华夏大地上不论多少次改朝换代,中国的瓷器的创造依然能香火延续。

然而,清代灿若群星的瓷器精品的烧造到了乾隆后期盛极而衰。此后的清王朝日渐没落,西方列强又用大炮轰开了沉封的国门,将圆明园的皇室珍宝抢掠一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制度最终随着清王朝的寿终正寝而走到了尽头。

皇帝的珍宝之梦结束了,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依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着,积蕴着,并在一个新的和平年代蓬勃兴盛发扬光大,继续创造和书写着中国瓷器的神话。

背后的信封
甜美的便当
2025-08-27 07:30:13

古遗址

高唐县有灵城遗址、清平县城遗址、北辛庄唐代遗址、蒋庄宋、元遗址,郝庄元代遗址、减水迥龙庙遗址。

(1)灵城遗址 即汉灵县城址,现南镇村。

位于县城东南17.5公里处。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81年,此地名曰“灵丘”,到公元前306年名曰“灵县”。

公元27年废县,地入博平。

220年复灵县,属清河郡。

606年废县,地入博平。

620年复置灵县,621年又入博平。

宋朝置“灵城镇”,金、元袭之,明清时称“南刘镇”。

民国至今称作“南镇”。

今细辩灵城地貌,仍有灵城故城墙遗址。

(2)清平县城遗址 1069年—1940年为清平县城,1940年清平县城迁址康庄,此地名曰“旧城”。

旧城镇现仍有清平县城遗迹多处,如:传说中的唐明宗祠、唐明宗墓。

还有迎旭门、文庙、文庙影壁等古建筑,城墙旧址仍有遗迹。

(3)蒋庄宋、元遗址 位于琉璃寺蒋庄村西南500米处,为村落遗址。

遗址高于耕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0.2—1.5米,地表面有很多砖、瓦、器物残片。

1958年曾出土过瓷缸、瓷碗等文物。

遗址原为一个小村庄,仅有20多户人家,名“梁家楼”,现蒋庄梁姓即是原“梁家楼”之后。

(4)减水迥龙庙遗址 位于尹集镇四新村西南部,为元代庙宇遗址。

高约4米,面积1500平方米。

遗址内含有大量的砖、瓦、瓷片、瓷碗底、口沿等遗物。

遗址上现有明嘉靖26年重修减水迥龙庙碑1通和3通捐资筑庙人名碑,另有碑帽、碑座2个。

古代建筑

高唐县历史悠久,古建筑众多,主要有梁村塔、高唐文庙、旧城文庙、文庙影壁、迎旭门、高唐钟鼓楼、石雕塔。

(1)梁村塔 位于梁村镇梁村街东。

创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清曾维修,平面呈八角形,青砖砌筑,共13级。

高37.5米,塔基占地面积33平方米。

第一层系重檐,檐下设斗拱,北有门洞。

二层以上每层4个门洞,塔顶为全葫芦状。

塔北10米处有古槐1株,故有“唐塔宋槐”之说。

现为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高唐文庙 坐落在县委招待所院内,原名“文昌宫”,又名“启圣祠”,过去是供奉孔子的地方。

据《高唐州志》载:文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370年(明洪武三年)、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42年(乾隆七年)多次重修扩建。

现存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占地面积275平方米,为歇山式建筑。

顶部正脊前后除用黄绿琉璃瓦砌出三个菱形外,其余均为灰瓦。

檐下头拱,均为装饰性的附件,并非承担重力的实拱,明显为清代建筑风格。

(3)旧城文庙、文庙影壁、迎旭门 坐落在高唐县旧城镇,为原清平县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

旧城文庙,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4间。

占地面积277.8平方米,单檐灰瓦歇山顶,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建。

文庙后还有古柏6株。

文庙影壁在文庙南,相距100米。

影壁高5米,宽10.25米,厚1.27米。

整体灵架式用大方青砖修成,琉璃瓦盖顶。

中间有一圆绿色花边琉璃饰件,上有烧制的“太和元气”4个大字。

在方青砖上有乾隆“二十五年”的戳印。

旧城迎旭门,为原清平县城之东门。

门洞上方中央有匾碑一块,上书“迎旭门”。

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刻嵌。

迎旭门残存南北长15.5米,东西宽12.9米,整体为青砖砌筑。

(4)高唐钟鼓楼位于北湖路与鼓楼路交汇处西侧,原名鼓楼,1453年(明景泰四年)知州赵玉始建。

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知州谈熔重修,改名奎光阁,新铸铁钟悬于重九之日,人曰谈公楼。

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知州徐宗干重修之,又增置鼍鼓、大云磬等物。

上层塑魁星像,东廊有前贤题诗勒石。

钟鼓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

由楼基和两层主楼组成,总高15米,为当时县城内最高建筑,有“高阁凌云”之称,是高唐县的象征。

楼基是青砖砌成的长方形高台,占地120平方米,南北长10米,从下往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7米。

台上四周建有高1米的女儿墙。

顺街辟拱行通道,形似城门,宽4米,高5米,深10米,供行人车马通行。

楼基西面南侧有一小拱门,门内为登楼的唯一台阶通道,楼基之上为主楼,全部为木结构,柱梁椽檩纵横交错,卯榫衔接,环环相扣。

主楼的下层为大厅,南北长8米,东西宽6米,高4米。

东西有廊,环楼8根立柱支撑飞檐。

上层地面4米见方,高4米,为悬钟之处。

在建筑形式上承袭宋、元楼阁之貌,结构上基本保留了明初的建筑风格。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震波及本县,钟鼓楼受损,为防险,经 *** 批准于8月拆除。

(5)柴府花园 位于东北湖畔,古建筑群。

据《高唐县志》记载,柴府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为后周世宗柴荣之5世孙柴荣皇城私宅,后毁于兵燹匪患。

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驻跸于此。

柴府四面湖水环抱,花园式建筑,前门、中厅、后寝、回廊均为宋代建筑风格。

整个建筑面积为938.48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西辟花园,东为柴府。

柴府为二进院,步入津池即为主厅,主厅面阔5间,歇山式,灰瓦顶,吻兽相配,宋式彩绘相宜,飞檐排角,古色古香。

院东西建有回廊、亭、轩、水池。

后院为后寝殿,面阔5间,歇山式,东西厢房各3间。

西为单体院落,有角门与东院相通。

步入朱红大门,迎面为仿古戏楼,面阔3间,宋代歇山式建筑,两侧耳室各1间。

此院是戏剧爱好者活动的场所。

(6)大觉寺位于东南湖畔。

高唐史之春秋,西汉置县,地处南北通衢,东西要道。

自齐始,为西鄙之重镇,史为兵家必争之地。

相传,秦王李世民为成就霸业,征伐四方,挥师东进,亲率三军,力克高唐。

命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监造高唐州城大觉寺及舍利塔,彰显千秋功业。

古墓葬

高唐县有固河汉墓群、华歆墓、房公墓、谷官屯金墓、王懋德墓、杨通墓、孙庄汉墓、梁庄汉墓、杨庄汉墓。

(1)固河汉墓群 位于固河村西南部,分布在长0.7公里,宽0.5公里的地面内。

原有7座封土高大的墓葬,除盼子墓还有封土外,其他6座墓葬的封土已被铲平。

汉墓群的部分墓室保存较好,只有一小部分因修建水利工程被挖掘。

曾出土过陶楼、汉画像石、陶灯、陶案、陶灶、陶猪、陶狗、陶鸡等文物。

汉画石像现被砌在固河村西部一流水口上。

在墓中为墓室门框,上面刻有虎头御环拉手,并有花草、鸟兽等精细的浮雕。

据调查,除封土的7座墓葬外,在村北、村南也有一些无封土汉墓,曾出土过大批文物。

(2)房公墓 位于高唐镇祁寨村北500米处,该墓发掘前夯筑封土高出地表2.5米。

因早年被盗,墓室大部分坍塌。

墓室为单室,平面近方行,南北4.2米,东西4.5米,绳纹小砖砌成。

墓底距地面4.5米,铺地砖排为“人”字行。

墓室地面四周和墓壁之间,有排水沟,墓门西南宽1.1米,有斜坡墓道2.15米,棺木和人骨皆无,随葬器物有瓷器、陶器、陶俑等38件。

瓷器有:瓷壶、瓷虎子、龙首三足器架,瓷樵斗、瓷盒、瓷碗、瓷唾壶、瓷灯;陶器有:陶壶、陶罐、陶碗、镇墓兽、陶狗、牛车模型、陶井栏;陶俑有:武士俑、鲜卑侍吏俑、仪仗俑、女俑等。

墓内还出土有墓志铭,志盖阳刻篆文为“魏济州刺史房公之铭”,志文共26行,满行26字,魏体书。

(3)谷官屯金墓 即虞寅墓,位于韩寨乡谷官屯村东一洼坑内。

金代虞寅墓为仿木结构建筑的圆形砖砌单室墓。

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

墓室平面成圆形,直径5米,墓顶早已坍塌,残存墓壁高1.29米。

墓室建筑有门、窗、柱,完全模拟地面建筑。

墓壁上画满壁画,绘画面积约21平方米。

内有残存的棺木和骨架。

墓内出土陪葬物有瓷器5件、碑形志石1盒、壁画16幅。

瓷器有:瓷碗、开片瓷盘、白瓷盘。

志盖上刻有16个女真文篆字: “金故信武将军骑都尉致仁虞公墓志铭”:志石刻有1767个字,主要记录了虞寅的生平事迹及生卒年月。

壁画随墓环绕成圆形,较完整的12幅,其中有8幅画面描绘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内容,另4幅是出行活动的内容。

壁画绘有乐伎、车马、床帐、奴仆等。

出土文物和壁画现分别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和聊城地区博物馆。

古石刻

(1)释迦牟尼像 暗红色沙质岩石雕成。

头饰螺髻,双耳垂肩,风眼微闭,鼻骨如刀削一般,棱角鲜明。

鼻翼与嘴角几乎同宽。

脸圆腴丰满,颈稍短粗。

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坦胸,腰束带,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

左手扶左膝,右臂举至胸前,呈入静状。

给人以静穆端庄之感,手残,通高65厘米,座高24.5厘米。

经考证,为隋或唐代初期的遗物。

(2)大观八行碑 长2.28米,宽1米,厚0.125米,原碑为宋代大观年间立,现存残碑为明代景泰年间重立,瘦金体楷书。

主要讲述了诸士应具有的孝、悌、和、忠、睦、娴、仁、恤等八种行为。

碑末有“及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上柱国魏国公食道一万一千户食实封汗八百户臣蔡京题额”。

因保护失当,剥脱甚重,字迹不清难辨。

此外,保存完好的碑刻还有:重修报恩寺碑、重修邢家佛寺碑、张曾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