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怎么看青花瓷瓷器的好坏 怎样判断青花瓷的好坏

忧伤的日记本
失眠的猫咪
2023-03-30 00:55:51

怎么看青花瓷瓷器的好坏 怎样判断青花瓷的好坏

最佳答案
斯文的鸡翅
爱撒娇的八宝粥
2025-08-27 10:18:53

1、敲击听声音:将青花瓷瓶放在桌面上,然后用手指轻弹青花瓷表面,质量好的青花瓷的会发出非常脆亮的响声,极为悦耳动听。而且声音会在瓷瓶内环绕不绝,好长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散去,劣质的青花瓷发生较为沉闷,且不会有回声。

2、观察表面色泽:优质的青花瓷看起来非常养眼,表面的花纹非常漂亮,而且光泽很好,就好像玉石一般,劣质的青花瓷则没有这种感觉。

3、用手电照:用强光手电照射青花瓷,如果其透光性很强,就说明是优质的青花瓷,反之则是劣质的。

最新回答
典雅的信封
个性的路人
2025-08-27 10:18:53

1.看瓷底。一般元青花瓷的底部是没有釉的。如果被鉴定的瓷器底部有釉,则可判定为假。因为元青花底部没有釉,所以可以看出瓷胎的颜色。在元青花瓷胎的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高岭土。在烧制过程中加入高岭土,大块瓷器不会变形。如果鉴赏的瓷器底部没有上釉,就不能确定是元青花。如果底色和胎体颜色又细又白,多半是假的。2.元青花瓷的珐琅彩和釉色。元青花覆盖的透明釉是一种高温钙碱釉,继承了宋代景德镇的影青釉,并加以改进。因含铁量高,釉色白中带青,釉面不像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积釉呈湖蓝色。3.观察瓷器上的图案。青花瓷中常见的图案有山水、人物、动物等。元代青花瓷中,人物最为珍贵。4.元青花瓷的珐琅彩和釉色。元青花覆盖的透明釉是一种高温钙碱釉,继承了宋代景德镇的影青釉,并加以改进。因含铁量高,釉色白中带青,釉面不像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积釉呈湖蓝色。5.看这釉面真正高品质的元青花,釉色鲜明,能感觉到兰花盛开,美丽而坚硬,胎釉光滑细腻。普通的元青花釉也有一种气质。简单来说,可以用“润”来形容,而仿元青花釉可以用“嫩”来表达,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去观察和培养。

缥缈的日记本
鲤鱼花瓣
2025-08-27 10:18:53
青花瓷有很久远的历史起源于宋代,到了元朝的时候青花瓷的烧制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日趋成熟,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体现了中国的陶瓷烧制很高的技术和工艺,是釉下彩瓷。

元朝之前影青刻花是主流。青花就是用钴料在白泥上绘画,加上透明釉1300度左右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在高温的作用下色料能很充分渗透,这样才能呈现出蓝色花纹,它的特点是着色强,呈色很稳定,纹饰是永远都不会褪色的,这是它最大的优点。

1、看纹饰和青料胎釉

想要辨别青花瓷的真假主要是看胎釉,看它是不是经过了化学处理或者人工糊泥,经过化学处理的釉会发死,人工糊泥会掉。这也需要有丰富经验的人才能更加准确的辨别真假。时代不同对于青花瓷上面的纹饰也不一样,就像明末清初的时候纹饰大多数是绘括号云,青料也是辨别的重要依据,要分辨清楚青料是国产的钴料还是进口的,元朝和明清青料是明永乐、宣德的苏泥麻

2、器型

青花瓷器型根据时代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宋朝流行的器型大多数是梅瓶还有玉壶春和蒜头瓶,元朝的器型种类繁多,大多数是生活用器,还有一些是祭祀的。假的青花瓷看着就会比较别扭僵硬没有什么工匠气,就像有些带着盖子的青花瓷盖子和瓶口不太吻合,会留有一些间隙,很多纹饰都不够生动。

碧蓝的茉莉
外向的鸡翅
2025-08-27 10:18:53
你好,我从事瓷器行业好久了,鉴于你这个问题,我可以给出一些皮毛性的见解,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怎么鉴定瓷器好坏呢?

我们可以拿出一种瓷器产品来展示,比方说葛氏瓷业的青花瓷瓶吧,上张图先,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是一件葛氏瓷业的青花瓷瓶,常规尺寸的,鉴定它的好坏,通过以下几点的:

1.瓶型,是否匀称,有没有凹凸的印记,那样的是这个瓶子胚胎成型的工艺水平。

2.颜色,是否正宗的青花色,瓶身是否真正的白,一般瓶子采用的是高白瓷的材质。

3.表面绘画,看颜色浅的地方是否过渡的漂亮匀称,这个关于做画人的功夫。

4.釉面,是否是在釉中做画,釉中做画是不褪色的,可以持久保存的,釉面的话,容易褪色。

5.作家,看作家是哪个等级,等级越高,他的作品自然就很具收藏价值。

开放的衬衫
幸福的机器猫
2025-08-27 10:18:53
1、历史不同。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景德镇,清康熙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它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陶瓷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中国陶瓷发展大约3000年,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中国瓷器也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可见陶瓷历史要长于青花瓷,青花瓷是从瓷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2、名称和范围不同。

陶瓷英文名叫Ceramic或者China,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青花瓷英文名叫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青花,是源于中国、遍行世界的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因此我们认为青花瓷是瓷器的一个系列,而瓷器又是陶瓷的一种。

3、地位不同。

青花瓷源于瓷器,出现在唐代,兴盛于元代景德镇,清康熙时期发展到了顶峰,青花瓷能在陶瓷类目中出类拔萃,定然有其他陶瓷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青花瓷的地位要比陶瓷高得多。

4、商业价值不同。

青花瓷显著的特征是乳白料和青花,在封建社会,这属于皇宫和王公大臣专用物件,普通百姓是用不起的。鉴于使用者的阶层区别,青花瓷的价值就要比普通瓷器高,且这种优越性被传承至现代。

5、古代与现代的差异。

古代青花瓷与现代青花瓷差别不大,变化较小。古代陶瓷与现代陶瓷差别大,变化大,古代多以陶器为主,比较出名的代表是“唐三彩”,但与现代陶瓷相比,制造工艺做工精细度都有所不如。

7、产地不同。

青花瓷一般都出自景德镇,陶瓷在宜兴、山西、河北、四川、广西等地均有分布。

8、落款不同。

青花瓷吸收了绘画技术,常出自名窑,故一般会有落款。陶瓷覆盖范围广,各个瓷窑都在烧制,很多陶瓷没有落款。

9、表现形式不同。

青花瓷多以花瓶、宫廷瓷器等观赏性的物件为主,日用瓷较少。陶瓷多以日用陶瓷为主,观赏性陶瓷较少,如盐罐、茶罐、泡菜坛、酒坛酒缸等。

10、收藏价值不同。

青花瓷因为本来商业价值较高,在同等时间下,青花瓷的收藏价值显然也要高于陶瓷。

殷勤的短靴
尊敬的冰棍
2025-08-27 10:18:53

景德镇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景德镇古称新平,宋真宗景德年间,因为该镇所产瓷器质地优良,所以皇帝以年号赐名“景德镇”,后来景德镇瓷器工艺越来越好,人才辈出。

景德镇瓷器发展到巅峰时期是在康,雍,乾三朝,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景德镇的瓷器达到“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境界,在瓷器之上,绘花、鸟、鱼、虫,刻书法、诗词,在瓷器文化基础上又增添了更浓厚的艺术气息,让景德镇青花瓷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瑰宝。

青花瓷又名白地青花瓷,是从王公贵胄到贩夫走卒都喜闻乐见的瓷器,可以说征服了所有人的审美,以至于现在很多青花瓷的爱好者为了寻得一件中意的瓷器而大费周章。小编给大家简单谈谈青花瓷应该怎么来看。

一,首先要查看年代,一般年代越久远的,价值越高,拍卖会上的青花瓷,价格从高到低,依次为元,明,清,民国。

二,青花瓷器上的图画有非常多的类型,有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等,可以通过对绘画的造诣高下,来判断瓷器的价值。

三,制作工艺和器型,一般躺着的都叫盘子,蹲着的叫罐或者碗,站着的叫瓶。

四,看瓷器是官窑还是民窑,通常官窑器要比民窑价值高的多。

五,元明时期的青花瓷没有清代存留的多,清代的瓷器风格多样,内容丰富,胎体厚度适中,釉面不如明代肥厚,多为青白釉。清代因为受到了西洋文化的影响,瓷器上融入了西方绘画艺术,别具一格。

底款,一般皇帝的年号多为官窑所用。而吉祥语或私家款式多为民窑采用。

总的来说,在工艺和绘画都达标的前提下,古董青花瓷以素马里青釉为上品。而现代青花瓷,必须瓷质清白,青蓝的回藏青釉,才有比较高的收藏价值。

着急的抽屉
欣喜的蓝天
2025-08-27 10:18:53

可以从器型、纹饰和釉面方面来鉴别青花瓷器。

1、青花瓷器型:

青花瓷的器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变化的,是断代的重要依据。有些器型通过传承演变具有前朝遗风,例如:梅瓶、玉壶春、蒜头瓶等宋代就流行,蒜头壶青铜酒器从战国时就已经出现。元代青花瓷的器型种类很多,绝大多数是生活实用器,有部分是祭供专用器,少量为装饰器。

宋无大器,相比之下元代瓷器瓷胎厚重、型大、雄浑。但也有超出想象精制到薄如蛋壳,光照见影的小碗等。由于古代制瓷是师徒授受,代代相传,注重器型的审美,因而比例谐调、圆润流畅,有精、气、神。

赝品青花瓷器型表现:整体感觉不谐调、不规矩、僵硬、缺少匠气、甚至有些不伦不类。溜肩不圆润、鼓腹不流线,带盖的器物吻合不好,间隙过大。罐上装饰的兽头死气不凶猛,瓶的象耳、壶上的凤首流都做的没有活气。

2、青花瓷器纹饰: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较为繁密,最多可达十层左右,龙纹的特点与历代有明显区别,表现霸气、张扬、瞪眼张嘴、肌腱发达、龙爪似刀、蔑视一切。

赝品青花瓷器的纹饰表现:大多数都可以按照真品原作去摹绘,但由于是仿画,必然拘谨,显得生硬、呆板。动物不生动,人物不传神,有些留白过大,花叶松散不紧凑,叶也不是自然的葫芦状,海涛纹也多数走形。

器型、纹饰同是断代的重要依据,不同时期有当时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如果现代画匠在纹饰上有发挥创作,就与真品不相符合,暴露是赝品。古人是子孙数代传承家艺,底蕴深厚,妙笔生花、可谓出神入化。而赝品的纹饰单纯从情节、画片意义上讲只能说相象,但缺少真器的内涵,没有底蕴。

3、青花瓷器釉面:

如果说把一件青花瓷器比做人,胎是人的骨架,釉面就好似人的皮肤,白细光滑的皮肤世人都喜欢。元代青花瓷的釉面一部分泛青色、多为卵白色,积釉处呈水绿色。部分釉汁中加了釉果,所以有肥厚凝重的特点,有些器物表面有轻微橘皮釉和缩釉现象。

民国以前的传世古瓷器釉面,宏观看去都有沉稳、老旧、釉厚的有玉质感,上手柔和。微观看留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磨痕,棱角、凸起部分会有历史的烙印。再珍贵的器物,只要常欣赏把玩,定会留下时间的记忆。

赝品青花瓷器的釉面表现:元代青花瓷器的仿品由于是新作,釉面火光还没散去,观感浮躁、上手不柔,更没有真品那种稳重、老旧感。釉色有的偏白,积釉处太绿,整体釉面没有自然使用痕迹。现代窑炉条件好,没有过去因窑漏风,导致釉面出现缩釉的暇疵。

而仿品器表所看到的缩釉 (也称鬃眼)是人为扎的眼,很不自然。有些赝品仿出土器釉面有大块伪浸,有的釉面粘上很多类似出海的浮物仿海捞瓷。现在仿品多用电、气烧窑,气泡相对均匀,没有层次感。有些仿品在口沿上人为制造老旧暴釉现象,但漏釉处,可见釉层稀薄的现代工艺。

青花瓷:

假青花瓷:

扩展资料: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青花瓷

细心的睫毛
欣慰的红牛
2025-08-27 10:18:53
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和特征

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和特征

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和特征

元青花瓷器和明早期青花瓷器的青花发色,由于其釉料和烧制情况的特殊性,会留下不少特殊的现象,这些特殊的现象有助于帮助我们鉴别早期青花瓷器的真伪,本文从这些青花现象的实际出发,探讨并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物理化学机理。

1、苏料青花的“晕散”特征

早期青花瓷器,因为都采用含钴的高铁低锰的苏麻离青料,所以,都会有苏麻离青料形成的基本特征,而“晕散”就是苏麻离青料在瓷器上形成的最基本特征,可以这样说,采用苏麻离青钴料,就一定有“晕散”现象。同时,苏料在青花瓷器上形成的其他特征,许多都和“晕散”的存在有关。所以,“晕散”现象,好比一把钥匙,是打开早期青花瓷器真伪鉴定大门的钥匙。

什么是“晕散”?它在瓷器上以什么基本的外观形象出现?

所谓“晕散”,就是凝聚的青花钴料烧制后在釉下产生的一种青色发散现象。

“晕散”的基本情况如图1-1所示,

    图1-1

这是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元青花云龙纹梅瓶上的纹饰,其“晕散”现象清晰可见;类似的情况在明早期的瓷器上也经常出现,如图1-2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永乐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碗上的晕散现象。

图1-2

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晕散”就像一点蓝墨水滴在宣纸上所产生的蓝色逐渐化开的形状。

和晕散这种特征相关联的就是随之而来的点晕、黑斑、串珠状凝聚、铁斑和锡光等苏麻离青钴料所产生的一系列特殊现象。

“晕散”因其色块形状的不同而分成圆状晕散(图1-3伊朗元青花凤翅上的圆状晕散)、条状晕散(图1-4伊朗元青花凤鸟类翅上的条状晕散)和块状晕散(图1-5南京博物院永乐一束莲纹盘盘心花上的块状晕散)。当然,这些晕散的不同形状自身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并且,它们之间可能也存在相互关联和不同变化。

图1-3伊朗元青花凤翅上的晕散是运笔过重形成的圆状晕散

图1-4伊朗元青花凤鸟类翅上的晕散是运笔来回形成的条状晕散

图示1-5南京博物院永乐一束莲纹盘盘心花上的晕散是运笔重叠形成的块状晕散

产生“晕散”的表面原因有两个,一是和苏麻离青料的陶冶精度有关,二是和苏麻离青料青花纹饰的画意有关。

苏麻离青料在使用前,如果陶冶不精,其颗粒大小很不均匀,粗的粗,细的细,当画工用笔蘸着苏麻离青青花钴料在瓷器坯体上作画时,其中粗大的苏麻离青青花钴料,就会阻滞在纹饰内,形成点状、条状或块状凝聚,烧制后就形成“晕散”现象。

仔细观察上述三图中不同形状的晕散,还应该可以清楚地看出,“晕散”的形成,不仅和苏料的陶冶精度有关,也和苏料青花在纹饰中的画意有关。因为,画工用笔的轻重,会在青花色泽上留下明显的痕迹。

当蘸着苏料的画笔在瓷坯上运笔行走时,凡发生用笔过重、用笔停顿、用笔来回和用笔重叠的现象,都会在这些地方留下重复的青花钴料,也就是出现青花色料的凝聚,这些凝聚的青花钴料在烧制过程中,也都会产生晕散现象。

图1-3伊朗元青花凤翅上的晕散是运笔过重形成的圆状晕散

图1-4伊朗元青花凤鸟类翅上的晕散是运笔来回形成的条状晕散

图示1-5南京博物院永乐一束莲纹盘盘心花上的晕散是运笔重叠形成的块状晕散。运笔方式虽然不同,但造成青花色料的凝聚却是相同的。

元和明早期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器,其青花晕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青花发色,“晕散”现象最为突出,不过,由于明代苏料的淘治程度大大好于元代,苏料的某些特征比如“串珠”现象就不如元青花那样显著。

英国的哈里·加纳先生在分析“大维德青花瓶制造之时和宣德帝掌权之前的百年间,青花瓷器之间绘画风格的变化”时说:“钴料较浓处青花呈一种淡黑色。淡黑料色透入釉骨,产生了一种‘晕散’的效果。有时,人们会发现在纹饰轮廓线凹下地方常常出现黑斑点。釉挂得很厚,呈浅蓝色,瓷器表面有轻微的凹凸不平,质地如同桔皮一般。”

这位英国作者把“晕散”在瓷器上出现的区域、晕散的颜色,以及晕散和黑斑、下凹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描述,这对我们理解“晕散”这个特征有所帮助。同时他还对晕散瓷器的大致年代作了一番描述,即元和明宣德间。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对后世仿品中的“晕散”现象作了分析,他认为:“早期的青花瓷器,特别是十五世纪的青花瓷器在十八世纪被大量仿造,那时甚至尝试摹仿诸如‘晕散’效果等本属于技术上的缺陷,青花的不同呈色以及纹样轮廓边缘上的斑点亦被摹仿。真有几件如此的标明万历时期的仿造品,但很少有赝品能骗人眼目。真正的‘晕散’效果甚难获得,斑点是故意地渲染,而并非象早期那样偶尔得之。”他的这段描述,对于理解晕散现象的真伪应该有所帮助。

总的来说,哈里·加纳先生对晕散的说法大致不错。不过,并不是所有这段时期的青花瓷器都有“晕散”,关键还是要看它使用的什么青花料。

我们再来看看我国的学者对“晕散”特征的描述。

耿宝昌先生认为,永乐瓷器“在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点,呈星状点滴晕散”。

马希桂先生认为:“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有晕散现象,釉面有铁锈斑式黑色斑点,浓处用手抚摸时,给人以高低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苏泥渤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形成了元青花瓷独特的风格。”

王莉英先生在论述洪武青花瓷器时认为:“用小笔饱蘸或浓或淡的‘苏麻离青’料水,线描搨染出纹样,深浅蓝色相间,匀挺的线条上时有黑蓝色晕散点,别有韵味。”

故宫博物院的冯小琦先生认为:“永乐时期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进口青料‘苏麻离青’,青花呈色浓艳,釉面纹饰有自然形成的结晶斑点,并有锡光,所绘纹饰有晕散现象。”

我国学者对苏料青花钴料形成的晕散现象,大多到此为至,仅涉及晕散的表面呈色特征和晕散的点状现象,而没有更多的涉及形成机理的论述,这可能和这些学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结构有关。

但是,他们也都把晕散和苏料青花的其他特征和晕散放在一起讨论,比如,黑斑、铁锈和凹凸不平等,说明这些学者已经敏感地觉察到这些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了解了中外学者对“晕散”现象的基本描述后,我们再来观察元和明早期青花瓷器,从第一性的实物结合第二性的观点展开讨论。

元代的青花瓷器,有的“晕散”现象特别突出

如图1-6所示的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有的“晕散”现象并不显著,如图1-7所示的江西省博物馆所藏的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

如图1-6所示的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如图1-7所示的江西省博物馆所藏的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

这种不同的晕散现象,可能和苏料配比使用的情况有关,也就是说,元代陶工在用苏料配制青花钴料时,会视这种青花色料货源的情况而决定苏料加入的数量。不同量的苏料配制出的青花钴料,其烧制后的青花发色会有不同的“晕散”现象。

哈里·加纳先生断言,“早期的青花瓷器,青花稍带点黑色,蓝里有黑色斑点,线条有晕散现象,通常罩以很厚的浅青色釉。”从我们介绍的元青花瓷器看,并不都是如此,这可能和哈里·加纳先生收集资料有限有关。

明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器的发色如图1-8所示。

从图上可以看出,洪武青花瓷器的“晕散”介于元青花瓷器两种不同程度的“晕散”之间。有一部分元青花研究者认为,洪武时期,青花瓷器的发色和元代的青花瓷器截然不同,其实,这是误解。

只要读过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可以知道,该书的第一章,讨论的就是明洪武瓷器对元瓷的继承问题;同时,只要到过景德镇考古研究所的学者,也一定知道,出土的明洪武青花瓷器,无论从器型、纹饰和青花的发色上,都可以看出和元青花瓷器的承继关系。

永乐和宣德两朝的青花瓷器都有浓郁的晕散现象,过去常有永、宣不分的说法。图1-9明宣德青花花卉纹高足碗和图1-10永乐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碗,其青花的发色和晕散现象,的确十分相似,而这两件藏品对于认识苏料所产生的晕散现象,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图1-9明宣德青花花卉纹高足碗

图1-10永乐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碗

苏麻离青料产生这种青花晕散现象的机理又是什么呢?

从图1-1至图1-10可以看到,凡是有“晕散”现象的青花瓷器,其晕散处都是青料凝聚之处,也就是说,青花色泽的浓度取决于绘彩时色料聚集的程度,青花色料聚集越密,青花发色就越浓,这个表面现象的实质是呈色剂中集聚了较多三氧化二铁、氧化钴等强呈色材料。在这些呈色剂的综合作用下,青花烧制后的发色呈现从蓝、褐和黑的趋势排列,这个现象和呈色剂的含量成正比。

表面的物理现象告诉我们,只有在高聚集区的色料烧出的青花才会出现晕散现象。而青花色彩晕散的物化原因却是和三个因素有关:一是色料本身SiO2、Al2O3含量很低,甚至没有;二是由于釉是高钙釉,高温下粘度小,粘度随温度的变化大,釉本身容易流散,所也增加色彩晕散的效果;三是窑炉的烧制温度,过烧会因为色料在釉中的大量扩散形成晕散现象。

众所周知,陶瓷表面的釉为玻璃态物质,而玻璃态物质在相变时,即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时,并没有固定的温度点,而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因为没有临界点,所以,釉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融,再到发生流釉,到釉的流淌,是在一个温度不断升高的过程中进行的。

如果色料中SiO2、Al2O3含量高,则色料的熔融温度就高,在釉熔融和流淌时,色料还不呈液相,所以晕散现象就不会或很少发生,反之,则晕散现象就容易发生;釉中的CaO是熔化剂,因为元和明早期所用的青花器都是高钙釉,含较多的CaO,氧化钙不仅可以降低青花料的熔融温度,也能降低釉的粘度,使釉容易流散,从而增加色彩的晕散;而较高的烧窑温度,在色料和釉料组成相等的条件下,就能使釉的流淌更为便捷,从而带动色彩的扩散,形成晕散现象。由此可见,窑温太高而产生的过烧会使青花色料在釉中的大量扩散形成晕散现象,如果个别区域青花色料堆积过多,更会形成褐色或黑色斑点,即产生与晕散相关的苏来麻尼的其他特征:黑斑、铁斑等等。从以上所说的元青花瓷器产生的晕散现象的物化机理,读者也可以触类旁通地理解元青花瓷器的呈色机理。元代青花瓷的色彩有三种情况:多数是青翠沉着为正烧产品;二是靛青泛紫扬艳,为过烧所致;三是青蓝偏灰,多是欠烧而成; 在还原焰中在Fe 浓度不太高的情况下,使釉色着成绿色,如果局部聚集浓度高了则会变成褐色甚至呈黑色,即形成Fe (二价铁离子)的着色和 Fe(二价铁离子)、Fe(三价铁离子)的复合着色; 正烧时主要是CoO的着色一般翠青色,欠烧时由于钴料未在釉中散开和溶解在釉中的量少故呈现带灰的青蓝色;

从表面的物理现象,到形成晕散的物化机理,都说明,元和明早期青花瓷器的“晕散”特征,决定于色料和釉料的化学组成、集聚程度,决定于氧化钙熔剂的含量,决定于窑炉的烧制温度。

不过,升温速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既然玻璃态物质的熔融和流淌不在一个固定的临界点上,那么,升温太快,熔融时还未使色料有足够的时间扩散,即还来不及发生晕散,烧窑温度就到达最高点而开始保温,将使晕散现象被中止;只有在合适的升温速度下,给熔融和流淌留有足够的时间,青花料才能充分扩散从而形成晕散。

温暖的宝马
娇气的小熊猫
2025-08-27 10:18:53
1.鉴定清朝民窑青花瓷要看些什么特征

清朝民窑青花瓷的鉴定。谢谢

(1)胎釉: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黄色,瓷化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多数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泽度不强,个别釉面有缩釉,大部分有酱口,同时许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渐扁薄,圈足稍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后,还出现有泥鳅背现象,较光滑,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2)青料: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

(3)造型: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造型侧重于实用性,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厚之遗风。

(4)纹饰: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已往单线平涂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讲究匀称,疏密有致,相互辉映,粗犷豪放,同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腾云驾雾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2.清代民窑瓷器该怎么鉴定

清代民窑瓷器该怎么鉴定?要鉴赏一件瓷器的收藏价值,就要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以及瓷器的技术水平。首先要看瓷器的整体造型是不是大气端庄,然后是底足的工艺水平,还有瓷器的花纹的绘制,它的绘制手法是不是纯熟和老练,最后要看一些细节,能把细节做好的瓷器的工艺水平也不会差。

一、清朝前期国家政权非常稳定, *** 投入大量精力于烧制瓷器,此时中国的瓷器在这个时候进入一个高峰期,乾隆后期逐渐衰退。生产经过康熙乾隆盛世,到了嘉道时期瓷器胎骨与乾隆相比略粗松一点,白度无大异,而新仿之胎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于粗糙,有时还可见颗粒状物。从釉面看,嘉道瓷器釉面普遍有“细桔皮釉”及轻微的“波浪釉”现象,从侧面视之尤为明显。

清中期民窑瓷器

二、从道光至光绪瓷器造型的线条和曲线渐变生硬,且常见棱角,无圆润秀美之感,胎体渐厚显笨拙。

三、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主流还是以稳定的纯正蓝色居多,色调沉着不漂浮,纹饰清晰,到后期青花呈色有青蓝、淡蓝、灰蓝等各色。安徽古钰斋联合国内一线知名专家共同开展“寻宝鉴宝”活动,为广大藏友的藏品进行掌眼品鉴、保驾护航,并与广大藏友面对面交流收藏技巧与经验,更多资讯《14 75 54 68 08 8窦经理》(认可亦可推荐至国内一线拍行,诚信合作,非诚勿扰)

四、清中期施釉较厚为多,薄釉较少。

五、嘉庆青花色调较稳定,但由于 *** 的不关注瓷器烧制出现势衰现象,器物上的青花暗淡飘浮的现象,而且青花品种减少,质量降低,尤其是青花釉里红产品,普遍施釉稀薄,釉色灰暗,青花也有晕散现象。

六、道光青花瓷呈色与嘉庆基本相同,蓝色不甚鲜亮,无凝聚斑点和晕散现象,有飘浮感。

七、嘉、道两朝在装饰绘画上类似,出现画面层次少,画意呆板,尤其人物只是有形却无神。

八、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上画的最多的一个图案是“缠莲枝”,有“清廉”和“青出于蓝”的代表意义,嘉、道以后,偷工减料,缠莲枝画的非常简单,原本枝条蔓蔓的缠莲枝化成如同勾子一样的花,简称“勾子莲”。

3.鉴定康熙民窑青花瓷

清朝民窑青花瓷的鉴定,缺少鉴定的纪年款,大多鉴定的依据就是看器形和青花发色。清代早期青花,即康雍乾青花瓷,是继明代永宣青花高峰后的青花瓷生产的又一高峰期,清代中期以后的青花瓷生产,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清代中期的青花瓷特点:

一、清代中期后的青花瓷较流行的纹饰,大多是缠枝莲,缠枝牡丹花卉和双喜字,无双谱,清装仕女,博古,八吉祥各种纹饰。

二、清代中期后的青花瓷的绘画风格,常见双钩线图案,不填色。

三、清代中期后青花器物发色的钴料,用的是国产青料,青花发色特点是灰,黑,杂,浮。

四、清代中后期青花器物胎质粗松,器物胎质里明显能看见沙粒和眼孔。

五、清代中期后的青花器物的圈足,修胎草率,不规整。

六、清代中后期青花器物胎质粗松,器物胎质里明显能看见沙粒和眼孔。清代中期后的青花器物的圈足,修胎草率,不规整。

4.康熙民窑青花瓷器主要依据什么来鉴定

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药,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

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呈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

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

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 厘米,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

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 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富有阳刚气势,制作很清楚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

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方形器,如方盘、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较而言,烧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得多,充分表现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瓷技术的进步 康熙青花瓷器种类繁多,根据一些常见器物现择要分类介绍如下: 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

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

5.宋五大民窑瓷器的鉴定要点是什么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

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6.鉴定清朝民窑青花瓷要看些什么特征

清代民谣青花瓷器的特点:(1)胎釉: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黄色,瓷化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多数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泽度不强,个别釉面有缩釉,大部分有酱口,同时许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渐扁薄,圈足稍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后,还出现有泥鳅背现象,较光滑,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2)青料: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3)造型: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造型侧重于实用性,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厚之遗风。

(4)纹饰: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已往单线平涂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讲究匀称,疏密有致,相互辉映,粗犷豪放,同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腾云驾雾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叶纹中常留白。清代历时260多年民窑制作风格不可能一成不变。

谢谢。

7.民窑瓷器如何鉴别年代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

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

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

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

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

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

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 *** ,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

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

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

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

8.明清民窑瓷器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一是观察明清瓷器是否符合那个朝代的器形特点,不符合的是仿品。如明代的青花瓜棱圆罐,器形大多矮胖敦厚,清代的青花瓜棱圆罐,器形则上下修长,且是磨口。再比如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清代康熙年间的棒槌瓶,虽然后朝也有仿制,但在器形上与前朝都有一定差别。把握了这些差别,便可分辨出是真品还是后朝仿制品。

二是观察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是否协调。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处理恰到好处,仿品一般很难做到。

三是观察明清瓷器外观线条是否流畅,过度自然,给人以美感。如果外观线条僵硬,处理草率,过度不自然,则基本可断为仿品。从器形上鉴别古瓷器真伪,最好是拿被鉴别对象与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器物相对照,仔细观察口沿、耳、肩、腹以及圈足是否相符,从而得出鉴别依据。

9.青花瓷器的鉴定要点有哪些

一、官民窑的关系及康熙青花的分期 青花,中国陶瓷王国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它不仅与玲珑、色釉、粉彩一道并称景德镇“四大名瓷”,而且还享有“国瓷”美誉。明清时期官民窑皆大量生产。

官窑生产不惜成本,价值在于精。而民窑则变化多,纹饰生动活泼,以商品生产为目的。

产品粗细兼有,产量很大。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大批外销。

官窑是在民窑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其反过来又会影响和推动民窑的发展。官民窑这种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其形成了既有共同时代风格又各具自身特点的状况。

而正是其中的共同时代风格为民窑断代提供了依据。 民窑通常按生产力的发展,使用方法的进步和民间艺术观念的渐变等客观因素自然地变化和过渡,这是民窑普遍存在的承袭性特点。

历史文献中关于民窑的可靠记载几乎为空白,与官窑研究相比,景德镇民窑青花的研究还处在为解决断代问题获取资料的初始阶段。 民窑青花面貌的多样性,发展演变的复杂性决定了民窑断代研究的难度。

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的清康雍乾景德镇瓷器生产中,康熙民窑可谓具有重要影响。康熙朝历61(1662——1722)年,经济业旺发达,对外贸易繁盛,国力强大。

由于采取了减免赋税,“官搭民烧”和废除“匠籍”制等一系列举措,使民窑生产得以大力发展。 鉴于时代跨度较长,目前学术界一般将其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系元年至二十年(1662——1681年)),中期是二十一至四十五年(1682——1706年),晚期为四十六年至六十一年(1707——1722年),作者今以康熙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鉴定为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二、造型、胎、釉和工艺 康熙民窑青花造型古朴、端庄,整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充满阳刚之美。

型制、规格众多难以计数。这恰映证了梁同书《古铜瓷器考》所云:“官窑器纯,民窑器杂。”

主要见有瓶、方瓶、观音瓶、梅瓶、筒瓶、棒槌瓶、胆瓶、玉壶春瓶、琵琶瓶、花觚、盖罐、将军罐、粥罐、高奘罐、莲子罐、盘、六方盘、八方盘、花口折沿盘、攒盘、碗、侈口碗、收口碗、墩式碗、笠式碗、盖碗、高足杯、提梁壶、缸、花盆、笔筒、洗、砚、盒、绣墩、熏炉、钵式炉、筒式炉、洗式三足炉、鼎式炉和瓷板画等。 其中,以花觚、梅瓶、筒瓶、棒槌瓶、盖缸、将军罐、粥罐、盘、碗、提梁壶、军持、缸、笔筒及钵式炉等最为多见。

花觚除沿袭崇祯、顺治时筒式觚形制外,还新创了上短下长二截,大口外撇,长颈渐收,鼓腹下敛。足底外倾式觚,因其口颈外撇呈凤尾状,又名“凤尾尊”(其高度通常在45厘米左右)。

对此《饮流斋说瓷》曾载:“口大腹小者谓之花觚,明制者身段直下绝无波折,康熙以后则腰际凸起略如香案中插花之具矣。”梅瓶唇口,短颈,丰肩至下渐敛于胫部外撇。

筒瓶别称“象腿瓶”,口沿外倾收颈,溜肩,柱形往下慢收。棒槌瓶在筒瓶后面因状似中国江南农家洗衣所用的棒槌,故名。

有方、圆棒槌瓶之分,以后者居多。盖缸直口露胎,丰肩鼓腹,底有施釉、露胎二种,盖见馒头形和盖面下凹两式。

将军罐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分无釉平底、圈足二类,盖顶饰宝珠钮。粥罐直口、溜肩、圆腹、底微收、平底。

盖为圆形钮或有孔,可加铜环饰。肩部具对双孔洞,可穿装金属环以利提系。

盘通常是唇边。碗侈口圆腹至下缓收,釉底圈足。

军持喇叭口、束颈、球腹,流似 *** 状,一般系外销产品。提梁壶中以肩部饰面相清晰的四个铺首用于提系者最为多见。

缸普遍制作较精细,常见直口、里外两边有唇边呈滚圆状,鼓腹下收,底部无釉一类。笔筒见有直筒、撇口束腰、竹节形等。

口径大者可至34厘米曰“大笔海”。钵式炉与明末、顺治朝器物基本一致,均呈撇口、鼓腹、下敛、平底、圈足状。

胎土淘洗得很纯净,胎体坚致缜密,断面似糯米糕,份量较重。还流行用精细淘洗之浆泥制成的质轻松软瓷胎,俗名“浆胎”。

该胎体始于明代,通常用于细路瓷器。 早期胎体兼有明末遗风,较之中晚期手感略重。

釉汁享有“坚白釉”,“粉白釉”、“亮白釉”的美称。表面光润具紧披光亮感,一般见有桔皮纹、棕眼。

器内外釉色调基本一致,底部釉面多数泛白且薄,与器身有别。早期釉色白中闪青,中期釉白光亮,晚期呈硬亮青色。

早期器物常见芝麻酱釉口。 口沿及足部釉面多见有自然的毛边或爆釉点,此乃原施加的一层具凸起感含粉质的白釉遭风化而破裂之故。

胎釉结合紧密,修胎较规整,旋胚痕较明显。少量砂底及厚胎器的露胎处见黄褐色火石红。

早期圈足多系两面斜削状,中晚期(尤其精细品)圈足处理光滑谓“泥鳅背”,粗者一般底足粘砂,打磨欠平滑。 器足分为平足、宽厚圈足(盘、碗类常见)、双圈底(笔筒、印盒、小碟、盏托等多见))、二层台底(琢器类为主)、拱壁底(笔筒为多)和圈足等数种。

三、纹饰 康熙民窑青花早期的纹饰仍保留着明末、顺治时的绘画风格,豪放粗犷和精细工丽并存。 中晚期受明末清初书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泮源、华?羌啊八耐酢钡热说挠跋欤雇际胬剩饩成钤丁T缙诨餍械ハ咂酵浚忻髂┮欧纭V型砥谝粤鞒┕は福础⑷尽Ⅰ濉⒉敛⒂梦髁。

孤独的老鼠
舒服的月亮
2025-08-27 10:18:53
如何鉴别古陶瓷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你没有一点基础的话可能说了你也不太懂吧,但你想多学习学习也是好事。 1、看古董陶瓷的成型工艺:例如鉴定元代的青花瓷时,就要看它的陶瓷史如何成型的。元代的青花瓷是脱坯脱出来的,而不是手拉坯。它们的区别就是拉坯薄厚较均匀,脱坯摸上去则会高高低低,不很均匀。 2、看古董陶瓷的注浆工艺:注浆工艺兴于解放以后,所以能认定器物是注浆的,就可以断定其是现代仿品。其辨别方法是要看陶瓷的内壁,内壁没有旋纹、没有修刀痕、没有手指按过的痕迹,光滑且有泥浆流动痕迹的就是注浆而成的。 3、看古董陶瓷的纹饰:陶瓷的纹饰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一次如果我们发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是不是正品,其它像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等都是辨别古董陶瓷的方法。 4、看古董陶瓷的款式:例如明清古董陶瓷大多是青花为主,如果用放大镜照一下,发现多是深厚下沉,是后世绝难仿效的特征。道光以后的款字泛青则散涣,而且浅淡上浮。 5、看古董陶瓷的釉质:一般是看古董陶瓷釉质的粗细、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比如旧瓷常有“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新瓷则多有“火光”,虽然很多仿古陶瓷经过加工处理后,也能看见“火光”,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自然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