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何许人的落款是什么样子
何许人书法行笔稳健,转折圆浑,顿挫变化明显,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题款长短皆有,行隶兼用。
常见落款为:“许人何处画于湓浦客次”、“许人何处画”、“阳谷许人何处画于湓浦”等。
常见印款为:“许人”、“何处”、“许人出品”等。
陶瓷美术大师何许人(1882—1940),原名处,字“德达”,乳名“花子”,后改为“华滋”,安徽省南陵县人。以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句,更名为何许人,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中国陶瓷美术大师。
何许人家境贫寒,少年受雇于人,以谋生计。17岁进入景德镇瓷艺界后,王琦根据谐音将花子改为华滋,又谑以陶潜《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句,更名何许人。
年轻时何许人取董锦蓉为妻,生二女,其一何翠娥,其二何银娥,1932年5月1 0日生独子何大兴,1940年何许人仙逝,其妻改嫁,将其子交祁门贡生、景德镇瓷业公司业务主持康达托养。康达认其为养孙,后带回老家祁门县礼屋村,何氏一门子孙相延至今。
何许人曾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的仿古高手,自己又开设“红店”自产自销,设帐授徒,著名花鸟画家、雪景大王邓肖禹、余文襄就出自其门下。曾在北京客居数年,结识许多前清的八旗子弟,前朝遗臣贵族 。
扩展资料
何许人在1916年以后,以雪景山水瓷画为主。在瓷画工艺上,已逐渐摸索出一套革故鼎新的技法。模仿何氏之赝品,均为其雪景山水画。从笔墨特征来看何氏画雪景山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构图上远承宋人造景取势之长,讲究章法布局,注重近、中、远三重构图,山势相叠,坡岸交错,层次有序。
二是以艳黑为主勾画山岭,以赭石皴染阴阳层次,墨色秀润磊落,次第有序,再以敷粉留白表现雪色。何氏在傅彩用料时,克服雪景色阶少的特点,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运用于雪景山水之中,使画面彩料浓淡自如,雪色逼真,层次有度,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具有画意生动的意味。
注重单薄中追求晶莹的效果,尤其是渲染雪雾天色,层次之微妙,表现出不凡的功力。而模仿品往往得其表象,多数在傅彩时为追求层次感而将玻璃白堆填较厚,用手触摸有起棱之感。
三是在一些细节的描绘上,何氏同样以细腻的画笔刻画,如蹇驴踏雪,路上留下连串痕迹;若层宇楼台,总以一两处暖色调点醒。他的作品无论是大幅瓷板画,还是小件印盒都用笔精到,工丽严谨,法度整饬。
何氏粉彩雪景瓷板画《雪满梁园》,乃绘宋朝汴京八景之一的“梁园雪雾”。画面以界画技法布景,俯视构图,严谨自然又有气势。以墨彩勾画景色,树竹凌空,枝梢浑全;秀石玲珑剔透,粉装玉砌。
重檐楼台雪色浓重,栅栏稍染蓝色,使画画顿显冷艳之美,楼阁之中饮酒赏雪,庭院里以朱红点缀人物,表现出冰天雪地中的民间喜气远山如玉琢晶镂一般,笔墨秀润磊落,意境深远。他的作品无论是大幅瓷板画,还是小件印盒都用笔精到,工丽严谨,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何许人
1、王步
王步,1898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县长湖乡竹溪村,原名王仁元。父亲王寿春,乃清代同、光朝景德镇御窑厂“画作”艺人,专擅青花绘画,1904年动积劳成疾病逝。15岁的王步为承家学, 拜师叔许友生为师,从此走上了青花艺术师古创新之路。
2、何许人
何许人(1882-1940),原名处,字德达、华滋。安徽南陵人。“珠山八友”之一。擅山水,尤精粉彩雪景。自幼喜爱画画,14岁到景德镇入瓷庄学艺。初学青花,后学彩绘。摹前人画迹,擅仿古。1916年后,何氏绘雪景山水。
构图上远承宋人造景取势之技,笔墨上取“四王”之法,但在工艺上革新,巧用粉彩玻璃白入绘雪景山水之中,开创了景德镇粉彩雪景之先河。常与“珠山八友”合作成堂配套板,丰富了八友作品的画风。
3、汪野亭
汪野亭 (1884-1942),名平,字鉴,号平山、平生、老平、垂钓子,亦号传芳居士,平山草堂主人,斋名平山草堂,江西省乐平县人,近现代著名绘瓷艺家。为瓷都景德镇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珠山八友大师之一。
4、王琦
王琦为"珠山八友"之首,生于1884年,卒于1937年,享年53岁。其初以捏面人为生,后向邓碧珊学画瓷板肖像。先以钱慧安仕女画为蓝本,后改学"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晚年的作品开始摆脱钱慧安和黄慎的影子,在继承中有了自己的特征,以写意人物画见长。
5、戴荣华
戴荣华 ,男,1940年1月生,江西鄱阳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5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长期在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擅长陶瓷古、粉彩装饰兼新彩、青花,创作题材多为古代仕女及山水、花卉,作品古拙道劲,明快洗练,格调高雅。
晚清民国年间,江西景德镇一带聚集了不少创作瓷板画的艺人。192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一位客商预订瓷板画,瓷板画艺人王琦、王大凡联络同好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人画一幅瓷板画,画完之后,很多人看了都非常惊讶和喜欢,请他们八人继续画。这样,他们后来就成立一个瓷艺社,取“花好、月圆、人寿”之意,雅称“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日,月圆雅集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称为“珠山八友”。“珠山八友”创作的鼎盛时期为晚清、民国至文革前的数十年间,留下的作品不多,历来是陶瓷收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品。
第一代:邓壁珊(宗师)
第二代:王琦(师从邓壁珊)
第三代:梁兑石(师从王琦)、梁燮亭(师从梁兑石)
第四代:吴月山(师从梁兑石)、邹昆仑(师承梁兑石)、杨知行(师承梁兑石)
第五代:杨厚兴(师承吴月山)、徐细奎(师承杨厚兴)、蒋根水(师承杨厚兴)
第六代:冯杰(师承杨厚兴)、梁少石(师承梁兑石)、王跃林(师承陈信高、冯杰)、李春敏(师承冯杰)、邹武(师承邹昆仑、陈信高)、王跃祖(师承陈信高、冯杰)、吴江华(师承徐细奎)、武育仑(师承徐细奎、杨厚兴)、杨平(师承杨厚兴)
您说的是“珠山八友”吧,当然不是,民国瓷器八大名家不是一个组织,而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景德镇在瓷板画方面影响较大的几个人,时人尊称他们为“八大名家”。。而且珠山八友也并非八人,江西美术出版社编纂了大型图录《珠山八友》,“成员是谁”这个问题才终于有了一个相对确定的结论:“八友”实为十人,他们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徐仲南和田鹤仙。
他们的作品后还是题款自己名字。
珠山八友之一:毕伯涛
珠山毕伯涛
珠山刘雨岑
“在一九二八年秋,有王琦、与外舅王大凡、汪野亭、何华滋、邓碧珊、刘雨岑、程意亭及先父毕伯涛,慨斯社之沦散,欲以恢复以图强,于是年秋间,八人相约,各带纸画作品一幅,在市内文明楼酒馆内二楼(今珠山西路),开茶话会,品茗论画,相互观摩。在座八人,便定名为‘珠山八友’,并订每月望日,开会一次,名为‘月圆会’。”
赵概
赵慨(公元304-?) 字叔朋,河北滏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人。晋代陶工,景德镇瓷器师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为官,因不趋炎附势,疾恶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属,遭奸臣所害,降职贬官,来到新平镇隐居。在浙江为官时了解和掌握了越窑制瓷技艺,对新平镇陶瓷的胎釉配制、成形和焙烧等工艺作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提高当地制瓷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对推动新平镇烧造制品由陶器阶段进人瓷器阶段起重要作用,受到后人尊敬爱戴,称为“制瓷师主”。据《浮梁县志》载,“道通神秘,法济生灵……镇民多陶,悉资神佑。” 明洪熙年间,少监张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镇内御瓷厂建起了一座“师主庙”,后又称“佑陶灵祠”,尊赵慨为“师主”、“佑陶之神”。明人詹珊作《师主庙记》。
何稠
隋代著名建筑家、工艺家。何稠为研制琉璃瓦,曾专程前来景德镇进行试烧。经过反复试验,终于使烧成温度大为提高,成功的造出了琉璃瓦。随着烧成温度的提高,使景德镇陶瓷生产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陶玉
景德镇钟秀里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时,陶玉在镇郊设窑造瓷,所造瓷器“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唐武德中(公元618~626),陶玉将所产瓷器载入关中,进贡于朝,被称为假玉器。陶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陶窑”。
霍仲初
景德镇东山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时,霍仲初自办一窑,所造瓷器“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瓷进御”,使新平瓷器一举名天下。霍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霍窑”。
周丹泉
字时到,苏州人,明隆庆、万历间的制瓷名匠。周氏善仿古器,所制定鼎、文王鼎等器,足以乱真;所制陶印、文式、辟邪、龟象、瓦钮、连环,其成色概如白定。周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周窑”。
崔国
明隆庆、万历间的制瓷名匠。他所制的瓷器,多仿宣德、成化之路,制作精细。崔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崔公窑”。
昊十九
又名昊为,景德镇人。生于明嘉靖前期,卒于明万历后期,明代制瓷名家。昊聪明过人,工诗善画,所制瓷器,精美绝伦。他制作的流露盏,明如朱砂,色如晚霞;制作的卵幕杯,薄如蝉翼,晶莹透亮;制作的瓷壶,造型优美,风格典雅。明万历间,御史樊玉衡曾赠给昊十九一首诗,诗云“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驰名昊十九;更有山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
这首诗好度赞扬了昊十九超人的制瓷才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仍藏有昊十九所制的凸雕九龙方盂,口有铭文,文曰:“钧尔陶兮文尔质,龙函润珠旭东壁 ,万历昊为制。”
童宾
字定新,景德镇里村人,生于公元1567年,逝于公元1599年,明代烧瓷技师。童从小投师学艺,从事烧瓷行当。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镇督造大龙缸,烧造许久,终不成功。潘相急煞,加倍逼迫和残害瓷工。童宾为抗议朝廷,一日纵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窑内,以骨作薪。翌日开窑一看,龙缸竟出奇地烧成功了。瓷工们为纪念这为秉性刚直的英雄,称颂他为“风火仙师”,并在御窑厂的左侧建了一座“风火仙庙”。
昊
字栗园,安徽省县人,清初绘瓷名家。吴氏善绘山水,同时善仿越窑的秘色器。他所办的窑厂,被称为“吴窑”,与当年官窑中的唐窑、朗窑、年窑齐名。
藏应选
清朝廷派驻景德镇的督陶官。清康熙十九年(1650年),朝廷派遣藏应选等人驻景德镇御窑厂督造御器。在他督陶的7年中,御窑厂所造瓷器各色俱全,其中尤以鲜红、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为最佳。藏氏督造时,其窑称为“藏窑”。
朗廷极
字柴,清康熙间的江西巡抚兼景德镇督陶官(自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兼职督陶7年)。朗氏督陶时,其窑称为“朗窑”。清人刘廷称朗窑乃“柴中丞公开府江西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又称朗窑所造的描金五爪双龙酒杯、脱胎碗等器“诚可谓巧夺天工矣”。
当年朗窑所创的一种红釉瓷器,极为名贵,被称为“朗窑红”。此外,朗窑还创烧出一种颇为珍贵的素三彩。
唐莹
字俊公,别号俊公氏、隽公、叔子、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君士人、陶人、陶使者等。关东沈阳人,生于1682年,卒于1756年,清代朝廷派驻景德镇的督陶官。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驻景德镇协理陶务,至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十一月,结束陶务离镇。他在景德镇协理陶务的15年中,为发展陶瓷生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据记载,雍正六年秋季,唐英一到景德镇,便来到瓷工当中,与工人们吃住在一起。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基本上掌握了制瓷的要领。在此基础上,于雍正八年(1730年)绘制《陶成图》。雍正十三年(1735年),著成《陶成纪事》。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撰成《陶冶图说》,并制陶20幅,对景德镇的制瓷工艺进行了科学总结。唐英的这些著作,对指导、促进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镇督陶期间,唐英还亲自动手制作陶瓷,传世作品甚多,他的力作“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筒”、“行书笔筒”、“冬青釉隶书瓷板”、“粉彩三果盘”等,现分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处。为纪念这位曾为发展景德镇瓷业生产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督陶官,1987年有关部门在市郊盘龙山兴建了一座庄严、古朴的“唐英纪念室”,室内陈列了唐英的画像、塑像及著作。
年希尧
清雍正间的淮安板罐督理兼景德镇御窑厂窑务。在他兼管窑务的10年中,其窑称为“年窑”。当年,“年窑”所造瓷器“极其精细”,“琢器多卵色,圆器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堆暗花,玲珑诸巧详,仿古创新”。这段时间,发明了不少新的色釉,其中尤以胭脂釉瓷为最佳,其胎骨极薄,在器外胭脂釉色的映照下,器内的白釉也隐隐透出粉红色,极是好看。清人查俭堂在《年窑墨注歌》中称道:“国朝陶器美无匹,迩来年窑称第一。”
朱琰
字桐川,别号笠宁,海盐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进士,曾任江西巡抚幕僚。朱氏在江西任职时,对制瓷历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写出了我国第一部陶瓷史――《陶说》。全书分说今、说古、说器上、说器中、说器下六卷。该书对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朱琰除著有《陶说》外,还著有《金华诗录》、《明人诗钞》、《词林合壁》等等。
寂园叟
清代人。著有《陶雅》一书,该书对陶瓷的起源,古代瓷器的胎质、釉色、装饰以及陶瓷销售情况均作了记述,特别是对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所产器物的记述更为详细。这部书对研究中国制瓷历史,特别是研究清代制瓷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陈国治
安徽省祁门县人,清道光、咸丰间的雕瓷名匠。陈氏善在瓷板、文具等半成品上雕以龙、马,并在画面上施以各种色釉,烧成后极是好看。《说瓷》一书云,清道光至光绪期间,“雕瓷之巧者,有陈国治、王炳荣诸人,作品精细中饶有画意。” 王炳荣
清同治、光绪间的雕瓷名匠,尤善雕山水、人物之类。
王廷佑
字少维,安徽省泾县人,清同治、光绪间的绘瓷名家。王氏善浅绛彩绘,作品多以人物、动物为题材。
金品卿
安徽省黟先人,清光绪时的绘瓷名家,金氏善浅绛彩绘,作品多以人物为题材,其代表作有《渔樵闲话》等。
李裕元
清代末期的雕瓷名匠。李氏擅长雕反瓷。所谓反瓷,就是雕好后不上釉便直接入窑焙烧的一种瓷器。李裕元所作的反瓷虽不上釉,但施以彩。古籍称:“若反瓷而胭脂水彩者,成为罕见之宝”。《说瓷》一书云,当年所产的这种反瓷“多属李裕元所作”。
李之衡
清末民初的诗人,饰瓷名家。李氏对陶瓷颜色釉装饰很有研究,当年他配制出的祭红釉为全镇祭红釉瓷器中的佼佼者。
鄢儒珍
清末民初的制瓷名匠,其制作的瓷器胎质纯白,纹饰精美。
程门
字雪笠,安徽省县人,清末民初绘瓷名师,以绘山水、花卉见长。邓之诚在《宙薰琐记》中称赞程门所绘作品“极勒渲染之妙,得者珍之”。
黎勉亭
江西省新建县人,清末民初刻瓷名匠。他善用钢针、钢刀、钢锥在瓷面刻以各种画面,称刻瓷,此种工艺为黎勉亭所创。当年袁世凯为了实现其个人的政治野心,千方百计讨好英国上层人士,于民国四年(1915年)将黎勉亭特地请进北京为英王乔治刻像,黎氏花去足足半年时间才将瓷像刻成,该像刻得形神逼真,受到好评。
胡颜
明国时期的绘瓷名家。胡氏能画善填,所仿乾隆古月轩画面,足以乱真。
游长子
福建省人,民国时期的雕塑名匠。善作大型瓷雕和捏像,所作1丈多长的太白醉酒卧像,神形兼备,曾在陶瓷界轰动一时。
徐仲南
名,号竹里老人,江西南昌人。生于1872年,卒于1953年,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的绘瓷名家。徐仲南从十几岁起就在老家南昌学画,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青年时专攻人物,中年时专攻山水,晚年时专攻松竹。他画的人物,神形兼备;画的山水,层次丰富,意境高深;画的松竹,苍劲挺拔,清新秀丽。
邓碧珊
字壁寰,号铁扇子,江西余干县人。生于1874年,卒于1930年。民国时期绘瓷名家。邓自幼生长在鄱阳湖畔,常常钓鱼、打鱼,对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了如指掌。他知晓急水中的鱼藻粗壮,静水中的鱼藻细小,小河水港才有浮萍;知晓鲤鱼的鳞片从头到尾约有三十六片,鳜鱼的鳍平年一般只有12根,闰年才有13根;知晓鲤鱼常年栖于粗藻,金鱼常戏于狮草……。由于他十分熟悉鱼藻、了解鱼藻,所以他画的鱼藻特别真实、生动、活泼。因为他的鱼藻画得好,故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美称。
何许人
字德达,又名处,乳名花子,安徽南陵人。生于1882年,卒于1942年。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何氏善微书,能在径寸印泥盒上书写《出师表》、《赤壁赋》。其雪景也画得极好,所画“寒江独钓”,寂寥空阔,意境颇深;所画“梁园飞雪”,雪拥丹阁,雍容华贵。
汪晓堂
又名汪隶、汪隶华,号龙山樵子,江西省婺源叶村人。生于1885年,卒于1924年。清末民初的绘瓷名家。汪氏擅长人物,所画仕女,姿态轻盈,衣褶如行云流水,设色精细淡雅。
吴霭生
名麟,广东南海人。生于1886年,卒于1926年。民国时期的制瓷名匠。少时在香港经商,1909年来景德镇创办合兴瓷庄,1912年任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社长。吴氏在景德镇的17年中,所制的白釉瓷器、花釉瓷器颇负盛名。其作的白釉瓷器,釉层肥厚、柔润,当年景德镇的汪晓堂、潘陶宇、王琦等绘瓷名家所用之瓷胎,多为吴霭生所制。
王琦
字碧珍,别号陶迷道人。生于1886年,卒于1933年。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王琦最擅长绘画人物。在技法上,他大胆运用粉彩颜料绘画人物脸部,使作品呈现出清新柔和的美感。他的这种画法,在那时可算是一大突破,一大创新。他为人正直,敢于反映现实,作品具有强烈的世代感,如“唤起抗日”、“禁止鸦片”等作品,在当时曾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由于王琦的技艺精湛,画风新颖,故倍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1910年,浮梁县知事陈安曾题匾额一块赠与王琦,匾额书“神乎技矣”四字。
潘陶宇
字鼎均,又名古欢,号詹湖外史,江西波阳人。生于1887年,卒于1926年。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1911年后,出任江西省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图画老师,其时的画瓷名家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均出自其门下。潘氏在执教之余,常绘瓷器。出自他手下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卉,均甚精细,笔法清新秀丽。1923年,军阀曹曾出重金聘潘为其彩绘陶瓷文具。
王大凡
号希平局士,又号黟县樵子,生于1888年,卒于1961年。安徽黟县人。少年至景德镇学绘古彩人物,后专攻粉彩。其粉彩人物仕女受汪晓堂的影响较大,他的人物画规矩严谨,风格古雅,在景德镇影响巨大。
田鹤仙
原名田青,别号荒园老梅,浙江绍兴人。生于1894年,卒于1932年。民国时期的绘瓷名家。田鹤仙作画运笔活泼潇洒,线条苍劲挺拔,用色淡雅脱俗,构图新颖别致。所画山水,别具一格;所画梅花,独具风韵。
程意亭
字甫,号山山民,江西乐平县人。生于1897年,卒于1948年,近代著名陶瓷画家。程意亭自幼喜爱绘画,青年时入江西陶业学校学国画。毕业后先到九江绘画陶瓷,后来景德镇从事陶瓷美术工作,潜心攻习花鸟。他所画构图独特,运笔传神,既注意写实,又善于夸张,画面清新俏丽,活泼洒脱。
汪大沧
号一栗,别号桃源老农,安徽省黟县人,生于1901年,卒于1952年,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的绘瓷名家。王氏擅长以秃笔绘画粉彩山水,用笔简练沉着。四十年代,汪氏的作品在景德镇享有盛誉。
毕伯涛
别名达、黄山樵子,祖籍安徽县,生于1885年,卒于1961年。早年师从鄱阳画家张云山,后至景德镇专攻粉彩,擅长翎毛花卉,以用笔工细、设色雅静著称。
王步
字仁元,号竹溪,晚年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人。生于1898年,卒于1968年。他精于青花花鸟,对青花料色及技艺作了长期探索与研究,在青花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有“青花大王”之誉。
刘雨岑
原名玉成,又名雨城,别号湖渔、巧翁、竹人,安徽太平人。生于1904年,卒于1969年。擅长粉彩花鸟,并创“水点桃花”技法。他的作品笔墨纤细,格调清理雅致,具有文人画的风貌。
曾龙升
字龙升,景德镇瓷塑名家,江西丰城人。生于1900年,卒于1964年。他所作的寿星、观音罗汉神态和蔼,有亲切感,衣纹流畅、飘逸。他创作的《钟馗试剑》,吸取木雕块面技法,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地。 王锡良
原籍安徽省黟县,1922年生于景德镇,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秦锡麟
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42年5月生于江西余干县,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张松茂
原籍江西省鄱阳县,1934年1月生于景德镇,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李进
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40年9月生于江西省丰城市,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戴荣华
1940年生于江西省波阳县,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张育贤
1938年4月生于江西省余干县,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隆夫
原籍江西省浮梁县,1931年12月生于景德镇,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恩怀
原籍江西省丰城市,1935年12月生于景德镇,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刘远长
江西省吉安市人,生于1939年7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熊钢如
1941年2月生于江西省丰城市,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唐自强
湖南省长沙市人,生于1940年1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徐庆庚
江西省乐平市人,生于1941年8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胡献雅
江西省南昌人,生于1902年,卒于1995年。生前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施于人
浙江省余姚县人,生于1928年,卒于1995年。生前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周国桢
湖南省安仁县人,生于1931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李林洪
江西省丰城人,生于1942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姚永康
浙江省宁波市人,生于1942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李菊生
江西省波阳县人,生于1944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钟莲生
江西省萍乡县人,生于1944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郭文连
江西省吉安县人,生于1942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朱乐耕
江西省波阳县人,生于1952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何炳钦
江西省婺源县人,生于1955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任瑞华
江西省南昌市人,生于1941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陆军
上海市人,生于1948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宁钢
江西省余江县人,生于1961年,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张学文
江西省赣州市人,生于1943年,现为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教授。
邓利
贵州省遵义市人,景德镇青年陶瓷艺术家,景德镇陶瓷艺术圈后起之秀。
程曲流
江西省南昌市人,生于1944年,现为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教授。
罗迈生
江西省都昌县人,生于1933年,卒于1973年。生前系工人出身的陶瓷技术革新能手。
出现在
瓷器、绘画这两种艺术大家很熟悉。
但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好奇:为什么同样的题材,画在瓷器上好像不如画在纸、绢上那么……好看了?
难道是因为没碰见好的瓷器吗?不是!等你见到好瓷器,拿出来与同题材的画作比,你还是会觉得瓷画不够档次。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黄荃《写生珍禽图》局部
对比黄荃的鸟来看,《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明明代表的是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为什么瓷上的鸟看起来却没有质感?
真相是,瓷画水平本来就不高。
之前我们在讲国画介绍小品时提过,小品有些原先可能是屏风或者纨扇上的装饰画,就因为太好看,才会被人“抠”下来另外装裱。
宋 刘松年 纨扇《秋窗读书图》
但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会因为瓷器上的画太好看,而选择把瓷器毁掉单独收藏,这不光是因为毁掉瓷器有点多余,还因为在瓷器上画画先天就有很多缺陷。
画什么都变形
拿举世闻名的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来举例,这是迄今为止成交价最高的青花陶瓷的艺术品(暗戳戳地打个软广:它的主人埃斯卡纳齐是我们宝库汇的创始会员哦~)
鬼谷子青花大罐
但你知道这个天价大罐的完整纹饰是什么样吗?
鬼谷子大罐纹饰平面图
这就是瓷画的先天不足,瓷器是圆的(或方的),一眼看过去只能看到局部,它无法像手卷一样慢慢展开,想看完全部内容只能围着它走一圈,且最大的困扰在于,通常你并不知道在哪开始在哪结束。
为了解决这种看画太累的问题,瓷画艺人发明了一种开光,开光又称“开窗”,就是在瓷器上“开”一扇窗,效仿中国窗户里看过去的场景。
黄地开光粉彩三阳开泰纹碗
在瓷器这里,开光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打开了一扇艺术的窗。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
开光出现之后,在一个瓷器上表现四季就显得容易的多,四个框栏对应四时风景,纹饰与整个瓷器相协调,展现出精妙绝伦的器物艺术形象。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
伴随着开光的出现,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瓶瓶罐罐本来就不大,再勾出一块,能看到的画面就更小了,也就是说,开光也没有解决在曲面上画画会变形的问题。
画成什么样靠天意
在瓷器上画画除了有器型这种客观问题外,还存在工艺本身的限制。
所有的瓷器里,青花是最接近水墨画的,青花颜料很粘,坯很涩,很难表现宣纸水墨的韵味,专业国画家画青花,也很难上手,至于粉彩、珐琅彩,就更麻烦了。
在入窑烧之前,青花是黑的,粉彩是暗的,最终成品是什么样全凭经验,而且釉有流动性,多多少少会影响画面的效果。
清光绪金品卿款浅绛彩人物盘
我们列举了瓷器先天的种种不足,并不是要彻底地否定瓷画,毕竟作为瓷器的装饰,这一点始终是国画、油画无法企及的,谈论它的装饰性,还是要回归“纹饰”本身。
瓷画是“纹”不是“画”
和国画一样,瓷器上也画山水花鸟、亭台楼榭,但受瓷器工艺限制,瓷画很难达到国画的艺术水平。
这一点做瓷器的人也心知肚明,所以陶瓷专业不把瓷画叫瓷画,叫“纹饰”,茶壶上画个山水,不叫山水画,叫山水纹。
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开始,瓷器纹饰就已经很发达了,比如磁州窑的白釉黑花、耀州窑的青釉刻花,但只在民间流行。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文化开始世俗化,皇室也逐渐接受了带纹饰的瓷器,并发展出了五彩、斗彩、珐琅彩等等。
至雍正时期,粉彩发展成主流,以清新的花鸟题材为主体,各类花卉、虫蝶、动物纹表现较多,这与当时清宫没骨花鸟画盛行有关。
清雍正 粉彩牡丹纹盘口瓶
乾隆时期,随着宫廷山水画的再度兴起,粉彩山水题材亦迅速增多,进入繁荣时期。
乾隆粉彩山水瓷画类型丰富,装饰繁复,色彩艳丽,风格多样,与乾隆宫廷山水画风颇为接近。这是因为,受宫廷指派,不少画师参与到瓷器彩绘工作,他们把宫廷山水画风格运用到了粉彩山水瓷画的绘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清廷御窑厂的生产活动实际是宫廷工艺美术的延伸。
清乾隆 黄地开光粉彩山水人物纹四方茶壶
不过,从唐到清瓷画发展了这么些年,为什么从来没有出现象“清初四王”、“扬州八怪”那样引领时代风潮的画家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作画的人身份不一样:中国古代画家,大都希望通过作品表现独立的思考,表达哲学或者政治见解,他们的作品多寓意深刻、情趣高雅。
而古代画瓷器的工匠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没有艺术家的理想,画瓷器时也不是想表达什么,往往是什么好卖画什么,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毕竟瓷画只是装饰作用。
所以结论是,瓷画是不具备欣赏价值呗?
不,那是从前!
翻身“瓷画”把歌唱
清王朝灭亡后,以官窑为代表的装饰标准化、程式化、工艺化、多工序合作、匠器型的景德镇瓷器生产体系也随之解体。
大量的文人画家聚集于景德镇,冲破传统瓷器造型和纹饰的束缚,适应新时代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借鉴中国画诗书画印的优长,创造出清新又极具文化内涵的瓷画新风。
民国珠山八友粉彩瓷板
民国时期,王琦、徐仲南、邓碧珊、何许人、汪野亭、毕伯涛、王大凡、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结社瓷坛,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珠山八友”。
他们主张画必有意,画风与书法款识多追求清中期“扬州八怪”的风格,戮力把诗、书、画、印与制瓷工艺完美地融为一体。
绘画韵致取代了装饰严谨工整、精巧富丽的审美意趣,瓷画呈现了新面貌!
从收藏角度来看,与纸质书画作品相比,一件成功的画瓷作品显然更为稀有,其画家风格、艺术性不仅没有失去,反而融入了更多的观赏性因素。
如今,越来越多书画名家开始了陶瓷绘画的艺术探索,其中不少当代名家的瓷绘板画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走强,从而推动瓷画的收藏热度不断升温。据拍卖市场统计,当代的“画家瓷”虽然进入市场的时间不长,但是价格已经涨了10倍左右。
如果有对瓷板画感兴趣的朋友,宝哥哥推荐大家去宝库匠心馆打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瓷板画作品!
珠山八友当时的名称是“月圆会”,就是御窑厂停烧以後部份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这里的“八友”分 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这其中江西人除外,王大凡、何许人和1904年出生八友中最年轻的艺人刘雨岑分别是徽州黟县、徽州歙县、和安徽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人。
要再算上徐仲南、田鹤仙,珠山八友实则是十个人,这并不前后矛盾。正如“江西诗派”也并不全是“江西人”一样,“以味不以形也”。月圆会“珠山八友”也可以是指一个画家群体,在绘画上他们追求清代中期“扬州八怪”的风骨。
扩展资料:
“珠山八友”思想成熟的时候,清朝的统治已经结束。这在陶瓷的创作思想上是获得了解放。下面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慢慢解读。
王琦(1884——1937)是“珠山八友”的领军人物,他在汪晓棠和潘陶宇等人的影响下,先与王大凡等人发起和组织“景德镇陶瓷研究社”,后又于1928年与王大凡等人组成艺术团体——“月圆会”,借此抒发胸志,以瓷会友。作为“八友”之首。
以艳黑为主勾画山岭,以赭石皴染阴阳层次,墨色秀润磊落,次第有序,再以敷粉留白表现雪色。何氏在傅彩用料时,克服雪景色阶少的特点,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运用于雪景山水之中,使画面彩料浓淡自如,雪色逼真,层次有度,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具有画意生动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