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的瓷器是什么样的?
到了西汉时期,青铜工艺日趋衰落,因其漆器的价格昂贵,不能普及使用,而饮茶风尚业已形成,青釉器物便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从浙江上虞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看,当时的瓷质已达到了现代瓷标准,从而结束了原始瓷阶段。东汉的窑址,在浙江慈溪、宁波和永嘉等地均有发现,普遍采用依山坡地形而筑的较大的龙窑,窑温可提高到1300℃左右。同时,这一地区还发现了黑釉瓷,从而开辟了瓷器的新品种,改变了单一青色的局面。湖南长沙及安徽合肥等地的东汉墓中还发现白釉瓷器,尽管处于萌芽状态,但说明中国在公元3世纪前已开始烧制白瓷,为后来的瓷业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初的瓷器造型,基本上仿青铜鼎、敦、盘、匜等类的礼器,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东汉以后,原始瓷鼎已经消失,罐、碗、盘等日常生活用器的烧造量增加。在装饰风格上,主要为水波纹、弦纹和贴印铺首等。罐、罍等器物的外壁往往拍印麻布纹、网纹、三角纹、方格纹等。另外,云气和狩猎纹也是装饰的基本纹样,浙江义乌发现一批西汉中期的原始瓷器,其中一件瓿的腹部有对称的两个半身人像,耳上印贴一手举剑、一手持盾的武士形象,神态威武凶猛。盖钮堆成躯体蜷曲、长舌前伸的蟠蛇形,具有浓厚的装饰意趣。
灰陶是汉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国各地。汉代灰陶容器是继承商周以来的传统而进一步发展,在制作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匀,烧成温度约在摄氏1000度以上,质地坚实。凡属圆形的容器,其坯胎多系轮制,形状规整,表面较光滑。除了随着陶轮的旋转而刻划的少许平行的弦纹及一些局部几何形划纹和印纹以外,基本上是素面的。西汉前期,少数容器如瓮、罐之类,偶尔还带有一些不甚明显的绳纹;西汉中期以后绳纹则基本上绝迹。有些灰陶器绘有彩色的花纹,称“彩绘陶”,其花纹的陶器烧成后才绘描的,易于脱落。这种“彩绘陶”只发现于墓葬中,不见于居住址,可见是专为随葬而作的。有些灰陶器表面涂漆,是模仿当时的漆器。战国时代流行的陶豆在西汉前期还偶有所见,但不久即消失。战国后期开始出现的陶钫,盛行于西汉,东汉时已不见。战国末年出现的造型奇特的“鸭蛋形壶”,流行于秦和西汉前期,西汉中期以后就极为少见。陶鼎和陶钟是汉代最常见的仿铜陶器,流行的时期甚长。其他容器如瓮、罐、盆、樽、盘、碗等,在整个汉代都大量存在,它们的形态随着年代的推移而演变。西汉前期少数带有绳纹的瓮、罐等尚有为圜底的,从西汉中期以后,除了三足器和圈足器以外,几乎所有的器物都为平底。还有一些日常用具如案、灯、熏炉及扑满之类,既非饮食器,亦非一般的贮藏器,为前代所少见或未见。
随着丧葬习俗的改变,汉代还盛行制作各种明器,种类甚多,数量很大,主要也属灰陶的系统。最初出现的是仓和灶,在秦代和西汉前期的墓中即有所见,但普遍流行则在西汉中期以后。其他如井、磨、猪圈、楼阁、碓房、农田和陂塘等模型,以及猪、羊、马、狗、鸡、鸭等动物偶像,自西汉中期以后,相继出现,到了东汉, 种类和数量均增多。在汉代,有大量各式各样的陶俑用于随葬。 东汉后期,首先是在浙江省绍兴、上虞一带,开始出现了青瓷器。釉呈淡青色,质地和火候等都符合瓷器的标准。器形主要是广口、扁圆腹、平底的四系罐。同样的四系罐在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曹氏墓中亦有多量的发现,釉色光亮,质地纯净,说明当时青瓷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青瓷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重要创新。
汉代是瓷器手工业大发展时期。但在西汉初期,由于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包括瓷器生产在内的手工业发展缓慢。
西汉瓷器装饰主要在肩部刻画的两条阴弦纹构成的装饰区间内刻画水波纹、云气纹、卷草纹、人字纹等。有的粘贴细细的泥条,压成凸弦纹,或在流动的云气之间刻画神兽、飞鸟,动感强烈。
西汉青瓷原料中铝和铁比例提高,这就需要在较高温度中烧成,然而当时的窑炉尚未改进,从而导致汉初青瓷比不上战国青瓷,有的胎釉含铁高,瓷器颜色呈酱黄、酱褐和黑褐色,东汉发展成为黑瓷。
西汉瓷器成型用陶车手工拉坯,器身和器底分别制作,然后粘接而成。釉层普遍加厚,由于含铁量增高,釉色大多数褐绿色或酱褐色,器物内壁施一层薄釉,外壁只在口沿及肩上部施釉,腹中部和下部露胎。
西汉初期,青瓷日用器皿不多,主要是仿青铜礼器,如壶、瓿、罐、鼎、盒、钟、敦等。形制大都依照当时的青铜礼器,器型大方端庄,鼎、敦、盒的盖面和上腹施青绿或黄褐色釉,制作比较精细。
到了西汉中期,原始瓷器的面貌发生了某些变化,敦已完全被盒所取代,一些仿铜礼器的制品如鼎、盒的形状已大不如前,鼎腹很深,足很矮,有的足已缩短到鼎底贴地,变成似鼎非鼎,似盒非盒。同时施釉的部位缩小,以至于完全不上釉,其制作已不如汉初的精致、讲究。
西汉初期的瓿,平唇短直口、斜肩、扁圆浅腹、平底,底下安有3个扁平的矮足,肩部有对称的铺首双耳,耳面翘起并高出器口。上有扁圆形盖,盖面中心有捉手,便于揭取。盖沿下面做出子口,与器身吻合紧密。到西汉中期,肩部渐鼓,耳的顶端则逐步降低,与器口接近平齐,底下三足消失。
汉初的原始瓷鼎由战国时期的陶鼎演变而来,兽蹄形三足较高,附耳高翘,耳根突出。盖似半圆球形而顶面稍平,上附3个高钮,仰放时可当三足用。
西汉中期,鼎的双耳短直,兽蹄足显著变矮,逐渐与底平齐以至完全消失,盖钮也逐渐变小而成乳钉状,像个罐形。西汉晚期以后,鼎与盒等仿铜礼器不再生产。
至西汉晚期,鼎、盒一类的制品归于消失,壶、瓿、罐、钫、奁、洗、盆、勺等类日常生活用品急剧增加,生产更注重实用。
同时出现了牛、马、屋等明器。牛、马线条比较粗犷,造型艺术不高,房屋多干栏式建筑,也有筑围墙的平房和构筑堡垒的楼屋式的地主庄院,式样丰富。
这一时期,瓿的形体变得又高又大,敛口、宽平唇、圆球腹,肩部的双耳已大大低于器口,形如大罐。进入东汉以后,原始瓷瓿已不再生产,为印纹陶罍所代替。
西汉晚期的青瓷器以壶、瓿、罐、钫、樽、洗、盆、勺为主,已经不见仿青铜礼器。
自汉代以来,壶一直是各地窑口生产的大宗产品。汉初的原始瓷壶,口部微向外侈,颈部较长,器肩斜鼓,并装有“人”字形纹的对称双耳,腹下圈足较矮,称为圈足壶。
到西汉中期,瓷壶的口缘趋向喇叭状,颈部缩短而器腹加深,圈足更趋低矮以至变为平底。肩部附耳作半环形,也有在双耳上端贴铺首或难塑龙头的。
到了西汉晚期,壶口已明显的呈喇叭形,腹部球圆,极少发现圈足,双耳常作铺首衔环。如长沙五里牌汉墓发现的喇叭口壶,耳部配装活动的铁环,是非常罕见的。
壶耳也有做成鱼形的,或者是在竖耳的上端堆贴横“S”形纹,除喇叭口壶外,还有长颈壶、蒜头壶、匏壶等不同的造型。它们的数量不多,但式样新颖别致。
汉代瓷长颈壶,是在扁圆形的壶腹上,配以修长而细圆的直颈,稳重端庄;蒜头壶则长颈球腹,颈上为形似蒜头的小口,造型别致。汉代匏壶则小口束腰,整器像上小下大的两个圆球连接而成,其状颇似葫芦。
西汉时期原始瓷器的装饰艺术,大致说来前期比较简朴,一般器物上都只饰简单的弦纹或水波纹,未见有繁复的装饰纹样。
到了西汉中期及其以后,有了简单的刻画花纹,尤其喇叭口壶和长颈壶等器物,往往在器物的口缘、颈部、器肩及上腹等部位,于醒目的凸弦纹带的区间内,分别划以水波、卷草、云气和人字纹等。
云气纹线条柔和流畅,使人如觉流云浮动,在流云之间往往还配以神兽飞鸟,画面十分生动优美,可与同时期的铜器和漆器图案相媲美。
在浙江省义乌发现的一组西汉中期原始瓷器,其装饰图样颇为特殊,如在壶的耳部堆塑鼓睛突目、两角卷曲的龙头;在瓿的腹部划有对称的两个半身人像,其下为佩璧图样,佩带穿璧作迎风飘舞状。
而且,义乌瓷瓿的耳面则印出面目狰狞、威武凶猛的武士形象,一手举剑、一手持盾,同时在盖顶堆出躯体蜷曲、毒舌前伸的蟠蛇形钮,刻画精细。这种装饰手法和题材内容,为同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中所罕见。
西汉时期原始瓷器的制作,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而日趋繁盛。到了西汉中晚期以后,这种既有艺术装饰而又具实用价值的原始瓷制品,不仅在当时的产地浙江和江苏一带地区广为流行,而且在江西、两湖、陕西、河南、安徽等地的墓葬中也有发现,表明它已成为当时人们所乐用的制品,被作为一种畅销的新颖商品而远销外地。
进入东汉以后,原始瓷的品种和纹饰都有所变化,瓿和钫等器类已不再生产,而罐类等日常生活用器的烧造量则在急速增长,这些饮食器皿和容器的造型表明,当时原始瓷器的制作已转向经济实用。
东汉出现的新品种之一是瓷提盆,束口、鼓腹、平底,盆体宽大而稍扁,口沿安有粗壮的弯曲提手,是一种提携方便的盥洗器。
东汉原始瓷器的装饰花纹也较简单,仍旧为弦纹、水波纹和贴印铺首等几种,与原始青瓷的装饰手法无甚差异。
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的瓿、罍等器物,外壁拍印麻布纹、窗棂纹、网纹、杉叶纹、重线三角纹、方格纹和蝶形纹等,也与印纹硬陶的装饰图样基本相似。
因在双系罐和盘口壶的腹部,密布规则的宽弦纹,因此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弦纹罐”和“弦纹壶”。
此外,在熏炉的腹部镂雕三角形的出烟孔,钟、洗的肩、腹部贴以铺首,五联罐的颈腹部堆塑猴子和爬虫,以及鬼灶上刻画鱼、肉图案等。灶上饰鱼、肉,既点明了它的用途,又祈求死者生活富裕常以鱼肉为食,寓意深刻。
在东汉中晚期的窑址和墓葬中,又发现了有一类胎、釉呈色很深的器物,器型有五联罐、盘口壶、双系罐、碗、洗、盘、刁斗和耳杯等。
这类制品因胎料中含有较多量的铁,在稍低的窑温下也可以使坯体达到较好的烧结状态,所以多数器物的胎骨坚硬而致密,碰击时发声清亮。
这类原始瓷器,胎呈暗红、紫或紫褐色,多数通体施釉,釉层比较丰厚且富有光泽,质坚耐用,实用价值较高。而它是一种利用含铁较高的劣质原料做成,是东汉窑业手工业者的一个创新,为东汉晚期黑釉瓷器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墓葬内也发现部分瓷器的胎骨较为疏松,容易破损,显然是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当时所用的釉料仍然是以铁作为着色剂的石灰釉,釉的高温黏度较低,流动性较大,有较好的透明度,也容易形成蜡泪痕和聚釉现象。
在东汉以前,施釉用刷釉法,并且只在器物的口、肩等局部地方施釉。到了东汉中期开始采取浸釉法,器物大半部上釉,只是近底处无釉,釉层增厚,而且釉胎的结合也大有改进,少见脱釉现象。
东汉时期,瓷器成型多采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型比较规整,器壁往往留有轮旋的痕迹,而制作精细的钟、壶类器物,则在成型以后又进行修坯、补水等工序,因此表面都显得十分平整光滑,不见“棕眼”等缺陷。有些制作精良的原始瓷器十分接近成熟瓷器的形态。
由原始瓷发展到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发明和创造,由于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又远比铜、漆器的造价低廉,而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广为烧造。
这种新兴的事物,一经出现即迅速地获得人们的喜爱,成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此时,西汉常见的仿青铜器造型逐渐消失,日用器物罐、壶、瓶、碗、盆、盘、洗增多。
瓷碗是古代瓷业生产的大宗产品,东汉晚期平底碗的造型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口沿细薄,深腹平底,碗壁圆弧,就像被横切开来的半球形;另一种口沿微微内敛,上腹稍微鼓起,下腹弧向内收,平底,器型较小。两种形式的碗底都微向内凹。
东汉瓷盘多属大件,器型与原始瓷盘十分相似,通常作耳杯的托盘用。盆,直口折边,上腹较直,下腹向内斜收,腹中有较为明显的折线,廓线挺健。
在东汉时期瓷器日常用具中,比较特殊的是青瓷人形灯,高47.8厘米,灯碗呈浅盘形,灯座塑成一巨人形象,人的眼、鼻都刻画出来,口部刻成方形孔,胸前抱一硕大老鼠,人的肩、手和腿上均攀爬许多老鼠,背面釉下刻“吉祥”二字。
中国瓷器是指中国制造的瓷器,“中国”在英语中与中国是同一个词。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省东夏县凤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200年。有锅和碗。原始青瓷在我国分布广泛,见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和我国南方。
瓷器种类:1。青瓷,又称青瓷,是最早的釉上彩铁氧化物瓷器,龙泉窑是宋代最著名的一座。二:黑瓷,又称天目瓷,是在青瓷中加入铁元素烧制而成。著名的窑有简瑶窑和德庆窑。三:白瓷,因含铁量低而形成透明釉,以定窑、兴窑最为著名。白瓷的出现使得在瓷器上绘画成为可能,从而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青花瓷,又称影绿、隐绿、反光绿、遮绿等。
釉色介于绿色和白色之间,绿色中带白色,白色中闪绿色,为冰状玉石。五:彩釉瓷是指一种有颜色的釉面瓷,在封闭状态下烧制而成。由于氧化铁和氧化铜的含量不同,烧制温度不同,釉面颜色也不同。釉瓷包括红釉、酱釉、蓝釉、黄釉、青釉、紫釉等。六:彩绘瓷,赢的不是釉色,而是造型、彩绘、色彩。彩瓷的发展是从青花开始的,也就是釉上或釉下出现纹饰,出现了青花、二色、三色、五色、斗色、粉彩、青铜色、金彩等。其中,蓝白一般为釉下色,三色、多色一般为釉上色,桶色为釉下蓝白、釉上色。
瓷器特点:分为硬瓷、软瓷、特种瓷三大类。中国生产的瓷器主要是硬质瓷器。硬质瓷,熔点低,烧成温度高,1360以上白硬,半透明,强度好,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高,也是不良导电体,如电瓷、高档餐具瓷、化学瓷、普通日用瓷等。也可称为长石釉瓷器。软瓷和硬瓷的区别在于体内熔剂较多,烧成温度低于1300,所以其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和介电强度都较低。一般工业瓷不使用软瓷,其特点是半透明性高,艺术瓷多,卫生瓷、瓷砖及各种装饰瓷等。如骨灰瓷和熔块瓷。特种瓷有很多种,多以各种氧化物为主,如高铝瓷,主要是氧化铝、氧化镁瓷、氧化镁;滑石瓷,以滑石为主;铍瓷,主要是氧化铍或绿柱石;锆瓷,以氧化锆为主;钛瓷,以氧化钛为主。
我们在古墓探秘等纪录片中都可以看到有瓷器的身影,所谓瓷器就是陶瓷,陶瓷是不仅是一种器物更是代表着工艺美成就,也就是民俗文化。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古代生产的陶瓷艺术品等很多都是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的结合,我们国家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陶瓷历史
在我们中国,制陶技术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陶瓷艺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古代人在很多领域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都是通过陶瓷艺术来进行展现的,通过对陶瓷的深入研究,能证明那个时代的艺术与文化造诣。
二、文化价值
我们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十分成熟,从我们广为熟知的汉代彩陶到明代青花瓷更是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通过陶瓷上的工艺技术以及上面的绘画装饰可以很好的了解到此陶器处于那个时代的具体工艺水准与绘画造诣,通过装饰与绘画的陶瓷能深入的了解到当时的艺术成就与文化信息。中国文物陶瓷更是千金难买,价值连城。据新闻报道,中国陶瓷文物在香港、国外等地拍卖,屡屡拍得高价,其中唐三彩陶马在伦敦更是以5000多万人民币成交,创下近几年来文物陶瓷拍卖最高成交价。
三、历史价值
专业的陶瓷专家通过对陶瓷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当时所处时代的文化水平以及技术水平,比如某些瓷器上面就记载了文字与表现当时朝代的文化、历史、习俗以及农耕等方面的信息,给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带来了有价值的信息。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产的瓷器。汉代是瓷器手工业大发展的时期。但在西汉初期、由于经过楚汉战争和与匈奴的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包括瓷器生产在内的手工业发展缓慢。两汉初青瓷日用器皿不多,主要是仿青铜礼器,如壶、瓿、罐、鼎、盒、钟、敦等。西汉中期,仿青铜礼器的青瓷日渐减少,实用器增多。西汉晚期的青瓷器以壶、瓿、罐、钫、樽、洗、盆、勺为主,已经不见仿青铜礼器。西汉青瓷原料中氧化铝和氧化铁比例提高,这就需要在较高温度中烧成,然而当时的窑炉尚未改进,从而导致汉初青瓷比不上战国青瓷,有的坯体没有烧结,处在釉陶水平上,胎釉含铁理高,瓷器颜色呈酱黄、酱褐和黑褐色,黑褐色瓷器就是东汉发展起来的黑瓷。西汉瓷器成型用陶车手工拉坯,器身和器底分别制作,然后粘接而成。釉层普遍加厚,由于含铁量增高,釉色大多数褐绿色或酱褐色,器物内壁施一层薄釉,外壁只在口沿及肩上部施釉,腹中部和下部露胎。瓷器装饰主要在肩部刻划的两条阴弦纹构成的装饰区间内刻划水波纹、云气纹、卷草纹、人字纹等。有的粘贴细细的泥条,压成凸弦纹,或在流动的云气之间刻划神兽、飞鸟,动感强烈,很有气势。到了东汉,西汉常见的仿青铜器造型逐渐消失,日用器物罐、壶、瓶、碗、盆、盘、洗增多。新出现在些比较特殊的器形,如五联罐。此类罐主体是一个侈口直颈罐,颈部较长,在肩部四周粘接4个同样的小罐。再如人形灯,高47.8厘米,灯碗成浅盘形,灯座塑成一巨人形象,人的眼、鼻都刻划出来,口部刻成方形孔,胸前抱一硕大老鼠,人的肩、手和腿上均攀爬许多老鼠。背面釉下刻“吉祥”二字。东汉瓷器的装饰,主要是一些工艺简单的刻划水波纹、弦纹、香熏上镂刻三角纹,壶类器物的肩部粘贴铺首,五联罐上有的贴塑猴子和爬虫等。东汉青瓷与春秋、战国、秦、西汉原始青瓷相比,质量有很大提高。浙江出土标本胎体透光性增强,已完全烧结,显气孔率和吸水率降低,分别为0.62%和0.28%,烧成温度已达到1260℃~1310℃,抗弯强度达每平方厘米710千克。通体施玻璃质釉,釉层明显加厚,有较强的光泽,透明度增强,胎釉结合紧密牢固,胎釉交界处可看到相当多的斜长石晶体自胎向釉生成并形成一个密合层,使釉层不易剥落。但东汉青瓷毕竟还比较粗糙,泥料的选择、坯泥的捏炼也都欠精,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层状长方形小孔,气泡明显,还残存少量的云母残骸和杂质。湖南地区东汉墓里出土一些青瓷、浅灰胎,釉层薄而均匀,釉色很淡,说明青釉如果减少含铁量,以弱还原焰焙烧,其釉色可以浅淡,如果以氧化焰焙烧,即有烧出白瓷的可能性。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