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瓷器的特点
如果说一些艺术品若是有价值的话,那一定是背后的文化、思想的外在体现。宋瓷背后所代表的是宋代文化,而宋代文化,大家现在都公认为是农业文明时代达到的一个巅峰。宋以后的元、明、清的文明都无法超越宋代文明。当时宋代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大概百分之十五左右,而它产生的GDP占世界大概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如果说宋朝只靠农业生产的话,早就亡国了,因为宋朝土地很少,并且农业是一个效率比较低下的方式,它的赋税根本支撑不起庞大的上层建筑。在那个时期,贸易的最大宗商品是瓷器、丝绸、茶叶,瓷器就是其中利润最大的商品。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随着烧制工艺和新材料的发现在瓷器的烧制上有了新的配色,可以烧制出颜色很白的瓷器,大多都有青、灰、白、玫瑰紫、铁褐色这五种瓷器为主,主要都是盘、碗、、杯、盏为主,将艺术的审美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润、活、厚、正的特点,其釉质温润感很强,光泽非常的柔和,随着其光线的变化就会展现出不同颜色,不同于一般瓷釉发亮的浮光,而是一种淡淡的乳光犹如玛瑙般,虽然不是玉但却胜过玉,因为其原料和釉色的加入使其在光的照射下散发出强弱不一的光,这也是宋代瓷器的最显著特征,釉面的动感加上瓷器口处的凸棱、炫纹、乳纹之处釉面脱口出呈现筋,产生虚与实对比变化的美感,仿佛具有了“活”性。
宋朝所烧制上等瓷器数量并不是很多,现在市面上大多都是仿制的,辨别真伪一般是通过一辨别出土的痕迹,器物的底足无釉处会产生泥釉或者是会出现火石红斑,局部瓷器还会有釉色暗淡的现象,这些都是被土质酸碱浓度氧化过的现象,是现在瓷器所无法仿制的。二是通过其器型的辨别,现所仿制的无论是在器型上还是画工上都显得呆板,缺少了灵动性,釉色的原料使用上和提纯度上也差了很多,颜色不正,而整正的瓷器画工非常的细腻,釉色自然、柔和,色彩非常丰富,主次之间人物之间山水之间的搭配构图十分和谐,这也是宋代瓷器的特征,尤其是上等的瓷器在光的照射下会散发出不同的颜色,或白、或青等色。
器物的造型、釉色、画工、发色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征,宋朝瓷器凝重、大气、耐看是其重要特征,蓝色、红色、黄色就像无数跳动的火焰,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就像烟花般绚烂夺目。其瓷器的釉质厚实,乳浊度高,不露底另一种是釉层较厚,不浅薄,色彩纯正,红色鲜艳亮丽层次丰富,这是其他朝代和现在仿制瓷器所无法比拟的,虽然价格尤为昂贵但是收藏价值非常的高,是许多收藏爱好者争相抢购的瓷器之一,足以显示了宋代瓷器的地位以及现代所无法超越性。
众所周知宋代的瓷器是我国瓷器史上跨时代发展时期,工艺革新和新材料的发现,烧制瓷器的技师和原料的提纯,让当时的匠人能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烧制出新的配色,尤其是纯白色瓷器的烧制成功,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轰动。,毕竟以往的瓷器,纯白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偏色,像这种纯白色,就像是变异一般,让人惊喜。
再加上,当时的艺术审美水平比以往都要高,造型的设计颜色的使用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提升,无论是盘子、碗、杯还是盏都深具艺术美感,润、厚、活、正,让这些瓷器更受世人的欢迎。而且,当时的宋瓷温润感很强,摸起来细腻,光泽柔和,并随着光纤的变化折射出不同的颜色,呈现不一样的釉色,犹如玛瑙般,是平民百姓无法欣赏的器物,一般都是朝廷专供和富商官宦世家才会拥有的器物,足以显示了宋朝瓷器的地位。
现在在瓷器市场上上等的宋朝瓷器少之又少,原料和釉色颜色上的使用,烧造的温度造就了宋朝的瓷器随着光源的变幻会散发出不同的颜色,这也是宋代瓷器所独有的特征,造就了宋朝瓷器今天的地位。
宋瓷之美及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作精细
宋代经济、文化发达,但军事落bai后,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只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诗词歌赋的创作和制作精细的器皿上,诗词歌赋的婉约凄美,器皿的精细内敛是他们无奈的内心写照和宣泄情感的最好方式。宋瓷制作的精细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多年前我曾看到过一件宋代湖田窑青白瓷水盂,制作非常精美,品相光鲜亮丽,不少人怀疑是高仿。我通过仔细观察其制作工艺、胎土和釉色,判定是真品,并对怀疑的人说,不要怀疑宋人的制作能力,单从手工制作能力看,宋人不会输给今人,今天能仿出来,宋人一定会生产出来。宋瓷的精细还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体贴上,如同样是品茗的茶盏,男性和女性是有区别的,男性的盏大而稍有张扬,女性的盏小而圆润,体现了对性别的尊重。这是其他朝代包括今天都没有做到的。
二、造型极简
极简并不代表简单,而是更高审美标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高峰,审美从唐代花花绿绿浓妆艳抹的审美风格突然转向朴素温雅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宋瓷制作,使宋瓷的造型简单准确,到了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的地步,没有一点是多余的。正因为如此,宋代瓷器和其他朝代的瓷器很容易区分开。如汉代瓷器庄重典雅,唐代瓷器雄浑大气,明代瓷器的浓艳多姿,清代瓷器的繁缛富丽都有别于宋代瓷器的极简。宋瓷的极简植根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宋瓷至今不会过时,就好像中国的传统文化永远不过时一样。
三、釉色纯净
宋人的极简审美风格也反映在对釉色的选择上,纯净的釉色是宋人的不变追求。宋代瓷器釉色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北宋时期对青白釉的迷恋和南宋时期对绿色釉的狂热。也许宋代徽宗皇帝爱好道教,他提出“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标准,于是景德镇的湖田窑生产的青白瓷风靡天下。以宋徽宗被俘为转折,偏于一隅的南宋朝廷被苏杭的青山绿水迷住,以绿色为基调的釉色大受欢迎,龙泉青瓷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并烧造出令人惊叹的梅子青和粉青瓷器,绿色之梦终于又为南宋延续了一百多年,但梅子青和粉青瓷器却成为永恒的艺术品。
四、内涵丰富
宋人艺术修养高,情感丰富细腻。他们在制作瓷器时,一定会想办法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需求和审美情趣,使得宋瓷看似简单但内涵非常丰富。
一是包含对佛道的敬仰。北宋年初,统治集团一改后周毁佛的做法,对佛教加以扶持和利用,使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佛教庙宇遍及全国达4万多处。佛教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巩固了北宋政权。宋瓷造型极简,釉色纯净,不好雕饰符合禅宗精神而大受欢迎。北宋后期佛教庙宇经济因过度发达而与皇家经济产生了冲突,统治集团对佛教加以限制而改信道教,湖田窑的青白色是道教首选。
二是包含对自然的崇尚。宋代是个盛产大文豪的时代,王安石、苏轼、欧阳修、黄庭坚、辛弃疾、陆游、文天祥、李清照,他们的作品更是耳熟能详,可喜的是宋代官吏大部分是文人,都有很高精神追求,有时他们把山水景色看得比权力更重要,在他们政治失意被流放时,却能怡情自得,并创造出很多流芳百世的艺术精品。
三是包含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宋人喜欢青白瓷,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他们喜欢正直做人,清白为官。有很多学者羡慕宋代的政治环境,这得益于官吏们有较高的文化艺1术修养,有很多人在政治上是对手,但在生活上却是朋友,因政治相左而自请流放的官员不在少数,表现出了宋人很高的精神境界和政治品行。他们这些精神境界和1品行都能体现在对青白瓷的偏爱上。
汝窑在河南临汝,是北宋时期经营的官窑,所烧瓷器的釉色青绿发蓝,器表有细碎开片。1987年在河南宝丰清凉寺发现了宋代汝窑窑址。
钧窑在河南禹县八卦洞。钧瓷胎骨为羊肝色,釉厚不透明。其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釉色闻名于世。该窑还产多变的装饰釉色瓷。钧瓷有独特的乳浊釉,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瓷釉色中的红釉系铜的发色剂对后世的海棠红、宝石红、祭红、桃花片等色釉有巨大影响。钧瓷中的蓝色乳光釉可谓青瓷工艺中的创举。钧瓷还有一种“蚯蚓走泥纹”,具有独特艺术风格。
宋代官窑是北宋朝廷在开封经办的一处青瓷窑场。窑址目前尚未发现,产品流传下来的很少。官窑青瓷色泽青白如玉,釉质肥润晶莹,器表有较大开片。哥窑制瓷工匠,利用胎和釉在焙烧过程中收缩率的差别,使瓷器釉面呈现出疏密不等、大小不匀的裂纹(即开片)。
定窑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一带。曲阳宋时属定州,定窑因而得名。它是继承唐代邢窑的白瓷发展起来的。定窑以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色釉、绿釉、白釉剔花等瓷器。定窑白瓷胎薄质坚,釉色洁白莹润,因胎泥中含有大量氧化钛,所以定窑白瓷的釉色呈现出白中泛黄的颜色,且有泪痕。定窑白瓷造型美观,花纹装饰题材丰富,主要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和印花。
磁州窑是一处规模很大的民间瓷窑。窑址主要在今河北省磁县漳河两岸观台镇东艾口和冶子村附近。这里古代属磁州,磁州窑故而得名。其产品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特别是白地黑花瓷器,色调对比非常鲜明。器形以盘、碗、罐、瓶为主,还有瓷枕和玩具。瓷枕枕面常绘画出民间马戏图、小孩游戏图等,构图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窑,据有关记载,始烧瓷于南朝陈时期。唐代盛产白瓷。五代时期的白瓷烧制达到了较高水平。宋代景德年间在此设有官窑,器底多书“景德年制”的铭文,景德镇就此闻名。当时以产青白瓷(又称影青)为最著名。青白瓷的胎体致密洁白,釉质含铁元素较少,焙烧后的釉色白中泛青,釉薄质细,光泽晶莹。宋代所烧青白瓷的硬度、薄度和透明度都达到了现代硬瓷的各项标准。
从以上窑系情况看,北方的定窑、磁州窑影响深远。定窑以白色微黄的釉色取胜,并有名贵的“白定”、“黑定”、“紫定”等产品;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南方的景德镇瓷器发展到了新的水平,以产青白瓷为精。龙泉窑(哥、弟窑)是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中原的钧窑、西部地区的耀州窑都生产各具特色的名瓷。
宋代瓷器的造型既实用又美观,尤其是瓶类,运用了不同的曲线构成了外部轮廓线,十分优美。这些瓶体或修长优美,或短硕稳重。
宋瓷日用品中有些瓷枕颇有艺术特色。瓷枕最早见于隋代,唐代以后数量、样式增多。宋代磁州窑生产的瓷枕最为丰富多彩。其中“婴孩枕”、“虎枕”、“龙枕”、“童子荷叶枕”都造型生动,可供玩赏。宋代盛行孩儿枕,定窑白瓷、景德镇青白瓷及耀州窑都有孩儿枕传世,但姿态各异。景德镇及耀州窑孩儿枕的孩儿均作侧卧姿态,手持一荷叶,以荷叶为枕面,定窑孩儿枕作卧状,以孩儿背面作枕面,孩儿双目炯炯有神,头部两侧有两绺孩儿发,身穿丝织长袍,团花依稀可辨,下承以长圆形状榻,榻边饰以浮雕纹饰。
北宋官窑瓷的器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器类、二是文房用具类。礼器类,主要是严格按照宋徽宗推崇“新成礼器”的主导思想和观点,严格按照《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以仿古代青铜器为主,使其件件有典,达到“尚其象”“格神明”的艺术境界。
礼器类为朝廷所用,有瓶、尊、鼎、炉、觚、簋等非民间用品及款式文房用具类主要为笔筒、笔洗、笔架、水盂、水注等,笔洗的造型很多,有直口、撇口、葵口、侈口、花口、鼓钉寿桃、炫纹、兽头、等。
多种样式。真正符合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北宋官窑瓷将文房用具提升到令人惊叹的艺术高度。
北宋官窑瓷在原料选用上可以说是极其讲究和奢华,优质的原材料,要经过四季的风吹日晒,雨水、冰雪的浸润,到了春季自然软化,碾磨粉碎、过筛成粉、水积池澄,从中提炼瓷泥,反复揉搓,使之化为“绕指柔棉”。另外,还选用了上乘的翡翠、玛瑙等玉石磨粉入釉,使其釉质淳厚均润,肥若堆脂,纯净如水,莹润如玉,真正达到了“润、蓄、雅、净”的效果。
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古朴浑厚,而不失精巧俊秀,比例协调,曲线优美,形态恰到好处,多一分显肥少一分则瘦,高一分显莽矮一分则墩。北宋官窑瓷无不表现出宋徽宗的审美境界和文人气质,这是历朝历代所不能仿的。
北宋官窑瓷无精美的雕饰和艳丽的涂绘,唯以简单精炼的造型及梦幻般的釉色,浸俏着自然开裂的纹片,让所有的人感到迷人的魅力来自艺术,而创造艺术的人一定秉承着至高无上的追求。
北宋官窑瓷的釉色是宋徽宗所喜爱的青瓷,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黄等,窑变出深浅不同的青绿釉色,把青瓷所能表达的颜色完美的`表现出来。不但彰显着闲散淡远的自然美,又韵含中庸、温和的中国传统文化儒教思想。
北宋官窑瓷开片裂纹极富有神秘感,冷热膨胀后受力不一,裂纹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更重要的是所裂纹路还有层次感,最多开裂层可达七层之多。所开裂纹是由最外层及表层开始裂,大片裂纹即“龟背纹”是器物遇冷后产生的,由于外部环境的关系,膨炸的同时,浑浊的窑烟炝色入内形成人们所说的“铁线”。所谓的“金丝”,则是器物出窑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形成的。细小的开裂纹路呈黄色,那是多年氧化的表现。注意观察:“金丝是围绕着铁线展开 的”。这就是北宋官窑的特点之一“金丝铁线”。器物通身盛开,体现着一种大自然天地合一的美。
北宋官窑所选用的瓷土含铁量很高,这种含铁量高的胎体,遇到高温烧造时,器物的露胎处会形成一种黑紫的颜色,很像刷上的护胎釉,器物的口沿处施釉烧造过程中微有下垂,致使内胎外露,产生出“紫口”特征。而足底无釉处则成为黑红色表层,称之为“铁足”。因此,“紫口铁足”,是北宋官窑瓷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胎质细腻,胎体厚重,施釉层多,显得釉肥胎厚,有垂釉现象,刀修圈足不是那么精细,很像不规则的泥鳅背。
北宋官窑瓷的更重要的特征,也是人们鉴别北宋官窑瓷的法宝:即器物本身烧造时,堆积成很多乳沫状的气泡,有的气泡破了,形成了空洞,经过长期自然氧化,特别是经过八九百年的自然氧化后,用五十倍的放大镜发现破了的气泡空洞内是黑褐色的焦状体。而形成这种焦状态的自然氧化过程最少也得五百年以上。而明清两朝所仿制的宋官瓷的死亡气泡空洞,则是浅黄色的状态。那么,我得出一个结论:“时间越长,死亡气泡内的自然氧化颜色越深这是谁也仿造不了的”。
北宋官窑的总体艺术特征北宋官瓷外观的总体艺术特征可概括为: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釉面莹莹冰片极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红如铁。作品观之神韵内蕴、质朴无华,不独无什么精美雕饰和装饰,也更无什么艳彩涂绘,其完全凭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纹片之美抵达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清乾隆帝为北宋官瓷所赋诗句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 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
北宋官窑瓷器器形
北宋官瓷当时作为国家礼器的创制,其造型通常以仿青铜器为主,是当年宋徽宗“新成礼器” 的一部分,以徽宗诏敕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也即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作品件件有典,禀赋深义,加上徽宗本人艺术王者的身份和爱好,故北宋官瓷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器,主要为朝廷所用,代表作品有瓶、尊、鼎、炉、觚、盘等器形二是文房用具,此与徽宗个人的喜爱密切相关,也主要供徽宗个人使用,代表作品主要为“文房四宝”,其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列,主要在于北宋官瓷笔洗的造型千变万化,计有直口、荷口、葵口、寿桃、弦纹、兽头、兽耳等多种样式,器形可谓琳琅满目,无有穷尽,充分体现了徽宗的文化智慧和创造。
釉色
北宋官瓷对釉色的追求与完善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其釉质肥厚,瓷无修饰,主要以釉色之美、纹裂之俏,去追求艺术上至高至上的大境界。常见有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黄等釉色,且以粉青为上。明学者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始编纂,兼收百科,重在溯源的《辞源》第二册“官窑”栏也道:“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大观间京师置窑烧瓷。胎骨有白、灰、红之分。其土取自汴东阳翟,淘炼极精。釉色有天青、翠青、月下白、大绿。粉青为上,淡白次之”。
釉质
由于北宋官瓷在原料选用、色调调配上甚为讲究,尤其在原料选用上,可以说是穷其奢华,不惜代价,添加有品质上乘的翡翠、玛瑙等玉粉入釉,这也自然成为注重烧制成本的民间窑口和其它窑口不能仿造到位主要原因。在烧制过程中,按器形的要求,北宋官窑对汝窑的支烧法加以改进,增添了垫、支垫结合的烧法,器物受力更均匀,使得胎骨也更坚挺,从而为釉质更趋淳厚、匀润创造了条件,真正达到了肥若堆脂,抚之如缎似玉的,攥之仿佛出油的艺术效果。
开片
北宋官瓷釉面的开片,得益于其独到的工艺,所开片纹极富节奏感,如水波粼粼,晶莹剔透,开片不仅流畅,且小器也可开龟背大片,纹如鳝血,产生出令人惊叹的纹裂美。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著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也有学者认为北宋官瓷的鳝血纹为上品,如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就说“(官瓷)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紫口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