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纯银镶嵌瓷器上
一种陶瓷工件上镶嵌银饰的工艺,首先分别在陶瓷工件表面加工出一镶嵌孔和在银饰上加工出与镶嵌孔匹配的连接柱,然后将银饰的连接柱置入镶嵌孔中将其与陶瓷工件结合,陶瓷工件上加工镶嵌孔的操作为:先对陶瓷工件表面进行金属化预处理后再加工镶嵌孔,并在镶嵌孔内壁粘结一层银质连接基体;陶瓷工件与银饰的结合操作如下:在连接柱外表面及镶嵌孔内壁均匀涂敷一层硼砂,然后将银饰的连接柱置入镶嵌孔中心,并在连接柱与镶嵌孔的间隙中填充银焊料至银饰不再松动,最后在还原性或惰性气氛的电炉中进行钎焊,使银饰与陶瓷工件紧密结合为一体。本发明所述的工艺将陶瓷工件与银饰紧牢固结合为一体,结合强度高,工艺精简,适合推广应用。
这种工艺是在铜器表面錾刻出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最后通过锤击、打磨形成光洁辉煌的镶嵌纹饰。这种技法与中国先秦时代青铜器装饰上常用的金银错装饰如出一辙。镶嵌技艺的逐渐成熟与不断推广,使得器皿表面的装饰主题和风格更趋丰富多彩、灵活。此类作品的设计深受波斯萨珊朝艺术风格的影响,表面纹饰上最常用的是由半抽象的卷草纹和装饰性文字所构成的典型的阿拉伯图案,但有时也无视教规的约束,而采用各种珍禽异兽、神灵鬼怪、历史人物,甚至宫廷宴乐、杂耍游戏等风俗性场面作为装饰。
北宋到南宋末,宫廷内府和南北方的官、民工匠,对那些精美的盘、碗、盏、罐等器物露胎芒口部位用金.银.铜.镶口装饰器物,故宫博物院有两件北宋定窑碗就是扣金工艺。据说最早发明扣金工艺是五代时期的越窑,没见到实物,有待考证。
带银的黑陶工艺不仅可以增加黑陶的美观度,还可以增加黑陶的实用性。银粉或银箔的添加可以增加黑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使得黑陶更加耐用。此外,银粉或银箔还可以增强黑陶的导热性和导电性,使得黑陶可以用于制作一些特殊的器具和装饰品。
带银的黑陶工艺需要选择高质量的黑陶原料和银粉或银箔,并且需要在制作过程中掌握好燃烧温度和时间等关键参数。只有在严格控制制作过程的前提下,才能制作出质量上乘的带银黑陶产品。
总之,带银的黑陶工艺是一项非常有特色和实用性的工艺,可以为黑陶制品增添更多的美感和实用性。
1,金银镶嵌的材质变化,古代金银镶嵌的工艺都是用于青铜器上,因为青铜器的硬度比较大,金银比较软更容易镶嵌到铁器上,而林老师是在质地比较软的银上做镶嵌,不仅增加了镶嵌的难度,同时也是对工艺上的一个创新。
2,壶身薄,工艺精细。器皿都是通过不断的锻打运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银器锻制技艺,使壶身锤打到只有80丝厚,不仅要在这么薄的壶身做镶嵌,更要錾出肌理纹饰变化,所以难度更高,稍微力度没掌握好,壶身就会錾破。
3,多种工艺相结合,更具有层次的工艺之美,每件作品都是将传统的几种错金银工艺,根据不同的图案,相互结合运用,使画面更生动。同时有些作品还与大漆相互结合创新,增加了器皿的实用性,起到隔热装饰等作用。 看完我们林陵祥老师金银错工艺的介绍再看看金银错工艺的起源 金银错工艺是中国古代汉族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但它出现比较晚,大概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它一出现,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流行,考古发现战国汉代的金银错青铜器以千百计。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于中国的青铜时代来说,它只不过是一抹绚丽的晚霞。
无论古代说的“金银错”,还是今天说的“错金银”,金银二字容易明白,但“错”字对一般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
汉字是世界上含义最丰富的文字,而“错”字又比一般汉字的含义,还要丰富得多。据《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书的解释,它至少有十多种不同的含义。但是,我们这里说的是金银错,这个“错”字,就必须和金银联系起来才能说清楚同时,还要以金银错流行的那个时代的人对错字解释为准,否则,上下数千年,海阔天空地谈论,那就会“月迷津渡,雾失楼台”,什么都不用说了。
汉代是我国金银错工艺最盛行的年代,那个时期人们是怎样说的呢?汉代有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学问家许慎,他编了一部叫《说文解字》的大字典,该书对“错”字,只有一种解释:“错,金涂也,从金,声”。
X
62738阅读 / 0回复来自: 时尚
蓓蓓Lv.2 注册会员
2021-7-13 16:04:03
925银镶嵌是什么意思
925银镶嵌是指使用纯度为92.5%的银制品以镶嵌的手法与其它材质进行结合形成新的饰品或工艺品。由于纯银的特殊组成和构成成分,具有质地较软和易变性的特性,所以大多使用925银作为代替,由于添加了其他金属的成分,可以使其质地变硬,同时更容易塑性,可以用其制作造型夸张或者较为复杂的款式,并在造型上镶嵌其它品类的宝石。925银是指含银92.5%的银,在国际上被承认为纯银,也是国际上做银饰品的国际标准银。自1851年蒂芬尼推出第一套含银千分之九百二十五的银器后,925银便成为市场中银饰的主力,由于加入了7.5%的铜或合金,银的硬度和光泽都有所改善。大多银饰品都在银饰外层用先进的电镀工艺镀了一层真白金,一方面使银饰看上去更加熠熠生辉,一方面也使得银饰有更强的抗氧化性,不易变色。
铸造方法来自青铜工艺,唐代以后,在金银饰上运用便越来越少。錾刻要使用
得各种形状的钢制錾子,将纹饰錾刻在坯料表面或背面。錾花工艺有阳錾、阴錾、平整
镂空型等数种。云南银饰的明代传世品中,有相当部分是浇铸、錾刻结合制成的。
二、锤錾为主,錾刻、镌镂为辅
云南银饰中此种最多。有的是从成形到纹饰都全用锤錾,有的是锤錾之后焊接成
形,有的是锤錾之后以银环银链缀成整件饰品。有的银饰造型属立雕、圆雕、也是锤錾后
再焊接成的,细部刻画以錾刻和镌镂完成。
三、花丝工艺加镶嵌、点翠或珐琅
用银丝编织、堆垒、掐花、攒焊,做成各种平面或立体的图案纹饰,统称为花丝
工艺。它可以用较少银料制成较大体积的饰品,并且十分精致玲珑。往往同时使用镶嵌、
镏金、点翠或珐琅等工艺。清代云南银饰中有许多这种类型的饰品。
歌德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