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柴窑瓷器怎么好,有什么特色

害羞的板栗
纯情的黑猫
2023-03-29 18:15:28

柴窑瓷器怎么好,有什么特色?

最佳答案
忧心的玉米
闪闪的戒指
2025-09-02 08:44:58

柴窑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

柴窑是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所烧,出自当时的河南郑州,五代时期,郑州辖管城、新郑、荥阳等7县。那里本来就适合做陶器,又因为当时世宗姓柴,故名。当时亦称御窑,从宋朝开始改称柴窑。

柴荣规定,烧制出来的合格钧瓷只允许在宫廷里使用,残次品全部当场毁掉,不准流入民间,以致现在那里还到处留有残渣碎片。

扩展资料:

郑州市新密月台原名“阳子台”,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弭邑城,当地盛产煤炭、铝石、黏土、石灰岩、玉石和翡翠石,黏土和翡翠石是烧制钧瓷的上乘原料。月台村依嵩山支脉傍洧水,生长着大片的桑树林,桑树是烧制钧瓷的好燃料。

这一切,使这里具备了烧制钧瓷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唐朝时候起,这里就开始烧制钧瓷。到了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在此建立了专门烧制皇宫钧瓷用品的官窑群。 时柴荣的弟弟柴贵是虢州防御使,将月台交他管辖,柴荣命柴贵监管钧瓷的烧制,烧制钧瓷的窑就叫做“钧瓷柴窑”。

为了保证质量,柴贵调集民间最优秀的匠师和艺术师,精心设计,严格配方,不断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性地在釉泥中掺入玛瑙、翠玉、黄金等原料,集科学配方、火候控制、流畅线条、图案造型、时代风尚和人的灵魂感悟于一身。

最新回答
听话的画板
传统的项链
2025-09-02 08:44:58

柴窑瓷器判断标准:第一,符合柴窑特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薄如纸指釉层,青如天指青色系列如天蓝、天青、粉青、影青、月白、豆青诸色。第二,用排除法,判断此瓷器不是其他窑口。第三,瓷器来历,地下出土、宫廷藏品、世代家传。 柴窑窑口:柴窑在河南郑州之中牟柴窑村,新密柴窑村,管城东西大街。根据《中国台湾网》 (2006年05月08日)一文南水北调文物调查:东虢国和黄帝的诱惑 报道,柴窑遗址位于中牟境内,据记载为后周时所建,专为皇室烧造贡品。柴窑和钧窑关系极为密切。相传钧窑原为柴窑故有工匠所组成,而且钧窑与后周显德时在郑州设立的柴窑相距不远。位于中牟境内柴窑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柴窑的真相是个很好的机会。 新密发现大规模古遗址报道 ,新密市文物普查队在牛店镇月寨村柴窑自然村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大面积的古窑址,采集了一些瓷片,确认这是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遗址,为探索我国历史上的柴窑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根据20世纪90年代在郑州管城东西大街的考古发现,发掘出大量窑炉、窑具、青瓷片、青瓷器,出土瓷器在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储存,考古证实管城为柴窑遗址之一。郭葆昌《瓷器概说》对柴窑器介绍道:"柴窑在今河南郑县。 一,国家馆藏,清宫内府曾有收藏的记载。据《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一书有四首咏柴窑器的:《咏柴窑碗》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咏柴窑枕》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春天明镜开。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咏柴窑如意瓷枕》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从这几首咏柴窑器的诗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赏到柴窑器物,他还亲自睡过柴窑如意枕。否则,他老先生不会有"睡醒总如意"的感受。据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传说蒋介石出逃台湾,把故宫内藏的柴窑器带走了。 二,根据清代《国学导航- 香祖笔记》 ●卷五记载,一贵人买得柴窑碗一枚,其色正碧,流光四照,价馀百金。始忆陆鲁望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谓妙于形容。 三,上海博物馆和北京近来发现有两件柴窑器。上海博物馆有件产于五代的"白瓷镂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镇产品,又非定窑产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专家对此碗认定为五代时产品,为北方瓷,既非定窑产品也非景德镇产品。 四,根据《传记文学》2007年8期记载, 觯斋藏瓷是先生为故宫抢救的又一批重要文物。郭宝昌,字世五,号觯斋,古玩铺学徒出身,后为袁世凯管总务,是著名的瓷器鉴定家和收藏家。1935年郭氏逝世后,藏瓷为其子女郭昭俊等数人所有。1945年9月在先生将离重庆前,马衡对先生提到郭瓷是一批重要文物,到北京后可与郭家谈一谈,最好不要让它散掉,将来归公家收藏才好。到京后,先生找到郭昭俊与他协商。因郭瓷不是敌伪资产,除收购外,别无他法。郭昭俊同意由公家收购,唯收购经费无着。先生只好去拜谒前辈朱桂辛(启钤)先生请示杨铜、郭瓷两项如何办理。正在无法进展之时,一天忽接到桂老电话,命前往,告知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将来桂老家,命先生赶快把办理杨铜、郭瓷多方受阻的经过,写成“节略”,等宋来时当面呈交。宋看过“节略”后,表示马上由他去办。朱氏又请最熟悉郭家情况的中南银行经理张重威从中协调。1946年2月24日,觯斋藏瓷由宋批准出资收购,从郭家运到故宫,存入延禧宫库房。这批郭氏藏瓷时间跨度大、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了中国陶瓷史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不但有很多精美的宋瓷,还有故宫藏品中罕见的乾隆粉彩仿古铜彩牺耳尊。瓷器共计四百二十二件,包括:后周柴窑瓶一件、唐昌南窑宫碗一件、唐邢窑三件、宋景德镇窑十件、宋钧窑九件、宋东窑八件、宋汝窑四件、宋官窑三件、南宋官窑四件、宋龙泉窑八件、宋哥窑六件、宋定窑十一件、宋建安窑三件、宋建阳窑五件、宋河南窑一件、宋磁州窑一件、南宋吉州窑九件、南宋广窑五件、金宿州窑三件、元临川窑二件、元枢府窑五件、元景德镇窑一件、元钧窑天青窑二件、元龙泉窑二件、明钧窑三件、明景德镇窑十一件、明处州窑一件、明德化窑五件、明洪武窑二件、明永乐窑九件、明宣德窑二十七件、明厂官窑八件、明成化窑二十九件、明弘治窑二件、明正德窑九件、明嘉靖窑五件、明隆庆窑一件、明万历窑二件以及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大量瓷器。 五,根据《大河网—河南日报》一文网友呼吁拯救柴瓷报道,炎黄文化博物馆馆长张杨带到大河网视频直播间的两件五代青瓷。嘉宾张杨谈柴瓷:第一,一定要是五代的器形。五代虽然在唐和宋之间,但是五代的器形和唐宋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碗类。第二,一定得是在郑州烧制的。第三,东西一定要精美。碗是菱口,有的是花口,有出筋,有瓜棱,有的碗底还有支钉。第四,一定是青色,或天青,或青绿。 嘉宾张杨认为:五代耀州一说有一定的参考性,因为五代之后,部分柴窑的工匠跑到了耀州,比照他们心目中的柴瓷来做青瓷。它完全是模仿柴窑,虽然器形上和柴窑有些相似,但在其他方面,比如说胎和釉,和柴窑是完全不一样的。至于说影青,就更不对了。因为影青是从北宋才开始有,不是五代的东西。再说,它是南方瓷,不是郑州产。因此,它不可能是柴窑。 嘉宾葛天才谈到:我收集了200多片郑州出土的有柴瓷特征的碎片。在郑州紫荆山路西、东大街路北一带收集到一些窑具和没有烧透的瓷片。据当时发现者说,这个窑当时呈“8”字形,窑口朝向东南方。用研究者的说法,应该叫葫芦窑,多给官方烧制陶瓷用品。由此推断,柴窑应该是在郑州。 六,根据《焦点网谈》报道,郑州老收藏家展示的柴窑瓷,第一个叫“天青釉喇叭形斛”,和那件日本学者展示的“青百合花瓶”(见焦点网谈3月19日报道)很相像,只是瓶颈比日本那件短些。 最老收藏家得意的,是他收藏的两个觯。这两个觯一个底部刻着一个“周”字,一个刻着“宋”字。两觯大小、纹饰、釉色几乎一样,只是后者的顶端多一道玄纹,颜色更加鲜亮。老者介绍说,觯是古时帝王祭天时使用的礼器,只有帝王一人可以举觯洒酒祭天。底部刻有“周”字的当是后周郭威、柴荣两个皇帝先后用过的祭天器物;底部刻有行书“宋”字的当是北宋皇帝赵匡胤、赵光义等用过的祭天器物。这两个觯都是孤品。 七,根据《新华日报》报道,日本一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学者去年10月在北京称,日本发现了绝迹千年的中国古代名窑柴窑瓷器。 64岁的日本伊豆高原艺术馆馆长对中如云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保护座谈会”上,播放了他带来的《雨过青天觚——古窑至宝?千年之旅》资料片,画面中的一件中国古代瓷器——青百合花瓶令在场的中国文物界人士大开眼界。 据北京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对中如云先生新著《至宝 千年之旅——发现绝迹千年的柴窑》介绍,9年前从日本一个茶具店发现的这件青百合花瓶是一件蓝色陶瓷器,高290毫米,呈喇叭状的开口直径167毫米,底座直径105毫米,瓷器釉面如油般光泽,瓶口留下了30多处修补过的痕迹。无论形状,还是大小,都像一只适合摆放在桌子上的花瓶。 30年前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物的对中如云说,青百合花瓶是出自“后周的官窑”。根据牛津大学“热发光法”测定的结果,青百合花瓶烧制的年代为700年至1100年之前。他认为,青百合花瓶具备历史文献记载的柴窑特征,且修补的痕迹可推断到四五百年前。“虽然不能肯定它就是柴窑,但也没有证据予以否定”。 八,据《大公网讯》报道,大连市民刘志国家中有一套曾在箱中尘封了七八十年的瓷壶,他认为这是五代时期柴窑的古瓷。如果确实如此,它将是现存的唯一一件柴窑瓷器,将填补中国青瓷史实物的空白。刘志国称,「有人曾出价1200万元买回去收藏,但我没有同意。」 据《新商报》报道,这套瓷壶分瓷壶和瓷碗两部分,瓷质光泽细腻,瓷壶为「小口长流」,壶体为六瓣瓜棱形,壶柄弯曲带式,壶盖直颈、盖顶上有一尊卧式坐狮;瓷碗为花口,造型酷似一株莲花包蕾,花瓣间刻画著蝶形如意纹饰,十分精美。另外,令人称奇的是,每片莲瓣,在灯光映照下,都象是一个虔诚打坐的佛家弟子。 刘志国介绍了这套瓷壶的来历:他小时候,家中仓库里有一个红木箱子,里面有不少瓷器。「当时,谁也没把那些瓷器当回事,我和小伙伴经常拿那些瓷器去过家家玩,因此,大部分瓷器稀里胡涂地损毁了,现在包括这套瓷壶在内,只剩下七八件了。」后来,刘志国的母亲说,那箱瓷器是他父亲从故人手里得到的赠物。 九,根据《海峡都市报》报道,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林仁贵以收藏唐宋五大宫窑瓷器著名,他手里拥有了几乎绝迹的唐青花、唐五代柴窑瓷器。除了沉香木龙床,他还收藏了7张清代海南黄花梨龙床。另外,在河南省开封(五代后周京都)和濮阳(五代后周柴荣的澶州节度使府)发现有柴窑瓷器。 北京、上海专家针对北京上海藏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两件器物同为五代时产品。二、两件器物均为五代时精美白瓷。三、同为豆绿色。四、同为黄土胎。五、釉汁很薄。六、声如磬,从白釉碗上可以听到。七、从瓷化程度看,同现代瓷没有差别,这在1000多年前非一般窑可以做到。 综合分析,上海博物馆的"白釉枕"其品质应在当时景德镇和定窑之上。加上北京"白釉碗"的佐证,可以断定:除柴窑外,不可能有别的窑口能烧出如此精美的器物。由此,可以断定"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应为柴窑产品。从而解开中国柴窑史的千古之谜。

寂寞的飞机
唠叨的小熊猫
2025-09-02 08:44:58
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据记载,柴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河南郑州。 郑州下属新密市牛店镇有个月台行政村,离市区20多公里,农历每月单日有集。“月台”原来叫“阳子台”,还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属下弭邑城,后来才改名为“月台”,并且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关。2008年8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将月台“唐宋瓷窑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藏品出手本不易,渠道选择需警惕。我司主要负责藏品甄选,藏品认可后对接国内各大一线拍卖行推荐参拍,成交后佣金较高。这里不直接收购,也不会通过图片给您藏品估高价。藏品价格根据市场综合而定!合作我们坦诚相待,不愿阿谀奉承!望广大收藏爱好者摆正心态。藏品想送拍一线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可询,详情(YI,LIU,LIU,3)。8yi漆,ba,O七三 。

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作精美光彩绝伦,是当时诸多窑中最佳的

要认识真正的柴窑器物, 必须先要正确解读历代文献对它的描述。有关柴窑文献的记载, 自宋代至民国皆有出现, 现按历史的顺序, 在忠于原意的基础上作一一解释以及中肯评述如下:

1. 北宋大史学家欧阳修的《归田录》 :“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腴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

注解   :

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   :   柴窑颜色并非简单的天青色,   是雨正在过去,   天空露出青白这一时刻的云的颜色。

汝窑磁较似   :   汝窑瓷器比较相似。

官局造无私   :   只能造,   民间不能制造,也就是柴窑为皇室用品,   受监控,   因此可以推断其外观包括釉、色、型、大小等都非等闲,具有艺术性,   非一般民窑瓷器可比。

粉翠胎金洁   :   颜色泛红,   也泛绿,   胎质金属般坚硬结实。粉,作泛红解。翠,作泛绿解。金,作金属般解,   非指黄金。洁,通假字“结”,作结实解。

华腴光暗滋   :   华,   花也,   指纹式华丽,   腴指釉汁肥润。光,   指亮度。暗,有暗沉之意。

旨弹声戛玉   :   用手指弹一下,   象弹在玉上面,   声音清脆悦耳。

2. 明代曹昭在洪武年间撰写,明中期由王佐增补的《格古要论》记载 :“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柴世宗姓柴氏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不见。”

注解:

天青色 : 青天般的颜色, 宋朝尚青, 蓝和绿都概括为青。

滋润细腻 : 釉水很润, 器型很精细。

有细纹 : 存在细裂纹, 就是开片。

多是粗黄土足 : 露胎的底足相对较粗糙,如黄土一般,但并不指底足呈黄色。

近世不见 : 指当时非常罕见。

3. 明代文献黄一正的《事物绀珠》记 : “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或云柴世宗时始进御,今不可得。”

注解:

制精色异 : 型制很精致, 颜色很奇异, 但无法说得出是那种颜色, 只能用一“异”字来形容。

为诸窑之冠 : 其他窑出品与其比较, 无法企及。

始进御 : 有皇家专用之意。

今不可得 : 非常难得, 罕有。

4. 明代黄一正的《事物绀珠》记载:“柴窑制精,釉色与一般瓷器的绿、黄等诸色不同,位居诸窑之‘冠’。”

注解:

指明柴窑器型制精致,颜色偏向于绿和黄,但与一般瓷器的绿、黄及其他颜色又不同,其他窑的精美比不上它。

5. 明张应文的《清秘藏》记 :“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又曹明仲云:“‘柴窑足多黄土’,未知然否。”

注解:

柴不可得矣 : 柴窑器在明代已经不容易能找到了。

闻其制云 : 只能是听闻, 没看到实物。

青如天 : 颜色如青天般。

明如镜 : 釉水明亮有如镜子一般。

薄如纸 : 器物很薄, 如纸片一般, 这里有说是器物本身的胎非常薄,也有单说它的釉很薄。

声如馨 : 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如罄一样。

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 : 对手上残器的厚薄与传闻的“薄如纸”比较感觉差异很大, 提出疑问。

评述:

I. 柴窑器物本就不轻易得到, 原文作者只是对其手上看到的仅有的残器实物在“色、釉、胎、声”四方面进行对比描述而矣, 且感觉与传闻有出入。

II. “青如天”一说: 宋瓷尚青, 凡绿、蓝都以青来概括, 柴、汝、哥、龙泉、东窑均主青色, 简单地以此三字来形容柴窑器物的颜色, 又如何体现出其”诸窑之冠”呢? 而”雨过天青”与“青如天”的描述却又不尽相同, 两者差别非常大。因此现代人不应该以简单的天蓝色来理解和确定真正柴窑器物的颜色。

III. “明如镜”一说: 在宋代, 玻璃釉已经出现, 在施釉比较薄的时候,就产生明亮如镜的效果, 且开小片,也可因此推断柴窑器施有薄玻璃釉, 带有开小片。

IV. “薄如纸”一说: 有说是描述胎的厚薄, 但应该对不同的器物, 其胎应有不同的厚度, 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实用器而言, 薄胎一说在逻辑上并不适合,例如清乾隆诗提及的柴窑枕, 若其真的胎薄如纸, 又如何能做枕呢?另一说是描述釉汁的厚薄, 与前述的“明如镜”互相辉映,这解释较合理,又例如清乾隆诗提及的柴窑碗,就提到其釉水很薄很罕见。这也说明柴窑器物不轻易制作, 也就是要制成的成本很大, 所花的时间要长, 难度大, 民窑不可能大批量生产, 只有皇家不惜工本才有可能完成,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它是御用器物, 乃柴世宗皇帝时期所创烧。

6. 古代文人笔记小说, 明谢肇淛的《五杂俎》中第一部记载 : “所司清其色”和柴世宗“御批”的古文献。书中记有:“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清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注解:

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 : 指出明代时能得到碎片,都价比黄金。

盖色既鲜碧 : 整件器物的颜色鲜亮, 象碧玉一般。这里要注意古代的玉与现代所讲的玉在外观上有非常大的区别。

而质复莹薄 : 釉质晶莹, 很纤薄. 这是以碎片来观察才能看到其釉胎结合的真正面貌。要注意,这里的“质”只有以釉质解释才能与“莹”相呼应,莹,光亮也,而不是指胎质。

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 : 全品柴窑器物在当时已经很难见到了。

所司清其色 : 臣下请求世宗对器物颜色作批示。这里应该是先有器物, 而后对其作批示, 而不应该更不可能先作批示, 再造器物。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解析如下:

雨:这里指器物表面的气泡, 给人有正在下雨的感觉。

雨过天青: 正在下雨, 而雨云将要过去, 天将要露出青白色时刻的状态, 这时的颜色带有暗灰, 灰白等的过度色,而非指单一的天蓝色, 突出“正在过”的时刻的情景, 带有动态之意。近看见“雨”, 远观见“青”。

云:天上的云。

破:破裂, 开裂。在这已经揭示出器物带有开片纹。

处:处所, 作“...的地方”解。

雨过天青云破处 : 正在下雨, 在雨云将要过去, 天空露出青白这一时刻的云的状态, 出现开片, 且在开片的地方。此句揭示出器物带如“雨”般的气泡, 颜色为下雨即将结束时天空的过度颜色, 器物带开片。

者:通假字赭, 指赭色。

者般颜色 : 象赭一般的颜色, 但并非纯赭色。

作:作...的状态。

将:将要。

来:过来, 来临, 有“动”的意思。

者般颜色作将来: 象赭一般的颜色作将要来临之状。此句揭示出器物颜色的过度状态。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 正在下雨, 在雨云将要过去, 天空露白这一时刻的云霞的状态, 出现开片, 且在开片的地方, 象赭一般的颜色作将要来临之状。

评述:

柴世宗对柴窑的御批, 揭示出:

I.   柴窑的主色调并非单一的, 而是带有过度性的暗灰黑转青白的颜色,类似于天空正下雨而将要结束时的颜色。远观近看都给人不同的天空的感觉。

II.   带有大量气泡, 让人有“雨”的感觉。

III.   带有开片。

IV.   带有赭一样的颜色。

V.   给人予动态的感觉, 有“过”和“来”的意思, 也就是带有动感与立体感。

VI.   先有器物, 才作批示。窑工造出来以后, 给世宗作评价。而并非柴世宗事先提出要求, 然后人们才去造, 这种说法并不现实, 只是臆测。

VII.   柴窑器乃皇家用瓷, 其外观必定精致,而其精致一定表现在器型、釉、胎、艺术性等方面有过人之处,而非粗漏的民窑器可比。

VIII.   宋人尚雅, 柴窑器作为皇家用瓷, 必定会给人很雅致的享受, 而非粗犷的感觉。

VX.   柴世宗御批所描述的文字, 既然是柴窑的创始人, 就具有权威性,是最早,最直接, 最具体细致对柴窑的评述,其余的文字记载, 只是对柴窑的进一步说明。

7. 明代谷应泰在天启年间刊行的《博物要览》记载:“昔人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柴则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薄磁,而《格古要论》云,柴窑足多黄土,何相悬也。”

注解 : 明代谷应泰在《博物要览》指出古人对柴窑型制描述不一, 是胎薄瓷, 但《格古要论》却讲柴窑底足为黄土, 一精一粗, 相差很悬殊。谷应泰并未见过真正的柴窑器物, 因此提出疑问。

总结 :

基于以上各个古文献对柴窑器物的各种描述, 现总结出真正的柴窑器物其大致如下 :

1. 柴窑为御用品, 形制古朴雅致, 极其罕见. 各窑的出品与其无法比拟。

2. 颜色难以具体地形容, 有如天空正在下雨而雨云正要过去, 露出青白这一时刻的云的状态的颜色, 且带点赭色等, 又兼有绿不绿, 黄不黄的, 又似乎泛红与泛绿, 有些呈现天青色为主色调, 也包含虾青,豆青, 豆绿等色, 又有如古玉和斑驳的翡翠一般, 又有如的外壳, 一片一片的暗赭色,又有的大部分暗色的, 没有青色的, 总体看颜色偏暗. 只能以“异”来形容其所带的颜色。

3. 釉汁非常出众, 很润泽, 亮丽夺目, 光可照人, 推断其施有薄薄的玻璃釉。

4. 胎骨厚薄适中且坚硬, 但不粗漏。

5. 釉面带细小的开片纹。

6. 口沿为紫铜色。

7. 底足露胎, 偏土性,且显露黄土色, 胎土白中带灰。

8.  纹式有如一块块石头在流动一般, 带有动感, 层次感, 易令人产生遐想。

9. 表面满布肉眼可见的气泡, 给人有“雨”的感觉。

10.   远观近看都给人以不同时刻的天空的感觉。

征集范围:

中国书画:历代名人字画精品,岭南名人书画、海派画家及当代书画精品

中国陶瓷:历代陶瓷精品,以元、明、清官窑为主,宋瓷为佳;

翡翠玉器:明清玉、高古玉、近现代玉器,要求玉质佳、雕工巧、皮色好为佳;

杂项精品:历代名家文房用品、紫砂、印章、牙雕、砚台、古籍善本、古典家俱、金银器等;

笨笨的小懒猪
无限的纸鹤
2025-09-02 08:44:58
柴窑瓷器被誉为“天下第一美瓷”,其拥有“色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征。

“色如天”现在的人们喜欢将天空的颜色说成是天蓝色,但是在古时候,人们将其说成天青色。后周皇帝柴荣将柴窑瓷器的青色形容为“雨过天晴破处”,强调瓷器的颜色犹 如雨过天晴后的天青色,没有尘埃,非常美丽。

“明如镜”现在人们使用的都是使用了水银涂层制成的镜子,而古时候,我国人们流行使用铜镜,镜子作用是能照出人的面部五官,用这来I型那个荣柴窑,即柴窑瓷器也能照 出人面,从侧面说明了柴窑高超的制瓷工艺。

“薄如纸”五代时期,耀州窑已经能生产胎质非常薄的单色釉瓷了,柴窑就是继承和发扬了耀州窑的这一传统,制成的瓷器胎壁厚薄和器件大小成正比,“薄如纸”或许是当 时人们制造柴窑的一种理想状态,用它来形容柴窑,应该是一种夸张手法,重点是想要让阅读的人了解到柴窑瓷器分量轻,拿在手里就像拿着一张纸一样。

“声如磬”柴窑瓷器胎质坚硬,但是用泥土做成的胎体和天然石磬还是有差别的,“声如謦”形容敲击柴窑瓷器发出的声音,意在强调在众多同类瓷器中,柴窑瓷器发出的声 音最出类拔萃。但是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当时人们制作柴窑瓷器应该瓷胎原材中加入了一些其他成分,不然“声如謦”也属夸张说法了。谢谢

烂漫的钢笔
清脆的铅笔
2025-09-02 08:44:58
柴窑?

你说的是瓷器吧?在这里提问?晕

柴窑:

窑址迄今未发现。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

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对其形质,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但均属传闻,未见实物。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概括之。

柴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 后因长期未见其窑址,以钧窑代替了其宋五大名窑的位置。

周世宗帝柴荣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以象征未来国运如雨过天青。

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涂釉的底部呈现瓷胚本来的粗黄色。

清兰浦、郑廷桂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也说柴窑瓷:“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还说柴窑瓷久不可得,得到残件碎片,也当珍宝,用作服饰、帽饰;柴窑瓷片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

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论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绦环玩具,盖难得而贵重之也。 古人所言的"青如天",当指柴瓷的天青颜色。与汝窑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绿感,但比之唐、五代几个窑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颜色。"明如镜"当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质感,与唐、五代窑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镜即此。"薄如纸",当是形容器物目测手拿时感到极轻薄。五代青瓷中薄厚不一,尝有极薄者仅达0.15厘米,比作纸,不为过。"声如磬",指类似古代玉石制的击打乐器"磬"的音响,但从另面反衬出柴瓷胎质与烧结温控极好。"足多粗黄土"一谈,历来众说不一,有待探讨。 我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在《古陶瓷鉴真》一书中写道:"文献中谈到景德镇早期瓷器,大都赋于色质如玉的赞美词句,如《景德镇陶录》对"陶窑"和"霍窑"有如下描述,唐武德时期陶玉和霍仲初运瓷器到关中地区,称为假玉器,两人所烧瓷器都进贡到宫廷。三十多年,从景德镇窑址调查,结合陕西地区唐墓出土瓷器,《景德镇陶录》上述记载得不到证实,半个世纪前国内外谈瓷的人对五代柴窑进行了一番考证。他们以张应文《清秘藏》书中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句描述为依据,考来考去,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只有景德镇青白瓷。因此迄今"柴窑"也仍然得不到解决。 综合上述文献记载,他们所谈的"陶窑"、"霍窑"和"柴窑"都是不存在的,是明、清两代文人把道听途说的不实之词与景德镇宋青白瓷联系一起,牵强附会演绎出来的。" 柴窑是否存在?我认为柴窑的存在是有充分的客观证据的。其理由如下: 1. 柴窑的存在,是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翔实的介绍。如明代洪武时曹昭的《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中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清梁同书的《古窑器考》中记载:"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清程哲的《窑器说》和清佚名《南窑笔记》对柴窑器都作了介绍。郭葆昌《瓷器概说》对柴窑器介绍道:"柴窑在今河南郑县。世宗本姓柴,故名柴窑。" 2. 柴窑的存在,清宫内府曾有收藏的记载。据《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一书有四首咏柴窑器的:《咏柴窑碗》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咏柴窑枕》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春天明镜开。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咏柴窑如意瓷枕》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从这几首咏柴窑器的诗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赏到柴窑器物,他还亲自睡过柴窑如意枕。否则,他老先生不会有"睡醒总如意"的感受。据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传说蒋介石出逃台湾,把故宫内藏的柴窑器带走了。 3. 上海博物馆和北京近来发现有两件柴窑器。上海博物馆有件产于五代的"白瓷镂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镇产品,又非定窑产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专家对此碗认定为五代时产品,为北方瓷,既非定窑产品也非景德镇产品。 综上所述,北京、上海专家得出相同结论:一、两件器物同为五代时产品。二、两件器物均为五代时精美白瓷。三、同为豆绿色。四、同为黄土胎。五、釉汁很薄。六、声如磬,从白釉碗上可以听到。七、从瓷化程度看,同现代瓷没有差别,这在1000多年前非一般窑可以做到。

爱听歌的小刺猬
独特的小鸽子
2025-09-02 08:44:58
柴窑,中国青瓷的最高境界。柴窑见,盛世现。一,活性的天青色。即使天空很澄净,颜色也不是固定的,时时都在产生细微的变化。柴窑瓷也是如此,颜色也不断细微地由浅至深再由深至浅的变化。浅淡时显青灰,有汝瓷味道,然后至天青色,颜色至深时显青蓝色,有梅子青的味道。异常美丽地 媚人眼。看上去颜色是活性的,新鲜的。而且时时都是如此。 好像万物都有生命,岩石也按晶格排列生长。柴窑瓷釉矿物晶格紧密细长,并且釉面闪亮细纹密布,排列整齐。就像人的皮肤布满会呼吸的毛孔。可能其矿物晶体仍然保持活性,与细小毛孔的吐故纳新,所以它的颜色虽不稳定,却是新鲜。每一眼看上去都是鲜活的,非常媚人。颜色是不是鲜活,是不是有变化,是判断柴窑瓷的主要依据。即使是釉面老化部分的结晶光斑,也呈活性的新鲜天青色。二,胎体是细密的黄土。看上去与普通黄土差不多,但很结实。为什么要用黄土?估计有胎釉有相互依赖的关系吧。三,做工非常精致。里外施釉,厚薄均匀,满釉挣钉烧。开片深又细,风格独特。连蚊子头般大小的细微开片,都讲究雌雄对称排列。柴窑瓷器美丽的天青色,每一眼看上去都是活的,新鲜的感觉。就如我们看天,看草,看树叶一样自然,时时的新鲜。要更加多地了解,需要长期关注新浪微博手机用户2932108265 将来会有更多收获。柴窑瓷器的真正拥有者在民间,深藏不露。任凭外面对柴窑的争论不休也难以心动。中国的艺术品至元代以后,就结束了原创,在前辈的基础上,明清两代向巧雅小资发展,且千篇一律,基本上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将来,我会把柴窑瓷的一些具体价值讲述出来,与大家分享。明代人曹昭只见过仿品,但我们今天却用他 的话作为评判范本。古代人所描述的制精色异是准确的描述。发张照片看看柴窑有多美,{这是普通相机在普通光线下拍摄}照片在百度空间

高高的龙猫
洁净的大侠
2025-09-02 08:44:58
柴窑是以五代时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之姓命名的窑口,是历史上著名的御窑。据明人曹昭写的《格古要论》记载,后周显德时(公元954——959年),世宗柴荣在郑州一带建立的,据说当窑建成后烧数窑不成,最后移到新郑以南才烧成功,当时制瓷工匠向皇帝请示烧造款式和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时,柴荣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于是工匠们便按照要求苦心设计、精心制作,终于烧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产品。烧出的瓷器滋润细腻、有细纹(即细小开片),技艺精绝,为当时诸窑之冠。只是柴窑的产品有限,瓷片又薄,所以传世的柴窑器很少见整器,大多为碎片,由于烧造时间短,很难得,曾有“片柴值千金”之说。较早记载见明宣德三年(1428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普》一书,“内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窑器皿”,后因柴窑只闻其名,不见传世品,也未发现窑址而很少提及。

柴窑瓷器为诸窑之冠,曾由资料记载描述:柴窑最贵,世不一见。柴窑烧制成本高、烧成率低,所以现存于世的柴窑次数量稀少。烧造一柴窑,需要近两千斤的松 木,成本高,二来柴窑烧造工艺要求非常高,少有疏忽烧造的柴窑就会出现意外,经济损失巨大,此外柴窑烧造对温度非常考究,温度偏高偏低都会影响瓷器质量 ,因此成品率低。更多请到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奋斗的巨人
快乐的曲奇
2025-09-02 08:44:58

我就有一件珍藏:柴窑三足五蝠人物龙纹鸟耳瓶《尚食局》款,高24.5公分,口9公分,底足7公分;体轻如纸,胎厚约1毫米多点,天青色上浓下淡、细丝开纹片、并且还有新开片纹,釉质滋润细腻、镂空一老一少戏龙图,底足上镂空五只蝙蝠,上部两只鸟耳,镂空内有到底里瓶,似铁足,足刮开黑呈黄色土。

唠叨的咖啡
潇洒的鱼
2025-09-02 08:44:58
侃柴(1):柴窑存世有几多?

柴窑位居我国古代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是古瓷爱好者与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至宝。然而,这个至宝却像梦中花,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回忆和遐想,因为在全世界的博物馆里没有她的倩影,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图库中也觅不到她的踪迹。

柴窑瓷真的不存于世吗?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这说明柴窑瓷虽少,但必竟存在。由于柴窑瓷自打出世就名声大作,成为人们追求的宝贝。既然是宝贝人们就会珍爱,就会将其一代一代传下来。本人不同意一些专家的意见,说什么由于生产的少,又是薄胎瓷,再加上战乱,导致柴窑瓷器几近消亡。本人断定寻找到柴窑完整器的机会比找到柴窑瓷片的机会要大的多,但由于其存世量非常稀少,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有收获。

那么究竟柴窑完整器存世有几多?本人猜测应不到汝窑存世量的十分之一。如果说全世界大约只有67件汝窑存世,则柴窑存世量约三到五件。再如果全世界只有三件柴窑,中国大陆可能会有一件;如果全世界只有五件柴窑,中国大陆可望能找到两件。在若大的中国要寻找到一两件真正的瓷皇水准的柴窑,那可是大海捞针。不过本人有个主意,那就是在中国或全球‘通缉柴窑’(这里的‘通缉’不带贬义,权当‘寻找’二字用),警察可以根据目击证人的描述而画像捉那嫌犯,我们也可利用古人目击柴窑的描述,像‘四如’等,汇同有关专家,并利用电脑技术画出柴窑的基本像貌,发动群众,以此像为准收集大量柴窑瓷相似物,然后组织以专家为主的广泛评鉴,最终确定那个或那些是真正的柴窑。

如果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一件柴窑完整器传世至今(不包括以后出土的),那这件柴窑会在那个国家发现?笔者推测不会在中国大陆,更不会在日本,而是在曾经的大英帝国的英国。由于全世界的博物馆至今没有柴窑收藏,使绝大多数西方人不了解柴窑,这为在英国捡漏提供了可能。笔者认为多逛逛英国的旧货店,古玩店,古玩市场和小型拍卖会包括网上拍卖等,有可能捡到柴窑这个大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