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陶瓷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陶瓷工业技术改造的根本目的和其他行业一样,在于推动生产的不断发展。因此,一切技术改造项目,应当是既先进可靠,又切合生产实际需要。同其他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陶瓷工业,不是不需要技术改造,而是改造的内容和重点有其特定意义。根据陶瓷工业生产特点和技术现状,陶瓷工业技术改造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产品质量,更新产品结构。生产社会所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这是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而工艺技术和设备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陶瓷工业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位置,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脱胎换骨,从厂房、设备、生产流程到工艺操作全部更新.我国陶瓷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除了战略方针不明确、企业经营机制不适应等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成品合格率不高,产品适销能力差所造成的,也就是说,能否提高产品生产技术已成为发展我国陶瓷工业的关键所在。
就陶瓷工业来说,只有在产品确定之后,才能考虑采用什么工艺来实现,而也只有在工艺确定后,才能考虑用什么设备来加工。工艺改造,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原材料改善,技术进步等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陶瓷产品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改造就是产品改造,目的是要生产出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的顺应世界需要潮流的优质产品,使陶瓷工业企业具有不断创新和形成规模生产的能力,在陶瓷产品质量、产品结构上实行一个大改变。也就是说,以陶瓷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的改革为目标,从陶瓷产品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着手,分析对照哪些设备技术、工艺、原材料等与当代产品技术不相适应,然后就这些生产要素中最关键的环节逐项进行技术改造,从而提高陶瓷综合生产能力。以日用陶瓷为例,同国外八九十年代先进技术水平相比,影响我国陶瓷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原料精制技术、成型干燥设备和耐火材料等。因此,我们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技术改造的重点应放在这方面。
我们的产品改造应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淘汰或限产中低档瓷种,增加出口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扶持—批陶瓷样板厂的改造,开发和发展国内外市场畅销的骨灰瓷、高档强化瓷、微波瓷等生产技术设备,并尽快实现大批量生产,转化为新的生产能力。目前,正在实施的景德镇瓷器工业“八五”期间第一期技术改造专项贷款2.5亿元将包括高温釉中彩瓷、高档青花玲珑瓷、釉中彩强化瓷三个高档瓷技改工程;原料标准化、煤气净化、优质窑具、优质模具、消化翻版陶机设备五项基础工业改造;还将完成12条燃煤隧道窑和5条燃油辊道窑的煤气技改工程。这一期技改完成后,景德镇出口瓷比例可由1990年的28.1%提高到52%,其中高档瓷比例由3.8%提高到25.8%;平均每件换汇由往年的31美分增至50美分,其中高档瓷每件2美元。
2.解决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的问题。陶瓷工业是高耗能产业,美国以51家耗能最大的企业作为调查重点,其中32家系硅酸盐企业;英国也将陶瓷工业列为重点调查节能的对象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在陶瓷工业生产成本中,能源消耗要占30%左右,在我国,用于能源的平均成本费用更高达40%,为各项成本费用的首位。陶瓷工业的热能主要是消耗在烧成和干燥两个工序上,其消耗比例大致为:烧成占61%,干燥占25%,取暖占8%,动力和照明占6%,如机械化水平低,企业环境差,则前两项合计所占的比重当更大,我国目前即属于这一情况。据统计,我国陶瓷工业热利用率极低(热效率为20%一30%),仅为发达国家的1/2(陶瓷工业发达国家热效率为50%一60%)。大部分热能消耗在排烟、排热损失,窑车、窑具蓄热损失,窑体散热损失,辐射热损失,化学不完全燃烧的燃料损失以及其他人为的浪费中。目前我国陶瓷工业的能源消耗,平均每万元产值消耗标准煤15吨,吨瓷耗标准煤1.2吨,比国际上平均能耗高一倍以上,与先进制瓷国的日本、德国等相比则更为落后。
造成中国陶瓷工业能源消耗大的重要原因,是耗能设备装置的落后。因为耗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窑炉的先进性,我国八大产瓷区拥有竖式的倒焰窑126座,占全部烧成窑炉的一半,耗煤比国内一般隧道窑还要高出30%一40%。而以国内隧道窑来说,其结构和材料也还是处于国外四五十年代的水平,凭人工操作,烧成温度也很不稳定,烧成1公斤瓷耗能达18000千卡左右,比国外普通隧道窑高出50%左右。国外在烧成工艺上,目前已普遍采用气体燃料,采用明焰快速烧成制度,窑炉结构设计已由传统的隧道窑发展到装配式隧道窑。目前出现的意大利推板窑、针式窑,每公斤瓷耗能只有1100—3000千卡。捷克和斯洛伐克、德国采用快烧推窑,能耗为4200千卡。就是一般的窑炉,每公斤瓷烧成能耗也仅在6000—9000千卡之问,压力、温度都是自动控制,燃烧稳定,热效率高,温差小,产品合格率高。另外,耐火材料的落后,也影响到能耗的增大,国外瓷器与匣体重量之比一般为1:2—4,而我国平均为1:6—7,高的达1:8,也就是说我国烧1公斤的瓷器就要烧6—8公斤的匣钵,仅这一项,能耗就比国外高得多。
综上所述,在提高烧成质量的前提下,应力求在窑炉、耐火材料等主要耗能设备装置上加以改进和革新,提高现有设备的热利用率,管理上合理地组织生产;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克服人为的浪费,以求得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3.提高原料质量,减少原料消耗.原料是陶瓷工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条件,陶瓷工业的生产过程也就是原料的消费过程,陶瓷原料的质量和节约使用,对提高陶瓷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积累起着重要作用。从物质形态来说,陶瓷原料构成产品的主要实体,它们的质量决定着陶瓷产品的质量;从价值形态来说,在产品成本中,陶瓷原料费用占相当大的比重,随着陶瓷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个比重还有继续提高的趋势。但目前我国陶瓷原料加工工业比较落后,大部分产瓷区还没有专业化的陶瓷原料生产厂,瓷厂基本上是将天然状态或粗加工的原料直接进厂,致使原料质量波动很大,严重影响陶瓷产品质量,适应不了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
陶瓷墙面工程常见的一些质量问题如下。
(1)墙面砖出现空鼓、脱壳问题。发现此类问题后,首先要进行检查,查明空鼓和脱壳的范围,画好周边线,用切割机沿线割开;然后将空鼓和脱壳的面砖和粘结层清理干净,用与原面层料相同的材料进行铺贴;铺粘结层时要先刮墙面、后刮面砖背面,随即将面砖贴上,面砖的横竖缝要与原先相同,检查合格后方可勾缝。
(2)墙面砖受到污染,造成“花面’’。对于受到污染的墙面砖,一般采用化学溶剂进行清洗。虽然采用酸洗的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污垢,但其副作用也比较明显,比如:盐酸不仅会溶解泛白物,而且对砂浆和勾缝材料也有腐蚀作用,会造成表面水泥硬膜剥落,光滑的勾缝面会被腐蚀成粗糙面,甚至会露出砂粒。
(3)砖与砖、缝与缝之间的颜色深浅不同,使得墙面颜色不均匀。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在贴砖前,一定要选择同产地、同规格、同颜色、同炉号的产品;贴砖时,要确保勾缝质量,保证勾缝宽窄一致、深浅相同,不得使用水泥净浆勾缝,应采用专用的勾缝材料。
(4)非整砖拼凑过多,门窗口弯曲不直。为了避免这一问题,贴砖前应预先排砖,使得拼缝均匀;贴砖时,应在同一面墙上横竖排列,不得有一行以上的非整砖,非整砖应放在次要部位。
(5)墙面砖开始开裂、变色。造成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瓷砖质量不好,材质疏松,吸水率高,抗压、抗拉、抗折性能不强,在冻融循环、干缩的作用下产生内应力作用而开裂;第二,贴砖之前,瓷砖泡水没有泡透,或者贴砖时砂浆中的浆水从瓷砖背面渗入砖体,并在面层上反映出来,导致瓷砖变色。为了避免这类问题,选购材料时,应选用材质密实、吸水率低、质地好的瓷砖;瓷砖泡水时一定要泡至不冒气泡,且不少于2小时;在贴砖时不能大力敲击砖面,防止产生隐伤;砖面上的砂浆应随时擦净。
我就说个我了解的
生产成本,这个一分钱一分货, 做老板的,你主要要了解的是人,选人才是主要性质,拿回扣很普遍,选对人才是重要! 做老板。要会看人
安全生产,主要性的是煤气。。煤气爆炸在陶瓷厂的发生的事不少。主要性的就是这个,死人肯定会有的。而且厂里被封闭, 这一下爆炸。那一下就是不见了一千多万的。。。
主要是采购的原材料质量、半成品的加工质量。第四个因素是工艺方法的因素。这个是最复杂的因素,它贯穿于产品生产加工的所以要近可能采用纯度低的原料生产高质量产品。
5、实际生产中烧成气氛的调整对于上述稳定气氛的理论要点,许多人都很清楚,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会因为要解决某些烧成问题而不自觉地改变窑炉的气氛,这种变化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以下是常见出现的问题。 ① 为了提高烧成温度而改变空气过剩系数有些多企业为了追求单窑产量的最大化,不断地加快烧成速度,缩短烧成周期。而操作工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加大燃料供应量,但燃料供应量增加后往往没有及时调节助燃空气的供应量和助燃风机总闸的调节,造成烧成气氛由氧化气氛变为还原气氛。 ② 为解决预热带出现的缺陷而改变其气氛一些操作工为了降低预热带后段的温度而减小排烟闸的开度,影响了窑炉压力平衡和气体流速,使预热带的氧化气氛减弱,如控制不好容易造成前炉燃烧状态不良,使气氛出现波动。 ③ 为解决冷却带出现的缺陷而改变冷风量这样操作不仅影响到全窑压力制度的变化,而且会使气氛发生变化。比如加大冷风,容易使零压面向预热带移动,反之零压面又会向冷却带方向移动,这些都会使气氛发生改变。为了稳定压力,必须相应调节抽热闸的开度,以平衡全窑的气体进出量,稳定零压面。
1、原材料质量:陶瓷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压电陶瓷的性能和品质。如果原材料质量不稳定或不合格,生产的压电陶瓷容易出现断裂、裂纹、气泡等缺陷。
2、生产工艺:压电陶瓷的生产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原材料配比、成型、烧结、加工等过程。如果生产工艺不规范或操作不当,容易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或出现各种缺陷。
3、设备状态:生产压电陶瓷需要使用各种设备和工具,包括搅拌机、压机、烧结炉等。如果设备状态不良或维护不当,容易导致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4、人员技术:生产压电陶瓷需要技术熟练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如果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或操作不规范,容易导致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陶瓷生产工艺详细流程:
坯釉原料进厂后,经过精选、淘洗,根据生产配方称量配料,入球磨细碎,达到所需细度后,除铁、过筛,然后根据成型方法的不同,机制成型用泥浆压滤脱水,真空练泥,备用;对于化浆工艺,把泥浆先压滤脱水,后通过加入解凝剂化浆,除铁、过筛后备用;对注浆成型用泥浆,进行真空处理后,成为成品浆,备用。
成型工序:分为滚压成型和注浆成型。然后干燥、修坯,备用。
烧成工序:在取得白坯后,入窑素烧,经过精修、施釉,进行釉烧,对出窑后的白瓷检选,得到合格白瓷。
彩烤工序:对合格白瓷进行贴花、镶金等步骤后,入烤花窑烧烤,开窑后进行花瓷的检选,得到合格花瓷成品。
包装工序:对花瓷按照不同的配套方法、各种要求进行包装,即形成本公司的最终产品,发货或者入库。
拓展知识陶瓷的干燥是陶瓷的生产工艺中非常重要的工序之一,陶瓷产品的质量缺陷有很大部分是因干燥不当而引起的。陶瓷的干燥速度快、节能、优质,无污染等是新世纪对干燥技术的基本要求。
宏陶陶瓷的产品都是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具有耐磨、耐压、不龟裂、防滑、易清洁等优点,各项理化指标都优于国际标准,在业界有很高的评价,并被北京亚运村、广州北京路步行街、西安未央广场、深圳大学、长春步行街、重庆世纪广场、成都体育广场等大型物业工程选用。
宏陶瓷砖的主打系列产品都是采用国际先进的激光制版技术和随机胶辊印花工艺,拥有天然细腻、清新的纹理的装饰效果,釉面光滑明亮,图案典雅高贵,用精确的磨边工艺,使产品边角规整、尺寸大小均匀,宏陶瓷砖是传统艺术和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