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瓷器底部特征
西夏瓷器底部特征:
西夏陶瓷中的碗、盘、钵等圈足器均挖足较深(俗称“挖足过肩”),器壁近底处较厚,近口处较薄,底则更薄,这是因为碗、盘等主要用顶碗覆烧法烧制而造成的。
顶碗覆烧法支撑点在圈足部,为了能撑住整个坯体,不至于坯体变形,所以近底处的器壁是最厚的地方;同时,为了减轻坯体的压力,近口处器壁略薄,器底最薄。
主要特征
西夏瓷器种类按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器、文房用具、娱乐用品、雕塑艺术品及建筑用材等。常见器形有碗、盘、壶、瓶、罐、盆、灯、帐钩、砚、铃、牛头埙、棋子、板瓦、滴水、供养人、骆驼、马、鸡、鸭等等。
除此以外,还出土有不少骆驼、马的素范,说明此时骆驼、马已能够翻模成批生产。由此可见西夏瓷器已作为商品在其境内广为流传。据不完全统计1956年至1986年在宁夏、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先后出土上百件西夏瓷即是很好的证明。
元代纪年款
主要见于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耀州窑、定窑瓷器上。既有彩书、墨书,也有刻划款。多落于器底、肩、腹部等。如“大德七年制”、“至元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等。英国伦敦大卫德基金会藏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颈部书青花楷书“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可作为标准元代器物,同时也可对其他没有年款的元代器物进行断代排比。
明代纪年款
主要见于景德镇官、民窑瓷器上。官窑瓷器书款始自明永乐朝,以后成为定制。书款位置有器底、口沿、颈、肩、腹、流、柄等部分,书款方式有彩绘、暗刻、模印、青花料书写,尤以青花料书写为多见。款识内外双圈、单圈、方框、花朵或无纹饰不等。官窑书款工整,由专人负责款识的书写,民窑书款随意,且书写方式较多,干支款如“万历丁丑年造”、“道光丁酉年制”等。还有只写朝代不写年号的如“大明年造”等,多出现于政局动荡不安的朝代。
明洪武纪年款
洪武(1 368~1398),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虽然史料记载早在洪武二年即已设御窑厂烧造,但目前并没有洪武官窑款识传世品,而且带有洪武纪年款的民窑仅见2件,如江西玉山发现一件青白釉瓷罐上刻有“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款字刻划不是很工整,显然是不经意写上的。
明建文纪年款
建文(1399~1402),为明惠帝朱允炆的年号,建文一朝历时4年,不会有太多的建文款瓷器,且因永乐夺嫡,即使有建文款瓷器也不会令其流传,故有建文款瓷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明永乐纪年款
永乐(1403~1424),为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永乐带有纪年款的官窑不多,款识有青花或釉里红料书写、锥刻和模印三种。年号款识为“永乐年制”篆刻不见六字款。永乐官窑瓷器款识蓝本出自大书法家沈度,署款位置多在里心,也有书于底面,个别书于内壁。款字笔划转折之处圆润,结构紧凑。边饰有单圈、单圈加花边、双圈、龙凤、云纹、狮球、鸳鸯等。永乐官窑开明清官窑书帝王年号款的先河,这以后成为定制。
明宣德纪年款
宣德(1426~1435),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以年号为官窑年款在宣德时极戈常见,并影响以后历代。宣德官窑年款以“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为主。书写形式有双行竖写、单行横写、单行竖写等。边饰有双圈、单圈、双框、双框外加双圈、花形、锦纹及无边饰。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模印、锥刻等。书款位置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一说,即除书在器物底部、肩、腹、口沿等处外,也有内底、耳部、柄部、流部、盖里等。书写字体有楷体和篆体等,楷书书写工整,篆书风格与永乐相似。民窑年款器较少见。
明正统、景泰、天顺纪年款
正统(1436~1449),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景泰(1450~1456),为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天顺(1457~1464),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正统与天顺为同一人,因正统年间,宦官王振独揽朝中大权,正统帝追求享乐,在“土木之变”被俘。景泰作为弟弟代兄登基,主持国家大事。后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中又当上皇帝,改年号为天顺。这三朝近30年,因战争频仍,王权更迭频繁,故书有朝代纪年款器物不会很多。虽官窑并未停止烧造,但由于政权更迭,不排除前朝器物被后朝所毁的可能性。官窑书“天顺年造”器物极少,民窑书纪年款器物也不多。这三朝非常流行“大明年造”款识器物,也与这一时期政权动荡有关。
明成化纪年款
成化(1465~1487),为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成化朝官窑书写年款且落款位置已经固定,为器底、器心、口沿等处。成化官窑款识为“大明成化年制”楷书。书写形式有二行、一行,外或有双框,或双圈。有书款与刻款,书写材料青花芫主。书写不如宣德时稳重,有稚拙之风。民窑纪年款以“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威化年造”、“大明年造”为常见。款外多臣以青花双圈。清康、雍、乾三朝时仿成化款的非常盛行,多作六字双行以青花判书楷字于器物外底,外围青花单圈、双匿或双方框.也有无边框的。
明弘治纪年款
弘治(1488~1505),为明孝宗朱祜樘年号。弘治官窑年款目前仅见“大明弘治年制”青花楷款和书“弘治年制”楷款与篆款。款外青花双固,落款位置在器底,字工整秀丽。民窑年款多书“大明年造”和“大明弘冶年制”以及少量的干支纪年款。字多书写不工。
明正德纪年款
正德(1 506~1521),为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正德官窑款识有“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制”楷款,有写款和刻款。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外或双固,或双框,或无边饰。字较弘治时要大,书写工整。落款位置或外底,或口沿,或颈部。民窑纪年款多为青花书写“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外有青花双圈,个别也有矾红彩书“大明年造”,但书写均不及官窜工整规矩。
明嘉靖纪年款
嘉靖(1522~1 566),为明世宗朱厚熄的年号。嘉靖一朝历时45年,是明代瓷器无论官、民窑生产最多的朝代之一,因此落有年款的器物也极多。官窑纪年款确“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均为楷书款式。有一行横书、二行竖书、环书等几种排列方式。书写材料有青花、矶红、暗刻等。款外围有双固、单圈、双框、无边饰,字书写均较细长。落款位置多变,除外底、内心,还有口沿、颈、肩、腹等。民窑纪年款见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年造”,纪年干支款有“嘉靖八年季夏置用”等。
明隆庆纪年款
隆庆(1567~1572),为明穆宗朱载重的年号。隆庆朝仅6年,传世器物不多。官窑纪年款识仅见有“大明隆庆年造”一种。款识外或双圈,或双框,或无边饰。款识排列多以六字二行为主,偶有一行直书。款识书写工整。民窑纪年款识多为“大明隆庆年造”、“大明隆庆年制”、“隆庆年造”、“隆庆年制”和干支纪年款如“大明隆庆元年”等,款识书写更为随意
明万历纪年款
万历(1573~1620),为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万历朝长达48年,瓷器生产无论官、民窑均数量巨大。款识风格基本分两个阶段,万历早中期的落款风格有嘉靖、隆庆风格,青花浓艳泛紫,字书写有力;晚期青花泛灰色,字书写笔划较肥。款识书写以“大明万历年制”楷款最为常见,还有“万历年制”四字楷款。款识排列有六字双行、六字三行,或一行横书,或环书。款识有青花、彩料、暗刻、或在暗刻上加彩等几种方式。万历民窑款识书写风格多变,有“大明万历年制”、“大明万历年造”、“万历年造”、“万历年制”、“大明年造”及年号加干支纪年款如“万历丁丑年造”等,书写有工整与草率两种。
明天启纪年款
天启(1621~1627),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天启官窑器物非常罕见。款识仅见“大明天启年制”楷款一种,书写工整。天启民窑器物款识有“大明年启年造”、“天启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年造”及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岁吉旦”等。书写有工整与粗糙两种,工整者可媲美官窑,粗糙者甚至不易辨别。
明崇祯纪年款
崇祯(1628~1644),为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朝不见有官窑器物。书有本朝年款的器物均为民窑。有“大明崇祯年制”、“崇祯年制”、“大明年造”等楷款。书写不工,不易辨别。年号纪年款有“崇祯丁丑”等。
明代干支纪年款
干支纪年款为以天干与地支相配来标明器物生产年代的文字。多附在帝王年号后,如“万历丑年造”等。明代干支纪年款即明代纪年后再加干支的款识书写方式。
清代纪年款
清代纪年款主要有年号款和干支纪年款两类,年号款多以官窑款识为主,字体有楷书有篆书,青花、彩料、暗刻等书款方式不一,外或围双圈,或单圈,或无边饰,或双框,或单框,或围以花卉,形式多样。民窑用年号纪年款也非常普遍,另有大量书写纪年和干支款连用的器物,如“顺冶丁酉年季夏月朔望日吉立”等。书写以楷书为主,工整和草率并存。
清顺治纪年款
顺冶(1644~1661),为清世祖福临的年号。顺治朝为清朝之初,御窑厂烧造瓷器不稳定,故有顺冶款的器物少见。官窑有“大清顺治年制”青花楷款和“顺冶年制”无边饰惜款两种。书字不工整,字间距也不相等。民窑年号纪年款和干支纪年款均较多见。如“顺冶十三年十二月占旦”、“顺治五年八月”等,干支款有“顺治丁西年季夏月期望日吉立”等。
清康熙纪年款
康熙(1662~1722),为清圣讯玄烨的年号。康熙朝历时61年,社会稳定,制瓷业发展很快。康熙一朝历时较长,故瓷器生产带有阶段性特点。康熙早期官窑器物多半没有年款,民窑有年款。至康熙十六年浮梁县令张齐仲下令:“禁镇户于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所以,在这以前,民窑瓷器上书有年款。康熙中期和晚期,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楷款数量较大,晚期使用少数篆款。款识有写款和刻款,多为青花料书写。排列方式以二行和三行排列为主。外或围双圈,或单圈,或双方框,或无边饰。早期官窑款识书写有晚明风格,中后期字体清秀,其结体宽博的“宋椠体”最为著名,并为以后官窑款识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民窑以干支为主,如“大清丙午年制”、“丁未年制”等。款识书不如官窑精,但:一写仍较工整,甚至有些民窑款识可与官窑款识媲美。
清雍正纪年款
雍正(1723~1735),为清世宗胤禛的年号。雍正胡虽只有13年,但它的瓷器生产要胜过康熙,官款款识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等,排列方式有二行、三行、一行横书和环书。款识书写工整,款外围以双固或双框。书写材料有青花、蓝料彩、金彩等。有书款和刻款。民窑款识以青花双固“大清雍正年制”双行或三行楷款较为常见,但字不太工整。纪年款如“大清国雍正九年”等。
清乾隆纪年款
乾隆(1736~1795),为清高宗弘历的年号。乾隆朝共60年,瓷器生产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无论数量与质量都是后世所望尘莫及。乾隆官窑款识以篆书为主,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排列方式有六字三行、一行横书、环书等,四字款识“乾隆年制”、“乾隆御制”有二行排列。款外或围以双固,或单固,或无边饰,或单方框,或双方框,偶有对书款识。题款方式有书款、刻款等。书款以青花料最普遍,也有红彩、墨彩、珐琅彩等。款识或书写或刻划均工整,字为“宋椠体”。民窑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等,书写不很规范,有的不可辨别。年号纪年款有“乾隆十年”等,干支纪年款有“大清乾隆丙辰年制”等。
清嘉庆纪年款
嘉庆(1796~1820),为清仁宗颗琰的年号。嘉庆官窑早期仍为乾隆风格,后期有些粗率。官款多为“大清嘉庆年制”、“嘉庆年制”,以篆款多见,无边框占多数。书款识材料有青花、矾红、金彩等,有书款和刻款。民窑款识以“大清嘉庆年制”三行无边框篆款居多,另有“嘉庆年制”篆款,书写多不规范,辨认困难。年号纪年款有“嘉庆元年”等。
清道光纪年款
道光(1821~1850),为清宣宗旻宁的年号。道光朝瓷器生产不如乾隆、嘉庆朝,质地与釉色及纹饰均无法与乾嘉相比。官窑款识品种更是稀少,多为“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款识排列以六字三行无边饰和一行横书为常见。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紫彩等。有书款,刻款,也有描金款识。字书写流畅。民窑款识见有“大清道光年制”篆款和“道光年制”篆款。外围单框,或无边饰。款识书写不工,字迹潦草,其车有些字不可辨认。
清咸丰纪年款
成丰(1851~1861),为清文宗奕宁的年号。成丰一朝为清王朝衰落的关键年代,内忧外患不断,太平天国使清王朝无法顾及瓷器生产,后太平军攻克浮梁县,导致了御窑厂毁坏,造成官窑无法生产。传世成丰官窑极为少见,民窑也多半不写款识。目前所见成丰官窑年款多为楷书款。“大清成丰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为成丰年款多见。或双行或三行排列,也有一行横书。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彩。有书款、刻款、捕金,款外均不加边饰。民窑纪年款有六字和四字篆款,外或有双框,或无边饰,书写潦草,难以辨认。年号纪年款有“咸丰壬子秋月面壁作”等。
清光绪纪年款
光绪(1875~1908),为清德宗载湉的年号,光绪朝历时34年,瓷器烧造量巨大,质量在晚清中为佳。其中光绪大婚,慈禧六十和七十大寿等均有大规模的稍早。官窑年款以“大清光绪年制”最为常见,或二行,或三行,或一行横书等。清书写材料有青花、红彩、紫彩、金彩等。有书款也有暗刻款识。 “光绪年制”四字款较六字款少见,款外无边框,此时篆款更为少见,字书写工整。民窑款识以六字楷款多见,书写有工整和草率。工整的可媲美官窑,草率的极为随意。四字篆书款如同印章,篆法不合理,有些字无法辨认。另还有“光绪年造”、‘‘光绪年制”,“光绪八年”等。
清同治纪年款
同治(1862~1874),为清穆宗载淳的年号。成丰朝御窑厂被毁后,于同冶五年恢复了御窑厂的烧造。因战乱工匠逃亡,有技术的工匠流失严重,所烧瓷器质量粗糙不堪。官窑款识以“大清同治年制”和“同治年制”楷书款为多。款字书写较为规范,款外均不加边饰。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和金彩,有书款和刻款等。民窑款识有六字和四字篆款,或书或亥于器底,字草率,不易辨认。
清宣统纪年款
宣统(1909~1911),为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年号。宣统官窑款识以“大清宣统年制”六字楷款多见,有青花、红彩、紫彩、墨彩等。有书款和刻款,书写规范工整。民窑款识为六字楷体,书写不工。
堂名款
将私人住所或书房名称刻、印在订烧的瓷器上,作为私人用瓷或藏瓷的标志,这类款识称为堂名款、斋名款等。内容有堂名、室名、斋名、轩名、殿名、书房名、馆名等。如“慎德堂”、“百花斋”、“彩云轩”、“养心殿”、“古香楼”、“述古堂”、“致远堂”、“文石山房”、“浩然堂”、“谦牧堂”、“寿古斋制”、“宁俭堂”……堂名款在宋代已经出现。明代后期形成风尚,至清代大量流行,其中康熙、乾隆、道光三朝使用更为普遍。订烧堂名款的多为皇亲、贵族、高官豪绅、文人雅士或名工巧匠。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瓷款之堂名、斋名者,大抵有四类,一为帝王,一为亲贵,一为名士而官者,一为雅匠良工也。”
明代花样款
明代景德镇窑瓷器上的花样款不多见,以小型动物或花卉居多。如传世的永乐朝青花龙纹葵口碗有绘一龙的,另有一碗底用金彩绘一片小雪花;宣德朝一青花凤纹洗底绘一凤;成化青花瓷器的外底绘牡丹或鹤莲;嘉靖朝一蓝彩花卉小盘底绘一蓝彩小兔;万历朝青花瓷器有以绿彩绘灵芝;天启朝有青花人物罐底绘一兔或一花朵的。
清代花样款
花样款多为民窑所用。明代已流行,到清代则形式更为繁多,总结起来共有六类: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图、八宝、琴棋书画、八音器、及礼服上所绣的十二章等;佛教符号,如八吉祥及转轮王的七珍;道家符号,最著名的为八仙所持物,汉钟离的还魂扇,吕洞宾的宝剑,李铁拐的葫芦,曹国舅的绰板,蓝采和的花篮,张果老的渔鼓,韩湘子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笊篱); “豆腐干”款,在双圆圈中心绘双线方框,框内再绘横竖相间的线条;“四朵花”款,在双囤内绘不太规整的“四朵花”,简单的仅绘四个“×”或四个有如眼睛的“花”;其他花样,动物类的如龙、凤、鹿、鹤、龟等,植物类如松、竹、梅、蟠桃、瑞草、灵芝、树叶等。
仿写款
简称仿款,又称寄托款。为后一朝代在瓷器上落前朝代的年款。如明正德落“大明宣德年制”,清康熙朝落“大明成化年制”或清乾隆朝落“大清康熙年制”等。仿写款主要见于景德镇窑的官民窑瓷器上,自明代中后期至今天仍有所见。仿写款的出现与人们的好古之心以及前朝瓷器的经济价值高有密切关系。如永宣青花以其音料的浓郁.釉质的润泽,胎质的精细一直为世所传诵,自成化以后一直有所仿制,它们都落上“大清宣德年制”年款,这些人当初的好古之心却为后世的鉴定带来极大的困难。前朝代的器物如成化的斗彩、康熙、雍正的颜色釉等,因其市场价值较高,又多被精于制假者所造,充真品谋利,这就有必要对仿写款的器物鉴定。
“天”字款
主要见于明成化斗彩罐。罐主要有长圆腹和矮圆腹两种。底足施白釉,中以青花楷书“天”字,外无边饰。纹饰有龙、凤、海兽、缠枝花卉纹等。“天”字笔划均衡,书写有力。为明代斗彩精品。以后历代均有仿品出现,尤以清康熙、雍正仿品最精。
“供御”与“进盏”款
宋福建建窑茶盏或窑具上的款识。其所产黑釉茶盏的外底有阴刻“供御”、“进盏”字样。建窑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是宋代新兴的生产黑釉瓷的窑场之一。北宋后期由于其生产的黑釉盏适于斗茶,一度大量烧制,带有“供御”、“进盏”款能茶盏是专为当时宫廷生产的斗茶用具。清末寂园叟《陶雅》载:“兔毫盏……底上偶刻阴文‘供御’楷书二字.”
西夏文款
西夏瓷器上也书款识,字为西夏文。如出土一件施半截褐釉的剔花瓮,白色雕地上有四行墨书西夏文。上海博物馆也收藏一件西夏黑釉小口瓶,其腹部刻有西夏铭文。
八思巴文款
元代瓷器款识。八思巴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因它的创始人是元代忽必烈的国师、喇嘛教高僧八思巴而得名。忽必烈统一中原后,命八思巴制订官方通用文字,八思巴便以藏文文字为基础,运用汉语的语法,创造出一套拼音文字,它类似现在的汉语拼音。八思巴文从1269年颁布到元朝末年,共用了100年左右,因此八思巴文是元代瓷器的时代标志。明正德官窑青花瓷上也有八思巴文款瓷器,这与正德皇帝信奉喇嘛教并与蒙藏上层僧侣来往密切的原因是分不开的。
枢府款
该馆珍藏着西夏文物3000多件,除了举世闻名的西夏碑外,还有反映当时高超建筑水平的国宝级文物木缘塔;造型简洁古雅,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西夏铜壶、金碗、金链;全国现存唯一的西夏容量器具金撮;记载西夏经济发展状况的西夏文书;反映西夏佛教发展的西夏泥活字版本佛经《维摩诘所说经》及各类西夏文经卷;记载西夏商业活动情况的西夏卜辞;反映当时贵族生活的西夏木版画;还有大量的西夏木器、瓷器、金属器皿和西夏文书等等。它们无不体现出武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反映了古代武威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成就和聪明才智。
西夏王朝给后人留下的谜底,几乎无法从《党项传》和《西夏传》等一些典籍资料中获得一点蛛丝马迹。人们只能从那些废弃的建筑、埋藏的出土文物和残缺的经卷上探寻这个古老王朝的踪迹。
不过陈列在西夏博物馆的一些珍贵文物,依稀折射出这个昔日王朝帝国的灿烂和辉煌:陈列在博物馆的雕龙石柱、石马、琉璃鸱吻和石雕人物像,依旧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收藏的西夏碑文、佛经、佛画和瓷器依然清晰明辨,给人惊叹;特别是188千克的鎏金铜牛,更是西夏文物瑰宝,名正言顺地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中。
文化的凝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西夏文字是夏国主元昊命大臣野利仁仿汉字制成。这也是西夏文化最伟大的成就。看着这些似懂非懂、似曾相识又难以解读的文字,不禁对少数民族的大智慧而感慨万千!何况西夏文字比汉字更繁复、更有意趣呢。
西夏王陵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这个时候羌族中的党项族开始强大起来。其中拓跋赤辞投降唐,被赐姓李,迁其族人至庆州(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封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党项族拓跋思恭平黄巢起义有功,再次被赐姓李。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
宋初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引起李氏的不满。虽然他们一开始服从宋的命令,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文字(西夏文)。1038年10月11日称帝,国号大夏。
详细介绍:
一、西夏的疆域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统治范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二、西夏的经济
西夏处西凉地区,是游牧民族,经济并不发达.西夏经济的来源是靠侵占宋的土地而成的.西夏在太祖(李继迁)时期占领了宋的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和兴庆(今宁夏银川)等地,又向西占领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和瓜州(今甘肃安西)等地.这些地区丰饶五谷,经常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党项人在这个广阔的农田里耕作,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西夏经济的发展.并且,西夏长期与汉人杂居,农业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史书曰:“耕稼之事,略与汉同”。
西夏本来没有瓷器,瓷器靠掠夺宋人来获得.宋夏庆历和议以后,西夏与汉族人民交往的同时学会了制瓷技术。西夏毅宗时期,西夏开始兴建瓷窑,开始生产自己的瓷器,发展制瓷业。西夏的制瓷中心位于"塞上江南"银川平原.其瓷器既吸收中原地区的优点,也有本民族的特点如淳厚朴实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西夏瓷器。西夏瓷器还远销到海外。
西夏崇宗、仁宗时期,西夏经济大大的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起来,四方的物品会集到兴庆,进入了西夏经济最鼎盛的时期。
三、西夏的文化
西夏本是游牧民族,佛教东传甘肃以后,西夏内部开始创造独有的佛教艺术文化。内蒙古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在额济纳旗黑城、绿城子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观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发现。
另外不得不提到敦煌莫高窟。大庆二年(1036年),西夏人消灭瓜州、沙州的归义军政权,开始统辖敦煌地区。此时西夏将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莫高窟中,使其更加增添了几分光辉。从景宗到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修改莫高窟。当时莫高窟涂绿油漆,接受了几分中原文化,还有一些畏兀儿、吐鲁番风格。西夏将自己强悍的民族精神和别具一格的文化也让这座佛教建筑显得更加光辉灿烂。
此外,表现西夏文化的还有西夏文,又称蕃书。西夏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使西夏民族意识增强,百姓“通蕃汉字”,文化也增加了许多。
西夏还设立蕃学和太学。
四、西夏的统治
1.西夏初期及中期
西夏建国后采取联辽抗宋的战略不断入侵宋边境。夏宋之间的战争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宋承认夏的割据地位,夏对宋称臣。另外宋每年“赐”夏若干财物。但同年夏与辽之间又爆发了战争。夏取得了与宋,辽平等的地位。
李元昊死后,他不满2岁的儿子李谅祚成为皇帝,由其母没藏氏专政。辽攻西夏,夏大败,向辽称臣。李谅祚子李秉常即位后被其母梁氏幽禁。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归夏。梁氏又发动与宋的战争。失败后被迫让权于李秉常。李秉常死后他三岁的儿子李干顺即位,梁氏再揽大权。重新发动与宋和辽的战争。李干顺亲政后采取依附辽,于宋修和的策略。战争逐年减少,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115年金朝立国,开始对辽的进攻。1123年辽天祚皇帝兵败逃到西夏。同时金使到西夏劝李干顺将辽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击。李干顺看到辽灭已不可挽回,答应了金的条件。从此西夏归服金。
金灭北宋时西夏随其尾迹而入,获得了数千里的土地。
李干顺死后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内发生了强大的饥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发生了巨大的人民起义。李仁孝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2.从桓宗到神宗
李仁孝死后,其子李纯佑即位,政治腐败,国势日益衰落。1206年他的表兄弟李安全篡位,杀李纯佑。李安全改变了与依附金的政策,开始依附此时不断强大起来的蒙古族。他发动了与金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使两个国家被削弱,而且,他统治时期,西夏百姓十分贫困,军队非常衰弱,政治腐败到极点,而李安全自己却十分腐败,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处怨声载道。再说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并没有给他带来蒙古的友好。早在1205年蒙古就开始进攻西夏。至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无以抵挡。1211年西夏内部发生宫廷政变,李遵顼篡位,李遵顼仍然保持着襄宗(李安全)的作风,西夏政治更加腐败。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帮助成吉思汗西征,触怒了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进攻西夏。1223年,由于李遵顼声称自己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
3.西夏灭亡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败下,终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尽管献宗李德旺是治国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权覆灭命运。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际抗击蒙古。不料机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银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质,才得免灭国。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时已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党项族也被灭族。西夏灭亡。
附:帝王年表
夏太祖 孝光皇帝 991年-1004年
夏太宗 光圣皇帝 1005年-1031年
夏景宗 武烈皇帝 1038年(建国之年)-1048年
夏毅宗 昭英皇帝 1048年-1067年
夏惠宗 康靖皇帝 1067年-1086年
夏崇宗 圣文皇帝 1086年-1139年
夏仁宗 圣祖皇帝 1139年-1193年
夏桓宗 昭简皇帝 1193年-1206年
夏襄宗 敬穆皇帝 1206年-1211年
夏神宗 英文皇帝 1211年-1223年
夏献宗 1223年-1226年
夏末帝 1226年-1227年
西夏瓷器的生产是在中原北方诸窑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所生产的瓷器与中原瓷器有所不同。与宋、辽相比,无论在釉色、胎质,还是在烧制水平、技法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
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物,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产量较大,制作精美。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有的壶腹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圈足,背面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正面圈足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有的只有一侧有圈足;也有小型扁壶没有圈足。扁壶一般外表为褐釉剔花装饰,也有黑褐釉素面无纹的。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是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其科学研发能力十分强大,拥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每年科研经费约占全国GDP的3.1%,该比例位居发达国家榜首。此外,以ACG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至今,其仍较好地保存着以茶道、花道、书道等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
二、关于陶瓷的资料推荐有:《瓷器知识大全》《瓷器新手入门》,《中国古陶瓷鉴赏入门十大要诀》(珍藏版),《陶瓷基础知识》。
各种各样的书有很多,专业的,科普的,有真知灼见的,胡说八道的,有很多。但是对于新手来说,这不重要。因为书籍是给进阶的人看的。如果对瓷器缺乏直观的认知。书也看不懂啊。因此,应该是多去当地的市场跑跑,跟所有的瓷器混个脸熟,对瓷器的基本状况有一个概念,再考虑阅读书籍。
抱月瓶,亦称“宝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抱月瓶外形最早来源自宋元时期西夏民族的“马挂瓶”,系典型少数民族器皿汉化后的风格,极具特色。此种器形发展至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为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直到雍正中后期停烧,而乾隆年间又开窑复烧。
本器为清雍正仿明永宣抱月瓶,其造型源自阿拉伯铜器。器型端庄隽秀,壶细口,直颈,扁圆形腹,椭圆形圈足,平砂底无釉,肩部饰对称的如意形双耳,这在整体视觉效果上达到均衡虚实之美。通体釉质莹洁温润,色泽沉稳高雅。直颈,颈、肩处饰如意双耳,扁圆形腹,秀美端庄。胎体细腻,釉面莹润
腹部以五彩装饰,绘制人物图案,构图疏朗,人物神态传神,色彩亮丽,绘画细腻流畅,图案写实,生趣盎然,器型、纹饰风格上均为仿明永乐式样是雍正仿永乐瓷器的佳作。
雍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在仿古方面更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烧造最原始的陶器开始,到发明瓷器并普遍应用,技术和艺术都在不断进步;在适应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过程中,陶瓷器物的手工艺制造技术,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和艺术内涵, 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造型和装饰、质地和色泽展示的。
这些年我有点爱上了陶瓷方面的知识,也收藏了不少陶瓷
其中也收集很多关于陶瓷的电子书籍,让我对陶瓷的认知提高了一大截,我看过的这些陶瓷书籍应该说没有比这更全面的了,不服来辨
出自 古籍阁 非常少见的陶瓷书籍全集目录: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北京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0 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香港澳门台湾卷(1)》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1-福建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2-河南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3湖南湖北》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4-江西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2-天津及东北三省地区》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3-河北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4-内蒙古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5-山西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6-山东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7-江苏、上海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8- 安徽卷》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9-浙江卷》
├─中国瓷器
《中国陶瓷1.史前.商.周陶器》
《中国陶瓷2.汉.唐陶瓷》
《中国陶瓷3.宋.元瓷器》
《中国陶瓷4.明代瓷器》
《中国陶瓷5.清代瓷器》
《
├─收藏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余继明》
《中国清代青花瓷器图鉴》》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 瓷器篇 01》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五代宋元卷(一)》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五代宋元卷(二)》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明卷(一)》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明卷(三)》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明卷(二)》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清卷(一)》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清卷(三)》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 清卷(二)》
《中国古代瓷器珍品集锦 (1)》
《中国古代瓷器珍品集锦》
《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吕成龙》
《中国宋元瓷器图录》
《中国文物鉴赏丛书 瓷器鉴赏 傅正初》
《中国明代瓷器图录》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
《中国清代瓷器鉴赏图录 (全》)》
《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 朱裕平》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瓷器).》
《中国青花瓷器纹饰艺术》
《元代纪年青花瓷器的研究》
《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
《元代青花瓷器相关问题的研讨:兼谈扬州出土的元代青花瓷》
《元明时期景德镇窑瓷器“云肩纹”发展研究》
《元明清瓷器纹饰_番莲花_研究》
《古玩鉴赏系列——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瓷器)》
《图解明清瓷器纹饰及工艺_明代部分)》
《学习瓷器鉴赏从瓷片开始》
《宋代官窑瓷器》
《宋代瓷器的紫口铁足和金丝铁线》
《宋辽金纪年瓷器》
《官民竞市的明万历青花瓷器》
《尘封的文明:西夏瓷器》
《岭南地区六朝墓葬出土青瓷器研究》
《德化瓷器展览》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及明清仿官瓷器的显微特征》
《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标本图录》
《明、清、民国官窑、名窑瓷器款识一览表》
《明代景德镇单色釉官窑瓷器之研究》
《明代瓷器工艺》
《明代磁州窑瓷器》
《明洪武至宣德朝官窑瓷器的年款》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顺治 康熙卷》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乾隆卷》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咸丰、同治卷》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干隆卷》
《明清瓷器押印印风》
《明清瓷器真赝对比鉴定》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人物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动物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博古文字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四季花卉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图案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松竹蔬果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花鸟纹饰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荷莲牡丹卷》
《明清瓷器纹饰鉴定--龙凤纹饰卷》
《明清瓷器鉴定 耿宝昌》
《明清瓷器鉴定三十讲 史树青》
《明清釉上彩绘瓷器》
《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
《晋唐瓷器》
《晚清官窑瓷器识真》
《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
《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分析研究 上》
《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分析研究 下》
《景德镇珠山出土的明初与永乐官窑瓷器之研究 刘新园》
《景德镇瓷器鉴定》
《民国瓷器鉴定纹饰、款识、辨伪_部分10》
《民间清中晚期青花瓷器图鉴》
《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
《泱泱瓷国:古代瓷器制作术》
《清代青花瓷器鉴赏 陆明华》
《瓷中极品珐琅彩瓷器_吕成龙》
《瓷器、精陶与彩陶》
《瓷器造型分类名称解释上》
《磁州窑类型几种瓷器的年代与产地 刘涛》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 中国清代瓷器》
《谈茶叶末釉瓷器 (1)》
《谈茶叶末釉瓷器》
《釉下彩绘瓷器:特征、鉴定与辨伪》
《陈立立谈清代景德镇民窑瓷器》
《青花瓷器鉴定》
《首都博物馆瓷器篇》
《马未都著_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
《马未都著_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
《中华陶瓷文化系列——弘治鸡油黄瓷器鉴赏(组图)》
《明成化瓷器鉴赏》
《明永乐 宣德 成化青花瓷器鉴赏(组图)》
《瓷艺系列讲座之九——民国瓷器鉴赏常识》
《鉴赏—— 民国瓷器》
《鉴赏—— 民国粉彩瓷器》
└─瓷器
《44两宋瓷器》
《两宋瓷器++上册》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
《故宫藏永宣青花瓷》
《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分析研究+下_12...》
《皇帝的瓷器++景德镇出土“明三代”官窑瓷器...(1)》
《皇帝的瓷器++景德镇出土“明三代”官窑瓷器...》
《2002古董拍卖年鉴 瓷器 全》彩版 (上、下册)》
《2003古董拍卖年鉴 瓷器 (上、下)》
《2004古董拍卖年鉴 全.彩版 瓷器》
《2005古董拍卖年鉴 全.彩版 瓷器》
《2006古董拍卖年鉴 全.彩版 瓷器》
《2009古董拍卖年鉴 全.彩版 瓷器》
《2012古董拍卖年鉴 瓷器 全.彩版》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 下》
《吉州窑瓷》
《孙瀛洲陶瓷研究与鉴定》
《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 》
《故宫陶瓷馆》
《江西藏瓷全.集 明代》
《江西藏瓷全.集 清代 》
《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单彩瓷 五彩瓷》
《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成化后青花瓷》
《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斗彩瓷·珐琅彩瓷·粉彩瓷》
《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明天顺末前青花瓷》
《海外珍藏中华瑰宝 颜色釉瓷》
《清代御窑瓷器 》
《瓷器上的文人画 晚清民国浅绛彩瓷》
《古董拍卖集成 青花瓷》
《古董拍卖集成 彩绘瓷》
《古董拍卖集成 粉彩瓷》
《古董拍卖集成 色釉瓷》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清卷》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明卷》
《中国历代陶瓷精品100件赏析+8》
《中国历史名窑大系:吉州永和窑》
《中国历史名窑大系:均窑》
《中国历史名窑大系:汝窑》
《中国历史名窑大系:洪州窑》
《中国历史名窑大系:玉溪窑》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唐三彩》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唐宋白瓷》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彩陶》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明彩瓷》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明青花(下)》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明颜色釉瓷》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汝+官+哥+钧》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清青花》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秦汉陶俑》
《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紫砂》
《你应该知道的200件古代陶瓷(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台湾故宫博物院专辑之三++珐琅瓷器收藏1》
《台湾故宫博物院专辑之二++瓷器类及其他收藏品》
《台湾故宫博物院专辑之四++珐琅瓷器收藏2]》
《唐三彩收藏知识三十讲》
《官窑名瓷》
《明清彩瓷知识三十讲》
《明清青花瓷器 故宫博物院藏瓷赏析》
《明清青花瓷图样》
《明清颜色釉瓷》
《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
《汝窑》
《汝窑聚珍+[图集]+[中英文本]》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中国名瓷》
《鉴识彩绘瓷》
《鉴识龙泉瓷》
《钧窑瓷鉴定与鉴赏》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 陶瓷器卷》
《陶瓷·元青花》
《陶瓷·清彩瓷》
《陶瓷·清颜色釉瓷》
《陶瓷·越窑青瓷》
《陶瓷·青白瓷》
《青花瓷知识三十讲》
《龙泉窑青瓷》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明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