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胶水可以沾瓷器
AB胶水可以沾瓷器。AB胶是双组份环氧树脂ab胶胶粘剂,广泛应用于各种高档陶瓷、玻璃、金属数码科技等产品的制造与修复。
AB胶有高粘接强度、韧性好、耐油、耐水等众多优点,粘接物固化后完美无痕,无需加热,可常温固化,环保无毒,粘贴固化物具有良好的绝缘、抗压、收缩率低等电气及物理特性,对于金属、陶瓷、木材、玻璃及硬质塑胶之间的封装粘接,有优异的粘接强度。
扩展资料:
1、环氧树脂AB胶水具有优异的物性化性能,使用于金属,非金属,石材,木材,塑胶,陶瓷等同质与异质间的粘接,也可油面粘接,适用于汽车、摩托车、机械、陶瓷、电动工具、灯饰、工艺品、宝石加工、家用电器制造等。
2、环氧树脂全透明AB胶,在常温(25℃)下能迅速凝固,使用方便,固化后胶膜透明,硬度高,抗刮性强,对各种材料的粘接强度高,特别适用于对颜色有特殊要求的场合。
3、使用AB胶水时,将A、B组按1:1比例混合搅拌均匀,涂于被粘接物表面,粘合时尽量能作旋转吻合,5-10分钟胶液初固,1小时达到可使用强度,24小时达到最佳强度。在-60℃至+100℃可以使用不可一次大量混合胶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AB胶水
对于瓷器的保养,如果稍微有不对的地方,瓷器会受到严重损害,不利于瓷器的长久保存,特别是传世和出土的精品,更需要精心地保养才行,首先一点,瓷器保养时要轻拿轻放,防止对瓷器造成损害。
一、器体大的瓶、罐、尊移放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且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买大花瓶的客户要注意,像大花瓶这类器体大的瓷器、瓶尊一般都是两段拼接而成的,移动时因形体大,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托住底,一手拿住脖子,以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要抓住器物的主体,而不要抓把手或瓷器佩饰部件等,因为这些地方都很容易断裂,或者把手是粘的,你抓把手就很容易再次扒断,在拿起一件带座、带盖的瓷器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要把能分开的部分先取下,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二、瓷器属于易碎品,在保存上首先要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时要注意戴好手套,在桌上用绒布垫好;观赏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完毕之后放回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薄胎的器皿,胎雹质轻、娇嫩,移动安放时更须小心,要双手捧,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长度高,还须防风吹倒。
三、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者釉下彩瓷器,要先放置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爱用洗洁精洗掉外面的油渍,用毛巾擦干装在盒子里,盒中要放一些泡沫进行冲垫,且泡沫的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在盒子中,要保持充裕的空间,切勿挤压,以免伤到藏品。
四、那么瓷器理想的保存方法是什么呢?
先说在没有陈列的时候,首先、我们把瓷器放在定做的盒子里,盒子里有海绵或泡沫垫,其次,不要把两件瓷器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一定要用泡沫隔开。再说说瓷器的陈列,瓷器要陈列的话最好是放在固定的木架子上,比如实木做的博古架,架子一定要结实稳当,不会轻易摇晃。
五、清洁。
其实瓷器的清洁很简单,通常仅需擦拭灰尘,平时保养可以用一块湿布擦拭瓷器,用柔软的画笔清扫瓷器灰尘,用柔软的刷子刷瓷器的缝隙,不要用水直接清洗未上釉的陶器,因为陶器有吸水性,而且出土的陶器外表很松垮,有的器身的化妆土已经像粉末状不能清洗,清洁的时候,务必小心谨慎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明代瓷器造型设计:造型丰腴、浑厚、古色古香,器形线条温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清代瓷器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灵便。
1:根据纹饰来鉴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纹饰:佩饰多为写意,界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不可遏前冲,爪部粘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末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瓜珠。
2:根据款识鉴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底款: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之后,刚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在民窑器上有图记款,吉祥语款,私家人名款。款字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
3:根据底足鉴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底足:器足,大件器足,多见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初期和末期的圆器足部,经常出现塌底、沾砂、辐射状刮削跳震纹,到后期更为显著。器足形状有直圈足、沉稳圈足、卧足、仰斜圈足、外倾角内斜视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三足炉、深圄足、浅圈足、刃磨平底足等。
清代瓷器底足: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岩石圈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卷圆白鳝鱼背形足等
根据釉面鉴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釉面: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
清代瓷器釉面:釉层不及明代肥腴光亮,上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色、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稍面白净亮颜,多有桔皮皱褶。
由于瓷器如玻璃易碎,不易保存,以及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影响,不是传世就是盗墓而来,古瓷能完整留传下来十分稀少和珍贵。所以升值空间极大,一件精美的清代青花瓷上万元很正常,越窑或者汝窑高古瓷器价值上千万更不罕见,随着中国国民越来越富足,更多投资者开始收藏瓷器,古瓷热持续火爆。但是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也看到这点,利用逼真的高仿瓷器,骗取收藏者血汗钱,令人不齿。当今古玩市场都是鱼目混珠,真真假假,一百件有一件真品都算烧高香了,应验了一句老话“古玩市场水好深”!
在这里我还是希望大家多学点瓷器鉴别知识,理论加实践,打铁需自身强,而不是人云亦云,被所谓的专家牵着鼻子走!我也跟随师父下乡收瓷(铲地皮)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就分享给大家,主要是揭秘行内不敢说的内幕,不法分子做旧瓷器的手法,以及怎么去鉴别真假。
一. 化学品做旧。以仿传世品的特征为主。传世品如果保护得完好,不会像盗墓类的出土瓷器不同程度的釉面破损,其釉面具有脱玻化特征,釉光温润如玉,且底胎细腻,内壁可见“鸡爪纹”等特点。中低档次的仿品由于节约成本赚取更大利润,往往会采用在釉面上涂抹高锰酸钾来造效果。我2006年在景德镇樊家井一家仿品瓷器店里就看到一个50出头的老师傅正在加工一堆从别的店送来的“雍正粉彩碗”,塞给他一包烟套近乎,隐约间透露到,他每次加工一个收150元工钱,一天下来也能赚个几百元。首先在做好的新瓷上泼化学品高猛酸钾,具体做法是在高锰酸钾溶液,掺入少许红糖,搅拌均匀涂遍器身,瓷器底部和足圈为重点,要反复涂抹。大概四十八小时后用干布擦拭干净。奇迹出现了,瓷身露胎处、开片和断裂处都呈不同程度的古色的紫褐色。如果觉得效果不佳比如底足颜色过深,用洗衣粉擦洗,然后用细砂纸打磨,使胎微露白色,似糯米胎。高档次仿古瓷则会采用中药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掌握这种技巧段的师傅为数不多。一般没熟人引荐,是不会帮陌生客户加工的。中药的配方是严格保密的,在他们店里可以看到很多颜色各异的药水瓶,但是标签已被撕掉以免泄露。用中药煮泡做旧也会因对象不同而略有差异,比如,为了造粉彩瓷蛤蜊光效果,会在中药里加少许酒精,而为了消釉下彩瓷的贼光,会滴入少许氢氟酸(一小瓶氢氟酸可以用半年)。你会好奇这种以假乱真的仿品,都销到哪里?其实樊家井一条街大部分客户都是外省来的古玩商店老板,他们半个月来一趟,一个小时之内就大包小包的扛走。现在物流发达,有的在维信看好宝贝图片,打款,直接发快递。过几天后,仿品就出现在各大古玩街!
针对这种赝品的鉴别也不难, 1、用清水将瓷器清洗干净。使用过高锰酸钾的,水会呈紫色。用手指醮点水一摸擦,手指会染成紫褐色。 2、在自然光下,用10倍以上的放大镜观察瓷器表面釉层,因为老瓷表面的磨损纵横交错,粗细深浅不一,不规则而自然则为真品。仿品无这现象,因为人为的用砂纸擦,线条、方向和力度都一样。 3、老瓷有自然剥釉现象,因胎釉结合不好或时间久远造成的,剥釉的周围还可再剥。方法是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的尖端先撬出一个缺口,然后继续延伸。 但新瓷由于刚烧制不久剥釉则是打出来的,剥釉的周围胎釉结合处还是紧密的。 4、用小头针撬缩釉处或破裂的气泡,用放大镜观察其氧化程度。如果氧化自然自内而外,则为真品。
二. 做土锈。主要仿出土瓷器物为主。最原始的方法是先用牛皮将表面的光亮擦去,这道工序持最低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然后将瓷器放入茶叶加碱的水中,煮六个小时左右,使其去掉表面的“贼光”。最后,将瓷器擦上皮鞋油,然后埋入土中,瓷表面会把泥土“吃”进瓷器,古旧瓷器就做好了。高明点的大师做法是用砂纸打磨新瓷釉面,或者面,具体是:将氢氟酸兑水各半,用刷子均匀涂刷瓷器釉面,刷油漆一样由下往上氢氟酸腐蚀釉刷,釉层厚的地方反复涂刷,薄处次数少点,涂刷半分至一分钟左右后,即马上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时间过长,釉层表面腐蚀得严重会毫无光泽。假如太亮,可以表面涂点色拉油,会使它温润如玉。然后涂刷泥水,泥水渗透到被破坏的釉面内,于达到出土的效果。顶级大师则采用在缩釉处、露胎处以及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强力胶水,撒上黄泥,黄泥采用古墓的泥土,带有少量老石灰。也可在瓷器某个部位放上几枚铁钉,撒点盐,一个礼拜后,瓷面上的铁锈用刀刮不掉,盐酸也难以洗去。然后在瓷器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昆虫,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最重要的工序是戳破气泡,用尖刀将釉面的大气泡戳破,器物的底部一般来说釉层较厚,这样就达到做旧效果!
对这种瓷器鉴定主要有:1.看火光,新瓷器火光称为贼光,因为釉面闪光耀眼刺眼。老瓷器的光,是从瓷器内部发出来的温润光芒,看着养眼。用牛皮磨砂过的瓷器虽然没有了火光,但是看着呆滞无光泽。所以只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不难分别它的真伪!2.看棕眼(泡眼)。古人在胎做好后,用釉浆(石英,长石,滑石研磨加水调制成)一层一层刷上去做成釉面,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釉浆里面有砂石等杂质,空气含在釉面,当烧制时空气遇热破裂而出形成细微的泡眼,随着岁月老化中气泡都会产生破点。鉴定时必须上手!近观泡眼是否是人为还是自然老化而行成!自然老化的泡眼无规律可循。一定有毛边,大小不一。但新瓷上的则不同,那只是一个人工做旧程序!3.用手持显微镜观察老瓷釉面,凡用氢氟酸处理过的高仿瓷器,显微镜下会出现无数个被酸腐蚀过的小孔。 注意 这小孔跟棕眼定义不一样。
三. 移花接木(接老底和加彩)。通俗讲接底就是用有官窑底款的旧瓷片,接上个新瓷器。这一招也是迎合收藏家鉴定瓷器时喜欢看瓷器底足,完整的老瓷不好找,但破瓷碎瓷就好找。找到好点的老瓷下半部,最好是底部有款的官窑瓷,然后去景德镇进货低廉的做旧瓷器,用它的瓶身和老瓷在强力胶咬粘,然后小心补彩修整,变成无缝对接。为使釉面色泽统一看上去自然无破绽,加喷强硬度的胶漆在釉上,形成透明润泽的油膜,就做成观感很逼真的老瓷。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画上粉彩或者珐琅彩,这种瓷器釉面明显比胎新,还要配合化学做旧才完美!
鉴定手法主要为:1.因为一般是真碗底接假花瓶,因为碗底多,花瓶贵。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如果是白胎的话,放大镜下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迹。但颜色釉的接底,很难看出来有拼接,只能细心观察釉面和瓶里面找出破绽。2.一件瓷器,胎、釉、形、画上都是整体细腻自然,比如纹饰,因为是接老底,所以瓶身的纹饰上应该是大气自然而神韵,而不是一条纹饰纹到一半突然不见,对不上,非常不协调,这一点就可以断定是新瓷。3.看窑变,有些老瓷器底部有火石红现象,明代比较明显,有些已经形成胎红和裂纹,老瓷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小裂纹。4.看底款。老瓷器有的有款,有的没款,有款的也不一定是老瓷器,新仿的也有款,重要问题是鉴别是不是做旧瓷器,老瓷器底部有使用过的摩擦痕,新瓷器没有使用痕迹。要看款的新旧程度,要分辨底部是不是用酱油烧色做旧。
四。老釉新胎:21世纪初景德镇陆续出土了一些古代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方法为:在剥釉时最好是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的尖端先撬出一个缺口,然后继续延伸。小心翼翼的把釉和胎分离,一个老师傅手法熟练的话,一天可以剥5个花瓶瓷器。然后在用烧制好无釉的胎,用强力胶水跟老釉无缝拼接。
鉴定这种瓷器方法也不少:1.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用胶水粘和会有破绽。新胎泥质都是机械研磨,比较细腻,程粉状。而老胎都是人工和制,有颗粒状。新胎比较扎手。老胎有细腻的手感。2.碗,盘,碟,杯等瓷器在日常应用之中跟油和水接触较多。在洗刷中都会行成磨蹭也会产一层自然的包浆,所以观察瓷器整体包浆,是否出现一两个地方无包浆现象,则鉴定为做旧品。
五,整体翻旧。这种达到以假乱真的高仿虽成本高,但是没有深厚鉴定功夫的收藏家是很难发现它的破绽。传闻景德镇有这技术的大师,年薪都是几百万,平常很少出山,一年只做几件瓷器,不反复做同一款瓷器。因为要答应客户市场上不会出现两件一摸一样瓷器。做法很讲究,比如做一件明朝永乐青花瓷,首先去博物馆参考或翻阅古籍,按照一定比例用3D打印技术复原大概瓷器模样。然后从原料到工艺,每一个环节都用明朝永乐时代的。泥用明代相近的,陈腐地下最少3年,不能用球磨机,要脚踩泥。釉和色料都用过去的配方,装匣钵,必须柴窑烧,也有的将老的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矿石原料,做坯烧胎。这些都是按照当时永乐工匠的烧制手法,所以这些大师对古代瓷器历史演变和工匠烧制的技术了如指掌,专研度不亚于专家。这种高超技术做出来的瓷器任凭专家有多丰富阅历还是科学仪器都检测不出个所以然,自然送拍到拍卖行不在话下。
正所谓魔高一丈道高一尺,对这种高仿瓷器也要专门的鉴定手法:1. 嘉庆以前的瓷器,由于瓷土的关系,经过自然老化,非常掂手(即重量大)。嘉庆以后包括现在的新瓷,基本是胎质疏松,也有胎厚,但上手后感觉轻飘飘的。所以建议大家有空时去老城区建筑工地上捡旧瓷碎片,或者购买明清青花旧瓷片观察研究,熟悉那如脂似玉的胎骨,晶莹剔透的釉水,流畅的线条,回味无穷的青花色和画面上浓郁的生活气息。2.看釉.大约从战国开始进入汉代,古匠便在陶器上挂釉。西周至唐多为石灰釉,而后发展为石灰碱釉。唐时釉中加入昂贵的玉粉,后来又在玉粉的基础上,加入玛瑙粉等稀有原料。于是自从瓷器上釉发展到民国,每个年份的瓷器上手抚摸,手感都不一样的用手摸,摸多了,自然领悟出老瓷器的特点。看釉的另一个方法,传世品就观传世痕迹。只要传世的一定有传世痕,也就是包浆和自然磨损。盗墓出土之类,则一定有土沁。因为入过土的,在瓷器面上必有入土痕迹(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质中的酸与碱包裹之痕)。这种痕迹,见水以后便在器表有显现,细如粉剂的尘沫状,为灰白,有涩手之感。3.看纹。纹包括绘、刻、划、印、堆、贴、塑、镂空、镶嵌等纹刻。瓷器的绘画、装饰、纹饰反映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风土人情,君王嗜好,工艺水准等,掌握这些知识,就不会把定窑划、印花与耀州地刻花混为一谈;也不会将元的贴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开,所以了解纹饰很重要。4.辨其声。用手指弹器皿,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这些知识都是在本人师傅教诲下和日积夜累实践总结而来,非常实用。当你拥有一件真品老瓷,滋润细媚有细纹的它能让人仿佛置身当时古代气氛中,这就是古瓷奥秘的地方。
中华陶瓷博大精深,但大多因为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白己脑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王掌柜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1、根据瓷器造型明清瓷器鉴定:
明代瓷器造型: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清代瓷器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明代瓷器纹饰: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清代瓷器纹饰: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体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2、根据款识鉴定明清瓷器:
清代瓷器款识:景德镇宫窑多署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3、根据底足鉴定明清瓷器:
明代瓷器底足: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清代瓷器底足: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锹背形足等
4、明代瓷器釉面: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清代瓷器釉面: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稍面细白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轴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至于价格得根据瓷器本身的特性来定,影响因素很多,没有统一的标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1、康雍两代的官窑器特别讲究修足圈边上的釉。它是在上釉之后在足圈顶部内外各修一刀使足背两边的釉修整齐。且仅仅留下不到一个毫米的胎露出来。整齐划一十分精细,一般民窑品是做不到的。2、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竹刀子修理工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3、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
4、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
5、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
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
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
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
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宋代官窑瓷底
6、底足老气自然,无泥浆粉土及其它洗不干净的人为物,无人为作旧而被复烧的痕迹。
元青花底部
7、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却没有多少缺釉的小圆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
8、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会对其他瓷器刻字的。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无祠堂名号也会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洪武瓷底部
9、景德镇的瓷器多是在挂釉以后方将器足削去。相反,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后再挂釉。所以细看江西瓷的外足釉与坯的分界,釉是以锋利的切线断然而止的,这一点与日本制品迥然有别。
古瓷中明代制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迹,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总是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试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制品很相似的,但从未见有模仿这种削足之癖。
有时虽然很难用肉眼判断,然而如果用放大镜一看便可大体了然。当我们鉴别明瓷与清瓷的时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们的器形、釉色以及图样等各方面综合来看,不过有时也会陷于迷惑而莫知所是。此时如能注意一下这种削足之癖,便会成为鉴定上的一个有力线索。
10、护胎釉通常添加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护素胎,便于均匀上釉。乾隆和现代伪作天球瓶的圈足处护胎釉差别很大,乾隆的护胎釉经过高温氧化,闪闪发亮,而赝品根本不见有芝麻色护胎釉。
11、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觉,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旋纹会留在器物的内壁,竹刀修胎的痕迹会留在器物的外壁及底部,竹刀修边胎的地方会留下“竹刀纹”。新器(赝品):釉薄光滑,呈贼光,无包浆状,即使用“氢氟酸”处理过的器物,其光泽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呈不自然状。
赝品的胎有人工和机制二种:人工拉坯的胎没有竹刀修胎的痕迹(因是用铁刀修胎),机制胎的连手拉坯旋纹都看不见,而且胎土紧密,含粉状,无含砂粒的感觉,呈“软、湿”的状况。
12、旧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干燥状胎釉形成一体的感觉。新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湿”状,胎釉形成二部份的?视觉?,即使经特别做旧处理过的器物,也无法呈现胎釉连成一体的视觉。
13、旧器的胎脚因年代的风化,不同程度上会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整体呈现出一片自然、干燥、统一的色泽。新器的胎湿现刚出炉状,或因化学物的造假,变得太黑,太旧的状况,整体无法统一,呈现胎釉分开的“湿”感觉。
14、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底足露胎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15、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16、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
17、仿品胎土与古代瓷胎有别。从胎的质感观察,有机械淘泥、练泥和快速陈腐的表现。
人造旋底、火石红?
18、研究瓷片的好处(优势)之一是能非常真切地观察古瓷的胎。由于是残片,其断面便将器胎的所有信息暴露无余,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气孔状态、颗粒状态、胎质纯度、杂质状况、吸水性能、硬度??等等,这些器胎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窑口都有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这是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视角。而这些信息却是整器难以完充分披露的。
整器基本为釉层包裹,只在器底接触面(外底、足端处)及漏釉缩釉处显露“冰山一角”,且这些有限的“露胎处”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实信息,而常常是“假象”――往往是陶衣(化妆土)、氧化层(火石红)、酸碱腐蚀层、霉斑污染层、污物堆积层等等,不是真正的胎色。
人造火石红
而这些“假象”过去常被玩赏瓷器的人(包括一些古玩铺出身的老行家)认定为胎色(胎象),写入书籍,误人不浅。盖因他们从不研究瓷片,仅凭“底足”来研究某代某窑的胎色胎象的。(又往往注重官窑器或珍品,怎可能磕下一点来观察真实瓷胎,而又不屑于民窑大量残破古瓷,不入他们的视野)所以他们得到的所谓古瓷器胎的的信息既少而不真实。
这种把假象当作瓷器胎象的错误古代也有,比如将汝瓷的胎说成是“铜骨”。实际上“铜骨”是汝瓷的胎的氧化现象,它确实存在,并且普遍,但却不是真正的胎色,真正的胎色前人也有说到,就是“香灰胎”。
但什么是“香灰胎”?你最好别去焚香炉前找印证,因为古代的“香灰”是与现代“香灰”不同的,你最好是直接观察汝瓷瓷片,然后你才会明白什么才是古人说的“香灰胎”。
19、仿品特征:底足修胎不规整,棱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觉。足底为粗砂底,不光滑。胎釉结合也疏松,釉面稀薄,混浊。
20、真品的底足内的青花款,放大镜下肯定能看到气泡。仿品没有。
21、一般古瓷底足露胎处其胎质有一种熟性.因年久有一些灰尘浸入,但灰尘已吃进胎内,与胎结合紧密。新仿品露胎处的胎有生性.其灰尘浮于表面,也有的是用胶与泥土混合粘上去的。有些古瓷由于原料的特殊性而显出独特的颜色.也是仿品所不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