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土可以做陶瓷?
咱们先说一说黏土怎么做成陶器。
黏土其实就是一种有粘性的土壤。大约在一万年前,我们人类的祖先就发现,黏土加上水之后,可以捏在一起,捏成一定的形状,就能做成容器。
(黏土)
土质比较细腻的黏土容器可以储存水,土质疏松透气的黏土容器可以放粮食。人们还发现,如果把黏土做成的容器放在高温下烘烤,它会变得更结实。最早的陶器就是这么诞生的。
不过,陶器一开始是用手捏出来的,样子歪歪扭扭的,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这不但不好看,也不好用啊。
古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发明出了一种可以转圈的操作台,就像做蛋糕用的旋转台一样。
把黏土放在操作台上,一边转圈,一边用手指捏出需要的厚度。这样一来,不仅薄厚均匀,做陶器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了。
(可以转圈的操作台)
这就是用黏土做陶器的过程。那黏土又怎么做出来瓷器呢?
其实,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过做瓷器用的黏土和做陶器用的黏土不太一样。做瓷器的黏土颜色雪白、质地更细腻。
除此之外,瓷器表面还要涂上一层膜,叫做“釉”。釉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五颜六色的,上了釉之后,再经过高温烧制,瓷器就会有不同的颜色了。
(瓷器表面会涂一层釉)
现在你知道了吧,陶器和瓷器都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1)普通泥土:泥土是复杂的混合物,各地泥土的成份不尽相同。但组成这些泥土的元素,无非是氧、硅、钙、铝、铁等,大多数以硅酸盐的形态存在。\x0d\x0a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这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土壤。以形态分类有沙土、壤土、粘土。以位置分有表层土、心层土和底层土。按照土壤特征有灰化土、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灰钙土、棕钙土、黑壤等等。 \x0d\x0a(2) 陶泥——即陶土,是指含有铁质而带黄褐色、灰白色、红紫色等色调,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粘土。矿物陶泥, 成分以蒙脱石、高岭土为主。陶土主要用作烧制外墙、地砖、陶器具等。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x0d\x0a陶土资源主要分布在小横山一带。含矿层位主要是白垩系上部粉砂质粘土,第三纪残坡积、冲坡积,第四系上更新统戚嘴组粉质粘土。矿床(点)取样分析:含二氧化硅65.18-71.86%,三氧化二铝15.02-17.99%,三氧化二铁3.27-6.61%,氧化钙0.75-1.68%,氧化镁0.89-2.07%,烧失量4.19-6.20%。 pH值一般为4~5,呈弱酸性。
瓷土是由云母和长石变质,其中的钠、钾、钙、铁等流失,加上水变化而成的,这种作用叫作“瓷土化”或“高岭土化”。纯粹的瓷土存量不多。而且纯粹的瓷土,没有黏土那样强的粘度。此外,瓷土还含有未变质的长石、石英、铁矿及其他作为瓷土来源的岩石碎片。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南方做陶器用的土包括:红土、河湖底部的土、黑土。
陶器的分类:
1、红陶:红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陶坯入窑焙烧时采用氧化焰气,使陶胎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器表呈红色。
2、印纹陶: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模印纹饰陶器。趁陶坯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
3、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它是用瓷土和高岭土为制陶原料,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
4、黑陶: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
5、彩陶: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中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以温度来分可以分为 高温瓷泥 中温瓷泥和低温瓷泥
以原色来分可以分为 白瓷泥 黑陶泥和红陶泥
以瓷质来分可以分为 高白瓷泥 花土瓷泥 透光瓷泥 乌土 骨瓷泥 紫砂泥 红陶泥 白云土(轻质瓷泥)沙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