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识别中国红瓷器?红瓷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自从“中国红”瓷高温大瓶成名之后,许多用低温红釉烧制的(普通大红色釉在低于800度炉温状态下烧制的)大红色釉瓷器,也打出了“中国红”瓷的名号暴利销售。更有甚者,将原来的“富贵红”和“辣椒红”等红瓷产品也称之为“中国红”瓷,以所谓的、低价销售的方式欺骗消费者,谋取暴利。
现在礼品市上的“中国红”瓷,真正的高温“中国红”瓷和低温大红瓷器均有;就是为数不多的、销售真正的高温“中国红”瓷的经销商,也在销售低温大红瓷器。
虽然,不管是高温的“中国红”瓷,还是低温的大红瓷器,外表都是正红(大红)色。而且,因为低温烧制,低温瓷器瓷釉的外表反而比高温烧制的瓷釉看起来更光滑和亮丽。但是,低温烧制的大红瓷器,尤其是在低于800度炉温下烧制的大红瓷器,红釉与瓷器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使用、摆放时间长了和风吹日晒后,容易出现崩釉和退色的现象;而高温大红色釉烧制的“中国红” 瓷,其大红色釉是在1200度以上炉温烧制而成的,是大红色釉与瓷坯经高温烧制的、完美结合而成的珍品,瓷釉表面在灯光或日光下近看,釉面上有细微的瓷点、红的深厚,是一种由内向外透出来的美。
价格上的最大区别在于:烧成“中国红”瓷器的高温大红色釉,使用了金属钽等三种稀有金属做稳定剂,才能经得起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而金属钽等稀有金属的价值远高于黄金;所以才有了:“中国红”瓷釉比黄金都贵也实不为过了。而低温大红瓷器的烧制,均用普通大红色釉烧制而成,无需使用贵重的稀有金属做稳定剂,低温大红色釉的价格,就根本无法与高温大红色釉相提并论了。
故此,要在市场上买到真正的、高温的“中国红”瓷器,就要先学会如何分辩高温的“中国红”瓷器。否则,在不了解和无法分辩的情况下,要想在众多的、自称为“中国红” 瓷的红色瓷器中,寻找到真正的、高温“中国红”瓷就实在太难了!
除了我介绍的方式外,就要看大家对瓷釉烧制成色的了解了!!!下面,我将拜墨斋主人、书法家张鸿林老师总结的“中国红瓷之四奇”提供给大家,有心人就应该知道如何挑选真正的、高温的“中国红”瓷器了。
《中国红之四奇》
一奇曰为“难”:
配料难、工艺难、烧制难、成型难。红瓷须经1250度高温烧制,且“十窑九不成”,可谓“千窑难得一宝”是也。
二奇曰为“贵”:
主料为稀有金属钽。钽价格贵于黄金数倍,故誉红瓷用黄金烧制实不为过。
三奇曰为“润”:
一般陶瓷发光偏脆、偏烁、偏强、偏亮;而红瓷发光则润而温、温而沉、沉而透、透而雅,却有大巧若拙,柔中蕴刚之气度。
四奇曰为“祥”:
红为君子大德之色,吉利而祥和、热烈而真诚、高雅而富贵、博大而雍容。君子尚德,尚德则喜红,故红瓷实为君子收藏或馈赠之上佳妙品是也。
中国红优劣产品的区别在于:
听声音:优品声音清脆响亮,手指弹击杯身、侧耳瓶口倾听等,回声萦绕不绝,劣品声音沉重发闷,回声不大也不清脆。
看色泽:优品色泽如玉,而劣品色泽发灰偏暗甚至有黑点。
透光性:优品透光性很强,光泽度很好,在灯光的照射下,如大红灯笼一样透出红光;劣品则透光性差。
厚度和重量:优品由于采用真骨瓷,瓷很轻壁很薄;劣品则厚而沉重
在开始清洗之前,一定要把瓷器放在不易碰撞的地方,最好用塑料盆清洗,不要用瓷盆和金属盆,以免碰伤瓷器。清洗时最好选用蒸馏水或者纯净水。如果瓷器上有许多油污,可以用洗洁精清洗。对于沉着年代较长的污垢,可以先用84消毒液浸泡,然后用干净的水清洗。对于一些碳酸钙、镁盐等锈碱,可以用棉球蘸酸液进行擦拭,不易擦掉的可以先用棉片蘸酸液覆盖5分钟之后再擦拭,但一定注意不要伤到瓷釉。还有一些污迹可以用毛笔或棉球蘸丙酮和乙醇进行清洗。
目前长沙的市场上,业内公认品质最好的中国红瓷是“湘醴窑”品牌。作为湖南省著名商标,湘醴窑的中国红瓷经过十二年的发展,红色纯正如国旗,釉面光洁如明镜,没有偏色和黑点。该品牌在长沙高桥神农茶都12区6栋6号设有办事处。
中国红优劣产品的区别在于:听声音:优品声音清脆响亮,杯身和杯盖撞击后回声萦绕不绝,劣品声音沉重发闷,回声不大也不清脆。
看色泽:优品色泽如玉,而劣品色泽发灰偏暗。
透光性:优品透光性很强,光泽度很好,在灯光的照射下,如大红灯笼一样透出红光;劣品则不透光。
厚度和重量:优品由于采用真骨瓷,瓷很轻壁很薄;劣品则厚而沉重。
中国红”,一个让陶瓷人终于圆了的梦。陶瓷上那片大红曾是陶瓷史上千古难题。多少年来,人们梦想把这人间最美的色调搬上瓷面。在中国陶瓷艺术长河中,唐代发明了铜红;后来,有了宋代的钧红瓷,明清时期的祭红、郎红、胭脂红、豇豆红、珊瑚红等红色釉瓷。尽管这些红色釉瓷的色泽也并非真正的大红,可就因为那一份“红”,使得烧制工艺要求极高;因为那一份“红”得来不易,这些陶瓷也就成为皇室内廷和历代国内外收藏家追求的珍品;因为那一份“红”难成,陶瓷界常大诉“十窑九不成”、“千窑难得一品”的苦衷。民间至今还流传着“陶女浴火炼红瓷”的悲壮故事。而对于“大红”的追求,近现代西方各国也竞相投入巨资,可研制工作至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因为釉下彩瓷器要求一定的白度、硬度和透明度,要在1300℃的高温下才能烧成。而促成陶瓷上大红色的釉料在温度升至800℃这个临界点时,“红颜”完全褪尽。一片“中国红”的醴陵红瓷的问世,引起了“当惊世界殊”———陶瓷上从此有了大红,而且是釉下彩大红。
中国红瓷烧制难度很高,工艺复杂,通常是四次进炉:一是素烧;二是釉烧;三是红烧;四是金烧。每一环节不可偏差。通常情况下,中国红瓷器在烧制多件中才能出一件成品,大型成品的合格率更低,所谓“十窑九不成”。近乎苛刻的制造工艺与极低的成品率,彰显中国红瓷稀缺性与珍贵性。
红瓷的形成难。铜红在800℃要分解,中国红在1450℃的高温下成瓷,难中之难。
特点二、贵:红瓷材料贵
红釉现在是用稀有金属钽烧制而成的,金属钽是比黄金还贵的稀有金属,且红瓷上的金色图案是用纯度在99%以上的纯金烤制而成,可以说中国红瓷是用黄金烧成的。中国红瓷从用材方面就体现了高贵艺术品的品味与内含的现实价值。
特点三、好:红瓷瓷质好
陶瓷通常以烧制温度来划分其优劣
低温陶重
中温精陶
中-高温白瓷、强化瓷
高温细白瓷、玉瓷轻
中国红瓷在1450度的高温下烧成,玉如凝脂,足显珍贵。
简约雅致、细致白润、胎薄如纸、击声如磬是其真实写照。自其诞生之日起,红瓷以其“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瓷质细腻通透,器形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成就了它洁白的质地和华贵的造型,兼有使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是收藏与赠友的珍品。
红瓷始于晚唐,但从工艺角度分析,红瓷的技术成熟期是元朝。元朝景德镇发展并创新了前朝以来的釉里红技术,开始了批量生产釉里红的历史。
明清是红瓷发展的极盛期。明洪武是釉里红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极盛期,此时釉里红大多色较淡,红色晕散,纹饰以花卉为主,有较多扁菊花纹是一大时代特征。明宣德是釉里红瓷发展的又一高峰,该时期红瓷创新分为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大类。
到了清康熙年间,红瓷制造工艺相当突出,红瓷成品色调浓艳鲜亮,有不同的浓淡层次,品种也较为多样,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加彩、釉里三彩等。雍正年间所制红瓷在工艺上达到历史最高峰,其红瓷成品红艳,尤其是青花釉里红在色彩、设计上皆有前期未有的新意,青花色调浓淡不但很鲜亮,且时有晕散。 但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红瓷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近50年后,才在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研制出了真正的大红瓷器,因此这种瓷器被成为中国红瓷。
1998年,中国科学家攻克了陶瓷大红色釉不耐高温的世界性难题,烧出了色泽鲜艳、表面纯净的大红色瓷器,失传近百年的中国红瓷在20世纪末得以重生。这一技术实现了中外陶瓷艺人百年的大红梦,填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
另外中国红之瓷之四奇
一奇曰为“难”
配料难、工艺难、烧制难、成型难。红瓷须经1310度高温烧制,且“十窑九不成”,可谓“千窑难得一宝”是也。
二奇曰为“贵”
主料为稀有金属钽。钽价格贵于黄金数倍,故誉红瓷用黄金烧制实不为过。
三奇曰为“润”
一般陶瓷发光偏脆、偏烁、偏强、偏亮;而红瓷发光则润而温、温而沉、沉而透、透而雅,却有大巧若拙,柔中蕴刚之气度。
四奇曰为“祥”
红为君子大德之色,吉利而祥和、热烈而真诚、高雅而富贵、博大而雍容。君子尚德,尚德则喜红,故红瓷实为君子收藏或馈赠之上佳妙品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