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
柴窑是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所烧,出自当时的河南郑州,五代时期,郑州辖管城、新郑、荥阳等7县。那里本来就适合做陶器,又因为当时世宗姓柴,故名。当时亦称御窑,从宋朝开始改称柴窑。
柴荣规定,烧制出来的合格钧瓷只允许在宫廷里使用,残次品全部当场毁掉,不准流入民间,以致现在那里还到处留有残渣碎片。
扩展资料:
郑州市新密月台原名“阳子台”,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弭邑城,当地盛产煤炭、铝石、黏土、石灰岩、玉石和翡翠石,黏土和翡翠石是烧制钧瓷的上乘原料。月台村依嵩山支脉傍洧水,生长着大片的桑树林,桑树是烧制钧瓷的好燃料。
这一切,使这里具备了烧制钧瓷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唐朝时候起,这里就开始烧制钧瓷。到了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在此建立了专门烧制皇宫钧瓷用品的官窑群。 时柴荣的弟弟柴贵是虢州防御使,将月台交他管辖,柴荣命柴贵监管钧瓷的烧制,烧制钧瓷的窑就叫做“钧瓷柴窑”。
为了保证质量,柴贵调集民间最优秀的匠师和艺术师,精心设计,严格配方,不断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性地在釉泥中掺入玛瑙、翠玉、黄金等原料,集科学配方、火候控制、流畅线条、图案造型、时代风尚和人的灵魂感悟于一身。
刻苦的镜子
2025-09-09 11:52:54
个人认为柴窑的瓷器比较好。
柴窑烧制的瓷器更温润,玉质感更强,肉眼看柴窑烧的瓷器釉面油腻腻的,像蒙了一层猪油,如果用柴窑烧青花瓷,青花的发色会更加有晕染感,呈现出一种耐看的朦胧美,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我们拿高倍放大镜细看就会发现,柴窑烧的瓷器釉面充满了丰富且不均匀的气泡,光落在上面的漫反射强所以温润,而电窑,气窑就很难烧出这种独特的味道,一般气窑烧制的瓷器因为发热稳定,气泡分布均匀容易产生镜面反射,光落上去就会直接折射出硬光,看起来没那么油润,行话贼光。
柴窑与气窑的区别是什么
柴窑在烧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柴,所以温度时高时低,是不可以控制的,这样烧制出来的瓷器在气泡上表现为大小不一,有一定的层次感。气窑的气泡十分均匀,烧制的过程中,温度可以很好的控制,这样气泡大小均匀密集。
如果没有放大镜,还可以观察瓷器釉面上的青花来进行区别。柴窑是以松木为木柴进行烧制的,在烧制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松脂油。松脂油吸附在胎上,这样釉面十分肥润,有一定的晕染的感觉,像是水墨画一般。
柴窑烧制需要五十多个小时,气窑的烧制需要二十多个小时,所以柴窑的质感比气窑更加沉稳。柴窑在烧制的过程中,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还有火焰会直接窜入窑内,这样胚体上会产生些自然落灰的现象,经过长时间的高温融合,会形成自然的灰釉,气窑的颜色相对来说会更白一些。
健康的钢笔
2025-09-09 11:52:54
柴窑瓷器的烧制难度大:
一是政府明令禁烧柴窑,没有松柴供应,二是一窑下来,烧掉近2000斤松柴,成本相当高,三是烧一次窑要有一整套经验丰富班子集体协作,特别是把桩师傅,没几十年成功经验是不行的,决不是凑合几个人就行的,如果没有专门的资金保证和目的,谁也不敢轻易动火。
柴窑烧制与煤窑、气窑等烧制方式的内在差别:
在景德镇目前唯一仍在正常生产的柴窑,是国粹宝瓷林千年窑官基地。.在过去,砌造技术完全由家族行帮垄断,师傅言传身教,密不外传.每次烧窑前,必须请"挛窑户"专门检修,外人无法操作.一座窑使用60-80次必须重建.每烧1公斤瓷器需松柴2-3公斤,大的蛋型窑一次可烧10-15吨日用瓷器,需松柴25-40吨,小窑烧松柴的比例要高一些,当然成本就更高了.不是什么人随便砌个炉子就可以用几根木头烧瓷器的。
为保护森林资源,景德镇在50年代末期改烧煤、油时候,发现祖祖辈辈使用的配釉已经不适应了,高温下粘度降低很快,烧出来的釉面阴黄、沉碳、烟熏。。。,注意一下上面话里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粘度,一个是釉面阴黄,其实这揭示燃料改进后温度曲线和窑内物质元素已经发生变化。古老的石灰釉已经不能用了,后来改革成长石釉,又叫5311釉。
古代釉水里面的天然着色氧化物含量高,在部分胎釉接合处产生一线窑红的现象,这是一种特征。在古代老柴窑的烧制环境中,那些着色氧化物是不用担心的,老柴窑可以灭掉它的危害,甚至在灭掉危害性的同时造出釉面白里泛青的玉质效果,巧夺天工。
煤窑、气窑、电窑呢?做不到。现代那些做高仿的,如果按古代配釉技术配釉,他必须得拿柴去烧,用其他燃料他烧不出来,哪怕用计算机控制窑内温度的变化也最多解决个“粘度”问题。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搞假釉面,即用适合现代气窑烧造的釉水做点手脚,加点东西,模拟一下,然后还用气窑烧,这种并不算高仿。
柴窑的松木燃料对陶瓷有滋润作用, 在烧炉过程中形成的窑内气体氛围非常适合景德镇当地的瓷胎原料,能烧制出白里微泛青的瓷胎效果,使景德镇陶瓷具有白如玉的独特地方风格。
陶瓷是土与火的完美结合,用柴窑烧瓷与气窑、电窑造瓷就像我们用水汽蒸馒头与用微波炉蒸馒头的区别一样,个松软可口,一个则硬邦邦。柴窑烧瓷传统上一直采用松木,松木富含松脂,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松脂对陶瓷有滋润作用,其烧制原理是通过不断添加柴火让温度慢慢上升,使窑中的器皿慢慢受热,加上炉内的水汽与瓷器釉料的有机结合,使烧出来的瓷器釉面含蓄、滋润。
震动的楼房
2025-09-09 11:52:54
瓷器用煤炭和柴烧的区别是窑变效果不同、釉面表现不同、烧制工艺。
一、窑变效果不同
1、煤炭瓷器:煤窑制品具有热烈奔放、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釉面容易出现山水画面活霞彩纷飞的艺术效果。
2、柴烧瓷器:柴窑制品釉色相互渗化过渡自然,呈现出清丽淡雅、俊秀飘逸的艺术风格。
二、釉面表现不同
1、煤炭瓷器:煤炭烧的釉面更为厚重,玉质感相对明显。
2、柴烧瓷器:柴烧的釉画立体感比较强。
三、烧制工艺不同
1、煤炭瓷器:煤烧钧瓷劳动量最大。产品需要装匣钵,煤质需要严格把关,烧池需要清理,每次烧窑点火需要装窑、铺烧、砌堵窑门,烧成中需要添火、撬火、平火、盖天眼、焐火还原等,工艺最复杂,成品率也较低。
2、柴烧瓷器:柴燃烧火焰长,柴的质量比较直观,比烧煤少了出渣撬火的劳动量,所以劳动量相对小点,但工艺要求较高,成品率比煤烧略高。
老实的冥王星
2025-09-09 11:52:54
柴窑瓷器判断标准:第一,符合柴窑特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薄如纸指釉层,青如天指青色系列如天蓝、天青、粉青、影青、月白、豆青诸色。第二,用排除法,判断此瓷器不是其他窑口。第三,瓷器来历,地下出土、宫廷藏品、世代家传。 柴窑窑口:柴窑在河南郑州之中牟柴窑村,新密柴窑村,管城东西大街。根据《中国台湾网》 (2006年05月08日)一文南水北调文物调查:东虢国和黄帝的诱惑 报道,柴窑遗址位于中牟境内,据记载为后周时所建,专为皇室烧造贡品。柴窑和钧窑关系极为密切。相传钧窑原为柴窑故有工匠所组成,而且钧窑与后周显德时在郑州设立的柴窑相距不远。位于中牟境内柴窑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柴窑的真相是个很好的机会。 新密发现大规模古遗址报道 ,新密市文物普查队在牛店镇月寨村柴窑自然村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大面积的古窑址,采集了一些瓷片,确认这是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遗址,为探索我国历史上的柴窑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根据20世纪90年代在郑州管城东西大街的考古发现,发掘出大量窑炉、窑具、青瓷片、青瓷器,出土瓷器在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储存,考古证实管城为柴窑遗址之一。郭葆昌《瓷器概说》对柴窑器介绍道:"柴窑在今河南郑县。 一,国家馆藏,清宫内府曾有收藏的记载。据《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一书有四首咏柴窑器的:《咏柴窑碗》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咏柴窑枕》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春天明镜开。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咏柴窑如意瓷枕》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从这几首咏柴窑器的诗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赏到柴窑器物,他还亲自睡过柴窑如意枕。否则,他老先生不会有"睡醒总如意"的感受。据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传说蒋介石出逃台湾,把故宫内藏的柴窑器带走了。 二,根据清代《国学导航- 香祖笔记》 ●卷五记载,一贵人买得柴窑碗一枚,其色正碧,流光四照,价馀百金。始忆陆鲁望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谓妙于形容。 三,上海博物馆和北京近来发现有两件柴窑器。上海博物馆有件产于五代的"白瓷镂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镇产品,又非定窑产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专家对此碗认定为五代时产品,为北方瓷,既非定窑产品也非景德镇产品。 四,根据《传记文学》2007年8期记载, 觯斋藏瓷是先生为故宫抢救的又一批重要文物。郭宝昌,字世五,号觯斋,古玩铺学徒出身,后为袁世凯管总务,是著名的瓷器鉴定家和收藏家。1935年郭氏逝世后,藏瓷为其子女郭昭俊等数人所有。1945年9月在先生将离重庆前,马衡对先生提到郭瓷是一批重要文物,到北京后可与郭家谈一谈,最好不要让它散掉,将来归公家收藏才好。到京后,先生找到郭昭俊与他协商。因郭瓷不是敌伪资产,除收购外,别无他法。郭昭俊同意由公家收购,唯收购经费无着。先生只好去拜谒前辈朱桂辛(启钤)先生请示杨铜、郭瓷两项如何办理。正在无法进展之时,一天忽接到桂老电话,命前往,告知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将来桂老家,命先生赶快把办理杨铜、郭瓷多方受阻的经过,写成“节略”,等宋来时当面呈交。宋看过“节略”后,表示马上由他去办。朱氏又请最熟悉郭家情况的中南银行经理张重威从中协调。1946年2月24日,觯斋藏瓷由宋批准出资收购,从郭家运到故宫,存入延禧宫库房。这批郭氏藏瓷时间跨度大、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了中国陶瓷史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不但有很多精美的宋瓷,还有故宫藏品中罕见的乾隆粉彩仿古铜彩牺耳尊。瓷器共计四百二十二件,包括:后周柴窑瓶一件、唐昌南窑宫碗一件、唐邢窑三件、宋景德镇窑十件、宋钧窑九件、宋东窑八件、宋汝窑四件、宋官窑三件、南宋官窑四件、宋龙泉窑八件、宋哥窑六件、宋定窑十一件、宋建安窑三件、宋建阳窑五件、宋河南窑一件、宋磁州窑一件、南宋吉州窑九件、南宋广窑五件、金宿州窑三件、元临川窑二件、元枢府窑五件、元景德镇窑一件、元钧窑天青窑二件、元龙泉窑二件、明钧窑三件、明景德镇窑十一件、明处州窑一件、明德化窑五件、明洪武窑二件、明永乐窑九件、明宣德窑二十七件、明厂官窑八件、明成化窑二十九件、明弘治窑二件、明正德窑九件、明嘉靖窑五件、明隆庆窑一件、明万历窑二件以及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大量瓷器。 五,根据《大河网—河南日报》一文网友呼吁拯救柴瓷报道,炎黄文化博物馆馆长张杨带到大河网视频直播间的两件五代青瓷。嘉宾张杨谈柴瓷:第一,一定要是五代的器形。五代虽然在唐和宋之间,但是五代的器形和唐宋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碗类。第二,一定得是在郑州烧制的。第三,东西一定要精美。碗是菱口,有的是花口,有出筋,有瓜棱,有的碗底还有支钉。第四,一定是青色,或天青,或青绿。 嘉宾张杨认为:五代耀州一说有一定的参考性,因为五代之后,部分柴窑的工匠跑到了耀州,比照他们心目中的柴瓷来做青瓷。它完全是模仿柴窑,虽然器形上和柴窑有些相似,但在其他方面,比如说胎和釉,和柴窑是完全不一样的。至于说影青,就更不对了。因为影青是从北宋才开始有,不是五代的东西。再说,它是南方瓷,不是郑州产。因此,它不可能是柴窑。 嘉宾葛天才谈到:我收集了200多片郑州出土的有柴瓷特征的碎片。在郑州紫荆山路西、东大街路北一带收集到一些窑具和没有烧透的瓷片。据当时发现者说,这个窑当时呈“8”字形,窑口朝向东南方。用研究者的说法,应该叫葫芦窑,多给官方烧制陶瓷用品。由此推断,柴窑应该是在郑州。 六,根据《焦点网谈》报道,郑州老收藏家展示的柴窑瓷,第一个叫“天青釉喇叭形斛”,和那件日本学者展示的“青百合花瓶”(见焦点网谈3月19日报道)很相像,只是瓶颈比日本那件短些。 最老收藏家得意的,是他收藏的两个觯。这两个觯一个底部刻着一个“周”字,一个刻着“宋”字。两觯大小、纹饰、釉色几乎一样,只是后者的顶端多一道玄纹,颜色更加鲜亮。老者介绍说,觯是古时帝王祭天时使用的礼器,只有帝王一人可以举觯洒酒祭天。底部刻有“周”字的当是后周郭威、柴荣两个皇帝先后用过的祭天器物;底部刻有行书“宋”字的当是北宋皇帝赵匡胤、赵光义等用过的祭天器物。这两个觯都是孤品。 七,根据《新华日报》报道,日本一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学者去年10月在北京称,日本发现了绝迹千年的中国古代名窑柴窑瓷器。 64岁的日本伊豆高原艺术馆馆长对中如云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保护座谈会”上,播放了他带来的《雨过青天觚——古窑至宝?千年之旅》资料片,画面中的一件中国古代瓷器——青百合花瓶令在场的中国文物界人士大开眼界。 据北京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对中如云先生新著《至宝 千年之旅——发现绝迹千年的柴窑》介绍,9年前从日本一个茶具店发现的这件青百合花瓶是一件蓝色陶瓷器,高290毫米,呈喇叭状的开口直径167毫米,底座直径105毫米,瓷器釉面如油般光泽,瓶口留下了30多处修补过的痕迹。无论形状,还是大小,都像一只适合摆放在桌子上的花瓶。 30年前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物的对中如云说,青百合花瓶是出自“后周的官窑”。根据牛津大学“热发光法”测定的结果,青百合花瓶烧制的年代为700年至1100年之前。他认为,青百合花瓶具备历史文献记载的柴窑特征,且修补的痕迹可推断到四五百年前。“虽然不能肯定它就是柴窑,但也没有证据予以否定”。 八,据《大公网讯》报道,大连市民刘志国家中有一套曾在箱中尘封了七八十年的瓷壶,他认为这是五代时期柴窑的古瓷。如果确实如此,它将是现存的唯一一件柴窑瓷器,将填补中国青瓷史实物的空白。刘志国称,「有人曾出价1200万元买回去收藏,但我没有同意。」 据《新商报》报道,这套瓷壶分瓷壶和瓷碗两部分,瓷质光泽细腻,瓷壶为「小口长流」,壶体为六瓣瓜棱形,壶柄弯曲带式,壶盖直颈、盖顶上有一尊卧式坐狮;瓷碗为花口,造型酷似一株莲花包蕾,花瓣间刻画著蝶形如意纹饰,十分精美。另外,令人称奇的是,每片莲瓣,在灯光映照下,都象是一个虔诚打坐的佛家弟子。 刘志国介绍了这套瓷壶的来历:他小时候,家中仓库里有一个红木箱子,里面有不少瓷器。「当时,谁也没把那些瓷器当回事,我和小伙伴经常拿那些瓷器去过家家玩,因此,大部分瓷器稀里胡涂地损毁了,现在包括这套瓷壶在内,只剩下七八件了。」后来,刘志国的母亲说,那箱瓷器是他父亲从故人手里得到的赠物。 九,根据《海峡都市报》报道,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林仁贵以收藏唐宋五大宫窑瓷器著名,他手里拥有了几乎绝迹的唐青花、唐五代柴窑瓷器。除了沉香木龙床,他还收藏了7张清代海南黄花梨龙床。另外,在河南省开封(五代后周京都)和濮阳(五代后周柴荣的澶州节度使府)发现有柴窑瓷器。 北京、上海专家针对北京上海藏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两件器物同为五代时产品。二、两件器物均为五代时精美白瓷。三、同为豆绿色。四、同为黄土胎。五、釉汁很薄。六、声如磬,从白釉碗上可以听到。七、从瓷化程度看,同现代瓷没有差别,这在1000多年前非一般窑可以做到。 综合分析,上海博物馆的"白釉枕"其品质应在当时景德镇和定窑之上。加上北京"白釉碗"的佐证,可以断定:除柴窑外,不可能有别的窑口能烧出如此精美的器物。由此,可以断定"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应为柴窑产品。从而解开中国柴窑史的千古之谜。
耍酷的书本
2025-09-09 11:52:54
1、气泡:首先我们可以用在网上就很容易买到的放大镜来看瓷器的表面,观察气泡,可以很清晰明显的看出柴窑和气窑表面气泡的不同。
2、釉面的青花:如果没有放大镜,也不要着急,我们还可以观察釉面上的青花,来进行区别。柴窑是以松木为木柴进行烧制,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松脂油,松脂油吸附在胎上,感觉柴窑的釉面肥润。使得柴窑烧的青花,落在胎体里,就像水墨画一样,有晕染的感觉。
3、颜色:还有一种更直观的方法,就是看瓷器的颜色。柴窑在烧制时,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颜色会偏灰。
搞怪的蚂蚁
2025-09-09 11:52:54
你好,应该不会有炭黑点
柴窑生产出来的瓷器具有固定的标准,精致而规整。其特点“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但是历史上柴窑自出现不久就渐渐消失了,很少有人见过真品,即使有也只是一些残瓷碎片,我们只能在各种诗词中一窥它的美。
可爱的豌豆
2025-09-09 11:52:54
抖音天命柴窑的瓷器值钱的。因为陶瓷业内皆知一句话是柴窑最贵,世不一见,建窑成本高。柴窑烧的成本高是柴窑烧听名字就知道是用柴作为燃料的,烧窑用的柴不是什么柴都可以拿来作为燃料的,而是要用松木作为燃料才能达到柴烧的特出效果,因为松木内含有松树油,一般柴窑烧制的陶瓷都是不上釉的,要的就是松油在陶瓷上留下的自然效果。这种效果千变万化,每件成功的作品都是精品。每烧一次柴窑需要三天左右,窑越大烧的时间会越长,想想需要烧多少松木。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据记载,柴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明代曹昭在洪武年间撰写,明中期由王佐增补的格古要论,记载有:“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麄黄土近世少见”。
机智的店员
2025-09-09 11:52:54
柴窑瓷器的特点可以从稀缺性和润泽度来详细说明,具体如下:
1、稀缺性
柴窑瓷烧制成本高、成品率低、现代所存在的柴窑数量少,因而具有稀缺性。一窑下来,烧掉近2000斤松柴,成本相当高。烧一次窑要有一整套经验丰富班子集体协作,柴窑的火候与温度完全依赖人工来控制,特别是把桩师傅,没几十年成功经验是不行的,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塌窑”意外,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窑炉内前端的温度偏高,后端偏低中间温度最为适中,因此同一炉烧出来的瓷器质量有很大差异,成品率低。
2、润泽度
柴窑烧窑使用松木燃料对陶瓷有滋润作用 ,窑体烧炉过程中形成的窑内气体氛围非常适合瓷胎原料,能烧制出白里微泛青的瓷胎效果,使陶瓷具有白如玉的独特风格。
柴窑烧瓷传统上一直采用松木,松木富含松脂,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松脂对陶瓷有滋润作用,其烧制原理是通过不断添加柴火让温度慢慢上升,使窑中的器皿慢慢受热,加上炉内的水汽与瓷器釉料的有机结合,使烧出来的瓷器釉面含蓄、滋润。
柴窑瓷器鉴别方法
1、看表面气泡:鉴别柴窑瓷器看表面气泡,柴窑瓷器由于在烧制过程中需要不断加柴,因为温度会时高时低,这种情况会导致柴窑瓷器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气泡,并且气泡有一定层次感。
2、看颜色:此外鉴别柴窑瓷器也可以看颜色,柴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木柴燃烧产生的灰烬和火焰会窜入窑内,瓷器胚体上会有自然落灰的现象,并且会经过长时间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颜色会偏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