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怎样鉴定成化斗彩瓷器

正直的樱桃
欣慰的火龙果
2023-03-29 12:04:26

怎样鉴定成化斗彩瓷器

最佳答案
无私的板栗
敏感的大地
2025-09-09 19:23:40

明朝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按照专家陈万里先生的意见,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底有一青花“万”字。

清朝

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 "叶无反侧"、"四季单衣" 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

特别是雍正时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烧出成化斗彩,但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对这些器物要从胎、釉、彩绘等儿个方面仔细辨别。另外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

清代,朗士宁等人将西洋画技法带到中国,自康熙朝始,内务府及养心殿造办处将其大量融入陶瓷工艺,以油画技法为基础的珐琅彩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发晶釉面,则以西洋硬笔画技法为基础,精到细腻的笔法,糅合彩瓷工艺特有的渲染效果,辅以粉彩的写意,呈现出疏密有致、刚柔相济之状。而珐琅所独有的色彩凝练更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

三种不同风格的工艺,反差强烈却又浑然一体、风格迥异却能相互提携,争奇斗艳中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生动画面,故名:逗彩。

2成化斗彩

斗彩_成化斗彩_斗彩的鉴别方法_斗彩的收藏价值如何?

在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金代磁州窑系统已有红、绿、黄彩等相结合的釉上彩制品。明宣德时,斗彩初露芳容。

工艺

从西藏日喀则萨迦寺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款斗彩鸳鸯莲荷纹碗和1988年11月景德镇明御用窑厂遗址出土的斗彩鸳鸯莲荷纹盘,可窥一斑。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品中亦有相同于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成化鸳鸯莲荷纹盘,它们的装饰题材、构图设色、描绘技法与宣德器如出一辙,只是彩色较宣德薄匀鲜亮,画面效果稍稍不及宣器生动自然,略显拘谨。显然,声名赫赫的成化斗彩是在宣德斗彩成就基础上发扬光大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化斗彩在胎质、色釉、装饰、工艺技法、品种诸多方面都高出宣窑。

收藏

成化御用斗彩器,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湾故宫博物院。由于是宫廷御用珍赏品,制品少而精粹。在明万历朝成化斗彩已身价倍增,“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贵成窑,出宣窑之上”。“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琖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则成窑洒杯每对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明《万历野获编》),清初程哲在《蓉槎蠡说》中亦称“神宗时尚食御成杯一双已值钱十万”明朝人把成化斗彩当作圭宝,清朝人把成化斗彩视为拱璧,帝王和贵族上层尤其珍重之。清宫内各府造办处档案记“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交来成窑五彩磁罐一副(无盖)。奉旨,将此罐交年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副”,可见雍正帝的嗜爱。

成化斗彩极其名贵,最主要是贵在彩饰工艺上创新与精湛。用“精工细作”概括成化斗彩的品质完全恰当。成化斗彩在胎釉、色彩、造型、方面的特色有进一步的认识。

胎釉方面

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小杯胎体之薄几同蝉翼,可映见手指。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这种胎、釉特质的形成是由于成化瓷中的铁、钙含量下降所致,标志着成化官窑对胎釉原料的选择与控制比明朝前期更为严格。

彩色方面

丰富而华贵。成化以前釉上彩色很少,即使着名的“景泰蓝”所用颜色也远较成化斗彩为少。“运用不同的选料和配比,做出这么多的彩色,是成化时期制瓷工人的巨大创造”。成化青花色泽淡雅,釉上彩色鲜艳清新。已故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曾撰文谈论成化彩色的特征:“鲜红艳如血,杏黄闪微红。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等皆透明。差(姹)紫色浓而无光。孔雀蓝色沉,孔雀绿浅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红色重艳而有光。姜黄色浓光弱”。实可谓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其中的“差紫”是成化彩色中的独特品种。孔雀蓝与孔雀绿不用于斗彩器。成化斗彩在彩色运用上灵活自如,按照器物及纹饰风格,或者选用一两种(如斗彩卷叶纹瓶),或者选用三四种(如斗彩葡萄纹杯),或者选用五六种(如斗彩鸡缸杯)。用三四种彩绘的较多,用一两种或五六种彩绘的极少。然而无论选用几种,都设色精当,素雅与鲜丽兼而有之,明丽悦目,清新可人。应该说,若无成化颜色的丰富,便不会有尔后嘉万五彩、康熙五彩、雍正粉彩等的发展成就。

造型方面

成化斗彩无大器。以现有藏品看,最高的瓶其高度约为19厘米,最大的碗其口径约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约为7.6厘米,盘的口径约为16-18厘米,罐的高度约为8-13厘米,杯的口径约为7-8.5厘米。由此已能体察斗彩器的小巧铃珑。无论是何种器型,都具有端庄圆润、清雅隽秀的风姿。细细考察,可以发现其造型的轮廓都是由一种柔韧的直中隐曲、曲中显直的线条构成,因而风貌有殊。下面就成化斗彩器型作一些选介。

罐:可分为深腹高体与扁腹矮体二式。高罐:广口与颈直连,丰肩,上腹部圆阔,腹下收敛,圈足内藏而浅。矮罐:广口、短直颈,肩腹到胫部由扩张形的曲线勾勒,圆润饱满,内圈足浅硕,透露着一种端稳、秀雅、含蓄的美,时代特征鲜明。这两式罐均以直边平面、顶心微隆的盖子配戴,亦称“盖罐”。

杯:主要分为缸杯、莲子杯、铃铛杯和高柄杯四式。

缸杯:广口微微,口下至底轮廓线缓收,内圈足,以其体小却形似大口、大底、硕腹的浅缸而名。

莲子杯:小圆口直连腹壁,下腹部线缓收,小圈足,形似莲子,故名。

铃铛杯:广口,沿边微撇,以内收后外展的曲线勾成形体轮廓,形似倒置的小铃铛,故名。

高柄杯:以杯身和高柄(亦称高足)相连而成,变化之妙则在于杯腹的大小与高柄的高矮之中。约可 分为三型。Ⅰ型:敞口,深腹,细高柄,撇足;Ⅱ型:广口,浅腹,高柄略短,撇足;Ⅲ型:敞口,深腹,细高柄起弦,撇足。由于杯腹与高柄的比例匀称适度,且勾勒形体的廓线缓展,赋予器型柔和舒展、亭亭玉立之美。

上述分析可见,成化斗彩器胎釉细腻柔润,造型精巧秀雅,色彩明丽清新,不愧为一代名瓷。

最新回答
强健的饼干
专注的彩虹
2025-09-09 19:23:40

清代乾隆朝生产的斗彩瓷器、乾隆斗彩器具有器形变化多端、装饰华丽繁缛、色彩绚丽缤纷的特点。

传世斗彩器各种器形均有,特别是高达五十至七十厘米的大型斗彩器尤为流行。乾隆斗彩除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结合外,也有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的品种,还有釉下青花与五彩、粉彩、珐琅彩等装饰技法组合在一件器物上的品种,这种组合的装饰是前所未有的

除此之外,金彩在乾隆的斗彩中广为运用,金彩使乾隆斗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器形主要有盘、碗、瓶、罐、高足碗、花觚、盒等。

乾隆官窑斗彩纹样大多是按朝廷送来的样稿或按圣旨要求设计的,纹样大多寓有一定的吉祥含义j以缠枝莲花、双鱼、灵芝、八吉祥等各种祥瑞物组成的寓意“吉庆有余”、“福禄长寿”、“富贵大吉”等吉语纹样最为流行。乾隆斗彩器形有的全仿明成化、嘉靖、万历和清康熙朝的制品,其中有的书“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和“大明万历年制”款,也有书本朝款的。

自觉的秋天
友好的金针菇
2025-09-09 19:23:40
斗彩瓷器是瓷器中最为宝贵的品种之一,在保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之说。成化就是指的明代成化宫殿御用的斗彩瓷器。与清朝的搪瓷彩相同,明代的斗彩相同作为宫殿御用的瓷器,做工极为精深,因此十分宝贵。 斗彩又称作“逗彩”,最早出现于明朝成化年间,是先在通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青花线条之上施以其他色彩填补空白,然后进行低温二次烧制,终究构成青花钩边,彩色填色的作用,故而得名斗彩。 因为成化斗彩之存世量十分稀少,而所存世上的也基本存储于台北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别说是普通百姓,就是所谓的大保藏家,也没有与之密切接触的机会。

关于斗彩的鉴定方式,景德镇王掌柜借助于搪瓷彩进行比较总结了点方法。

一、在胎土方面。因为成化年间的斗彩早于雍正年间的搪瓷彩,因此到了雍正年间,优质的胎土早已被竭尽,所以仅从胎土上面来看,斗彩略高于搪瓷彩的质量。通过比照能够很明显的看到成化斗彩胎土的暴露部分色泽十分纯白并且油润。而雍正搪瓷彩尽管制作工艺抵达了顶峰,也无法补偿“先天不足”的劣势。

二、彩料方面。斗彩与搪瓷彩所制作的图画均杰出胎体外表,可是仔细比较会发现斗彩略低于搪瓷彩。

三、纹饰方面。尽管都是宫殿御做,所绘图画都通过皇帝同意,画师都为宫殿御用画师。可是成化年间的斗彩,其绘画图画均为宫殿 画师亲身创作,其线条生动流通,笔法生动。而雍正年间的搪瓷彩图画,有很大一部分并非宫殿画家的“原创”,而是市面上其他精品画作经皇帝同意之。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高兴的长颈鹿
爱笑的小鸽子
2025-09-09 19:23:40
斗彩和五颜六色是继青花以后的另两种彩绘瓷器,均有釉下青花,又有釉上多种色彩,施彩技术也较为类似;而粉彩则是后来发生的另一种彩瓷。

斗彩是明宣德官窑创新种类,是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奇妙组合的崭新技术,也是彩瓷中的绝妙精品。斗彩这个称号,明代的文献里未见记载。最早运用“斗彩”这一称号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颜六色、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南窑笔记》的作者认为,但凡釉下青花和釉上五颜六色拼成完好图画的就称为斗彩。陶瓷史上最负盛名的斗彩是明代成化斗彩,其间斗彩鸡缸杯更是精美绝伦,这与成化瓷器修胎极精致细薄和施釉极晶莹润白有关。清代康、雍、乾三朝也都有艺术价值极高的斗彩瓷器制造。

斗彩瓷底款,纵观近些年全国各地大拍,几家大公司也推出过万历五颜六色器,从内地近10年来的瓷器拍卖成交状况看,清代的青花和粉彩瓷拍卖报价已入云端,而明代五颜六色瓷器的上涨趋势一向对比缓慢,但与之相反的是此类五颜六色瓷器在世界市场上却是各大藏家重金抢夺的宠儿,冷热如此悬殊,预示着明代五颜六色瓷器在内地市场上空间无穷。跟着内地藏家保藏行动愈加理性化,明代五颜六色瓷器必定导致新一轮的保藏热潮,其价值终究会上升至应有的位置。

香蕉手链
紧张的枕头
2025-09-09 19:23:40

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烧于明朝宣德年间,明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鉴别方式

斗彩瓷器是瓷器中最为名贵的种类之一,在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之说。成化就是指的明代成化宫廷御用的斗彩瓷器。

与清朝的珐琅彩一样,明代的斗彩同样作为宫廷御用的瓷器,做工极为精湛,因而非常贵重。斗彩又称作“逗彩”,最早出现于明朝成化年间,是先在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青花线条之上施以其他颜色填补空白,然后进行低温二次烧制,最终形成青花钩边,五彩填色的效果,故而得名斗彩。

因为成化斗彩之存世量十分稀少,而所存世上的也基本存储于台北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别说是普通百姓,就是所谓的大收藏家,也没有与之密切接触的机会。所以。人们仅能从书上或文章上对成化斗彩产生了人云亦云,有似盲人摸象似的概念。

关于斗彩的鉴别方式,我们借助于珐琅彩进行比较则更为直观一些。

一、在胎土方面。由于成化年间的斗彩早于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因而到了雍正年间,优质的胎土早已被用尽,所以仅从胎土上面来看,斗彩略高于珐琅彩的质量。通过对比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成华斗彩胎土的显露部分色泽非常纯白而且油润。而雍正珐琅彩虽然绘制工艺到达了顶峰,也没法弥补“先天不足”的劣势。

二、彩料方面。斗彩与珐琅彩所绘制的图案均突出胎体表面,但是仔细比较会发现斗彩略低于珐琅彩。

三、纹饰方面。虽然都是宫廷御做,所绘图案都经过皇帝批准,画师都为宫廷御用画师。但是成化年间的斗彩,其绘画图案均为宫廷画师亲自创作,其线条生动流畅,笔法活泼。而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图案,有很大一部分并非宫廷画家的“原创”,而是市面上其他精品画作经皇帝批准之后绘制于瓷器之上的,相比而言,虽然笔法依旧老练、准确,却缺乏了斗彩瓷器上团的自由之风,略显呆滞。

在我国历来就有珐琅第一,斗彩第二的说法。客观的来讲,虽然斗彩在胎土方面优于珐琅彩,但是经过了三百年的历史演进,我国在制瓷工艺之上发生了极大的进步,无论是制作技艺,还是彩料丰富方面珐琅彩均高于斗彩,珐琅彩雄踞瓷器之首当之无愧。虽然如此,但是斗彩依然在我国瓷器中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创造性的烧制方法为后世瓷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成化斗彩的鉴定技巧

一、成化斗彩(不包括天字罐),从现在世界各大博物馆藏品来看,都是大明成化年制款。所以凡是成化年造、成化年制等着类款要门是民窑,要门是后仿品,可以肯定排除是当时官窑。大明成化年制,基本都是青花书写,三行六字,就一种风格,几乎无例外,杯子等不好写款的写成一行。

二、成化斗彩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在明清几百年陶瓷款中,其风格显得十分怪异,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它这种书法风格,说野又不野,说正统又不十分正统,反正有点怪怪的感觉,但又还蛮有味,学书法的人都很难学,几乎摸不着门。康雍乾三朝,仿成化的釉色水平最高,但在款识这项上,一下就露了馅,不是他们不想写成原样,实在是太难学了。

提示:

成化斗彩以其细腻、温尔文雅赢得历代众多大收藏家的追捧,但成化斗彩历来仿品甚多,不仅清代仿,明代也仿;不仅私人作坊仿,康雍乾官窑更是倾力仿。故历来鉴定家也不愿碰成化斗彩,遇到后大都不置可否,绕道走,敢肯定是成化斗彩又经得起检验的鉴定家,通常都是有超级功力的。成化斗彩不好鉴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釉色。一般说来,康雍乾青花也倾力仿永宣及成化青花,但这个两个朝代青花差距较大,还是比较容易分辨出是明还是清的。成化斗彩则不然,康雍乾仿的斗彩和现在高仿的斗彩,其釉色都与真品几乎没啥区别,所以从釉色来说很难区分。造型就更不用说了,做到和成化斗彩瓷器原物完全一致根本不是难事,即使有的地方差那么几毫米,不显著的话,专业鉴定家也难以有明显的感觉。从胎质上来说,明清官仿的、现在高仿的和真的成化斗彩差别也不是很大,即使有,也很微小,所以很多收藏家从胎质入手来辨识成化斗彩,最后结果几乎都是无法判断

无论如何,大家都不可否认斗彩的价值,尤其是在14年香港拍卖出了2.8亿的天价斗彩鸡缸杯,从此以后斗彩的价值是属于居高不下,有价无市的情况了,小编也去收集了近年来斗彩的拍卖成交记录: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2014-04-0828,124.00万

明成化斗彩葡萄杯2014-06-0821,850.00万

明成化斗彩人物纹天字罐带盖2014-06-0817,250.00万

明成化斗彩番莲纹高足杯2014-06-089,200.00万

明成化斗彩波涛天马纹天字罐2016-06-125,750.00万

如有朋友想鉴定、出手可以留意或私信我,对此类藏品有独特见解的也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激昂的裙子
结实的小土豆
2025-09-09 19:23:40
斗彩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日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 斗彩瓷器在宣德时已初露端倪。可以说明代斗彩瓷器工艺是在宣德青花五彩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轮廓线的工艺,在釉上黑彩勾线诞生前无疑是衬托几种色彩的最佳色。由于成化斗彩瓷器留传下来的很少,早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就很名贵。因此,从明嘉靖时开始,仿制品持续不断,但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制品最为逼真。 明代成化以后斗彩器的生产进入低潮,正德斗彩器虽有传世,但数量极少,仅碗、三足洗数件,以缠枝灵芝纹为典型。嘉靖朝青花五彩器兴起,斗彩瓷器的生产仍无法出现新的高潮。 传世品虽较正德朝增多,但在装饰上并无新的突破,除一部分仿成化制品,另有少量本朝流行的蒜头瓶、乳钉双系炉、方形葫芦瓶等。纹样除仿成化外,本朝流行的图案为鱼藻莲池、折枝菊、八卦图等,种类不多。色彩也较成化朝明显减少,成化朝使用的姹紫在以后各朝的斗彩器上均不见。万历斗彩更无创新之举,传世多为仿成化的制品,纹样也仿成化,但由于胎釉淘洗精细度不同以及器物制作、烧成上的细微变化,都不可避免地留有本朝特征。如婴戏图小杯,初看与真品无异,但仔细分辨不难发现:其口较真品微撇,整体造型不如真品秀美,色彩也不如真品柔丽

满意请采纳